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1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着中国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减速明显,其中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对外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增幅明显回落。在中国,不同区域受次贷危机的影响也不同,这一现象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郑智昕(2009)根据2007年1月-2009年2月数据,测算出次贷危机对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东莞模式、晋江模式为代表的沿海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始于2008年末。周普生(2009)以甘肃省经济指标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次贷危机对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冲击主要是由于欧美等经济实体的市场萎缩,与内陆地区经济所受到的影响模式截然不同。杨先明、梁双陆(2009)则进一步着眼于资源型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论证金融危机对该类地区存在一个滞后期。赵斌(2009)同样认为沿海地区和西部部分地区受危机波及较早,而湖北省作为资源型地区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信心下跌以及外部影响,对其区域经济增长冲击较小。国家外汇管理局湖北省分局课题组(2008)通过对湖北省2005-2008年第一季度的出口数据实证分析,进一步证明湖北省出口在短期内不会受到影响。
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领头羊,湖北省经济相较沿海地区,其经济增长受到的影响出现明显的滞后性。本文基于此,以2008-2009年湖北省与典型沿海地区主要经济指标为依据,分析在次贷危机背景下湖北省经济增长呈现出的滞后特征。
二、次贷危机背景下湖北省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滞后性
次贷危机的播散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影响,对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影响亦呈现明显的不同。通过与东南沿海地区相关数据进行类比发现,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相比存在明显的时滞特点。本文以经济体受影响时间及复苏速度为出发点,研究次贷危机影响湖北经济增长的滞后性特征。
(一)时间层面滞后特征分析
2007-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33.8%,而规模以上工业对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等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9.12%、41.33%、37.57%。因此,该指标对经济增长变化有显著的反映。鉴于数据原因,本文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指标,分析次贷危机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在影响时间层面上与沿海地区的差异。
次贷危机爆发后,湖北省经济变化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呈现出明显不同(如图1)。次贷危机对江苏省影响始于2008年10月,对浙江、广东两省始于2008年12月,而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出现大幅下滑,至2009年2月逐步缓慢回升。受次贷危机影响,湖北省经济增长同沿海地区相比首次下滑的时间出现明显滞后性,其同类指标于2009年1月左右开始出现持续性下滑,下滑速度相对较慢,宏观经济受次贷危机影响不显著。
根据鄂、浙、苏、粤四省统计局的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加值季度数据显示,在受调查的沿海地区中,广东省受次贷危机影响最大,下滑速度最快,而江苏省受影响时间则最早。2008年10月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加值开始下滑,下滑速度为6.32%;2008年12月浙江省、广东省同类指标开始下滑,下滑速度分别为6.54%与37.11%。相比沿海地区,2008年12月份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加值增长速度为3.93%,未出现明显下滑;次贷危机对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影响始于2009年1月份,其下滑速度为10.82%。相比东南沿海地区,次贷危机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呈现明显滞后性,相对江苏省滞后3个月,相对浙江省滞后1个月。
(二)地区生产总值回升速度不同
根据2008-2009年各省地区生产总值季度数据,从回升速度角度分析,湖北省总体经济恢复快于东南沿海地区。2008年第四季度,广东省、浙江省以及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出现大幅下滑,至2009年第二季度,江苏省、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逐步回升,广东省则在第四季度回升至下跌前水平。相比东南沿海地区,2009年第三季度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止跌回升,且回升速度快于东南沿海地区。
根据各地区统计局公布数据,从下滑速度层面分析,受次贷危机影响。沿海大部分地区生产总值自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下跌,2009年第一季度后逐步回升。2008年第四季度广东省GDP为10396.78 亿元,2009年第一季度下滑至7687.73亿元,下滑速度为26.06%;浙江省2008年第四季度GDP为6185.00亿元,2009年第一季度为4632.10亿元,下滑25.11%。江苏省GDP则由2008年第四季度的8472.01亿元下跌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6653.17亿元,下跌速度为21.47%。从回升速度来看,粤、浙、苏三省2009年各季度GDP同期平均增长9.48%、6.26%与8.04%,2008年同期水平为16.37%、15.29%与13.03%,东南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增长趋于停滞。
与沿海地区相比,湖北省2008年第四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为3416.89亿元,2009年第一季度为2423.15亿元,绝对量下降993.74亿元,下滑速度为29.08%。2009年第二季度至第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回升至3278.79亿元。广东省2009年第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回升至下跌前水平,GDP回升至9879.99亿元;浙江省2009年则在2009年第四季度GDP回升至 7004.30亿元;江苏省2009年第二季度止跌回升,GDP回升8877.33亿元。2009年湖北省以20.08%季平均增速增长回升,高于粤、浙、苏三省9.48%、6.26%与8.04%的回升速度。
三、次贷危机对湖北经济增长影响产生滞后性的原因
次贷危机对国内各区域经济冲击主要始于对外贸易行业。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对外贸易拉动,对外贸易受冲击之后,省内经济增长受波及程度大,时效性强。湖北省产业构成与沿海地区存在明显不同,以内需经济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经济发展模式来看,湖北省与沿海地区相比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且在对外贸易路径与出口产品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次贷危机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影响出现明显的不同。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低
