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1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犹如小说里开篇的引子,如大型乐章开启时的前奏,课前导语虽然不是“正文”,作用不可低估,它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切入教学设计的主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独具匠心的新课导入设计是地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富有创意的新课导入,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意境。避免呆板的导入方式,尤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占领制高点,开启思维的闸门,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一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带着问题去探究,因此,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艺术性导入设计非常重要,意义重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思考,在地理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艺术,现归纳如下。
一、谜语谚语 贴近生活
新课标要求课程要关注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时刻与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大自然中有许多的问号,从而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谜语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一份珍贵民间文化遗产,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导入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寻找这些谜语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地图的要素”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认识地图,运用这样的谜语导入:“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江河湖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这是什么呢?让学生来猜。通过猜谜导入新课的学习案例不胜枚举,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满学习激情。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和生产生活中长期的经验、智慧的结晶,是言简意赅的知识概括。地理谚语中有许多涉及初中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课标提倡挖掘与生活接轨的课程资源,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如用“过一冬,长一葱”引入“地球运动”教学中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这个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白昼逐渐变长。“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谚语来引入山区气候的学习。这些谚语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迪其思维。
二、生活体验 引人入胜
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就是要组织、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地理的应用价值。如“天气和气候”教学导入中,教师提问:“夏天同学们穿什么衣服?”“冬天同学们穿啥衣服?”“为什么冬夏两季穿衣不同?巧妙地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新课学习中。同样的内容,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自己冬天在海南岛的旅游照片和夏天在拉萨的旅游照片,让学生观察衣着的变化,思考衣着变化的因素,顺利导入新课,这些教学资源来源途径多,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独具匠心去设计。
三、歌曲视频 创设情境
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奇、神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顺着问题的发展和深入将学生融入到考古、探秘的情境中,如学习“埃及”一课时,播放视频资料“金字塔之谜”,课堂一开始学生就被引入到教师创设的神秘场景之中,学生急不可待地想了解古老而又神秘的埃及王国,课堂的导入轻松而愉悦。在学习“长江”一课时,教师选择播放歌曲《长江之歌》,随着高亢的歌声长江浩荡奔放的气势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学习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诗词故事 诗情画意
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有众多的优秀诗词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揭示自然地理规律,描写山川风情的佳句颇多,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把古诗词引用到地理教学中,既能赏析古诗词美妙的韵味,又能轻松愉快地深刻理解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秦岭淮河”一节内容时,教师以春秋末期《晏子使楚》的故事导入,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才能展现给学生,“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的名句烙印到学生脑海里,让学生感受古人地理知识的渊博。在学习“中国气候”一节中,引入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认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底蕴深厚的中华古诗词,使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更新颖、活泼,只要合理地摘选,精心设计,这种导入方式一定让教学增色添彩,让美的欣赏与知识的学习同行。
五、演示实验 新颖别致
伴随着素质教育下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都在产生深刻的变革。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促进教学的变革,新时代的学生更要求学有所用,学有所乐;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多的来源于知识内容本身,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如“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教学中,教师对海陆分布对气候影响的导入设计中,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导入,步骤一:用酒精灯加热两个烧杯中相同容积的沙子和水,5分钟后让学生读出温度计示数。步骤二:熄灭酒精灯把两个烧杯中的水和沙子放置5分钟,再次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学生讨论结果:相同条件下沙子(代表陆地)吸热后升温快,放热后降温快;水(代表海洋)吸热后升温慢,放热后降温也慢。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被引入课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个难点也迎刃而解。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本节知识的印象。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新闻时政、影视资料、地理漫画、标志性建筑等都可能成为教学素材,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去探寻地理教育资源。总之,地理课的导入设计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目的性,要贴题而行,方法可千变万化,但变化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都应该在符合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巧妙设计,只要做到构思巧妙、新奇而富有有艺术,简洁明快富有启发性方可,这样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地理课堂的教学一定会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2]鲁祥波.浅谈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4).
[3]周树平.实施初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尝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6).
