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1

论文关键词:反训,古汉语词义,中学语文教学,医古文

 

“反训”是古代汉语研究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语言现象。可以说这是一个很熟悉的词,但同时它又是陌生的。因为历来对“反训”的认识一直没有得到统一。有些人认为“反训”是属于训诂学的,有些人则认为它是属于词汇学的。种种的争论中学语文教学,导致人们到现在都没能给“反训”下一个正确的定义,而且也使得人们对“反训”的认识越来越迷糊论文开题报告。甚至有人反对这一现象的存在。还有些人干脆就此认为“反训”就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如同假借和转注一样。其实不然,近年来,通过许多学者不断地努力,对“反训”的认识还是达成了许多共识的,并且同越来越多中学语文教学,异越来越少。我们认为“反训”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把这一问题研究透彻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目的就是想以“反训”研究的价值为契机,希望能带动“反训”研究,使“反训”问题越来越明朗。

一、前言

一种事物、一门学问,如果没有现实价值,那么它们的存在或者对它们的研究就是毫无意义的。“反训”问题也是如此。这一问题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那么肯定有它的价值。现在我们要想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这一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就更需要明确它的价值,并且这一价值和意义必须重大,才值得我们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弄清楚这一问题。事实确是这样,我们研究发现“反训”研究的价值是非常重大的。

二、反训研究的价值

2.1反训研究有助于促进古汉语词义系统的研究

在我国古代,词义的研究是属于训诂学的范围的,并且处于训诂学研究的中心论文开题报告。自第一部训诂专著《尔雅》诞生,训诂学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很多学者在这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中学语文教学,不仅收集了大量了材料,还提出了不少精辟的理论和方法。这两方面正是研究词义所必须的。但纵观我国古汉语词义的研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材料丰富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词义理论;重视从字形、音义等各个细节对具体词语进行注释和辨析但缺乏对整个词义系统全面、细致的分析;受字音字形的束缚没有建立起历史发展的观点等等。而这些都是现代语言学理论所提倡的。现代语义学要求我们在研究词义的时候不仅要从宏观上把词义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还要从微观上对词义再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我们必须既要继承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又要注意运用现代语言学包括语义学的理论和方法,把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利于弄清整个古汉语的词义系统以及词义发展演变的历史。

反训,尽管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但一直没有被纳入词义系统的研究中。在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的现代汉语词义系统中也没有收入“反训”。我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论文开题报告。我们用现代的语言理论研究反训,把“反训”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词义现象。尽管是一种特殊的词义现象但却是普遍存在的;尽管不能算是一种固定的词义演变的规则但却是词义引申发展演变的一种可能的方向:我们理应把它纳入词汇、词义研究系统。“反训”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不论是“反训”现象本身,还是我们“反训”研究方法都有助于促进古汉语词义系统全面细致的分析,有助于看清古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历史,从而能进一步帮助古汉语的词义系统的形成,甚至能帮助完善现代汉语词义系统,意义非常重大。

2.2“反训”研究有助于完善辞书编篡

有关“反训”的定义,《辞源》是这样说的:“用反义词解释词义。有些词古代含有相反两义中学语文教学,如乱字有扰乱和治理两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这样的解释和刘淇、陈玉澍、陆宗达等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把“反训”理解为一种训释词义的方法。但是我们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反训”是一词同时兼有相反两义的语言现象而不是训诂手段或训诂原理。实质上“相反为训”就是同义相训,只不过这个词同时具有两种相反的意思,这样理解才符合训诂原理。因此《辞源》对“反训”的定义是不科学的。利用“反训”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纠正这一错误论文开题报告。“反训”的深入研究在理清“反训”的概念,廓清“反训”的范围的同时还能纠正一些辞书的错误。不仅如此中学语文教学,在统一辞书中有关词(特别是被视为反训词而实质不是反训词)的义项方面,“反训”研究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例如一个词中某一义项的上下义位是不宜分为两个不同义项的,因修辞等语用关系而产生的没有固定下来的意义也是不宜归为一个义项的等等这些有关辞书编纂的理论问题都可以借鉴“反训”研究的成果。另外,有些辞书有时对字词的区分不严格,把该归入不同的词的不同义项笼统放在某一个字下,这样就容易引起混淆。利用“反训”研究亦可以促进区分明确字典和词典的编纂原则。

