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范文1

一、一个困难的企业为什么花钱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

烟台汽车制造厂是一个拥有2600名职工、3.2亿元资产的中型企业,主要生产轻型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拖拉机。1993年以来,该厂产品销售收入虽然逐年增加,但经济效益却大幅下滑,生产经营日趋困难。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感到原有经验式的管理模式、落后的管理手段和不透明的信息反馈机制已非常不适应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和统一的财务软件进行管理创新。

一是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迫切要求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由于汽车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繁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以往靠会计人员手工劳动,连续几天几夜工作也只能算出大概的综合成本,难以及时准确地制定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价格。企业曾多次出现新产品投产后,才发现新产品的设计成本过高,价格无法为市场接受而被迫停产的情况。

二是资金的核算与管理迫切要求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控制。该厂销售环节占用的资金余额上亿元,大多以发出商品的形态存放在全国各地的430多个经销商处,企业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各销售点上的存货变动情况,账物不符、账账不符的问题时有发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坏账风险难以防范。1995年该厂曾组织十多名会计人员历时一年,与各经销商核对发出商品和应收账款,发现企业本身的账簿记录差错1100多笔,仅发出商品的潜亏损失即达数百万元之多。在储备资金的管理中,传统的手工操作只能提供库存材料、备件的账面价值总量,但具体材料、备件的存放时间、库存数量却不掌握,致使存货超储、积压、损坏等情况非常严重。企业盘点时曾发现仓库中的三角带可满足企业10余年的生产需要。

三是薄弱的基础管理迫切要求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强化。从企业内部看,基础数据缺乏,材料消耗定额、工时消耗定额不准,谈不上实施精细生产,挖潜降耗,也无法对生产车间、销售部门、采购部门和仓储部门实施科学的考核。特别是财务信息滞后于物流信息和市场变化信息,再加上数据常常失真,决策者难以及时了解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和内部各种资源的配置情况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四是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迫切需要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硬化。过去规章制度只是挂在墙上,写在本中,缺乏强有力的手段来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有章不循、有章难循的弊端难以克服,道德风险无法控制,科学规范的管理程序难以硬化。

二、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对企业管理进行深化、细化

1996年以来,该厂针对采购、仓储、生产、销售等环节信息不明、账目不清等突出问题,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成本控制为重点,联合山东浪潮国强软件公司,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后投资两百余万元开发了烟台汽车制造厂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基于一台主服务器,在各个车间、仓库及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各有关处室设立了46个工作站,将各子系统通过财务管理子系统紧密地在一起,做到了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实现了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数据共享,为企业提高财务资金管理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财务管理子系统建立了统一的计算机平台,变多级核算为一级核算,一张原始凭证(销货发票、购货发票、入库单、领料单等)一次录入,仓库、车间、厂部的业务核算、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凭证的制作、打印、各明细账、总账的登记全部由计算机一次自动完成,可以灵活地查询、统计和打印账表。

销售管理子系统与金税系统连接,利用金税系统录入和打印销售发票后,自动转入销售管理子系统,自动编制销售凭证,自动登记财务的产品销售、发出商品、应收账款、应交税金等账簿。同时可进行账龄分析和坏账估计,实现了销售业务管理与核算一体化。

采购管理子系统对采购订单、采购到货以及入库状况进行全过程管理,为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自动完成对各种应付账款的登记、冲销以及应付账款动态变化状况。另外,该子系统还可以进行材料采购成本的考核与监督,非合同供应商、超过合同的采购价,软件系统可以自动警告,要求审核。

仓储管理子系统通过对各种存货的收、发、存业务进行核算,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件存货的耗用情况,把各类存货成本归集到各成本项目和成本对象上,为企业的成本核算提供基础数据,并动态反映存货资金的增减变动情况。

生产计划子系统根据生产计划和上月末实际库存情况,软件系统能按照装配物料清单计算物料的毛需求和净需求,自动运算出零部件采购计划、自制件的生产计划,将设计、工艺、生产制造并行交叉进行管理,实现了各种物流、业务流自始至终连贯起来的全过程管理。

成本核算子系统能够完成产品或零部件标准成本的制定,计算入库产成品或自制半成品的标准成本和标准成本差异,能够从价格成本差异和用量成本差异方面进行控制,为企业分析生产成本变动的原因提供了详细资料,为实施标准成本法和责任成本法提供了可能。

