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低碳生活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范文1
【关键词】汉族;羌族;房屋建筑;生活现状;震后重建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75-03
北川县是“5・12”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县。全县遇难人数多达15645人,失踪4402人。经济损失及建筑毁坏也最为惨烈。国家 “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多项统计中,按照灾害程度范围划分为极重灾区、重灾区、轻灾区和影响区4种类型,而北川县均被列为极重灾区之首。有着2 0 0 0 多年历史的“ 中国羌族第一寨”古羌族遗址―萝卜寨消失了;黄泥雕群的布瓦村没有了古色古香的阿尔村面目全非;北川文化馆5 名工作人员在地震中全部遇难;一名会吹羌笛的传人也在地震中遇难[1]擂鼓镇同样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受灾18229人,受伤3809人,死亡650人,其中镇驻地死亡79人,失踪118人。镇域千人死亡比例30人/千人,千人转移安置比例380人/千人。北川羌族自治区作为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迅速成为热点而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自2008年以来,关于北川羌族自治县灾后重建的研究报告大幅增加,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少有研究汉族与羌族杂居区的家庭震后生活现状的报告。为此,我们在绵阳市北川县试点调查了汉族与羌族杂居区的家庭震后生活现状。
1 调研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地点及对象
选取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吉娜羌寨)、香泉乡以及新北川717户家庭,共2960人进行调查。三地分别位于北川老县城的三个不同方向,其中擂鼓镇和香泉乡经济构成均以羌汉杂居为主,香泉乡地处偏远山区,经济较为贫穷落后,而擂鼓镇由于得到大力援建,经济条件较好。
1.2调查方法及内容
本调查由川北医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组(共计27人)于2012年7月8日至7月14日完成。调查员在调查前对问卷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就调查技巧进行统一培训后,以2~3人为一组,深入到户进行调查。调查以访谈的形式进行,相关问卷信息由调查员记录。
1.3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分别调查震后汉族家庭和羌族家庭的生活现状,从房屋建筑类型、房屋震后类型、饮水、交通工具、能源、家电六个方面,了解汉族家庭和羌族家庭的复苏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性。从其他文献来看,大多都是通过了解总体经济恢复情况而间接反映,很少有直接反映“5・12”汶川大地震后羌汉民族生活质量对比分析的调查,本研究通过调查震后汉族家庭和羌族家庭的生活现状,直接反映两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作用下部分方面的差异性。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电子表格统一录入,关于汉族家庭和羌族家庭所涉及的对比均采用2检验,对于有20%的格子理论值小于5时,P值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
2数据分析结果
2.1 震后房屋类型分析结果
通过对问题“汶川地震后您的房屋类型?”的调查,有效回收相关问卷710份。其中汉族家庭353户,羌族家庭357户,得到结果见表1。汉族家庭与羌族家庭震后房屋类型对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中擂鼓镇416户,香泉乡家庭229户,得到结果见表2。擂鼓镇家庭与香泉乡家庭震后房屋类型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通过对问题“您房屋的建筑结构是哪一种?”的调查,有效回收相关问卷459份。其中汉族家庭213户,羌族家庭227户,得到结果见表1。汉族家庭与羌族家庭的房屋建筑类型对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中擂鼓镇家庭251户,香泉乡家庭206户。得到结果见表2。擂鼓镇家庭与香泉乡家庭的房屋建筑结构类型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2 生活基本设施分析结果
关于饮水类型的问题,有效回收相关问卷686份。其中汉族家庭341户,羌族家庭343户,得到结果见表3。汉族家庭与羌族家庭的饮水筑类型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其中擂鼓镇家庭369户,香泉乡家庭304户,得到结果见表4。擂鼓镇家庭与香泉乡家庭的饮水筑类型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通过交通工具类型的调查,有效回收相关问卷694份。其中汉族家庭339户,羌族家庭352户,得到结果见表3。汉族家庭与羌族家庭的交通工具类型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其中擂鼓镇家庭361户,香泉乡家庭294户,得到结果见表4。擂鼓镇家庭与香泉乡家庭的交通工具类型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通过对问题“您们家庭使用的能源有哪些?”的调查,有效回收相关问卷706份。其中汉族家庭348户,羌族家庭355户,得到结果见表3。汉族家庭与羌族家庭所使用能源类型的对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中擂鼓镇家庭372户,香泉乡家庭303户,得到结果见表4。擂鼓镇家庭与香泉乡家庭所使用能源类型的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通过对问题“您们家庭的电器有哪些?”的调查,有效回收相关问卷691份。其中汉族家庭340户,羌族家庭349户,得到结果见表3。汉族家庭与羌族家庭的家电类型对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中擂鼓镇家庭353户,香泉乡家庭291户,得到结果见表4。擂鼓镇家庭与香泉乡家庭的家电类型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对比汉羌民族家庭震后房屋类型:汉、羌族家庭旧房分别占所有房屋中的14%、11%;两族家庭维修房分别占所有房屋中的11%、12%;汉、羌族家庭重建房分别占所有房屋中的75%、77%。