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主要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灾害主要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灾害主要特点

自然灾害主要特点范文1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案例要求有:(1)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2)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3)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4)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5)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6)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7)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绘制其地理分布简图,解释其形成原因,并说出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教师要精心选编案例。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本学情来选择案例,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选取适合的案例去验证知识规律。选取的案例应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符合教学实际。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整合,使案例更具典型性和丰富性,让学生顺利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实现思维与情境交融,给每位学生都有深思、分析、讨论的机会。当然时代在不断进步,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

其次是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案例。案例教学的关键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进行案例的分析。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将案例分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归纳和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教师应帮助学生将案例的内容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及其变化规律。当然要注意:案例教学不是“举例教学”,它强调“教”与“学”的双向过程。

最后应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系统科学地阐述问题,并且适当地进行案例拓展。

例如在人教版“中国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灾害教学中,笔者首先以“2010年8月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案例进行设问,分析成因及危害。

自然灾害主要特点范文2

关键词:交互式白板 课堂实效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新世纪的教育是信息化的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多种辅助课堂教学的高科技手段不断涌现。交互式白板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是一个融图画、回放、移动、制作、展示、存储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图像处理器。强大的功能在教师使用之后,都会感受到它对信息处理的快捷与直观。我校交互式白板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教学效果。交互式白板在课堂中的使用也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肯定。特别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在平时教学中利用其他媒体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重点,都能够迎刃而解。交互式白板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发挥实效性的?

一、实现了师生、生生、教师与媒体、学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课程标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在课堂中要主动参与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而且还要在实践操作后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感情,这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师要想尽各种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还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适时适度的指导与评价。教师在利用其他媒体时会感到比较麻烦,甚至不能及时进行互动交流。比如说PPT演示文稿,这是一种在教学中使用最广泛、最便捷的程序。但是这种课件大多是用来展示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容易处理教学中灵活突变的情况。而教师费尽人力、物力所制作的主题网页、网站,在教学中可以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但是往往容易离开教师的指导而缺乏有效性。怎样才能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呢?交互式白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这个目标,补充了演示文稿与网站教学的空白。例如:在讲《生活中的自然灾害》时,要求学生简单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以及自然灾害的分类。一节课只有40分钟,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充实,如果展开讲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就需要很长时间,这是时间所不容许的。怎样处理这个矛盾呢。我想到了使用交互式白板,提前在图库中准备了自然灾害的含义和不同的自然灾害现象。课堂中通过视频启发和语言引导让学生先来说一说什么是自然灾害,进而在图库中找到自然灾害的含义,来验证同学们所说的是否正确。在此基础上教师强调,自然灾害是灾害的一种,是指危害人类的生命财产,破坏人类的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过程和现象。通过白板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自然灾害含义的理解。接着请学生说说知道哪些现象是自然灾害,把学生所说的自然灾害现象都罗列在白板上,体现了师生与媒体的即时交互。教师提出这么多的自然灾害我们可不可以把它分分类,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我们可把自然灾害分成4类:海洋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列举的自然灾害应该如何进行分类。学生在小组讨论基础上,把罗列出来的自然灾害现象通过白板功能拖动到相应的类别。分类结果不可能一次正确,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请其他同学继续分,最终提出正确的分类方法,这种即时的纠错功能是其他媒体所不可比拟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也突显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

二、易于表现抽象概念和事物,帮助教师突破重难点

交互式白板的功能十分强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与摸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逐渐发现白板有很多其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它易于表现很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不易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形象的概念和事物。如果教师使用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生活中的自然灾害》一课时,涉及地震的震级和震波。这是一个难点,学生大多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更感觉不到震级的大小和震波。这个内容并不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可以不必讲解。但是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如果有学生提到这个内容怎么办,如果没有准备,可想当时的教学过程不但尴尬,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这一内容,我利用了白板的回放功能。在图库中准备一张建筑物的图片,如果有学生提到震级和震波,我就进行演示,再利用回放功能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震的震动效果了。

三、同时完成讲解、图画、分析及评价的综合信息处理任务

如果教师使用黑板可能无法把课堂所需要的信息及时提取出来,如果使用普通的计算机媒体虽然提取的信息量大而多,但是又不能进行筛选和处理。如何处理教学中的这种矛盾呢?交互式白板的又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它可以同时完成多种信息处理的工作,在《生活中的自然灾害》这一课,重点是通过调查分析家乡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引出中国和世界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通过直观的表格、数字,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和处理,总结发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及危害严重。在出示家乡自然灾害统计表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前的调查、访问,汇报家乡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简单进行填写,通过填写的内容让学生体会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特点。接着教师从图库中插入中国自然灾害的统计图表,让学生观察表格后,认真分析一组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数字,通过数字教师在白板上直接进行计算。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己体会出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教师就是利用白板在已有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处理和加工,发挥信息的功能,给学生以正确的示范,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使用信息。