基础数据子系统可为生产计划系统提供工艺过程信息、产品结构信息,为成本控制提供工时定额和材料消耗定额标准信息,并能够通过装配物料清单自动读取采购发票的最新单价,瞬间计算出产品的材料成本,为产品投产决策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产品开发人员能够随时计算出新产品的设计成本,为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手段。

三、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对薄弱环节的监控管理能力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范文2

关键词:GIS;发展;演化

一、前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是一种专门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空间数据的信息系统。其既是表示、模拟现实空间世界和进行空间数据处理分析的“工具”,也可看作是人们用于解决空间问题的“资源”,同时还是一门关于空间信息处理分析的“科学技术”。

二、GIS的提出和迅速发展

5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和它在航空摄影测量与地图制图学中的应用,使人们开始有可能用电子计算机来收集、存贮和处理各种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图形和属性数据,并希望通过计算机对数据的分析来直接为管理和决策服务,这样就导致了地理信息系统的问世。

1956年,奥地利测绘部门首先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了地籍数据库,随后各国的土地测绘和管理部门都逐步发展土地信息系统(LIS),用于地籍管理。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R.T.Tomlinson首先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术语,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稍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出SYMAP系统软件。但是,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水平不高,存储量小、磁带存取速度慢,使得GIS带有更多的机助制图色彩,地学分析功能极为简单。当时的系统能实现手扶跟踪数字化地图,进行地图数据的拓扑编辑,分幅数据的拼接,并发展了基于栅格的操作方法。

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容量存取设备—磁盘的使用,为空间数据的录入、存贮、检索和输出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用户屏幕和图形、图像卡的发展增强了人机对话和高质量图形显示功能,促使GIS朝着实用方向迅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许多专业性的土地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这一技术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

三、80年代的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

80年代是GIS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取得突破与趋向成熟的阶段。由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问世,推出了第四代计算机,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和远程通讯传输设备的出现,为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创造了条件,加上计算机网络的建立,使地理信息的传输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另外,软件开发工具的广泛应用和数据库技术的推广,推动了GIS的数据处理能力、空间分析功能、人机交互对话、地图的输入、编辑和输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GIS的应用从解决基础设施的规划(如道路、输电线等)转向更加复杂的区域开发问题。当时,GIS已跨越国界,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并与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开始应用于全球性的问题(如全球变化、全球沙漠化监测等)。因此,国际著名的GIS专家,即前面提到的R.T.Tomlinson认为:“如果70年代是GIS发展的巩固时期,那么80年代则是国际上GIS发展具有突破性的年代”。这个时期,GIS还保留有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的含义和意思。

四、90年代的GIS—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人类处理和分析大量有关地球资源、环境、社会与经济数据的能力,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则必须以地球信息机理理论为基础。陈述彭院士在论述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时强调了对于地球信息基础理论的研究,并指出地球信息基础理论的实质内容:地理信息系统已不仅仅限于物质流与能量流的信息载体,而且包括研究地学信息流程的动力学机理与时空特征、地学信息传输机理及其不确定性(多解)与可预见性等;并认为:Geo-Informatics不同于Geomatics,在于这个Info还包括很多地学规律,其分析模型必须以地学为基础。

Goodchild于1992年提出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的概念。地理信息科学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贮、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数据的获取和集成、分布式计算、地理信息的认知和表达、空间分析、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及其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的影响、地理信息系统的社会实践等。地理信息科学的提出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应用发展到相当水平后的必然要求,它是在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地理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及其空间查询,而强调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模拟能力时产生的;它在注重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还注意到了与地理数据、地理信息有关的其他一些理论问题,如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地理信息的认知以及社会对于地理信息技术运用于实践的认可等。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科学在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同时,还指出了对于支撑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世纪之交,由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加上航空和航天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网络(Internet)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相互间的渗透和整合,逐渐形成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地球空间信息集成化技术系统,为解决区域范围更广、复杂性更高的现代地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保证;同时,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发展及其应用的日益深广,掀起了全球变化研究与对地观测计划的新高朝,于是时势造英雄,促使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地理信息科学”的脱颖而出。这个时期,GIS己经渐变地含有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GIS)的含义和意思。

五、现在的GIS—地理信息服务(GeographicInformationService,GIS)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地球数字化产品的普及应用,GIS的发展进入到各行各业乃至各家各户的用户时代,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助手。这个时期,社会对GIS的认识普遍提高,需求大幅度增加,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许多机构(特别是政府决策部门)必备的工作和决策咨询系统。国家级乃至全球级的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地理信息系统已被列入“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也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正逐步形成行业,具备了走向产业化的条件。

