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卧床病人护理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范文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83-01
1 便秘的相关因素
1.1卧床因素 老年患者由于创伤等原因制动等,卧床时间长、活动受限,使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肠道中停留时间延长,从而引起便秘。
1.2手术因素 老年卧床病人手术多采用硬脊膜外麻醉,使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受阻滞,胃肠蠕动消失,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等松弛,增加胃肠张力,胃内容物不易通过大肠而导致便秘。
1.3 心理因素 老年患者多为意外创伤,由于发病突然和对预后的担心,患者通常会感到紧张、恐惧、焦虑等,从而抑制了胃肠运动,导致抑制便意的情况。
1.4 年龄因素 老年卧床病人中饮食过于精细,高纤维素食物少,肠道内水分缺乏,菌群失调,排便肌群收缩力下降,排便动力减弱,肠内容物在肠内的停留时间长,使水分吸收过多等,引起便秘。
1.5 饮食因素 骨老年新入院、术后病人,因禁食或进食量不足而导致的内容物缺乏,而术后进食时间过度推迟,老年病人食欲减退,只进少量流食或半流食,饮水量减少,这些都可以导致便秘。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对新入院患者做好入院宣教,缓解其紧张情绪。耐心向患者讲解便秘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及其重要性。指导患者床上排便,做好家属及陪护人员的思想工作,并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2.2合理使用缓泻药物 对于3天未排大便者,服用缓泻药物。应用开塞露40~60ml,以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超过4天未排便者,给予灌肠。
2.3 创造良好的排便环境 患者在床上排便时,应保护其隐私,用屏风遮挡;给患者提供充足时间,避免在排便时急于完成护理及治疗工作而催促患者,导致患者未完全排干净大便,使大便过长时间贮留于肠内而产生便秘。
2.4 健康教育
2.4.1排便训练指导 每天定时引导病人排便。指导患者进行腹式运动,可伴腹式呼吸进行, 4~6次/min,持续5~10 min,以增加腹压,增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向下移动。排便训练法对于骨折卧床病人发生便秘,具有更为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效果[2]。
2.4.2饮食教育 指导患者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不能饥饱无常,软硬冷热相宜;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多添加富含纤维素及维生素的水果、蔬菜、粗粮等;经常食用蜂蜜、核桃仁、山楂、香蕉等,以起到自然导泻的作用。鼓励患者多饮水,在无疾病禁忌的情况下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 ml。
2.5.腹部按摩 每天早晨起床前、夜晚临睡前或排便前20 min自行按摩脐周。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双膝屈曲, 腹部放松,双手掌相叠,掌心向下,以大鱼际肌和掌根着力,于下腹,绕脐周呈顺时针方向按摩, 使腹部下陷1 cm,力度以自己能承受为准,每日1 次, 每次10~15min。
3 小结
近年来对老年卧床患者便秘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护士应转变观念,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预防便秘教育。对发生便秘的患者,能够做到及早发现和分析发生原因,尽量少用药物治疗,采用按摩、湿热敷等方法,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影响,既能有效解决便秘症状,又能增加患者舒适感,有利于患者的彻底康复。
参考文献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范文2
【关键词】家属干预;护理卧床病人;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本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共165个病人,男96例,女69例,年龄57-93岁,平均(67.6±5.8)岁;脑出血55例,脑梗死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脑萎缩伴痴呆症3例,患者有0级―4级的肢体活动障碍,生活自理困难。用抽签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83例;对照组82例,住院达到1个月及以上,平均住院天数43天。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除观察指标,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采用护士认真督促家属干预护理卧床病人健康教育内容的落实。按摩肢体:双手放于踝关节,由下至上环形向大腿根部按摩10分钟,后握病人小腿,夹稳膝盖,做伸膝、屈膝运动10-20次,增加肌肉收缩;行伸足背、勾足背活动,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旋转踝关节运动,每环20次,可牵拉、锻炼肌肉[4];之后用40-45℃的温水浸泡双脚30分钟,浸泡的同时用毛巾揉搓病人双脚。3次/天,1.5小时/次。对照组护士将健康教育内容对病人家属宣教和指导,靠家属自觉遵护嘱行为去落实。两组患者入院后评估病情平稳后四肢行彩色B超检查观察观察入院前有无静脉血栓,入院前无静脉血栓才例为研究对象,住院期间每周行彩色B超检查,观察一个月。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资料不满足X2检验标准,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或秩和检验进行假设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情况: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4,P=0.03),见表1.
