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危机的形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危机的形成范文1
关键词:民间借贷;过度自信;易获得性偏误;心理帐户;从众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45-02
近来,江苏泗洪、浙江温州、内蒙古鄂尔多斯、广东东莞……这些地方相继爆出企业资金链断裂、老板欠账“跑路”的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民间借贷的高度关注。
民间资本已形成一套相当完整和初具规模的民间借贷体系,甚至于可以与当地银行体系分庭抗礼。民间的借贷资金融入资金利率达到月息3%,季节性需求旺盛时,贷出资金利率月息可达3.5%至5%不等。民间借贷是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亦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全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企业倒闭、老板外逃和跳楼事件,甚至导致区域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其负面影响的集中表现。当前,民间借贷危机有蔓延的趋势。
借款人明明知道月息3%―5%的利率很高,但是还是选择了到高利贷去融资。这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投机的行为,其自身也知道这只是饮鸩止渴。行为金融学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目前已经很难解释某些金融异常的现象。行为金融学对股票市场中人为因素研究是成功的,并且形成了相关的理论。借用其理论对分析民间借贷问题,与股票一样,是同样适应的。
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本文引入行为金融学基本内容这个崭新的分析视角来解析国内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解决问题对策,为政府宏观调控民间借贷市场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一、行为金融学角度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
传统金融学明确的把人看做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市场是有效市场,如果用传统理论解释民间借贷等非理性的利率,停留在经济人层面上,很明显是不合时宜的。行为金融学认知的人的有限理性,为研究民间借贷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石。
它在承认了人有理性的一面的时候,同时认为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受到许多理性之外的情感、冲动等的影响,在外界条件约束下人对自己理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这些是和原有理论截然不同。是对原有理论的改正和充实。传统金融学承认理性经济人、有效市场和完全套利假说,不注重行为主体心理诉求,而行为金融学脱离了传统金融学理论束缚,重新探讨民间借贷市场主体的心理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寻求民间借贷危机形成的微观原因。
(一)过度自信。人常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率,倾向信奉自身的判断能力,放松本人对待理性态度的限制,无形之中拔高了自我意识形态,对事物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作出抉择时都有自我归因偏差等等,种种上述心理表现就叫做“过度自信”。在决策者中间,无论是是非理性决策者还是理性决策者,都坚持认为理性站在自己这边。而且决策者认为自身具体了一定专业知识和掌握了若干有用信息,因而进行投资决定,便对自己的判断力极度自信。
反映在借贷市场上,当市场波动与贷款人的私人信息相斥时,贷款人的信心并不是等额地减少,而将原因归于客观,而当市场波动与贷款人的私人信息相符时,贷款人的信心就会膨大。贷款人的这种过度自信是推动市场成交额一路飙升,最终酿成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过度自信往往让交易者相信自身能准确地认知市场的变动轨迹,即便自身理性地认为价格是不可预测的。正是这种直觉判断形成了贷款人投资方向――譬如地产价格不跌的基础。面对高额利率,仍然义无反顾。要理解民间借贷危机,我们一定都要意识到贷款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
(二)易获得性偏误。易获得性偏误是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人们比较容易联想到某件事情,决策者便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这个事件常常发生;反之,假如某类事件让人很难意识到,相关信息在人的脑海里匮乏且模糊,贷款人就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低估这类事件发生的概率。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某个社会、某个时代所盛行的、为人们熟悉的信息自然不难获得,因此,不能忽视贷款人在决策时受社会化影响的程度。
当借贷的价格即贷款利率上升时,贷款人会预期对应的投资项目价格不会继续下跌,从而继续贷款,于是就推动了更大程度的资金需求;然而,相应的贷款利率下跌,贷款人预期对应的投资项目价格继续下跌而抛售,会导致利率继续下跌。长此以往,资金价格惯性产生并进一步促进了利率的提高。
(三)心理帐户。它是指无论个人、家庭和公司都存在一个或多个确定的或潜在的帐户体系。这些帐户体系往往遵循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想违背的规则。这使个体、家庭或公司做经济决策时候常常以非预期的形式影响本身,使本身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经济规律。心理账户使得贷款者面临很高的利率时仍然无所畏惧,从而导致了市场投机者的产生。贷款者将损失放在某个独立的“心理账户”,他们的心理呈现递减的敏感性,也就是当损失逐渐增加,痛苦程度会逐渐减少。所以贷款者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赢利抛出,亏损持有”想法,最终便产生处置效应。贷款市场中,当投资品价格升高,利率处在升高阶段的时候,市场非常活跃,换手率非常高,价格被逐渐推高,逐步导致民间借贷的繁荣;反之,随着投资品价格下行,交易量也会逐渐下降。这就阐述了利率上升出现时总是随着交易量的上升,利率上升的初始会持续相当长时间。正是处置效应的存在导致了上述现象。即市场上有更多资金涌入民间借贷公司,利率持续上升的现象。
(四)从众效应。从众效应也叫羊群效应。是指决策者在信息环境非确定的情况下,其行为很容易受到其他参与主体的影响,从而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小道消息、忽视自有信息,依赖舆论从而采取从众的策略。当民间借贷市场产生从众效应时,民间贷款人和借贷人往往会跟随其他人做出决策,导致借贷市场对信息过度反应,利好信息导致借贷需求猛增,投机膨胀,直到引发借贷危机;反之,利空信息会导致民间借贷市场加速泡沫破裂。
(五)模糊规避。是指参与者在进行决策时候会排斥不确定性。在面临冒险的抉择时,会产生以已知的概率作为依据的惯性,而回避非确定的概率。很显然,当新的金融产品出现,参与者往往增加过多的风险溢价,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参与者对该金融产品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自然地便会降低风险溢价。
在民间借贷市场,对于借贷人和贷款人而言,巨大利息收益和支出伴随着中国房地产等高回报资产的一路上扬。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潜在的风险,会比较现有的状况作出调整。
二、结论和对策
(一)研究结论
通过行为金融学的若干理论深入地讨论借贷双方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就会发现:民间借贷主体决策跟传统经济学分析相反。参与主体不会像完全理性的“经济人”那样行事,即会按照预期效用理论和贝叶斯法则理性地进行市场交易和主体抉择,保持市场均衡的秩序。相反,借贷双方的判断和抉择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若干心理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各种认识和情感上的差异,故此,民间借贷市场的参与者只能保持有限理性。
(二)对策
为了阻止民间借贷市场的非理,从政府、借贷双方的视角提出对策;以此来对政策进行建议
