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产证券化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产证券化实施方案范文1
农发行作为以服务“三农”为主业的国家政策性银行,近年来,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长期信贷业务的扩张,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风险管理压力加大,有必要抓住国家改革机遇,借鉴国内外银行业的先进经验,加快推进对农业政策性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和运用,最大限度地分散和化解信贷风险,努力提高农发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及模式
(一)基本概念
所谓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的流通的证券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将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出售给一个独立的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殊目的公司(SPV:specialpurposevehicle),SPV以资产为支撑发行证券,并用发行证券所募集的资金来支付购买资产的价格。其中,最先持有并转让资产的一方,为需要融资的机构,整个资产证券化的过程都是由其发起的,称为“发起人”(originator),也可以称为原始权益人。购买资产支撑证券的人,称为“投资者”。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为减少融资成本,发起人往往聘请信用评级机构(ratingagency)对证券信用进行评级。同时,为加强所发行证券的信用等级,会采取一些信用加强的手段。提供信用加强手段的人被称为“信用加强者”(creditenhancement)。在证券发行完毕之后,往往还需要一专门的服务机构负责收取资产的收益,并将资产收益按照有关契约的约定支付给投资者,这类机构称为“服务者”(ser-vicer)。
(二)基本模式
通常来讲,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模式包含以下六个步骤:
一是构造证券化资产。即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资产证券化融资要求,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对自己拥有的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信贷资产进行清理、估算和考核,根据证券化目标确定资产数,最后将这些资产汇集形成一个资产池。
二是组建特设信托机构。特设信托机构是一个以资产证券化为唯一目的的、独立的信托实体,有时也可以由发起人设立,其资本化程度很低,资金全部来源于发行证券的收入。特设信托机构是实现资产转化成证券的“介质”。
三是进行信用增级。特设信托机构对证券化资产进行一定风险分析后,对一定的资产集合进行风险结构的重组,并通过额外的现金流来源对可预见的损失进行弥补,以降低可预见的信用风险,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
四是进行信用评级。资产支持证券的评级为投资者提供证券选择的依据。评级由国际资本市场上广大投资者承认的独立私营评级机构进行。
五是安排证券销售。在信用提高和评级结果向投资者公布之后,由承销商负责向投资者销售资产支持证券。特设信托机构从承销商处获取证券发行收入后,按约定的购买价格,把发行收入的大部分支付给发起人。
六是挂牌上市交易及到期支付。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完毕到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上市后,即实现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流动性的目的。但资产证券化的工作并没有全部完成。发起人要指定一个资产池管理公司或亲自对资产池进行管理,负责收取、记录由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收入,并将这些收款全部存入托管行的收款专户。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银行业中的实践
(一)历史回顾
相对国外而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起步较晚,但在银监会的大力推进和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下,我国资产证券化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和不断突破的过程。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9、10月,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获准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一直没有成功实施。2003年6月,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发行132.5亿元债券资产,被称为准证券化。2004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发行26.02亿元债权资产。这是国内商业银行首个资产证券化项目,第一次尝试采用资产证券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2005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获准作为试点单位,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这也标志着我国本土证券化的试点正式开始。2005年底,国开行41.7727亿元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建行30.19亿元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市场顺利发行,这也是我国首批政策规范下的资产支持证券,标志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6年,国内资产证券化资金总额达到471.51亿元。但是由于主要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6年之后,国内相关试点明显放缓。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至2008年11月,国内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总额仅196.49亿元。2009年至今,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处于停滞状态。
(二)改革趋势
近两年,国内各家银行的资本压力逐步加大,同时房地产贷款、融资平台贷款等的信贷风险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加大。因此,借助资产证券化缓解银行的资本和流动性压力的呼声越来越大。2011年8月,国务院已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扩大试点。据业内人士预计,第三批试点重启,预计会有两个方向。一是扩大试点银行范围,如允许此前没有试点的银行参与。其二是扩大试点资产范围。可能会允许将资产范围拓展到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三农”贷款等。
(三)几点启示