次贷危机对各经济区域的影响,主要基于对外贸易传导机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地区,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贡献率高,地区经济增长受次贷危机影响更显著。根据图2对湖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测算,自2004年起,湖北对外贸易依存度线性增长,2009年受次贷危机影响小幅下降。2004-2008年,湖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平均增长率为2%,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14.37%,2009年下跌至11.11%。
从横向比较来看,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要远高于湖北地区。广东省达到128.52%以上,江苏达到86.76%以上,浙江的对外贸易程度也达到了60%以上,全国平均水平超过50%,湖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不但低于浙江、江苏两省,而且处于全国水平之下。对外贸易对湖北省内经济贡献率低,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小。在次贷危机影响下,区域经济受进出口额下降影响不显著。
(二)对外贸易的区域分布不同
次贷危机对各进口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不同,因而对出口国经济增长影响不同。从贸易路径层面来看,湖北省与沿海地区主要贸易方向不同,主要集中在受危机影响较小地区。江苏、浙江、广东三省主要出口对象以欧美为主。湖北省则主要集中于亚洲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相对亚太地区,欧美国家受次贷危机冲击早,受影响程度更大。
2008-2009年,浙江省对美国进出口额占贸易总额的14.61%与14.43%;2008年江苏省对美国进出口额则占贸易总量的14.99%,2009年为16.01%;广东省则分别为13.27%与13.23%。相反,湖北省对美国贸易依赖度较低,2008-2009年湖北省对美国进出口总额所占比例分别占8.85%与9.41%,对欧盟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2.51%与23.16%;2009年湖北对日本进出口额占总量的10.07%,对韩国与澳大利亚的进出口额占总量的7.07%与5.13%。
与欧美地区等经济体相比,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国内经济受次贷危机波及较晚、程度较小,其国内对市场进口需求萎缩不显著,经济复苏较快,因此,对湖北省对外贸易冲击较小。与沿海地区对外贸易主要依赖欧美等地区不同,湖北省对外贸易对象受冲击程度明显弱于东南沿海地区。
(三)出口产品结构不同
中国海关统计,在次贷危机爆发过程中,海外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对一些低附加值,高能耗的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冲击较大;而对于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一些品牌产品的影响相对较小。湖北省商务厅统计分析,2009年湖北省机电产品逆市而上,同期增加4183.6万美元,增长0.3%,占全省外贸出口额的50.5%。这与湖北省机电产品行业主要以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同行业技术优势明显,具有显著相关性。
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是以外包贸易为主要生产模式,在国际分工位于低端价值链上。根据各省市对外贸易出口商品统计数据显示,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出口产品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额中所占份额较少。2008-2009年,浙江省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商品总额的42.31%,以船舶、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只占到出口总额的11.19%;江苏省出口结构分布同样出现严重失衡,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22.56%,而高新技术产品则只占到7.27%;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布则相对平均,所占比例分别为22.45%、26.07%。
湖北省产业结构以资源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参考2008年湖北出口百强企业主营业务分类排名,湖北省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为代表的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其中,技术及资源密集型企业占总量的72%,劳动密集型企业仅占到28%。
同时,高新技术行业快速增长对湖北省对外贸易结构升级起到关键作用。2000-2008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平均增速达24.52%,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出货值达到279亿元,同比增长40%。以武钢、长航、冠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均为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200强企业,在对外技术型密集产品中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出口产品产业结构与东南沿海地区的不同导致湖北省进出口行业在对外贸易传导机制下受次贷危机冲击较小,时间滞后特性显著。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次贷危机对湖北省冲击程度较小,呈现出现明显的滞后性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湖北省贸易的方向不同、出口的产品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对外贸易依存度偏低。
而欧美地区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短期冲击难以撼动其主体经济地位。在世界经济探底回稳之后,欧美地区仍然将主导世界贸易。湖北省应抓住时机,拓宽贸易口径,特别是发展与欧美地区的贸易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优化配置资源,促进湖北快速发展。
(一)提升省内经济外向水平
从湖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来看,湖北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对外贸易对省内经济增长贡献率不足。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化,国与国之间的影响日益深远。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借助发展省内国际贸易可以帮助湖北经济改变原有内需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对外贸易依存度,并利用国际市场优化省内剩余产品资源分配,高效、合理地提升省内经济。同时,通过鼓励省内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国际间竞争,可以促使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自身比较优势。为此,湖北省应依托现有的资源、技术研发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发展省内对外贸易行业的方式方法。
鉴于湖北省对外贸易企业数量少,涉足的经营范围有限。湖北省应首先着眼于发展如武钢、长航、冠捷、美尔雅等优势品牌行业。利用大企业品牌优势,科学、合理地整合省内产业,形成从原材料到生产到配送产销一体的产业集聚模式,从而带动省内中小型生产上下游企业发展。同时,湖北省应出台更多优惠政策,为省内对外贸易行业发展提供税收优惠与资金补贴,提升研发实力与产品核心竞争力。
(二)拓宽对外贸易路径
湖北省对欧盟、美国等主要进口大国出口份额较小,贸易往来不足。近段时间,以美国为代表的几大世界经济体恢复势头良好。2009年第三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线性上升,2010年第四季度GDP为14,8610亿美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04%。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短期经济冲击难以对欧美地区经济实力造成严重影响。
