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社会治理效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社会治理效能范文1
关 键 词:学校体育;校园体育文化;自我和谐;社会适应能力;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1-0073-04
Intrinsic mechanism for campus sports culture to enhance th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 college students
FU Qiang1,JIN Lin-qun2
(1.Zhejiang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2.Zhejia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Hang zhou 310012,China)
Abstract: Basing the medium on self,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mpus sports culture and social adaption ability. Campus sports cultural edification received by higher vocation college students is conducive to forming positive self expression and achieving self harmony, while self harmony is conducive to forming excellent campus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is close and very steady: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increases whenever self achieves harmony, or decreases otherwise; campus sports cultural refinement received by higher vocation college students can promote self harmony and thus enhanc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ampus sports culture;self harmonious;society adaption capability;higher vocation college student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社会输送了众多的职业人才,它是和普通高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它是根据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这就决定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生涯之前,就有意识、有目标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3种渠道[1]。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高等体育教育的延伸体,是深受年轻学生喜爱的重要文化内容,它已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在强调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今天,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是巨大而无可替代的,对学生的身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众多文献讲述校园体育文化价值中也提到学生受到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及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2-7],但是从未有研究揭示两者真正的内在机制。本研究以自我为中介分析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1 校园体育文化与自我的关系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体育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环境中的文化形态,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它包括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层[8]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主要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雕塑等与体育有关的物质实体。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层是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校园体育文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的总和,包括高校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情感、体育道德、体育理想、体育行为风尚等。体育制度文化是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或行为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规制、守则,包括体育规章制度,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代表队管理、业余体育竞赛、健身锻炼、各种体育组织、体育知识普及和体育交流等全方位的制度。“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各方面的直觉与判断,并产生情绪体验,它包括事实和价值判断。“自我”具有层次性,将自我分为学业自我和非学业自我,其中学业自我包括数学等具体学科领域,而非学业自我包括社会、情绪及身体自我[8]。校园体育文化从自我的各个层面来促进高职学生的自我,而自我达到和谐也有助于形成优良的校园体育文化。
1.1 校园体育文化促进自我的发展
1)校园体育文化提升学业自我。
学业自我指数学等具体学科领域文化知识的学习后对自己的知觉,它被自己行为的反馈与归因、他人的评价所影响,包括智力、态度、意志等等。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和各种体育活动有益于大学生智力发展。人的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人的右半脑,由于大脑对身体的感觉和运动是对侧支配的,而体育锻炼又能经常活动平时较少活动的左侧肢体,所以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挖掘大脑右半球的智力潜能,发展人的智力[9]。李建明等[10]研究发现适当的运动和适宜的文娱活动可减轻学习引起的紧张,改善机体协调性,促进思维和提高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业自我。
2)校园体育文化提高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需要人际认知与适应及社会规范和角色认知。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来看,高职校园中的体育场馆、体育社团及各种体育活动,为高职学生交往提供了机会;其次校园中的体育场馆、体育氛围,其背后隐藏着相当大的教育意义,它对高职学生起着感召作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11-14]。从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来看,学校制定的许多体育工作管理规章制度,高度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体育竞赛,使得学生在参与中体验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同时也给高职学生提供一个社会角色演练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社会规范和角色认知。
3)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情绪自我。
情绪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认知的互动,包括正面或负面情绪,情绪自我就是对正面和负面情绪的认知。美和尊严是良好情绪体现重要指标。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曾评价体育文化价值:任何一个研究过古奥运会的学者都会发现其深远的影响在于美和尊严。体育这种“美和尊严”内在价值体现,使得每一个在校园体育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熏陶下的高职学生心灵得到感化,情操得到陶冶,学会敢于并善于正视自己,面对他人的态度和智慧,同时能够尊重他人和自己。校园体育文化更多的是通过体育活动来实现,研究显示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变学生优柔寡断、孤僻抑郁的气质,树立自信的人生态度,同时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与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使学生感受到人类的生命力与进取力量之美[15-17]。同时有研究发现,在有竞争性的、开心的并且有节奏的体育活动过程后,会让人产生意想不到的短期情绪效应,进而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18]。
4)校园体育文化提高认识身体自我的正确性。
身体自我亦或身体自尊,是对自己身体能力的评价,包括对自己的相貌、身高、体重、运动能力等方面的看法。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从不同方面为增强学生的身体自我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发现:参加体育活动者较之不参加者有更高的身体自尊,体质良好者倾向有更积极的身体自尊[19];运动参与者的身体知觉能力高于非运动参与者[20]。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学生通过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刻苦练习,塑造出健美的体魄,增强自身魅力,提高身体自尊,经过教师的指导在掌握高难度的动作过程中体验超越自己的成功;在体育比赛中品尝战胜对手的喜悦,这些都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自我,促进自我的整体和谐,为成功地步入职业领域打造基础。
1.2 自我和谐发展有助于形成优良的校园体育文化
