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基本思路 教师方法

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使得广大教师对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深刻认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课堂因为学生的热烈研讨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研究性的学习。我在教学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区域能力较差是非常突出的问题。区域地理能力的培养,要把读图技能的训练与区域地图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把综合概括区域地理特征与比较分析区域差异作为区域地理能力的核心;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区域地理能力发展的关键。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的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练习绘制区域简图,建立区域基本概念;掌握中国分区图,理解区域特征;抓住主要分界线,掌握区域差异;进行区域及国家对比,深化区域特征与差异;结合热点问题,强化区域问题解决。

二、加强对考生答题能力及技巧的训练

对考生进行答题技巧的训练,比如把答题的步骤、答题的策略、审题和检查的方法教给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习题训练和考试讲评试卷,提高考生的答题能力。平时必须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一些考试反映出的学生的弱点是:不会读图,不会从题干中获取信息,他们认为答案一定是自己平时背到的知识,其实很多答案就隐藏在题目中。故平时应加强对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使学生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和空间思维能力,充分运用地图进行思维建模

在日常训练中,让地图成为复习的载体,如在空白地图上标出重要的经纬线及涉及的重要国家,标出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空白地图上抽象概括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等等。教学中要提倡使用动态、思辩、反思的原则。高三复习进行到末期阶段,对复习内容要深入思考――即体验,体验方法的运用,回味知识的描述,反思已有的结论。讨论、一题多解、交互答疑和述评等是训练的良好方法。要舍得拿出时间思考、表述甚至争论,激发思维火花和创新欲望,会使复习档次大幅度提高。教师应该提出,对于一个问题,你可以不会答案,但不能不思考。

四、加强地理语言规范性表述的教学

要求在答题中表述准确,没有歧义;表述完整,没有信息丢失;表述符合逻辑,没有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形成成熟的思维体系和思维方法:高考中的题目绝对是新颖的、未见过的,但考察的知识又是不超纲的,复习过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多方面比较、多角度分析问题和组织答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考试制胜的关键就是做到心理稳定、思路清晰。同时要关注热点、焦点问题,加强学科综合:结合热点问题,教师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学会全面分析和了解热点问题的起因、背景、过程和结果,并积极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加强学科知识的综合。

五、反思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方法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对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二是虽加大了学习的力度,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得不够细实,没有实现预期目标;三是地理教学中有特色的、有创意的东西不够多,还要努力找出一些地理教学的特色来。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对策主要有:

一是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现在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

二是培养创新意识。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六、注重联系实际开展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一是尽量借用学生身边的素材。教材中所举的例子不一定适合每个地区,所以为了缩小教材深度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师要尽最大努力挖掘一些学生身边的有利用价值的素材。

二是所用的素材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即素材的引用要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不能长时间用同一个案例说明某一个人文地理现象,因为人们的经济、文化等活动都在变化。

三是不要教条地只利用当地素材。如果当地是个小区域,那么所能提供的素材也是有限的,若局限于当地素材,无异于“井底之蛙”,因此可以利用当今发达多样的媒体,引用学生都关注的问题作为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

四是适时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学习人文地理的主要实践方式,也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的过程,所以,精心挑选当地的一些人文地理现象,让学生进行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调查还是很有必要的。

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教师要正确理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地理高考 能力训练 区域地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151-02

区域地理,是探讨一个区域中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可以探讨地理的各项因素,从区域的特征中找到地理因素和地理因素之间的联系。区域地理是一门能够呈现出地理学科特点的科学知识。在地理高考中,区域地理的内容占较大的比例。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区域地理教学活动的时候,如果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区域地理理论知识,学生会产生厌烦的学习心理,教学效率很难提高。但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则会有效促进学生学好区域地理知识,从而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

一、增强学生的基础能力

区域地理的一般命题思路是,给予学生一些综合的资料,要求学生结合资料分析区域地理的问题。如果学生要回答出这些问题,就必须具备基本的地理分析技能。现用高中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地图为例。

习题 1:分析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地区的区域地图、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现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说明该处地貌形成的原因。(2)为什么说贺兰山守护着银川平原?(3)你认为适合该地域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是什么?

