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1

关键词:语文 自主学习 习惯 方法

新课改观念则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将给语文教学带来巨大的活力与生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价值观上为了学生,在理论观上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依靠学生,才能实现自主学习教学条件下的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效果。鉴于此,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构建学生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觉的学习习惯,是时代对语文教师是否真正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知晓自主学习的意义。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的大部分学生已习惯了教师的“注入式”教学,产生较为明显的依赖感,学习过程中少有的见解,缺乏创新思维。教师也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我”为本,以“本”为本,一味的“填注”知识,不管学生是否能吸收、消化。此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习惯)已远远不能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首先应转变观念,改变习惯和方法,才有资格进入新一轮的语文课堂,也才能科学规范的指导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对他们的好处,告诉学生摒弃传统学法,张扬个性学习的目的所在,敢于放手“扬弃”,破旧立新。这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顺应改革大潮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习惯和方法的转变,能让学生在吸取知识营养的同时,还能增强语文综合能力,提高语文素质,以至于今后成为新世纪社会发展真正有用的人才。

二.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喜爱或关切的情绪,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其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反之则只能发挥20%,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主张学生“乐学”,“知之者不知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内驱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情感熏陶。成功的教育技巧首先在于用真情感染学生,教师应从关爱学生入手,与学生打成一片,与他们交朋友,赢得学生的好感和信赖,达到“爱屋及乌”的境界。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以民主的教风贯穿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以一种亲和力去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二)新招迭出。心理学家认为,新异的刺激能引起学生定向的探究活动,单调、重复最容易使大脑进入抑制状态。教师应走出“满堂灌”的误区,给学生补充一些鲜活的知识信息,拓展延伸,在教法上不断创新,力求做到“堂堂有异,篇篇有别”,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学的生动活泼。(三)提供舞台。喜欢自我表现是中学生的一个心理特征,教师应适时地为学生创设这种宽松环境,给他们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让他们品尝成功的乐趣,可以辅之以主题多样的课外活动,让特长不同,爱好各异的学生尽情发挥。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了“自我价值”,信心就会更足,兴趣就会更浓。我在上《春》和《看云识天气》时,就鼓励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上台来为同学们分析精段,效果不错,既增添了他们的信心又赢得了同学们的钦佩。新生入学,我让每个学生登台做自我介绍,既让同学之间尽快熟悉,更使每一个同学一开始就对自己充满信心。(四)扩充视野。针对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增加相关的知识链接,教会他们做读书笔记,做资料卡片等等。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会越来越高。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要启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就是要一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学语文的乐趣,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喜悦。”这对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启迪。

三.科学地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钥匙。

人们常说,知识的宝库丰富多彩,教师应该把这把钥匙交(教)给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针对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年龄、心理特点差异,教给学生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中外名家总结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有用方法,诸如发现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等,这里毋须赘述,单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联系新课程的特点,在此抛砖引玉。(一)给足自信。愚以为这是教与学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长期以来,我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都是放在首位。试想,一个人任何事连最起码的自信都没有,何谈成功?在一个班级里,绝大部分学生(客观地说)都具备了充足的自信心,学习上还有多少困难不能克服?活动中还有什么问题不敢尝试?教师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信,本质上与新的的课程理念关于尊重学生的要求一拍即合。(二)激励勇进。教学中善于常常运用激励机制,是教师给予学生永远上进的动力。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都坚持给学生打气、鼓劲,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敢说、敢做、敢写……涉足新课程,这方面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七年级的第一堂语文课,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由于种种原因(也许是他们刚刚进入中学的缘故吧),开始只有三三两两的偶尔表现,我不满意,于是,抓住班级学生大部分来源于本地质量最高的镇中心小学这一契机,正反两面“刺激”、鼓励,很快就有了效应,至少有一半的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后来一发不可收,现在随时上课的感觉都好。由此可见,激励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源泉。(三)他法辅助。自主学习只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一种,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该与之相辅相成。在课堂上,教师应调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师生问、学生问的讨论答辩式,师生互动、交流、反馈信息,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能力的机会。这里包括自学、师生提问、小组或全班讨论、小结等环节。有自主的气氛,也不乏合作的趋向,更增加了探究的机会。所以,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综合的。我们打一个比方,如果自主学习是河道的主流,那么要让它常年清澈、日夜流淌,离开了探究、合作的支流补充,主流缺乏活水来源,终有枯竭的时候。当然这只是宏观的辅助方法,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还可因地制宜地总结出更多实效的细微方法。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2