1.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缓解流动性风险压力。当前,我国银行业贷款长期化与存款短期化、贷款流动性降低与存款流动性增强的矛盾突出,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明显不合理。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可将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增加资产流动性,改善银行资产与负债结构,从而有效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
2.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加强资本管理,改善资本充足率。近年随着金融资产的快速扩张,各银行普遍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难题,纷纷采用配股、可转债或发行次级债等方式充实资本金。银行的这种大规模融资容易引发市场动荡和招致投资者的抵制,且发行次级债不能改变银行资产规模及风险权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实现资产转移,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本充足率,从而减轻资本监管压力。
3.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分散和处置风险。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将商业银行相对集中的风险资产(包括不良贷款)分散给众多的投资者持有,可有效化解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此外,在处理大批非流动性资产,特别是不良资产时,银行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只能在未来不定期地收到现金,这种资金变现方式显得效率低。资产证券化在处理大量非流动性资产时采用历史数据估计资产回收率,然后将资产按照一定比例实现证券化。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逐笔审核资产,节省了资产价值评估的成本和时间,快速回笼现金,融资成本较低,并同时又保留了资产所有者对剩余资产的收益权。
三、对农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初步探讨
(一)必要性及可行性
从必要性看,一是当前农发行信贷资金的供应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迫切需要多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二是当前农发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组织的企业存款“短存长贷”的矛盾突出,流动性风险压力增大;三是农发行中长期贷款业务发展较快,并且已具备了较大的规模,在目前国际国内经济波动加剧的情况下,受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的影响,中长期贷款可能蕴含着较大的风险,迫切需要缓释压力。从可行性看,一是农发行属于国家政策性银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市场信誉和投资者可接受程度较高;二是农发行现有中长期贷款都是“三农”贷款,并且大部分属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符合资产证券化改革的发展方向;三是国内银行同业的前期实践为农发行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样板和经验。
(二)实施范围和条件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由于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原始资产的发起人、发行机构、中介机构、以及各类投资人等相关主体,对社会的各个层面影响巨大。从对资产证券化的要求来看,首先,证券化的资产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资产都适宜于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能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本息的偿还分摊于整个资产的存续期间,而且平均偿还期至少为一年;债务人应具有较好的资信,以保证资产支撑证券的未来现金流收益的稳定性;证券化的资产应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可使证券化所需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证券化资产的信息应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因此,对农发行来讲,当前可实施证券化的资产应该重点集中在贷款期限较长、项目自身现金流充足、落实第二还款来源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新农村建设贷款项目等领域。其次,由于资产证券化涉及诸如担保、评级、定价、税收、会计制度等问题,应用起来非常复杂,对资产证券化方案设计、运营和处理,需要相当的技巧,对资产证券化操作的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要求具备较高的素质。
(三)几点建议
1.争取纳入第三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行的范围。据了解,目前央行和银监会正在研究具体实施方案。一些股份制银行去年就开始研究新的资产证券化试点方案。面对即将到来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试点,作为政策性银行,首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为今后的业务开展创造条件、打好基础、积累经验。
资产证券化实施方案范文2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PPP模式;实施方案
1.引言
公共项目一般是指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用事业,其中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电力设施、市政工程、通信工程等,公用事业包括国防工程、监狱、图书馆、急救中心等为实现政府社会职能的各项服务设施项目。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应的用水量和排水量都在不断增加,城市新建污水处理厂势在必行。作为社会公共项目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具有投资额巨大、投资不可逆、短期回报率低以及风险不确定性大等特点。为解决融资问题,以PPP模式为代表的特许经营融资模式被广泛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中,从而对PPP项目评估的规范化和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对于评价标准和程序的阐述仍过于简单,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进行社会公共项目PPP模式实施方案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论文以某市第四污水处理厂项目为例进行方案设计研究。
2.项目实施方案设计
2.1 项目运作模式设计
该市人民政府指定某产业集团为代表政府的实施机构,依法选择两家社会资本,与产业集团共同出资组建项目公司。其中一家社会资本应有能力、有意愿作为资产证券化特定目的受托人,接受项目公司的资产,并以该资产为基础发行证券化产品;另一家社会资本应有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运营经验。
政府授予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权,由项目公司负责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运营及维护,政府向项目公司支付污水处理服务费。
