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1

关键词:气象影视;农业;发展;科学性;品牌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205-2

有人说,气象影视节目是一座桥梁,她为亿万农民朋友在通往丰收的道路上奠定了关键的基础,是农民朋友进行农业生产工作的一颗黄金指南针。

实如所言,我国自古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的社会产业基础和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确实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配套服务体系的建立,我国的农业生产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局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11791亿斤),比2011年增加1836万吨(367亿斤),增长3.2%。纵观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局面,电视技术和气象影视节目的发展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么当前,我国气象影视节目,特别是省级电视台的气象影视在农业生产服务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其又能有什么样的改进?同时我们对未来气象影视节目发展的推动和促进策略又有哪些?这是本文主要研究和阐述的话题。

1 我国气象影视节目在农业服务中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电视产业发展,气象影视节目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在农业生产方面,气象影视节目对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服务性作用。从目前我国省级电视台的气象影视节目整体来看,其不仅能提供天气、温度、湿度等基本农业生产需求信息,同时也能对农业生产活动提出相应的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在对特殊天气和灾害天气的预防预警上,其能够起到很好的警示和防范性作用。但是从未来我国的农业发展趋势和气象影视节目的发展空间来看,特别是从国外同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我国的气象影视节目对农业产业的服务确实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服务时效性不够充分,节目整合能力不强

从目前我国的电视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农民对于电视媒体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媒体,收看时间和信任度也最强。但是从现在的节目发展情况来看,在节目的制作方式、服务方式以及媒体整合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首先,我国省级电视台的气象影视节目的服务时间相对单一,通常集中在晚6点至7点之间,缺乏一种常态化和全天化的服务方式,时效性理念体现不够充分,从而为观众掌握信息造成了很多不便。

第二,节目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多种类、多形式、图文并茂的节目方式。

第三,我国土地辽阔,地大物博,每个省份,甚至是每个省份的不同市和地区都有自身的农业生产特点。但从节目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省级电视台的气象影视节目的信息质量还相对不高,节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还不足够强。

1.2 节目资源利用不够丰富,部门合作有待提升

从综合角度来看,目前我国许多省级气象影视节目的资源利用相对还不丰富,和其他一些相关部门之间缺乏联系性和互动性,从而限制了节目的发展。

首先,在节目制作质量上,很多省份的气象影视节目的信息量不足,缺乏对农业生产方面的实际性和指导性意见,节目的科学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缺乏参考价值和信息利用率。

第二,与农业及相关部门缺乏合作。气象影视节目是一个以社会多方面为服务出口的服务平台,特别是与农、林、水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则更为重要,但从目前发展来看,很多省电视台的气象影视节目与相关部门合作关系和力度相对较弱,缺乏相关部门的技术和资源支持,很难做出高质量、多资源的节目。

第三,目前很多气象影视节目只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共享阶段,而对于更进一步的视频音频资料、图片、图表等资料的共享方面做的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丰富强化。同时,在节目的服务时效和服务针对性方面,还有很大的精细空间和提升空间。

1.3 节目的品牌意识不强,发展空间不足

随着我国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商业化和品牌意识正在逐渐增强,观众越来越注重节目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这也是当前我国很多气象影视节目所缺乏的。

首先,节目的品牌意识不强,服务性体现不够,不能很好地以农民受众人群来制作节目。

第二,很多节目不能树立不断发展的意识,不能做足服务功能,不能有效提升收视率和关注度。

第三,节目的媒体传播渠道相对单一,新媒体操作和开发能力不强,传播范围、传播能力以及传播形式存在着许多的提升空间。

2 气象影视在我国农业服务中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

从之前的研究和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到,当前我国省级电视台的气象影视节目在发展上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和发展的空间,需要行业和相关人士给予重视和解决。所以从现存问题来看,其问题解决可通过以下几方面途径进行实施与改进,以达到理想的节目发展效果。

2.1 节目时效性、针对性与整合能力的增强

第一,增强节目的时效性和播出频次。天气预报主题性节目可以每天分为三个时段进行播出,同时,主要的气象信息和农作内容可以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多时段的滚动播出,使观众及时掌握最新气象资讯。

第二,在节目中增强农业服务的地区针对性,使全省各个市和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能够在节目中得到符合自身实际农业生产需要的信息,真正发挥气象影视节目的地区作用。

第三,节目形式单一方面。可以在气象节目中增加视频、图片、图表等资料,增强观众对于节目信息的吸收与理解,提升节目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同时,可以开设专门的气象农业节目,也可在每天的主要气象节目中开设农业板块,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服务性。

2.2 充分利用节目资源,丰富信息、提升相关部门合作力度

第一,对于提升节目资源,提升信息的利用率和实用性方面。气象影视节目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为农服务作用,提供充分而详尽的相关农业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应包括主要的气象资料,还应当包括天气趋势、灾害预警、粮食产量预报、主要农作物成长状况、面积提取和相关估算、病虫害情况和防护要点等等。

第二,强化部门合作。要取得一手信息,同时最大限度提高节目信息的实用性效能,就要最大力度地加强和农、林、水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提升合作质量。关键在于,要在合作基础上建立起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使所有信息能够得到第一时间的分享并发挥服务作用。另一方面,也可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节目制作,从而提高节目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第三,在信息交流方面。要使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分享平台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发挥,就要丰富信息的内容和形式,要将视频、音频、数据、图片等多种资料进行及时的资源分享。同时,要对信息的作用性和实效性进行实效化的检测,从而为信息平台和节目制作提供反馈和保障。