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受阻之后,国外进出口商转而向中西部地区需求新的合作伙伴。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领头羊,湖北省应借此机会,拓宽出口路径,与欧美等地区建立广泛多边贸易关系,为湖北省对外贸易产品扩宽出口市场。同时,欧美地区较高生产标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高利润的追求驱使企业投入更多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科研创新能力,进而在短时间内提升产品比较优势。
(三)“两条腿走路”,加强在内需经济方面的比较优势
随着国家刺激内需计划的逐步实施,国内市场需求逐步上升。作为资源大省,内需消费一直是推动湖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企业积聚资金与研发、销售经验,从而为推动外向型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在省内经济加强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同时,湖北应该继续依托在内需经济方面的优势。依托湖北教育、科研优势,加速政府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开创新的产、学、研究模式,以技术创新振兴湖北经济。同时,湖北省应借助“武汉城市圈”产业区位优势,合理优化省内内需产业资源配置,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产业集聚,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在内需优势对经济增长的保证下,抓住经济复苏的好时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湖北产业结构竞争力。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2
[关键词] 次贷危机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 影响 应对措施
一、危机简介
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次级债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 50%。
美国次贷危机源于美国银行向600万不合格贷款者提供了2000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些贷款者就可以以房产增值部分继续向银行抵押而贷到新的贷款,再用这些新贷款去归还贷款。一旦房价不能继续上涨,他们就无力继续还贷。银行向贷款者发放了贷款,会把手中的贷款进行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债券,在债券市场出售给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会再把自己手中的债券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凭证出售;购买者再把自己手中的资产抵押凭证做成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基金公司之间互相投保,使次级贷款涉及的资金规模成几何级数扩张。而金融衍生工具还在衍生,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还会被打包成合成资产抵押凭证。上述过程使得2000亿美元的坏账拖累了40―50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次贷危机因此全面爆发。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1.次级贷款制度产品设计上固有的缺陷。次级贷款产品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及低利率假设的基础上的。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货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就会产生。
2.为应对流动性过剩,美国政府一直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翻了两番半;2004年-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另一方面,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抵押品价值下降,还款压力大幅度上升,次级贷款的购房投资者,倾向放弃房产,止损出局。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降冲垮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
3.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而创造出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在没有传导隔离机制的情况下进入投资市场。资产证券化把房地产信贷包装成有价证券(MBS债券)拿到资本市场上去流通,后来又配合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设计出了各种衍生品: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事实上,这些高度合成的信用创造产品并没有经过风险的检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金融风暴就会顺着金融链条快速传播、蔓延。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1.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直接打击了美国房地产行业,同时使遍及全世界的房地产泡沫趋于破灭,发达国家的消费热潮宣告终结。体现美国楼市动向的二手房价从2006年夏天开始下降,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战后房价跌幅的记录被不断刷新,全美十个主要城市的房价在去年12月份的实际跌幅高达14.0%。南非、爱尔兰、英国和西班牙的房价也从去年年底开始下滑。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宣告了发达国家消费热潮的终结。从次贷危机日益严重的去年8月份之后,美国人消费心理出现消极倾向,消费意愿的下降使得零售业、娱乐业等非制造业的景气指数急剧恶化。欧洲的个人消费也不旺盛,英国去年10月到12月的个人消费支出下降了0.2%,12月份欧盟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减少了2.0%,是1996年开始此项调查以来的最大跌幅。
第二,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出现动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于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总损失不确定,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全球机构投资者中的分布也不透明,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持续的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发达国家央行的联手注资和美联储的连续下调联邦基金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短缺,但是没有显著改善信贷紧缩的状况。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类风险资产定价的评估以及短期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向美国资本市场回流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三,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很难置身事外。目前美国GDP仍占全球GDP的25%,美国居民一年消费9万亿美元,中国居民一年消费1万亿美元,而印度居民一年仅消费6千亿美元,因此金砖四国目前尚不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居民消费下降将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美元贬值将会削弱发展中国家某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会损害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美国经济衰退将会导致短期资本的波动性加大,从而放大或者刺破发展中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