如果项目具备持续经营能力并能够产生稳定利润,则对项目公司资产进行证券化。社会资本可选择现金转让或认购股份的方式,转让所拥有的项目公司资产。
如果资产证券化条件不成熟,则由项目公司负责运营,直到特许经营期满后将污水处理厂无偿移交给政府或其指定机构。
2.2 项目交易结构设计
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国发[2009]27号)要求,本污水处理厂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资本金比例提升,则债务资金减少,债务资金的融资成本也相应减少。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本项目资本金比例设定为40%。本项目初步设计投资额为47980.10万元,经济测算对建设期利息进行了调整,总投资调整为48015.26万元,项目公司股权投资为19215万元。
根据财政部《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财金[2014]156号),项目公司可以由社会资本(可以是一家企业,也可以是多家企业组成的联合体)出资设立,也可以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但政府在项目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应当低于50%、且不具有实际控制力及管理权。政府出资按6820万元考虑,占35.49%;社会资本共出资12395万元,占64.51%,其中:有污水处理厂投资、建设、运营经验的社会资本占比49%,出资9415万元;可作为资产证券化特定目的受托人的社会资本占比15.51%,出资2980万元。
2.3 项目风险分配框架设计
本项目风险分配机制按照风险分配优化、风险收益对等和风险可控等原则,综合考虑政府风险管理能力、项目回报机制和市场风险管理能力等要素进行设计,在政府部门和项目公司间合理分配项目风险。具体过程中应坚持下列基本原则:(1)承担风险的一方应该对该风险具有控制力;(2)承担风险的一方能够将该风险合理转移;(3)承担风险的一方对于控制该风险有更大的经济利益或动机;(4)由该方承担该风险最有效率;(5)如果风险最终发生,承担风险的一方不应将由此产生的费用和损失转移给合同相对方。
在此风险分配框架中,把本项目的风险分配划分为三个阶段:
(1)风险初步分配阶段: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由政府主导风险初步分配,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初步评估风险是否在双方控制能力范围之内。
(2)风险全面分配阶段:在招投标与合同谈判阶段评估项目风险,如果政府对风险具有控制力,则政府承担风险;如果政府对风险不具控制,则项目公司承担风险;如果风险不在双方控制能力范围之内,则进行合同谈判确定风险分配机制。
(3)风险跟踪和再分配阶段:在项目建设和运营阶段,加强对项目公司的风险管理跟踪以及政府的风险管理跟踪,判断已分配的风险是否发生预料外的变化、是否出现未识别的风险,然后根据判断结果进行风险再分配。
2.4 项目合同体系构成
在PPP项目中,项目参与方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来确立和调整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构成PPP项目的基本合同体系。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相应的合同体系也会不同。PPP项目的基本合同通常包括PPP项目合同、股东协议、履约合同(包括工程承包合同、运营服务合同、原料供应合同以及产品或服务购买合同等)、融资合同和保险合同等。其中,PPP项目合同是整个PPP项目合同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PPP项目合同体系中,各个合同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紧密衔接、相互贯通的,合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传导关系"。
对于本PPP项目,随着项目的进展,各参与主体在不同阶段签订的合同构成PPP项目合同体系,如表1所示。
2.5 项目政府监管架构设计
(1)授权关系与监管机制
本项目授权关系为市政府授权产业集团公司作为项目实施机构并作为招标人组织项目采购工作,选定社会资本后,由产业集团公司与社会资本合资组建项目公司,政府和项目公司签订PPP项目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针对PPP项目专门设计的政府监管机制,在遵循依法监管、监管机构独立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本项目政府监管还特别强调以下重要原则:1)社会效益驱动原则,2)与项目建设过程相协调原则,3)提高监管效率原则,4)强制性监管与灵活性监管并存原则。
(2)政府监管基本框架
在保障项目社会效益和公众利益的总体目标指导下,传统的监管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等政府监管部门根据自身职责特色,依照法律、行政法规、PPP项目合同协议及项目合同、产权约束等对本项目所有参与方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形成统一的有机体。
(3)政府监管主要内容
PPP项目的生命周期分为项目前期(投资决策)、项目建设期(投资实施期)、项目运营期和项目移交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所涉及的主要监管内容和所参与的监管主体有所不同。对项目各个阶段中不同的监管主体所参与的主要监管内容进行统一对应,如此设置政府监管主体及其各自在项目不同阶段的权力职责范围,可最终实现对项目动态的、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监管,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3.结束语
论文根据PPP项目运作一般模式及某市第四污水处理厂特点,进行了项目PPP运作模式设计、项目交易结构设计、风险分配框架设计、合同体系设计以及政府监管架构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某市第四污水处理厂试行PPP模式是可行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可实现公共资源配置利用效率优化,能使资源合理配置,更能为社会创造最大净效益,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其方案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可以为今后类似项目的PPP投资咨询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Jason Fox, Nicholas Tots .The PFI Handbook[M], Jordan Publishing,1999
[2]Li Bing, Akintola Akintoye, Cliff Hardcastle. The allocation of risk in PPP/PFI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UK[J],2005,23
[3]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as a Toll to Develop Infrastructure in Poland[R],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Poland
[4]严玲,苏莉颖,韩志国. PFI项目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环境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7 (8):74-77
[5]牛茵.对PPP模式及其绩效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6]财金[2014]113号《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
资产证券化实施方案范文3
