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1

一、诗文朗诵活动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教材编者主要通过提出精短古诗、典型语段背诵的要求来体现和实现。笔者以为,积累语言,完全可以采用全新的方式去实施,这就是“诗文朗诵活动”。比如:《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望洞庭》《峨眉山月歌》这一组课文(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文字上通俗浅显,即使是两首古诗,对照注释也能弄懂基本意义,只需布置学生自己花点时间扫清文字障碍,教师再适度对这些诗文点拨一下朗读要点,突破一下朗读难点,然后便可以与学生共同设计一场“走进秋天”的古诗美文朗诵会。朗诵的诗文内容,主要选用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部分,在确保课本内容能够熟练有感情朗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课外选取有关秋天的诗文,让学生把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合理使用起来。这样的任务,以这样的方式去实施,学生在准备过程中,背诵便没有了被迫的无奈,没有了被抽查的担忧,相反地,为了争取朗诵机会,学生会充满热情,充满期待,搜索课外诗文也会积极主动,力争发现他人所未发现的好材料,在“走进秋天”的古诗美文朗诵会上充分表现自我,达到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故事演讲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小学低年级段口语交际提出了“听故事、看音像制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的要求,对小学中年级段阅读提出了“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要求,对小学高年级段阅读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等不同要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典范的言语作品,尤其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中编者精心遴选的叙事性范文,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方面下功夫,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训练。笔者认为,课文复述是很好的口语训练途径,而借助课文组织故事演讲又是口语训练的极好方式。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包含《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和《想别人没想到的》等课文,前两课是寓言和成语故事,情节有趣,富有吸引力;后两篇是常规性叙事文,具有故事性,动作和语言描写很有特色,整组课文都很适合用来作为故事演讲材料。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压缩所谓的“精讲深究”时间,留出时间交给学生,以“引诱”和“鼓动”的方式,向学生“下达”讲故事的“任务”,甚至可以事先告知要评出组内和班级的“两级”“故事大王”。学生领到这样的特殊“任务”,比起教师在课堂上让他们复述的三言两语,或者象征性地叫他们讲给同桌听父母听,一定更有挑战性,同时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欲和好胜心。而当故事会上获得不同“奖赏”时,他们享受到的成功的愉悦,能达到兼收语言提升和情感体验双重成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文学创作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些表述主旨在于:(1)明确写作实践的性质,是认识性、交流性和创造性,这意味着写作教学应该努力让学生将言语表达与生活、与情境、与个人优势结合起来;(2)强调写作活动的可行性、愉悦性和主动性,这意味着写作教学应该注意难度适中,强度适当,注意激发兴趣,激活内驱,让学生对写作情有所钟。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对习作教学如何体现“六性”呢?教师要进行多种探索,寻找教学良策。这里,笔者想“推出”“文学创作式”习作教学方式,即从课文内容中寻找突破口,引导学生以此为生发点,或直接以原文内容为蓝本,以学生比较喜欢或熟悉的文体,选择与原文不同的叙述角度,进行“换位”练笔、“变体”练笔、扩充想象练笔等。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等课文组成,这组课文都是常识性课文,介绍的知识都很新鲜,但不是科学童话之类,学生对这类课文通常只能满足于基本了解的程度,不易产生深刻的感受和印象。笔者觉得像这样平淡的教材,可以通过“换位”“变体”或想象练笔,来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在指点窍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以《××的自述》为题,以我的口吻介绍课文中的有关科学常识,还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改写为科学童话。这样的练笔,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材料移用、语言模仿中,培养学生组织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2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情感素养

小学生词汇量有限,写作的时候文章空洞、苍白,学生所写出的文章只是在叙事,而没有情感的文章就失去了灵魂,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一、利用真实情感对学生进行启发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思想情感能够对学生产生很深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魅力,用最真实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要充分地调动自身的情感,用真情去感化启发学生,开启学生情感世界的大门。

例如,在学校举办拔河比赛之后,可以让学生写下比赛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而在布置写作任务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动员:“同学们,我们班在拔河比赛上获得了第一名,这是每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相信大家心情一定很激动,老师也是一样,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让我们一起鼓掌,为你们所获得的成绩庆贺。下面让我们拿起笔记录下这荣誉的时刻吧!”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充分地调动起来,所写的文章更加真实、情感也更加丰富。