1、大力整顿民间市场秩序,规范担保公司等的行为。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应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发展典当行、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能从根本上缓解民间借贷危机。定期汇集民间借贷信息和出现的问题;建立民间借贷监测网络,时时监控民间借贷市场情况;建立健全“银监―银行―企业”的信息通道,及时观测企业资金流向,特别是关注大额资金流向非合同关联方的领域。对一些担保公司、银行等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行政制裁,严厉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2、加强对民间借贷双方的正确引导,构建对称的信息平台机制。由于社会公众缺乏民间借贷的专业知识和有效信息,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政府应构建一个公开、透明的民间借贷信息平台,逐步完善民间借贷市场的信息和交易机制,媒体、专家和学者发挥正面舆论的积极作用,利用舆论进行合理引导,消除民间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还应在民间借贷过热时适时预警信号,同时鼓励相关金融部门给予民众投资基本知识培训,强化借贷双方投资风险教育,调节市场情绪,引导贷方需求主体形成合理的预期,有效抑制投机心理,减少非理。
3、规范借贷双方行为,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进一步规范个人贷款审查的程序和标准,逐步建立并完善个人诚信系统。发挥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及主管部门的作用,对市场上的投机心理和投机行为加以正确引导,防止市场中多度投机。出台合理信贷政策,增加投机者的资金成本,提高其投机风险,必要时给予经济甚至是行政制裁,尽可能地遏制投机行为,减缓其对市场的冲击,减少市场中的噪声交易行为。
作者单位:商丘工学院管理系
作者简介:李超(1978- ),男,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商丘工学院,讲师,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业经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
参考文献:
[1]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徐松茂.房地产市场异常现象的行为金融学研究[J].北方经贸,2010,3.
[3]蒋胜,黄迪.从行为金融学角度诠释股市财富效应[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2:43-47.
[4]夏秀渊.以小额贷款公司引导民间借贷的思考[J].浙江金融,2011,5.
金融危机的形成范文2
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呈加速推进的趋势,尤其是2016年对于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年。当年9月在杭州举办G20会议,中国政府首次将绿色金融理念写入到公告中;同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这充分表明我国金融业改革有了重大突破。不仅是中央层面,地方政府也更加重视金融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的省份提出要将金融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并且设定未来几年内地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具体指标。西藏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近些年迅速提升,金融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其影响力已不容忽视。在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的情况下,分析研究金融产业作为西藏支柱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特征和选择标准
1. 支柱产业的特征。支柱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最突出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快,引导推动作用强,先导示范性明显。促进形成支柱产业的目的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在一国或地区的优势产业上,以利于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学术界对于支柱产业的特征达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一是所谓“支柱”,顾名思义,一定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所谓“相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量经验研究得出的可参考的结论是占比大于5%。二是什么因素导致成为“支柱”。首先规模扩张快,易于形成规模经济,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其次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呈加速增长的态势,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一般产业。三是成为“支柱”效应,主要体现在扩大就业、加强产业关联度和节约能源和资源上。
2. 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学术界对于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一般包括罗斯托标准、筱原标准、动态比较优势标准、过密环境标准、拓宽瓶颈产业供给标准、丰富劳动力内容标准、扩大就业标准、保护环境标准以及改善生产力布局标准等等。对于支柱产业的原则,一般包括区域优势与特色原则、有所不为与突出重点原则、技术开放原则、规模带动原则以及扶持培育原则等等。但是如何将一系列标准和原则转化为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是判断什么产业可以成为支柱产业的关键。
一般来说,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支柱产业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标准:生产率上升标准、收入弹性标准、产业关联度标准。一言以蔽之,备选作为支柱产业的产业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代表消费升级的方向,代表产业协作的方向。此外,完整的支柱产业指标体系还应当考察社会状况、人口素质、基础产业条件、资金保障体系和现有产业优势等因素。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选择支柱产业主要还应该重点达到以下标准:一是产业规模大。二是符合国家政策和市场导向,发展前景好,市场扩张能力强,并有助于环境保护。三是对有助于本地区比较优势发挥的特色产业应单独考虑,不用完全对应上述标准。
三、 西藏金融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西藏金融?I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金融机构体系不断丰富,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金融业服务水平现状提升,为促进西藏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十三五”期间金融业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金融机构体系不断丰富。2015年末,西藏各类金融机构总数742家,较2010年末增加128家,增长20.8%。其中,西藏银行业省级机构和法人银行机构13家,各级机构网点数667个;西藏法人证券机构2家,证券营业部10家;西藏保险业省级机构和法人保险机构共计7家,各级保险分支机构达到48家。西藏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分别达到15家、42家和5家。
二是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末,西藏银行、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4 216.51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2.4倍。其中西藏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4 051.71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2.37倍;2015年实现利润总额87.95亿元,较2010年增长7.32倍,年均增长49.62%;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其中西藏证券机构资产总额154.31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3.31倍;2015年西藏证券公司实现利润总额3.03亿元,抗风性能力明显提升。其中西藏保险机构资产总额10.49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2.95倍;2015年西藏保险公司实现利润总额1.02亿元。