深圳控股(00604)日前披露的2015年年报显示,2015年深圳控股累计合同销售额达160亿元,同比大幅上涨116%,大幅超目标45.5%,土地储备规划总建筑面积也达近1000万平米。
在深圳控股日前举办的2016年新品会上,深业集团副总裁董方表示,深业控股2016年计划合同销售金额185亿元,比去年实际合同销售增长16%。同时,董方还重点描绘了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及举措,通过三大重点工作实施,推进实现“城市空间价值塑造者”的品牌愿景。
积极探索转型
作为深圳市政府最大的国有房地产公司深业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平台深圳控股,其“十三五”战略规划大方向已谋定。据董方介绍称,未来五年深业的发展路径将是“一平台、两中心、四公司”。具体而言,“一平台”将搭建资本金融平台,“两中心”即组建产品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四公司”即搭建智慧园区运营公司、住宅物业管理公司、商业管理公司、服务式公寓运营服务公司。
“这几大战略措施是深业能否顺利实现转型成功的关键环节。”董方表示,“未来深业要形成以地产开发业务为核心。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运营服务业务和具有价值增值的资本金融业务,形成相互协同、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架构。”
据悉,深业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1-2个运营服务平台和1-2家高科技企业的上市。随着深圳城市核心位置的物业资产价继继续凸显,未来深业还将借力资本市场,推动物业资产证券化。
就目前深化改革的进程,深业相关管理层表示,集团在轻资产运营平台整合及战略新业产业培育方面均已进入实施阶段。按照实施方案,均涉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方面。
在深有9个项目在售
资产证券化实施方案范文4
关键词:PPP模式;工程造价;造价控制
PPP模式项目与竞争性项目在造价管理与控制上有着明显的区别。PPP项目在完成各种前期规划和审批后就可以直接寻求融资合作伙伴,以竞争的形式吸纳社会资本力量完成设计、建设、运营的全部项目周期。PPP模式有利于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既有利于缓解财政压力,也提高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参与度。不过,当前高速公路项目的PPP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行业内各单位不断积累相关经验,最大化节约施工成本,让各方的利益都实现最大化。
一、PPP模式简介
PPP模式是以公私合营模式为基础的项目运作方式,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并确定责任和义务的划分,从而按照要求推动施工进程,顺利完成项目的建设。在高速公路项目的PPP模式中,政府在项目推动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政府的投资力度加大,能够让工程项目获得来自政府的更充足的资金,并获得社会各方的参与,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水平。在PPP模式得到成熟运用后,相信高速公路的工程建设能够得到很好的促进,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品质化发展。
二、PPP在高速公路项目中的应用优势
(一)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当前,随着公路建设规模逐步扩大,特别是以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背景下的高速公路路网持续向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延伸,政府部门对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各类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也在逐年加大,这使得很多地方出现了财政压力和债务危机。对于项目自身来说,如果投资不充分就很容易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通过运用PPP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工程项目中起到的作用,有效分担政府的财政压力,让资金配置体现全面性与合理性,避免由于超出预算和资金链断裂等原因阻碍施工进度、影响项目质量。
(二)保证社会资源效率的发挥
常规的项目投资很容易受到信息渠道窄等因素的限制,社会资本很难对合作方的资质做出准确而全面的评估,也就容易使他们承担更大的风险。采取PPP模式,能够有效把控项目中的投资风险,降低社会资本方承担风险的概率。这一理念的原因在于政府对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任何行为都会采取公开制度以维持良好的社会形象。而社会资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有效避免信任危机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政府的投资行为伴随着较强的社会服务属性,更容易获得外部的支持,以便于开展质量管理。
(三)提高高速公路建设的质量
在高速公路的PPP模式中,有能力参与的社会资本都具有更丰富的经验,他们能够立足于公路的实际情况而提出有效的管控措施。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主要起到了高速公路项目的调控作用,并产生引导示范效应。加上社会资本方能够履行公共监督职能,各种工作的规范性也就能得到有效保障。在这一背景下,施工环境就能得到优化,项目资金以及其他资源的利用也都能得到有效控制,能够创造更加显著的综合效益,对项目而言能够起到提质增效的发展效果[1]。
三、PPP模式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适用性
我国高速公路网络的扩大为PPP模式加快推广速度提供了便利,也创造了更大的应用空间。前文已经提到,PPP模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财政压力,也能够让各方融资期限的搭配更加合理,这样能够有效缓解竣工运营后偿还贷款的压力,从而让高速公路的建设进程与社会需求更加匹配。不过,PPP模式要充分考虑项目的适用性,且PPP模式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一)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
总体上来说,目前采取资产证券化方式的项目应用还是比较少的,但高速公路项目占比很大,其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在各出资方自愿的基础上,把既定项目在预期产生的现金流交给具备相关资质的企业开展运营。而这类企业通常会将一个周期内获得的现金流证券化并将其投放到证券市场,以达到融资的目的。资产证券化的PPP模式具有颇多优点。第一,能够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让资本结构更加合理。第二,提高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特别是在减少风险资产方面发挥作用。企业如将流动性低但风险较大的资产证券化处理,不仅能够实现盘活,而且能将有投资前景的稳定资金直接转化为现金,用来支持主营业务的运作,或者是投资到其他领域,从而赚取更多收益。第三,融资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操作的前提是资信状态良好,且融资成本相较于银行基准利率也具备优势。
(二)债转股融资方式