3 讨论
静脉血栓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神经内科卧床病人具备血流缓慢、高凝状态两大因素,静脉血栓10%~17%的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足背屈痛、局部深处压痛,下肢肿,病人形成静脉血栓后,少部分可以局限在发生部位或者自行消融,大多数要扩散到四肢深静脉主干,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多会演变成血栓形成后遗症,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如果并发肺栓塞,死亡率高达9%~50%,多数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就死亡[2],肺血栓栓塞症临床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占 68.75%[5]。神经内科卧床病人容易形成静脉血栓,预防方法有:不能在小腿下垫物品,因为小腿深静脉回流会受影响;要主动或被动按摩并活动病人肢体;指导病人多做咳嗽动作和深呼吸运动;饮食上应选择易消化、清淡、富含维生素低脂肪食物,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严格戒烟;药物降低血液黏度[3]。
3.1 病人住院期间,家属主要关心疾病治疗和恢复上,忽视对病人的精心护理,护理依赖病房护士,医务人员宣教的健康教育、护理知识内容不认真掌握;在临床护士超负荷劳动强度下,要让护士去完成健康教育内容中的工作是很困难的问题,特别是要落实神经内科瘫痪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内容就更困难,所以临床工作中健康教育大多数流于形式,落实情况差;病人出院后,家属未掌握对患者的疾病护理要点,患者出院回到家庭康复,家庭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疾病护理知识掌握少;病人回家后,家庭护理者因为对疾病康复护理知识了解太少,导致病人疾病康复护理措施落实不好,病人就会发生护理并发症,从而使病人的痛苦增加。医务工作者应该让家属在医院认真落实健康教育内容,病人回到家庭生活护理、疾病康复护理落实才能到位,最终达到病人、家属观念及行为的转变[6]。
3.2 观察组护士认真督促落实家属干预护理能降低卧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家属护理患者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降低卧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从而减轻病人痛苦,也降低病人医疗费用,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形成“一人生病,全家防治”的家庭康复支持促进体制[6],使家庭康复促进工作发挥极大的作用。
3.3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病人及家属对医生更加信任,病人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知识由医生查房时多次进行宣教指导效果更好,医生与护士互补,健康知识宣教水准得以提高。资料中病人和家属疾病健康康复知识和病人自我护理及家庭护理能力的提高,与医生和护士认真督促和指导相关,研究人员在落实家属干预护理卧床病人健康教育知识内容时,不但把专科理论知识和自我护理办法教给病人及家属,主要是让病人和家属意识到病人健康康复知识内容措施的落实对他们的责任,这样既使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应用和推广,又让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得到社会认可。
3.4 护士的整体素质、专科护理知识得到提高。健康宣教和指导工作可以促进护士认真学习,提高护士专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做好疾病健康教育宣教者,卫生保健知识指导者。
3.5 希望通过我院神经内科护士认真督促家属干预护理降低卧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减轻病人痛苦,节约并发症发生产生的医疗费,而且让健康教育内容在病人家属心中根深蒂固,让健康教育走进病人家庭,为病人提供具有专科特色护理,降低病人家庭护理并发症及由此为病人带来的痛苦。此项工作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知音, 陈小平.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9:92.
[2] 王琴琼,杨丽君.股骨颈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7:79.
[3] 段冬梅.剖宫产产妇行护理干预对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意义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5 :79.