两组数据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可能原因是由于羌汉杂居度较高,建筑文化融合较好,且两个民族的住房建筑类型与质量受到各自建筑文化所产生的差异较小。对比擂鼓镇和香泉乡家庭震后房屋类型:两地家庭旧房分别占所有房屋中的8.1%、21.8%;擂鼓镇、香泉乡家庭维修房分别占所有房屋中的7.9%、17.5%;两地家庭重建房分别占所有房屋中的83.9%、60.7%。两组数据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可能是由于擂鼓镇房屋建筑密集,在地震中受灾程度更加严重,震后重建的整体规划设计较为全面。在房屋建筑类型中,擂鼓镇土基房仅占所有房屋中的0.4%,香泉乡土基房占所有房屋中的3.9%;两地2层砖瓦房分别占所有房屋中的32.3%、66.5%;两组数据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土基房结构简单,设计相似,在地震中受损和坍塌情况大体一致,所以土基房在震后剩余的数量比例在两地无明显差异。砖瓦房是我国乡镇最为普遍的房屋类型,擂鼓镇震后重建过程中公寓式房屋的建造占有一定比例,但砖瓦房剩余量和重建量总和仍大于公寓式房。而香泉乡震后重建主要以砖瓦房居多,土基房和公寓式房屋非常少。目前擂鼓镇和香泉乡房屋类型均以2层砖瓦房为主。平衡特色与经济双重考量,在体现城市建筑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力求准确传达体现民族历史与文化特征信息。[2]可以看出,重建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建筑质量安全和抗震设防烈度问题。
给水现状:对比汉羌民族家庭饮水类型:汉、羌族家庭饮用自来水分别占全部饮水类型83%、78%;两族家庭饮用井水占全部饮水类型12%、19%。对比擂鼓镇和香泉乡家庭饮水类型:擂鼓镇家庭饮用自来水、井水占全部饮水类型88.2%, 和9.4%,香泉乡家庭饮用自来水、井水占全部饮水类型64.2%和28.5%。自来水是北川两民族两地主要饮水类型,井水次之。汉族较羌族家庭饮用自来水比例较高,饮用井水比例较低,但差异较小。可能原因是居住分布和文化习惯差异,羌族家庭较汉族发展略慢。但当地汉羌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大体相同,政府缩小两民族生活经济差距的社会保障政策基本落实。
交通工具方面:对比汉羌民族家庭类型,汉羌两族机动车中占得最多的就是摩托车,这与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与当地道路建设息息相关,汉族家庭摩托车占全部类型比例为32%,羌族家庭摩托车占全部类型比例为45%。汉族家庭无交通工具占全部类型比例为34%,羌族家庭无交通工具占全部类型比例为23%。可能原因是汉族家庭青壮年外出打工现象明显,致使空巢老人较多,使用交通工具相对较少。对比擂鼓镇与香泉乡家庭交通工具类型:擂鼓镇家庭摩托车占全部类型比例为42.2%,香泉乡家庭摩托车占全部类型比例为46.3%;擂鼓镇家庭无交通工具占全部类型比例为26.7%,香泉乡家庭无交通工具占全部类型比例为26.6%。而货车所占比例非常小,可能与当地经济以务农为主,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并且与政府强调环境友好的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倡导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有关。
表3中,电源作为第一使用能源,汉、羌族家庭使用能源中电所占比例分别为46.8%、45.6%。目前当地电源的普及率较高,地震造成电线杆倒塌基本恢复。汉羌家庭使用能源类型无统计学差异,主要原因是高度杂居和经济生活能力相当。其中羌族家庭使用的第二能源是柴,可能原因是羌族饮食和篝火舞蹈文化对于柴的需求较高;天然气的使用量低,说明当地天然气运输管道建设较为落后。表4中,擂鼓镇家庭使用能源中煤所占比例为0.4%,香泉乡家庭使用能源中煤所占为1.1%,均居所有使用能源的最后一位,可能原因是北川重建要求开展低碳(绿色)社区、家庭等创建有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低碳宣传,广泛宣传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绿色)机关、社区、学校、医院、饭店、家庭等创建活动。[3]
家电方面,汉、羌族家庭彩电拥有量分别占所有家电的19.5%、19.7%,居所有家用电器第一位;电饭煲冰箱、电扇分别在两族家庭中均位于第二、三、四位;风扇在汉羌两族使用量无差异,在北川当地普及率较好,而空调则使用量较低。可能原因是北川气候适宜、昼夜温差较小,电风扇基本满足其当地居民防暑降温的需求。北川当地家庭对电脑和空调的拥有量较少;而收音机、黑白电视以及收录机在汉羌家庭中均为使用量极少的3种电器。作为21世纪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电脑,在擂鼓镇的普及率为7.1%,远大于香泉乡的2.8%,两地总体普及率较低。可能原因是北川当地外出工作的中青年人群较大,而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居住量相对较多并且除北川新县城外的其他乡镇的网络通信产业的恢复、建设和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4 对策
综上所述,北川羌族自治县震后汉族与羌族家庭生活现状对比分析, 汉羌两族在房屋建筑类型、房屋震后类型、饮水、交通工具、使用能源六个方面并无较大差异,这与汉羌两族高度混居密切相关,但是人们总体生活水平还是处于中下.但擂鼓镇和香泉乡的居民生活现状还是存在明显差异, 四川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呈正相关[4]因此加大教育普及力度, 改变农村居民观念 强化其受教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新北川安居房工程已大部分交付使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已趋完善,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紧凑建设之中。由于土地缺失,不少人选择外出打工,面对新北川现存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商业运作手段为北川注入新的血液,充分发挥是文化传承载体的作用,村寨建设与羌族特色民居和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用新型的乡村旅游替代过去原始的农村经济形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多元化产业的发展, 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5]重视文化生态建设,为地居民居住、生产、生活提供经济保障。
参考文献:
[1] 胡勇,对灾后重建的再思考[J].现代人才.2010,(3) :55-57.
[2] 陈振羽,魏维,朱子瑜等.可持续规划理念在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中的实践[J].城市规划.2011.s(5).