债转股在高速公路建设领域也是一种可以信赖的PPP融资具体方式,同样具有颇多优点。第一,出资方可以通过项目契机出售债务,并将债权转为股权,从而进一步缓解自身财务压力并降低负债率。第二,出资方以债转股的方式优化自身财务结构之后能够有效化解财务风险,进一步强化融资能力。第三,如果出资方是企业,采取债转股的形式有利于企业自身开展市场化改革,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过债转股也具有一些明显的缺点,这其中包括审查债转股企业严格的标准和较差的操作性,以及债转股领域理论和实践案例的缺失等。也就是说,债转股在高速公路PPP框架下还是更多体现了“债”这一层面,并不是完全实现了债转股。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前期投入大以及后期运维成本高,这不得不引起各种类型出资方特别是企业的重视。企业完成债转股之后,对于高速公路竣工之前的资金链压力就能够有效缓解。同时,出资方从自身利益出发,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优化结构,达到降低利息并压缩支出的目的。此外,由于很多高速公路的运营单位都为国资所有,行政效率方面并不如社会资本力量。引入债转股的方式能够引进更多的运营方参与管理,这使得高速公路事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发挥了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不过,债转股方式仅适用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或者是不良资产较多的出资方,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市场化融资换取更高的信誉度。
四、PPP造价管理控制的不同阶段分析
(一)决策阶段
做好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需要管理人员从项目整体出发,考虑工程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实现对工期的有效管控。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不能单一地考虑造价控制,而要以造价控制为突破口,从更复杂的工程环节实现对造价的全面控制。对于PPP项目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就从全周期要素分析项目投资并进行估算。要协调项目企业、管理部门和施工方等直接相关单位的工作进度,包括造价指标测算、成本效益初步分析、PPP模式融资优势等。要注重合同履行的完整性,这有助于社会资本实行全周期项目管理。以兴延高速公路为例,该项目全长42.2公里,总投资约143亿元。北京市和社会投资方共同构成本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方。在决策阶段,首都发展集团作为北京市代表方与社会投资人共同成立专门项目公司。其中,北京市出资比例为可研批复的1/4,社会投资方的出资比例稍高一点,两者的出资比例即达到50%水平,剩余资金由专门项目公司负责筹措。本案通过采取这样的融资结构,既降低了各方对于项目资金的最低比例要求,也可以让专门项目公司以PPP协议的形式向银行质押贷款,使得项目公司的融资能力大大提升。对于北京市方面来说,用36亿元本金的成本,就拉动了超过百亿元的社会投资,对于缓解财政压力来说立竿见影。
(二)招商和招投标阶段
高速公路属于市场化很强的行业,从保障竞争的角度出发并显著降低政府在这方面的补贴压力,以PPP模式为载体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社会投资人。并且,由中标的社会投资人直接负责施工就不需要再进行二次招标,这一块的时间也会被节省。在招商的强制性资格条件中,对社会投资人对于高速公路承保的资质有着明确的规定,等级必须达到一级及以上,并且有复杂山区的建设经验。满足上述要求后,中标的社会投资人才能够获准开展高速公路的建设任务。兴延高速公路项目的招标方式是双信封综合评估法,两个信封中既包括对投标人投融资能力、建设施工能力等的综合评审,也包括基准年约定通行费的评审。两个信封的评审结果相互影响,且占比相同,那么两个信封对于最终评分结果的敏感性也应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投标人采用不平衡报价的得分策略,确保招标程序和结果更加公平。北京市交通委从招标文件以来,对约定通行费报价进行了分析,并为通行费的最终确定打下基础。初步测算后发现,当收费标准为0.5/车/公里时,约定报价测算值为1.88,政府补贴值为1.38,而项目开通首年需要政府补贴约5.7亿元,这就大体确定了项目的实施模式。随后,有关方面通过实验方案编制阶段总投资额、贷款利率的变化趋势,重新测算了约定通行费标准。最终确定结果是,约定值为1.67,标准车为第二信封控制价,从而确保投标人在基准年约定通行费框架内开展公平竞争。
(三)采购准备阶段
项目方在这一阶段要完成实施方案的编制,并从项目基本情况、公路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等入手调研和考察潜在社会投资方。以某高速公路PPP项目为例,桥梁工程占到总投资额的40%左右,从全局来看,这就是占投资比例最大的单位工程。这就需要项目方负责桥梁工程的技术人员对前期工作做好调研,特别是跨大江河施工,就更需要提前做好预估,包括对工程规划本身和涉及地区。发展以及本项目落成后所涉及的风险预估都要做到详细的预判,让PPP模式下的准备工作质量更高。
(四)实施阶段
项目的施工阶段是成本控制的重要节点。以某高速公路PPP项目的桥梁工程为例,这个项目涉及一座特大桥,设计构型为矮塔斜拉桥结构,桥体需要跨江,在规划阶段面临较大的施工难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变更增加的现象,特别是桥梁措施费增加了搭设便桥所需要的一部分费用。不过,这部分费用在桥梁单项概算价格中并没有考虑在内,使得这部分费用是在施工过程中临时增加的,这就产生了设计变更程序。从这可以看出,PPP模式下对预算投资要求更加精准,也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成本控制的质量。
(五)交付运营阶段
这一阶段是检验高速公路PPP项目实际效果的阶段,工作重点是投资经济效果的评价和测算。在上一个例子中,大型桥梁与普通道路的施工是同时进行的,桥梁的主跨和主塔的施工进度基本上代表着整个项目的施工进度。项目的正式交付运营也是竣工结算阶段的开始,也同样需要注重这一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这一项目中涉及了较多的桥梁工程,也需要有更多的变更和现场签证环节。如果施工现场与设计图纸出现冲突,产生了必要变更造价,要将这些资料转化为结算支持材料[2]。
五、施工过程做好造价管理控制的措施
(一)做好项目策划工作
项目的策划主要包括前期策划和实施性策划,目的是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按预期目标执行。只有保证策划的质量,施工承包方的负责人才能让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以严格考核的形式保证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成本控制,这是需要在签订合同的前提下才能开展的,这决定了项目的初始价值目标。因此,要在策划阶段充分考虑分包合同条款的设置,并综合项目实际情况,从而提高施工各阶段的效率。
(二)严格制定造价控制措施
在高速公路项目策划过程中,造价具有适中性的特点。如果造价高于常规区间,包括政府、社会资本力量在内的各出资方的投资收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受损;如果造价低于常规区间,那么各出资方的成本预算就会随之被压低。因此,政府作为高速公路建设的牵头方,要加强对投标企业方案的审核,特别是造价方案的想法。经过比对之后,得出能够符合大多数出资方利益的理想方案。
(三)强化招标文件导向作用
高速公路项目PPP模式的开展要以招标文件为基本的需求导向,并充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对造价方案展开分析,从而为确定投标企业提供依据,在造价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一投标方仍然计划使用传统材料,这就会导致竣工后偏离建设需求。因此,政府最终并未选取该企业作为中标方开展合作。因此对于投标方来说,对招标文件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为了实现高速公路PPP模式下的成本控制,必须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并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使用符合PPP模式特点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将“互联网+”与工程实际进行结合,把0号台账和分包工程量计量等管理系统整合在一起,形成开源的生态从而及时准确地反映项目债权债务情况,在节省人力的同时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大大减轻原技术、财务等部门人员的工作量,减少因超量设计对承包方带来的风险。