[4] 谢春芳,张志勤,崔文兰.规范化护理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 5):103-104.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范文3
【关键词】颈椎骨折 脱位 护理 功能锻炼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8月—2011年2月收治住院的颈椎损伤病人7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在21岁~62岁之间,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绝大多数为青年,45岁以下的有5人。4例系从高处跌下所致,3例系车祸伤所致,其中有2例是颈椎骨折合并截瘫。7例中有1例颈椎骨折伴滑脱,经积极抢救,给予手术治疗,生命存活,生活能力完全丧失,四肢瘫痪,意识清楚,能够语言沟通;另有1例颈椎骨折伴不完全瘫痪,双下肢功能丧失,给予手术复位后行牵引,对症治疗,患者双下肢功能未恢复,仅有触觉和痛觉;其余5例给予颈部制动、牵引、康复功能训练等对症治疗,生活自理能力恢复,但不能负重。
2 护理
2.1卧位的注意要点 除尾骨外,颈椎是诸脊柱中体积最小但活动最灵活的椎节,在搬运中和翻身减压时告知病人有效配合,操作者用手固定患部成板壮型,使椎体保持直线位置,防止颈部震动和扭曲。颈椎骨折患者不可随意垫枕头,如高位损伤者,宜平卧不用枕头,根据病情,可在颈部或肩下加枕使颈部后伸。
2.2牵引的要点 对于稳定型颈椎骨折,压缩移位轻者,用额枕吊带卧位牵引复位;有明显压缩脱位者,采用持续颅骨牵引复位,牵引重量可增加6-10kg,复位后用头胸石膏固定3个月,寰椎骨折行枕额带牵引或颅骨牵引者,颈椎应放置于过伸位复位,要随时观察患者牵引后生命体征的变化,一般牵引重量为3-5kg。对于不稳定枢椎骨折行颅骨牵引采取中立位,不能过伸或过屈,牵引重量不宜随意增大,以免加重分离移位。在采用牵引时根据骨折的类型掌握好位置,如屈曲型骨折,在伸直位牵引;伸直型骨折,先于中立位牵引,逐渐改为稍屈位牵引;纵向挤压造成颈椎裂开时,其前后纵韧带未损伤,在较大重量牵引下可使韧带拉紧,骨折随之复位,宜采用中立位颅骨牵引[1]。
2.3皮肤护理的要点 颈椎骨折和脱位的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合并截瘫更是如此。牵引期间应在头后放置气垫和气圈,并保持头后受压部位干燥、通气,随时观察颅后受压局部的皮肤变化,以防压疮,并要注意身体其他部位骨突处的皮肤,如双肩、尾骶部及双脚足跟。翻身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解除压力的方法,每2小时翻身一次,每日酒精按摩受压的骨突部位两次,保持床单元整洁、干燥,这样可有效防止压疮。
2.4防止呼吸道和泌尿系统感染 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和适当的正确咳嗽;痰粘稠不易咳出时,给予药物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3次;在给患者翻身后用空心掌拍背部两侧,减少肺不张的机会。对于保留尿管的患者,每日用碘伏擦洗尿道口2次,行膀胱冲洗2次;需长时间保留尿管者,定期更换尿袋和尿管;对短期内导尿管者要尽早拔尿管,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1500-2000ml,以达到内冲洗的目的。
2.5功能锻炼 久病卧床会引起全身气血流通不畅、腑脏功能失调、骨质疏松、关节不利、肌肉拘挛等一系列并发症。因此,自卧床开始,鼓励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自主活动,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简单的扩胸(练心肺功能)、鼓肚(练肝、脾、肾功能)锻炼和活动关节、肌肉收缩练习[2],督促患者做腰背肌锻炼。对于截瘫患者每日被动关节松动锻炼3次,行肌肉按摩,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指导和帮助截瘫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和心理康复,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使之尽快适应出院后的生活及工作。
3 结果
经过专科护理和康复功能训练,1例患者完全截瘫,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1例患者不完全截瘫,几乎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仅能活动上肢,下肢瘫痪,其余患者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7例颈椎损伤患者均无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发生。因此对颈椎损伤病人实施正确合理的专科护理和功能锻炼可明显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改善患者的生活、工作适应能力。
参 考 文 献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范文4
【关键词】肾损伤;保守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86-02
肾损伤是常见的泌尿科急症之一,其主要原因有交通事故、高处跌落、挤压伤 、局部打击等。由于肾损伤多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病情重,如诊断、观察、治疗、护理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密切的观察病情,细致周到的护理非常重要。大部分闭合性肾损伤可以通过非手术获得治愈,做好非手术治疗期的护理使患者免于手术创伤和保全患肾。现将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共收治32例肾损伤患者。其中男28例,女4例,年龄20-48岁。左肾15例,右肾16例,双肾1例。肉眼血尿19例,镜下血尿11例,无血尿2例,所有病例伴有外伤史和伤侧腰痛,给予保守治疗,无感染,均治愈。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床上活动,防止患侧受力、受压,轻微的移动是允许的,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压疮的发生(1)。患者在进入保守治疗后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卧床休息,一般来说卧床休息的时间在2周至4周之间,在血尿状况稳定后可允许患者慢慢的离床运动。病人因卧床、输液等不能独立进餐、洗漱、沐浴或入厕。在护理上护士必须给予细心周到的生活护理,以减轻患者的活动量,利于患者休息。