高职学生自我达到和谐发展,就会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从而产生和谐的情绪体验,并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形成优良的校园体育文化。根据自我影响机制,社会和环境固然影响了高职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但是自我调节理论认为这个评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合的过程,其中涉及到了关键性的动机变量与自我过程。能力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可以影响动机,从而影响其体育活动参与[21];孙延林[22]研究发现男生自我决定动机是参加体育活动的正相关预测指标。因此分析认为高职学生通过组织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在体育精神的熏染下建立了和谐的学业自我和非学业自我,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强化和刺激参与体育活动、规范自己行为的动机,促使他们更多的去锻炼身体,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同时学校也因此会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更多的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参与热情,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校园的向心和凝聚力,影响和规范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优良的校园体育文化。
可见,高职学生校园体育文化和自我的和谐形成良性的循环过程,两者呈现互为促进的关系,校园体育文化对自我的发展关系重大。
2 高职学生自我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关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构成要素众说纷纭,难以确定。本研究所说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角度,根据社会的需求、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让学生具备积极应对,及时改变自身的属性、功能,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增强适应外部社会变动的能力。根据社会要素,认为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环境适应取向、人际适应取向和社会文化(主要指社会精神文化)适应取向,具体来说包括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社会规范与角色认知和人际认知与适应、合作与竞争和耐挫折力等方面。众多研究发现自我与社会适应关系密切,也相当稳定。王楠[23]发现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有显著相关,自我概念对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概念越高表现在学习适应、情绪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社会规范于角色适应)等社会适应越高。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24]。高职学生在建立正确的自我后,使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统一与协调,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增加。当个人认识到知觉的自我与经验的自我之间有差距时,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一种“不和谐”的状态,社会适应能力随之下降。自我能力感也叫做自我效能,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李保娜[25]研究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高职生在学习方面较为自信,并且在学业上获得的自信会泛化到其他行为和领域,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适应新环境,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觉;而社会适应就要认知社会的各种角色,社会自我水平高的人,在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经验相对较多,也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取角色的认知,从而更多的去认知社会环境中各种角色,确立自己真正的角色地位,从而提高社会角色认知,进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情绪自我包括对自己及他人的情绪认知及控制,它对社会适应能力也影响较大,郝宗英[26]研究发现情绪感知对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情绪调控和对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有较高的预测作用。一般情绪自我水平较高的人具有较理智且稳定的情绪,能够及时感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新状况及其所带来的情绪变化,并合理运用这些情绪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同时能够很好地识别及调控他人的情绪,具有很强的社交能力,相应的社会适应水平也较高;而情绪自我水平较低的人,一般缺乏对自身情绪的正确认识,常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自信心不强,人际交往较差,合作与竞争能力也较弱,社会适应能力相对偏低。此外身体自我对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密切的关系,身体自我水平越高,对自我身体的认知程度也越高,提升显示或展示自我的能力也越强,从而也增强了自信、客服主观认知偏差,有助于产生人际吸引,同时能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并在潜移默化中使思维变得富有理性和弹性,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而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王军[27]研究发现:人际交往能力对自我和谐状况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不良的人际交往能力会引发自我的不和谐。因此以上认识,发现自我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也较为稳定,较为密切。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下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表现,达到自我的和谐,而自我的和谐有助于形成优良的校园体育文化;其次自我和社会适应能力关系较为密切也很稳定,众多研究也证实自我达到和谐,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增加,反之就下降。因此,校园体育文化促进自我,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培根,林虹. 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建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9):83-85.
[2] 刘建国,范秦海,朱云波,等. 华北地区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 体育学刊,2006,13(1):95-96.
[3] 肖丽琴.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J]. 体育学刊,2007,14(2):79-82.
[4] 李树旺. 体育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证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9,30(6):71-75.
[5] 曹政玉.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文价值功能及建构途径[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0):236-238.
[6] 魏琳洁. 校园体育文化与高校人才培养之研究-以独立学院为例[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7] 王慧,韩立森. 论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层次性及其功能解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1):91-93.
[8] 顾春先,邬红丽,肖波. 何文涛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 体育科学,2010,30(8):41-48.
[9] Stuart Biddle. 心理学在锻炼及与健康相关的相关身体活动中的应用[J]. 体育科学,2000,20(4):71-74.
[10] 李建明. 医学生参加文体活动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J]. 医学教育,2004(2):71-74.
[11] Berger B G,Cinman M A. Exercise and the qu ality of life[G]//Singer R N,Murpherm,Tennantlk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 sychology.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3.
[12] 喻坚.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 福建体育科技,1997(2):52-54.
[13] 赵纲. 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114-116.
[14] 黄晓波. 培养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 体育学刊,2012,19(1):82-85.
[15] 胥万兵. 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7):83-85.
[16] 尹剑春,柏建清. 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身体自我概念、状态焦虑的影响[J]. 体育学刊,2009,16(9):78-82.
[17] 邱芬,季浏,崔德刚,等.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情绪健康的调节作用[J]. 体育学刊,2011,18(2):86-90.
[18] 殷恒蝉,傅雪林. 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 体育科学,2004,24(6):37-39.
[19] 曾芊. 广州、澳门两地部分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比较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41-43.