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2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即根据地理教学内容,选择学生了解和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及现象等,与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利用生活化、趣味性的素材及方法,将单调而枯燥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拉近学生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更好理解地理规律,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往往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生活化的素材及现象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能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将初中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将枯燥而抽象的地理知识融入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增强教学的亲切感和真实性,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距离。如通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以及运用多媒体辅助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综艺节目等,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深化地理知识理解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以及形象思维过渡阶段,思维特点决定他们要想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就需要获取直观的认知,从直观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从而实现知识内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生活中的素材和案例,能够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大量直观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晦涩的地理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和灵活的掌握[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有关环境保护的重大事件、当地工业园区的分布、旅游业的开发等,可分享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奇妙的自然现象,典雅的民风民俗以及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等,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基本目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走向生活是初中地理课程的新理念,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将学生引入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走进大自然、参观考察、调查了解等生活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学生亲生参与体验,有助于更好理解地理规律,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1.课堂导入生活化
教学导入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将课堂教学主要内容引入进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端。初中地理知识有着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科学合理、生动形象的教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导入教学,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此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2]。
例如,讲解初中地理七年级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仪的经纬线和经纬网”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旅游视频集锦,剪辑不同旅游者在不同旅游地区的片段,展示世界不同地区的地理风光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2.情境渲染生活化
情境渲染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形象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地理情境体验中实现知识建构。情境渲染生活化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地理知识与有趣的生活现象和生活体验相联系,渲染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3]。
例如,讲解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民族”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及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征,可以在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上,设计“民族知识小竞赛”。利用大量图片及视频等,将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直观呈现,将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通过学生分组亲身参与民族知识小竞赛,以拓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活动设计生活化
活动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并体验,以深化地理知识,实现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结合。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可以打破课堂局限性,组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并提升学生利用地理知识思考与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讲解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三章第三节“我国水资源的保护”时,要让学生明确水资源的保护须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在课下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引导学生针对浪费现象探索节约用水的做法,如家庭浇花,宜用淘米水、茶水、洗衣水等;家庭洗涤手巾、瓜果等少用水,宜用盆子盛水而不宜开水龙头放水冲洗;洗地板用拖把擦洗;淋浴时可以关掉龙头擦香皂;手洗衣服以及及时关掉水龙头等,通过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行动等可以更好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养成他们良好的节水习惯,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
4.课堂评价生活化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涉及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方式有教师表扬、学生相互评价及作业和观察,都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到,不借助社会力量、忽视社会需求的教育是一种盲目性的教育,是无能教育,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而言,教师应当积极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生活化,保证评价内容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4]。
例如,讲解完初中地理七年级第三章第三节“降水季节变化”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准备当地四季降水分布图,提出“夏季降雨量与冬季降雨量区别”、“不同月份降雨量之间的差异”等问题进行考察,以此展开课堂学习过程评价。
三、生活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生活与教材的关系
地理学科与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教学视角延伸到现实生活空间中,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局限性,为学生构建地理教学生活大课堂,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处理好教材与生活的关系。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据,生活化教学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教材,更应当立足教材,全面解读教材,探索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活元素,找到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和利用,以此丰富地理教学内容。教师不宜盲目地将生活搬入课堂教学中,而是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选取有效素材,围绕教材定的内容进行拓展,保证教材与生活的无缝对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2.处理好学生与生活的关系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改的核心思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生活化教学更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入的生活素材要与学生息息相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和现象中引入新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保证地理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生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探究[5]。教师不能主观臆断,要充分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情,走进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角度审视生活和地理知识,选取吸引学生的生活案例及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的运用十分必要,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课堂教学与生活有效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容地走向生活、走入社会,为学生创设生活这一大课堂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 戴东成.试分析初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111.
[2] 李颖.关于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6(06):39.
[3] 穆昌群.以《季风气候显著》为例――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6(15):207.