[3] 洪昌富,刘海龙,魏保军等.北川新县城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J].建设科技. 2010(2):22-26.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范文2
一、政府规制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政府在职责决定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工业革命后由于大量化石资源的消耗导致的以温室效应为突出体现的气候灾难,最早出自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该报告提出要以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
谢进、张坤民、潘家华、邵伟等专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尽管各位专家对低碳经济的表述不尽一致,但是其核心就是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模式,利用清洁能源,保护生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也正是低碳经济的目标所在。
联合国气候委员会认为,气候变化的后果是不可逆转的,就全球而言,气候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今年1月1日,欧盟强行推出了航空碳排放税,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在纷纷发表意见反对、抵制航空碳排放税的同时,更需要引起我们深层面的思考,一是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减少碳排放是一个全球问题,不是一个地区、更不是那个个体的行为。二是非常明确地让我们看到,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尽管我国的历史排放和人均排放均较一些发达国家低,但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承受的国际压力仍在不断增大,在全球化气候变暖的紧迫形势下,政府必须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
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社会长期的、全面的发展规划,必须要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当今社会,政府承担着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并承担着稳定和巩固社会经济基础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令世界瞩目,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市场发育程度还不高,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明显,虽然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地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但是,无论在市场经济运转过程中,还是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政府的影响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近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是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代价的,低碳经济发展必然面临着人们传统生产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问题,也必然面临着来自高能耗利益主体的阻力。政府由于其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和广泛的权力,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关系是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必须的选择。
(二)经济外部性要求政府规制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果全人类共享,无论是社会产品与社会服务的提供者,还是社会产品与社会服务的消费者都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受益者,但是,无论是社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还是消费者个体又都不可能自觉主动地选择低碳生产行为和低碳消费行为,这是由私人主体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产品与社会服务的生产者之间在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时面临着投入与享有低碳经济发展成果之间的博弈,在从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投入,并且需要以减少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如果都没有对低碳经济进行增加投入,各方虽然都没有享受到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但是从个体利益看也没有任何损失;如果都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相应的投入,各方都能在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共享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如果一方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资而其他方没有相应的投入,那么就会出现大家一起享有这部分投入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改变。这种现象的出现,在经济学上通常称为“搭便车”,由于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存在“搭便车”行为,导致各经济主体也不会主动地选择为低碳经济埋单,个体的企业如此,各个地区之间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也是如此。
可以看出,由于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利益驱动性,低碳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有能够驾驭和平衡各利益主体的主导者来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行为规制,这一主导者只能是政府。政府既可以通过行政手段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进行规制。政府规制通常可以有两种基本手段,一是政府以行政命令手段对企业进行强制性的行为控制,比如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关闭小火电、小化工等行为,以保证政府在较为合理的条件和范畴内承担治理污染的公共支出;二是政府通过经济手段鼓励和引导市场经济主体理性地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比如政府通过征收排污税建立“谁污染,谁负责”的规制原则、通过修订资源税、开征环境税等绿色税制抑制污染和资源浪费,并对所得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等进行相应调整以鼓励企业实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行为,将由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形成的社会成本反映到商品和服务中去,通过改变生产企业的成本收益对比制定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式供企业和引导企业进行低碳经济的理性选择。
二、政府规制行为选择
低碳经济的参与者既有作为重要主体的政府,还有社会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由于低碳经济发展涉及到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密切相关,政府规制行为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因此,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规制必须进行科学选择。
(一)政府规制行为要考虑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
低碳经济发展是全球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简称《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从《京都议定书》来看,我国在减少碳排放上的压力是巨大的,在认识到我国碳排放现状的前提下,必须明确的是,发达国家在过去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取得了今天经济的高度发达,也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历程,同时,又在发出减少碳排放倡议的同时,将污染严重的行业通过市场手段转移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致使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增长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下,不得不选择以低消耗、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个永久的工程,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充分考虑本国实际,制定出一个符合本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客观情况的、符合本国人民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二)政府规制行为应以制度设计为主