2.3 增强节目品牌意识,提升节目发展空间

第一,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前,品牌价值是节目社会影响力的标志,使节目生存与发展最好的保障。要做到品牌价值的提升,不仅要注重之前我们阐述的收视率和服务性,更要注重节目自身的包装和宣传。而从农业生产服务的角度,可以将农业服务作为一个标志性的节目品牌进行宣传,从而使广大农民朋友不断提升对节目的认知度和依赖度,节目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也将不断提高。

第二,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面,国外的一些气象影视节目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借鉴经验,特别是在气象影视的农业服务方面,美国的各大电视台都已经将节目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做得较为完善,甚至也在节目中增加了许多娱乐性和生活服务的色彩,值得我国行业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第三,在媒体资源利用和拓展方面,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只将自身的节目固定于电视媒体,其带来的结果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不断落后。所以在做好节目质量的同时,我们必须不断拓展节目与网络、广播、报纸等其他媒体的合作形式和空间,进一步增强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发挥传播能力和服务性作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之前的分析研究来看,我国气象影视在为农服务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需要我们每一位行业工作者用不断发展和不断提升的意识和行动做好自身工作,推动行业前进,从而用高质量的气象影视节目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农业气象节目之我见[C].气象影视技术论文集,

2011(7).

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2

关键词:影视旅游;主题公园;横店影视城

一、影视旅游的发展

(一)影视旅游在国外的发展

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影视旅游,它属于一种专项文化旅游。影视旅游在西方又被称作电影诱导旅游(movie induced tourism)。

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影视业竞争愈发激烈,老牌影视公司――环球影视公司为了冲出行业低迷的泥潭,采取少拍片以提高技术质量的做法,把环球城作为好莱坞的一个旅游中心向旅游者开放,来增加收入进而更好地投入制片。与此同时,迪斯尼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在洛杉矶和佛罗里达建立了融入影视艺术的迪斯尼乐园,即第一座以影视内容为题材的主题公园,为公司开辟了新的天地。

除此之外,影视基地的经营者还利用影视作品中所涉及的与旅游有关的事件、文化和活动等,大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尽可能的延伸影视旅游产品的深度和广度。比如,自1998年亚洲金融海啸后,韩国旅游业一蹶不振,但是韩剧经政策扶持后在海外市场庞大,人们对韩剧拍摄地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很多游客前往韩剧外景地观光旅游,正是借助这一点,韩国旅游业“起死回生”。

除影视作品内容带来的联动之外,经营者还抓住影视节所带来的商机,从另一个层面发展了影视旅游的内容空间。每年国内外的影视节都能对举办地的文化和经济等产生不小的影响,更是可以刺激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

(二)影视旅游在我国的发展

1987年,我国第一个影视拍摄基地――无锡影视基地建成,这也标志着中国影视旅游的正式兴起。无锡中视影视基地自建成以来,不仅拍摄过超过一百多部的影视剧,还接待了数以百万级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更多的影视城开始了投资和建设。其中以横店影视城所取得的成就最为耀眼和瞩目。

二、影视旅游所带来的影响

(一)促进了影视拍摄地经济发展

影视旅游对当地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门票、餐饮和住宿等对经济的拉动与刺激,旅游景区的规模越大,相关从业人员的数目和素质也会相应地提高。同样剧组的进驻也对当地的各种产业,比如群演、道具出租、戏服制作、专业制景等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一部分旅游者会带来巨大的资金和信息流动,这对当地的地产、建筑、金融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引发“影视营销”热

影视作品除了提供物质与精神的享受之外,还吸引他们到电影的拍摄场地去旅游。其实,“旅游借势影视营销”之法在国内外早已出现。曾经大热的韩剧《大长今》在我国热播后,浙江省杭州市各家出境旅行社,纷纷推出“长今游”线路,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横店案例分析

以横店集团作为经济支柱的横店影视城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横店镇,由横店集团投资兴建的横店影视城在拍摄影视剧的同时大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与探索,横店的各种旅游产业愈发完善。

(一)横店影视城的发展概况

1996年,因为历史片《》的拍摄缺乏外景地,横店集团抓住机遇,邀请该片导演谢晋来横店拍戏,并斥巨资打造了横店影视城的第一个影视基地“广州街”,之后,清明上河图、秦王宫、香港街、江南水乡等景区也被相继建成,时间一晃二十年,横店影视城已经成为了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

为了扩大规模,吸引更多的剧组前来横店参与拍摄,2000年开始影视城不但对所有场景的影视拍摄免收场租,还为其提供从场景搭建、道具制作、住宿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于是越来越多的剧组闻名而来,横店影视城人气骤升,其吸金能力与国内众多影视基地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多的人员流动带动了横店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影视城逐步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2004年初横店影视城被确立为中国唯一一家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这对横店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横店影视城以此为契机开始了产业升级,三百多家影视公司进驻横店产业区,更是诞生了我国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华谊兄弟。横店影视城现已成为国家五A级景区,坚持“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的经营理念,并一步步的实现了影视基地向影视主题公园、旅游产品观光型向休闲体验型的转变。2012年12月横店影视城游客接待量突破1177万刷新历史纪录。