以上几点是交互式白板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显示出的一些优势以及所取得的课堂实效成果。但是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和商榷的地方:

1.不能兼容视频、音频等有效内容

白板使用功能虽然强大,但都是针对图片素材进行。这个程序不可以兼容视频和音频等素材。品德与社会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主要都是通过视频和音频来让学生产生直观形象的。如果白板不能兼容,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就要不停的切换。如果教师对交互式白板的使用非常熟练和适当,就可以使教学过程井然有序。如果操作不熟悉或者是课堂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要进行筛选

自然灾害主要特点范文3

关键词:农业保险;制约因素;三主体框架

中图分类号:F84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8)08-0068-04

一、引言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是WTO“绿箱政策”下一项重要的农业保护措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18个百分点,自然保护成本高27个百分点,生态恢复成本高36个百分点, 2007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363亿元。这种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使农业保险保障更为重要和迫切。

为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国内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王和、皮立波(2004)以及温蓓(2006)等学者探讨了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安排和策略选择,提出农业保险制度设计应以政府为主体,突出农业保险业务的政策性,改变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现状,建立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即政策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模式。陈华、魏朝富 (2007)探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理论依托及其价值,提出农业保险的政府保护可以通过市场化运行,通过提高政府补贴的效率和控制政府补贴总量,使得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成为可能。由此可见,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保险公司、农民的共同努力。本文拟依照三主体的框架对发展农业保险进行探讨。

二、中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分析

从1982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办理农业保险业务至今,我国农业保险经历了从快速发展到逐步萎缩的过程,2004年以来保费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业保险业中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一)我国保险业整体迅速发展而农业保险业务却不尽人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总体发展迅速,但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特别是1993年以后,农业保险渐趋萎缩。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由1992年的8.61亿元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3.96亿元,年均负增长5.9%。虽然从2005年开始出现上升趋势,但2006年保费收入为8.46亿元,仍不及1992年的水平。

险种方面,1982年农业保险恢复后,险种最多时达100多个,其中主要标的物有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烟叶、棉花、甜菜、西瓜、亚麻等经济作物,以及耕牛、奶牛、猪、羊、鸡等,此外还试办了森林、果树保险。但众多险种的开展并没有维持多久, 1994年险种开始不断减少,截至目前农业保险险种仅剩下30多个。而且人保公司2003年末在海外上市,又进一步将农业保险中一些长期亏损的险种剥离出去。有些地区只保留了极个别险种,如耕牛和森林保险。

(二)农业损失日益严重而风险保障却日趋减少

二十世纪9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平均达1747亿元。近年来,自然灾害损失更是呈上升趋势, 2007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363亿元。在自然灾害中农业损失最为严重、最为广泛,全国平均每年大约有3亿亩农作物受灾,有2亿多农村人口遭受各种灾害的经济损失。但是,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灾害损失,我国农业风险保障却日趋减少,1992年农业保险赔款约8.15亿元,而2004年仅2.89亿元,占农业灾害损失的0.5%左右,2006年有所回升,但只相当于1992年的72%;农业保险承保面与可保面之比由1992年的约5%下降到2004年的不到2%。保险保障的不足,给恢复生产与灾后重建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瓶颈――三主体的分析框架

(一)从农民角度分析

首先,农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其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难以实现。农业保险的费率是根据农业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厘定的。然而众所周知,中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要远远大于普通财产保险,这使农业保险的费率必然大大高于普通财产保险费率。通过对保险公司的调查了解到,普通财产的保险费率以千分之几计算,而农业保险费率则要以百分之几计算。中国农业保险除极个别险种(如森林、火灾险)外,其费率最低也在2%,有的甚至高达15―20%,要收入水平相对低下的农民仅靠自身的经济能力去承受比普通财产保险价格高得多的农业保险,的确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其次,农民保险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农民风险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市场需求程度的高低,影响着农险的开办与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在自然经济下形成的自给自足观念根深蒂固,习惯了“靠天吃饭”,对农业生产的风险防范不太注重。实践证明,如果前一年的自然灾害较少发生,那么当年的农业承保面积和保险金额便大幅度下降。有的地区农民甚至认为农业保险是农村“乱收费”的项目之一,加重农民负担,能免则免。这些较弱的风险意识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使得农业保险处于尴尬境地。