2.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使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少,进而阻碍中国经济的增长。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较之前一年增长了2622亿美元,增幅达47.7%,连续3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而这当中超过6成都是由对美贸易创造的,显示出中国经济对美国的巨大依赖性。GS的报告也指出,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19%都是被美国所购买,美国经济减速势必将影响中国经济。多数有识之士预测,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必将受到抑制,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因此2008年的中国经济也将有所放缓。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已出现放缓迹象:工厂及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增速开始减弱,贷款申请获批变难,房价在去年大幅上涨后开始企稳,上证综合指数较去年10月高点下跌了46%。同时,美元贬值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也不利于出口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二,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有破灭的危险。美国经济衰退将使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要严进宽出,这些热钱仍可通过贸易渠道和地下渠道流进来,进而使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我们可以预想,一旦次贷危机结束,热钱流出,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就会引起金融危机和支付危机,而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对金融危机的消化处理能力不强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场致命性的打击。
第三,使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缩小。中国政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抑制流动性过剩,一直推行加息政策,这与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紧急降息的政策截然相反,由此大量套利资本涌入中国资本市场,央行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能用人民币去收购外汇,此举会向市场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从而使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严峻,政府因此面临着两难的局面。
第四,次贷危机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较小。由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所持有的次级抵押债券的衍生品的量较少,同时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实行比较严格的准入政策,中国商业银行受此次次级债券危机形成的损失相对要小一些。
对美出口的减少将导致流入中国的外汇随之减少,这无疑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如果因此得到改善,楼市和股市投资过热的现状也将得到抑制。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陆续出台政策以抑制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这些政策主要针对那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的企业,他们的经营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中国从去年开始调低了出口退税的比率,之后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又在7月份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并于8月份开始正式实施。在次贷危机对美出口减少的背景下,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加快生产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被淘汰的过程,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此外,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金融机构由于资本匮乏急于融资,给中国财富基金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价格谈判空间,改变了对发展中国家财富基金的抵制态度,这使得我国海外投资环境变得更加宽松,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投资和进军国外市场,扩大影响力。
四、中国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措施
由于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双向的,我们应做到趋利避害,既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投资环境,又要吸取教训,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1.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当今世界是一个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任何一国发生经济政治危机都有可能波及全世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我们必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此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加强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对国内资产泡沫风险的监测。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资产价格泡沫是紧密联系的。当前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007年以来,商业性购房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趋势, 2007年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比2007年1月末和第一季度分别提高4. 8个和4. 6个百分点。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价租房的供给,合理引导房地产价格回调。
3.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次贷危机使我国海外投资环境更为有利,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机会,扩大对外投资的力度,鼓励财富基金、国内企业、银行等对外投资,同时又要加强管理,防止一哄而上。
4.商业银行要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商业银行在设计和推销任何金融产品特别是衍生工具,在利用其价值的同时,应更多关注风险的防范。要保持适度的信用规模,同时积极推动贷款证券化,以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罗熹:美国次债危机演变及对我国的警示 [J].求是,2009,5
[2]王球娥 杨三科: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J]华南金融电脑,2008,(01):84-86
[3]陆岷峰:美国次级债危机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J].宏观经济研究,2008,(02):52-56
[4]崔辉: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的警示[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试验),Public Science,2008,(05)