二、创设情境对情感素质进行深化

情感需要特定的情境才能产生,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例如,在进行小学三年级《我爱秋天》这一内容的写作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秋天相关的图片、视频,让学生看到秋天的红枫叶以及农民伯伯丰收时的喜悦,等等。通过直观地展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对于秋天的喜爱之情,在多媒体情境中学生获得了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所写的文章就能更加充实,情感也十分真挚,同时,又富有生活情趣。

总之,情感素质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实施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充分重视学生自身的情感特点,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抒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感受,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帮助学生解决情感上的烦恼,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还能有健康的心态、乐观的情绪、积极向上的态度,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3

关键词: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51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俗地说,通过不断的阅读,不需要教师的解说,学生读到一定的程度,自让而然也就理解了其中的意思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培养学生多读多思的学习品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读课文,感受大意

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了解句意应该是学生初读课文时要解决的第一步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把那些学生容易读错的字找出来,通过查字典标上正确读音及意思,把那些难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句子较长,学生读起来有困难的,就把正确的断句方式指导学生画下来。在低年级的教学中,遇到几个较长句时,我通常将他们写在黑板上,引导学校正确阅读。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把句子连贯、正确地读懂了。

为了使学生理解有关句子,还要抓住句子中一些关键词语。比如,表示时间、地点、形状、动作、颜色等变化的词语,通过对这些词的反复读多思考,才能正确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当时的场景。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要不断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读中巩固了旧知识,获取了新知识,总结了阅读的经验。这样,就达到了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美感

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要“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注重情感体验”。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非常富有弹性,想象创造的空间很大,特别具有灵动性,认识了它的这种特点,就要汲取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精华,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在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在领悟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同时要注重语言的不断积累和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在“读”中悟意,力求再现文章的情境、感情,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与当前“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一致。很多语文教师在介绍语文阅读教学经验时,主张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在精读中领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同时“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我县已在全县中小学中全面推广经典诵读、古诗文背诵、师生读书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无疑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各学段目标与内容要求,通过阅读童话、寓言、故事、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等,扩展学生阅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诵读优秀诗文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根据语文教材编排的特点,几乎在每篇课文后都安排了说的内容,通过读说结合,实现语言表达的迁移,反过来验证和巩固阅读的效果。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读法,进行科学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次数多并不能代表学生阅读的效果好,要想实现在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在领悟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的阅读效果,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法,方法使用得当,才能读出新意,读出美感,才能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读的方法科学了,读的形式多样了,读的方式能够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阅读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价值。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教师领读、集体认读等方法;针对中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特点,可以采用默读、轻声诵读、大声朗读、互听互读等方法;针对高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可采用浏览、默读、速读等方法。

在不同的阅读方法中,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形式:低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分组读、接力读、师生赛读等阅读形式;中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分组赛读、小组接力读等阅读形式;高年级学生可采用配乐读、表演读等形式。不同的读法与形式可以根据阅读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穿插使用,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尝试参与不同的读法与形式,即使采用个别读,也要尽量做到人人有阅读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四、阅读要有针对性,要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不同学段有不同的阅读要求,同一学段的不同课文的阅读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但无论怎样的阅读要求,也不能放任学生随心所欲、毫无目的地进行阅读。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不管是初读课文,还是熟读课文、精读课文,在每一个环节的阅读中,如果对阅读的要求不明确,学生读的次数再多,阅读的效果也不明显。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每一环节的阅读中,学生明确了阅读要求,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及思考的能力才有所提高。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松鼠》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阅读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默读课文,解决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横线标出不理解的地方。检查阅读效果,采用指名分段朗读,认读生字词,粗知文章大意,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二)熟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轻声诵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说说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检查阅读效果,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三)精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精彩句段与你的同桌及全班同学分享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复述你喜欢的段落。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增强了,加强了阅读方法,对每一环节的阅读理解、感悟、思考有了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在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在领悟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充分体会汉语的语言美、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

参考文献: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梯度策略;梯度粘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29-03

十几年来,“梯度”一直是经济学界的高频词,但在教学中却难得现身。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2012年12月在全国小语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上指出:“一个小学老师从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一路教上来,现在碰到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我认为一个是怎么解决梯度的问题,怎么由浅入深,最近十年来问题很大,小学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梯度打乱了……” [1]