(五)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当前的施工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且年轻化特点明显,这些职工的全过程高速公路管理经验相对较少,整体业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施工企业要倡导工程的全职能管理,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由各板块的业务人员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集体学习的方式,提升工程团队的学习氛围以及整体业务水平,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六)注重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施工企业的职能部门既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也起到服务的作用。这需要管理人员以工程施工为切入点,树立服务意识,思考施工过程管理,并提高施工的连续性和效率,有效降低作业成本。要协调施工各方职能部门的现场监督,从全面性思考出发,利用社会力量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设计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为后期成本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并降低作业成本[3]。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从进一步发挥PPP项目优势的角度出发,要做好高速公路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上做好权衡,积极引入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力量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并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运用合理的模型进行预估和测算,有效减少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并发挥项目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凡.浅谈PPP项目造价控制[J].建筑与预算,2020(12):17-19.
[2]常帅帅.PPP模式下的公路工程造价控制策略[J].交通世界,2020(36):149-150.
[3]陈杰群.PPP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咨询风险因素评估探讨[J].工程建设,2020,3(1):12-15.
[4]董桂梅.PPP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咨询风险因素评估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34):32.
资产证券化实施方案范文5
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许多难题和风险,未来经济增速放缓的可能性还会加大,但下半年不太可能有刺激政策出台。也就是说,在决策层对经济减速下行容忍度提高的前提下,“稳增长”的紧迫性事实上已经让位于“调结构”和“促改革”。显然,“调结构”和“促改革”是一个更利长远之策,因为这可以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盘活存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是破解金融业主要问题的关键
结构调整从哪里入手?全球通行的做法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但要在结构调整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唯有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才是长远之策。今年以来,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改革稳步推进:4月24日,国务院第一批取消71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6日,第二批取消和下放62项行政审批事项;6月19日,第三批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事项。3个月内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165项,是“释放改革红利”的重要举措。
5月底,国务院批转《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领域改革,积极推动民生保障、城镇化和统筹城乡相关改革的具体工作部署。在“营改增”试点范围于8月1日正式从12省份扩至全国后,金融改革将成为下半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头戏”。当前,如果深入分析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现实难题,便可理出近期金融改革的大致脉络来。
央行数据显示,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在3月末跨过100万亿元大关、达103.61万亿元之后,4至6月分别为103.26万亿元、104.21万亿元、105.45万亿元,今年上半年GDP为24.8万亿元,货币存量与GDP之比高企。而在2008年底,M2余额为47.5万亿元,GDP为31.4万亿元。
主要原因在于,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迅速启动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并在2009年、2010年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快速飙升,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和能力“”。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但并未有效刺激经济增长,表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且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这不仅带来了地方债务膨胀、影子银行等风险隐患,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还因为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两高一剩”(即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等领域而加剧了结构问题。
这就是说,盘活存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是破解金融业主要问题的关键,也是调结构的重要推动力。而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其实质就是要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功能实现资源的配置。据此,推进利率、汇率改革迫在眉睫。