近来,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移动电话的普及给新的应用创造了许多机会。这样的应用有流动工作人员和基于位置服务。流动工作人员,顾名思义,他们工作在远程位置,如客户处、分公司或者野外现场。这些工作人员经常要为完成某项任务下载一段所需的数据,在远端使用这段数据,然后在每天工作结束的时候将改动更新(同步地)到主数据库上。这种场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客户端保留有数据,并以离线方式在本地对数据进行操作。基于位置服务的使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重要趋势,这类服务彻底改变了对用户地理位置的依赖。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可以很容易确定任何一个客户/使用者的精确位置,并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提出最佳解决方案。基于位置服务的影响和重要性促使开放GIS协会(OpenGISConsortium,OGC)提出了开放位置服务(OpenLocationService,OpenLS),希望能够将地理空间数据和地理操作的资源集成到位置服务和电信基础设施中去。美国联邦政府已于2001年10月颁布了规定:所有蜂窝电话的位置在67%的使用时间里必须是可追踪的,追踪精度为125米。这样,一方面人们总在评述着Internet革命“消灭”了地理的概念,与此同时,对于空间技术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位置服务(LocationBasedService,LBS)的巨大魅力在于通过固定或移动网络发送GIS功能和基于位置信息,从而在任何时间应用到任何人、任何位置和任何设备上。当前,LBS已成为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和市场开拓领域共同的热点话题。此时,GIS已朝着地理信息服务(GeographicInformationService,GIS)的方向发展。

六、结论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范文3

“十二五”时期是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期,全球地理信息产业也同时进入爆发式增长期。近几年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产值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增长,去年达26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万亿元规模。而随着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民用,导航系统、遥感应用、电子地图等地理信息服务全产业链将充满投资机遇。

在各地区,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理信息技术和产品以及服务的基础保障作用更加凸显,利用地理信息及其技术进行科学规划和决策,解决资源和环境保护以及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等已成为共识。在产业和应用方面,地理信息在车载导航、物流配送、移动目标监控、定位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受到了广大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欢迎,正在形成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

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到“地理信息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将促进物联网、智慧城市以及关联服务业的发展,完善“网格化”社会管理,支撑重大项目科学决策,带动创业就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浙江:特色产业聚集

作为新型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制定的《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市场前景好、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的地理信息产业,如何促进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指导性建议。

浙江省是我国率先开展三网融合综合业务探索的省份之一,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宽带普及率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基础优势。据统计,截至2010年,浙江省实现3G网络全覆盖,互联网用户达3970万户,普及率居全国第3位。

在此基础上,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地理信息应用及安全保密技术、卫星导航定位与应用技术、三维虚拟现实系统开发与应用技术等一大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已得到突破。据介绍,浙江省航天航空遥感发展迅速,已建立的2座地面卫星接收站,可实时接收、处理相关卫星影像数据,航天航空影像数据自动化处理难题已经破解;建立了应急测绘保障机制,成立了与国家联动的省、市应急测绘保障队伍;成功研制出了新一代航测内外业一体化立体采编工具软件,大幅度提高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生产效率。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浙江地理信息企业的从业范围已从传统的基础测绘、工程测量、地籍测绘、地图编制领域,发展到数据采集和开发应用、系统研发、信息服务、硬件制造、软件、教学、培训等领域,省内部分地理信息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地理信息公司,地理信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政府决策、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卫生防疫、社会经济统计、人口计生、公安指挥、资源管理、交通管理、地籍管理,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等方面。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是经济较发达省份,民间资本充裕而活跃。地理信息产业近年的快速发展势头已引起浙江民营企业的广泛关注,民营资本投资地理信息产业,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此,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和德清县人民政府正在共同建设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根据产业发展已有基础和发展要求,浙江省将以地理信息产业园为核心,以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等市为副中心,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建立地理信息关联产业发展的若干各具特色的相对集聚区,作为地理信息产业核心区的补充,形成覆盖全省、产业链接、配套能力强的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格局。根据规划,到2015年,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将初步建成一个国家级地理信息产业园;形成涵盖装备制造、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和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将浙江省打造成为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重要省份和华东地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

