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视化物流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视化物流管理范文1
关键词:大物流;两化;工学结合;物流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提出物流业发展的十大主要任务,其中两大任务属于物流信息化方面的内容,要求物流业“转变发展模式,向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受到了政府和业界的高度重视[1-3]。近年来,各省市相继提出“大物流”发展目标,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物流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与系统对接。物流信息化同时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内容。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提出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物流信息技术在大宗工业品物流、工业园区和物流企业中的推广应用,提高物品管理的精准化水平。
《物流信息管理》是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在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近两年,高职教育的生源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在“大物流”及“两化”背景下行业企业需求及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已不能满足现行教育的状况,针对这些实际情况,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 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建设从物流行业、企业物流人才需求调研、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岗位群[4]分析及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2012年下半年,《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组借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物流科技博览会暨2012中国(苏州)国际物流技术装备及配套设施展览会”的机会,对江苏省近60家物流企业展开调研,调研了本门课程对应岗位及技能要求(见表1),并参照“(助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认证考试的要求,与校企合作企业一同确定了学习领域,并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开发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5-7]的模块化、项目化、任务化教学的课证融通体系(见表2)。
2 教改设计
课程以理论够用、职业技能培养为主,面向就业的理念组织教学(见表2),重点突出关键能力和物流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的训练,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课程教改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基础篇、物流信息技术篇、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篇。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见表2),较以往内容增加了物联网技术及物流信息平台相关知识及技能内容,反映当前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及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3 教改特色与创新
第一,校企合作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项目化、任务化的课证融通体系。在充分调研本门课程对应岗位群及技能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认证考试的要求,与校企合作企业一同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设计了“基础篇——物流信息技术篇(物流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跟踪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篇(仓储配送/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平台)”内容体系。
第二,工学结合,双线并行,多维动态实践教学法融入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改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实行“工学结合、双线并行”,实现任务驱动、学校+企业、学生+模拟员工的双重身份。在教学模式上设计出四大环节,分别是情境任务导入、理论讲授、实验实训和考核。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多维动态实践教学法,即“仿真视频+游戏模拟+小组专题讨论+校内上机软件模拟+校外调研(实习)等”,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第三,开放式考核评价。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采用能力测试的考核方式。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效果情况、调研及实验的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4 结束语
课程教学改革是基于“大物流”和“两化”大背景下,结合现行教育的现状,在充分的专业和课程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展开的,课程教改的实施可以较好地克服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教改效果良好。课程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项目化、任务化的课证融通体系,工学结合,双线并行,相得益彰,多维动态实践教学法容融入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引导学习者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桂珍. 2013年物流信息化展望[N]. 现代物流报,2013-01-08(B03).