(二)从保险公司角度分析

首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险公司是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它们的目标。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保险公司,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不得不顾及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优化险种,提高经济效益。而农业保险是一个高风险、高费用、高难度的保险。如果依照保险的高风险高费率原则,势必要收取很高的保费,农民难以接受,也无力承担,这样使农业保险经营很难盈利。

其次,农业保险公司经营亏损率一直居高不下 。尽管我国农业保险从一开始就采取“低保额、低保费、低保障”的办法,然而由于农业保险的自然风险较高,且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突出,开办农业保险业务25年来,除两年微利外,其余年度全部处于亏损状态。据资料统计,1982―2006 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6.94亿元 ,累计赔款支出82.29亿元,赔付率84.89%,再加上其他费用,平均综合赔付率将超过120%,大大高于国际上70%的临界点。

截至2007年初,全国39家财险公司中仅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和安信、安华、 阳光 、安盟四家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 (其余33家基本不涉足农业保险)。然而,我国农业保险的试点时间不长且仅限于局部地区,由于受到经营管理、产品技术以及偿付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区域性农业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十分有限且面临着居高不下的赔付率。

(三)从政府的角度分析

农业保险是政府保护农业、稳定农村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工具,在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已受到广泛重视,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有增无减。相比较而言,中国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从各个方面讲都远远不够。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缺少专业的法律支持和政府的财政补贴。1995年通过实行、2002年修订的现行《保险法》实际上是一部商业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而农业保险中很大一部分是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经营目标大相径庭,用现行的《保险法》指导农业保险会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无法可依,农业保险中的许多情况存在着法律真空,政府在农业保险中主导地位不明确,即使政府积极参与推动,也缺乏法律依据;而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也缺乏法律保护和约束。另外,由于农业风险面广量大,一旦风险发生,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保险公司基本无力承担。而我国现有的几家农业保险公司只享受免交营业税的优惠,许多商业化的保险公司都不愿开设农业保险。

四、国际上发展农业保险的主要模式

(一)政府主导模式

实行政府主导模式的代表国家是美国、加拿大,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国家专门保险机构主导和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这种经营是政策性的,但是农民均自愿投保,农民对投保的农作物仅支付纯保费的一部分,其余部分由政府补贴。政府捐助农作物保险公司相当数额的资本股份,并支付一切经营管理费用,对其资本、存款、收入和财产免征一切赋税。除政府的农作物保险公司外,其他私营、联合股份保险公司和保险互助会也都可以在政府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框架下经营一切农作物险。

(二)民办公助方式

民办公助是部分欧盟国家,如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采用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没有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政府一般不经营农业保险(无论是一切险还是特定灾害保险)。农业保险主要由私营公司、部分保险相互会社或保险合作社经营,但他们一般只经营雹灾、火灾和其他特定灾害保险。投保都是自愿的,农民自己支付保费,有的国家也支持私营公司开办农作物保险,同时为了减轻参加农作物保险农民的保费负担,也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

(三)重点选择性扶植模式

亚洲的部分国家采用这种模式。这些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特点大致如下:一是大多数国家的农业保险主要由政府专门农业保险机构或国家保险公司提供;二是主要承保农作物,而且农作物也只选择本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和小麦(泰国和印度也有棉花),很少承保畜禽等饲养动物,其目的就是确保粮、棉生产的稳定;三是参加农业保险都是强制性的(孟加拉除外),并且这种强制一般与农业生产的贷款相联系,只是建立这种联系的方式有区别。农业保险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性,应该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

五、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支撑是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一,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由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适用于一般商业保险的《保险法》并不适合农业保险,而《农业法》中也只是略有涉及,所以必须加快对农业保险立法,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同时要明确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经营方式、机构设置、农民参与形式、再保险机制、监督管理机构等,通过法律手段调整参与农业保险各方的利益关系,引导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对于农业保险,国家可借鉴与银行业发展类似的道路,建立政策性的由国家控股的农业保险公司和农业再保险公司,农民参保方式上可参照一些地方成功的农险经验,如可自愿投保,但不投保的享受不到政府相关的农业优惠政策等,这样可减少农民逆向选择的问题。第二,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当巨灾发生的时候,无论是国家成立政策性保险公司还是商业性保险公司,都无法独立承担损失,所以必须通过双方的合作共同承担,设立巨灾风险基金,把对农业保险业务减免的税收转作农业保险基金。一旦发生重灾,保险公司赔付率超过一定比例,启动重灾风险基金,由国家保险公司担任再保险公司的角色,双方按照比例共同承担风险,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第三,对农民参保费进行直接补助。保险补贴是绿色补贴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上一些农业险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如法国、美国等,都采用这种形式,美国补贴保费的53%,加拿大补贴保费的50%,日本补贴保费的40―80%。我国在财政尚不宽裕的情况下,可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补贴。由于有财政补贴,农险保费率降低了,不仅可提高农民投保的积极性,还可不断地扩大农险险种。