习题 1 是区域地理考试中每年必考的典型的试题。学生如果要做对这道习题,必须具备四种能力。第一,学生必须具备阅读抽象文字资料的能力。学生必须能读懂习题 1 给出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即:学生要回答出该地的地貌特征是什么,如果学生要回答出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地貌特征分哪几个类型,这就考核了学生的地理基础能力,学生必须结合已知条件分析出它符合哪种类型的地貌特征。如果学生能够仔细地分析出文本资料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就能从文本资料中得到答案,该地属于冲积扇地区,因为该地山区河流流出了山口,突然流速偏小,大量的泥沙、碎石等堆积成一个平原地区,所以它是冲积扇地区。第二,学生必须具备阅读抽象的图像、图表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阅读了图像图表的能力,才能理解区域地图中描述的意思,并分析出抽象区域地图里描述的地形特征。第三,学生必须具备阅读地理数据的能力。比如学生只有能够读懂区域地图的比例尺、经纬度、山的高度,才能结合地理知识理解这一幅地图里给出的地理信息。第四,学生必须具备读懂标准的图例符号的能力。地理图例符号是既标准又抽象的,学生只有读懂了图例符号,才能理解地图描述了哪些地理特征。

高中地理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文本资料的技能、分析图像图表的技能、归纳地理数据的技能、理解图例符号的技能。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的技能,才能深入地分析区域地理的问题。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学生具备了基础的地理技能后,部分学生表示依然不能回答出区域地理试卷提出的问题。这些学生表示,区域地理试卷给出的问题太多,不能理解区域地理试卷要考什么,很担心不能运用学习过的基本知识回答区域地理试卷提出的问题。学生之所以没有回答出区域地理试卷问题的自信,是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抓不住区域地理试卷考点的缘故。地理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找到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方向。以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习题 2 为例。

习题 2:观察我国 30?N 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的数据。绘制出示意图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 30?N 剖面线上,区域东、西部地区年降水量的差异是多少?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是什么?(2)从剖面线上,可以看到长江中下游平面与四川盆地比,年太阳总辐射量较低的是哪片区域?为什么该地年辐射量较低?(3)长江中下游平原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4)你认为拉萨河谷地区适合不适合种水稻?并且说明原因。

很多学生看到习题 2,就表示习题 2 中的问题太难,并且涉及的问题太多,这些问题似乎难以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区域地理试卷的基本概况、特点及方法、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这三个分类的角度分析区域地理试卷谈到过的所有题目,然后这些问题归纳为一份区域地理问题的学习表,学生归纳的表格如表 1,当学生看到表 1 的内容时,发现区域地理考核的知识点全部都在表 1 中。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学生理清楚了区域地理需要讨论的问题以后,学生能否用学过的地理基础知识来分析区域地理的问题呢?学生经过思考,表示当他们把区域地理问题分类以后,发现分析区域地理问题并不困难,学生只要运用学过的地理基础知识来讨论影响区域地理的每一个因素,探讨因素和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便能找到区域问题的答案。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探讨的思路来探讨影响区域地理的因素,当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出区域地理的每一项因素时,学生便能找出区域地理特点形成的因素,并能诠释出与区域地理相关的各种自然问题、人文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会找出学生学习的问题,并给学生仔细地讲解这些问题。结果发现,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地思考教师找出的地理问题,他们用敷衍的态度对待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具备反思知识的能力,就不会了解知识系统中出现的漏洞,就不能定向地弥补相关的知识。如果地理教师要让学生具备学好区域地理知识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反思能力。以高中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习题 3 为例。

习题 3:分析美国的地形特征,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美国地图中的某地适合发展哪种经济?(2)某地为美国的重要电子工业区,该地能成为电子工业区的原因是什么?(3)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的棉花产区相比,与之相似的自然条件是什么?与之不相似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适合我国新疆地区棉花生产的自然因素是什么?(4)请描述美国年降水量的特点,结合区域地图信息给出的数据分析美国年降水量发生的原因。