[5]张明:论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02):5-6
[6]水野和夫:论次贷危机将刺破全球经济泡沫[J].经济学人[日本],2008-3-18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3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4
关键词:次贷危机;传导机制;影响;措施
次贷危机从爆发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目前进入了后危机时代。此次次贷危机给美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都带来巨大的冲击,其危害也不仅仅局限于在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损失,而是演变成为次贷危机造成的货币市场紧缩对其他资本市场的溢出影响,进而波及到整个金融体系,使之处于瘫痪状态。
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息息相关,融合也日益紧密。中国资本市场和世界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日益增强。众所周知,美国在全球金融贸易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次贷危机必然会通过对美国的影响向其他国家经济体延伸。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正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国际投资途径以及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波及和蔓延,通过汇率机制、资本流动机制、利率机制、资产价格机制以及预期机制进行传导,向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发生着间接影响。
一、次贷危机主要蔓延和波及的途径
而且根据国际金融理论和危机传导理论,金融危机通常进行国际传导的途径通常有三条,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资本。通过这三条途径,金融危机将其引致的风险和效应蔓延到发生危机的经济体之外,继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甚者演变为经济危机。此次次贷危机也正是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市场这三条主要的途径向外传导,先因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蔓延到欧洲、亚洲等地区。由房贷市场、资本市场延伸到整个金融市场、甚至实体经济,继而传导到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中国的资本市场。
次贷危机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出口贸易方面的影响较大。间接影响是指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多边贸易产生影响,可能会间接影响中国与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
次贷危机通过国际投资途径的传导主要是指在投资关系上的改变,即中国资本对海外投资和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方面的改变。一方面,受次贷危机影响,中国资本海外投资风险加大,海外投资收益及前景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之后,美元持续贬值。为寻求避险和更高的投资收益,原本投资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大量资金可能会从美国市场撤离而转向中国。这两种冲击都反映在上市公司的股票上,从而将影响并传导到整个股票市场。这给中国股市带来强烈市场波动,也给投资者带来心理恐慌。
次贷危机通过资本市场途径传导只要是指次贷危机引发的心理恐慌,这种心理认为次贷危机会进一步恶化,会进一步影响资本市场,而中国近期股票市场的低迷不振的表现就是这种心理性冲击最好的证明。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向中国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
以上三种方式是次贷危机主要蔓延和波及的途径,而其次贷危机的影响向中国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主要有汇率机制、资本流动机制、利率机制三个方面。
(一)汇率机制
自从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回升无力,失业率居高不下。而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更是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美国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操纵的结果。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大量的廉价中国商品不断流入美国市场,这不仅是美国贸易产生逆差的根本原因,而且还是美国国内失业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加大对人民币汇率的施压程度。总之,次贷危机引致的美元贬值同时也带来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巨大压力,这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不利。
(二)资本流动机制
正如上文所讲,次贷危机带来中国资本的海外投资和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方面的改变。一方面,受次贷危机影响,中国资本海外投资风险加大,海外投资收益及前景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之后,美元持续贬值。为寻求避险和更高的投资收益,原本投资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大量资金可能会从美国市场撤离而转向中国。这也将影响股市的波动。
(三)利率机制
为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各国为应对通胀而普遍加息、收紧银根的行为,最终必然会加大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其业绩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必然通过其上市的股票价格的变动予以体现。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尽管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剧了房地产的市场危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带来了许多的积极影响。比如说,次贷危机给还在金融创新领域摸索前进的中国带来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同时,也给我国金融创新树立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在金融创新中要时刻谨记“谨慎”原则
我们要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但是也必须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金融创新要从基础做起,坚决不能被巨大的利润遮住双眼而忽略了其背后的风险。
(二)银行监管要加紧
我们要重视放松监管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加强对人的监管和制约,必要的时候采用立法执法等手段防患于未然,避免金融危机在中国发生。
(三)处理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度泡沫化的问题
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度泡沫化蕴藏着极大的风险。次贷危机的发生警示我们:当资产价格处于上升时往往看不出风险的大小。而当资产价格下降时,风险会迅速沿着信用链条向外蔓延。我国又采取银行和房地产共生增长的模式,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风险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我们要以次贷危机为鉴,处理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度泡沫化的问题。