今年,产业园区通过特聘招商、中介招商,已有北京国遥新天地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兴科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在我国遥感影像数据和应用软件行业的领军企业注册落户该园。也有包括高德软件有限公司、北京中天博地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也纷纷前来考察洽谈。

根据浙江省测绘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总产出2.4亿元,同比增长28%;税收1357万元,增长20%,仍在建设中的浙江地理信息产业园就已实现开门红。目前,该园已签约项目167个,总投资约98.81亿元。预计到2015年,该园年产值将超30亿元,真正成为带动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地理信息产业龙头。

在特色研发方面,“浙江省海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高精度、陆海关联的现代测绘基准框架建设、海岛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数字化产品测绘、海岛礁精确定位、浅海区域水下地形图和潮间带地形图测绘。在此基础上,围绕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和海洋综合管理工作,大力促进海洋地理信息资源

的开发利用,服务江浙省海洋经济发展,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支撑。结合海洋经济空间格局优化、现代港口物流和海洋旅游业发展等,开展船舶监控定位、港口物流导航、渔业资源开发和保护、滩涂利用、海洋资源勘探、海岛观光等海洋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不断提高海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水平。

今年6月,中国人民总参谋部测绘导航局在浙江签署“深化北斗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北斗(浙江)位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共同推进重点行业北斗应用,率先在我省智慧海洋、城市安全管理、应急救灾、车载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领域,优先采用北斗系统成熟技术与产品;支持设立浙江北斗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用以创新卫星导航应用核心技术;在北斗卫星领域深化军地融合,共建国家北斗导航应用(浙江)产业基地,将进一步加快北斗卫星导航在浙江的民用推广和产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总投资约15亿元国家首个北斗海洋产业应用示范基地也在舟山启动,北斗海洋应用研究院、北斗海洋应用服务运营中心和北斗海洋应用示范中心将投入建设。届时,通过工程示范、体系构建、平台打造,有望深化和拓展北斗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加快舟山传统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现代海洋产业的效能,有力助推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也将进一步创新海洋开发和资源利用的新模式、新途径,为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作出示范,发挥引领作用。

浙江省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政府对产业的支持力度,在建设“大企业、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的总体要求下,结合近年来“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天地图・浙江”、物联网、“三网融合”、海洋经济发展、山区科学发展及地理国情监测等发展重点形成若干个大项目,引导地理信息企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山西:智慧城市带动

智慧城市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前几年,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概念被炒的铺天盖地。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两批公布了19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更是将这股热浪推向了新。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将会涉及国土、房产、公安、环保、卫生等几十个领域的2000多个应用系统,为智慧城市的创建提供支撑平台。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数据,影像获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应用系统开发、系统集成、软硬件设备生产制造等领域的众多企业积极参与,带动地理信息产业产值达300多亿。这一方面,使地理信息产业在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为地方带来了智慧城市与地理信息产业“1+1>2”的市场效应。

地理时空信息的大数据特点,只有与云计算结合,才能进一步满足智慧城市应用需求,从而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数字山西”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基于不断丰富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工作基础上,通过推进山西省各市、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丰富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内容。 经过多年的积累,山西省已形成大量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立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后能够使分散在各个专业部门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发挥效益。

2013年初,在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正式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及试点工作,一直致力于地理信息测绘和数据支撑城市建设的山西省首府太原,首当其冲成为试点之一。

太原试点的城市信息多层次智能决策关键技术与系统、时空信息云平台,致力突破城市智能决策共性关键技术,构建城市信息多层次智能决策系统,开展城市综合管理决策应用示范,为城市运行、管理和规划提供面向多层次、细粒度用户的综合辅助决策支持能力,先后被列入科技部智慧城市领域国家863计划。