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3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操作能力;生活气息
离开了生活的地理教学,就是空谈,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成功的教学。生活化教学,将生活实际与初中地理教学相结合,用生活案例作为教学的支撑,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看待生活、欣赏生活。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是必要的、可操作的,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关注的重点。
一、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1.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是必要的
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热情不高,根本原因是缺乏学习的动力。这与地理学科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都有一定的关系。
(1)一些地理知识较为抽象不易理解,需要识记的图表较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例如地球运动是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所以教材把它放在七年级第一单元中,但是由于这部分知识十分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
(2)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简单致使课堂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由于受中(会)考压力的影响,学校、社会过多关注学生的分数,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也过分局限于基本知识点,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适当拓展,导致“生活地理”的内容匮乏,不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调动。
(3)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地理学习不重要。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地理学习在其今后生活中的用途不大,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了对生活案例的探究过程,无法体会到地理知识是服务于生活的,故而不知道如何把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只有让学生觉得地理学习是容易的,有趣的,有用的,其学习的欲望才会被激发。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将生活融入教学,让课堂走进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教学。如在八年级地理教学中,“锋面雨”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可以借助生活常识“冷水与暖水相遇会产生什么现象”,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学生看后很容易理解。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强化实践能力。如学习了“黄土高原”后,可以组织学生对寿宁县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状,解释原因,提出治理措施。
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是可行的
(1)生活处处皆地理。人们的吃、穿、住、行都打上了地理烙印,政府经济策略同样也离不开地理。如寿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都可以从地理视角作出解释。对此,教师可以从生活中获取充分的素材,作为教学案例支持课堂教学。
(2)地理知识具有实用价值。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因此,可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内容,如野外考察、实地调查等,让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印证,使学生真正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3)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让地理教学更精彩。计算机、多媒体的普及,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增强。
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对策
1.充分发掘生活中的资源,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素材
地理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来源于多彩的现实生活,地理教师应把学生关心的问题适时穿插于地理教学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1)引用学生熟悉的影视、新闻、报刊杂志等资料。教材所涉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只要用心观察就可以从这些资料中找到。对生活在寿宁本地的学生来说,其它地方的气候、风土人情,他们大都没有亲身体验过。如果教师按照课本机械地分析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气候分布,学生势必觉得枯燥无味。这时,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形成视觉感知,加深印象。如利用影视资料《狮子王》让学生感受非洲热带草原气候旱季、雨季的景观;播放《红河谷》的雪崩视频,让学生感知青藏高原的雪山景观;播放灾难片《后天》,让学生感知自然灾害的无情。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可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视觉感受,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将乡土地理素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如寿宁的“车岭车到天,九岭爬九年”――说明寿宁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寿宁古时的三件宝“火笼、蓑衣、地瓜”――说明寿宁冬季寒冷、经济落后、耕地不足。将这些活生生的乡土地理知识与教学相结合,可大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及时关注社会热点。如根据汶川地震,启发学生思考:地震的成因是什么?与日本的某次地震对比,为什么汶川地震灾情更加严重?利用甘肃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案例,启发学生思考: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有哪些?联系寿宁的地形、气候、植被等,我们应当如何防治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社会热点,既让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又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用好生活案例,设置教学环节
利用生活案例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学习“黄土高原”时,先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提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持水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目的会更加明确。
生活案例还可以作为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理和地理概念。如“地球运动”一节中,地球自转、公转的原理比较抽象。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过的昼夜更替现象引导学生推导出地球自转;再根据太阳东升西落推导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时间,这样便可突破难点。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对比海陆性质的差异,让学生说出白天赤脚站在地面和水里的感受,感知白天水比陆地升温慢,夜里水比陆地降温慢。
3.开展贴近生活的课堂活动,以活动促教学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如在学习“地图”一节时,可以设置“一个外地朋友来我县旅游,你能不能为他设计一条旅游线路,要求景点尽可能多而又不走回头路?”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出最合理的旅游线路。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提供《寿宁交通图》或《寿宁旅游图》。若条件许可,还可以安排学生实地走一下这条线路。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而且落实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又如在学习“众多的人口”时,教师可结合今年国家放开二胎政策,让学生举行一场辩论赛,让学生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
在开展这些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趣味性,活动的目的要明确,活动的内容要简单易行,让学生都能参与。同时,应注意活动的探究性,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为主。
4.将地理课堂延伸到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中
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撰写调查报告、乡土地理小论文等。如组织学生调查寿宁县凤阳乡富锌晚熟葡萄种植情况,通过分析农业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的关系,思考存在的问题,并建言献策。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让学生在考察中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生活化教学中设置生活化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如在学习“区时”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一位妈妈乘飞机从东向西穿越国际日界线前后各生下一个孩子,问哪个孩子是老大?其答案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恰好相反,因此学生的印象深刻。
地理本生活,生活遍地理;教学本生活,生活促教学。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用好生活案例,一定会让地理课堂绽放出独特的地理学科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2011.