[2] 邹大斌. 商业智能促生智慧物流[N]. 计算机世界,2012-10-15(20).
[3] 张彤. 物联网环境下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J]. 商业时代,2013(1):51-52.
[4] 崔媛.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技术与教育,2010(1):68-71.
[5] 姜大源. 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 职教通讯,2006(1):7-9.
可视化物流管理范文2
[关键词]工作流;学生事务管理;流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24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多,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量逐渐增加,工作难度不断增强,给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流程优化中的工作流技术,建立高效的事务管理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1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学生事务管理流程优化
工作流技术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它是一类能够完全或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它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流程优化,通常建立基于工作流技术的Petri网工作流模型,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离校整个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以学生在校中的具体业务流程处理为主要线索,对学生工作中各阶段的事务和学生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划分与匹配,简化工作程序、优化工作过程,力求转变目前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困境,为改革做准备。
2 现有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流程繁冗
通过对当前系统流程分析,发现各项学生工作基本需要经历三次流转,一般先从学校各相关部门到各院系再到学生个人逐层布置,再从学生到各院系再到学校的审批、汇总和上传,最后再从学校到各院系再到学生个人的最终确定。流程存在反复的审批、汇总和统计工作,且基本通过手工操作完成,如此繁冗多余的工作直接导致业务处理的流程变长,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2.2 现有信息系统灵活性差、利用率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工作要求的变化,现有的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工作需要。虽然工作伴随着自动化的信息处理,但学生工作人员仍需用大量时间做繁琐、复杂的统计、汇总等重复性工作。如常规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学生需要在系统中提交家庭困难认证信息、奖学金申请信息等,辅导员、院系认证后,学生还需再次提交纸质申请,辅导员不但要在系统中操作一次,同样要在纸质材料中进行再次审核,这不仅没有给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带来便利,反而增加了工作程序。
2.3 现有系统缺乏服务性
现有系统的建立仅以完成本部门任务为出发点,缺乏服务性考虑。从调查中发现,目前仍有不少高校管理部门的工作改革目的仅是提高自身工作效率,而作为直接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却忽略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服务性。因此流程优化工作,要有助于简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务学生办事的质量,畅通信息的纵横传递,从而规范行为,提升服务育人的意识。
2.4 学生事务管理相关部门沟通存在障碍
由于学生工作内容繁杂,事务工作涉及学校不同部门,有时一项工作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完成。在当前的学生工作中,各部门仅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独立开展工作,各部门对学生信息的需求往往存在重复性,增加了工作负担。且在工作中,部门间沟通的媒介往往是电话、QQ、邮箱等工具,传输过程中容易出错,信息的传递也存在时间差与延迟,从而制约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效率与服务质量。
3 工作流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流程优化的优势
3.1 工作流程规范、流程管理实现统一
工作流技术的介入,将使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以流程化、标准化要求被规范起来。通过设定标准,定义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程序,重组与优化,实现对各环节工作内容与行为的规范统一,提升管理过程运行的稳定性,也是工作流技术的最大意义所在。
3.2 流程控制力度加强、工作灵活度提高
工作流程的优化设计,是一个宏观而细致的重组过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人力、资金的投入成为阻碍学生工作改革的障碍。而工作流技术可通过功能分离,既独立设计管理模块,又可插入流程中形成一个整体,有着随时调用、灵活使用的优势。
3.3 服务质量提高,真正转向以学生为本
在工作流技术应用中,学生事务工作流程重组将打破以管理为出发点的职能设置,而真正转向学生事务的服务性需要,以学生在校期间所涉及的事务工作为对象开展提炼和重组。整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重组后的工作流程必然从根本上提升服务质量。
3.4 不同部门间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工作流技术采用路由的形式将任务推送到要完成下一步操作的部门,从而将各个任务单元衔接起来。这种推送式的流程化工作模式实现了多个业务部门间的有效协同,删减了多余环节,优化了实际需要的程序。事实上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跨部门并联办公系统的公共协同平台的搭建,优化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可视化物流管理范文3