教学梯度,是到了必须引起充分重视的时候了。

一、梯度与教学梯度

“梯度”一词,本指事物在一定方向上呈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现象,也就是说,它是描述事物在空间内不均匀分布状况的一个概念。教学梯度,是指小至一堂课,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学难度要逐渐增加;大至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内容难度也随着递增。难度的级差过小或过大,都不利于教学。

二、教学梯度的本质与特点

(一)教学梯度本质

梯度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教学中必有的现象。有了梯度才有差别,有了差别才有矛盾,而有了矛盾才有运动。从根本上讲,教学梯度的设置是教学得以发生的前提,教学梯度提升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语文教学研究要做的一个基本工作,就是对所要传授的知识根据难度不同组成教学序列。

(二)教学梯度的特点

1.阶段性。所谓阶段性,是指教学梯度具有学段性特点。学段目标的实现,必须经历学段内所应有的教学梯度。

2.渐进性。所谓渐进性,就是指教学内容难度的安排以循序渐进的渐变为主要形式,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梯级提升。

3.平稳性。教学梯度提升表现为渐进式的,而不可能是跨越式的,因而具有平稳性特点。

4.协和性。教学梯度提升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顺学而导达到和谐状态。在梯级提升过程中,教与学矛盾双方关系和缓,相处融洽,没有强烈的冲突,这种特性就是教学梯度提升的协和性。

5.上升性。教学梯度的上升性是指从总体上来看,随着一堂课的深入,或者随着年级递升,教学难度相应提升。

6.条件性。实现教学梯级提升取决于一定的条件,条件具备,教学能够实现梯级提升;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教学梯级提升就不能实现。

7.模糊性。教学梯度的递增,不像生活中用的梯子每个层级距离固定不变,而是没有明显界限,其间存在过渡地带。

8.复杂性。语文教学梯度是一个以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还有综合学习为子系统,内部结构、关系复杂的巨型系统。比如,阅读与作文,就有词句的理解、词句的表达;阅读能抓住主要意思,作文能围绕一个主题表达;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表达真情实感等。口语交际,就包括劝慰、讨论、总结、做主持人、独白等;综合实践活动则有搜集资料、分类整理、查找书目、阅览报刊、怎样读书等知识内容。各子系统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比例关系是不同的。各子系统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纵横交错、纷繁复杂的系统网络关系。

语文教学梯度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梯度系统的比例关系是不同的,而且会随着具体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三、语文教学梯度的策略

(一)提升教学梯度的策略

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原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就是“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地域经济的增长” [2]语文教学梯度中的增长极,是指其所在梯度的高端的核心知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有其核心要求,每个学段也有其核心要求。落实学段目标的教学,必须以学段的核心目标为依据。比如,六年级的语文阅读能力必须达到第三学段的最高要求。包括: “整体感知”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形成解释”的能力,“合理使用文本信息作出评价”的能力。

第三学段的“整体感知”的能力,是指能将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对文本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感受。具体表现为能准确、完整、简洁地概括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或者写作的目的、可能的应用范围等。

第三学段的“提取信息”的能力,是指能够关注文本的具体内容,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和细节。具体表现为能够根据要求从文中找出明确陈述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并能通过简单的推论,找出文章中隐含的信息等。

第三学段的“形成解释”的能力,是指能够利用从文本中提取的信息进一步阐释有关文本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能联系自身经验,充分地使用文本中的信息,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关键细节、人物行为、事件、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的感情和观点等进行充分、合理的解释等。

第三学段的“合理使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作出评价”的能力,关注两个焦点,其一是能够使用文本中的信息解决相应情境中的问题;其二是能依据共同的价值标准或个人观点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做出判断,具体表现为能够利用文本中的信息完成实际生活中的任务,能够将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较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相关信息,从多个角度对文本的内容或者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等。