学生完成习题 3 的回答以后,可以从地理课本中找到问题1 及问题 2 的答案,也可以在网络上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地理资料,通过阅读美国地理材料及新疆地理材料找到问题 3 与问题 4 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当学生学习完区域地理知识以后,要主动去网络上找区域地理试卷来做,运用完成习题的方法了解知识结构出现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做习题的时候,还不能了解知识结构出现的问题,便要用搜索资料、印证答案的方法找到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要学好区域地理知识,就要学会反思知识结构的不足,定向地学习地理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定向地、高效地吸收区域地理知识,在考试中才能考出好的成绩。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范文3

1.补充与拓展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微课程作为地理课堂补充与拓展的重要途径,不仅能补充与拓展教材知识,更是地理教学方式的拓展。地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安排,开发校本微课程,为学生提供崭新的学习天地,将校园文化、家乡风土人情、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案例融入校本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加深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并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关注,感受地理就在身边,领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微课程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重点、难点或疑点问题展开的微型地理教学视频,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由于其时间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琐碎时间观看微视频,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微课程学习,如等车、乘车、课间、吃饭等,以促进自主学习。地理教师制作的微课程可用于学生课前预习,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前将制作好的微课程上传到班群或网络平台,学生获取微课程后有针对地观看微课程视频,自主学习新课程内容,对于难点或疑点知识可进行反复观看,经过微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同样的,微课程视频也可用于课后解惑与复习,地理教师将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做成微课程,学生可按需要自主选择微课程内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理解程度控制微课程的播放进度,进行知识的梳理与消化,经过一系列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印象深刻,并在这一过程中将新知识内化、建构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微课程”以“微”概念的形式吸引着地理教师、学生的关注,以短小精悍的“微”特点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微课程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图像、声音、短片、文字和色彩的完美结合,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直观、清晰的图像,生动、简洁的文字,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趣味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程地理教学活动时间短,符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要求。微课程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地理教学成效。

4.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近年来,在教育部组织下,微课程被推广到全国各地中小学课堂,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微课程相关培训并切身投入到微课程研究中。从最初对微课程一知半解的认识,到制作微课程并运用到实际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培训、学习、思考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选取与设计,图片、文字、声音、画面的呈现方式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为了制作有效而精美的微课程必须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修缮微课程,点燃了教师的创造热情,提高了教师的研发能力与教学水平。微课程不仅能促进地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通过教研活动或网络平台进行微课程交流与学习过程更能促进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共同成长。

二、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制作步骤

要制作好地理微课程,地理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特点,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信息化教学趋势。地理微课程制作的基本步骤一般为“选题设计—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反思与修改”。

1.选题设计。

微课程的主题广泛、题材微观,经地理教师处理后,学生能自主探究完成的小主题内容都可以成为微课程主题。微课程主题的选择是制作地理微课程的首要步骤也是重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关乎微课程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在制作地理微课程之前要慎重选择主题,分析相关知识点,根据实际情况对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处理或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地理教师在进行微课程选题时,容易出现选题偏大的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将知识点讲清、讲透,难以达到微课程地理教学预定目标。微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选题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学情和学科特点选择重点、难点或学生易错点,可以是知识讲解、教材解读、方法传授等,同时要充分把握“微”特点,即内容精、时间短,确保能在10分钟内将知识讲清、讲透。

2.教学设计。

(1)准备教学素材。

明确地理教学主题后,教师可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等方式收集与该主题相关的素材。地理微课程素材来源广泛,可从央视网站、国家测绘局网站、中国气象视频网站等下载有用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源,其中央视网站的资源相较于其他网站更为清晰、齐全,特别是央视网站中拥有大量的区域地理资源,对于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分析。

确定地理教学中的微课程主题后,根据微课程所要呈现的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育功能,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调整与处理。

(3)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学习能力、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障碍等。

(4)教学设计思想。

地理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学条件,联系微课程教学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拟采取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5)教学目标。

微课程地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地理教学目标,使地理教师明确要教什么,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6)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微课程所要呈现的核心内容,明确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而制作的微课程才能做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7)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环节、教学内容符合逻辑性与科学性、教学目标明确等。

3.制作微课程。

完成地理教学设计后,通过制作PPT完成微课件,再运用录屏软件将地理教学过程录制成微课程。在录制微课程时,地理教师只需要将制作好的微课件在电脑上进行演示,同时配上对知识点的讲解说明,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软件则全程记录教师在电脑屏幕上的操作和讲解。录制的过程简单,操作方便,教师只要在录制过程中控制好课件演示的速度,调节好讲解语速,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以免外来噪音影响视频效果。