政府、企业、消费者等都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参与者,政府在进行行为规制的过程中应避免将发展低碳经济变成政府一厢情愿的事情,企业、非政府组织、消费者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
对企业来讲,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求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来讲,其本身随着资源的枯竭也面临着经济增长的转型,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有理性的企业应该看到正是转变增长方式的催化剂,使其在资源枯竭到来之前未雨绸缪。在同时,政府也可以做好教育宣传工作,让企业更好地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从消费者来讲,其消费行为的选择从理性上应该是倾向于低碳经济模式,选择绿色消费,但是从其生活现状考虑,消费成本的高低和消费的方便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全民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如果在成本与方便程度上能够让消费者接受的话,相信公民会将低碳生活作为理性的选择。
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其规制的定位应立足于制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角色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错位,必须要避免过度干预市场的行为。虽然政府规制对于低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市场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果政府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地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会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低效率,对低碳经济发展来说有害无益,政府应通过建立健全系统而有效的制度来规范和引导市场经济各主体理性地选择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
(三)政府规制行为自身的低碳经济选择
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示范效应通过两个方面体现:
其一,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是否遵循了低碳经济发展优先的原则。政府的行政行为本身应当将低碳经济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从宏观和中观层面上引导社会经济活动的其他主体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行政行为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作为管理者的政府行政。作为管理者的政府行政行为,指政府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方面所体现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规划包括产业政策规划、经济发展目标规划等涉及中长期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作为管理者的政府在进行规划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低碳经济的理念,必将对当地的低碳经济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二是作为监督者的政府行为,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监督者,政府对于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的态度直接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会对其他的市场主体产生极大的影响。地方政府在追逐GDP的过程中对污染事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仅说明了政府没有履行经济发展监督者的职责,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力。
其二,作为普通市场主体的政府行为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政府既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则的制定者,又是社会产品和社会服务的消费者,作为消费者的政府行为对整个社会选择低碳经济模式的影响非常之大。低碳经济在我国还算是新生事物,在倡导公众转变生活方式、选择低碳生活的过程中,政府消费本身是否选择低碳方式,对公众低碳生活的选择有着教育、引导作用。因此,低碳经济应该首先从政府做起,将低碳生活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政府生活行为上。
参考文献:
①陈迎. 中国低碳经济的挑战与转型策略.《环境保护》2009,(24)
②李斌. 发展低碳经济中的政府角色定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③李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政府行为博弈市场边界.《改革》2011,(10)
④余晖.《政府与企业——从宏观管理到微观规制》,1997年
⑤王俊豪.《政府规制经济学导论》,2001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范文3
1 战略引领
制定并实施政府主导、品牌提升、持续发展、示范带动、融合一体发展的战略。
1.1 政府主导战略 加强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统筹规划,在统筹乡村发展规划中,强化农村旅游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统筹建设,强化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统筹协调服务,在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中,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清洁环保实行统筹规划和解决。
1.2 品牌提升战略 充分利用国际旅游岛建设契机,打好保亭“玉林秘境、黎苗风情”品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规范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的乡土特色、调整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入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垂钓捕捞等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农乐乐”形象。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注重环境保护,避免不当开发、过度开发。加强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1.4 融合开发及一体化产业发展战略 以乡村度假促进新时期旅游开发,使特色化、品牌化、规范化、规模化的乡村度假成为乡村旅游主体形式――农家乐(农乐乐)的主要特征。紧密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耕种-田管-收获-销售-餐饮服务的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协调发展。
2 统筹规划
2.1 确定发展方向与目标 ①发展方向。贯彻“要培育农家乐、体现保亭农民增收的特色”的精神,以休闲度假为发展方向,编制乡村旅游有关规划,切合做好休闲度假型农家乐。②确立农家乐发展目标。一是树立保亭旅游形象;二是满足游客休闲度假需求;三是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推介保亭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
2.2 总体布局 结合保亭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及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保亭乡村旅游发展布局设计为“一圈、两带、五群落”的空间结构。①一圈。以保亭县城和七仙岭为核心形成环城乡村旅游圈,以山野黎城和雨林温泉秘境为背景。②两带。沿保亭南北交通主干线和东西交通干线形成的乡村旅游度假带,分别是224国道海榆中线(保亭境内)的山水黎乡乡村旅游带、保亭-陵水305省道田园休闲乡村旅游带。③五群落。围绕毛感乡、六弓乡、南林乡、加茂镇、八村的特色资源与产业形成乡村旅游点,组成五大乡村旅游群落。毛感群落建成山乡雨林特色休闲区,以特色山野环境为吸引物;六弓乡建成热带乡村低碳生活旅游区,以低碳乡村、国际绿都为吸引物;南林乡以热带山地乡村为背景,建设热带山水田园休闲区,以热带山水田园为吸引物;加茂镇以微缩丘陵雨林为背景,建设热带丘陵山野田园休闲区;八村以山野田园为背景,建设山野田园秘境休闲区。