(二)保险公司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益

第一,对于专业性的农险公司,推广实施“以险养险”的经营模式,通过一些有效益险种的赢利经营,可弥补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可能产生的亏损。如经保监会批准,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除经营传统的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外,还经营涉及农户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农村居民短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及保险监管部门批准的其他险种,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安信农业保险公司的整体运作还是较好的。而对于一般的寿险财险公司,更是可通过其它各种险种的开发和销售来贴补农险。第二,通过资本市场,将巨灾风险证券化。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再保险市场很不成熟,不能较好地处理农业巨灾风险。国外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利用巨灾风险证券化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产品是“巨灾债券”:此计划能使保险公司将部分或全部巨灾风险转移给一个信托账户。市场投资者将资金投入一个信托账户,再由受托人购买国库券;如果指定的巨灾风险发生,保险公司可以得到信托账户中部分或全部的证券,而不需偿还原投资者;如果指定的巨灾风险没有发生,投资者即可获得保险公司提供的附加的、由市场决定的利息金额。这是迄今为止最成功、最典型、最重要的一种巨灾证券。第三,保险公司要重视防灾防损工作。防灾防损是保险经营的中心环节,也是保险企业的重要职责。开展防灾防损既可促进被保险人改善经营管理、保障社会财富和人民财产安全,还可为降低保险费率创造条件。特别是对于农业保险,投保人所承担的风险大多数是来自于自然灾害,防灾防损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保险企业要加强同各防灾部门的合作,特别是当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来临前,保险企业要通过与气象部门的联系,提前将信息通知给农民,以便让他们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三)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

应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进行引导,向农民讲解参保的意义,增强其防范风险意识,同时设立专项基金,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农户参保。加强农业保险宣传教育,既要考虑到农村地域分散、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等特点,又要考虑到农民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严重等特点。一是宣传形式要多种多样。例如,政府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学习保险知识,再由基层干部向农户宣传;派遣保险销售人员下乡举办各种农业保险知识讲座、挨家挨户耐心给农民讲解;组织高校保险专业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向农民宣传;编写农业保险简易读本,组织农民学习,如举办农民夜校等,普及农业保险基本知识。二是宣传方式要有针对性。例如,选择在当地有影响的乡镇干部,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要抓住农民最为关心的话题和利益,提高宣传吸引力,避免造成逆反心理。宣传的内容要实实在在、贴近生活,通过典型实例重点讲解农业保险的功能与作用,让他们了解保险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互助机制,避免强制性的负面影响。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认识农业保险、接受农业保险,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民多了,保险经营的大数法则得到了满足,保险标的的分散程度加大,农业保险赔付率自然也就能降低,农业保险公司的利润率得到提高,农业保险也就具备了自我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祖荣:《论农业保险经营中的技术障碍与技术选择》,《经济问题》2007年第6期。

自然灾害主要特点范文4

因为小农经济没有商品交换,不会出现缺物资的现象。

小农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而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在小块土地上使用落后的手工工具进行分散经营,生产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经济地位不稳定,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易于走向贫富两极分化。

(来源:文章屋网 )

自然灾害主要特点范文5

论文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利工程的运用已经越来越熟练,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都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目前的国情显示,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污染给水资源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所以我们不得不深思,当前的水利工程该如何向资源性经济靠拢。

1 工程的介绍

1.1 水利工程施工

水利工程的产生有两个目的,消除水害和利用水资源。从水资源的利用来讲,其可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例如,防洪,发电,供水等多种服务。其建设也是多方面的,坝、堤、进水口、渠道、溢洪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每一项服务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1.2 水利工程的特点

水利工程是以消除水害为主要目的而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有:

1.2.1 规模大,工程复杂 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工程复杂,工期较长。工作中涉及到天文地理的等自然知识的积累和实施,从中又涉及各种水的推力,渗透力等专业知识和各地区的人文风情和传统。水利工程的建筑时间很长,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和筹划,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大。例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1.2.2 综合性强,影响大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给居民带来很多好处,消除自然灾害。可是由于兴建会导致人与动物的迁徙,有一定的生态破坏,同是也要与其他各项水利有机组合,吻合国民经济的政策。为了使损失和影响面缩小,就需要各个专家和工作人员细心揣摩,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达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最佳组合。

1.2.3 效益具有随机性 每年的水文状况或其他外部条件的改变会导致整体的经济效益的变化。

1.2.4 对环境有很大影响 水利工程大的变动,改变了原本的社会环境,对江河,湖泊等自然面貌同样有影响,甚至会改变当地的气候和动物的生存环境。这些有利也有弊。

2 资源水利的介绍

2.1 资源水利的产生

中国,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质整体下降;水资源的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水的存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资源型水利就是在水利工程已有的基础上,将水和各种资源合理的分配和优化。

2.2 资源水利的特点

2.2.1 经济、节约 资源型水利就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产生的。大体有三种途径,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和加强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给。

2.2.2 采用新制度,新体系 与传统的水力资源管理不同,新的资源水利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管理和优化,不再以工程措施为主了,现在是资源优化为主要措施创建新的体制。

2.2.3 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21世纪环境永远是第一角色,资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赞同,就是因为其满足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3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与联系

3.1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理解为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利的不同。水利工程重视工程数量,工程建设和工程措施;源水利重视工程质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

自然灾害主要特点范文6

1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必要性

设施农业的3个主要特点包括产品标准化、生产集中化、管理精细化。具备这3个特点需要保证外界条件也就是气象特点不能随意变换,而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往不良的方向发展,所以可控或者可预防的气象服务对设施农业尤为重要。

1.1设施农业增产高效的气象服务需求

现代化设施蔬菜增产高效对气象需求很多,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蔬菜品种以及不同生长期的蔬菜瓜果,想要实现高产量,气温、湿度、光照以及地温等气候条件需要与不同的蔬菜瓜果及不同发育期的各项指标相匹配,不仅是蔬菜瓜果,其他农作物也是如此[3]。

1.2设施农业灾害防御的气象服务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的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范围大、发生频率高、发生强度大和产生损失重等特点。而且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许多省份出现大范围高温、干旱,以及局地低温冷害、暴雨、大风、雾和霾等气象灾害。研究表明,与传统农业相比,设施农业对气象灾害更加敏感,也就是说,设施农业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遭受的损失会更严重。因此,提供良好的农业气象服务,不仅可以提前预防因天气原因带来的农业损失,还可以更好地利用天气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供保障。

2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模式分析

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满足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是目前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快捷高效的气象服务平台,这需要当地气象局开发,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了解前期、近期的气候情况,结合当地的农业情况归纳出县级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服务方案,并制定一套实用的服务标准。其次,建立实用的指标体系,比如说充分了解水稻在当地的种植环境,并建立气象灾害指标库和实用专家知识库,这些可以基本满足服务需求。再次,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服务,指导农户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气象部门可以根据往年的气象数据,对未来的气象变化进行预测,及时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信息,提前给出预警信息,为农户提供相关的防护建议。

2.2优化气象服务工作

从农业的设施来看,不管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需要农户以及承包户充分利用三农专项服务项目,建设好可以人为调节小气候的农田、养殖场。除此之外,农户要联合当地气象局在大棚内外可以安装一些监测气温、气湿、光照等指标的农业小气候观测设备,以便随时监测,做出调整。不仅如此,农户还要多掌握一些科学知识,比如某种农作物在12℃的环境中才能生存,这就需要掌握农作物的最佳生存环境,然后通过相关设备监测并调整农作物的生存环境。

3设施气象服务面临的主要困难

3.1资金短缺

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气象部门才能提供更好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同时,气象服务站推广以及气象服务台运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我国的很多农业地区都属于偏远、落后地区,资金难以到位,从而很难落实气象服务。

3.2技术水平的落后以及人才缺失

由于气象服务以及灾害防治需要准确的气象预报,只有高素质人才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因而气象监测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然而擅长气象服务的本科人才少之又少,从而很难提供精准的服务。

3.3基础设施以及科学知识匮乏

有些偏远地区,因基础设施落后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纯“靠天吃饭”,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另外,尽管当地建立了气象服务平台,有相关的小气候监测装备,但由于农户缺乏统一培训指导,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有限,不能根据得到的气象服务信息做出及时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