2.“点――轴”扩散理论。“点――轴”扩散理论也来自经济学。经济学中,如果说增长极是一个高梯级的“点”―― 例如一个城市,那么“点――轴”扩散理论中的“轴”就是一个高梯级的线(带)状地区,即由若干个高梯级地区相互联成的一个区域。语文教学梯度中的“点――轴”扩散策略,就是围绕核心知识确定几个知识点,形成梯度系列。比如六年级阅读教学,要围绕上述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确定知识点,然后按照难度形成教学序列。知识点包括:①词义理解;②词义辨析;③词法理解;④句子含义理解;⑤句子结构理解;⑥句子关系理解;⑦错句病句鉴别;⑧课文局部内容保持;⑨课文整体内容保持;⑩文言文词句理解;⑾文章中词义理解;⑿文章中句子理解;⒀文章局部内容字面性理解;⒁文章局部内容推论性理解;⒂文章整体内容理解;⒃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理解;⒄对文章评价;⒅阅读所获得新知识的运用;⒆快速阅读理解;⒇快速阅读保持。要把这些知识点从易到难安排到六年级语文教学中。

3.网络开发理论。经济学意义的网络开发,是以“点――轴”开发为前提,是在“点――轴”开发所形成的经济布局框架基础上进行的。语文教学中的“网络开发”策略,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各子系统的教学内容既按各自教学难度安排教学梯度,也要使之有所交集,形成网络的节点。比如,概括能力是核心能力,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训练篇章概括能力;习作教学,除了详细的描写,也要训练概括化的表达能力,对事物、对场景、对人物能做概括介绍;口语交际,要训练对事物、人物、自己的观点做概括介绍。在“概括”上就形成一个交集点,几个交集点的存在, 就形成教学网络,互相影响,形成迁移的正能量。

(二)克服梯度提升粘性的策略

在教学梯度提升的过程中,客观存在着诸多延缓其提升的因素,形成梯度提升粘性,也就是说如果教学内容安排不当或者教学方法欠妥,教学就会在同一梯度的层面上徘徊,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必须努力克服。

1.教师的教要着眼于克服粘性。教师的教,要尊重学生学习发展的最佳期,多维度努力避免造成提升的粘性。从教学内容的维度看,教学内容的没有难度或者难度过大,都会造成提升粘性。比如,“读错了要及时纠正”作为阅读中的提醒,在三年级上学期提出,就低于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再比如,“按一定顺序写”可以作为初学作文时的重点练习,而如果放到有一定作文能力的六年级下学期,就落后于学生学写的心理发展需求。相反,在小学四年级习作阶段,过于强调“记叙中的议论与抒情”就高于记叙文初学者的发展水平,而在掌握了记叙文写作的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年段去强调,则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学方法的维度看,教学方法运用不当,也会造成提升粘性,比如放养式的教学,或者没有采取与梯度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也会阻碍教学梯度的提升,只有与学习内容相符合的学习策略指导,才能助力于教学梯度的提升。比如,同是概括能力的培养,段落内容的概括与篇章内容的概括,说明文与叙事文内容的概括,课文内容的概括与课文主旨的概括,都有较大差异,应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

2.学生的学要着眼于克服粘性。学生的学,出现造成提升的黏度,如主动性不够,会影响学习深入;知识准备不够,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使学习停滞不前;学习方法不当,会影响学习效率,多走弯路。学生的学习所存在的问题,需要老师顺学而导。比如,学习主动性不够的要激发学习兴趣,知识准备不足的要及时补充相应知识;学习方法不当的要给予方法的指点,需语言品味的要引导推敲语言,须用生活经验帮助理解的要帮助唤醒生活积累,需用想象深入体验的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想象,等等。

在更体现教学梯度的新教材出来之前,需要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梯度上多下功夫,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的:“教材可以用,但老师们心中要有数,要有梯度,想办法弥补,讲课文的时候引导学习可以有语文能力和知识,体现梯度,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分解为若干个因素,散布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里,不断地循环往复做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很难做,但一定要做。”

参考文献: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5

【摘要】本文是针对某教师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荷花》一文的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粗浅见解而写成。某教师对《荷花》一文,运用音乐、美术等全新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说教引起争议。有的说,怎么把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有的说,是上美术课还是上音乐课?有的说这样还有语文味吗?我认为……

【关键词】 思维兴趣兴趣个性尝试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ims at some teacher to teach the version elementary school three grades languages final volume third class to the person "Lotus" an article teaching method, proposed own shallow opinion wrote. Some teacher to "Lotus" an article, using the music, the fine arts and so on the brand-new method and the method carries on rigid theorizing to cause the dispute. Did some saying, how turn the language class the fine arts class? Some saying, are on the fine arts class or on the music class? Some said like this also has the language taste? I thought... ...