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4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 情境教学法 误区
随着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使得学生由过去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其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展情境式教学是如今初中地理课堂上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得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之下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地理课堂中常见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工具也开始更新换代了。如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工具越来越频繁地走进了地理课堂。在使用多媒体工具之前,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只能借助于地图、挂图、模型等来辅助教学,这些教学工具在很多时候无法满足地理学科动态化的需要。而多媒体工具的引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多媒体工具的帮助下,我们可以为学生模拟出很多生动的教学情境。例如,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直观地模拟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及自转的情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工具直观地感受日食、月食的形成,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地震、火山喷发等地壳运动的情境和具体产生过程,等等。通过多媒体工具,我们可以把一些文字化的知识转化为声像动画等为一体的形式,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受到强烈的刺激。而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之下,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学习。
2.利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最主要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语言,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并且对教学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懂得充分利用语言的艺术,采取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水循环”的知识时,就开口朗诵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而紧接着,学生就自然地接出了下一句:“奔流到海不复还……”就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来。这时候我问道:“为什么说黄河的水是从天上来的呢?黄河的水流到海里以后是不是真的不复还了呢?”这样的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兴趣盎然的讨论。就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学习水循环的情境之中。
3.利用提问创设教学情境
提问环节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问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集中听课的注意力,使得教学效率获得一定的提升。我们在地理课堂上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学习情境。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非洲的气候类型”时,就给学生提了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非洲的气候呈现出带状分布且南北对称的特点?为什么与它同纬度同样地跨南北半球的南美洲却没有呈现出这样的气候分布特点呢?问题一提出,学生开始进行积极的思考,这样,在思考探讨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学习的情境。
二、情境教学模式中常见的误区
1.情境的创设多出现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
在地理课堂上,很多教师往往把创设教学情境用作课前的导入部分,这样,就使得情境的功能仅仅局限在引入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在导入部分结束以后,很多教师的教学活动又重新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继续按照教材上的知识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情境教学没有把情境的创设同整个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在接下来大部分的课堂教学里无法在情境的刺激之下进行主动的学习,这样就丧失了情境教学模式的精华。
2.情境教学流于形式
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之下,大力推进情境教学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趋势。为了迎合这一趋势,很多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经常性地使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然而,很多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时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情境教学的形式上,而不注重其实效性,导致情境教学华而不实。例如,一位老师上公开课“东南亚”,为了突出教学的情境化,这位老师就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只需要简单地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就能够获取答案,而无需兴师动众地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采用这种不必要的形式,不但无法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降低教学的效率。
3.情境教学只在公开课中使用
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少会用到情境教学法,只是在进行公开课、示范课时才会采用情境教学法。用不用情境教学法并不是由上课的场合决定的,它应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决定。有些日常课如果有效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而有些公开课则不适宜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如果只是单纯地希望借助于公开课来宣扬自己先进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十分不务实的做法,这样也会影响到情境教学模式优势的发挥。
总之,情境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多优点,但是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尽量避免情境教学的误区,要努力从情境教学模式入手,达到新课改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述明.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置[J].广西教育,2008,(14).