2.2 病情观察
2.2.1 生命特征的观察 对肾损伤患者,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伤后每隔1~2h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必要时30min测量1次。如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加速等休克表现时提示病情加重,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有效措施。
2.2.2 观察血尿变化 血尿是肾损伤最明显的常见症状之一,血尿的严重程度往往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不能单纯以血尿程度判断肾损伤的轻重。每4h留1份尿标本,进行动态观察,以判断血尿有无进行性加重。如血尿较重、颜色新鲜、出现血凝块,提示有较大活动性出血,结合血红蛋白、血压、心率等指标,决定是否手术治疗。留尿比色、用试管留取每次排出的尿液观察血尿的变化情况,教会病人及家属观察尿液的方法。 鼓励多饮水,遵医嘱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足够尿量。
2.2.3 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监测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颜面、眼睑、口唇、甲床及末梢循环,同时注意血压、心率指标,决定是否继续保守治疗(2)。
2.2.4 痛疼的观察与护理 肾挫伤患者大多数主诉肾区疼痛或不适,痛苦表情,烦躁不安,,活动受限或保护性。应立即给予有效的止血药物,以减少继续出血的可能,由于肾损伤出血引起肾周血肿、肾纤维膜及肾周筋膜受牵拉而出现腰部胀痛或出血进入集合系统,血凝块引起输尿管梗阻,出现肾绞痛。故肾损伤患者多有明显的疼痛表现,而疼痛又会引起患者烦躁不安进而加重肾脏出血,因此,应给予必要的镇静处理。
2.2.5 感染的防治及补液:应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防止血肿感染形成脓肿,并注意补入足够的能量、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补充机体在非常态下的代谢需要。向病人解释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指导病人掌握预防感染的措施。
2.2.6 保持两便通畅,严重肾损伤患者应立即给予保留导尿,一方面有利于观察尿液颜色变化,另一方面能防止患者排尿时加重肾脏损伤。必要时给予缓泻剂帮助患者通便。防止用力排便,增加腹压,引起继发性出血可能。
2.2.7 非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①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在肾损伤的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特别是第1周,应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②绝对卧床休息,对于防止再出血至关重要。③观察尿液颜色变化,如果尿液逐渐转清,局部症状逐渐改善,提示出血停止,若尿液突然转清,而出现腹部疼痛加重。可能是血凝块堵塞输尿管所致。而不能盲目认为出血停止。④观察局部包块大小,对于可触及肿块的患者,入院时及时给予标记肿块范围,并观察其大小的变化(3)。
2.3 治疗配合
2.3.1 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换药,防止感染,如有感染表现,遵医嘱使用敏感的抗生素
2.3.2 保持导尿管通畅,做好引流管护理
2.4 健康教育
2.4.1 向病人解释,在尿液变清并检查无异常后,仍需继续绝对卧床休息2周以上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不做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因为肾组织较脆弱,愈合坚实需较长时间,以免发生再次出血。
2.4.2 加强个人健康防护。
2.4.3 鼓励病人选择营养丰富的饮食。
2.5 心理护理
2.5.1 给予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2.5.2 指导病人通过看书、听轻音乐、与病友聊天等分散注意力,减轻疼感。
肾脏损伤患者经过积极的保守治疗和密切的临床观察护理,其中大部分患者病情可以渐趋平稳,血尿停止,肿块缩小,并发症少,一般无重大后遗症,有效的保守治疗,不仅可降低肾脏切除率,而且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肾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大众健康:理论版-2012年 第9期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范文5
1 临床资料
60例心脏病人中,女性26例,男性34例,其中冠心病24例,肺心病28例,高心病4例,风心病4例。
2 护理要点
2.1饮食护理 因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影响食物消化与吸收,一般给予易消化、低盐饮食,少量多餐,不宜过饱,禁用易引起腹胀及刺激性的食物,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以防便秘。