据山西省太原市基础地理数据中心主任卫启云介绍,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由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发展而来,该平台围绕经济转型、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主题,以强化基础、促进应用为主线,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着力提高智慧应用水平,从过去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提供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逐步发展为向各部门提供各自所需的个性化服务平台,使其服务更科学、更精准、更智能、更高效。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有力推动了山西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为产业链上的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不过由于地理信息产业覆盖范围广,产业链巨大,既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卫星定位与导航产业、航空航天遥感产业,也包括测绘业和地理信息技术的专业应用,还包括LBS(基于位置服务)、地理信息服务和各类新兴技术及其应用……市场需求的增长与本地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日趋明显,存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够丰富、开发利用不足,教育科研薄弱、专业人才紧缺,产业总量偏低、企业规模小、分布散、产业集聚能力亟待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对地理信息产品及其技术服务的消费应用仍需引导和培育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山西省地理信息产业大省建设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山西来说,国家863计划项目是提升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实现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在地理信息产业落地实施过程中,山西省聚合多方资源积累创新经验,充分利用国家和地区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基地,为企业创新创业搭建更好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将具有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优势的企业引入产业基地,发挥地理信息企业孵化器作用和产业集群效应,支持企业申请建立地理信息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时空信息云平台的项目实施,就走了一条由太原市国土资源局牵头,武汉大学、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罗克佳华工业有限公司和厦门硅田系统工程有限公司7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合作路径。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和造就一批业内高端技术人才;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和潜力;将所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智慧太原试点建设相衔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经济效益。

根据《山西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山西省将会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导向以及推广宣传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地理信息产业,鼓励传统产业与地理信息产业融合,推进传统产业和社会各行业对地理信息的应用。通过提供政策、资源、技术、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联合,发展地理信息龙头企业。

在财政方面,设立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实施税收激励政策。一方面为地理信息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服务,推动地理信息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在政府采购及投资项目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对于经认定的从事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开发、服务有关业务的地理信息企业,按有关政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百度 地图 API 气象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009-02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的产业化、社会化拓展了地理信息服务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推动了全球化地理信息应用的发展。社会对地理信息服务的新需求也不断推动网络地图服务模式的发展,地理信息服务已从早期以地图为载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发展到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空间技术、通讯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基础上的现代地理信息服务模式。然而,传统GIS系统建设周期较长,过程复杂,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较高,并不适合中小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开发。目前,许多网络服务商提供了免费的公共地图API服务。此服务能有效地降低了运营成本和周期,降低维护难度,使得开发人员能将工作重点置于数据服务和资源调度上,减少了传统的底层数据的大量维护工作。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网站和网络应用程序利用地图服务及其应用程序接口(API),将扩展的地图服务整合到自身的使用之中。

目前,青岛市气象局已在青岛市布设了多个气象地面自动站。这些地面自动气象站包括四要素、六要素和七要素自动站,自动气象站的空间分布密度非常大,在软件开发时使用以往的标量地图标注将会出现站点重叠现象,所以必须引入可以缩放且能分级显示的系统。青岛市气象局自主组织开发了一套基于Web的自动站监测软件,其中一个模块采用了百度地图API技术,具有在地图上实时显示以经纬度为坐标的站点分布,并能实时展现自动站当前状态信息;后续开发中,可以叠加等值线多普勒回波图的功能,能够根据气温降水风等要素的变化和通讯状态显示不同的站点状态警示,可检索单个站点的要素变化曲线或直方图。本文重点介绍如何通过百度地图API接口,实现青岛市气象自动站点的空间分布矢量图示功能,实现各站点实时气象要素的即时显示功能。

1 百度地图API背景

百度地图API是一套公共应用程序接口,该API提供了大量的实用工具用以处理地图,并通过各种服务向地图添加内容,从而使开发人员能够在web应用程序上创建功能全面的地图应用程序。百度地图API为开发者提供和丰富的函数、控件、事件和封装的类,提供了很多的专题图服务接口供用户使用。它尽量将复杂的底层逻辑进行隐藏和封装,简化了开发流程,使得开发者只需面对接口进行二次开发和功能扩展即可。

百度地图API提供了基于移动设备和浏览器的两套API。本次开发采用了面向浏览器的API接口,并开发采用客户端、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三层结构进行设计。其中客户端主要实现地图加载、地图浏览和查询功能,客户端的设计重点是地图浏览和查询界面,以及把用户访问和查询请求发送给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则负责处理用户的访问和查询请求,数据服务器用于存取各类空间数据和属性信息,采用Oracle数据库存取数据信息,并在接到查询指令后执行相应的操作。

2 需求与功能设计

本次开发采用的百度地图API是由JavaScript编写,而开发语言用的是微软公司的Visual Studio 2008平台下的。数据库则采用了oracle数据库。

本次开发的重点是借助百度地图API接口,实现青岛市气象自动站点的空间分布矢量图示功能,实现各站点实时气象要素的即时显示功能。

根据需求本模块实现的详细功能主要是:实现基于经纬度的坐标定位;实现各自动站点地名标注;实现各站实时数据轮显;显示当前站点的基本信息。

3 数据库设计

根据需求,数据库需要2张基本表:自动站信息表aws_base_info和自动站数据表data。

aws_base_info表中主要字段:

STN VARCHAR2(10) //站号 SNAME VARCHAR2(100) //站名

LAT NUMBER //站点纬度 LON_ NUMBER //站点经度HEIGHT NUMBER //站点高度

Data表主要存放站号、站点名称、气温、气压、风速、风向、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各数据表之间通过站号和站名进行关联。

4 前台显示模块

前台显示主要实现两部分功能:一是对符合条件的数据自数据表中进行检索查询;二是实现后台数据与前台页面程序交互,并借助百度地图API实现轮询显示。

(1)定义一个结构体,抽象为自动站的基本信息和数据信息:

Public struct AUTOSTATION{

public string staName;//站名 public string staLang;//经度

public string staLat;//维度 public float HRain;//降雨量

public float temperature;//气温 public float staPres;//气压

public float Wind;//风速 public string infowindows;//信息窗口内容

public DateTime fdate;//时间 }

(2)其次定义结构体数组,并在数据库取符合条件的实时数据后对数组进行赋值: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范文5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远程控制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进步和广泛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带来了许多便利。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远程控制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段内捕捉到空间信息,接着进行三维景观的重组变得可以实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理信息三维可视系统的问世以及进一步研究应用为人们更好地认识周围环境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角度。在与之相关的环境虚化体系里面,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体系也属于一种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构成成分。

1 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目前,三维GIS系统以三维数据作为基础,能够很客观地将我们周围真实存在的事物进行虚拟化地再现。该体系在现阶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并能很好地处理大量数据漫游以及贴面修改等事务。不过在三维数据研究、建立模型以及数据整理等层面上还有不少不足之处需要改正。在当下,所能实现的只有在二维GIS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填补工作,辅助建成三维的景观模型,而这样做充其量也只是山寨的三维GIS。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本来是对周围环境三维数据的储备,处理以及能够看见等不同技术的结合。但是就现在的技术水平而言,我们只能对山寨GIS进行利用,要是想要形成一个真正完整的三维GIS,我们必须处理好下面几个点:巨大的数据总量;多种繁琐的空间关系;数据储备以及整理、查看、搜索等等。

2 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应用现状

(1)城市。中国的城市聚集着越来越多的人,越是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似乎越具有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其中的魅力。人口的大量集中使得城市建设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而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的问世与进步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很大的方便。例如城市管理中的居民管理、大气污染状态监控管理、地下用水管理、地下线路管理等等。(2)环境。新世纪,随着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可以对大气环境、地表环境以及地下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报告,能够生动真实客观地将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模拟出来,让我们及时客观地将周围的环境发展状况认识清楚,有利于更好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和防护。(3)地质。地质是当下众多行业与学科研究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载体。地理信息三维可视系统能够更好地将我们拥有的地质环境,结构组成清晰地模拟出来,客观真实地再现在人们的面前,为各项研究工作,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顺利展开提供无穷无尽的便利。(4)矿山。在矿产这一行业,地理信息三维可视系统又能将矿物质的形态与组成结构清晰地表达出来。有利于矿产勘查工作者掌握巷道,矿场等的详细地理信息,为矿产事业的发展提供详细有用又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方便相关政策方针的制定。(5)海洋。新世纪又将是一个海洋的世界,对海洋展开的研究利用将是我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这一方面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能够准确客观地将海洋知识汇报给有关研究机构,进行海水盐分、温度、压力以及水流方向等的研究,有利于我国对海洋的进一步开发。(6)气象。还可以用来汇报高空大气的情况,包括气流、风向、气压、构成元素、成分变化等。综上所述,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发展中涉及领域之广不容忽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要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

3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的选取

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想要获得进一步全面的发展,不得不考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正确选择。在这一方面,一般使用的一个平台就是美国MIS企业开发出来的一款软件,Maplnfo,用它来作为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开发的平台。该软件具有功效超大、综合性强、比较直观等特点。这款软件可以将数据和图像信息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对繁琐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而且其具有的可视化地理分析能力还能够允许使用者将不一样的数据联系在一起,并将其展现出来,表达出数据中间存在的联系,以及数据的形式。