4.微课程的反思与修改。

微课程的制作过程离不开反思,反思作为地理教师的高级思维形式,应贯穿于地理教学活动的始终,从选题设计到微课程的制作再到微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地理教师不断回顾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微课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以提高微课程作品的质量,同时在反思过程中能发现闪光点,积累经验,为以后微课程制作奠定基础。

三、结语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地理教学;反思;实效性

中国分类号:G633.55

地理教学尤其是自然地理那部分是高中教学中很抽象的部分,要求学生要有很高的空间想象力,传统的地理教学在教授这块知识点时,往往就是老师拿着课本在直接讲,学生能借助的工具十分单调有限,看看课本上的图示,最多在加上个地球仪之类的,光靠这些简单的工具很难把那种抽象性很强的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科技在发展,人们的思想在变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禁引人深思。

一、传统的地理教学的反思

在人教版的高中地理必修1中,第一章《行星与地球》之中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对高中同学来讲是最抽象、最难理解、最难记忆的知识点。在老师讲解地球的自转时,仅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点就可以把学生绕晕。往后讲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抽象起来更加的复杂,更加的难以理解。比如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个知识点,我在讲解时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看课本P15图1.18“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最多再结合地球仪、粉笔盒之类的课堂上的东西现场演示讲解,这是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极大考验。上完课后,学生们好像都似懂非懂的。我自己觉得理所当然的道理,在学生们眼中都一头雾水。我教的也费尽,学生们也理解的非常吃力。这不得不引起了我的反思。我决定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来给学生们授课。

第二次上课时,我带的教学工具有:一个地球仪、一个粉笔盒、一个直角三角板。然后我现场给学生们演示:我先把地球仪放到讲桌上,教师中间有一个挂钟,可以当作北极星参照点,然后把“二分二至”的点定在讲台桌面上,把粉笔盒放在中间当作太阳,再把地球仪放在春分或者秋分的任意一个点,然后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点到讲台桌面的距离用直角三角板量出来,把地球仪以及三角板刻度值上的划痕用粉笔加粗,最后的时候,把地球仪的地轴对准挂钟(北极星)附近,用手来回缓慢移动地球仪,地球仪的移动范围在“二分二至”点之间,把三角板的刻度值的高度用粉笔经常地在地球仪上面打点标注,直到地球仪移动大约一周之后,用圆滑的曲线把地球仪上面所有的点都连接起来,然后对学生们说,太阳直射点就是这样的在地球上来回的做回归运动的,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就是这样子。

用这种形象直观的方式上完课以后,学生们都感到非常的轻松,与前一个上课的班相比,同学们脸上的疑虑明显的要少,随后做的一个课堂练习巩固,从中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掌握到这部分的抽象知识。而且也明白地球在不同的公转轨道位置上,太阳直射点照在地球的位置也不相同,地球上个部分获得的太阳光也不相同,所以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也不相同,所以地球就有了春夏秋冬的变化。

课后反思:上完这次课,我很认真的比较了两次上课的过程和结果。第一次上课时,我只是根据我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基本上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再参考其他的老师的授课方式,来组织我的教学,就是象征性的拿着一个地球仪在桌面上随便地转了几圈。虽然我认为这些知识点简单易懂,但学生们理解起来非常吃力,我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概念没有跟学生交代清楚,所以学生很难理解知识点中的细节问题,所以这部分知识他们只能理解个大概。

二、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要让传统的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堂跟的上形势的发展,重新焕发出生机,具备非凡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出路在哪里呢?老师首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地理情境,给学生设置问题悬念;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努力培养学生养成地理式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下面我想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提高中学地理教学实效性的一些体会,兼与同行商榷。

(一)要模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被评为人类中最聪明的头脑,他就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在创设自己的教学课程式,要善于依据教材大纲,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兴趣点,模拟一个能够吸引他们的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创造一个精彩的课堂开场能够很快的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造他们渴望学习的心态,可以说是为整个的课堂教学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根据新的课标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平等的看待,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者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尤其要多加关注,积极鼓励培养他们敢于尝试的习惯。老师要创立各种各样的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活动,促进学生们相互学习,体验集体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建立和谐的师生交流渠道。