2.3 创建特色 ①建设要素。外观(民族地域)、内在布局;菜品,礼仪、歌舞服饰、图腾、工具;卫生条件;人员健康;污水垃圾处理。②主题特色。建筑风格特色,有自然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民族文化特色;饮食特色应有县域绿色食品和黎苗饭菜的特点;自然特色应有自然生态和农家生产生活和黎苗文化的场景展现;娱乐特点,应有体验感受地域生态文化、黎苗文化的歌舞礼仪。具体体现在七大特色:餐饮特色、民族特色、民俗特色、格调特色、环境特色、农味特色、娱乐特色。
2.4 分类建设 结合保亭的乡村旅游资源,确定发展以下几种特色类型。①休闲品食型:让游客吃的是有地方特色农家风味餐,住的是农家房舍,玩的是乡村民间文艺节目,买的是农家的风味土特产品及手工艺品等。以响水镇的周道为代表。②民俗村型:以次生型模拟村落承载黎苗民俗文化,是把黎苗文化生活现状以模拟的形式,保存、重建加以展示,重点发展。以三道镇什进村的布隆赛为代表。③风光田园型:田园风光,是广袤田垄与峰林山峦相连、田秀山青、山环水绕、河映山村的美妙景色。以毛岸的缘真雨林为代表。④果木园林型:果木园林类型以果木园林旅游为主,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大面积种植果木经济林,在不同季节推出踏青、赏花、采果等不同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以响水镇的丽水农庄为代表。⑤观光农场型:以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等为主要形态,创造休闲度假环境、回避喧闹,提供家庭式度假、朋友聚会的空间。以加茂镇的隆宾为代表。
2.5 分类扶持 对已建成的乡村旅游经营机构(农乐乐),在提出申请后,经过县政府成立的发展领导小组审批同意,按照类别和水平的不同,享受县政府给予的数额不等的专项基金扶持。
3 全面落实
3.1 成立专门组织机构 保亭县政府成立发展农家乐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亲自担任,成员由各行政部门领导,领导小组四条职责,审批、定策、指导、督办。
成立县农家乐发展研究会,挂靠在旅游协会,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成立保亭县农乐乐协会,由旅游协会负责指导,承担协调、发展、自律、监督的职能。
3.2 评星定级 编制《保亭农乐乐评星定级标准》,邀请专家进行评定,树立典型,带动发展。
3.3 辅助编制农乐乐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邀请行业专家,制定农乐乐经营机构的发展策略,分析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农乐乐)的资源,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竞争策略等。
4 收效
4.1 精准定位,形成合力 农乐乐作为现代农业、农村资源与现代旅游业相融合的乡村旅游的一种业态,是保亭县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旅助农,以旅促农,通过发展农乐乐乡村旅游和特色风情村镇建设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2 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乐乐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门路。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保亭县种养殖业的繁荣发展,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4.3 完善农乐乐产品体系 结合保亭优良的生态环境、特色瓜果蔬菜、优质畜禽及水产养殖等产业,结合保亭山地山区、天然氧吧等自然资源,准确定位,正确引导,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形式。
4.4 加强行业监管与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组织农乐乐业主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50多人“走出去”,学习借鉴农家乐发达地区的经验。对农乐乐经营业主、农乐乐服务员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强化行业监管和指导,营造农乐乐发展的良好氛围。制定规则规范了农乐乐的管理。
4.5 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农乐乐促农增收长效机制 保亭县在农乐乐发展的基础上,建设更加高档次的农乐乐,满足游客的需要。连续几年每年投入500万元扶持农乐乐发展,从单纯的饮食向休闲度假深度旅游发展,探索生态农村、旅游农业、文化农民的“旅农相融”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不断强化、乡村旅游的科技产品不断优化、乡村旅游的产业不断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居民长效增收的有效机制。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范文4
关键词:城市广场;滨海空间;景观改造;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广场是最具活力和开放性的,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活动的舞台、交流的场所及多元的精神空间,是城市中最具艺术魅力,也是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的开放空间,被誉为“城市客厅”。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既继承了传统和历史,又传递着美的节奏和韵律,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因此,城市广场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回归人性、重回自然,不仅要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考虑,更要从广场使用者和感受者的角度出发,营造出形式多变、层次丰富、悦人的公共生活空间。
本文通过对防城港市北部湾广场的景观改造设计,以人与自然和谐、遵循生态低碳为原则,在人居环境多元化的空间设计改造方面进行一些探讨和摸索,力求将城市景观、居民的需求、以及当地城市的文化与生态有机结合。
1 广场特点分析
北部湾广场位于防城港市中心区南半部,南面临海,北侧为市政府行政办公大楼。广场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北广场主要以市政集会为主,南广场则以市民休闲为主,总占地面积约38.6公顷,为滨海广场。
1.1多功能相结合
北部湾广场功能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滨海广场环境的优越性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同时广场也兼顾市政广场职能,是集会以及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另外,随着北部湾滨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滨海广场既担负着城市功能又兼负着部分旅游功能。因此,广场景观改造设计时应将景观规划、市政功能以及旅游规划结合考虑,不仅要满足本地居民需要的同时还须考虑外来游客需求。
1.2景观资源丰富
滨海广场最大的特点就是濒临大海,处于海陆两大生态体系的边缘区,生态“边缘效应”造就了其空间独特的复合性景观特征。滨海景观包括滨海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人工环境景观。随着每天日月交替、潮涨潮落,海滨呈现出以时间变化为主的四维景象,景观资源十分丰富。
1.3空间独特性
城市滨海空间是城市中陆域与海域相连的特殊地段,是城市环境与文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滨海空间对城市面貌的重要作用是城市其他空间场所无法替代的。因此,较之于其他开放空间类型如滨江、滨湖等滨水空间,滨海开放空间能够更直接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形象,成为人们心理上默认的城市门户。
1.4生态敏感性
从生态学理论可知:两种或多种生态系统交汇地带往往具有较明显的生态敏感性和物种丰富性。滨海区是地球两大生态系统的交汇地,具有很强的生态敏感性,强烈的生态敏感性要求广场的改造规划设计中要更加尊重自然规律,严格保护自然生态区的平衡状态,广场水域中生长的红树林以及栖息的白鹭,就是生态承载力的最好体现。
1.5潮湿性和盐碱性
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海上的季风、洋流、降雨等因素的影响,滨海地区风力大、光照强、潮湿性和盐碱性状况非常明显。潮湿性和盐碱性特点严重影响了滨海广场改造中各种设施的设置和植物的种植设计。
2广场现状解读
(1)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视觉焦点,广场无任何主题性表达,没有视觉焦点的设计。同时因为它忽视了对防城港的历史、特色的了解,造成广场内涵缺乏,市民认同感低。
(2)广场界面不够完整,没有形成场所记忆。广场只是穿越式广场,无法给市民留下场所记忆。
(3)广场上原有的设计元素过于混乱,没能达到广场与周边建筑统一协调的效果。广场铺装材质单一,文化性和艺术性不够,提升艺术品质的空间较大。
(4)缺少设计细节,空间冷漠。广场缺乏设计细节,形式呆板,忽略了近人尺度,缺少绿化及花架、亭廊等遮阴设施,缺乏对人的关怀以及行为心理的研究,使人不愿意长时间停留。
(5)实用性不强,后期管理不到位。广场在实际使用中有诸多现实需求,原有设计几乎没有考虑这些需求,以致后期管理仓促应对,造成广场使用秩序混乱。
3 广场定位总结