[关键词]精益;物流管理;浪费
1引言
精益产生于各种各样的制造流程(它产生于汽车制造装配线作业流程),延伸到连续批处理流程,再延伸到物流。通过物流的可见性、协调性和联通性、仓库自动化、电子数据获取和货物的全球跟踪,物流管理中的浪费将减少。精益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大大改善了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的效率,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减少了各种浪费,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2相关定义
2.1精益的概念
精益思想包括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精益设计和精益供应等一系列思想,其核心是通过“及时适量”“零库存”“传票卡”等现场管理手段实现“订货生产”,从而确保产品质量并降低成本。精益思想最初体现在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中,即指不追求产品的成本优势和技术领先,而是强调产品的成本与技术的合理匹配、协调。此后,企业界将精益思想逐步引申、延展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即追求企业经营投入和经济产出的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精益思想不是单纯追求成本最低、企业眼中的质量最优,而是追求用户和企业都满意的质量、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产品性能价格的最优比。
2.2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是指以总成本的最小化为目标对系统进行设计和管理,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在整个供应链运作中的流动状况并提供库存定位管理。物流管理包括物品采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生产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等一体化管理。
3精益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3.1精益在物流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环节
第一,采购。实现JIT,由供方对客户的部分库存和供给进行管理;减少订单数量,利用短期发货满足客户需求。第二,制造。采用客户需求的拉动式生产方式,消除生产流程中固有的浪费。第三,仓储。减低库存资金成本和存储空间,提升仓储利用率。第四,运输。实现高流动性和周转率;改善运输管理流程和自动化能力;审查复杂的运输流程;提升运输车辆的回程利用率。第五,退货。降低退货的相关货运成本;降低移动、加工流程中的浪费,使得处理流程更加合理化;消除多余的退货。
3.2精益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基本工具
第一,标准作业。标准作业是指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将工作进行标准化,通过尽可能少的操作达到高效率,使工作具有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实施标准作业的例子如:订单、图样、标准作业程序等。第二,可视化作业。将可视化材料放置在员工作业的地方,保证每个作业人员均可看见并遵照执行。第三,布局。将用到的工具、设备、物料等定位有效摆放。A类物料放置在易于门口搬运的地方,C类物料放置屋内较远的地方。有效利用空间、设备和劳动率;提高物料、人员和信息的流动;提高劳动效率和节省时间。第四,精益分析工具。信息采集工具:检查表、散点图和因果图;信息分析工具:柏拉图和流程图;问题分析工具:五问法、直方图和统计过程控制。
3.3精益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信息技术
第一,企业资源计划(ERP)。ERP是“需求拉动”的基础,利用ERP系统使得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库存最小化和客户服务最大化。第二,需求预测。使用更好的预测方法和工具,预测误差(浪费来源)将大大减少。采购、生产和仓储库存的浪费的减少,使得“牛鞭效应”最小化。第三,配送需求计划(DRP)。DRP系统促使需求推动转变为需求拉动,减少了库存、运输、仓储浪费。第四,仓库管理系统(WMS)。WMS系统提高库存数据的正确性,包括准确的物料接收、检验和货位信息,确保将正确的物料、正确的数量、在正确的时间送到正确的地点。第五,运输管理系统(TMS)。TMS系统减少运输成本、库存量和仓储成本,提升库存资金利用率和客户满意率。
3.4精益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评价指标
第一,交付可靠性评价指标。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运输到正确的地点交付给正确的客户。包括:交付绩效、订单满足率和订单完成率等。第二,响应评价指标。物流部门以多快的速度将产品配送给客户。包括:提前期、运输时间、按时交货等。第三,成本评价指标。包括:主营业务成本、运输配送成本、不良退货成本等。第四,资产管理评价指标。包括:现金周期、库存、资产周转等。
4精益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4.1精益的优势
精益思想的核心是识别和消除“浪费”,这里的“浪费”是指在客户看来,不生产增值的活动。它把目标确定在尽善尽美上,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生产灵活性、实现无废品和零库存等手段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精益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利用相关概念进行持续改善的方式,从下游的最终客户到上游的供应商,覆盖整个生产流程和价值链。
4.2物流管理的不足
第一,科学化和系统化物流管理理念不足,没有很好把握好物流管理系统各个层次之间衔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物流管理运行发展。第二,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创新不足,很难推动企业物流管理的改革创新,客户需求变化,亟待构建现代化物流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物流管理效率。第三,缺乏现代化企业的物流管理精神,比如政策观念、程序意识、服务意识等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彰显不足,影响了物流管理人员的作业效果。
4.3精益在物流管理中可产生优势互补效果