(三)让学生养成地理思维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地理思维的习惯,很自然的用地理思维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必修从平时的教学当中做起,培养学生的区域性思维。可以采取让学生平时多看图多用图。

一张地图里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可以说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会用地图、善用地图是学好地理的捷径,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懂得利用地图挖掘有效的信息,用这些有效的信息来解决问题,还要培养学生把地理知识转化成地图的能力,长期坚持,学生便养成了图文互换的习惯,学生的大脑里慢慢的会形成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养成区域性的地理思维。

结语:

要想在较短的课堂时间里取得较高的效率,老师要转变传统的那种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老师做好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在课堂上形成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愿意学、会学。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知识,养成地理素养,学到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搠.提高地理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3(02)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范文5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的原则,本文选取了首都师范大学2005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32名实习生为研究对象。编制了《地理教学实习状况的调查问卷》。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28份,占总数的87.5%。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钻研教材、理解新课程标准、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成绩评价(评价学生、评价教学)、备课6个维度命题,总共20道。每道题采取5点量表记分的方法,让实习生依据亲身体验选择非常熟练、比较熟练、基本熟练、不太熟练、极不熟练,数据统计时赋予分值分别为5、4、3、2、1分。第二部分以研究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地理教育学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互动、融合与整合状况为目的,共6道题。前4道题研究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的状况,基本属于等级量表的范畴,每个选项以一句话描述了各等级的状况,分别赋予分值4、3、2、1分。后2道题研究地理教育学课程的状况,属于类别量表的范畴,只统计各选项的百分比。

此外,笔者等人还选择性地听取实习生课程、与实习生和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非正式访谈,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笔者在中学实习1个月的经历也是本文的资料来源之一。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实习效果的总体状况

问卷的第一部分共20道题,每道题得分3为参照值,因此总分60为中等水平。本次调查中28名实习生的平均分为65.25,略高于60分,说明实习生已具备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通过实习能够基本胜任课堂教学。但是实习效果差强人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很大的潜力可供开发。另外,有8名实习生总分低于60,占总人数的28.57%,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比例。这说明超过1/4的实习生还与一个合格实习生的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各维度得分的平均分看,钻研教材得分3.31、理解新课程标准得分3、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分3.25、基本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得分3.23、成绩评价(评价学生、评价教学)得分3.36、备课得分3.37,所有得分均大于或等于3分。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理解新课程标准得分显著低于其它5个维度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这说明相对于其它维度,理解并实践新课标准是最迫切需要提升的问题。

2.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融合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相关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82.14%的实习生认为大学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能够完全或者基本满足教学实习的需要,只有17.86%的实习生认为有些内容大学课程中没有学到,不能满足教学需要。71.43%的实习生认为大学学习的内容与中学教学的内容似乎不完全一致。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思路或知识之间逻辑关系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67.86%的实习生认为非常有帮助或者比较有帮助,但是绝大多数实习生根据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整。另有28.57%的实习生认为没有什么帮助,认为大学学到的学科思路与中学教学完全不一样。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素材(指中学课本之外)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71.43%的实习生认为用到的素材大部分都是在教学实习中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21.43%的实习生认为来自大学课程的素材与教习实习中搜集的素材的数量差不多。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内容的组织、分析等能力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53.57%的实习生认为备课时从大学课程学到的方法中得到很多启发,甚至得心应手。46.43%的实习生认为大学课程中的学习方法对实习没有多少直接帮助,甚至只是对要讲的内容不感觉陌生罢了。

以上4道题分别是问卷的第21~24题,采取4点量表计分方式,故2.5为参照值,通过计算,这4道题的平均分依次为2.93、2.68、2.25、2.39。其中第23、24题得分低于2.5,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这两道题得分显著低于第21、22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说明第23、24题反映出来的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融合性较差。

3.地理教育学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融合

从“大学地理教育学类课程中,你认为对教学实习帮助较大的是:(可多选)”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中学见习、听课(71.43%)、地理教学方法的了解(60.71%)、中学地理教学案例的分析(53.57%)。由此可见,切实解决实习生如何“教”的困惑是最突出的问题。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地理教学;灾害教育;必要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48-01