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5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微课教育资源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微课具有现代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特点。将微课资源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构建。
一、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特点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可以说是传统教学视频在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微课”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国内仍然没有发现对“微课”做出的准确定义,主流定义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就某个知识点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微课”的资源构成可用“6+1”来概括,即:“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教学反思(微反思)、学习反馈(微反馈),练习测试〔微练习)、师生评论(微点评),等辅教与学内容。微课资源具有时间短与内容少的特点,微课视频的信息容量较少,但交互性较强,方便师生利用。这些特点是微课资源的普遍特点,高中地理微课资源还有极个性化特征。
(一)生活化特点
有教育价值的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应当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相符。教师利用地理微课资源,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与高中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母咧醒生的生活中获取教育素材与案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交通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搜集本市近些年来交通条件变化图以及新闻资料,用微课形式呈现给学生。用生活化的微课资源实施教学,往往能够推动地理教学改革创新。
(二)趣味化特点
微课资源与多媒体技术密切相关,在微课视频中,大量的信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微课资源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刺激学生的神经,让高中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微课的存在,不仅让地理知识变得立体化,更让地理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三)综合化特点
教师在选择与制作微课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地理学科本身的内容与特点,还要考虑其它学科的内容与特点。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小小的微课中,需要一定的技巧。微课资源具有综合化特点,在于其是多学科知识的集合,更具有明确的主题与科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式
(一)利用微课,优化新课导入
课堂导入,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有直接影响。在讲解新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与新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微课导入方法,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促进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河谷形成的动画以及冲积平原形成的动画,让学生通过微课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陈述性文字以及图片。这样的课堂导入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对河流地貌发育的过程有所了解,会让之后的学习更加轻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微课,优化知识讲解
知识点的讲解,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初中地理知识相比,高中地理知识更加丰富,难度更大,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要利用微课降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让地理学习变得零负担学习。巧妙利用微课,去解决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点,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清晰化,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关知识时,学生要学习区域自然资源在农业、工业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特点。多个零散知识点的集体出现,会让高中学生猝不及防,学习起来找不到头绪。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去整理知识点,将看似混乱的知识点分好类,在三五分钟时长的微课引导下,打消学生的负面学习情绪。让微课成为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一个灯塔,能够促进地理课堂吸引力的提高。
(三)利用微课,鼓励学生探究
地理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强,许多地理概念具有专业性。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微课对抽象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转化,让学生找到自主探究的动力。一直以来,教师过于重视地量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开发。在微课出现之后,教师要借微课之力,让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的微课,做地理知识的提取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天气系统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系统、锋面气旋以及气压系统等知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教师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各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用文字去描述每一个天气系统,有利于学生地理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提取成果与课本陈述相对比,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高效手段。
(四)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地理学科知识的涉及面较广,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不仅在学习自然知识,还会接触到许多人文知识。在自然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从时间、空间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去想象,才能理解地理知识。对于离高中学生生活较远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多多利用微课去创设情境。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时,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地理现象,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点。
(五)利用微课,优化课堂总结
总结,是高中地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总结环节,学生与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内容,加强记忆。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再次提起精神,积极动脑去回顾本节课的所用知识点,并找到高效记忆的线索。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微课”目前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目前,有关地理“微课”方面很少。本文从新课导入、地理知识详解、地理知识探究学习、场景模拟、知识点总结、课程练习制作方面探讨了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并指出,在运用“微课”时应该注意“微课”的适用性,必须满足微课表现鲜活性、微课目的要明确、微课“生活性”原则等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海岸与海底地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二者对比的图片与文字,让学生在对比中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根据微课资源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总结成果,能够让课堂在结束阶段变得热闹起来。在民主的总结氛围中,地理教学成果会得以升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微课资源的应用在我国教育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但却给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利用更加科学的思想去调整教学活动,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用微课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才能让高中学生建立全面的地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艳辉.如何实现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6(07)
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
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江晔,刘兰.再谈地理案例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