场地的改造应该从当地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场地本身功能复合化发展的事实出发,是体验和谐生活的场所,城市居民置身其中能充分体验人文关怀。
经过充分解读现状,考虑到营造良好的户外公共环境,满足使用需求,强调防城港城市形象,是本次改造设计的核心。因此, 北部湾广场的定位应突出以下几点:
(1)市民文化休闲及市政集会为主要职能;
(2)突出滨海生态特点;
(3)以城市特色为文化主题。满足城市居民多种休闲、游憩、娱乐、集会、旅游参观、等多功能的“城市客厅”。
4 广场空间功能划分
广场的功能分区大致为一轴四区。“一轴”指的是贯穿南北广场的中心景观轴,轴上串联了风声水起、万众一心演艺场、海纳百川、亲水音乐圈、树阵迷宫、九曲桥、亲水木栈道和沿岸观景道等主要景观节点,一直延伸至海边。“四区”则分别是北广场行政集会区、文化碑林诗词苑区、海洋文化休闲区以及红树林观赏区。
5广场景观改造理念阐述
5.1提炼主题文化,建构场所记忆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精神场所,容易形成强烈的认同感。这就需要广场具有可识别性及别具一格的文化特性,区别于其它场所,在市民内心留下印象,为人们所接受。充分考虑广大市民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以及行为模式,建立有精神认同的环境语言系统,使他们通过对滨海广场特质的感知产生认同感,进而产生归宿感,建构起新的记忆场所。
5.2完善空间序列,突出视觉焦点
利用新增的实木花架变换的韵律起到对视线的引导,延续原有南北向的空间序列,加强广场的纵深感,结合原有铺地线条和绿化花池的凹凸变化,组合为视觉走廊,形成生动美观的广场空间,完善整个广场的核心景观轴线。
在广场中心增设天然石刻,力求主题突出,与周边建筑和绿化组合严谨,将海洋文化最为精华的诠释,在此抽象表达,形成能控制广场全局的主要标志性小品,同时塑造出广场的气氛.凸现该广场的休闲文化特征,形成富有变化、艺术情调浓厚的景观区域。
5.3深化设计细节, 强调人性关怀
一个好的广场景观设计,不仅整体方面要做文章,对细部的精心设计也不容忽视。广场空间环境的细部设计可以增强环境的“感人度”(即体验主体受环境感动、感染的程度),因此在此次广场改造设计中,将在广场内部小空间设置一些低矮的花坛,变化丰富的铺装、雕塑等环境小品、游憩设施等,有助于交往行为的发展,为可能发生的交往活动提供适当的场所,既可满足功能要求又增强感性认知上的趣味性。
在广场设计中,采用合理的围合比例、尺度、造型,合适的高度和连续性。在满足功能完善的情况下,加大绿化面积,乔木灌木结合,注重植物多样性与地域性。引入多种景观元素,塑造多样的空间形态特征,建构不同的空间感受与体验,使广场中的各种行为活动,获得平等、安全、自由、亲切、愉悦的心理感受,营造舒适、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
5.4构筑和谐界面,实用功能景观化
广场通过新增文化碑林、补种植物构筑新的界面,尤其是增加灌木及小乔木,增加绿化量、特别是接近视线高度的绿色植被数量,使植物密而不乱,形成种植的层次感,围合出丰富的绿色空间。同时充分运用当地具有滨海特色的本土植物如海芒果、龙血树、露兜树等植物造景,既突出特色又有助于广场外部形象的提升。
考虑到广场还承担着集会活动、信息展示、临时商品出售、车辆停放等实际功能。因此在本次设计中,将采用景观化的处理方式,给这些实际功能提供必要场所,使实用功能也成为景观,以可移动的灵活方式,将它们一并纳入到广场的景观改造体系中统一设计。
6 广场景观改造策略及措施
6.1强调广场的景观轴线
整合原广场中绿地、水体、微地形等景观要素,建立一种自由温和、亲切宜人的空间体验,完善场所结构。由入口开阔空间、中央石碑、花池树库、旱喷广场及亲水音乐栈道等有节奏感的系列空间构成贯穿整个广场的南北向景观主轴线,在主入口处设标示景石增加广场的标志性。几何的向心平面构图与立面的高差变化,强化了广场与城市的界面联系,对路人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吸引作用。新增刻字景石,赋予环境空间以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 增强空间的整体性和文化感。
6.2建立多元化空间
南广场通过富有海洋特色的雕塑及神话故事浮雕来展示当地民俗文化,考虑到原中心广场景观区缺少舒适的休息设施,改造设计结合花池做木质坐凳,并通过局部改造铺装形式来提高环境形象。主体铺装以花岗石为主,简洁、大方,与景石的颜色相协调。滨水带亲水栈道上增设亲水平台,栈道改用实木铺设,丰富滨水景观。另外,在广场中轴线两侧增设木花架和廊架,使其在空间相互呼应,丰富了场地立体景观。同时廊架可作为临时活动悬挂宣传广告的媒介。抽象简洁的造型提升了广场的艺术品质,廊架下设计放置船甲板坐椅, 既增加了实用性又满足造景所需。
6.3塑造宜人的尺度与设施, 增加广场的亲和力
充分考虑人的空间尺度和行为需要,处理好铺装、坐椅、灯具、雕塑小品等的细部尺寸问题,塑造宜人的空间体量与尺度。提供周全的休闲观赏设施,布置方式多样化,如固定的长椅或可活动的椅子、花池、树池、草坪等,与环境有机结合,让市民真正感到坐在自己“客厅”里的舒适与轻松。充分考虑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在滨水地区、突出地面的物件或有高差的地方如座凳、护栏、矮墙或踏步设计灯光安全提示,使环境与最广大的使用者沟通,并为之服务。
6.4梳理交通,便捷集散
北广场重点考虑行政办公区的交通特点,合理组织车行交通路线,实行人车分流,并在广场两侧增设生态停车场。南广场则增设中央水体联系栈道,原南广场中央水体两岸之间缺乏直接的步行联系,不便于游人的游赏,导致中央水体景观的使用率低。因此改造方案于万众一心景点与海纳百川景点之间增设九曲拱桥进行步行联系,为游人的游览提供多种步行选择。
7 结语
城市广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广场空间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组成部分。广场的使用者和感受者使广场从原有的有限物质空间扩展到无限的精神文化层面中来,使其具有了生活的特质。因此, 城市广场的改造设计应该从人们生活的舒适性角度出发,营造宜人且具有生活气息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在充分调查场地特征和使用者的反馈意见基础上确立设计理念与思路,针对原有不足加以改进,从而提出改造策略及措施。改造后的防城港北部湾广场将更好的发挥其“城市客厅”的功能,成为城市主要的展示与交往空间。尽管北部湾广场的景观改造设计已经结束,但是留给我们对空间优化及环境提升的思索却仍在继续。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万钧, 石颖. 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J].新建筑,2004(4):25-28
[2] 王征.城市广场空间设计[J].山西建筑,2005(4):11-12
[3] 卡米罗.西特《根据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规划》
[4]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 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范文5
水乡,人杰地灵,民风纯朴,自古即为南来北往的水陆要冲,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又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环境优势,无比广阔的未来空间。如果说,是改革开发让我们镇插上腾飞的翅膀,那么,镇与高新区的合并,标志着我镇将迈上一个新的征程,开辟一个新的纪元。市政府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做出明确的战略定位:立足海宁,面向杭州,成为海宁与杭州都市圈实现连接的重要通道,在不久的未来成为杭州城市的副中心。也就是说,我们镇将成为连杭经济区一颗明珠、杭州城的副中心地带和海宁市的中心重镇。作为经发办主任,科学制订经济发展规划,职责所在;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义不容辞;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勤政廉政;为各类经济组织发展提供各项服务,优中求优。今天借中层干部“一小时讲坛”的平台和机会,我谈几点工作体会。
一、镇(高新区)发展现状
清诗人朱文治《海昌杂诗》中这样吟咏:“近自江南极川楚,利甲浙东西”。可见当时商业之兴盛,经济之繁荣。近年来,全镇上下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责任之、实力之、形象之”的总体要求,坚持走“三产复兴、二产振兴、一产创新”的经济发展道路,自加压力,克难奋进,经济运行平稳,社会发展稳定,全镇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十分明显,经济运行呈现高开高走,效益不断攀升的良好态势。特别是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异军突起。传统工业以成品沙发、皮件制革、五金制锁、印刷包装、丝绸纺织五大行业结构。小五金颇具规模,是全国最大的指甲钳和锁具生产基地之一。农业形成花卉、苗木、特种水产、优质水果四大特色产业块。拥有“”、“康艺”鲜切花,“牧港”河蟹,“海宁桑”,“圣品”葡萄等农产品品牌。以花卉园区为龙头,全镇共种植花卉170公顷,是浙江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鲜切花连续四年被评为浙江省农博会金奖。2011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58:35,财政总收入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一)工业现状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种类齐全,营销两旺。截至2010年底,全镇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630家,从业人数23980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4家(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下同),从业人数11301人;个体经营户1733家,从业人数8091人。2010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70.09亿元,工业增加值15.22亿元,工业经济形成皮件制革、五金制锁、印刷包装、丝绸纺织等产业结构,中国驰名商标—雪豹集团和制革企业福地农业两家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占全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6%。