总之,次贷危机的爆发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世界经济也进行了调整。这对于我国来说,即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人才大量流动有利于我们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只要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措施,调整政策,积极应对挑战,我国一定能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5)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5
关键词:次贷危机;牙买加体系;实体经济
作者简介:何亮(1974~).男,湖南株洲人,广东五邑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主要从事金融理论和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2-0136-04 收稿日期:2009-02-10
一、引言
自2007年2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升级为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银行被政府接管以及各大股市剧烈震荡。在这场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倒闭;高盛、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行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房利美与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岌岌可危。这些百年老店迅速从华尔街消失。宣布华尔街过度虚拟经济的失败。接着。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美国次贷危机迅速传染到全世界,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股指连续多日大幅下挫,严重打击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自2007年年初以来,全球金融机构已经宣布的与次贷相关的亏损和资产减计已经达到了5000亿美元,全球股市因信贷市场崩溃所蒸发的市值高达11万亿美元。
金融危机穿越全球金融体系的防火墙,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数据显示,房价与股价暴跌导致消费者信心不足,致使占美国经济总量约2/3的个人消费开支出现下滑,由此带来了经济衰退以及失业增加。美国2008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0.3%。这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而2009年初以来,美国非农业岗位已经累计减少76万个。失业率从年初的4.7%上升到9月份的6.1%,失业人数新增75万多人。同时,受经济衰退降低了美国的进口需求的影响。中国、印度等依靠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出口减缓。实体经济呈现增长放缓的趋势。此外。美元大幅贬值损害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像欧盟和日本等与美国出口商品构成竞争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导致其出口需求下降,实体经济陷入衰退的边缘。
从目前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来看,可谓是众说纷纭,理论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王漪瑁,2008;杜厚文,2008;黄纪宪,2008),很难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这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各国政府在危机应对政策方面的一致和协调性。本文试图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平衡以及次贷危机等角度来解析造成当前金融危机的各种原因,并就其发展阶段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来由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金融化的倾向,但在金融化的过程中.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失衡的问题。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周军等,2008)。美国赤字增长、全球贸易不均衡、美元贬值、利率差别以及国际投资资金的无序流动造成了国际金融结构的失衡。同时,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其不断增长及对外过度供给给全球带来了流动性膨胀(张云等,2008)。国际金融结构的失衡最终通过不断膨胀的流动性投向,导致实体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背离。美国次贷危机正是根源于这样的国际经济背景,并通过与房贷相关的金融领域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再经过美国经济内外平衡问题以及当前货币体系的缺陷传导到欧洲、亚洲以及全世界,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1 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是引发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当今世界采用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天然的、难以弥补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注定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首先,在牙买加货币体系下,美元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而且美元不受黄金的束缚。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以本币举债的国家。这就为美元的全球信用不断扩张,全球流动性泛滥提供了可能。其次,牙买加货币体系实行浮动汇率。国际汇率的经常性变动助长了国际游资投机活动不断加剧,使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国家深受其害。此外,牙买加货币体系实际上是在一种“无制度”的环境中运行.缺乏对国际储备增长的多变协调管理机制,取而代之的是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国家的双边谈判,这很难为平衡双边贸易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吴东泰,2006)。在此情况下,新兴经济体过快增长的储备货币加速流入到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的美国,使美国金融资产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严重的泡沫。
可见,在“无锚”的单一货币本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下,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是引发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目前世界各国在联手采取各种措施避免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对实体经济形成冲击的同时,必须重新审视和变革国际货币体系,以免重蹈覆辙。
2 美国经济长期内外失衡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最重要因素