利率市场化的重点
将继续集中于存、贷款
实际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走过了一段长长的征途。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本着“先贷款、后存款”,“先短期、后长期”,“贷款下限、存款上限”的改革思路,央行渐次放开了对利率的管制,并逐步培养起了基于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
近几年来,央行在谈及利率、汇率改革时一贯的表述就是“稳步推进”,但步伐太“稳”,以至于市场也难以感知明显变化。2012年1月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不久,央行行长周小川首次公开表示,“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改革方案正在讨论设计之中”。直到2012年6月和7月,央行在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决定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截至目前,仍然存在的利率管制主要集中于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其中,贷款实施下限管理,存款实行上限管理。未来,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重点将继续集中于存、贷款,即贷款利率下浮范围继续扩大直至完全取消,存款利率上浮范围扩大直至完全取消。
前不久出台的国务院 “金十条”,对利率改革有这样的表述:“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优化配置资源的紧迫性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如箭在弦。
近期利率市场化的动作或许包括:贷款利率的下限有望完全放开;放开贴现利率管制;放松农信社目前贷款利率2.3倍的上限;5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可能取消;金融机构有望尝试发行同业存单和大额可转让存单,存款利率市场化将择机稳步推进。这也表明,利率市场化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是循序渐进,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完全利率市场化,不仅仅是存贷款利率的自由浮动,其本质上是金融领域一场极其重大的整体性变革,涉及到金融监管、银行公司治理、市场竞争淘汰机制、存款人利益保护和金融创新制度安排等多方面。因此,可以预见的是,为了配合利率市场化的顺利推进,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即将启动。实际上,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方案在2008年下半年就已基本成熟,只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而中断。在今年底之前,或许将设立一个非公司类专门机构,管理由投保金融机构缴纳的存款保险费,以切实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
资产证券化也是“盘活存量”的一个重要通道。从阿里巴巴小额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登陆深交所看,已经走过近10年光景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在更大范围内重启,不仅可以盘活大量存量资产,还可以活跃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多融资机会。
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是“硬骨头”
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是近几年来金融改革的“硬骨头”,并且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难以有明显的进展。一方面,上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影响,人民币呈现快速升值势头,未来仍存在升值压力,而6月份我国进、出口数据双双“遇冷”,为16个月来首次负增长,并且商务部表示“下半年外贸形势可能比上半年还要趋紧”。在这种形势下,贸然重启汇改,扩大汇率波动区间,增强汇率弹性,或将给外贸企业带来更大的打击,在外需进一步萎缩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前景不容乐观。
资产证券化实施方案范文6
一、实施主动性信贷退出必须把握的时机
信贷退出的最佳时机是退出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时期。确定最佳的信贷退出时机没有统一、固定的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因企施策,一事一议。
1.准确把握行业经济周期,适时进行信贷退出。按照经济周期的影响程度,行业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即: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程度小、抗衰退能力强、其预期赢利高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的“成长性”行业;发展状况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小、一般保持匀速发展的“保持性”行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大、与经济周期同方向或反方向变化的“周期性”行业。在搞清楚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之后,应根据自身信贷结构、风险承受能力,决定信贷退出的具体策略。对于成长性行业,可以大力营销,积极进入,提高行业贷款增长率;对于保持性行业,可以适度进入。但应注意选择客户,合理控制融资总量;对周期性行业,要依据经济周期的节奏,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在选择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进行支持的同时保证信贷适时退出。
2.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规律,适时进行信贷退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实质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产业间重新配置的过程,信贷资金作为资源要素之一,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无疑是确定最佳信贷退出时期的重要依据。在进行信贷退出时机选择时,对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应作为信贷退出的首选目标,其次是将行业竞争力弱、替代品众多等特点的企业作为信贷退出的重点客户,也可依据行业标准指标,来判断企业在所属行业中的地位,如果企业指标与行业标准值有较大偏离,则说明企业的财务管理或生产经营存在一定问题,银行应实施信贷退出。
