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

初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课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地理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生活与生存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地理素养,包括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和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品格[1]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成为地理学科发展的未来,决定了地理课程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等问题。学生素养的养成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它需要从初高中阶段不断地地理学习中逐步塑造养成。所以,初中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必不可少。

一、利用教材实验活动内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可以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地理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造这种成长的机会,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深入挖掘教材,重知识背后隐藏的地理素养,避免单纯片面地教授知识,让学生为掌握知识而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思维培养及素养的养成都十分有利。现行初中地理教材的活动式内容中设置有学生动手制作(或学生实验)的学习活动,这类探究活动的学习形式背后隐藏着对学生地理能力及地理素养培养的要求。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一节中“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学习模块下设置了制作简易地球仪的学生活动。为提升学生对经纬线知识的理解及动手制作的能力,可在教学中尝试将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与经纬线的学习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经历学习的过程,在制作地球仪模型的过程中,理解经纬线的特点,试图突破学生缺乏立体空间思维的教学难点(如图1)。学生制作地球仪的活动实际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地轴的倾斜,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探究、合作,找寻在球面上绘制经纬线等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完成地球仪模型的制作,也可达成对地球仪表面经纬线的学习认知。制作地球仪模型的过程需要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知识,还需要发挥创意和想象力,不断观察、思考、实践,再观察、再思考、再实践才能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因此,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从培养学生学习最有用的知识及综合思维素养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教材实验活动内容,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则可以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图1制作地球仪模型

二、利用电影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对地理的区域性认知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地理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在实践基础上从不同视角认识区域,并能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建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价值观。然而,初中地理教材中设置的一些区域远离学生生活的地区,对于这些区域的认知学习,学生无法通过已有生活经验较深入地认知所学区域。因此,这些对学生比较陌生的区域,学生学习认知会较困难,更难以做到综合分析。如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印度的社会问题、中东的战争问题等。电影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素材应用于此类区域的课堂教学,通过形象直观的电影情景或场景的代入感,让学生近距离感触原本遥远、陌生的区域。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一节的教学中,可利用“南极大冒险”这部以南极科学考察为背景的电影为教学素材设计教学,利用电影场景的代入感,使学生设想自己处于南极地区并抓住一些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冰雪南极的自然景观及狂风暴雪肆虐的恶劣环境;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南极地区酷寒自然特征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南极地区所形成的本区域独特生态系统,及该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巨大考验与人类如何开发、保护南极地区。总之,电影作为教学素材创设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再现所需要学习的区域,使学生在教室里身临其境地了解认识该区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进而建立正确开发保护极地地区的观念。

三、利用乡土元素融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力与环境素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元素源于本乡本土,是当地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代表。乡土元素在自然演变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独具特色、种类丰富、变化万千[2]。所以,乡土元素较能感染学生,会引起探索好奇心,成为开启学习之旅的起点。将乡土元素融入初中课堂教学,通过开发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变化,用不同视角认识不同区域,能够提高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多元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力。如地理观测、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笔者所在学校的地理教研组在地理教学课外拓展中,从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及实践能力角度出发,利用身边乡土元素,开发一些实践活动。诸如南京瓜阜山的火山地质考察、南京秦淮河的水质调查、盱眙天文台的星座观测、南京民国文化的社会调查等(图2~图5)。这些实践活动从学生对身边环境的调查研究出发,通过观察取证、调研分析、搜索资料、梳理归纳,研究南京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水质变化等地理问题,对南京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水质变化及南京特有的民国文化可建立直观的较深入的认识,从而综合认知南京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培养学生对南京自然环境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吴春燕.融入乡土元素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8).

初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范文2

修订工作组: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突出地理课程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公民方面的独特价值,很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根据实验区的调查结果,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以及“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实施建议”的基本组成等均保持不变。

《江苏教育研究》:深入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之前,我们首先想了解,在现代社会,开设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意义何在?

修订工作组: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溯到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上来。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恰恰能“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因此,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这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本源。

《地理教育国际》开篇写道:“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意识到,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地理教育的起点,当然要把“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负责任的公民”作为自己的本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规定内涵的五大特征。三大课程基本理念中,“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其中“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就是达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公民。

综合起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就是要培养活跃的、负责任的、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这是教师实施课程的最终目的,应该一以贯之。

《江苏教育研究》:据悉,这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在体系上没有太大变化,但在各部分内容上变化较大,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修订工作组:好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国家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首先,审视课程标准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学科中的渗透情况。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在课程标准中体现时代精神。在课程标准中,这一点突出体现在“课程性质”的“思想性”中。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把“和谐”的概念引入地理课程。其次,注意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例如在修订后的“前言”中,提出地理课程有助于“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生存能力”。再次,进一步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进一步阐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仍将地理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的基础课程”,不同的是补充了5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以便帮助地理教师更好地把握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并在教学中予以体现。“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将原来的6条理念精简为3条。地理课程总目标中增添了一小段文字:“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