它的特点有:(1)代码匹配。该系统能够为前后输入的图像以及属性数据进行自动的匹配工作,而且能够对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进行自动修复。同时该系统还能够通过MapBasic语言对图像与数据进行有效地连接。(2)查询功能。Mapinfo允许对图像进行的点查看,功用齐全的SQL查看,为地理表达提供支撑,也可以将图形与数据连接在一起。搜素的成果能够用图形、表格等进行表达。(3)图形编辑和显示。允许对图形上的事物进行随意地删除和增加,也可以将独自的记录与条件等进行修改。至于数据的展现完全可以通过三种不一样的形式。(4)输出功能。可以将图形的部分打印出来,也可讲内部的数据变成AutoCAD能够识别的另一种形式。内部格式的数据形式也可以进行转变。(5)Mapinfo。不允许对象拓扑关系的构建。空间分析的作用需要通过最基本的对话框交互形式来完成。

4 三维可视化软件的选取

在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中,对三维可视化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是其关键的构成部分。其中处于最中心地位的一个工具是三维可视化工具,它是及逆行那个三维图像研究制作,对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展开研究的关键性的一个步骤。在信息计算机起步之初,人类就已经展开了对计算机图像的研究工作,一直到九十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认识到繁琐的数字通过图像来表达更加利于理解,所以自此开始,三维图像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了起来。

5 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的进一步是实现

当下,在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界,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在数据层面,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数据主要由四个构成成分组成:图像的几何位置、属性信息、高度以及拓扑联系。在这些构成中缺少的是数据的Metadata,alsomeans元数据。该项数据是用来对数据的出现、投影形式、坐标构成、使用时间段、编码计划等作出记载,元数据有利于数据共享的实现。(2)应该形成一种三维可视化基础数据的管理体系,也就是说用该体系来对数据的录入录出,以及数据库的形成进行统一的管理控制。(3)该体系只保证了由二维地理信息系统转变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方向上的督查,但是一个完善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应该将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和三维可视化系统进行查询上的交换。(4)网络技术正在经历着飞速的发展变化,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它在页面制定、公布以及传递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系统能够帮助其是实现大众化的发展。(5)由于本系统还有针对高层领导的校园规划、建设等方面的决策要求,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实现本系统的辅助决策支持功能。

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一项应用技术,它使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得到更有效、更迅速的利用和传播。但大多数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是基于二维坐标系的缺少管理、分析复杂三维物体的功能,难以满足地理、大气、海洋科学等研究三维空间的要求,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己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范文6

关键词:研究生;信息技术及应用;大类平台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85-02

一、引言

运用精准农业这一高新技术装备新疆农业,使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和工厂化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大量从事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我校石河子大学信息方向硕士研究生自2002年招生以来一直由机电学院和农学院的教师授课,由于授课教师属于两个学院,导致了信息类课程设置、讲授内容重复,教学资源浪费。为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加快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的提高,2011年石河子大学实施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硕士研究生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建设工程。在大类平台课程建设过程中立足于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研究型教学学术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根据研究方向培养计划设计全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研究生后续的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类平台课程建设前的基本状况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由于涉及农业科学、信息技术和机械装备等众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因此,“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大类课程教学内容十分庞杂,涉及到许多概念、理论和技术。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在“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方向,机电工程学院在“农业机械装备创新与性能设计”和“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方向根据自身的需要与发展开设相关的信息类课程,如“农业信息技术”、“精细农业与遥感监测”、“计算机在农业中应用”、“精细农业技术与装备”等。这些课程其基本理论和方法大致相同,很多内容相近或重复,主要差别是关注的对象有所不同。而且上述课程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和本科生课程的内容没有质的区别,课程内容的高深层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作平面式扩展上,而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尤其是经典性和前沿性学术内容的缺失,使研究生课程停留于讲授、灌输所谓丰富的知识层面上,缺乏启发学生探究和引领学术方向的内容。课程内容普遍忽视研究方法论的自觉意识和能力培养,片面地认为只要提供一定量的课程组合,学生研究的方法论意识和能力自然会随着这些课程的学习而水到渠成。但是,由于课程内容以知识讲授为中心,独立性思考等很难融入课程教学中,研究生反而更容易被那些陈旧的知识所承载的方法论所同化,不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开展学术研究。并且,由于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各自为战,很少交流,因此导致教学资源利用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尽管教师们都很努力,但教学质量难以有实质上的提高。更有甚者,在课程设置中,导师自己开设的课程可以因种种原因随意不开或以课题来代替,课程徒有其名,仅起增加学分的作用,研究生不仅不能获得学术研究的熏陶和提升,反而还会受到导师学术态度不端正、不负责的不良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相关授课教师进行了认真思考,认为学术探究性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但现行信息类课程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活动中,都存在研究性弱化的问题。所以,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必须遵循独立思考的学术理念,强化知识的互动性和未完成性。为此,石河子大学于2010年开始“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大类平台课程建设,优化信息类研究生课程设置,突出经典性、前沿性、跨学科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整合优秀教学资源,形成研究型教学学术团队,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交叉的人才,这样才能深化和提升信息类课程的研究性内涵,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大类平台课建设的实践