(二)科技现状
科技发展存在误区。主要表现是片面追求速度,单纯强调增长,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GDP的增长,造成了高投入、拼能耗甚至是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格局,科技含量不高,运行质量不优。
(三)节能现状
加大能源督查力度,对节能指标完成不理想的重点耗能企业进行督查,分析查找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低能耗。不断调准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其次,加强了能耗统计指导,全面及时掌握全镇(区)节能降耗指标完成的进展情况。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把好项目用能准入关,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发展工业项目,同时抓好准入项目的后续管理,敦促企业尽早投产、尽快见效,不断壮大我镇(区)经济总量。再次,通过挖掘节能技改项目,宣传和指导帮助企业上节能技改项目并积极申报和实施,切实降低企业的能源消耗。
(四)环保现状
境内主要分布两个水系,即上唐河和运河水系,全镇共有河道225条,总长193公里,河面面积4.23平方公里,境内有一级水源保护区一个,水源水质基本为劣五类。现有两个工业园区,土地面积有4400亩,入驻企业有86家,基本以生活污水为主。全镇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家,制革、五金及其他工业性企业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全镇还有饲养生猪20头以上养殖户274家,温室养鳖116家,这些养殖户产生的污水基本上直接排入辖区河道,对水环境的影响相当大。
由于近年来工业发展速度快,一些企业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工业和生活污水的统筹规划和建设的硬性指标,污水纳管进度跟不上,部分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在附近河道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污染。全镇的养殖业污水基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河道,对水质的影响极大。由于近几年工业企业的飞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相当一部分人员就近租房生活,加上生活习性的差异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河道,污染了水质。
二、镇(高新区)合并前存在的问题、优势及发展规划
目前,镇(高新区)合并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点
1、发展起点低,产业层次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全镇工业企业涉足领域窄,发展起点较低,主要从事皮衣、五金、纺织等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少,中下游产品和最终产品少,自主品牌较少。截至2010年底,全镇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3个、省级新产品5个,主要集中在雪豹集团、富斯达工具等个别企业。因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的影响,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逐渐缺乏竞争力,出口比重呈逐年下滑趋势。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货值从2005年的17.0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4.31亿元,年均增长7.3%,但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从2005年的72.6%下降到2010年的53.6%。
2、企业技改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亩产效益明显偏低
近年来,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用于支持企业技改投入的奖励资金不断增加,引导和鼓励工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增强,但仍存在部分企业因各种原因拿地后未能及时开工建设,如宝龙制衣、亚东商标等建设周期长达四五年;其次,部分企业项目完工后未按原计划开始生产活动,如斯涛毛皮、舒林信息、华纳标准厂房、华达制罐、骏霸文体等自己没有生产或者生产规模小,将大部分厂房出租给小企业,而景苑纺织、修川制衣、凯德五金等新建厂房目前仍然空置;另外还有部分大企业厂房建设规模庞大,但实际利用率明显偏低。以上诸多原因致使全镇工业技改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亩产效益偏低。
3、资源要素瓶颈逐渐制约全镇工业经济的发展
在目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用工荒、用电荒、资金慌等因素轮番制约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土地要素,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乡镇工业经常碰到有项目无土地指标。二是人力资源缺乏,一方面企业高级人才较为缺乏,现代管理意识较弱。虽然近年来企业对于人力资源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企业仍面临着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匮乏的问题,致使企业缺乏现代管理制度,大部分企业都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无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一线工人也比较紧张,特别是每年春节前后,因部分外地员工回家过春节不再返回,导致一线员工队伍很不稳定,许多企业在春节后无法正常开工。三是用电荒,随着全省用电需求的增长,夏季因用电短缺而开展的有序用电迫使企业停一开六、停二开五、甚至停三开四,企业只能采用柴油机自发电或者选择停产。四是资金荒,目前,各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对微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商业贷款,它们在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中更多的倾向大中型企业,很难满足微小企业扩大再生产以及技术开发对资金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镇未来的发展优势
1、区域环境优势
(1)镇处于海宁市西部,与杭州临平区、江干区接壤,与萧山区隔江相望,西南部直接与下沙对接,具有零距离接轨杭州的区位优势。(2)离上海、宁波各一个半小时车程,离美丽的西湖仅半个小时车程。经高速公路三小时可到达华东地区的主要城市,包括上海、苏州、宁波、南京、温州等。(3)“临杭新区”试点的成功建设,也将为日后连杭经济区的最后一片热土镇的发展做一个坚实基础。(4)占地984亩的“财经学院下属东方学院的新校区”已经落户,2010年9月在校学生规模将达到一万人。这种文化上的与杭州进行软对接其背后所产生的隐性效应,将是无法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2、交通规划优势
(1)链接上海和杭州的主干线沪杭铁路、沪杭高速公路、01省道、杭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均设站点或出入口于;320国道、杭东绕城公路出口处分别距镇区6公里、2公里。(2)地铁拟从临平汽车城站至镇修川路之间以接驳方式修建一条地铁专线,首期接通临杭新区,二期接通。(3)人民大道直接链接镇与临平,使的镇到余杭区的车程不到20分钟,镇目前已经具备高标准的道路交通网,并且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
(4)按照杭州大都市的发展规划考虑,杭州“二环线”必将通过这里,才能把六组团全部围在里面,圈出一个真正的“大杭州”。(5)523路、868公交可直达杭州市区和下沙,目前公交868已延伸至,全程35公里,途经29个站点,使得镇的生活更加接近杭州。
在全面认识合并前存在的问题、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我们的经济发展规划如下
1、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全镇工业经济总量
一是引导现有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在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仔细摸排,分析工业各行业企业数量、产品情况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镇扶持五金锁具产业发展政策意见》等政策扶持文件,鼓励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根据企业规模和发展潜力,引导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成为重点骨干企业,以大企业的科学发展带动广大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一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成长为一批规模以上企业。