(二)横店影视城的经营特色

1、雄厚的资金基础。横店集团作为横店影视城的经济支柱,自1996开始,已经投入了超过三十个亿用来建设横店影视基地,其实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横店影视城发展的强力后盾。

2、齐备的硬件设施。横店影视城自1996年拍摄电影《》以来,其硬件设施便不断完善,相继建成了广州街、梦幻谷、香港街、清明上河图、秦王宫、明清宫苑、大智禅寺、屏岩洞府等众多拍摄基地和两座超大型现代化摄影棚,实景规模位居亚洲之首。

3、完善的软件设施。除了规模宏大且丰富的众多拍摄场景,横店影视城还为剧组准备了种类齐全的软件设施,从专业的后勤服务到庞大的群众演员,无不展现着横店影视城作为全国知名的影视基地的专业性。

4、齐全的配套实施。方圆10平方公里的横店,拥有十余家星级宾馆和众多娱乐场所,无论是高档酒店,还是游乐园、演艺中心、夜总会、桑拿中心、健身房、保龄球馆等各种配套设施都应有尽有。这里街市繁华,网吧、酒吧、茶馆比比皆是,小吃、饭馆南北风味俱全,游客不仅可以在此体验影视,享受乐趣,还可以体验一下五光十色的夜生活。

5、有力的政策扶持。得益于国家的“十五”计划,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扶持,影视产业借着这股东风也在不断的向前迈进。2004年,横店影视城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后,它凭借试验区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优势,迅速扩大经营规模,拉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

(三)横店影视城的发展启示

1、要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客源市场、交通条件以及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建设主题公园必须关注的几个点,它们能够决定这个主题公园的发展规模和潜力的大小,以及其内部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一系列的问题。横店影视城地处长三角地带,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占全国总量2%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国10%的人口,GDP更是占到了全国总量的22%。因此,良好的区位条件能够保证主题公园拥有充足的旅游客源和较强的消费能力。

2、要有实力充足的投资主体。除了良好的区位条件这一外部因素,通常主题公园还要拥有实力强大的投资主体或是独特内部优势。横店集团对横店影视城的投入是不遗余力的,即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影视城的重大亏损期,横店集团仍然不断对其进行资金投入,最终才形成相当的规模,逐渐令基地转负为盈。

四、结语

进入新世纪后,旅游变得越加多样化,影视旅游正是其中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它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并与影视作品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对我国影视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性介绍,指出了影视旅游对当地各项产业的促进与影响,并对横店影视城成功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此得出能够促进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的一些建议和启示。随着休闲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影视旅游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内容将更丰富、规划建设将更合理,势必会产生更巨大的经济价值潜力。(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3

关键词:影视技能;双导师制;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19-02

近年来各省属师范类院校先后开设了新闻传媒类相关专业,以四川省为例,师范类或前身为师范类的高等院校均在2000年前后相继开设了传媒类相关专业,截止到2013年四川省内已有十余所师范类院校开设了此类专业。在省属师范院校的办学历史中其优势和特色均长期立足于师范技能教育,开办新闻传媒类专业以来,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使得影视技能的教育和掌握逐步在办学过程中广受关注并日益发展。

一、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产生背景

国内本科生教育培养的双导师制雏形产生20世纪90年代,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冲击的社会背景下,早期引入“双导师”制度的专业往往集中于与市场关联度更大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近年来,教育部多次提及的高等教育转型议题在2014年初见成效,从国家到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分均对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部分学校和专业明确提出了转型目标和进程规划。以文科研究见长的省属高等师范院校为顺应本科教育规模扩张趋势,和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在本世纪初以来先后开设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等新闻传媒类相关专业,以四川省为例仅省属师范类院校中开设此类专业的学校达90%以上,专业的重复建设和“艺考热”的兴起同时带来的则是师生比的严重失衡,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影视技能教育成为众多办学者的软肋。表现为骨干教师培养难、专业实验室维护难、教学团队打造难三方面,此外还有诸如理论学习有余实训操作不足,技能掌握宽泛有余具体环节精进不足,课程丰富性与专业发展现状互动不足等方面有待改进。学界与业界的双导师制产生不仅是基于传媒类专业影视技能教育现状,更是省属师范类院校转型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师资建设的需要

省属师范类院校大多建于建国后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地方各级师校的基础上建设而成。其强势专业均为传统学科并注重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传授,研究

与技能并重。以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为例,学院下设的广播电视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两个专业,分别开设于2003年和2009年,从专业建设之初办学者即确立了培养基层广播电视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但办学现状却存在专业培养历史短,专业底蕴弱,师资建设缺口大等问题,尤其是涉及影视技能课程师资引进和培养的困难度则从一开始就显露端倪。

高校传媒专业的影视技能课程涉及了新闻、传播、电影、电视、广播等多专业的技术课程,以当前四川省各省属师范院校的专业学生人数平均量和专业教师人数平均量来看,均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师生比例。同时,影视技能课程的师资来源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态势,并在高校教师的准入机制日益严格的时间点上被放大。严格的准入机制使得高校环境和氛围走向更趋向于研究性和学术化,实务经验和指导水平都与人才培养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这也是近十年来,传媒专业影视技能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且改善情况较差。学界导师和业界导师的双导师制度确立是