3.准确把握企业生命周期,适时进行信贷退出。银行信贷资金退出的最佳时机应是企业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拐点。从基层农行近年的实践看,信贷退出往往选择在企业销售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净资金流量等财务指标日益恶化的衰退阶段。这一时期实施信贷退出潜在风险已显性化,上下容易达成共识,但企业资金流不充裕。也不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得融资,信贷退出只能采取再融资、置换、重组等被动的退出措施,信贷退出成本加大,信贷资产风险加剧。企业成熟期为现金流量和信贷风险变化的拐点,在成熟期进行信贷退出,银行可以通过现金清收、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主动退出贷款,这一时期财务指标亮丽,容易从多种渠道获得融资,信贷风险可控。但在成熟期实施信贷退出上下很难达成共识,因为企业由成熟期蜕变到衰退期之前存在不同的发展方向,退出决策要难于增加融资的决策。因此,应准确把握企业所处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对于“朝阳产业”的企业,应在其由成熟期蜕变到衰退期之前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多种途径实施信贷退出;对于“夕阳产业”的企业,无论企业处在生命周期的什么阶段,都应高度关注,适时部分或全部退出。
4.准确把握产品生命周期。适时进行信贷退出。对于处于生命期上升的企业,如果其产品处于从开发产品的设想到产品制造成功的时期(投入期),银行信贷资金应适度支持企业产品创新;如果其产品处于销售和利润快速增长的时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阶段),银行在判断市场前景的基础上,应对发展前景较大的企业积极给以信贷支持。如果其产品处于市场成长趋势减缓或饱和,企业为保产品地位需投入大量的营销费用的时期(成熟期的后段),银行信贷资金应适时退出;如果其产品处于产品销量显著衰退、利润大幅滑落的时期(衰退期),银行信贷资金应果断推出。对于处于生命周期下降通道的企业,即使企业财务指标尚可,无论其产品生命周期处于什么阶段,银行的总体策略也应逐步退出。
5.准确把握绿色信贷政策,适时进行信贷退出。发展绿色信贷既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银行降低和防范自身风险的有效途径,因为一旦企业受到环保部门查处施以重罚甚至关停,银行贷款可能出现风险和损失。因此,首先要密切关注国家绿色产业信贷政策,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对现有信贷项目的分布、风险状况、发展趋势等进行分类和分析,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退出。其次要加强与各级环保部门的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准确地判断产业或企业的环境风险,从而指导及时实施信贷退出,实现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双赢。
二、实施主动性信贷退出必须建立的机制
社会生产各部门是一个复杂的经济运行统一体,一个行业或企业的信贷退出,往往影响其他诸多行业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因此,实施信贷退出要有配套的机制做保证,做到退而有度、退而有序,在进退间优化信贷和产业结构。
1.建立行业信贷退出机制。行业是由众多具有共同特征的企业组成的企业群体。行业的兴衰决定了行业内部各企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与该行业相关的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首先,行业信贷退出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局,无条件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并配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具体实施。对列入国家禁止投产的基本建设项目以及明令淘汰的落后产品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能源耗费大、污染环境的加工项目,应禁止对其发放新的贷款,对于存量贷款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整体地从这类产业中退出。其次,正确分析并准确界定某一特定行业所处的周期阶段,制订出与行业及经济周期相适应的行业信贷准入、控制、退出的标准,推进行业限额管理,控制住行业的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有效防范由于经济波动引发的信贷风险。同时,要加强行业风险监测,建立有效的行业信贷退出预警机制。
2.建立区域信贷退出机制。区域信贷退出是根据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金融信用、信贷资产风险状况等相关指标综合分析判断,通过授信杠杆和退出载体企业实现部分或全部信贷资源区域退出。区域信贷退出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区域信贷资产质量入手。分析存量信贷资产中不良资产的区域占比。结合区域内地方政府的诚信度和对银行信贷的干预程度,确定辖内信贷的高风险区域。信贷退出先从高风险区域的不良贷款企业逐步过渡到次优企业,同时辅之上收区域信贷审批权限,区域机构降格、撤并和区域信贷品种停牌等措施,逐步压缩信贷需求,逐步实现从高风险区域的信贷退出。二是从区域信贷效益入手,分析存量信贷资产的效益状况,哪里的信贷资产收息率低、综合收益水平差,就从哪个区域开始实施退出。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将信贷市场划分为进入区域、限制区域和退出区域三类,对“进入区域”实行倾斜式的信贷资源配置,对“限制区域”实行差别式的信贷资源配置,对“退出区域”实施冻结式的信贷资源配置。
3.建立信贷产品退出机制。首先,依托本行的风险评级预警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所有信贷产品的风险状况做出评估,并根据评估结论确定拟退出的信贷产品,进而对信贷产品进行结构性调整,从而达到信贷退出的目的。其次,将贸易融资产品作为信贷产品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把风险相对较高、难以跟踪监控的存量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逐步转换为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贸易融资。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对要求清户的退出类客户,如不能一次性现金清收退出,要加大贸易融资替换力度,实现逐步退出。第三,拓宽贷款的内涵,对于持有效购销合同、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企业,要充分发挥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等低风险信贷产品的功能优势,促进一般流动资金贷款品种的逐步退出。要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与银行信贷业务的有机结合,使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实施信贷产品推出的重要手段,要积极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新的信贷产品,置换高度集中于某些行业的贷款。促进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等信贷产品的逐步退出。
三、实施主动性信贷退出必须讲究的策略
实施信贷退出涉及银行经营的多个方面。退出成效直接影响自身较长一段时期的信贷工作乃至整个经营。如果实施信贷退出一律采取立即清户收贷的方式,可能迫使部分企业逃废银行债务,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因此,在立足“退”的前提下,必须讲究策略。
1.加强信贷风险预警。将风险可能发生的有效信息超前提供给管理者和操作者,有利于把握最佳时机,增强退出的主动性。
2.落实信贷退出预案。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在对辖内贷款逐户进行分析、分类鉴定的基础上,制定预见性退出目标和分步实施方案,确定全部退出、部分退出和预备退出的客户名单。一户一策,责任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