精益是一种以团队精神为基础,可以实现持续改善的生产方式,精益所关注的是如何识别并消除“浪费”。通过精益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改善经营绩效、降低运作成本和缩短客户订单周期,可直接转化为企业的财务收益,提高毛利率,从而将更多的收益投入在研发、营销和市场上,使企业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
5精益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5.1应用目的
在制造业诸如汽车制造的领域,企业实施精益已经成为客户的强制需求,客户想要更短的交货期、更小的订货批量和更低的价格。要实现客户的这些需求,企业就需要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减少、消除企业中的浪费,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一个更加精益的物流将可直接转化为企业的财务收益,也能促成引人注目的更高毛利率,从而在研发、营销和市场上有更高的投入。
5.2实施步骤
第一,从客户需求出发。对企业流程进行重构,消除企业内部不增值的物流活动,组织机构流程扁平化,打破部门壁垒。第二,正确分析价值流。价值流研究;浪费识别;过程思考;流向设计;价值流活动必要性确认。第三,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集成。选择优秀的供应商;与销售商密切合作;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第四,建立支持精益物流的信息平台。功能以满足物流节点企业之间的物流作业、管理、信息查询、部分公共服务等的需要为主,目的是共享数据、整合资源、提供物流节点层次的一体化服务。第五,精益工具运用和管理实施。
5.3目前成果
第一,优化了采购计划,缩短了订货周期;对采购批量进行控制,降低了采购成本。第二,企业生产物流体系布局更加合理。企业内物流线路、车间工位布局得到优化。第三,精细化的生产物流配送方式缩短了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周期,降低生产或服务时间。第四,促使物流运输合理化。综合考虑物料、距离、供应商数量等因素,寻求最佳线路车辆组合,提升车辆利用率。第五,加强了物流信息技术建设。实现信息全方位、实时共享和消除企业间信息沟通障碍。
可视化物流管理范文4
在笔者多年指导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具有较好的对物流优化问题的建模能力,但是在对问题的求解能力以及详细深入的数据采集、处理能力方面稍显不足。例如,针对物流当中普遍存在的优化问题———物流配送车辆调度、库存控制、生产计划等。学生在经过管理运筹学及物流系统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基本能够独立完成问题的分析及建模,但是在问题优化求解时还停留在手工计算(这对于稍大规模的优化问题显然不切实际)或者基于C/C++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来求解。但是在教育部要求减少学分、压缩学时的大背景下,学生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C/C++程序设计语言,大型数据库开发等计算机相关课程学习明显欠深入。这些课程的学时基本都在48学时,甚至32学时,因而学习内容篇幅可能存在不完整或者实践环节偏少的情形。此外,对于C语言而言,诸多数据结构的程序细节都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而C++虽然有设计好的模板类可以调用,但这些基本属于C++高级部分,在少学时的课程中一般没有介绍。这就造成非计算机类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学过之后,难以理论指导实践———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此外,导致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弱的原因是有些偏向开发的课程往往是需要很多交叉知识的,例如大型数据库开发往往需要学习很多面向对象软件程序设计知识及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本身,那么这些承上启下的课程知识如果交由学生自学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去掉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课程C/C++程序设计,改为具有友好的可视化界面的软件工具,例如VisualC#、基于JCreator或JBuilder或Eclipse的JAVA,这些相对新颖的工具基本具有现成的成熟的数据结构,例如java.util包中包含了诸如数组排序等诸多函数的功能模块,从而减轻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开发这类程序功能的负担。与此同时,学生在学型数据库开发及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时就具备了可视化软件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一定的软件开发自学能力,学生完成简单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及实现的能力或自学能力将会有一定的提高。这就是笔者所倡导的循序渐进、承上启下的课程设置理念。这样对于专业核心课物流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形成如下的循序渐进教学课程体系:JAVA→基于SQLServer的大型数据库开发→物流信息系统(嵌入JAVA中学习过的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概念及新的UML建模教学内容)→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利用物流信息系统中所需知识进一步实践以强化学生面向对象分析、设计及程序设计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物流优化建模的能力,以管理运筹学、物流系统工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以使学生在学习物流中心设计与运营、仓储管理、企业采购与供应管理、多式集装联运、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课程当中具备相应地基础建模及优化知识。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管理运筹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之前开设“MATLAB基础及应用”这样的课程以及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中开设诸如LINGO、CPLEX等教学模块,并进一步在专业课程中布置设计实用软件使用的课外作业以强化学生的实用软件使用技能。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管理科学的知识,设置了这样一条学习主线: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物流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含Eviews软件教学模块)→电子商务(重点包含商务信息检索,存储,商务信息处理及分析)。