[20] 何颖,季浏. 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J]. 体育与科学,2003,2 4(4):58-60.
[21] 任未多. 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J]. 体育科学,1997,17(3):75-81.
[22] 孙延林. 青少年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和自我决定理论:年龄和性别的差异[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7):78-81.
[23] 王楠. 大学生自我概念、亲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24] 陈晓,李爽. 青少年劳教人员和中学生自我同一性与自尊、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13,21(7):45-47.
[25] 李保娜. 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提高社会治理效能范文2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生源开始分散,使很多学校即使一再降低录取分数也很难招满学生,而作为专职培养技术型人才而存在的高职院校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新的发展,如何以提升社会培训服务能力来获得更多的经济增长,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在近年来一直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服务现状
1.忽视社会培训服务的重要性
高校多年来一直处在单线管理模式下,基本只按部就班进行生源吸收,再对其实施教学和管理,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顺利毕业即可,对于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和在社会上的适应性却很少进行细致的考察。很多高校在学院教育中并没有把社会培训纳入重点学习课程,只是把其当成一种变相增加教育经费的方式,从教学到管理都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社会培训服务制度,关于社会信息的获取渠道也非常狭窄,使培训服务空有名号,却无法做到真正的落实与开展。
2.社会培训服务资源能力较差
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要求社会从业人员必须拥有更高的社会认识,因此,社会培训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地,教学和管理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很少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并且高校很多教师尽管都拥有着过硬的学历背景和高级职称,但从社会培训服务的需求来看,这些教师的适应度显然较差,他们往往只注重学生文化教育,忽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因而,社会培训服务活动在高校还处于较弱阶段,需要加强教学资源对社会培训服务能力进行规划和提高。
3.培训服务缺乏社会适应性
高职院校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甚至很多高校资深教师的教研研究一般偏向于校内研究,只重视理论,单一的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再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造成教师自身实践基础薄弱,同时也影响到了培训群体的实践能力,让其无法适应社会需要。除此之外,一些高校也因为自身实际能力有限,社会企业培训所需的场地和培训内容也无法顺利提供,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社会培训服务内容教授时往往缺乏社会适应性,遇到很多困难。
4.社会培训机制不完善
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社会培训的重要性,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差,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依然缺少科学性和执行力度,其原因就在于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制不完善,很多细节管理工作没有具体落实。尽管高校专门开展了成人教育的社会培训,也有部分院校在社会进行了许多培训服务活动,但由于培训发起人自身实践能力不够,团队也缺乏足够的培训意识,对于培训责任的分担没有足够的认识,往往在给学员进行培训时出现准备不充分、不能解答学员问题的局面。
二、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服务能力
1.树立学院社会培训服务理念,重视社会培训服务能力的培养
第一,完善社会培训机制,成立相关管理部门。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进现代化教育理念,树立社会培训服务意识,全面看待知识与技能的双重重要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社会培训服务的资源就来自于院校人才的培养,只有高校培养出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好的提高社会培训服务能力,同时更好的带动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社会培训服务能够与校内教学相互促进,达到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的目的,也是高职院校学生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而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因此,只有高职院校重视社会培训服务,建立健全的社会培训服务机制,为院校学生提供培训与管理,才能使院校人才得到全面培养,从而使自身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二,建立各种管理制度,打造培训师资团队。高职院校要做好社会培训服务能力的提高工作,就必须规范自身院校对外培训的管理,做好相应管理工作,建立相关部门进行职责的分配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校内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校外合作,进行科学合理的社会培训。只有这样,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才能满足社会培训服务的需要。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要做好社会培训服务师资团队的建设,针对不同的社会培训制定计划,要正确认识培训目的,科学分析培训目标,全面考虑培训内容。社会培训服务市场所需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操作,高职院校师资团队在进行社会培训服务教育时要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自身培训的同时更要加大学生的指导。
第三,创新发展新职能,培养优良服务人才。高职院校在培训方面应加强对培训方式的探索,结合校内现代化技术设施进行服务培训的创新,开展新型社会培训服务教育,提高职业技能教育,针对受训者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教育手段进行辅导和帮助。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多媒体技术进行多样性社会培训服务的教学。如采取双向交流,师生之间进行互动,锻炼受训者的反应能力;也可以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演练,让受训者在学习的同时感受社会培训服务的实践性,激发学习兴趣。高校还应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积极联系社会企业,建立双效培训模式,或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模式,对受训者的优劣势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再有针对性的为其制定培训服务计划。
2.加大社会培训服务资源投入,提升社会培训服务能力
第一,注重对培训师资队伍的投入。高职院校一定要做好师资力量的培育和投入,抓住机遇,利用各方资源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强对于学校培训服务教师的培养,有针对性的要求教师进行进修或学习,通过实践活动和公开课等一系列形式活动增强教师的技能水平,拓展其知识面并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让更多教师能够为社会培训服务作出贡献。高职院校可拟定相关培训服务激励政策,加快校企合作,分配教师进入社会企业进行锻炼和学习,让其了解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过程,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实在的科学技术。