三是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在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支持下,在藏金融机构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快速发展。2015年西藏社会融资规模为793.89亿元,较2010年增加674.90亿元,增长了5.67倍,年均增长46.17%;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为77.35%,较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54.58%。其中,信贷投向重点突出,主要支持涉农、中小微企业、重点建设项目、民生、扶贫等领域的发展。截止2016年9月末,西藏金融机构贷款总量2 908.59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了8.8倍。在银行信贷的有利支撑下,西藏金融业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能力大幅提高。
四是金融业产出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西藏金融业增加值69.79亿元,较2010年增加42.7亿元、增长1.5倍,年均增长20.85%,增速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9位,分别较西藏同期现价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出5.72%和5.83%,较同期全国现价金融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出3.35%;西藏金融业增加值在同期西藏GDP的比重为6.8%,较2010年提高1.4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12.88%,较2010年提高3.03%。2015年西藏金融产业对西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74%、贡献度 为1.5个百分点,分别较2010年提高9.33%和0.9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西藏金融业不仅完全具备成为引领其它产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条件,而且逐步为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关键驱动力。因此,?应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分析金融产业成为西藏支柱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金融业,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四、 金融业作为西藏经济支柱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1. 产业增加值比重分析。从表1显示的数据看,西藏金融业呈现跨越式发展,增加值比重呈持续稳步上升趋势,并基本保持在5%以上,且2014年、2015年上升幅度较大。2015年西藏金融业增加值69.79亿元,与工业增加值基本持平,是全国唯一的一个金融业与工业增加值接近的省份。近十年,西藏金融业现价增加值年均增长24.87%,增速分别较同期工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高出10个、13.5个和10.7个百分点,是西藏发展最快的产业。2016年前三季度西藏金融业增加值已经达到83.85亿元,同比增长37%,在同期GDP的比重达到10.1%,金融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西藏和拉萨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远远高出了一般支柱性产业所要求的5%以上的标准。从产业强弱系数来看,西藏和拉萨市金融业增加值比重在西藏同等级产业中处于上游水平,产业强弱系数大于1。相对于西藏和拉萨市的其他同级产业,金融产业是一个高增加值产业,在GDP中增加值比重相对较高,满足了选择一般支柱产业基准所要求的增加比重条件。
2. 收入弹性分析。考虑的数据可得性,本文使用辖区银行业机构的产出来近似代替金融业产出。由于银行业体系是辖区金融体系的主体,其产出占金融总产出的比重在三分之二以上,其分析结果能够反映西藏金融业产出的变化规律。
根据收入弹性的支柱产业选择基准,应选取在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过程中需求增长率最快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2010年~2015年西藏金融业的收入弹性起伏比较大,但总体上呈较快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55增长到2014年的3.9,2015年略有下滑。
总体上看,金融产业的收入弹性还是比较高的。尽管我们缺少其他产业的比较数据,但金融产业本身具有人力资本密集性的特点,同时劳动生产率高,结合“十二五”期间金融资产总规模年均27.7%的增速,可以认为金融业的收入弹性高于多数同级行业。
3. 产业关联度分析。金融业的产业链条较长,几乎同所有的产业都有相关,历来是公认的关联度最高的产业之一。金融业与其它产业既互相依存,又相互促进。根据姚战琪(2005)《金融服务业产业关联度的比较研究》中测算的结果,我国金融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前向关联度较高,并且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前向推动能力随经济发展能够持续增强;后向平均关联度与发达国家差别不大。西藏产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传统服务业比重虽高,但现代服务业仍处在初级阶段。不可避免造成金融业与各产业的前向关联度较大程度比我国的平均水平更明显。因此,可以认为,西藏金融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强,满足一般支柱产业基准。
4. 其他因素分析。从就业系数看,2015年末西藏金融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1 585人,较2009年末增长49.3%,年均增长6.91%,增速较同期国民经济各行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速高出1.29个百分点。这表明西藏金融产业直接吸纳就业增长率已经高于西藏就业平均增长率。如果考虑带来机会就业、社会贡献就业方面的就业增长,金融产业就业系数达到支柱产业就业系数满足大于1的标准。
从优化产业结构看,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子产业,其本身发展就能壮大第三产业规模,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促进了西藏乃至全国的产业结构优化。2015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二三一”型产业结构有23个,在仅有的8个“三二一”型产业结构中,西藏位列其中之一。
从环境保护看,金融业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产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较为适合自然环境条件较差、资源禀赋较弱、经济欠发达的西藏发展的产业。
上述分析显示,金融产业发展速度快,增加值在西藏GDP中的比重已经达到5%以上,产业关联度、需求弹性和就业系数高,发展前景良好,有利于环境保护,已经具备成为经济支柱产业的基础。
总的来说,西藏金融业规模、在GDP占比与西藏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阶段是一致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仍继续保持稳步提高。但从实践情况看,作为欠发达地区,西藏金融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已经占有一个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大部分同级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并未确立为支柱产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尚不明确。二是发展水平还不高。西藏金融规模相对偏小,金融体系尚不健全,金融子行业门类不够多,不利于金融资源的充分控制和利用。三是金融信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
五、 将金融业作为西藏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
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推动金融先行,合理调配金融资源推动经济建设向深度、广度、高度发展是当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做法。现阶段,西藏金融业已经具有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基础,西藏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下一步,要做大做强金融业,取得更大的发展,为西藏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必须调整思路,深化认识,科学合理的布局金融产业发展。