[Key word] ThoughtInterestInterestIndividualityAttempt

在《课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按照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探索,力求突破传统的教法,开创一条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新路子。某教师在执教《荷花》的观摩课上,就采用全新的教法:先是和着优美的音乐朗读课文,后问学生“荷花美吗? 大家想画一画美丽的荷花吗?请你们拿出纸笔来画一画吧。”于是乎,教室里热闹起来了……老师还一边认真观察,一边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作画。折腾了二十多分钟,学生把画画完了。之后,在任课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又把自己的画送给观摩老师提意见。这种把音乐、美术引入语文课堂的全新教法,当即引起观摩老师的议论,有的在咕噜:怎么把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有的在议论:是上美术课还是上音乐课?这样还有语文味吗?

某教师对《荷花》这篇课文能彻底抛开参考书,完全改变传统思路的教法,颇具新意。我认为其教学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浅见。

1纵横突破,开拓学生思维

纵观课文主体内容是叙述荷花的美,引导学生如何欣赏荷花的美。为了达到赏美的目的,执教老师先利用音乐手段,和着优美的乐曲朗读课文,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一个美的空间,启发学生不仅仅要用眼睛看到荷花的外在美,而是要从思维上想象和感受到在荷花的衬托下,荷塘的美,环境的美,生活的美,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是运用美术手段,要求学生把自己感知的荷花画出来,使学生对荷花的外在美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通过上述过程,相信在学生的小小心灵中,已对荷花的形美和神美已经心领神会。我想,在此基础上执教老师若能再根据课文要求,指导学生如何有层次的观察荷花,以及围着荷花跳舞的蜻蜓,还有荷花底下的池水和小鱼,是怎样构成一幅美丽的荷花图。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在这幅画里,如缺少了蜻蜓或池水或小鱼,还这么美吗?如果你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觉得幸福快乐吗?从而诱导学生理解想象,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如此一来,教学生学会运用相关词句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诱发兴趣,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原始基础,是追求知识欲望的推动剂。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老是上不去是什么原因?可以肯定的说,这部分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甚至是对传统语文课“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归纳中心”这种干巴巴的“三部曲”教法反感。某教师一改传统思路,把音乐、美术带进了语文课堂,一下子就把气氛搞活了。也让学生明白了,原来语文课不只是枯燥无味的朗诵、写生字、造句、做作文等,还有与课文描写的意境音乐,还可以创设欣赏美术的大语文学习情景。当然,不同的课文还有许多不同资源手段可利用。通过这样的创新方法,不但把学生的脑筋动起来,还把学生的耳、口、手都动起来了,一句话,学生的兴趣就被诱发出来了。既然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兴趣,何愁语文学不好!所以说,教师要根据课文所叙述的内容,尽一切可能把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都调动起来,在兴趣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口、动手和动笔能力。这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3发掘个性,培养主动探索精神

按照某教师的教学过程,很有可能调皮的学生会提出:“老师,你为什么不放一首‘嘣嚓嚓'的劲曲给我们听呀?”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这样回答:音乐有优美、激昂和悲伤曲调之分,好像我们的课文有叙事、写人、诗词等不同类型一样,这是赞美荷花的课文,荷花是美丽的,就应配上优美的音乐来衬托朗诵,使你觉的荷花更美;在校运动会开幕式上,仪仗队的乐曲配上运动员的行进步伐就更加矫健。如果配上“嘣嚓嚓”的劲曲,你们能感受到荷花的美吗?叫你们画荷花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在画家的笔下,比我们亲眼见到的荷花更美。总之,通过音乐和美术贯穿于《荷花》教学中,不但使学生知道,赞美荷花不单只有文字词句,而且还有音乐、美术等等。对音乐有爱好和天赋的学生,会激发其不断向音乐王国探究,可能将来成为音乐专才;有美术爱好和天赋的学生,会立志向美术方面钻研,可能将来成为美术大师;对音乐、美术没有特别爱好的学生,也应学会如何运用语文综合表述事物的能力。