最后,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笔者更倾向于开设模块化能力非常好的成熟的通用软件,例如MATLAB,SPSS,R,Eviews,LINGO,CPLEX,Flexsim,Extend,Witness,Arena,Netlogo等成熟的科研软件,既让学生学会了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让学生种下了科研分析的意识种子,从而很好地引导他们更多地主动学习新领域的新知识,同时也为将来有一部分学生走上研究生学习之路做了更好地铺垫。例如,数学规划软件LINGO(嵌入了分支定界算法)对于一个整数规划问题,可以利用简短的几行语句完成求解及灵敏度分析,这样学生就不用从头开始写经典的分支定界算法的程序,从而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求解的乐趣,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及进一步自学的兴趣。综合以上分析,针对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及在课程设计中所表现出的动手解决问题———给出定量结果及分析能力不足的现象,提出物流管理类专业实用软件技能培养目标及新的组合式实用软件技能培养模式。
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目标
(一)信息搜索能力
在日常学习及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果学生具备非常好的搜索技能,那么学生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资料、工具、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对于信息搜索能力,首先,学习常用的搜索引擎(Google,Baidu,Sogou),了解每个搜索引擎的优势及特点,例如,Google搜索引擎提供的子功能GoogleScholar可以提供学术资源的查找与搜索,尤其是英文学术资源的查找;其次,了解学校电子图书馆提供的电子资源概况,以及如何获取和使用这些资源,包括学习使用一些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如NoteExpress,EndNote等;最后由专业课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或者在新生专业介绍会上列出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常用社区、论坛或微博网址,如了解与管理、经济等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大型学术网站———人大经济论坛。
(二)信息存储技术
21世纪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如何采集数据,利用数据挖掘出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是非常有潜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例如著名的尿布—啤酒故事就是典型的购物篮分析所带来的好处,而没有大量历史数据的使用与存储,购物篮分析又谈何容易。而大量的数据从各种链接、免费数据库、商业数据库采集时,需要考虑采用何种方式存储这些数据,以及如何管理并利用这些数据,因此,我们应该学习有关信息存储技术。学习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对一些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三)信息处理能力
在收集好数据之后,对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是获取信息价值的必要途径,给学生介绍相关数据信息处理软件:Excel,MATLAB,SPSS,R,EViews等。这些软件都比程序设计语言处理数据要更加易于学习和使用,而且对于数据的可视化都较其他程序设计语言工具方便得多。此外,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还可以借助诸如Or-acle、SQLServer这样的大型数据库。
(四)问题建模及求解能力
对物流管理专业类学生而言,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的概念已经通过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深深映入脑海,那么思考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挖掘第三利润源,也就是采取何种策略降低物流成本,使得物流冰山下的成本得以不断减少,从而达到追逐并获得第三利润源的目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优化问题,即如何建立优化模型,例如建立模型优化生产调度策略,优化车辆配送路径,优化物流配送车辆装载率,优化供应链的库存,对供应链订单进行排序等,这些优化模型构建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管理运筹学里都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对于求解的方法基本都是介绍的经典理论且是对非常小规模的问题进行处理,然后用手工计算的方式进行求解。为此,我们提出介绍一些建模优化软件如LINGO、CPLEX、MATLAB等来对问题进行求解,从而实现所解决的问题更接近实际情况。
(五)结果展示能力
当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建模并求解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展示,其中包括数据可视化的展示,即图形化表示,为此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这个任务可以通过学习MicrosoftVisio及Excel的绘图功能来完成。此外,我们需要对相关结果形成正式的报告或文档(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报告),这个任务可由微软办公软件WORD来完成,即学习WORD中的一些高级排版技巧(自动生成目录,自动公式编号等)。最后,学生可能需要在一些公开场合(例如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答辩会)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成果,这时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多媒体功能。
三、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模式
(一)单独开设相关课程