1. 尽快明确金融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目前,西藏金融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已经具有了成为经济支柱产业的基础。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业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加之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将对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行业发展速度将不断加快,各类金融机构将迎来更多发展机会。应该顺应西藏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合理把握金融业的功能定位,在相关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金融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以推动金融产业做大做强,切实增加金融有效供给。
金融危机的形成范文3
正是基于互联网与金融融合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可以预见,未来互联网金融将继续进行行业细分和模式创新,O2O金融服务、产融结合等领域的蓝海价值将会显现。互联网金融产业整体规模将持续走高,并不断涌现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推动互联网金融走向应用和服务深化的发展新阶段。
想要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取得成功,无论是互联网新贵,还是传统金融机构,都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合理组织金融服务的价值链。金融产品和服务从开始设计到最后到达客户,需要经历基础设施、平台、渠道、介质及场景等诸多环节,而金融市场竞争的关键则在于有效把控价值链上的核心环节,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在互联网金融动态、多维的生态系统中选择合理的交易主体,设计合理的交易客体和标的,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合理定价,进而设计出便捷、合理、风险可控的交易结构,从而在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商业变革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革命与金融创新共舞下的深刻商业变革。互联网技术指的是新支付技术、云计算、社交网络、大数据、移动技术、搜索引擎等,传统金融业务则包括资金融通、信息中介、资产证券化等。在互联网技术下,这些金融业务会出现新的形态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P2P、第三方理财、移动支付等,涌现出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对金融体系而言,互联网金融是新经济下的新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改造和革新更多来自于业务创新、模式创新、价值创新。
日常消费场景的改变,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逐步实现人类线上线下O2O生活的融合;信息数据24小时获取,连通人们以前下线后无法跟踪的行为断层;多样化的线上、线下行为使数据能更好地描绘出不同主体的真实肖像。而这些改变都在倒逼着整个金融体系的革命,因为金融就是与各行各业不同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紧密相连的,当金融行业的参与者、参与内容、参与方式都发生改变时,金融必然要发生改变。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金融产业将发生哪些突破?如果从商业模式的分析视角来看,金融行业的价值空间、交易成本、驱动力、结构形态等都有可能产生突变。
第一,价值空间空前提升。价值空间提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在用户规模和交易数量上,由于长尾市场的消费金融、大众理财、小微贷款的需求被激发,创造出许多以往没有的、小额、巨量的金融交易。比如,余额宝的出现让普罗大众唤醒理财意识,只需将支付宝上的资金余额购买货币基金,即可享受到最高7%的理财收益,而不必准备5万元以上的存款到银行柜台签署多份理财协议,如此小的金额还可以随时调用,理财、消费两不误。还有,P2P和众筹的发展,使长尾市场便捷、小额地出借高息资金对自己的资产进行差异化配置成为可能。随着长尾市场金融品种的增多,各种为普通大众服务的第三方理财APP也相应推出市场,比如随手记、银率网、中民保险网都在长尾市场帮助客户进行产品筛选和资产配置。其次,在效率上,移动互联时代下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真正融合创造出更高频次的交易,提升了交易效率。以往的线下网点受到银联POS机的数量约束;用户拥有多张银行卡,容易忘记密码,或者卡内余额不够,导致很多交易无法完成;同时POS刷卡手续费让许多商家仍愿意接受现金,接受现金便会产生验钞、清点、找零钱的时间损耗,造成许多交易频次被削减。而在移动互联时代,商家或者个人一个APP,一个第三方支付账号只需二维扫码一个步骤即可完成支付全过程,免去所有手续费、装机费、设备维护成本,减少了现金或者银行卡交易的多种时间浪费,降低了长作业流程的人工干预风险,提升了交易效率。
第二,交易成本下降。交易成本下降除了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支付方式便捷化,节约了各种交易过程的显性成本,同时还得益于多网融合加速,违约逃逸成本增加,降低了违约失信所带来的隐性成本,而这种成本正是约束着中国金融无法高效运作的深层次原因。违约成本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政府、商界、民间都意识到只有将信息孤岛链接起来才能对那些交易不诚信的主体进行惩罚,也只有当不诚信之举有了便捷、低成本的跟踪技术渠道,才能回到金融的信用本质,实现整体交易成本的下降。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不仅让交易过程和交易体验在人性化方面得到大大的提升,同时还因在交易过程中记录下了人们线上线下交易行为的数据,使得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不再泾渭分明,每个人都更真实地被数据监测跟踪还原了其最真实的整体肖像。
第三,行业商业模式驱动力改变。过去由于技术成本限制,导致长尾(帕累托分布)市场服务受到限制,长尾群体的长期金融需求被压抑,互联网金融的介入使长尾市场得到解放并发展迅猛,金融服务由20%高净值的高端市场走向普惠金融。而由于高额的交易成本,国内金融市场难以顾及小额“长尾”投融资方。据统计,对于多数商业银行,当单笔贷款小于一定额度和期限时,银行信贷审查成本是要高于贷款收益的。由于居高不下的人力和渠道成本约束,银行所覆盖的客户群体较小,无法满足广大的中低端客户需求。传统金融机构的网点都是围绕优质客户群体展开,市中心布局私人银行服务网点,中央居住区布局贵宾客户和理财客户服务网点,但这些金融服务很难真正惠及到普通大众家庭,刚入职的白领、学生以及三四线城市中低收入居民和广大农村居民很难享受到金融服务。低廉的移动技术交易成本,日益改进的用户交易体验,足够大的长尾空白市场,形成一股新的驱动力改变着整个传统金融的商业模式。在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里面,金融体系的盈利不再单一依靠融资利息收入,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会付给资金投资者更高、更有吸引力的利息成本。因此,其盈利驱动力不再来自息差,而是来自其他附加价值的盈利。而对不同附加价值驱动力的设计,就构成了不同的新商业物种。
第四,商业模式管道形态改变。价值空间提升、交易成本下降、商业模式驱动力改变的综合结果,就是出现了独立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纯中介的、不承担风险的去中心化金融撮合平台,如P2P、众筹等。简单来讲,金融业态可以分为投资端、融资端以及中间各个金融主体提供的金融产品三大版块。融资端是拉动整个金融行业创新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融资端衍生出新的需求,为满足客户需求,金融行业必须进行创新,从而拉动投资端。如果把所有的金融产品比喻成连通投融资端的管道,那么金融机构则是管道铺设者,投资资金相当于管道里的水,由于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以及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在进入市场时就带上了不同的标签,相当于液态分层,这就决定了投资者的资金会进入不同的管道,而管道的另一端接通的是融资端,融资端不同的融资需求决定了资金的收益和风险。可以将融资端比喻成一片“农田”,不同层次的资金灌溉不一样的农作物,而农作物的类型自然就决定该笔资金可以获得的收益以及需要承担的风险。这种“资金池模式”所带来的固有问题就是金融机构成为中心节点,大部分风险需要自己来调查、审核、承担,尤其在金融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刚性兑付”、“政府兜底”是许多大众投资者根深蒂固的风险理念,这也是许多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理财产品无法拆开为小份在大众层销售的原因。