第二,注重对培训教材开发的投入。高职院校传统的全日制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如今的社会人才需求培养,因此,高校在培训教材的选用上应紧跟时代步伐,打破传统模式教材的束缚,有针对性的对教材进行创新和开发,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教材编写,让他们深入到社会更行业进行学习,与社会企业人员进行深入的沟通,全面掌握社会培训需求,以实用性为第一原则创新培训教材,在对培训教材进行突破编写时一定要注意突出不同职业培训的特点,增加实例的描写,提高教材生动性和可读性,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编写的简洁性,理论部分阐述尤其要明了易懂,尽量采用图表模式对内容进行描述,让教师在讲解时能够变得生动,也让学习者得到知识的有效吸收。
第三,注重对各类培训设施设备建设的投入。社会培训服务中需要运用大量教材设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时要加大对于各类培训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加强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培训人员提供良好的培训换将和条件,从根本上保证社会培训服务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应从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培训者实际需求出发,为其提供相对应的培训设施,如建立与企业生产和管理高度对应的模拟环境、建立与企业职场相呼应的实训场地等等,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和企业进行沟通与交流,将院校学生按照专业要求给其分配不同企业的实习任务,组织学员进行企业现场观摩和学习,从中获得实质性的锻炼,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双方互助培训方式不仅能能够增强学员实践能力,也能够吸引企业对学院的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和赞助。
三、结语
提高社会治理效能范文3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electr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promotion;social service capacity;strategy
0 引言
教育、科研、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功能,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和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1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内涵
1.1 人才服务
充分发挥人才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向社会输送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服务社会一项基本职能。高校应该按照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策略,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发挥专业的比较优势,培养出具有出色的实践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于一方经济。
1.2 技术服务
高校服务社会的另一项基本职能是开展科研攻关,为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高校应该利用现有科教资源,在擅长的专业领域积极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更新技术理念和技术产品,使行业和企业与时俱进,满足它们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的需求。
1.3 培训服务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传统社会服务项目。首先,在擅长的专业领域中,针对行业和企业组织并开展高新技术人才培训、企业转岗人员培训等专业化培训;其次,在周边社区,针对某一类人群开拓再就业技术培训等社区培训服务项目;第三,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定位,举办多期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1.4 咨询服务
咨询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中最基本和最常见的形式。高职院校拥有较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良好的行业背景,可以为行业与企业等提供决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2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办学条件越来越好,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但是不可否认,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2.1 社会服务意识不浓
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对社会服务缺乏一定的认识,与企业、社会服务的热情不够,不能积极主动地为本行业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2.2 专业教师的实战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缺乏到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对行业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新技术、新材料缺乏了解,这使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
2.3 社会服务模式比较单一
高职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务大多数是技术培训或岗前培训等,而对行业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工艺生产过程的优化涉及的不多,服务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的多样化。
2.4 社会服务的系统性和紧密性不足
多数高职院校在和行业企业的合作中缺乏长期性和连续性,仅局限完成一、两个专业项目,还尚未形成长期和系统的服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
3 提升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服务社会能力的有效策略
3.1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是离不开人才培养服务的,电气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要与提高电气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起来。电气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电气行业人才,只有在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以及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得基础上,才能最大程度地适应和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电气行业发展需求。
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结合国内外先进职教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开拓核心技术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基于现有教育资源打造核心专业课程,开展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并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和顶岗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一教育模式一方面迎合了行业和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体现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达到高等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使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无缝对接,进一步提升了电气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3.2 建设电气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