2.3“反训”研究有助于处理各种“反训”应用的问题

“反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里主要以医学古籍和语文教学两个方面为例谈谈“反训”研究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

2.3.1“反训”研究与医古文研读

医学古籍中的“反训”现象是非常多的中学语文教学,要读懂医学古籍就必须懂得反训。而且,这种医学著作不同于普通的古籍,半点马虎不得,一字一句都关乎到病因、病理、症状、药理等等,甚至是人的生命。因此,认真研究“反训”对古代医籍阅读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我们来看两个简单的例子: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有人仲冬病寒中学语文教学,诸医杂治不效论文开题报告。”(《冷庐医话今书》)

前一例的“杂”是“齐”的意思,说风气、寒气、湿气三气一齐到来,共同作用才形成病症;后一例的“杂”是“乱”的意思,杂乱无章的治疗没有效果。

“内伤不妨用之,外感则引邪入肝肾之阴。”(《温病条辨解儿难》)

“以息方吸而内针,以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素问八正明神论》)

前一例“引”是“引进”的意思中学语文教学,后一例“引”是“退出”的意思。同样是“引”还有如下一对相反的意思:

“发汗吐下过度,脏腑空虚,荣卫伤损,邪气伏藏,所以引日不瘥。”(《诸病源候论疟病诸候》)

“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中学语文教学,皮肤引急。”(《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上例中的“引”是“延长”的意思,下例的“引”是“收缩”的意思。

2.3.2“反训”研究与语文教学和古汉语教学

中学文言文教材中存在不少反训词。要提高中学文言文教学质量,对这些词的正确把握是必须的。这也是“反训”研究的一个价值所在。例如《鸿门宴》:“亚父受玉斗,置之地论文开题报告。”中“受”为“接受”之意,而《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为“授予”之意。这是一个典型的施受同词的例子,需要用“反训”有关的知识。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反训”研究有助于帮助正确理解反训词的意思,把握这一类文言词的释义规律,促进中学文言文教学。另外,“反训”研究还能促进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对“反训”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反训”现象的特点和本质。它是因训诂学而发展的一种词义现象。因此,在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它从训诂学中分离出来,列入古汉语词汇学的范畴。这样既有利于对古汉语训诂学的认识,更有利于古汉语词汇学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古汉语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综上,我们知道“反训”研究的价值是非常重大的,“反训”影响的领域也是比较广的。因此,当前我们非常有必要把“反训”的种种问题整理清楚,以便于“反训”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更好的实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09月第l版.

[2]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河村.古医籍“反训”浅谈.[J]咸阳:现代中医药.1983年05期.

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2

词源学,是研究同源词以及系联同源词族的一门学问。何为“同源词”呢?这一概念出于印欧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中。这一术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亲属语言中原始共同语的某一词形形式派生出来的在语音、形态和意义上相关的词。这种相关是指同源词的语音异同必须符合亲属规律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构词要素有规律地对应;词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它的范围被限定在同出于一种基础语言的语系、语族或语支的若干亲属语言之间。一是指一个语言内部由某一词根及其孳生词、或孳生词与孳生词构成的一组词,这些词在语音(或形态)和意义上相同或相关。

那么如何判断一组词是不是同源词呢?判断同源词的依据,从词源研究史来看,有两点是基本达成共识的,即语音和语义。王宁先生曾说:“派生词的音与义是以根词和源词的已经结合了的音与义为依据的,因此,词根、源词与派生词之间,以及同源派生词彼此之间,都存在着音近义通的关系。一组待定为同源词的语料,在已知它们的音同或音近关系后,判定它们之间的义通关系,便成为确立它们同源的关键。”蒋绍愚先生又指出:“判定同源词必须严格按照三个条件:(a)读音相同或相近;(b)意义相同或相关;(c)可以证实有同一来源。这三条是缺一不可的。”从现在学界的研究现状来看,“音近义通”几乎已经成为判定同源词的总原则,这对我们系联同源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词源学从训诂学脱胎而来,遗传了训诂学的实用性。同源词的研究和词族系联,最实用的效果就是可以求证一个词的词源,探求它与其他词的孳乳衍生关系。这对古代文献的词语释读,理清汉语词汇发展过程有着特殊价值。本文立足于中学语文教学,探讨词源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一方面它助于汉字的识字教学,一方面它可以对词语进行精辟的训释。分述如下:

一、有助于识字教学

汉字中,形声字的比例是最大的。康加深的《现代汉语形声字形符研究》中调查得出,在7000个现代汉语通用字中,属于形声结构的有5631个,占通用字总数的80.5%。可以说“形声字事实上已经为汉字的主体部分,甚至可与汉字构形系统划等号。”从事过汉字教学的教师几乎都有这样的经验,汉字中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的教学相对简单,学生们也容易理解接受。而形声字只能在读音理解上稍占优势,其具体含义只能靠学生死记硬背。但是如果运用词源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形声字声符的表义性进行阐发,使学生们在理解形声字时同时着眼于声符和形符两方面,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是看下例:

①甬(影东)(括号内为该字上古声韵),似斛一类的量器。《玉篇》:“甬,斛也。”又可指古代两旁有墙垣遮蔽的通道。《正字通·用部》:“甬,甬道。”

桶(透东),木制方形的容器。《说文·木部》:“桶,木方,受六升。”

蛹(影东),蚕蛹。《说文·虫部》:“蛹,茧虫也。”

筩(定东),竹筒,竹管。《说文·竹部》:“筩,断竹也。”

通(透东),贯通,畅通。《说文·辵部》:“通,达也。”

捅(透东),触击,戳刺,使中空。《集韵·董韵》:“击也,引也,或从手。”

②峒(定东),山洞。《集韵·送韵》:“峒,山穴。”

(定东tóng),筒瓦,卷曲如筒而中空。

硐(定东),石洞,矿坑。《正字通·石部》:“硐,或作洞。硐,空也,通也。”

筒(定东),管状乐器。《说文·竹部》“筒,通箫也。”

衕(定东),胡同。《说文·行部》“衕,通街也。”

胴(定东dòng),大肠。《玉篇·肉部》“胴,大肠也。”

恫(透东),惚恫,不得志。《广韵·送韵》“恫,惚恫,不得志。”

这么一看,将形声字的表类别的形符和可以表示具体意义的声符结合来理解该字,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记忆,扩大记忆量。但是,如果单纯从声符相同的同源词(同形同源词)来解释形声字的意义,似乎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同源词的作用。同源词当中亦有相当数量的声符不同的同源词,它们一样可以帮助教师解释形声字的意义。例如:

鍾(章东),古时盛酒的器皿。《说文·金部》:“鍾,酒器也。”

舂(书东),用杵臼捣去谷物皮壳,有中空义。《说文·臼部》:“舂,擣粟也。”

囱(初东),天窗、烟囱。《说文·囱部》:“囱,在牆曰牖,在屋曰囱。窗,或从穴。”

蔥(清东),同“葱”,葱叶中空。《说文》:“蔥,菜也。”

盅(透冬),器皿内空,又指没有把的小杯子。《说文·皿部》:“盅,器虚也。”

弄(来东),胡同,上海方言称胡同为“弄堂”。《字汇·廾部》:“弄,巷也。”

空(溪东),空虚,内无所有。《说文·穴部》:“空,竅也。”段玉裁注:“今俗语所谓孔也。”又《说文·穴部》:“竅,空也。”段玉裁注:“空、孔,古今字。”

腔(溪东),动物体空的部分。《说文新附·肉部》:“腔,内空也。”

倥(溪东kōng),倥侗,蒙昧无知貌。《集韵·东韵》:“倥,倥侗,童蒙也。”

埪(溪东kōng),即龛,供奉佛像或神像的龛子,中空以摆放佛像或神像。《玉篇·土部》:“埪,空也。”

孔(溪东),洞穴、窟窿。《尔雅·释诂下》:“孔,间也。”邢昺疏:“空者,穴也。”又有通达义。《说文》:“孔,通也。”段玉裁注:“通者,达也。”