平安银行橙e平台探索“互联网+产业+金融”融合发展新路
互联网金融商业变革时代下,平安银行确定了“做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融”的战略,并将“互联网金融”作为潜心打造的四大业务特色之一。为此,平安银行专门设立了网络金融事业部,作为全行创新商业模式、优化服务手段、提升客户体验、推动银行业务全面互联网化“新常态”的装备事业部。同时,在互联网门户建设方面,分别打造了面向公司、零售、同业、投行等客户群体的“橙e网”、“橙子银行”、“行e通”和“金橙俱乐部”。本文以橙e平台为例,介绍平安银行积极顺应互联网金融商业变革的举措。
2014年7月9日,平安银行“橙e网”上线运营,一个集网站、移动APP等各项服务于一身的大型平台正式面市,意在帮助中小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电子商务+综合金融的生意管理系统和营商生态。橙e平台是平安银行支持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推出的“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整合服务平台。
我国经济正进入以互联互通、转型升级为主旋律的发展新阶段,金融应与时俱进,支持企业通过供应链协同、互联网化、商业模式转型,实现转换增长方式和升级发展。同时,近年来互联网企业纷纷介入金融,平安银行的策略是基于既有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和平安集团综合金融的领先优势,做好实体经济互联网化的金融服务,为银行公司业务互联网转型破题。
平安银行“橙e网”协同核心企业、物流服务提供商、第三方信息平台等战略合作伙伴,让中小企业免费使用云电商系统,以实现其供应链上下游商务交易的电子化协同。在橙e网构造的电商网络生态体系,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用户,都可以进行在线商务(客户可以利用橙e生意管家在线下单、发货、结算和对账,即上下游协同管理在线进销存)、在线支付(因生意而付款)、在线融资(因生意而融资)、在线理财投资(客户可以在商城选取自己满意的理财产品)。橙e网同时还嵌入了交叉销售的功能,把平安集团的保险产品等内嵌到平台中,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
橙e平台中的橙e财富、橙e融资以及第三方信息平台有着特殊的意义。橙e财富将融资扩展到资产管理领域,既可以探索进行一些类资产证券化的服务以应对界外机构竞争,同时也为平台上众多B端用户(企业)的具体经办人C提供了一站式理财增值服务。
而橙e融资则可以服务于供应链的全链条企业,不仅仅是上游企业。在国外,供应链金融更为常见的模式是借助核心企业为其上游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而对于橙e融资,它把融资服务拓展到了整个产业链,包含了上中下游的所有企业。
橙e融资将第三方信息平台作为批量获取供应链金融客户的战略合作伙伴。供应链金融3.0时代是平台与平台之间的竞争,而第三方信息平台,特别是细分行业的深度垂直产业互联网平台,是橙e融资直接介入合作的对象。例如,橙e网与海尔B2B电商官网建立了系统级对接合作,只要是海尔经销商,且合作年限一年以上,就可以申请橙e平台的生意管家、融资等一系列服务。
同时,橙e网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广结联盟,广泛汇聚企业的价值信息数据并探索基于大数据挖掘创新网络融资服务。橙e网秉承供应链金融领先优势,通过形成“订单、运单、收单”闭环数据,集成“价值信息+供应链信用”,新近推出了一系列网络融资产品,如与大型超市服务平台――合力中税合作推出“商超供应贷”;与海尔电器日日顺平台推出“采购自由贷”;与上海电子口岸的东方支付平台推出“货代运费贷”;与行业垂直类电商惠海国际推出“赊销池融资”;与跨境供应链服务平台一达通推出“在线贷贷平安”,与各地政府、产业园区合作基于纳税人在税务机关的纳税记录推出“橙e税金贷”等,帮助中小企业借助商业信用、交易信息和日常经营管理信息,有效降低信贷门槛和借贷成本。
橙e平台与阿里金融在商业逻辑上有较多相似之处。陌生人的生意圈是阿里巴巴,而熟人的生意圈则是“橙e网”的战略定位。阿里小贷依托阿里巴巴平台的大数据,建立自己的风控体系,通过小贷业务变现数据积累。平安“橙e网”则以免费的生意管家“在线进销存”云服务吸引大量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形成所谓的熟人生意圈后,用户的交易数据将构成数据库的内容。此外,橙e网还与第三方信息平台合作,与这些平台交换订单、运单、发票等有效信息,基于大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橙e平台还将微信订阅号、微信服务号、橙e网建成“O2O营销”、“O2O服务”、“O2O金融电商”的协同互动架构,形成微信订阅号营销导入流量、橙e网电商经营流量、微信服务号以服务转化流量的良性循环。平安银行公司微信服务号积极探索网络虚拟平台与银行线下网点的互动创新,率先推出微信开户、票据贴现预审预约等O2O服务,迄今已有近3万企业享有该项特色服务,持续向橙e网转化流量客户。
结语
金融危机的形成范文4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内在机理
一、引言
当前方兴未艾的美国次贷危机已全面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且大有演化为金融危机之势,次贷危机自2007年4月份新金融世纪公司宣告破产保护以来,一波波的冲击全球金融市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至于何时见底,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尝试对这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行比较,揭示它们爆发的根源及形成内在机理的不同,从而对我国金融危机的预警及防范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
1.东南亚金融危机发展过程回顾。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接着,危机波及到台湾、香港及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因此,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2.东南亚金融危机形成的内在机理为:政府隐性担保与政府相关联企业大量借取短期外债资产泡沫大量游资外逃固定汇率机制难以为继货币贬值货币危机亚洲其他国家金融危机。
3.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根源: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因为东南亚诸国国内经济结构失衡;这些国家实行的都是僵化的固定汇率机制。
三、次贷危机
1.次贷危机发展过程回顾。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次贷危机起源于利率的上升,房价由上升转为下降,形势发生了逆转。2008年4月,美国次贷行业的第二大公司即新世纪金融宣布倒闭。这标志着次贷危机开始爆发,次贷危机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金融风暴,尚未见底,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已宣告破产保护,而房地美、房利美及美国国际集团已国有化。并且对世界金融市场造成了百年以来最大的冲击,已影响到实体经济。
2.次贷危机形成的内在机理为:长期超低利率刺激消费贸易逆差信用膨胀(主要是次级房贷)资产泡末积聚不断提高利率泡沫破灭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危机(可能)。
3.次贷危机的根源。(1)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当资产证券化以后,经过层层包装,然后由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但由于激励机制的作用,当监管不到位时,就容易产生低估风险,人为的提高金融产品信用等级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所以就有一个“谁来监管监管者”、“谁来为信用评级者进行评级”的问题。(2)美国国内消费与投资不匹配。由于美国国内很多产业转移至国外而导致产业空心化,而且大多数美国国民都是寅吃卯粮,超前消费,储蓄非常少,利用美国的世界货币优势大量印刷美圆和国债,导致消费虚高,推动资产价格上涨,积累了大量泡沫,为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3)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金融本来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结果在美国最近几年庞大的虚拟经济远远超过了相应的实体经济,使得金融资产市场成了赌场,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四、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的异同点