三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减了一些内容,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例如,在“课程目标”部分,删去了原第二条目标中认识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降低了教学要求。删减某些与初中其他学科有交叉和可能重复的内容也达到了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的目的。减轻学生不必要学习负担的另一种做法是删减或修改一些实验区教师反映教学难度较大、审议组也提出同样问题的标准内容。降低教学要求难度的另一个方式是调整行为动词的使用。例如,“中国地理”部分,将“……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的行为动词“说明”修订为“认识”,稍微降低了一点要求。

初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教学意义;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作为高中教育的具体课程形态,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是由地理学的固有属性、社会发展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求、高中相应学段的学生特点三方面综合形成的。为区别通常将学科特点理解为地理学特点的状况,这里将它称之为课程特点。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地理课程特点以及实施要求的具体体现。实施“有用的地理教学”,从现行国家高考科目设置和课程教学地位分析,地理不是高考重点科目,课程目标旨在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培养,因此,地理课是生活课、常识课、综合课,要实施“有用的地理教学”。与传统地理课程希望培养地理专业人才的课程目标比较,新课程地理教学以高中整体素质教育目标为准绳,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努力促使学生通过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适应时展的需求。高中地理课程关注学生地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地理情感的培育。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

1.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在思维方式上差异较大

高中的地理学习跨越了知识与能力两大台阶;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即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而且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意,这就更需加强能力培养。高一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转变思维,难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2.教材结构由简到繁,知识跨度较大

由课程改革教材到非课程改革教材的变化,高中知识则强调系统性、逻辑性、研究性,越来越接近科学体系,难度增大,内容拓宽、加深,因此,高中学习强调理解学习、自主学习与应用,学习的目的性、理解性比初中更为明确。其中,如何做好“学习”衔接这一步,尤为重要。

3.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差异性较大

各初高中校地理教师对学生素养的要求大不相同,有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学生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有的学校地理课甚至是由非专业教师教授,教学方法不免简单机械,也更注重基础的记忆和掌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难以适应新环境。另外,学生熟悉以前的教师、以前的学习方法、以前的学习要求,进入新校园后,书本要求变了,教师也不同了,新的学习内容有新的学习要求。对于这些变化,要使学生尽快适应,就必须做好衔接工作。

三、完善高中地理教学对策

1.有效沟通高中各课程知识的联系

引导学生运用高中所学的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解释和理解大气、水、地震和火山、宇宙环境等自然地理现象,有效地将人口、交通、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整合。地理课程教学需要高中有关学科密切合作、合理分工,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横向知识、交叉知识、综合性知识,有利于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释地理事物,说明地理问题,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沟通横向学科领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学习地理和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新课程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求。

2.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

综合地理、生活地理的教学实施,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将地理刻意分解成自然和人文两个孤立的系统,而应该根据自然与社会本身的综合特点,依据人地关系主线作出相应的教学处理。如:在以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为主的章节,删除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的自然地理内容,有意识地加强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组合与人类的交互作用;在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的章节,要删除与“人地关系”联系不紧密的人类活动内容,真正体现地理综合的味道、综合的特点,努力呈现地理课程综合的本质,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实施“科学的地理教学”地理是一门科学,高中地理课程要体现地理独特的教育价值及不可替代性,体现地理科学综合性、

地域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地理课是科学课、人文课、信息课,注重反映地理本质,体现课程的文化价值;科学是发展的,因此,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3.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科学的本质

地理科学的本质在于“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地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是地理科学的基本特点,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都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最独特和有效的学科工具。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科学、技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地理测量、资源探测、灾害检测和预防预报等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开展地理探究。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地理新课程实施应当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提供基本的地理数据,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综合,并以地理的图表方式表达探究的结果;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展地理调查活动,获得第一手地理数据等。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

地理教材并没有实行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仍是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进行运转。从课程改革到非课程改革,学生适应新的教法、学法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衔接。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在这种形势下,认识地理教学,尤其是高中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凌锋.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

初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范文4

贡献。

一、小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直以来,初中地理教学采取的均是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的一言堂导致学生处在被动的等待学习状态,严重不利于学生健全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效地将小组学习模式应用到课堂活动之中,以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给课堂注入生机,同时,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进而,确保高效地理课堂的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北方和南方”地区之间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高效地理课堂的顺利实现以及地理素养的培养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在确保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的同时,也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二、小组学习模式在习题中的应用