(二)校地合作的双赢

从筹办传媒类专业开始,省属师范类院校的办学者便制定了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实训实习计划,并结合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政策逐步摸索找出一条更适合自身的道路。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最终要求和目标,传媒类专业则因为专业的特殊性能更好做到这点。继基地建设、成果转化之后,双导师制是高等院校和地方各级用人单位的又一合作成果。也是高等院校在平衡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的矛盾的最佳模式。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传媒类专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进校开始确立自己的学业导师,学业导师将从校内课堂和校外活动两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而大学二年级下学期随着分批次进入各级电视台顶岗实习之后,学生将逐步建立起自己与业界导师的技能学习和实务交流,以此来完善学业导师校内指导缺乏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校地合作的内涵得到深化,双导师制成就高校和地方的双赢。

二、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应用模式

双导师制发展至今,由学业导师和实务导师对传媒类专业学生协同指导的模式已被广泛认同。但相较于省属师范类高校的具体情况而言,传媒专业学生的影视技能双导师呈现出不同的应用模式。

(一)校内的理论实践双导师

在省属师范类院校的传媒专业办学过程中,校内导师的制度建设屡次提出,但都难以实施操作。校内导师的地位和价值长期被低估和忽视,原因主要体现在:影视技能课程导师人数少,难于完成具体职责;影视技能理论知识滞后,脱离传媒行业发展现状;学历程度高业内经验少,技能操作水平参差不齐。以上原因导致传媒类专业教育过程中校内导师的角色长期缺失,或仅有制度没有推行。

本文所提出的校内双导师是指传媒类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学习开始即确立一名影视理论知识导师,本科二年级协调专业兴趣配以影视技能课程实训导师一名,并在本科三年级的时候由双导师指导完成影视技能课程的汇报作品展演。校内双导师的职责集中在对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并以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为依据,对传媒类专业的影视技能教育有系统认知,了解传媒类专业的业界前沿发展方向。经过课题组两年的调研发现,基于当前省属师范院校传媒类专业的师资现状,校内双导师的推行仍存在技术骨干教师匮乏,导师职责不明,有针对性的指导泛化等困境。

(二)校外的写作制作双导师

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核在于校外导师的选择和职责。课题组的调查发现省属师范院校中为应对自身专业背景的不足均大量各级各类型校地合作基地,常见的校地合作是高等院校将大学本科四年级的学生送往传媒业界做实习实训培养,且多数合作方式仅局限于将学生派遣前往之后便任其发展,既没有前期规划也没有后期考核,校外实习指导的实际意义常常止步于学生的自律和导师的他律。因此,校外双导师的实际推行也已日益呈现出流于形式的趋向。

校内导师难以更好完成的指导可以由校外双导师补足这一点,各办学者已达成共识。但校外双导师的重要性却并没有为大多数人认识,影视技能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涵盖了策划、文案、写作、制作、播出的五大环节,其中具体制作工作则更繁杂。但大多数省属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于专业学生今后的出口和去向则较为明确,即面向省市级甚至县域传媒机构。在这些传媒机构的日常工作分工并不完全细化,对应人才培养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每一名进入校外实习基地实训的学生都能够在相应工作岗位接触到掌握影视技能的多项必备环节,使其能力得以最大提升。

三、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推广途径

校内外双导师制的办学理念自上世纪初出现以来,相关论述和探讨在高等教育范围内长期被借鉴和使用。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由于其产生时间晚、专业特殊性强、技能要求高等特征,其双导师制的推广途径也与其他专业有较大差异。

(一)时间安排的灵活多样

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是在传统双导师制基础上的拓展,由校内的理论和技能双导师及校外的写作和制作双导师共同构成,覆盖了传媒类专业的大学四年教学内容。因此,只有实现时间安排的灵活多样才能做到教学指导各环节协调合作,互为补充。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的校内指导在时间上多集中在大学本科三年级以前,结合专业特点以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实训制作为基础,以学期实训周、年度作品展、中期考核汇报为契机构建立体指导规划。在已完善的规划中两位导师的时间安排应做到互为独立但并不割裂,在两年时间内完成校内双导师的具体职责。在大学三年级以后,传媒类专业学生将逐步进入到校外基地实习实训,校外导师应在前期就联系和约定。由于校外导师的时间安排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双导师的必要性得以体现。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学生的岗位工作可分为两阶段,将写作和制作技能的指导交叉进行,使之充实高效。

(二)内容指导的切实可行

内容是影视技能教育双导师制的核心。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制的推行内容应以理论融入实践、实训践行理论,二者互为前提相互影响。尤其是前期校内双导师的指导,教学的计划制定和内容选择多以影视技能基础教育为主,注重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校外双导师的内容指导则侧重以工作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强化基本技能的同时,适当加强技术要求的强度和深度,以适应传媒类行业的现实境况。在调查中发现就省属师范院校而言,传媒类专业的影视技能教育表现出欠缺指导内容的确定性和指导环节的合理性,这是非传媒类专业院校的共同症结,引入校外双导师的急迫性所在。