1.不同点。(1)东南亚金融危机属于在发展中国家爆发的危机,它的本质是货币危机,导致东南亚地区金融和经济动荡;而次贷危机是在发达国家爆发的危机,它的本质是债务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和经济动荡不安,破坏性极大。(2)就造成金融危机市场的严重后果来看,次贷危机较东南亚金融危机要严重得多,格林斯潘宣称美国次贷危机是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是自1929年美国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它已引起全球金融风暴,而亚洲金融危机只是在亚洲造成局部的金融危机,而没有引起全球的金融危机。(3)东南亚金融危机根源于过度性生产,而美国次贷危机根源于过度性消费。
2.共同点。(1)都是属于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自由化或金融创新而造成的危机。(2)该国经济结构失衡。
五、我国金融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较高,股市和楼市积累大量泡沫。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且产生升值预期,有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然而随着我国宏观调空、经济周期下行及受次贷危机冲击的影响,我国楼、股市价格不断下跌,且由于新劳动法的实施,我国2008年上半年中小企业已倒闭6.7万家。并且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实体经济受的影响会更大。
六、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给我国的启示
首先,金融监管与金融自由化应该相适应,如果在金融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盲目开放资本项目,势必积累金融风险,为导致金融危机埋下隐患。其次,固定汇率机制也是一个弊端,它也为货币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最后,不能盲目开放资本项目,给金融危机设立一道防火墙。
金融危机的形成范文5
关键词:金融系统性风险 金融危机 金融稳定 内在联系
一、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内涵
系统性风险的研究(Masson,1999等)起源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又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分水岭,前者对系统性风险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传染性和金融脆弱性(Dungey et al.,2007等)。Rampini(1999)将系统性风险定义为银行违约的相关性。系统性风险可从狭义和广义理解。狭义的核心在于传染性,广义在狭义的基础上还包括了同时逆向、广泛地影响许多金融机构或市场的系统冲击(system shocks)。广义系统性风险并不强调导致金融系统性整体功能丧失的原因,而狭义系统性风险则突出强调了整个金融系统中的个别或几个金融机构的失败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对整个金融系统功能的影响(包全勇,2005)。
2008年金融危机后,FSB,IMF&BIS(2009)把系统性风险定义为金融系统的整体或部分减值而产生的、可能给实体经济造成潜在负面经济后果的金融行业崩溃的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对系统性风险的界定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性风险是对整个系统功能的影响,而不是单个机构,它会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第二,系统性风险使不相关的第三方也卷入其中,并付出一定的代价。第三,系统性风险具有较为明显的传染性和放大效应,个别风险如果不加防范最终可能升级为系统性风险,破坏金融稳定,引发金融危机。
二、金融稳定的内涵
金融稳定是金融市场所呈现的一种平和的状态。大多数作者发现定义金融不稳定比定义金融稳定方便的多(刘郁葱,2011),理解了金融不稳定就可以从反面来理解金融稳定。金融不稳定假说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Veblan)提出的,而明斯基则做了系统阐述,他认为金融不稳定使得金融机构经历周期性的危机和破产倾向。吴念鲁等(2005)认为金融稳定包括币值、资金借贷信用关系和秩序、资产价格、汇率等的稳定及金融体系内部各系统协调等内容。
三、金融危机的内涵
(一)金融危机的内涵。学者们(徐璐,2007;吴念鲁,2005;石俊志,2001;霍再强,2004等)对金融危机引用较多的定义包括以下三种观点:
1.《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金融危机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这一定义强调了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有突发的、迅速的恶化。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金融危机的界定。金融危机是对金融市场的严重破坏,其损害了市场有效功能的发挥,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3.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1998)认为,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使金融市场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不能将资金输送给拥有最佳投资机会的资金需求者的一种状态。
我们认为,即金融危机是泡沫经济超出系统承受能力,也就是金融系统性风险达到极值时,金融稳定状态被打破的一种状态。
四、金融系统性风险、金融稳定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
金融稳定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保障,而金融风险(主要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却是破坏金融稳定的潜在威胁,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学术界的研究也较为丰富。
(一)金融稳定与金融危机
两者描述的都是金融系统呈现的一种状态。关于金融稳定,前文在介绍其内涵时也指出了金融不稳定的学说,金融不稳定是金融稳定的对立面,在理解金融稳定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时也可从金融不稳定状态说起。金融不稳定与金融危机属于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不稳定属于前期阶段,如果在前期进行较好较及时的金融监管,使金融不稳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金融危机在较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吴念鲁等,2005)。但是如果忽视对金融不稳定的监管或者防范不及时,金融不稳定积累到一定程度,金融危机就爆发了,而其中关键性的变量就是系统性风险。
(二)系统性风险与金融危机
张晓初(2010)认为,系统性风险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表现为一个连续变量,而金融危机就是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到达一定程度超过临界值的爆发状态。
那么系统性风险转为金融危机到底经过了怎样发酵、升级的过程呢?张晓朴(2010)给出了系统性风险典型的演进过程,初期经济主体对盈利预期乐观,偏好风险,加大投资,风险扩大,债务压力加大,系统性风险也不断升级。不断升级的系统性风险在扩散过程中使得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价值大大缩水,正常的融资渠道也受阻,再加上紧盯市价的交易规则,就会形成价格下跌、市值缩水、抛售、价格再跌的恶性循环,投资者心理恐慌更加剧和扩散了这种循环,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关于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温博慧、柳欣(2009)等发现对金融系统性风险产生原因的各种解释可被统一归结为资产价格波动。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融风险积累是转化为金融危机的前提,而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其中突发事件往往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促使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
(三)三者内在机理
金融系统在起初处在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主要表现是货币供求金衡、资金借贷关系均衡、资本市场关系均衡、国际收支均衡(石俊志,2001),从而使得整个金融体系处于稳定的状态。但是由于金融风险的存在,尤其是不可分散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藏在金融体系内部,不断累积,形成泡沫经济,金融体系出现不稳定。这时的主要表现是,资产价格出现波动、资金流动性吃紧、债务压力加大、投资者出现信心危机。系统性风险膨胀到极限,这时某一突发事件如金融机构倒闭、货币政策改变等都会产生连锁反应,金融危机就爆发了。