电气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动机,是服务社会的有力保证。高职电气专业根本的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电气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要求专业教师既具必要的基础理论,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关键和核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电气专业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一方面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赴相应电气企业参加顶岗学习培训,使专业教师熟悉和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材料等;另一方面面向社会聘请有技术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高级技师等来学院任教,在教学中发挥指导和带动作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双师”型教学队伍。与此同时电气专业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面向电气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鼓励教师参与技术研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实践锻炼,不仅可以强化教师的社会服务的意识,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力。
3.3 深化电气专业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适应社会需求、注重个性发展”原则,按照职业岗位要求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形成以通用技术课程模块为基础,专业课程模块为重点的体系结构。具体方案是: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教育与基本能力模块(基础人文社科教育、专业入门技能训练)、核心专业能力培养模块(电子设备维修、电气设备维修、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护)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模块共同构成,改变了传统三段式(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后专业)的课程体系。高职电气专业面向三类服务岗位是机电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安装及维修、工厂供电系统及设备安装、运行和维护和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的运行与维护。三个模块和三个岗位,形成了“三横三纵”的结构形式,“三横”即前述的三个模块组成。“三纵”就代表了三个服务岗位,由机床电气控制与维修和电机及拖动一条线、电气工程和供配电技术一条线、自动控制原理及技术和计算机原理及应用一条线。各个课程必须明确知识核心点和技能核心点,把其强化为核心技术与岗位技能服务。在教学中要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主线,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形成双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3.4 加强校内外实训中心的建设
实训中心建设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开展社会服务技术硬件保障。实训中心的建设应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鉴定及培训的原则建设校内外实训中心。电气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实训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进一步强化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缩短学生在企业适应岗时间,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专业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外实训中心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中心,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中,通过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以出色的社会服务造福一方经济。
3.5 转变服务观念、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和规范性
高职电气专业要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电气企业的技术进步。建立一套完善社会服务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师在公平、严谨的管理体制下高效率的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引导教师面向电气企业开展多样化的技术服务,对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时间、实验设施等提供便利条件,并将其在社会服务中所形成的业绩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多种方式的激励与引导,充分调动教师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使教师乐于从事社会服务,勇于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提高高职电气专业社会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提高社会治理效能范文4
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消除一些自我阻碍的观念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他所著的《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一书的第一句话就指出,“人类总是努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事件。通过对可以控制的领域进行操纵,能够更好地实现理想,防止不如意的事件发生。”因此,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增强我们的效能信念,这种信念是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主观上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自我怀疑感
从教学上说,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往往存在自我怀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所要宣讲内容的真实性有所怀疑,自身信念不够坚定。二是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的怀疑。这种不坚定的信念有时会导致对自身价值、对自己的劳动的一个否定,进而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信念的缺失,产生更多的职业倦怠。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这一部分教师的自身原因,或者是因为看世界的目光过于消极,或者是缺乏大局观念,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也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发展中的事物是不完善的,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复杂现象。确定一个观点,也总能为自己的这个观点找到论据。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把握社会的主流,应该看到主流是好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坚持这一点的前提下,我们讲什么都是理直气壮的,语气也是坚定的。
2.消除一种好大喜空、急于求成的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在教学上没有重点,面面俱到,反而没有什么实效。在育人方面,总想建立一个完善的方案,总想影响所有的人,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实际上,不管是教学还是育人,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必须循序渐进。任何一套方案,也不可能影响所有的人,过分的追求完美反而会适得其反,反而会失去机会。
3.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对自己的成果应该进行客观的、积极的归因