(三)教学目标的互为统一

双导师制的教学目标评估体系是之前学科中经常性忽视的内容,同时也是构建双导师系统的关键内容,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体系则应从明确教学目标开始。影视技能双导师至的教育目标应划分为三个阶段,校内理论和技能基础指导的掌握,目标评估多以考试方式实现。除此之外参照专业院校技能培养的方式,校内外各等级竞赛也应逐渐成为学生技能掌握的评估参照。第二阶段教学目标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最为显著,在工作岗位的需求和校外双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传媒类不同专业的特点,以个人技能掌握和中型作品完成为教学目标的评估方式是课题组在研究中总结得出,但具体到校外导师指导环节中又常常流于形式化难以推行。因此,在第三阶段中,毕业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成为上一环节的教学目标的补充和延伸。在省属师范院校中,延续了传统学科的毕业论文环节应逐步以传媒类学科特点考量以技能掌握展示为主,响应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变革。

综上,构建省属师范类院校传媒类专业的影视教育双导师制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来看均已势在必行。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讨论成为主流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使传媒类专业的办学适应社会文明发展的需求是推行影视技能双导师制的基本前提和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赵艳,段联合.对影视传媒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02)

[2]伊继东,刘六生.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发展问题探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06).

[3]潘秀通.论影视技术、艺术与知识创新[J].上海大学学报,2000(02).

[4]胡智锋.广播电视艺术教育回顾、现状与展望[J].艺术教育,2003.

作者简介:

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4

【关键词】:IP 影视剧 原因 影响 现状

IP一词在近几年大红大紫。IP的改编一般包括:电影、电视剧、网剧三种。IP影视剧也成为当下最热门的一种潮流,是当前影视行业的一大热潮现象。IP剧的盛行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如何改善IP剧行业的现状显然也已经成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1、IP剧盛行的原因

1.1强大的读者群的支撑

IP影视剧一般都是由著名小说或出色的网络小说改编,如路遥《平凡的世界》改编成的同名电视剧,较早的由郭敬明的《小时代》改编的系列电影,还包括一些比较有名气的网络作家如顾漫的《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最美的时光》等,都是由于其小说已有了强大的读者群,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很容易得到读者群的共鸣和支持,这些固定的粉丝群体愿意为这些影视剧买单。一个很典型的数据,最近刘同的小说《谁的青春不迷茫》改编成的同名电影正在热映中,而截止到上映前一天的某网络购票网站的数据显示,有80700人想看此电影。这个庞大的数字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小说的读者群带来的。还有包括由何炅的音乐《栀子花开》改编的电影,《栀子花开》这首歌是很多年轻人青春时的记忆,当这样一部影片上映时,必定会在短时期内掀起一股热潮。还有最近新上映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也是如此。而相对原创剧本而言,IP剧风险比较低,收益率比较高。最近几年,多部高票房电影由IP改编而来,多部现象级电视剧也是来源于IP改编。一组数据显示:九夜茴的《匆匆那年》收获了5.8亿票房;饶雪漫同名小说改编的《左耳》票房4.8亿。开心麻花的话剧《夏洛特烦恼》改编成的电影14.4亿,投资回报比爆棚。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强大的读者群无疑成了最好的票房保证。

1.2原著基础上剧情的再创造

任何一部IP剧都不是完全按照原著来演绎的。拿电视剧版《何以笙箫默》来说,在小说中,本是没有路远风这个角色的,而按照电视剧的时长,经过电视编剧的再创造,加上一个对整个剧情有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的角色给整部电视剧带来了更多的看点。我们在感叹男一霸道帅气的同时,也被男二、男三、男四的幽默风趣所吸引。一部影视剧的成功,不仅仅是只有主角的功劳,而有些时候恰恰是配角能更好地把一部戏的独特之处展示出来,这也是电视剧版的《何以笙箫默》在经过改编之后能取得如此收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2、IP剧的优势与不足

2.1IP剧的优势

IP剧的盛行,首先给影视公司带来了最大的利益。当一部知名的小说或者网络作品被看好并被改编成影视剧时,其中的巨大经济利益毫无疑问流向了与之相关的影视公司。这些影视公司也是在看中作品的潜在价值后大量的投资,包括对演员的选择,对一些品牌赞助和广告的选择。当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上映后,这些影视公司必然就成为最大的获益方。其知名度一旦打响,会有更多的影视作品与之合作,如此发展下去,形势一片大好。同时也包括旗下艺人的知名度的提高等等。其次,IP剧的盛行也给原著小说的再生产、再销售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播出,也让本就畅销的小说一直处于热销榜单之首。同时,一些热播影视剧还会给社会其他产业、行业带来新的销售热点。《琅琊榜》和《花千骨》的热播曾一度引爆胡歌和霍建华的热度,而以其形象制作出来的衍生品也瞬间成为销售的热点。花千骨手游迅速兴起,并形成全民下载热潮。由此看来,这是IP剧给相关的服务业、制造业、软件行业等带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2IP剧的不足