2.2防止劳累,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一级心衰可下床做一般活动。二级心衰应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三级心衰须严格卧床休息并取半卧位。同时协助翻身排便、洗漱、服药、进食等,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待心衰纠正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3预防肺部感染 防止感冒、严密观察病情,特别要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水肿病人观察尿量。
2.4氧气吸入 严重呼吸困难病人就给予氧气吸入,对不同原因的呼吸困难应给予适当浓度和流量。如对肺心病、心衰引起的缺氧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同时观察神志情况,是否有肺脑发生。
2.5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注意滴速,是控制心衰发作和诱发心脏病因素的主要防治措施。
3 应注意以下问题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范文6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急诊;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属心内科急危重症,也是引起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中老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达10%~13%.为使病人死亡率降低到最低限度,重点做好病人院前急救工作,为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基础。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46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现将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观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病人来诊时症状轻重不同。有大半病例是步入急诊,有部分病例是家属用平车推进来。发病时间长短不一,还有部分是120车接入,大多数患者是急性发作,突然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持续半小时后用药仍不见缓解,疼痛性质增重,伴周身冷汗,烦躁不安,常见的放射到左上肩、上肢或颈部,有恐惧或濒死的感觉。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男,60岁。因突然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伴头晕、心悸,ECG表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入院后即收入急诊抢救室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及血压的变化,同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次。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心率100-120次/分钟,心电示波仪上多次出现多发性室性早搏,为预防室颤发生,经过及时抢救,进行重点监护,结果R-ON-T现象出现,紧接着室颤发生,静脉推注利多卡因50mg,迅速电击除颤,很快恢复窦性心律。从本病例中我们体会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和监护对预防猝死有重要意义。
2急救及护理要点
2.1严密监测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猝死率较高,其原因多为室速或室颤,本组46例均收入冠心病监护病房,用心电监护连续监测心率、心律的变化,同时注意神志、呼吸、血压、尿量等生命体征处于严密的观察之中,当发生异常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2.2 做好休息护理
发病后立即绝对卧床休息,48小时内病情较严重,死亡率较高,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在治疗过程中,把必须的医疗护理集中一次做完。为减少病人的心脏负担,绝对卧床休息,并做好病人的饮食及大小便的协助工作。
2.3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吸氧,可改善心肌的缺氧状态,减轻疼痛,有助于缩小梗塞面积,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在3-5L/min,注意保持鼻导管通畅,必要时可采用加压氧或酒精除泡吸氧。
2.4止痛、镇静
轻者可肌注罂栗碱30-50mg,每4-6小时一次,重者可用吗啡3-5mg或杜冷丁50-100mg静脉推注或肌注,缓慢静滴硝酸甘油以缓解心绞痛。同时要密切观察血压变化,速度过快可使血压降低,必须使血压稳定在12/8KPa,切勿因血压过低造成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
2.5重视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突然地,并伴有疼痛、胸闷等不适,常给病人带来濒死感,又在环境改变,使病人紧张不安、焦虑、恐惧,从而引起变态神经兴奋导致心律失常,加重心肌缺血和坏死。因此,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要根据病人的自身的条件不同,如职业、文化、修养、社会地位、个人性格、心理活动、耐受性等做好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力戒模式的语言与动作,具体分析和了解不同的病人,因人而异做好心理护理对康复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