在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政府可以在美联储货币发行的支撑下,毫无顾忌地发行债券,其商业银行系统也可以向国内企业和个人大量放贷,为美国居民和政府进行消费而非储蓄提供了条件。低储蓄与高消费相伴随是美国经济一大特点,据统计,近年来消费占美国GDP的比重高达70%左右,而美国的个人储蓄出现了-1.0%的储蓄率。不断膨胀的美国政府赤字支出和居民的高消费导致了美国经常项目出现持续逆差。而在缺乏国内储蓄的条件下,美国通过金融创新来证券化其债务,再将证券化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造成资本项目顺差来回收美元,使得国际收支保持着脆弱性的平衡。这样下来,美国国内的流动性不断膨胀,且急于寻找投资的标的物,美国政府在这样的压力下不断调整货币政策,为国内资产价格的泡沫化制造条件。特别是在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后.美国实行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如图一所示,从2000年~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美国的长期低利率政策更加刺激流动性的膨胀,大量的资金在利益的驱动下疯狂地流入房地产行业中,造成了房地产资产泡沫化。这种资产泡沫在美国外债累积效应,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以及经济发展周期变化的刺激下必然破裂。表现在2004年6月份以后美国不断调高利率,房地产资产价格不断下跌以及由此带来带来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3 美国次贷危机是引爆当前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主要面向信用记录欠佳和收人证明缺失的客户提供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美国次级按揭贷款近年来迅速扩张,但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泡沫的破裂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
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另外,在次级债危机中,标的资产不断地重新组合、包装,进行资产证券化产生了多样化创新产品,这种证券化产品出售给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可以转移金融机构潜在的高风险,但这种证券化却通过杠杆效应增大了流动性,加速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另外,巨大的利益驱动与竞争的加剧使贷款机构只顾极力推广次贷产品而有意忽视向投资者说明风险,最终放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程度,并导致次贷危机从信贷危机演变为资本危机传导到全世界。
三、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展阶段
美国次贷危机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种演变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张明。2008)。首先,危机先从美国的房地产行业泡沫破裂触发。带来了美国信贷危机;接着通过资产证券化。把这种信贷市场的危机传导到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的下跌导致信贷市场出现持续紧缩,危机又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并扩散到全世界;最后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对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造成影响,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
1 次贷危机的积累与触发
2003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连续降低联邦基准利率。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的一片繁荣。在利益的驱动下,贷款机构纷纷加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次级抵押贷款风险较高的事实,这给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李进等,2007)。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货膨胀趋势开始出现。在此压力下,美联储开始出台紧缩的货币政策,调高基准利率,导致房地产价格下跌。如下图二、三所示,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基准利率从l%上调至5.25%,2006年6月至今的房地产价格不断下跌。如果下跌的价格出现低于未偿还抵押贷款合同金额的水平。很多本来信用就差的借款人干脆直接违约,这样信贷市场上便面临着流动性危机。次贷危机也就爆发了。
2 次贷危机从信用市场传导到资本市场
资产的证券化可以转移金融机构潜在的高风险(孙立坚等,2008)。在未实施证券化之前,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信用风险完全由商业银行或专业贷款公司等贷款供应商承担。一旦实施了抵押贷款证券化,则与该部分抵押贷款债权相关的信用风险及其收益,就从贷款供应商转移到持有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或CDO)的机构投资者手中。巨大利益驱动与竞争的加剧使贷款机构极力推广次贷产品,并经过层层包装.原本简单的债务抵押凭证被演化成无现金投入、只承担风险并能获得现金流的衍生金融产品。通过反复衍生和杠杆交易,在满足了市场需求的同时将风险传递给全球的投资者。对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按揭贷款证券化具有极其复杂的流程结构,且每个层次都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首先,信贷资产证券具有极高的杠杆度。信贷资产被不断打包转卖。在循环定价的作用下,初始的信贷资产价值得到了数倍的扩大,贷款机构及投资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不断增大,而风险也在不断增大。其次,资产证券化不仅是一个风险分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风险扩张的过程。在整个资金链的任何一环出现断裂,都会通过金融市场的传导效应迅速波及到几乎任何一个金融机构。因此,当次贷危机爆发后,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存在,必然把原来仅限于信贷市场中的风险传导到整个资本市场上来。
3 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联储不断地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联邦基金利率降低了325个基点。从5.25%降低至2%。然而金融市场上的信贷紧缩却始终没有得到彻底改善。从图四可以看出,次贷危机爆发以来,TED息差(3个月美国国债收益率与3个月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之间的利差,反映了银行之间相互提供贷款的意愿)从之前的不到50个基点,一度攀升到200个基点。尽管美联储采取了降息和注资措施,该指标一直在100至200个基点区间内振荡,目前仍停留在100个基点左右。这表明美联储空前力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次贷危机的爆发造成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市场价值下跌,给实施以市定价会计记账方法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巨额的资产减记与账面亏损。实施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的商业银行被迫启动了去杠杆化过程,因此不得不降低包括贷款在内的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由资产价格下跌导致的信贷市场出现持续紧缩表明了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同时,由于全球金融一体化,上述的受次贷危机影响的金融机构不局限于美国国内,欧洲、亚洲以及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同样面临着信贷市场上流动性短缺的影响而深陷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
4 全球性金融危机从金融经济传导到实体经济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背离,但反过来。随着其对市场信心和对消费预期带来的冲击以及流动性紧缩的影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滞后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焦继军,2008)。主要体现在全球房价进一步下跌,消费和投资出现萎缩,制造业产值下滑,就业状况恶化等。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打击了房地产行业,目前该行业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均出现萎缩。如图五所示,无论是房屋开数量还是房屋销售数量在次贷危机后都显著下降。同时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负向财富效应,导致居民消费下滑。另外,公司股票价值大幅下降,削弱了企业新增投资的动力。实际上,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消费者支出总额负增长3.1%.创下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美国当前住房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下半年的5.5%下降到3.7%,达到1991年经济衰退以来的最低点。美国2008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负0.3%,这也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差纪录。