继2008年5月12日我国的汶川地震以来,全球灾害连连,地震、洪涝、干旱、沙尘暴、海啸、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自然灾害已成为世界各国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学地理课程标准选入了《自然灾害与防治》这一模块,但受升学率的影响,地理教学没有把灾害教育放在正确的位置,没有承担起唤起国民灾害意识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现以地理教学中加强灾害教育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灾害教育的策略,以丰富灾害教育理论体系和提高中学生灾害教育的实践技能。

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灾害教育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灾害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灾害的基本知识,形成多种技能并可以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敢于面对灾害并勇于挑战,同灾害进行抗争的品质。

2、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灾害的成因机制,形成地理知识系统。各种灾害的形成都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而地理环境的六大要素――“地、气、水、土、植、动”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灾害形成的动力。因此,只有综合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过程的基础上去理解各类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才能掌握灾害的预测方法,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例如:1998年长江所发生的特大洪水,经过地理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利用、改造自然,破坏长江中上游的植被,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使湖泊蓄水能力锐减,防洪能力骤减。通过地理教学,让学生理解,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是预防洪涝灾害的最有效的措施。

二、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中讲授灾害形式单一。教师在课堂中对灾害的讲授很少,即使讲了也只是照本宣科,枯燥无味。2、灾害知识欠缺。由于灾害知识是高考很少涉及到的,受考试”指挥棒”的功利导向影响,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使学生的灾害知识欠缺。3、教学资源欠缺,灾害意识薄弱,忽略防灾演练,灾害自救互救技能不强。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是以课本为载体的讲授,很少有灾害模拟演习之类的实践性活动,学生的灾害技能只是”纸上谈兵”。4、中学地理教材概括性太强,与实际联系少

三、地理教学在灾害教育中的策略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灾害的感观认识

教学经验证实,多方面的感觉刺激比单一教学效果更好。如多媒体教学可以集文字、视频、动画等于一体。在灾害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地震、火山、火灾、水灾等灾害的视频,在视觉和听觉方面能形象、生动、直观地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使学生感受到灾害强大的破坏力,对人民生命及财产方面造成的损失,让学生进行反思灾害教育的重要的意义,并根据该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灾害发生的过程,分析成灾机制,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灾害教育要比课堂上一板一眼讲授式教学的效果更好,如可以播放一些以灾害为题材的影片,如《2012世界末日 》。

2、加强实践,身临其境强化灾害意识

加强社会实践,学校可利用各种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节日:如世界水日、地球日、国际减灾日等节日,组织学生办黑板报、墙报,进行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加深学生对灾害的认识,强化灾害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灾害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必要的逃生和救治的基本技能。利用地理科学所具有的野外实地考察和实践的经验,带领学生对区域的滑坡、泥石流、洪涝等做实地考察,以了解这一区域经常发生的灾害及如何防治,是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手段。

3、关注时事,培养爱国情操

地理灾害教学结合国情、乡情。国情和乡情里包含丰富的灾害知识。国情教育让学生认识我国国土广大,明确我国自然灾害的多样性;资源比较丰富,但利用不尽合理而造成的资源短缺等基本国情,使学生了解我国国土整治和为抗灾、减灾所做出的成绩,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培养防灾减灾意识,并增强爱国主义,坚定与灾害抗争的信念。结合时事、新闻、热点开展灾害教育。每天世界上都上演着各类灾害,多灾多难的中国更是灾害不断:北方地区的沙尘暴、西南地区的旱灾、山西煤矿的漏水事件、新疆地区的雪灾等等。每有重要的灾害新闻时,教师应及时给学生观看和讲解,这些鲜活的素材,加上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敏感性等特点,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其他任何的说教练习都来得深刻。

做为一名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有灾害意识的合格新时代建设者。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地理学科的特殊性,不仅要传授灾害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通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演练,理解各类灾害原理,提高灾害意识,寻求灾害的预测方法,实现防灾减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才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出来的人才,“以人为本”,“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把握课标,要能跳出教材,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灵活教学。

参考文献:

[1]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主编:陈澄 樊杰)

[2] 《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编:陈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