IP剧虽然盛行,但是在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也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首先,有些IP剧有对原著的过分改编。新版《红楼梦》就曾在网络上掀起一阵大众疯狂热议,不论是从演员的选择还是剧情的改编上,都受到了广大小说迷的吐槽。其次是影视作品的深度问题,由于商家过分追求影视剧的商业利益,忽视作品的质量问题,不免会出现粗制滥造剧,即使可以在上映之初风靡一时,但最终也会销声匿迹。例如何炅导演的《栀子花开》和电影版《何以笙箫默》,虽然在演员的选择上都很挑剔,而且播出前观众期待值极高,但是由于影片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深度,有些影片只重视对演员颜值的关注,而这些演员的演技也实属欠佳,因此在上映之后差评如潮,最终消失在国内电影市场的涛涛洪流之中。过分追求对高人气明星艺人的选用所引发的全民追星热潮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一些缺乏自制力和自控力的青少年以错误的引导。

3、如何改变IP剧的现状

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微影视;单反相机;互联网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文化产业高速繁荣的浪潮,互联网、单反相机、手机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多元化不可或缺的因素。各大企业都习惯了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工作、宣传,用相机记录会议、拍摄产品、娱乐活动等,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对网络技术、拍摄技术有了更多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拍摄技术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态势。对于众多的影视爱好者来说,解决了院线电影、广播电视门槛高的问题,因此互联网与微影视技术的融合是一种创新,解决了诸多影视爱好者创作的难题,同时也满足了广大观众的需求,对新媒体微影视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微影视的需求与发展环境

(一)在经济、教育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国民的经济、文化水平都有了大的提升,对娱乐方式也有了大的改变,不只局限于电视、院线电影等传统方式,对于故事题材的喜爱也是多种多样化,为微影视的创作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二)信息时代化到来,计算机网络载体、手机、ipad等移动载体得到了普及,这就为以计算机互联网、移动终端网络平台发展的微影视作品,提供了更多的观众。

(三)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娱乐时间的不固定与减少;电视与电影的内容、播放时间与播放方式局限性大,微影视与互联融合发展能更大程度的达到多元化、简单化、随意化,能够更大程度满足普通大众的需要。

(四)商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视广告的高额费用与插播式广告效果日益衰退,导致广告方力求创新,选择新的微影视植入式广告,降低成本,提升宣传效果。

二、微影视制作特点

(一)制作门槛低,微影视的制作人员大部分是影视爱好者,有一定的摄影基础,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即可完成影片的制作。

(二)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传统的编剧方式,为更多的微影视剧本创作者提供了有利条件。微影视剧本创作与分镜故事板的创作表现形式,在计算机互联网环境中更加灵活,创作灵感更多。剧本的故事背景、框架结构、观察视角、表现方式、经典旁白与对白等内容可供编剧参考,电子形式的文档更方便后期修改,也能更好的组合场次与镜头之间的顺序,更好的展现故事情节,实现导演意图,即提升了工作效率,又提升了创作质量。

(三)数码的记录方式的出现,这要归功于单反相机从胶片记录方式到光电耦合元件记录方式的完美蜕变,此次蜕变降低了使用成本,增加了操作简单、效果精良的摄像功能,符合时代潮流的经济型产物很快得到普及,为微影视中期摄像制作提供了有利的先行条件。

(四)数码记录方式的出现,加速了微影视后期制作向计算机软件化发展,非线性编辑与音频制作登上影视制作的舞台。随着市场用户的增加,非线线性编辑、数字音频软件飞速发展,可供用户选择的软件逐步智能化,逐渐增多,如:Audition、 premiere、edius、vegas、final cut 、会声会影等,为微影视制作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网络学习资源也随之增多,对提升制作人员技术,提高作品质量,将更好的视觉效果展现给观众奠定了基础。

三、微影视传播特点

(一)从制作成本上来看,微影视的制作成本较低,制作周期短,所选故事大部分是由生活中的故事改编而来,拍摄过程中可以就地取材,控制了制景、道具等费用。演员、剧本、摄像、后期制作大部分为影视爱好者,制作同时,即完成了影视创作梦想,又降低了成本。整体的资金投入比较少,即使没有投资商,广告赞助商,也能完成,风险控制相对比较容易。

(二)从情感诉求角度来看,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微影视迎合了观众对快捷、方便、自由的追求,又保持着较强的时尚感,剧情更具亲民特色,情感距离更容易拉近,观众们更愿意接受微影视。

(三)从微影视自身特点来说,“微”是它最大的特点,一般影片长度为5-25分钟,制作周期比较短,机动灵活性比较好;故事比较简约,叙事速度比较快,表达精准,主题明确,主体突出 ,情感交流更直接,及时反应大众娱乐生活的风向、时尚文化传播,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也能够对一些生活事件,大众话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引人思考。帮助大家工在作休息时间释放压力和整理思路,交通拥堵时段转换心情、减缓焦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增加乐趣、丰富视野,领略影像的美、品味感动。

(四)从参与性的角度来看,微影视以互联网、手机网络平台为主要播放渠道,网络平台的开放空间更大,选择更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主观性。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网络平台技术,还能将观众带入交互式媒介,方便观众对自己喜欢的演员,导演,影片等给予反馈,观众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探讨,实现人人交互,使人们得到更好的放松,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计算机互联网与手机网络让微影视作用发挥的酣畅淋漓,微影视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四、总结

微影视运用摄影技术、数字化影视后期技术,融合新媒体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弥补了传统媒介投资大、制作周期长、风险大、内容单一的不足,改变了电视和院线电影等传统发行方式,加快了影视作品的发行速度,增加了影视作品推广渠道,实现了影视爱好的创作梦想,达到让观众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进行影视作品享受的目的。微影视的人人交互性、故事多样性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使观众的体验多姿多彩,丰富了城市生活。微影视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制作发行门槛较低,制作人员文化层次不同,鱼龙混杂,导致品味和价值趋向不高的作品,给微影视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才是微影视的追求,随时随地让观众品味影视的魅力是微影视的目的,相信只要大家一起不懈的努力必然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丁洁.试论我国交互式网络电视发展及其趋势[D].南宁:广西大学,2013.