4贯彻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的大胆尝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不能单一用统一的教法为教语文而教语文,而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语文教学理念。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及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要注意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某教师在《荷花》的教学中,大胆采用跨学科和现代科技手段,使学生既学到了课文要求的多项语文要件,又学会了赞美荷花,除了词句之外还有音乐、美术等方式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完全有理由相信,长此贯彻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像某教师那样大胆采用跨学科和现代科技的手段,培养和造就现在社会所需一代新人绝不是空话。

5主科与跨学科的关系处理不够恰当

究竟跨学科这个跨,要跨到什么程度,又围绕着什么来跨,没有完整资料可参考。我认为要视课文的具体内容要求而定。某教师“一边认真观察,一边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作画”就跨过了头。首先,就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而言,是否具备美术专业的指导能力?在美术技巧上是否会出现误导学生的现象?其次,就算具备指导能力,时间允许吗?在40分钟时间里,指导学生作画用去了20多分钟,之后,还鼓励学生把画送给听课老师提意见,难怪听课老师咕噜怎么把语文课变成美术课了

依愚之见,对学生的画,不要耐心细致地去指导,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便可,最后均给予一个鼓励性的评价,点到即止,马上转回到课文的“正道”上。至于画得好与差,怎样才画的好?应留下悬念,再由美术课的教师去跟上,去剖析。在时间安排上,应控制在10~15分钟内为好,否则就有“不务正业”之嫌了。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6

关键词:观察;阅读;写作

任何成功的创造发明都离不开想象,写作也是如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向他们传授写作方法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那么,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呢?具体讲,教师可以从学生观察、阅读和写作三个方面来指导。

一、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中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小学生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而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应教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来观察所熟悉的事物,让他们边观察边想象,把看到的实物在头脑中形成图像,甚至能动笔画一画,或记录下来,这样不仅能加深他们对有关实物的认识,还可以为他们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中提升他们的想象能力

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乐于读书,首先要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通过一定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喜欢上读书之后,学生就能从书中品味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样他们也就会养成边读边悟的习惯,提高自己阅读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理解的内容,还可以从中体会出作者表情达意的一些方法。所以要想培养小学生习作的想象力,必须加强对他们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在阅读中张开想象的翅膀。

三、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中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1.对长篇文章进行缩写

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或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缩写练习。一般来说,缩写要注意三点:(1)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面貌。也就是说,缩写要尽量保持原文的中心思想,要保持原文的主要事件和人物的基本特点。(2)缩写可将原文的篇幅缩短或者去掉部分描写语句,或者把次要事件加以概括,或者删去无关紧要的介绍。(3)衔接自然,首尾贯通,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一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缩写课文,练习把“三打白骨精”这一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就可以了。又如学完《莫泊桑拜师》,只要学生能抓住文中主要句段来写,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学生能缩写好这一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方法,指导学生缩写这样的文章真可谓一举多得。

2.对文章细节进行扩写

扩写,就是根据已经给定的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合乎情理地把事情写具体、写完整。要想把有关内容扩写好,就必须展开想象。有时也可以对文中一些疑问进行查找资料,补充写作。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课文《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后,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疑问:在这篇课文开头只是交代八路军战士在战火中救出了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那么,到底是谁救出了这两个小姑娘?后来,这两个小姑娘成长状况怎么样呢?当时日本士兵在我国境内烧杀抢掠,为什么八路军战士还要救这两位日本小姑娘呢?对于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去查找资料,然后把搜集整理好的内容补写出来,这样文章就会显得更完美。

3.结合阅读材料进行改写

学生在熟读课文、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改写。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的《负荆请罪》一文,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练习把三年级下册课文《大作家的小老师》和五年级下册课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也改写成课本剧。此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叙事诗歌,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改写成记叙文。学生只要能多加练习,就一定会从中摸索出一些写作技巧来,这些方式无疑也是培养他们想象力的好方法。

4.指导进行一题多写练习

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一题多写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一次写人的习作中,我指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妈妈,为了写好这次作文,我先让学生分组介绍自己妈妈的优点,通过学生介绍,我归纳出妈妈大都具有勤劳、善良、疼爱自己等特点,于是我就让学生选取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以“( )的妈妈”为题写三个片段,通过一题多写,学生从中明白了要想写好习作首先要有丰富的材料,写一个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写,在写作中要想打动人必须富有真情实感,所以一题多写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小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自然会把要写的内容表述得更加丰富,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想象能力就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