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范文1

摘 要:七年级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在七年级语文教材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其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因此,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以及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其中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部分。

关键词:教学目标;激发兴趣;阅读习惯;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来学习语文知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阅读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也就是基础中的基础。如何有效提高七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在此,结合我多年从事七年级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浅谈如何提高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概括为如下

几点:

一、制定和施有效的教学目标

1.依据学生特征。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来制定教学任务,依照学生学习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实施多种有效教学方式,发挥出教师的导向性和激励性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阅读教学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完成既定的语文目标。

2.确定既定目标。在教学中,确定的既定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可以是一周或一个月的时间,近期目标应与具体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辅助课堂教学内容,扩展额外的知识层面,增强知识的结构,使学生读有所得。而远期目标一般以一个学期作为一个时间段,远期目标要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个学期有哪些内容来扩展知识层面,需要学会和掌握哪些知识,以及需要阅读哪些文章。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所谓的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场景,让学生体会模拟情境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七年级学生大概是十二三岁的年龄,总体理解事物的能力还很欠缺,但是,学生有着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来实施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够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的情境方式要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情境模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积极利用好多媒体来再现情境。例如,在教学《春》内容时,让学生明白《春》的主题思路是清晰的、语言是优美的、意象是单纯的散文,而让学生理解与掌握作者对春的赞美、欣喜之情是比较困难的,对此,教师可以让一首维瓦尔第的《四季之春》音乐慢慢带学生进入那个意境,让学生体验到如《春》内容所描写一般的轻若和抒情以及慢与快的节奏,让学生如置身于遍山春天的原野之上,一幅幅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自然美的画卷就很好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更加深刻,有了抒情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文思维,而且也为以后工作、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指导学生阅读技巧,让学生完成既定阅读任务,不断积累语文词汇量。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成为学生的宝贵财富。

2.在七年级学习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中思考的习惯。教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阅读中积累知识以及阅读思考,回归阅读的本质生活,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中的喜悦与魅力。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主动改掉“不动墨不读书”的坏习惯,引导学生多使用语文工具书,勤于阅读思考问题等。

四、开展实践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和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和开展一些演讲比赛、演课本剧以及扮演角色朗读课文等,来激发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语文知识,拓展学生语文阅读的知识层面。

总之,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九年义务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知识层面,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培养很好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47-02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随之而来的生命课堂理论以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地发挥为核心,将对个体生命的关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认为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人为本",做到因材施教。对传统的教育要大胆地抛弃和继承,改革和创新的教学观。要做好这点必须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培养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1.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

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去探索,以解决问题、实现心理平衡,我在语文教学时,不妨在触题时就布置任务,激起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如何完成任务,训练探索性思维。如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就从题目中提出: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通过任务设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语言知识,发展了学生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思维活跃,并促进学生认真阅读语文、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大家各抒已见,通过对这个问题解决带动了全文其他问题的学习,教学起来教师十分轻松,学生学起来也十分轻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2.直观影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中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常制作和寻找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图片作为教学创设情景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使用图片时,常常要求学生仔细全面观察图片,同时教师进行设疑,让学生对图中疑点主动观察、讨论,并得出自己的观点。如我在进行七年级下册莫怀戚的《散步》时,我就精心地制作了一组作者"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的幻灯片,我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下列的问题: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样的优秀品质?这时,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当学生通过观察提问"谁?什么?在哪里?"等问题时,他们对课文的难点、疑点也就有了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图片展示后,我让小组进行讨论,然后举手回答,学生几乎都抓住了"尊老爱幼"这一主题,他们答案丰富多彩,很让我感到吃惊,同时我也看到了农村学生具有巨大潜力可挖,这样提高学习的效率。

3.想象解疑,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想象是人脑要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过程,是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现有教材的知识大都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我常常根据大部分课文语言材料的言尽而意未尽的特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说课文的多种结果,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七年级语文上册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一文,我在讲完本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续说本文会有些什么样的结果(可以小组讨论)?通过学生的回答,内容丰富,答案新颖,学生思维活跃。通过这些想象性质的疑问,扩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按各自的理解去续编故事,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4.变序释疑,训练学生的跳跃思维