[2]李国仁.网络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教育[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3]狄柏涛.广播电视工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探析[J].科技传播,2014.

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6

关键词:传媒类高职院校;传媒产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6-0010-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中国高校的传媒教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设新闻类院、系、专业的高校有60所以上,专业点超过100个[1]。进入新世纪,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也相继开设了传媒类专业①。根据全国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查询,2015年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有110所,开设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有69所,开设电视节目制作的有29所。有代表性的传媒类高职院校有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等9所(以下简称湖南大众、安徽广播、安徽新闻、江南影视、山东传媒、上海电影、天津广播、浙江横店、重庆传媒)。课题组以这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以高职高专网所的2016年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为主要资料来源,辅以各校官网的数据,分析传媒类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提升发展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一、办学基础

传媒类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转型而来,也有的是新创办的职业院校。就所选取的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而言,湖南大众成立最早(2000年),此后的2002、2003年分e成立了1所,2004年成立了2所,2008年成立了4所。9所学校中,5所公办,4所民办,都和传媒行业和管理单位有着较深的联系。

传媒类高职院校主要分布在传媒业比较发达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在生师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指标上基本都能达到教育部颁布的指标要求,但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还有很大差距。引进的高级人才多为离退休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精力不够;拥有行业一线经验的教师不多。各校平均招生专业数为20个,个别学校多达35个。全日制在校学生数基本保持在5 000以下,个别学校发展到近万名学生的规模。由此可见,传媒类高职院校已经过规模扩展期,进入内涵发展期。

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传媒类高职院校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建设有众多的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学团队,与行业、企业以及国外高校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如湖南大众被评为国家首批骨干高等职业学院,也是国家汉办在湖南设立的“国际汉语言文化传播基地”依托学校。上海电影荣获国际性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40多项。江南影视和浙江横店都曾被评为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具体情况见下页表1。

二、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以科学的定位为前提。传媒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指在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社会需要以及公众期望,在科学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校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人才培养定位、办学特色定位、办学层次定位等多方面。

首先,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绝大多数传媒类高职院校都能立足于所在区域和所在传媒行业,培养适应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湖南大众把这种人才概括为“创意与操作一体化”的技术技能人才。但个别院校囿于按学科设置系部的传统路径,以及受制于专业设置审批程序上的原因,在根据市场需求灵活机动地增设新专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制约。

其次,在办学特色定位方面,坚持学校与传媒企业紧密合作。湖南大众、安徽广播创新实施“前台后院”“前堂后台”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安徽新闻推行“双师”指导,实行“双堂”教学。浙江横店紧密依靠横店集团,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但总的来说,各校的产教融合能力较弱,紧密度不够。

再次,在办学层次定位方面,绝大多数传媒类高职院校都能坚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属性,面向传媒领域特定职业群培养具有较高业务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盲目追求办学层次的提升,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要。学与术失衡,要么沿袭传统的学科性教育,重学轻术;要么过分强调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升,重术轻文。

三、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近年来,各传媒类院校都在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学生成长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专业建设方面,呈现出精准对接行业需求,走向集群建设、特色发展的态势。如湖南大众计划通过淘汰、改造、合并、新建等方式,构建以媒介内容生产为核心,以传媒艺术和传媒技术为两翼的特色专业体系,以便发挥专业集群效益,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安徽广播致力于打造邻近专业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安徽新闻着力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浙江横店采取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品牌;重庆传媒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在课程改革方面,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将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项目化课程、“双师”指导融入其中。如江南影视根据职业能力需要优化课程体系;湖南大众提出让每一堂课学生都有收获,着重对到课率低、有效性较差的通识课程进行改革;安徽广播推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改革;山东传媒进行多方向特色通道班改革,扩大学生就业面;天津广播推行“以证代考”。

在教学管理方面,如何适应工学结合的特点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成为各传媒类高职院校探索的重点;湖南大众力图通过发展性评价体系建设促进师生自我管理;山东传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上海电影与企业共建教学质量标准;安徽新闻引入企业评价体系;重庆传媒则引入社会行业企业参与评价。

在学生发展上,注重文化的育人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拓展学生的发展平台。如湖南大众通过文化精品项目、原创项目和教学创意中心,引领创意人才的培养;安徽广播以活动育人的形式,强化对学生的教育;江南影视实施“大学生创业实验计划”;天津广播打造“天广众创空间”;重庆传媒打造创业园和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上海电影助力学生出国深造。然而,由于高职招生录取属末位批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生源短缺,严重制约着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