对于某些应用范围大、处理能力强的通用软件或开发软件应单独开设系列课程,例如对于在诸多场合(优化、数据处理等)都非常实用的软件MATLAB可以考虑单独开设课程来讲授,以使学生在后续课程当中可以不断地使用该软件解决课程作业及进一步解决更加实际的问题。这些软件技能的培养对于其他课程能起到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纽带作用。
(二)依托相关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设置教学内容模块
对于某些学习难度不是太大的实用软件技能,采用随堂教学的方式依托相关课程设置一定学时的教学内容模块来实现软件的普及入门。例如EXCEL、WORD、VISIO的学习可以放在校必选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里,而对于LINGO可以放置在“管理运筹学”课程里,而且从2012年开始,兰州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选用由李引珍教授编著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管理运筹学》已经将LINGO列入了每一章的讲授内容。此外,基于Logware软件的供应链仿真建模分析也在相关课程设计中得以运用,即对于依托相关课程实施实用软件技能培养已迈入了实质性的教学阶段。
(三)设置引导型教学模块
考虑到总学时的限制,教师在讲授某些主干课程的同时,指出要求学生自学的实践内容,即开展引导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达到延伸、扩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可以由教师指出学生自学的提纲,内容,自学的方式、方法以及自学的资源(推荐书籍,推荐学习的工具、学习网址),由学生课后业余时间主动学习。而且对于引导型教学模块的内容,还可以设置自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考核的方式(例如做一次汇报)及手段。
四、总结
可视化物流管理范文5
关键词:物流系统;信息化;质检;计量;采购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038-01
在当代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对全球经济萧条的市场形势,企业为了持续经营和盈利,压缩物流成本是目前最快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唐钢焦化公司抓住两化融合契机,致力于打造一套现代化智能物流管控体系,从而有效的降低成本、为企业赢得一席之地。以数字化方式提高企业制度规范性,借助自动化设备和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精准的计量数据和产品智能发运模式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1 信息平台总体设计思想
系统涵盖供应采购、质检、计量、销售等业务,与轨道衡系统、SAP系统和MES系统之间存在数据的交互。采用唯一标示贯穿整个物流流程,为物流全过程跟踪提供技术支持。
2 信息平台设计特点
根据企业物流运作模式,深度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技术知识,用自动化设备和软硬件技术代替人工劳作。我们秉着质量一贯制管理、物流可视化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智能仓储管理等理念和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结合目前国内先进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功能实施的宝贵经验,进行本企业系统的架构设计,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先M性
采用当前国内先进的硬件系统集成方案,保证在一定投资下的资源共享和动态分配,较好地满足物流系统在系统优化阶段对硬件系统资源的调整需求。
2.2 可靠性及稳定性
集成的硬件系统,以虚拟分区的形式运行不同的应用系统,同时提供了每个应用系统的在线备用系统,保证了系统间的无缝衔接和故障切换。
2.3 适用性
物流系统的设计不仅适用于唐钢焦化公司物流管理,而且可广泛推广应用于其他类似中小型企业,是一套可配置、可二次开发的、可快速投入使用的高科技软件产品。
2.4 安全性
在硬件系统设计中针对网络安全、服务器安全采用防火墙机制、杀毒软件、专用VLAN、冗余和集群等措施,保证了物流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应用系统中充分保证了操作层用户和用户权限的有效管理和操作记录跟踪。
2.5 可扩展性
应用系统的模块化设计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模块化的功能堆叠,既强化了系统的完整性,又扩展了系统的功能。
2.6 可操作性
应用系统的界面设计简洁、统一,布局合理,用户操作方便,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满足用户对响应速度的操作要求。
3 信息平台实现主要功能
唐钢焦化物流管控信息系统集成了网络、通讯、软件、硬件、加密、数据采集、视频等多领域高科技技术,覆盖了企业原燃料辅料需求计划管理、采购管理、自动质量检化验管理、自助计量称重管理、产品副产品销售管理、仓储可视化管理等业务功能,摒弃了传统手工工作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规范、科学的物流运作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将业务流程固化于信息系统之中,将物流过程的实绩信息,通过实时采集汇总分析,反馈到ERP系统,然后合理安排运输调度和发货组织,形成物流的闭环和信息交互,实现了流程化的物流管理组织模式。
3.1 集中轮巡计量模式
物流信息系统涵盖了唐钢焦化公司的进出厂三套物资计量汽车磅,实现了司磅员现场过磅模式、集中点对点过磅模式、集中一对多过磅模式,技术上采用了多种信号设备数据传输采集,改造了以往旧的设备使之能继续适应信息化。管理上结合企业现有生产、物流实际运行规则,吸取行业内先进管理经验,优化原有一岗一人、操作频繁的生产模式,改变为一人多磅、自动保存、自助计量、监控为主的工作模式。
3.2 自动取样和实时采集数据
物流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块,以检化验委托单作为整个进厂原燃料化验的出发点,触发后续的取样、组批、加密、二次加密、解密、物理化验、化学检验、综合判定业务,将分散的、透明的化验环节有效衔接在一起,有效的提高了进厂物资质量化验的准确度,减少了质量异议。系统与汽车取样机设备连接,自动发送取样委托和获取取样状态结果,提供职工工作效率。对于工序物料、产品、副产品和其他生产过程中的物料的化验流程不统一,考虑到唐钢焦化公司小班、白班、大三班等多种工作制度,梳理质检工作流程,制定了可配置性的化验管理。
3.3 煤仓煤场可视化管理
传统的焦化仓库、煤仓在系统实现中使用传统的表格显示,不能一目了然的掌握库存量和质量信息。在煤仓管理方面,系统采用图形界面展示煤仓量、批次进料量、投料量、质量成分、煤仓预警等功能,接收数据采集系统(PI系统)的煤仓料位计采集值、MES系统的投料、卸车进料量自动调节煤仓显示,同时,系统具备设备故障或者接口堵塞等特殊状态时,人工干预煤仓出入库、盘库信息,满足各种状态下系统正常运作,如实反映实际煤仓库存和质量信息。在煤场管理方面,系统采用二维坐标图真实展示煤场批次进料煤的实际现场的堆放位置、存量、矿点、进料、投料、批次质量成分等信息。在实际发生业务时,库管员可以直接在图中煤堆上进行操作。