(一)培育研究型教学学术团队

大类平台课程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学术思想活跃、人员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热心研究生教学的研究型教学学术团队,这是大类课程建设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大类平台课程由农学院、机电学院和动物科技学院从事农业信息化、精准农业、遥感监测和生物信息学等方面具有博士学位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的骨干教师联合组成,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学任务。授课教师长期从事信息化的课程讲授和科学研究,高级职称比例超过90%,积累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数字农业与精准农业”教学学术团队经过多年努力2011年获得兵团级科技创新团队,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本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保障。

(二)构建5个知识模块

作为未来高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应用信息技术于精确农业实践的能力。因而,在实践及应用方面,大类平台课程建设过程中增加了信息技术模拟软件实践等内容,并利用大类平台课程建设费用购置了计算软件进行相关技术的练习和计算,巩固学生对基本理论和计算技巧的掌握。以知识模块为单位循序渐进推进信息类课程教学,优化建立了5个知识模块——精准农业、农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信息技术、生物信息学。5个模块课程总学时256学时,其中课堂讲解128学时、软件练习与教学实习相结合128学时(表1)。

针对不同专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现有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建立教学团队工作网站,以网络作为团队相关教师以及研究生相互间联系交流的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扩充教学资源,建成案例库5~8个,推进5个知识模块信息化大类平台课程的建设,形成完备的信息化大类平台课程管理体系。

(三)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行“4321教学模式”。“4321教学模式”是指4种教学形式,3种教学模块,2种研究,1个培养目标。4种教学形式是指课堂、实验室(机房)、科研训练、高新农业技术园区参观。借助于参观石河子市国家级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激发学生从事信息农业研究和农业生产的兴趣;借助于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课程体系理论知识;借助于实验室教学,训练学生专业的动手技能;借助于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3种教学模块是指理论课、实验课、实习。针对学生对精准农业生产普遍缺乏共性和感性认识的实际,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注重信息技术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逐步培养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为此5个模块信息化大类平台课程教学均分为三个教学模块:一是技术理论传授(讲座);二是各技术的数据处理软件教学(实验室教学);三是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教学(教学实习)。2种研究是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更加全面地把握5个模块信息化大类平台课程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将其在精量播种、精准培肥、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到教学中,结合新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使课程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如基于GPS导航的精量播种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农田自动化灌溉技术、基于WebGIS的棉田精准施肥技术、机械收获技术、棉花机械打顶技术等。通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教学为科研奠定了知识基础,科研向教学注入智能活力”的双赢目标。1个专业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一大批有服务边疆社会责任感、有献身新疆精确农业事业志向、有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新农业研究、管理和应用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各主讲教授将结合自身的专长和学科,以讲座的形式介绍各自的研究进展及国内外现状,加深学生对本学科研究现状的了解和理解。教学过程中注重各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讲授,注重各课程之间的结合与拓展,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软件介绍采用边介绍边练习等方法。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图片和大量的案例,介绍各种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主讲教授亲自上阵,开发适合本方向研究生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为特色教材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四、结语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理论与技术,是当今的热门与前沿研究领域,是跨学科、具备新增长点的课程,因此也是相关学科研究生必须掌握的课程。通过大类平台课程建设,整合了原来三个二级学科下的若干门信息课程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注重基本原理讲解,分析讨论学科前沿问题,强调实践应用,体现了“高、精、新、宽”的特点。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培养更高质量,具有创新性的高层次人才。在这个改革总目标下,课程教学所涉及到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探索与改革。因此,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传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功能,深入研究教学特点,继续进行课程改革。在此基础上,下一步的建设目标就是把该课程建设成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并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刘永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黑龙江教育,2008,(5):27-28.

[2]余玉龙.强化教学学术,促高校教学科研双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