科研与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另两项职能,并与教育教学构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具体而言,科学研究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而参与社会服务则是高职院校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赢支持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研究方面,除了湖南大众做得相对较好外,很多传媒类高职院校尚基础薄弱,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由教务处或者其他处室实施科研管理的职能;科研管理制度和平台不完善,科研活动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课题研究主要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大部分是院级、省厅级课题,很少有国家级课题;总量偏少,核心期刊文章更是凤毛麟角。

在技术服务方面,传媒类高职院校积极利用自身在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专业领域内的优势,积极为社会提供新闻采编、节目制作、主持表演、宣传策划、摄影摄像、网站制作等技术服务。但总的来说,当前的服务还未能达到引领行业的要求。各学校主要是运用现有技术为社会提供服务,而在技术研发方面很少有重大突破,很多传媒类高职院校的技术交易到款额为零。

在职工培训方面,传媒类高职院校积极为行业提供各种技术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参与职I培训包的研发,举办高级研究班等。如湖南大众承接了全省广电行业工人技术等级岗位培训;安徽广播等学校利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技能鉴定和培训;江南影视多次免费为全省小学幼儿园培训舞蹈教师;山东传媒建立了系部、校企多方参与的社会服务体系;天津广播与天津广播电视台、天津广电传媒集团公司在校园合作共建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在文化服务方面,传媒类高职院校都能立足于学校所在地区,不断拓展文化服务范围,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为文化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一是主动与周边社区共享学院场馆资源,如湖南大众将演播楼、实验剧场、图书馆、体育馆、运动场等文娱体育设施向周边地区居民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2015年服务10万人次以上。二是“走出去”,运用传媒教育资源优势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如江南影视成立新星艺术团开展“先进文化进社区”活动、山东传媒组织师生为企事业单位进行文艺汇演等活动。

在教育支援方面,传媒类高职院校积极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传媒职业教育的发展。如湖南大众与中西部地区5所中职院校开展对口支援;江南影视免费招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艺术生,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精准脱贫战略。

五、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与传媒类高职院校合作的单位主要是传媒类企事业单位,与工程技术类行业不一样的是,传媒行业对节目质量和播出安全的要求非常高,且很难提供大批量的实习岗位。因此,传媒类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必须跳出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传统合作思路,不断探索符合行业需求和专业特性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模式。在这些方面,各传媒类高职院校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湖南大众以前台后院为基础,不断拓展合作范围,推进合作深度,致力于从“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转变;安徽广播在校企合作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目前已经形成“合作目标多维度,合作形式多层次,合作平台全媒体”的局面;安徽新闻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江南影视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山东传媒与众多地级电视台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上海电影与宝山区政府、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彭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产业平台;浙江横店积极发挥集团办学优势,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由此可见,每个学校都在开创校企合作的特色之路,但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的校企合作呈现学校热心、企业动力不足的现象,实质性的深度合作还不够强、影响力还不够大、数量还不够多、项目还不够典型。

六、学校治理

治理能力建设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求和重要保障。2015年8月,教育部出台《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将管理水平提升确定为此后三年的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各传媒类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以建立大学章程为中心的治理能力建设。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编制大学章程。如湖南大众把章程建设作为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的首要工作,目前章程已经获批通过,较好划分了行政权、学术权、职工民的权力边界,规范了各项权利的运行机制,建立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与合作的治理结构,系统设计了校院两级管理的内部治理框架。安徽广播、山东传媒、天津广播都在制定章程的过程之中。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在依法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以章程建设为基础,很多传媒类高职院校都在开展建章立制工作。如安徽广播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绩效改革为抓手,制定印发了考勤管理、岗位任职、绩效工资等文件,实行分配制度改革,为学院内涵建设注入新动力;湖南大众成立了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小组,完成了上位制度的收集、整理及编印,确立了制度体系的建设框架和建设步骤,加快推进制度建设。

三是实施二级管理。为适应产业、行业发展规律和专业集群建设要求,湖南大众将教学系全部实行二级学院建制,初步明确了二级学院的权责及其内部架构,理清了职能处室和二级学院之间的工作关系;上海电影也在试行二级学院管理,下设若干专业,将管理重心适当下移,学院在赋予专业系部相应职责的同时,也给予专业系部一定的自,使专业系部成为责权利统一的教育教学主体。

章程、制度和二管理体制的推进,为进一步提升传媒类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奠定了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切实的执行,在当前科层制观念浓厚的文化背景下,这一点尤为艰难。而且大学章程建设仅限于学院内部的权力架构调整,无法解决办学自不足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厘清政校权责,转变政府职能,实行管、办、评分离。

总之,从对以上9所学院的分析可见,我国传媒类高职院校已经过了创建期、规模扩张期,正在转向内涵发展期。但与传媒行业对传媒高职教育的期许以及国家对传媒高职教育的定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传媒类高职院校的发展能力。

注释:

①课题组研究的传媒类专业采取的是“大传媒”的概念,既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编辑出版、网络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专业,也包括广告、动漫、数字媒体技术、艺术设计等与传媒相关的专业。

参考文献:

[1]王小河,秦子龙.我国院校传媒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六所新闻传播学院负责人讨论纪要[J].今传媒,2005(7):8-13.

Study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Vocational Colleges

ZHOU Shan-dong

(Hunan Women's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