教材中有些课文较长,如果按课文内容进行讲解教学,费时较多,且不易突出重难点,我们教学可以打破课文内容顺序、框架,把课文内容中的重点部分提前,形成悬,引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疑问。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就设计了一块表格,其内容包括人物、肖像、语言、行为、性格,分别对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人物进行分析,这样把纷繁复杂的人物很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突出了课文教学重难点。通过这个设计引导学生变序阅读这篇课文,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跳跃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5.注重运用文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范文3

为了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高标准的完成我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本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依据,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掌握的生字、新词;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提高文字敏感度;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与答辩的习惯。

2、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3、德育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四季如歌”。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有利于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了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第二单元“呵护亲情”。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讴歌了母爱的博大深沉。《散步》表现了祖孙三代之间的浓浓亲情。《金色花》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荷叶·母亲》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由衷感激和爱恋之情。《世说新语》两则是文言文。

第三单元“趣味童年”。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鲁迅选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名篇。

第四单元“感悟人生”。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思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自己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第五单元“走进动物”。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六单元“瑰丽想象”。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这些作品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48班的语文教学,由于他们刚步入初中,需要接触到一些新的知识,所以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听讲要记笔记,要积极发言提问等等,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导学框架”为课堂训练模式,推动学生跳出“被学习”状态,全面提要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课时

1

入学教育

1

2

《春》

3

3

《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

4

4

《古代诗歌四首》、写作

4

5

国庆假日

6

《秋天的怀念》、《散步》

4

7

《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

6

8

写作、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6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

6

10

《窃读记》《论语》十二章

6

11

写作、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

6

12

期中考试

13

《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

《走一步,再

走一步》

6

14

《诫子书》写作、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6

15

《猫》《鸟》《动物笑谈》

6

16

《狼》、写作、《皇帝的新装》

6

17

《女娲造人》《诗二首》、《寓言四则》

6

18

写作、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

6

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范文4

语文 质量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27-01

1课堂教学中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例如,我在教这《孔已己》一课时,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启发学生设想一下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问题,最后以“孔乙已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2注重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得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én”,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3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资源,增强实践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以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全册书共安排了三次综合实践活动,三个实践活动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就新课程对七年级的学生的要求来看,要达标,决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有所变通,特别是在乡镇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校各方面配备又不齐全,因此很难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以“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为例,农村学生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知识面太窄,语文素养不高,很多学生进入初中之后,老师问他:读过名著了吗?竟然不知“名著”是何物。学校的图书馆只能叫图书室,藏书量既小,又太旧、太烂,破损不堪。而新课标中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要求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二至三部名著。怎么办呢?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即扩展课程资源概念的外延。可以说,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都是课程资源。

4注重教学语言、行为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讲求“辞达”。这种“达”应是“达而清晰”之达,应如行云那样舒卷自如,应象流水那样从容流畅。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讲求“达”的同时,还要讲求“精约”。所谓“精约”,既“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也就是在课堂上不讲空话和套话,用精心设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准确概括。考虑到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更容易被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所吸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把课讲的生动传神,就必须讲究一定语言的技巧,体现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范文5

关键词:中学低年级 提高 学习 文言文 兴趣

七年级是一个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在对教材及对大纲深入研究后,再加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这一阶段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在注重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基础上,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作为这学期的教学重点。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有了一定的收获,现作如下反思。

一、从课堂形式和内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文言文学习兴趣,从七年级开始,有许多有利条件。从七年级的教材来看,文字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学生特点来看,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对文言文也有一定的兴趣,如果引导得当,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教学时,选择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图片、动画或影片作为导入,很能吸引学生。此外,也可以增加一些短小有趣的文言文篇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宋定伯捉鬼》,《聊斋志异》、《世说新语》、《虞初新志》选篇,文言成语小故事等,学生对这些文言文都有着浓厚的兴趣,长期坚持,效果不错。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兴趣盎然