笼(来东),竹笼,中空。《集韵·东韵》:“笼,所以畜鸟。”

咙(来东),喉咙。《说文·口部》:“咙,喉也。”

襱(来东),裤管。《说文·衣部》:“襱,绔踦也。”朱骏声《通训定声》:“襱者,苏俗曰裤脚管。”

这些字从韵部来看:皆为东韵字。从声扭来看:舌齿旁纽,与影邻纽。从语义来看,诸词都有“中空”义。它们“音近义通”,因此,该组词为同源词。这种系联词族的过程教师们不必讲解,只把结果告诉学生,让同学们进行比较记忆,从中发现有价值的规律。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记忆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尝试着去寻找其它汉字的同源规律。

二、有助于词语精解

同源词是由一个词孳乳派生而来的一组词,因此,同源词之间一定有着共同的意项。如果一个词的具体含义我们很难通过这个词本身来理解,这时不妨对其同源词进行考察,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到更加精辟的解释。如:

1.《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书下注释曰:“阙,侵损、削减。”为什么“阙”要理解为“侵损、削减”呢?学生们有的就干脆理解为通假字,通“缺”。还如,《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为什么要“举玉玦”呢?我们可以运用词源学知识来解释:

首先了解“玦”,《汉语大字典》解曰:“古代环形有缺口的玉佩。”而与“玦”声符相同的一组字有“缺损,开口”义。如:

缺,破损,残缺。《说文·缶部》:“缺,器破也。”后又有“缺陷、缺点”义。

決,开凿壅塞,疏通水道。《说文·水部》:“決,行流也。”

抉,挑出,挖出。《说文·手部》:“抉,挑也。”段玉裁注:“抉者,有所入以出之也。”

诀,将远离相告别。《说文新附·言部》:“诀,诀别也。”有分开之义。

这组字是一组同形同源词。分析可知,这种环形有缺口的玉佩之所以称之为“玦”,就是因为有“缺口”。缺口又意味着“破损”或“伤害”,因此,范增举玉玦,示意项羽除掉刘邦。

再了解“阙”,《汉语大字典》解曰:“宫门外两边的楼台,中间有道路。”不难看出其中包含着“中间缺开”的意项,因此“阙”与“玦”等也是同源词。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阙”有“侵损、削减”的意思了。

2.如“言”和“语”。在现代汉语中,“言语”或“语言”已经作为一个词使用了。例如:“你走的时候言语一声。”“他们之间缺少共同语言。”而在文言文中“言”和“语”是两个词。“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言”本义是“说,说话”,动词,强调说话动作。“语”本义为“与别人说”,动词,强调说话的方式。《说文·言部》解曰:“语,论也。”《诗经·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亨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因此,“语”还有“告诉、告诫”之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从同源词的角度来看,从“吾”得声的字有含“相对、迎对”的意项,如:

晤,相遇,见面。《正字通·日部》:“晤,人相见曰晤。”

衙,迎面阻止。《释名·释乐器》:“衙,止也。”

龉,牙齿参差不齐。《说文·齿部》:“龉,齿不相值也。”

铻,鉏铻,物不相当。《广韵·语韵》:“鉏铻,不相当也。”

对比几个例子,便可以解释“言”、“语”之间的区别了。

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言诗词;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34-02

一、《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字词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通行的五套《大学语文》教材中(这五套教材为:徐中玉编华东师大2005年版《大学语文》、夏中义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大学人文读本》、钱理群等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大学语文》、温儒敏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等语文》、王升高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大学语文》),古代文言诗词的篇幅总量占一半以上。而《大学语文》中文言诗词的字词教学却处于滞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第一,字词解释多有失误(或因袭旧注或解释错误或当注不注);第二,字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至今不甚明确。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编纂《大学语文》教材的语文工作者没有很好的汉语文字学、词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以文字词汇教学为切入点,可以深挖文言诗词中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从事文字、词汇研究的语文工作者又较少涉及《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本文打算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原理和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不同的专业背景下进行。