在进行归因的时候,感性的个体容易把自己成败的原因归于运气、外因环境、身心状态、任务难度等消极的因素,这样的归因会导致教学效能感的下降。如果归为能力、努力程度等积极的因素,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更加投入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之中。自我效能的发展需要在长期的个人控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需要进行连续不断的努力,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要具有高尚的师德。面对成败,要保持理性的认识,进行客观的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只能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也正是在这样不断的成功中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效能感,而这种效能感又能带来更大的成功,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4.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信心
“个人效能信念是构成人类动因的关键因素。如果人们相信自己没有能力引起一定后果,他们将不会尝试使事件发生。”“人们为了塑造自己的社会未来,必须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重要的社会变革,虽然变革很少是轻而易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必须相信自己具有成功的进行改革的能力,这种效能感不是和你所具有的技能多少有关,而是与你相信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你能做什么有关。只能拥有这样的效能感,才能拿出改革的勇气。既然是改革,就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就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中的事物总是不完美的,在试与闯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完善。没有这种勇气和决心,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除教学之外,还承担着很强的育人功能,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评估要从教学与育人两个方面入手,一般的评估仅仅局限于教学方面,把育人方面仅作为教学的一个指标。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这种评估,目前主要是由教师自评、同行评估、领导和专家评估、学生评估等组成,各部分量化后都占一定的分值比例。目前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方面还比较容易评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方面所达到的效果是难以评定的,一方面这种效果短时期内难以显现出来,而且很难量化;另一方面,学生思想的转变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你怎么知道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功劳。现在要把这种仅仅局限于教学的做法改过来,实现评估重点向育人的倾斜,这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从结果上难以看出,因此,我们更主要的要从行为本身来看。可以由校方组成评审团,对行为本身的影响程度、可能带来的效果等进行评定,评审团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广泛听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的看法并作为参考意见。这种从行为本身来评估的方法有利于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积极性,只要大的方向是对的,必将形成积极的后果。
目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定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评估的周期过长,常常是一学期期中评定一次、期末评定一次,这样的评估没有及时反映真实发现的情况,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再次,形式主义过重,没有将评估真正与物质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吃大锅饭现象严重,除优秀的以外,其他的也都是合格。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在这种氛围下,大家容易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批判性态度。一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要求高,不仅仅要教学,还要育人,另一方面又习惯于低估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成绩,这样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效能感从何而来。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不仅需要物质奖励,而且需要精神奖励,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资待遇的提高,他们精神方面的需要变得越来越强烈。得不到领导与同事的理解与尊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缺乏教学效能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专业课老师甚至于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门科学。因此,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或育人活动中取得成效时,领导者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
在物质奖励方面,学校可抽出一点资金,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奖、实践奖等,激励老师在这方面作出贡献,但要注意,这种奖不要轻易颁发,不符合条件,就不颁发,宁缺毋滥,必须要保证质量,太容易得到的奖反而不利于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积极性。而且这种奖是面向全校教师来设立的,作为教师都有育人的功能,这样有利于营造重视育人的整体氛围,当然可以适当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倾斜。
另外,学校总体上要营造出一种自由、民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有效的学校支持系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持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学校的整体环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呈正相关的关系,学校的客观环境越好、校风越正、制度越合理、校领导越有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就会越高。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集体教学效能感
“自我”与“集体”是相对而言的,这种划分是建立在问题的一致性假设的基础上的,实际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复杂的、多元的,“自我”与“集体”密不可分,在提高“自我教学效能感”的同时也要提高“集体教学效能感”。
“集体教学效能感”的提高在有的情况下表现得尤为迫切,第一,当个体行为所带来的效能感的提高达到或接近最高限度时,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能感,就必须借助于集体的力量。第二,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自己“品牌”的需要,做同样一件事,一个人去做,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所有的老师都去做,其影响就是不可估量的,随着影响的进一步增强,就会慢慢的形成自己的“品牌”。第三,消除改革障碍的需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先由下而上,为了形成强有力的自下由上的呼声,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有广泛而具体的调查研究,拿出有效的执行方案,这也需要集体教学效能感的提高。
提高社会治理效能范文5
【关键词】大数据 政府治理 创新模式 建构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确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提升治理能力。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创新治理模式与管理水平,需要确立数据治理的思维,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管理创新,简化管理运作流程,提高行政运作效能。
大数据的运用可以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和决策的科学性