(一)吟咏激趣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反复吟咏不但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文章的熏陶和感染。散文类的文言文可以采用此法。如在学习《陋室铭》这篇课文时,我主要采用吟诵法进行教学,师生一起在幽雅的古乐曲中,摇头晃脑、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读着读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领略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课堂上群情激昂,不少学生很快就熟读成诵,这样,不仅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换位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进行学习。如果遇到篇幅不长,难点不多的课文,还可以采取学生当教师的方法。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能力,又可以通过备课环节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掌握。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根据学生的智力、兴趣、爱好把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然后教师提供适当的资源条件,让学生分头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三个学习小组的“成果展示与方法交流”安排在第二课时进行。课堂上,将讲台让给学生,学生们充满热情、跃跃欲试,课堂气氛一度热烈积极、活泼奔放起来。他们所展示的内容之充实,讲解之精细,大大优于教师讲的效果。

其实,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无定法。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如果语文教师能做到每一堂课都使学生以期待、盼望的心理状态来参与的话,那么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一)培养诵读的习惯

在“读”的方式上讲求灵活多变,除过老师范读和放朗读录音以外,还可以采用自读、全班齐读、小组合作读、小组比赛读、个人展示读、师生交叉读等多种方式,吸引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读中来,提高读的兴趣。在读顺畅之后,还应该对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行指导,要求掌握诵读时的语气、音调、停顿、节奏、感情、意境等,使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逐步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二)培养看注释的习惯

课文下的注释,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有不可小视的作用。所以,要强调学生,在初读课文或者翻译课文的时候,一定要多看课下注释,逐步养成不看注释不读书的习惯。我不大赞成学生看工具书,正因为工具书上的注释太详细了,什么都有,不利于学生动脑,一翻工具书,什么都知道,合上工具书,对文章却一知半解,养成这样的习惯,对学习文言文没有一点好处。

(三)培养积累的习惯

文言文中许多词语的用法都是有固定规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归纳,重点掌握。词语的积累,最初可以由老师指导进行,慢慢的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比如,平时可以将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在书上、笔记簿上记下来,多看多背,加强记忆;也可设计成相应的课堂练习或小测,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以至熟练掌握。习惯成自然,使学生在习惯中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一旦养成了习惯,学习也就不显枯燥了。

参考文献:

[1]王桂林.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01.

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48-02

2013年12月,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了一场教学技能比赛,指定赛课课文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授课时间为1个课时。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作者通过这个经历得出人生感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认真地解决每一个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作者的感悟给人以启发和教益。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按照教学常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授课时间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用记叙文六要素的方法复述课文,并请学生说一说从文章中悟到的生活哲理。第二课时是让学生掌握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烘托人物心理的方法。

七年级新生经过前面3个单元的学习,大致掌握了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法。那么,在赛课时,教师如何做到既把2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压缩为1个课时进行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又能在授课中体现语文教学具有情感、美感、语感的“语文味”呢?在分析了七年级学生的学情和特点后,笔者将整体把握故事并领悟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深入探究人物特点,进行创造性阅读作为教学重点,将寻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掌握运用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体现人物心理变化作为教学难点,训练重点是提高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以及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体会“语文味”

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是关键。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的亲身经历导入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因此,笔者以作者的一个小故事导入教学。内容是:“在二战期间,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到了一项任务,那就是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出发前,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的画面一直浮现在这位上尉飞行员的脑海里。但是,当他驾驶飞机滑行在跑道上时,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飞行20分钟,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到达荷兰后,他又告诉自己:接下来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飞行员终到了德国,完成了侦察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能够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的启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上尉飞行员是谁?”学生回答:“莫顿・亨特。”“那么,他小时候的那一段经历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小时候的故事中去获取丰富的教益吧。”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不但语言浅显易懂、生动细腻,而且思路清晰,即通过一件往事,感悟一个人生哲理。由于七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阅读能力,因此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由阅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笔者认为,教师要做的只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做好教学引导。学习此文,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记叙文六要素的基础上,用找关键语句的方法掌握课文内容,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领会文章蕴含的哲理。于是,笔者提问学生:“同学们还记得小学时我们学过的记叙文六要素吗?”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回答出记叙文的六要素。接下来笔者给学生提示在课文中还有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比如,表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句子,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的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表现作者情意的句子。同时向学生提出要求:按照每分钟500字的速度默读课文,然后在文中画出表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关键性语句,限时4分钟。由于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然后,笔者让学生根据已经找到的关键性语句,复述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把握得更加牢靠了,并对课文蕴含的哲理也有了初步的体会,此时,教学可以进入合作探究环节。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品味“语文味”