近几年,关于大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还是“知识性(工具性)”的问题,讨论各执一词。王升高先生认为:“其实都是对的,问题在于如何兼顾二者。”事实上,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人文性和知识性(工具性)两者兼顾几乎没有落实过,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一直以来存在倚重倚轻的现象,当前,《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远远多于知识性。关于知识性中《大学语文》文言诗词的字词教学研究论文,只有十来篇,相对于数以千篇以上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十来篇有关字词教学方面的研究论文所占的比例显然非常小,而就这十来篇论文的研究内容而言,也都是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考察《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字词的注释,还不是从教学法的角度加以考察。苏新春教授在《文化语言学教程》中认为:“汉语的字义、词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结晶。”大学语文的人文性,除了可从作家作品的思想、文化、审美等角度加以体现外,还可从字义、词义中体现出来。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知识性,并不是并行的关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关系。所以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的字词教学改革的研究,无论理论认识上,还是实践应用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教学改革意义

(一)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选文内容

字词的理解是句段篇章理解的基础,《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许多字词的注解或语焉不详或解释错误,严重影响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比如多个版本的《大学语文》选读了《段于鄢》一文,其中“公入而出,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句,该句中“融融”和“洩洩”两词的注解,在本人调查的五套大学语文教材中,或不解释,或因袭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注释:“和‘融融’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快乐得样子”,如此解释“洩洩”和“融融”,不仅没有疏通文意,反而让读者不知其所以然。“融融”是形容快乐的样子,快乐的方式多种多样,到底快乐成什么样子?我们有必要对“融融”两字作出准确的注释。融,《说文》:“炊气上出也。”段注:“《釋詁》、《毛傳》、《方言》皆曰:融,長也。此其引伸之義也。通作抴。”此处当用为引申义“长”,与下文“洩洩”意义相符合,“洩”为假借字,其本字为泄,通过系联詍怈等同声符字来看,“泄”词源意义也当为“延长”,此处“洩洩”和“融融”都是形容快乐悠远绵长,同时更好地形容了郑伯与其母和好如初的情景。从文言诗词中字词的注解,因袭旧注或解释错误或当注不注的现象不胜枚举。当前大学语文的注释当利用古代汉语研究的成果,全面解决注释中的一些错误或不当的地方,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选文内容。

(二)通过字词源流的梳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字词教学不仅属于语言知识教学内容,文言诗词中一些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或其源流的梳理直指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例如:《诗经·静女其姝》:“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大学语文》(吴振清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解释爱为“爱悦”之义,不当。此处“爱”一词是我们透析中国古代青年男女视婚姻爱情为神圣行为的重要字眼,也是理解这首诗中关于描写古代爱情情趣的关键,“爱”在此并不是“爱悦”之义,而是“暧”之本字,《说文》中爱字为“隐蔽模糊”之义,如广西美术出版社本《大学语文》中选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中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句,其注解:“暧暧,轻柔貌,一说隐约可辨貌;”可见轻柔貌的注释在此训释“暧暧”实在是望文生训。关键字词的理解在文言诗词中对传统文化的揭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字词源流的梳理蕴含着中国古代民族智慧和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语文学通过探究汉语词源的方式来观照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成果颇丰,如王念孙的《释大》和《蜾蠃转语记》都作了很好的示范。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传授学生探求字词本义、词源义的形式来挖掘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例如,讲到红色马之“騢”字。《诗经·鲁颂》:“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袪袪。”可以引导學生推导出瑕、霞、蝦等一組同声符字皆有“紅色”的词源义,这样我们不但了解到先民的思维特征:物有同状,予之一名,同时也可以了解先民观察事物的智慧。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学生充满幻想的内心世界,求知欲望强烈,《大学语文》必须给学生新知识,忽略间接知识传授而空谈能力是无根的,也会阻碍了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古代文言诗词的字词教学可以选择能引发讨论的课题,切入点就是通过一些承载文化比较丰富的字词,用少量的知识点燃大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单纯的字词知识灌输甚至忽略字词教学,则会失去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这除了能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汉语词汇量,同时能更深刻地掌握《大学语文》中文言诗词中的字词,为现代汉语写作中简练、生动、古雅的表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