习题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活跃学生思维的重要方面。所以,在习题练习、讲评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以师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摒弃教师“一讲到底”的方式,要有效地将小组学习模式应用到习题中,要鼓励学生在互相学习,在优等生带动学困生的学习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同时,也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6月份,某人在36°34′N的位置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次年,1月份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关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非常疑惑,那天看房子时,院子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请帮助其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该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解答该题时,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和讨论该题,并分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合作意识的形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促使学生的地理素养获得大幅度提高。

当然,除了将小组学习模式应用到上述两个环节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预习,进行互相评价等。总之,就是要在认真学习小组学习模式核心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最终,在确保高效的地理课堂顺利实现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意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用相关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充分展现地理课程的魅力。

初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地理 微课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家的注意力越来越倾向于教育工具的使用和教育理念的创新,这就使得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微课就是在这样得一个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这一概念源自于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短时在线教学方式。戴维教授指出:微课其实可以短到仅有1分钟,它将教学中冗长的措辞和细节精简下来,用来突出教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和内容。国内的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的活功。它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化而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它将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制作成生动有趣的、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微课丰富了地理授课形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综合纳入考虑范围,依据教材大纲要求,将新旧知识衔接点制作成微课,可以达到课前预习的效果;结合新知识的重难点,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设计导入型微课,以便顺利讲解新课知识;对于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借助典型例题来制作微课,以便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2.微课可以让学生更便捷地开展自主学习。如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从技术层面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地理微课时间较短,内容较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学生自学有着较大的帮助。同时,不同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差异化水平,对视频快慢进行控制,可以结合需求对视频反复播放,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借助微课,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统筹考虑,异步教学得到实现,支持分层教学的开展。

3.微课促进教师的成长。地理教师是微课应用的核心,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制作微课,涵盖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深入研究课题和教学内容,精心策划教学设计,那么教师的专业素养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三、微课的一般制作流程

地理微课要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制作,主要是通过选择微课内容、进行微课设计及对微课的具体制作来进行微课教学实践:(1)确定微课的课题内容。对于初中地理的微课教学,首先要确定好微课的教学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筛选地理课本中的各个知识点,把握好课本中的重难点和教学任务,把握好学生对每个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针对此选择并确定有哪些知识点可以制作成微课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讲解。(2)进行微课设计。教师在确定了微课的选题之后,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就需要对微课进行设计,设计的内容要直观形象,使学生在学习地理课本中的某个知识点时记住并掌握该知识点。(3)进行微课制作。最后是进行微课的制作,微课制作是微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微课的制作要新颖有趣,画面要清晰,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轻松掌握知识点。

四、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导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地理教学导课很多是利用简单的图片、文字或者新闻甚至视频进行,这种导课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大的就是对于教师素质的体现还不够充分,谁都能用的图片和视频不能体现出专业地理教师的人格魅力。如果有一个专业制作的地理微课就截然不同,学生在感受大量与时俱进、贴近他们生活、趣味性强、启发性强的信息资料后,也能深刻感受到站在他们讲台上一颗专业地理教师的心。“亲其师、信其道”,最起码在情感分上,你已经胜出一筹,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兴趣。对某些复杂地理现象的形象描述,此类型的微课可采用动画制作。比如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但讲解起来干巴巴的。如何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掌握和了解这一内容,这是专业地理教师要进一步思考的,动画制作的微课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2.利用微课诠释重难点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讲解比较抽象的重难点问题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生涩的知识点难以理解;如果在教学中加入形象生动的微课,较易让课堂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微课教学视频的运用,以其声、光、形、色等多种功能,化抽象为直观,把动态、连续的过程真实地再现,协同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要求,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地球运动”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地球运动产生的意义较难理解,所以可在微课中借助地球运动的Flas,在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时,逐一讲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发生的地点、获得光热的多少等知识点。通过微课的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具体,让课堂生动活泼,充满生机,教学深入浅出,化繁为易,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学习和记忆。

3.利用微课提高解题技巧与答题能力,提高复习有效性。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答题体系及掌握解题技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利用微课对中考地理试题进行全面的整理,归纳常见题型,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题型时迅速抓住解题的关键,提高解题速度与解题准确度。其次,利用微课对既往疑难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相应题型常见的思维误区并掌握易错点,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解题错误率。最后,利用微课让学生熟悉中考地理题型,消除学生在临近考试时的紧张心理。

参考文献:

[1]周玉贞.巧用微课提升初中地理课堂质量[J].新课程,2016.3.