可视化物流管理范文6
物流专业是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特别是高职物流教育培养的是物流操作型人才,更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强化物流理论学习的同肘,如何通过实训或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已成为现代物流教育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与企业共建物流实验室,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仿真技术及企业丰富物流管理操作经验和成熟的技术专家团队,通过物流教学系统,以真实的企业案例为基础,在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的同时,通过模拟真实的物流操作环节,使学生对物流的操作流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实现物流理论与实践结合。
走校企合作之路,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去物流企业参观、实习,实际参与物流企业的运作,聘请物流企业的专家作为学校客座教授,使学生对物流操作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走出校门时马上就能适应工作。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就是要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实训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然后结合具体的物流操作案例,进行模拟教学或真实操作,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现代物流实验室的建设旨在通过学生在模拟环境中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了解物流各个基本环节的操作与管理,掌握物流信息的基本流程,了解各物流管理岗位上需要的技能,掌握物流设备的原理与基本操作,通过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水平和操作能力,同时,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必要的环境。
物流实验室的目标
建立物流教学实验室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物流实物的基本流程。熟悉原材料采购,运输、入仓、库存管理、订货、出仓配送、盘点等基本物流环节和操作;以物流理论科学地指导物流基本环节的运行;了解物流企业和销售门店的不同操作模式。
了解物流信息的基本流程。熟悉物流中各种单据的生成和流转;掌握物流模块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模块内部信息的相互关联;熟练操作各模块的基本功能:
掌握先进的物流技术的原理与基本操作。电子标签分拣货技术;RFID技术:条码技术:车辆GPS/GlS调度技术;电子商务网上订货。
培训学生基本的物流管理与操作能力。通过系统流程分析,提高学生的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通过软件的使用了解物流各环节的管理方法;了解物流公司各岗位上需要的技能;掌握物流管理基本方法:
此外,不同性质的企业,对物流的理解和要求并不一样。物流牵涉的面很广,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至少可以分为采购、生产、分销三个方面:对于销售或者贸易型企业来说,至少可以分为进、销、存三个方面,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至少可以分为仓库出租、配送服务、JIT 配送等多个层次。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物流实验室的特点
实用性:物流软件是中海物流长期的第三方物流实践为基础,其中所包含管理思想、业务流程、物流单据都是从现实中来,非常实用。先进性: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物流技术及设备相结合,以体现现代物流的物点。如J2EE技术、条码技术、GPS/GIS、自动化技术等;前瞻性:方案采用一些未来几年即将商用的技术,学生提前跟上物流技术发展的趋势。如RFID技术,在国内外的物流行业还处于试用阶段,但其技术决定其在未来几年来必将会大规模的应用起来。集成性:方案不是几个模块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各种物流技术简单演示,而是将各个管理模块与作业模块通过物流管理软件有机地关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集成的物流管理系统。流程化 物流管理软件采用流程化思想设计,物流与信息流联动,各物流环节之间、供应商、物流中心、销售商之间能通过同一平台协同工作,使学生能体会物流从上游到下游“流”的思想。柔性化 物流实验室的设备设选择比较灵活,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费情况和培养层次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设备,非常便于扩展和提升。
物流实验室的构想
总体架构。物流实验室总体上是实验室物流管理软件、物流作业子系统、物流教学案例及物流操作单据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一个个系统的简单堆砌。以物流管理软件为核心,以物流教学案例及物流操作单据为基础,结合物流作业系统,使学生通过使用物流管理软件、操作作业设备,形象地了解物流业务流程、管理方法、作业过程等。
场地规划。物流是实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系统工程,各项活动具有联动的关系,独立地看一项活动不利于学生对物流及物流流程的理解。因此,物流实验室在场地规划时应考虑各项活动的联动性,以实现“实物流与信息流、单证处理与作业”等活动之间可视化的配合。基于此,我们建议物流实验室的“管理区”与“作业区”最好在同一可视空间内。
基本模式如下图:
管理区。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角色模拟、投影演示和辅助教学的区域。管理区可根据学校物流实训的实际需要和学生数量设置不同机构,可设立:买方、卖方、配送(物流)中心等基本角色,配送中心还可细分为经理室、商务部、配送部、仓管部、调度部、财务部等部门,如模拟供应物流,还可以设立制造商或供应商等机构。
作业区。作业区基本划分为:收货作业区、存储区、拣货区、增值服务区、作业控制区、出货作业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