一、广泛地阅读,并有条理地加以归纳

首先要熟读课文,与此同时要查阅课上摘录的笔记,再次深刻地理解、巩固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在学生阅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归纳知识并提供给一些方法。有了一定的方法,学生阅读复习时就能有的放矢,只要朝着这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去做,那么就会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背诵默写、积累佳句

我们祖国的语言丰富优美,在文学宝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掌握这些佳句正是语文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命题者非常注重对学生背诵默写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全面阅读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教师应要求学生勤于动手,把课文中学过的名言、警句、俗语、格言,以及篇段中的佳句摘录出来,并让他们认真地背诵,正确规范地书写。

在这一环节中,大量的佳句的背诵掌握,应安排在课外完成,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内进行抽查背诵、默写等方式加以检查,并督促学生及时改正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使其扎扎实实地掌握名言佳句,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

三、理解分析,举一反三

理解分析是积累的进一步深化。教学生会读,读得流畅、通顺,背得熟练,还未达到积累的目的。因为祖国的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所以我们还应指导学生细细地体味语言的内在含义。在复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一些关键性词句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去理解去分析。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善于分析问题,善于透过表象看本质,练就一双慧眼。

四、练习试题,查漏补缺

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学会了解解题方法后,就要联系实际,认真考查他们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最好方式就是练习试题,进行模拟测试。

1.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有关课本、练习,可以自己设计试题出一份试卷,然后同学间相互交换试卷进行测试,考后让出卷的同学批改。这样做,既让学生在选择试题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综合复习,又使学生初步懂得了哪些知识是重点,应如何去掌握。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养成 ;教学策略

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说,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非常重要,一个个小小好习惯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一生,使其一生收益匪浅。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和培养是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各级各类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都非常重视。通过对学生的各个不同学习阶段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做好时期是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是一个人学习和成才的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益于学习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的获得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在小学阶段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师要把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每时每刻。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要具有充分的耐心和细心,为达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生的行为习惯而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更有利于学生的将来。这正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中教育教学注重人的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

那么、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呢?下面我结合多年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谈一谈在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策略和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

为了保证小学生高效的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进行预习的习惯。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有要求学生养成独立预习习惯的要求。学生对将要开展的学习内容进行提前预习,不仅是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更是做好知识学习的内容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学生的提前预习是学生进行高效课堂学习的有效保障。

2、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留心观察是一个孩子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心开始,要随时随地的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特别是当遇到新奇的事物时,要能够做到驻足观察,观察时要细心,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

3、养成经常动笔的好习惯。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经常动笔的好习惯。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每时每刻只要学生认为需要记录的内容都要动手把它记录下来。别小看了这一个小小的习惯,长期坚持下去,能够促使学生e累大量的知识和素材,为学生的将来的学习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养成随时提出问题的好习惯。新课程强调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因为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正是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开始的。学生对于不懂的知识向老师质疑、发问有利于学生及时弄懂知识填补学生知识上的空白。学生对有疑问的知识进行及时的质疑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开始。

5、养成及时查证的好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的生字生词,如果老师在身边学生及时的向老师进行查证,如果老师不再身边学生要懂得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或是网络进行查证。这一习惯可以有效的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策略

1、教师要有耐心。学生的习惯的养成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的,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绝不能够半途而废。

2、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学生的行为习惯常常受到教师的影响。有时教师说千句话不如教师的一个行为来的彻底。如果教师都不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怎么能够要求学生呢?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

3、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小学生的自制力很差,让学生养成一个坏习惯很容易,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很难。在进行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我们要对此心中有数,并其他制定好应对策略。一旦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思想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这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学生顺利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在保证。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词语教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正确的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不仅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对作者写作目的的作用。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此,要逐步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众所周知,语言是很复杂的。它不仅具有抽象性,还具有多义性。阅读时要在词语所可能代表的各种意义中找出它在句中的特定含义,才能正确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只有结合(或者说理解)上下文,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单靠查字典是不行的。

从实际教学工作中可知,好多词语包括句子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可以结合上下文体会出来。这正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吧!