初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197-02

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教师进行和引导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地理教材指的是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本(教科书)。地理教学大纲一般指出了在中学阶段要求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内容和基本技能,多以条目形式进行规定。而教科书是将基本内容具体细化,详细阐明,对于教学而言更具有操作性,对学生来说,教科书是他们进行学习的工具。

一、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结构性衔接

1.地理教材编写指导思想衔接

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出发”,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之一。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而普通高中地理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重要原则,其编写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反映地理的实用价值;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为教学改革留下广阔的空间。

二者对比,我们可看出初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实用性、发展性、主动性,侧重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教师地理教学的开放性和技术性,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激励性评价,适应了学生12-15岁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能力变化,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兴趣,积极探究,培养自信。而高中地理教材内容适应了高中生(15-18岁)正值从少年向青年过度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日趋成熟,自我探索能力增强,对地理问题理解更为深刻,并能尝试用课本上传达的理念,分析解决某些地理问题,形成观察、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2.地理教材的内在联系

一是知识脉络联系。按照地理学科的性质,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脉络基本相同,均是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再到区域地理,先总后分的知识脉络,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架构,并逐步认识地理环境的规律性和相互关系(见表1)。但初高中地理教材知识内容的差异也较大,对于同一地理内容,初中教材注重地理事实知识,即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位置、地理分布、地理特征、地理景观等;而高中地理教材,更侧重于对地理概念的分析、地理特征的总结、地理规律的掌握、地理成因和原理的探究、地理意义的运用等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各地理要素的逻辑关系,更全面地掌握地理系统知识。

二是知识类型联系。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使学生观察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循序渐进,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事物。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按照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总论、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的顺序,先外后中,略外详中,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地理教材则既要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又要引导他们具有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因此高一的自然地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文地理则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高二的区域地理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深刻体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识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教材结构系统联系。初高中地理教材每一册的结构编排几乎相同。地理课文内容,均根据每个学期学时的要求进行编写,每本教材均为4~5个单元(即章),每章题目,以粗体字配以彩色背景为标题,背景一般为照片,能反映该章主要内容,非常直观;“章”以下又分为若干节(一般3~4个),“节”以内设2~3个标题,有时下面还设小标题,每个标题下又有若干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从一个方面说明、解释标题内容。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又互相补充。

四是图像系统联系。地图是地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在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地理事物方面具有无法代替的作用。无论初中还是高中教材,地图数量众多,约有150~200幅,种类多样,功用不同。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在地理能力的培养上,均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分析问题那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高中生还要求树立人地关系的理念,培养解决问题的地理视角,因此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照片数量比初中教材少,但示意图、统计图、流程图的比重增加。特别是高中自然地理中示意图增加,高中人文地理中统计图、流程图增加,说明对同一地理现象,初中注重静态的结果,高中注重结果产生的过程。

二、初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

1.统一思想,构建全局观、整体观

当前许多完全制中学被分割成初中和高中两校,初高中分离,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使初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脱节现象。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仅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简单讲述,强调识记知识和掌握结论,没有全面认识到高中教材对同一内容的深化、细化与过程化;而某些高中教师则认为初中地理教材内容过于简单而忽视了其基础性,因此造成双方对各自教学的误解,一旦把这种思想带入教学,易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结构性问题。因此,地理教师应建立整个中学地理教学的全局观和整体观,认识到不同教学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不同,要在教学中体现学习的连贯性和承接性,认真研读初、高中教材,同时也要认识到教材在编写中思想高度的一致性,初中为高中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将初中地理内容进一步升华,即内容的承前启后,结构的统一,语言的规范等。

2.精细备课,体现衔接联系

把对教材的认识、能力的要求落实到教学中,首先就从备课开始。当前有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认为“不备课甚至连书都可以不要,也可以上好一堂课”。但事实上,备课环节恰恰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该这样备课:(1)备教师。教师应对同一内容进行初高中对比,分析难度、广度、能力层次要求、教学内容的穿插,运用何种教学方式;(2)备学生。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了解学生的认知层次,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由基础到能力层层推进,环环相扣;(3)备教学方法。对初高中生而言,均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式、启发式教学。但初中更侧重于对“表象”的认识归纳,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较为被动接受教师给出的结论或能根据分析得出较为浅显的结论;而高中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增强,同时他们带有独立性、批判性的眼光使他们对事物本质认识更加深刻,并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观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又要根据各自心理发展的差异,有侧重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3.关注细节,有针对性地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性的随时发现初高中对同一地理内容在内容表述、能力要求、教学方法上的差异,重难点差异以及内容上的相互关联。高中内容以初中地理内容为基础,但增加了广度和深度,且融合了数学、物理相关知识,考察了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对照高中地理教材,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又要善于挖掘,找出哪些知识点可深入挖掘,从高中教材找到一些知识性内容,为己所用,适当增加教学、考试难度,既要保证基础薄弱同学能合格通过中学会考,又要使层次较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取得理想成绩,为顺利升入高中打下良好基础。而高中教师对比初高中教材,找出学生已学知识点,了解他们掌握的情况,在教学中可适当简述,但对于难点及容易忘却但在高中教学中又十分必要的知识点,在日常教学中应重新教学,这反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