二是继续做好工业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引进一批如汽车零部件等产出大、效益高、能耗低的新兴产业企业,拓展全镇工业行业领域,做大全镇工业经济总量。
三是鼓励企业生产终端产品并创建自主品牌。目前全镇工业企业多数在做初级产品加工,缺乏有技术含量的终端产品,拥有自主品牌的更可谓凤毛麟角,应鼓励成熟企业生产终端产品并创建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坚决实施亩产效益评估制度,提高全镇工业经济效益
一是对现有企业开展亩产效益评估。根据《海宁市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对全镇工业企业进行亩产效益评估。针对目前亩产效益较低的企业,根据实施办法并通过采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倒逼”企业转型发展。其次,对某些厂房空置率较高的企业,应建立企业联系制度,积极鼓励出租或出售给招商引进企业或者急于扩大产能规模的企业。二是对新建工业技改项目开展亩产效益评估。对新引进的工业项目和扩建的工业项目,严格执行亩产效益评估制度,对于增加值能耗较高或者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亩产效益低于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低端行业企业也不予以引进或者扩建。
3、加大资源要素整合力度,促进全镇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挖潜增量,盘活现有土地资源。针对目前用地指标异常紧张的情况,应仔细排查旧厂房的利用情况,对于已废弃或者利用率低的旧厂房,通过收回挂牌等方式对外进行招商引资,提高现有工业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实施人才工程。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首先针对目前经济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较少的情况,应继续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建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才引进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比如可以巧借高教科研新城的“外脑”,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姻,借助专家学者的科技能力、专业技术来研制企业新产品。其次进一步发挥商会的作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强化企业的管理,持之以恒地抓好干部职工培训,提高企业人才软实力。政府在引智引才过程中,要着力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与企业合力酝酿吸引人才的核心“磁力”,争取组建起一支年轻化、知识化、市场化、专业化、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精英和管理人才队伍。三是强化节能减排管理机制。针对目前微小工业企业数量多,节能减排的管理基础薄弱,技术信息渠道不畅,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等状况,“十二五”期间要在继续推进大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建立大、中、小企业互动的市场机制,以大带小,将先进成熟的节能减排方法、技术向中小企业推广转移,推动中小企业建设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三、合并后如何开展工作
新的起点,新的使命,新的辉煌。2012年是我们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镇(高新区)经发办整合以后的启航之年。面对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和欧债危机的严峻形势影响,应该说今年是克难攻坚、再创佳绩的一年。我办将在整合机构的基础上,整合力量,整合资源,整合人员,加速融合,凝心聚力,紧紧围绕镇整体发展部署,全力以赴保增长、求稳定、促发展。不断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确保年经济发展目标胜利实现。
1、优质高效,热诚服务企业单位
理顺两个机构整合以后的关系,明确工作责任与管辖范围,为企业单位铺设绿色通道。深化项目审批代办全程服务,对列入代办项目企业,按审批代办各项内容,分时段逐级进行及时报批办理,对其它未列入代办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办理各种证照。在具体的工作中,按照项目推进程度不同,及时记录。针对每一个项目审批案卷的整理、收集和归档,做到每个企业一份档案,使项目代办手续和环节做到有据可查。平时主动加强与项目投资者联系,确保服务工作到点、到位,加快审批进程。促进签约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协调在项目审批、工程在建、生产经营中实际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
2、创造条件,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抓住镇转型发展契机,以技改投入、技术创新、扩大规模为主抓手,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及时与职能部门沟通联系,实实在在为企业办事。召开有关会议,下发文件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政策,进一步改造提升企业,扶持中小企业上规模及转型转产发展。同时,做好调查研究,不断总结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经验,因地制宜,巩固成果。
3、鼓励挖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鼓励企业提高科技投入,加大技改力度,切实转变“投入多、产出少、消耗高、效益低”的不良生产现象,引导企业按照“零土地”原则,利用原厂房进行技术改造,挖掘潜力,促使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高。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注重提升企业产品层次,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另一方面对传统产业和机械制造业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协助企业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4、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再上台阶
坚持环境保护以防为主,坚持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环保工作安全管理体系,坚决杜绝人为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事件。组织力量,部门连动,对辖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了专项大检查,对污染企业进行了整顿治理,该关的关闭,该技改的技改,该警告的警告,绝不姑息养奸。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严格认真执行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每个季度对能耗较大的企业及时给提醒,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经环境影响评价并经环保部门批准。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督、管理、检查,督促企业将环保工作纳入企业的目标管理。同时,加强新农村建设,提倡用沼气池,实施“一池三改”工程,即改饮用水、改厨、改厕,对镇内两大河系两岸进行植树绿化,保护水土流失,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5、营造氛围,强化节能降耗工作
首先,严格源头把关,在招商引资上对不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杜绝入园,坚持园区不引进有污染的企业,对引进的企业认真进行环保评估,在源头上遏制工业污和能耗的产生。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进千家企业活动,发放节能灯,加大节能减排督查力度,防止和控制陆源污染物排入。同时,积极组织开展“节能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用电问题上,号召镇及园区机关干部职工,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升油做起,堵塞浪费漏洞。
6、全程跟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整合园区资源,夯实工业发展平台。抓好园区规划,按照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特色鲜明的原则,不断完善镇工业园区和汽摩配园区的规划,继续实施园区主导战略,加大产业规划力度,注重引进汽车零部件等新产业,带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同时,要坚持产业招商,突出“以情招商”和“以商引商”。今年考察和洽谈项目个,新引进项目个,
7、牵线搭桥,全力做好商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