譬如:苏教版第四册的《狐假虎威》一文的最后一段话:"凶恶的老虎受骗了。狡猾的狐狸是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通过这句话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含义了。

像这样的例子在不少课文中都有,这就需要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

在我们的言谈习惯中,还有这种情况,有些词语后面的话,往往就是对这些词语的解释或说明。

例1:"他哑口无言,回答不出来了。"(自相矛盾)

例2:苏教版十二册《螳螂捕蝉》:螳螂捕蝉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课文的第五节有这样一段话:"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的叫着,自由自在的喝着露水。却不知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只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类似的情况在教材中随处可见。这就为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提供了条件,成为可能。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和其它阅读能力一样,绝对不是老师讲出来的。只能靠阅读训练,靠参与阅读训练的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吕淑湘先生说:"语文课重在训练。"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学生的思想,强化训练意识。教学思想转变了,才能真正改变"满堂灌"的做法,把训练变为自觉行动。在备课时,教者就要考虑好哪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凡是能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把他们作为例子,用来训练培养学生联系上下理解词语的能力。

《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中"骄阳似火"、"惊淘拍岸"等词语就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因此,上课没有必要讲这些词的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从书中找出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先去读课文,再让他们说说读懂了哪些词语,说给同学们听听,从哪找出来的。在这种训练过程中,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首先,作为教者要熟悉教材,哪些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应从哪些地方去了解,要了然于心。这样走进课堂才能胸有成竹地去引导学生。如果只是笼统地提出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而自己却不知道究竟从哪些方面理解,那教师的主导作用便等于零。

其次,一些重点词、关键词,要作必要的提示和点拨。当学生看不出来,或看得不全面,教师要作正确的引导,这样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促进思维。教者应该让学生反复去阅读课文,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其含义,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促进思维。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 知识和能力 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与生活 作业

1、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工作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发挥课程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表现为能力的培养又直接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与速度。但知识与能力并非同一个概念,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非同步,知识的接受与能力的发展也非一个层面,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位置,是对传统语文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枉。但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甚至削弱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是背离语文学科特点的,同样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一对矛盾的东西。我们之所以强调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我们需要学生通过母语的学习,学好口语的表达(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和掌握、运用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文”),也就是新课标谈到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我们应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让他们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我们必须戒除裸的人文性教育,更应反对直通通的心灵拷问,而是要用真实的、自然的、含蓄的艺术手段,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体会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辉,得到无痕迹的心灵教化。但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也即是以人为本。

3、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浩瀚的大海,是连绵的群山,是辽阔的平原,是无尽的沙漠,它有无穷无尽的趣味和感受,“儿童是情感的王子”,我们应让他们融人生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美,生活的真,生活的趣。语文教学本身布满“神经”,这“神经”就是文化,语文应当生活在田野中,但语文教学应该超越田野。语文教学本身就是生活,是正在过着的生活。语文走向生活并不意味着生活等同于语文。语文教学本身有自己的课堂生活,它是生活的语文化的改造、提升与加工。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应求得文化上的平衡,语文课不能丢掉自己的“神经”。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听天地”。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教师要善于凭借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去感悟,把间接的生活体验内化为直接的生活感受。.

4、长时作业与短时作业的关系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6

 

结合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和评价系统,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政策标准为依据,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信息的采集、分析、评价系统。该系统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相配套,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管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并实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真实性,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从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进行管理、监督,而对社会用人单位信息、主管部门或社会评估单位评价信息、校外实践基地信息的收集、分析、反馈做得比较少。

 