提高地方政府治理水平。大数据作为数据处理的新技术,不仅是重要的治理资源,也是重要思维方式,尝试将技术和思维的有机结合,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变革。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势必会倒逼政府尝试进行管理创新,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掌握社会需求,实现数据整合与共享,及时回应社会诉求,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管理与服务,提高地方政府治理水平。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推动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数据资源的利用。与此同时,大数据也能为政府提供科学的技术与支撑手段,尤其是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能加速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因此,大数据与政府治理存在内在契合性。
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一般来讲,政府决策是对地方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作出的整体性规划,必然会对社会不同阶层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出现决策失误,将会给国家、人民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尤其是在公共管理事务日益繁多、社会环境更为多变的情况下,要提升决策科学性,需要将大数据技术和思维充分运用到管理和决策中,管控好决策依据,并优化整个决策过程,更好落实决策。
数据作为政府治理的重要助手,将发挥积极作用。当前大数据发展呈现爆炸式增长,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反映社会情况的大量数据,数据规模也从TB升至PB,数据的量极为庞大,要从海量数据中,检索分析利于政府治理的信息,需要进行数据分析的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客观分析数据,把握好数据分析的质量。尤其是对重要问题更应开展全面分析,防止出现片面性,避免出现结论错误,导致政府决策失败。
大数据时代,各类信息逐渐实现了数字化,不同的信息逐渐汇聚成数据源,这给政府治理带来了诸多便捷。同时,如果在对数据进行分析过程中,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就会泄露信息,产生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信息泄露与黑客攻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大规模使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需要借助计算机开展引导与管理,这给黑客攻击提供机会。如果出现黑客攻陷数据库的情况,将导致信息被恶意泄露,破坏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为大数据下政府治理提供安全屏障
提高对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的认知水平。借助大数据来提高政府的治理水平,需要将大数据思维融入到政府治理的理念中,改变治理的向度、决策与工作方式。相关数据运用的重要方式是数据交流,由于数据的特点是使用一次后就实现增值,所以,流动的数据才是最有价值的。数据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只有通过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整理、分类与分析后,数据才成为治理的重要工具,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保护,才能规避数据危害,发挥应有价值。尤其对于政府公务人员来讲,更应采用包容的心态,提高行为自觉,充分了解、认知大数据,提高对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的认知水平。
制定利于大数据使用的法律法规。大数据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障,当前大数据使用日益普遍,尤其是涉及网络安全、信息公开、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数据,需要法律的保障,为此迫切需要制定大数据方面的法律。从当前大数据发展的特点出发,通过法律明确政府推动大数据的使用及作用,明确数据信息采集的范畴,以及大数据保护的范围,并对恶意泄露大数据的情况予以处罚等,推动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
加大信息安全的维护力度。在明确大数据价值的同时,也要面对其存在的诸多隐患,提高信息安全的维护力度。政府在对大数据使用与管理中,要尽量使用国产设备,把控信息安全的主导权,提高网络安全技术能力,建立强大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加大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创建数据分级评估体系,对海量数据进行科学分级,尤其是保障公民隐私安全,确保数据信息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还要尽量缩小数据鸿沟,提升数据的可比性与利用率,既要实行安全数据的积累,也要依托安全能力不断提高人才汇集,将不同区域数据实现联通,建立全覆盖的数据共享基础。
加大资金、人才与技术投入,完善大数据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政府对地方治理的依赖性将逐步提升,然而有的地方政府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一是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注入资金用于大数据基础设施规划及建设,为更好开展大数据研究提供平台。同时,政府投入的方式也可以L试采用多种范式,既可以政府全资注入,也可以政府和企业共建,这样不仅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能充分调动各投资方的主动性。二是整合优化大数据设施。因为大数据平台是在云平台、互联网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政府在互联网时代就构建了基础性平台,比如电子政务体系。所以,需要对那些相对孤立的数据设施开展整合,对其进行调整、升级,提高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
组建高素质的大数据专业人才队伍。在获得大数据后,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这离不开大量的大数据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此,需要组建高素质的大数据专业人才队伍,为政府治理提供智力支撑。一是高校肩负大数据人才的培养重任。高校对接社会的需要,大力培养数据采集、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社会亟需的大数据专业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加大联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强调不仅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大数据作为一门科学,实施联合培养能积累更多的专业人才。二是落实技术人才引进制度。大数据在目前还属于新鲜事物,在当前人才储备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通过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能解决人才缺乏的难题。三是加大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要从政府治理的长远角度出发,对当前从事大数据治理方面的人才,结合政府实际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并对其培训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调离队伍,确保人员数据分析的整体水平。
提高大数据技术掌握能力。大数据属于系统技术,主要包含数据采集、存储以及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其中每一项技术都是重点,不管是哪一项技术没有达到水平,都会阻碍政府治理效能的稳步推进,并对数据产生威胁。在难以实现整体技术推进的情况下,应制定鼓励性政策,鼓励企业或个人实现技术突破,从点到面推动技术研发创新,提高技术水平。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发挥企业、科研院所等在技术方面的优势,支持其在大数据技术研究中,发挥其效能,提高技术的创新水平,使大数据技术更好服务于政府治理。
大数据与政府治理存在内在的契合性,大数据背景下政府治理实现了精细化,提高了决策科学性。同时,大数据背景下政府治理创新模式建构的关键点主要集中在数据分析、信息安全两个方面。为此,提高对大数据与政府治理效能的认知水平,既要制定利于大数据使用的法律法规,加大信息安全的维护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也要组建高素质的大数据专业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对大数据技术的掌握能力,以此来全面发挥大数据对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的作用。