参考文献:
[1] 石俊志. 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 [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 霍再强.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 吴念鲁,郧会梅. 对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再认识 [J]. 金融研究,2005,(2).
[5] 徐璐. 金融危机形成的理论模型[J] . 金融经济, 2007, ( 18): 95??96.
[6] 骆钰,黄孟强,沈谦试. 论金融风险及其防范[J].金融研究,1997,(5).
[7] 张洪涛,段小茜. 金融稳定有关问题研究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2006,(5).
[8] 温博慧,柳欣. 金融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与传导机制--基于资产价格波动的研究评述[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6).
[9] 张晓朴. 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 演进、成因与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0,(7).
[10]〔美〕威廉姆斯等. 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
[11] 包全永.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研究 [J]. 金融研究,2005,(8).
[12] 安辉.现代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及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8).
金融危机的形成范文6
关键词: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法律制度在防范金融危机中的地位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经济体制、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但是从近些年来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和地区来看,法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是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制度经济学证明,完善有效的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在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业天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风险可以说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常态①金融法律制度的主旨并不是要消灭所有的金融风险.而是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金融监督管理者可容忍的范围和金融机构可承受的区间内HI。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必由之路。一法律是市场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的保障健全的金融市场必须有合格的市场主体。而合格的市场主体本身又包含了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两层含义。一方面,法律明文规定金融市场主体的准入条件和标准,从而杜绝不健全主体及非法进入者对市场秩序的冲击,避免金融风险的制造者。另一方面,法律的规制、引导、教育等作用可以有效克服主体行为的自发盲目性,成为自觉遵守市场“游戏规则”的理性“经济人”.依法规避金融风险
(二)法律是金融交易信用的保护器
金融主体间的交易,普遍以契约交易方式完成。契约自身的平等、诚信、等价有偿等特点可以担当维护交易安全、分担交易风险的重担。而作为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契约制度,不仅能使合格交易得到确认,而且还能以法律强制力切实保障契约的履行.有效避免信用危机形成和诱发金融危机。
(三)法律是金融稳定的基础设施和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化保障
按照世界银行(2001)的界定,法律制度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金融运行质量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层面。金融业的运行与发展都是在该基础层面上的技术性活动。法律制度基础越牢固、完善,建筑在此层面上的金融活动就越稳定.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即使发生危机.法律制度也能够有效地把损害降到最低②。由此可见,健全的法律制度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必要的有效手段
二、他山之石:国际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分析
(一)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
1.美国。经历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为有效地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1)建立健全有关金融法律体系,完善金融危机预防法律制度.维护银行业的适度竞争。防范金融风险的积累和金融危机的爆发。(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恢复存款人市场信心,保障存款人利益,有效。控制了金融危机的爆发。(3)建立合理的伞型监管体制和金融稳定分工协调机制,在促进自由竞争、防范金融危机方面成效明显。(4)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实现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竞争,加强金融服务业的竞争,提高其效率和抵御风险能力。
2.英国。(1)立法建立良好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在维护金融稳定、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预防金融危机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2ooo年颁布《英国金融服务法》成立金融服务局(FSA),创新金融监管模式,以跨行业单一监管取代分业多元监管,确保金融业具有竞争力,确保信息公开,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效果显著。
3.其他欧洲国家的做法。1987年底巴塞尔协议公布后,法国制定新的监管条例,通过立法手段促使银行,尤其是国营银行提高资本充足比率.通过充实资本来预防银行支付危机的发生。意大利则效仿法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国营银行资本力量的法律措施。欧洲各国通过鼓励提高资本充足率.为银行稳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切都有助于银行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加强了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在危机预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日本。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加强了金融危机防范的法律制度:修改《日本银行法》,提高El本银行的独立性。(2)设立金融监督厅,使政策制订和执行分离,强化维护金融安全的监督体系。(3)取消分业经营制度,但同时保持着强有力的金融监管。(41完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透明度。(5)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设立专门的不良债权回收机构.化解金融危机。(6)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对维护公众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防范的法律制度