对一个进入初中才2个月的学生而言,学习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很有意义。刚迈入初中校园大门,学生心中充满了对初中生活的设计与规划,但是学生毕竟年幼,缺乏生活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有时遇到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童年时候的经历,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按照初一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走进文本,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将课文从头到尾都讲完,应当有所侧重。因此,在设计教学时,笔者的思路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自主研读课文,在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定的文段时体会文本蕴含的哲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体会语文的情感、美感、语感。

在这篇课文里,最扣人心弦的情节,如父亲引导“我”下悬崖,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我”的心理活动。据此,笔者以“我”的心理变化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教给学生运用找关键句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做到设计的问题简洁合理,指向性明确,这样既能够抓住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又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达到多角度阅读课文的目的。在教学时,笔者对学生说:“通过默读和复述故事,同学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按顺序在课文1―15自然段中找出关于“我”的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想一想为什么小伙伴们都能顺利地上下悬崖,只有“我”被困在悬崖上。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时还需要教师做出具体明确地引导,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笔者先做了一次示范:在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关键句“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勇敢活泼,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从中可以看出“我”渴望自己勇敢活泼,但是因为从小妈妈就叫我不要冒险,所以我的胆子一直不大。然后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按顺序接着往下找文中的关键句。很快,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找出了他们认为的有关心理描写的句子和词语。学生每找到一处,我都要求他们仔细揣摩,领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然后以自己的理解朗读文中的语句,以此来品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物情感和语言美感。

在品析人物形象时,笔者是这么设计教学的:先以一个问句――那么胆小的我,后来成功脱险,得益于谁的帮助”完成转折。学生回答:“父亲。”于是我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从课文16―23自然段中找出关键语句:1.父亲是如何引导“我”脱险的?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2.父亲引导我脱险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3.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得到什么感悟?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以上问题。上述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大胆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整个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课堂教学环节紧凑。有的学生找到关键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笔者就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关键句,品味“似乎”一词体现了“我”迈出第一步是信心不足,“小心翼翼”和“探”是向前伸的意思,写出了“我”的胆怯和小心翼翼,“踩”到石头后,第一步走好了,“我”有了信心,得出课文采用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这一结论。

除了领会课文蕴含的情感,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了让学生将领悟到的情感正确地表达出来,我让全班学生朗读课文第21、22自然段,要求学生读出“我”从害怕到有信心再到信心大增的感觉,体会“我”是如何从极度恐惧变为心里“充满巨大的成就感”。待学生对“我”的心理活动有所体会后,笔者又回到导入教学时给学生说的“我”成为孤胆英雄的故事,让学生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第3个问题,学生就能够深刻地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培养学生学会语文的“语文味”

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范,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灵活地处理。针对七年级学生在写作文时存在叙事简单,不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等现象,这篇课文正好是学生学习写作文的范文。笔者设计的拓展延伸环节,就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在教学这节课时,正值段考刚结束,笔者将教学活动设计为让学生就“段考试卷改完了,语文老师把试卷发下来,拿到试卷前后,你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写3―5句话,学生对语文考试成绩的期待以及看到成绩之后的心理活动记忆犹新,这个环节让学生及时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他们写出来的句子体现出了期待、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很到位。这样的做法,使学生对于运用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的写作方法印象深刻,达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