一、关于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关于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概念界定,从收集到的资料看有两种说法,两种观点说法略有不同,但表述的意思是相同的。一种是闵建杰提出的“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是在高职院校质量监控过程中收集、处理质量信息的各种渠道、因素的总和。从信息收集的渠道来看,包括校内信息收集系统:教学行政管理信息、各种教学评价信息、各种教学检查信息、从学生中反映的各种信息等等;校外信息收集系统:社会用人单位信息、主管部门或社会评估单位评价信息、校外实践基地信息等。从信息处理过程来看,包括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处理、信息反馈等环节。”另一种说法是陈绍敏等人提出的“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效果、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实践中的各种信息的跟踪、反馈,包含两个方面:校内教学活动信息以教务处为核心,建立一条学生—教务处—教学系部—教研室—教师—学生的纵横交叉的闭合信息跟踪、反馈网络;另一方面是校外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学校—社会行业(企事业单位)及毕业生的双向信息跟踪、反馈闭合系统,具体操作可由教务处、教学系部、专业教研室及招生就业中心等部门协同完成,要在学校的管理机制中形成制度。”可以看出教学质量信息涵盖了教学的全过程,不仅关注校内教学活动信息的收集处理,更加关注校外的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对教学质量的反馈信息的收集处理。

 

二、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第一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中之前,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从对信息加工处理到获得有用信息基本不用或可以不用计算机辅助,这是当时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所确定的,也是那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使然。

 

第二阶段:近十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猛扩张,许多职业教育的发展由单纯的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转变。从世界经验看,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经历了“数量增长——质量下降——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发展过程。由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搞好教学管理,因此对教学管理信息流量需求今非昔比,在一些职业教育由于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仅在局部教学管理环节中有少量应用,多为单机运行,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共享。

 

第三阶段:随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与高职学院校园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全面细致地分析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需求,科学规划、稳步实施,逐步完善。以往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关注的是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即如何以计算机技术代替管理者的重复性工作。新一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关注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科学利用。

 

三、当前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通过对当前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学生达到目标应具有的素养不仅具有知识素养、技能素养,而且具有人文素养。表现有和他人沟通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能力,解决较复杂问题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系统中,不仅把学生知识、技能素养作为评价的标准,更应将人文素养、心理素养、自学能力和创作能力纳入评价标准,监控和评价信息多元化。

 

2、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不够完善,应把握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结合本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将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引入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争取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3、缺乏多元化的标准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系统,教学质量支持和目标系统相对单一,系统功能也比较单一,基本上所有的大中专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都是从教学对象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对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和评价,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训设备管理、教材管理和学校文化教育以及校外(包括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对教学质量等因素对培养综合性现代化的技术人才的影响。

 

针对存在问题,我们初步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1、结合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严谨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系统和多元化、全程化的评价系统。

 

2、遵循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系统,详细地进行信息的采集.

 

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能力等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是否选择合适的教材,实验设备的管理、学校文化等也是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因素之一。在信息采集过程中,不仅对教学对象——学生进行信息采集,更要在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师评学、学生评教、考试管理及教学研究进行信息采集和分析。

 

3、信息分析处理的关键点

 

1)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实施。教学大纲的实施情况要从课程安排情况、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情况、实验课开设情况、实践环节的落实情况、教学大纲的编写、教材选用、学生考试情况等方面进行采集、分析和评价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核心环节。主要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后辅导、成绩考评等方面实施全程监控和采集,包括备课的充分程度、教案编写完整程度、教材选用恰当;讲授清晰度、概念准确度,内容新颖程度和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是否启发思维,是否因材施教;课后辅导是否到位,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考核是否科学、严格等方面。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主要从实习基地的建设、设备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实验课程开设情况、实验工作时的环境与条件及综合性、研究型实验的开设情况等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信息的采集分析。

 

4)完整的教学监控机制

 

(1)定期教学检查(2)教学督导、领导听课、学生评教(3)教学评估

 

4、教学质量信息的采集处理机制

 

1)根据信息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教学检查信息、教学信息员信息、教学督导信息、领导管理信息和社会(用工单位)信息。

 

2)教务处通过采用领导信箱、教务处信息、教学检查、学生信息和学生评教信息等。

 

3)各个系部直接采集日常教学(教师教学规范、教学秩序、教学质量等)、同行评教信息。

 

4)督导组采集督导检查、督导评教、领导评价教学等信息。

 

5)所有的教学质量信息采用教务处统一规范的文本格式进行传输。

 

6)信息分析处理。教务处和各系部应意识将采集的教学质量信息进行分类处理,需上报的教学质量信息及时上报,需各教学部门或其管理部门决策处理的教学质量信息及时通报,需本部门直接决策处理的教学质量信息及时决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