韩国接受1997年金融危机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金融稳定,防止危机重现。(1)在加强韩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同时.先后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会(FSC)和金融监督院(FSS),实施集中统一监管体制。(2)修改《韩国银行法》、《存款人保险法》等法律制度,实行金融结构调整。(3)充分发挥韩国资产管理公司fKAMCO)重要功能.提供金融机构重组所需资金支持。(4)建立良好的会计制度,完善了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估体系以及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体系,为韩国金融危机防范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在国内融资方面。拉美一些国家不断完善和补充有关直接融资、债券和股票市场方面的法律制度,其目的是运用法律手段为本国经济的增长提供稳定和可靠的发展基金,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外资,特别是短期资本支撑经济的局面。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发生过金融危机的马来西亚、泰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在预防金融危机方面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加强了对金融危机法律防范制度的建设。
(三)新巴塞尔协议中防范金融危机的有关规定
新的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一是更新了最低资本要求,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纳人了风险资产的计算范畴.从而更能反映银行资产所面临的真实风险状况。二是从外部监管的角度督促银行保持资本充足性要求和完善内控机制,防止将来可能产生的危机因素。三是引入市场约束规则,建立银行强制披露信息制度,迫使银行有效配置资金,保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与稳健性。四是强调对银行业进行全方位的风险监控,将建立银行业监管的有效系统作为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前提,并注重建立银行自身的风险防范约束机制。
(四)各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以及巴塞尔协议有关规定的启示
1.运用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建立金融稳定法律体系,用立法推动金融改革。各国金融实践证明:没有法律规范,不依法进行强有力的金融监管.就不会有良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
2.建立金融危机防范和协调法律机制,制定中央银行与其他监管部门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整合监管力量.合力应对金融危机。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阻断金融风险的传播。
4.实行功能监管,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改革完善银行、证券、保险业等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5.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市场纪律的约束.要求金融机构披露真实可靠的信息。预防金融危机发生。
6.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三、风险与挑战:我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以《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为核心的金融稳定法律制度已初步建立.防范金融危机的立法建设不断加强。但是,现行法律关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规定过于原则、零散,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防范化解金融危机的法律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问题:
1.缺乏统一完整的金融稳定法律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关于防范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的规定比较笼统.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操作规范亟待完善和细化。主要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金融危机的防范缺乏完善的制度性安排。
2.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缺位和错位。一是从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的转变不充分,制度尚需完善,既存在监管职能重叠、过度监管、阻碍金融创新的问题,也存在监管不足,形成真空,造成放任金融风险的可能。二是跨市场跨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缺失,一些潜在风险缺乏有效控制。三是现行监管法律制度过于强调监管机关法定权威的运用.疏忽了银行内部控制和同业自律机制的兼用,无法有效发挥其引导风险内控制度的功能。
3.金融危机应急与救助法律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最后贷款人制度存在拯救标准不明确、救助工具单一、缺乏清晰配套措施等缺陷。二是对危机银行接管与并购制度很不完善,使银行接管、并购缺乏法律规制。三是没有形成国际金融风险防范的法律机制,不能适应金融服务市场国际化和金融业竞争加剧的需要,无法抵御跨国传导的金融危机。四是缺乏存款保险制度,易引起公众恐慌,出现存款挤兑。
4.征信管理法律制度缺失。在我国,信用风险仍然是金融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目前我国征信管理法律欠缺,对信用风险缺乏法律约束,另外,对金融诈骗和违反金融管理秩序犯罪惩罚的法律制度也存在缺陷,使金融诈骗行为的违法成本过低,导致风险最终转嫁给金融机构。
5.金融机构和企业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一方面,企业破产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难以充分维护金融机构债权人合法权益,一定程度上致使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大量滋生和积累,无法满足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严重缺失,不利于化解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缺乏统一完整的法律规定,一些有问题金融机构无法按照市场原则实现稳定退出,进行及早处置,使风险控制缺乏法律框架下的约束,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积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四、未来展望:对我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建议
完善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建设,重点要加强金融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法度。我国应建立以《金融稳定法》为龙头,以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制度、金融危机救助和处置法律制度等为辅助的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体系。
(一)健全完善法律体系,为金融危机防范提供良好法治环境尽快制定《金融稳定法》,作为维护金融稳定、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母法。借鉴其他国家良好的立法例,提高立法技术,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金融基本法。既要鼓励金融创新.又要加强对金融危机的防控。对现行金融危机防范法律进行修改、清理和整合,使之与WTO协议和附件等国际惯例接轨,防范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入侵。
(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依法规制行政权力一是实现机构监管向功能性监管的转变.通过立法减少公权力对金融市场的违法和不当干预:二是建立完善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机制;三是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金融危机;四是完善行业协会立法,发挥自律监管作用;五是建立跨国性金融危机的“防火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