(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北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①刘叶婷、唐斯斯:《大数据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及挑战》,《电子政务》,2014年第6期。
提高社会治理效能范文6
讲政治、重学习。“天下至德,莫大于忠”。严法治、促规范。“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敢担当、求实效。“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正作风、守底线。“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框架50例政府加强自身建设类文章,欢迎参考。
框架一
1
一要铸就忠诚之魂,笃学笃信、矢志前行。
二要昂扬奋斗之志,知重负重、担当作为。
三要敬畏法治之严,依法依规、规范履职。
四要恪守纪律之规,正风正气、廉洁从政。
2
讲政治、重学习。“天下至德,莫大于忠”。
严法治、促规范。“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敢担当、求实效。“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正作风、守底线。“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
3
着力加强政治建设。全面依法履职尽责。
守住廉洁从政底线。坚持求实务实落实。
4
加强能力建设,锤炼符合发展需要的本领。
加强作风建设,保证发展任务件件都落实。
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
加强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干事业氛围。
5
严以用权,依法行政。
勇于担当,务实勤政
坚守底线,廉洁从政。
6
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提升改革创新能力。
提升执行落实能力。提升廉洁从政能力。
7
强化为民理政。强化高效为政。
强化廉洁从政。强化依法行政。
8
将制度执行作为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第一责任。
将服务创新作为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内生动力。
将本领修炼作为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有效保障。
将清正廉洁作为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底线要求。
将依法行政作为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方式。
9
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提升公信力。
坚持科学理政,全面提升战斗力
坚持务实勤政,全面提升执行力。
坚持廉洁从政,全面提升免疫力。
10
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依法履职。
严守纪律规矩。敢于担当作为
11
忠诚干事,筑牢为政之基。
务实干事,砥砺为民之心。
规矩干事,树牢公信之本。
干净干事,心怀法纪之戒。
12
把准政治方向,用信念点亮星空。
提升治理能力,用担当闯出天地。
不忘初心使命,用实干书写答卷。
严格廉洁自律,用党性永葆本色。
13
谋民生之利,促进就业强化保障。
应民生之盼,推动教育全面振兴。
解民生之忧,实施全民健康行动。
补民生之短,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保民生之安,全力打造平安沧州。
14
勤于学习讲政治。依法行政守规矩。
提升效能强服务。清正廉洁作表率。
15
忠诚为政,强化履职担当。
勤勉施政,提升履职效能。
依法行政,规范履职行为。
从严治政,净化履职生态。
16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坚持依法行政。守好廉洁底线。
17
讲政治,守本色。讲法治,守规矩。
讲作风,守职责。讲廉洁,守纪律。
18
狠抓政治建设,提升政治站位。
狠抓法治建设,规范权力运行。
狠抓能力建设,提高工作效能。
狠抓作风建设,强化务实担当。
狠抓廉政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19
加强党的建设,着力完善制度体系
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升决策水平。
弘扬务实作风,严格落实责任担当。
强化廉洁自律,全面涵养歙州清风。
20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政府治理理念。
坚持以法治为引领,改进政府治理方式
坚持以效能为核心,增强政府治理能力。
坚持以清廉为准则,提升政府治理形象。
21
要心中有党,旗帜鲜明讲政治。
要心中有民,牢记宗旨解民忧。
要心中有责,攻坚克难勇担当。
要心中有戒,从严治政不懈怠。
22
始终对党忠诚、重诺守信,打造诚信政府。
全面对表对标、提速提效,打造高效政府。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打造务实政府。
严格依法行政、规范程序,打造法治政府。
坚决正风肃纪、反腐除弊,打造廉洁政府。
23
依法行政,全力打造守法诚信的政府。
恪尽职守,全力打造担当作为的政府。
秉公用权,全力打造清正廉洁的政府。
24
坚定信念,对党绝对忠诚。
依法行政,高效规范履职。
真抓实干,勇于担当作为。
廉洁从政,永葆清正本色。
25
坚持忠诚履职。坚持一心为民。
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清正廉洁。
框架二
26
打造一流法治政府,全面提高法治化治理能力。
建设一流数字政府,提高政务服务便捷化水平。
打造智慧城市标杆,切实提高精细化治理能力。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协同化治理能力。
27
牢记宗旨,建设服务政府。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改进作风,建设务实政府。
忠诚履职,建设廉洁政府。
28
突出政治统领。
坚持依法履职。
健全治理体系。
强化执行落实。
严守从政底线。
29
旗帜鲜明讲政治。规范履职讲法治。
狠抓执行讲担当。清正廉洁讲纪律。
30
旗帜鲜明讲政治。严格依法履职责。
勇于担当抓落实。清正廉洁葆本色。
31
坚持忠诚为政。为政之魂,一心向党。
坚持为民理政。为政之道,在顺民心。
坚持担当兴政。为政之要,贵在担当。
坚持依法行政。为政之本,法之必行。
坚持廉洁从政。为政之基,克己奉公。
32
强化思想引领,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法治思维,规范权力运行。
强化担当精神,改进工作作风。
强化廉政意识,树立良好形象。
33
严格依法行政,担当尽职之责。
始终勤政为民,强化务实之举。
保持清正廉洁,常怀敬畏之心。
坚守初心使命,筑牢忠诚之魂。
34
旗帜鲜明讲政治。攻坚克难勇担当。
真抓实干提效能。清正廉洁作表率。
35
加强政治建设,强化思想引领。
加强能力建设,练就过硬本领。
加强法治建设,促进依法行政。
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
加强廉政建设,永葆清廉本色。
36
加强政治建设,做到强魂固本。
坚持廉洁从政,永葆政治本色。
带头守法用法,推进依法行政。
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
更新思维观念,锐意开拓进取。
37
心中有党,在状态看初心。
心中有戒,在路上看作风。
心中有民,在一线看行动。
心中有责,在岗位看担当。
38
我们将旗帜鲜明讲政治。
我们将履职尽责提能力。
我们将依法行政增效能。
我们将勇于作为敢担当。
我们将毫不松懈抓廉政。
39
筑牢政治忠诚之魂。
夯实法治建设之基。
坚守廉洁从政之本。
大兴实干担当之风。
40
强信念、高站位,旗帜鲜明讲政治。
转作风、优服务,驰而不息提效能。
做表率、守底线,坚定不移抓廉政。
重监督、促规范,持之以恒强法治。
41
强化法治思维,推进依法行政贯穿全过程、全链条、全环节。
践行初心使命,坚持自我革新自觉讲担当、善作为、重落实。
秉承为民理念,有效化解百姓身边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严守纪律规矩,筑牢拒腐防线做到知敬畏、严约束、守底线。
42
始终如一绝对忠诚。
始终如一依法行政。
始终如一廉洁从政。
始终如一担当有为。
43
加强政治建设,做忠诚执政的表率。
强化制度建设,做高效施政的表率。
始终不忘初心,做为民勤政的表率。
坚持担当作为,做务实理政的表率。
严格尊崇法治,做依法行政的表率。
44
提升站位,忠诚履职。
规范运行,依法行政。
敬畏自省,清正廉洁。
务实担当,高效干事。
45
聚焦理论学习有收获,建设学习型政府
聚焦思想政治受洗礼,建设忠诚型政府。
聚焦清正廉洁作表率,建设廉洁型政府。
聚焦为民服务解难题,建设服务型政府。
聚焦干事创业敢担当,建设法治型政府。
46
坚持政治引领,提高政治站位。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权力运行。
坚持从严治政,保持廉洁本色。
坚持务实担当,改进工作作风。
47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始终做到强魂固本。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着力完善治理体系。
以法治建设为保障,提升依法履职能力。
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增强善谋实干本领。
以廉洁从政为底线,永葆清廉政治本色。
48
优化职责体系,严格依法行政。
坚持实干兴皖,勇于担当作为。
强化制约监督,恪守清正廉洁。
健全协同机制,提高行政效能。
49
一是建设忠诚政府。二是建设法治政府。
三是建设服务政府。四是建设廉洁政府。
50
狠抓政府系统执行力。焕发攻坚克难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