四、当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更深刻地从美国实体经济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美国经济衰退导致美国进口需求下降,美联储降息导致美元贬值,这些都将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行业构成冲击。同时,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各大金融机构的恐慌心理将导致惜贷的行为,从而造成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影响其经营以及投资规模的扩大,这将进一步放缓全球实体经济的增长。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6
美林被收购,大摩和高盛被迫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数十家地方银行陆续倒闭……华尔街正在遭受审判。
近一个月来,不仅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的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得到了批准,包括英国央行、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等数家央行也都参与了救助,以防止危机蔓延而引发全球金融业更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危机之初 我们掉以轻心
次贷危机之初,一些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曾乐观地估计危机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也希望通过注资和向市场提供其他便利,能够很快渡过危机。然而一年过去了,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并且影响还在加深。甚至有预测称世界经济有可能面临长期衰退。
对于此次危机,各种评述很多。起初,人们只从市场角度分析,将其主要归咎于:中央银行长期低利率政策、利差和风险溢价长期偏低、评级公司的误判、市场参与者无休止地追逐利润等。后来,人们才从理论上分析更深层次的原因:在次贷危机发生以前,越来越多的人信奉市场原教旨主义。该观点认为,市场总是趋于均衡,只有允许各类市场参与者追逐自身的利益,才能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市场有充足的韧性以实现自我风险调节。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各国金融监管不断放松,金融创新被认为是纯粹的金融工程或金融技术问题,而低估了各种次生产品相互交叉和渗透的风险。
此外,经济全球化又使得经济运行中的矛盾被推迟和掩盖。在全球化过程中,商品市场供给丰富,价格低廉,使一些发达国家享受到了丰厚的生产红利。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利用其发达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市场肆意扩张,从而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和金融衍生品的扩张,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不断累积,最终只能通过危机加以调整。
危机传导 我们推波助澜
现在看来,虚拟经济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无限扩张。金融业无论多发达,也不能改变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律。
1980年,全球金融资产规模与世界GDP水平相当,而到2005年,金融资产总量已经增长到同年GDP的3倍,过剩的流动性使得信贷产品的利得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为了逃避管制、增加收益,市场迫切要求利用相应的杠杆改善收益状况,从而使证券化及衍生产品和其他杠杆产品的运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虚拟经济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似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狂奔,非理性的繁荣似皇帝的新衣障住了许多人的双眼,谁也不愿刺穿泡沫。
当然,结构性金融产品的风波,如果不波及到主要的货币市场,也并不必然对系统性稳定构成威胁。而当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时,为应对资本充足率下降,商业银行就不得不调整其资产负债表,努力改变自己的资金状况。这样,次贷通过两个途径对经济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第一个传导途径是银行间货币市场。主要商业银行每日在伦敦和纽约市场相互拆借资金,资金的价格取决于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指欧洲货币市场上,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一年期以下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或美联储基准利率。危机发生后,许多大银行出现了巨额损失,想方设法把钱攥在手中,同时对其他银行的资金状况和还款能力表现出怀疑。这种相互的不信任使得货币市场瞬间就紧张起来,从而导致流动性枯竭。一个标志是3个月期LIBOR和美联储基准利率的利差急剧上升;另一个标志就是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向银行间市场注入大量的短期流动资金,这也反映出了监管部门对银行流动性不足的普遍忧虑。
第二个传导途径是资本市场。由于风险放大,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银行发行长期债券或增发股票的难度加大,公司借款的成本也大幅度提高,高收益率公司债券等垃圾债券充斥市场,投资者比平时表现得更加厌恶风险。因此,危机的影响逐步扩展到了其他行业和整个经济社会。
危机警钟 不可充耳不闻
这样的危机为什么没有得到有效的预警和控制?是技术性问题还是理念问题?
任何危机的发生都不可能毫无征兆,次贷危机也不例外。违约率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风险的指标。2005年年中以前,就违约率而言,次贷与优质或准优质贷款都保持在较低水平,二者也无明显差别。但到2005年年中以后,特别是2006年年中后,随着美国住房价格的下降,二者开始分化,次贷违约率明显上升。到2007年,次贷违约率初步攀升。今年前几个月,次贷违约率继续攀升,但升幅有所减缓,而优质贷款违约率却出现明显上升。在到期不能还款的次贷中,累计爽约额大的主要是集中在2005年~2007年发放的贷款。
因此,从技术层面看,有许多问题值得考量。
其一,货币统计和监测。过去十几年中,管理当局对贷款增长高于货币增长并没有足够重视。证券化、利差交易以及各种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影响了全球货币信贷统计。从理论上讲,年金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单位信托、外汇交换所等机构的负债不计入货币,这样,金融机构的借出只是增加了信贷供给,却没有增加货币供应量,只有货币金融机构才有权增加货币供给。但是,证券化虽然减少了银行的账内贷款,却并没减少银行的资本。于是,银行仍可以用新的贷款替代售出贷款。通过这样的循环。银行持续收取服务费并赚取利润,进而使得货币金融机构对资产证券化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动力。
其二,风险资产权重的确定。货币金融机构受《巴塞尔协议|》的约束,必须针对风险资产持有8%的最低资本金,对不同的资产有不同的风险权重。然而,权重是粗线条的,分类也是广泛的,不能完全反映一个篮子里各类资产的不同质量。比如,主贷和次贷都是50%的风险权重,会导致规则性套利行为。
其三,信用评级问题。投资者之所以对证券化产品趋之若骛,是因为那些高信用级别的资产可以得到较高的回报。信用级别高的实体少,但证券化却创造了一大批AAA、AA、A级的证券,这些证券的收益率比那些可比的企业债、政府债的收益率要高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