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化学学科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学科素养范文1
在这种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只有自己寻求出路来改变这样的现状.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热爱这门学科才能学好它.在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努力把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改进教学方法,引导自主活动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为了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所掌握,也是化学教师的授课能力的体现所在.初三化学考试基本以应试为目的,而高中化学容量大、学习要求高,导致学生很难适应.因而,高中化学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顺利的完成初中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最终出色的完成高中的化学学习任务.
我校高中化学课堂主要是采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单模式.只有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知识才可能最大限度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学生才能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在课堂活动单的设计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引导解惑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配合程度,引起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必修一中“离子反应”,这个模块的知识点较繁杂,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分辨清楚各种离子的反应变化.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设计实验将四组溶液,各组少量于试管中混合,观察并记录产生的现象,分析发生变化和没有变化的离子,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
接下来利用活动单让学生分小组对题干进行对比分析,从不同的实验、相同的现象中找出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加深对离子反应含义的理解,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在课后的反馈训练中进一步强化书写规则,这样学生上课起来也会有激情,学习的效果自然会提升,那么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 丰富课堂内容,促进知识拓展
化学学科的内容源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既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又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寻根究底,归纳总结出其本质的内容.如,学习胶体的性质,我们可以以实际生活中豆腐的制法为例,让学生观看制作豆腐的过程的视频.在观看的同时,教师作适当的讲解.学生可以知道黄豆里的蛋白质团粒被水簇拥着不停地运动,聚不到一块儿,形成了“胶体”溶液.要使胶体溶液变成豆腐,必须点卤.点卤用盐卤或石膏,盐卤主要含氯化镁,石膏是硫酸钙,它们能使分散的蛋白质团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块儿,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脑.再挤出水分,豆腐脑就变成了豆腐.豆腐、豆腐脑就是凝聚的豆类蛋白质.这样既让学生丰富了生活常识,又了解了胶体的相关知识,增强记忆.
对于有些化学知识,我们还可以结合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进行讲授,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比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我们可以联系2005年在淮安高速公路上发生的氯气泄露事件,从这件事件中让学生了解氯气的有关性质,如①为什么事故附近的翠绿的麦田变成了金黄色? ②用NaOH溶液、石灰处理事故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写出Cl2与NaOH溶液、石灰乳反应的方程式.③根据氯气的性质,小组讨论交流,遇到氯气泄漏时的应急处理办法.诸如此类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悲剧中学到了必须掌握的化学知识,同时又接受了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化学教师只要平时多留意日常生活,总能找到既与化学课程相关联又是学生兴趣的事件.我们可以由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展示人格魅力,提高学科素养
高中化学学科素养范文2
关键词:学科素养;情境;创新;实验;建模;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中情境教学的创设
(一)创设真实的接地气的情境背景
利用实物模型、化学史,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去年江苏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中A组课题“铁及其化合物”中,老师们分别创设绿萝缺铁生病、鹅卵石中的铁元素、月饼包装盒里的脱氧剂成分的研究、激光打印机墨粉中的铁元素等真实的情境背景,通过不同的情境学习相同的知识点。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把握情境问题的切入点,要难度适当,起点高,落点低,深入浅出,有层次感,要有现实意义,要学生感兴趣。如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前言科技、航天航空等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让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根植于脑海中,深刻认识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强化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情境问题映射出学习化学的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二)创设环环紧扣的问题境脉
利用创设的情境素材设计一条问题主线,串联起各个知识点,情境问题是载体,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印象深刻的是李增坤老师的优课,他围绕家里一盆黄化病的绿萝讲授了“铁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他设计以下问题展开讨论:①为什么家里的绿萝叶子变黄了?上网查阅原因,知道因为缺铁引起的黄化病;②到网上购花肥治疗黄化病,研究化肥的成分是什么?学习了Fe2+、Fe3+的鉴定方法;③为什么施化肥效果不明显?通过找原因,学习了Fe2+的还原性,容易被氧化成Fe3+;④如何处理变质的化肥?学习Fe3+转化成Fe2+的方法,知道Fe3+的氧化性。他设计的一个个问题过渡自然,无缝衔接,老师娓娓道来,学生学的津津有味。依托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从问题和假设出发,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情境教学紧扣教学主题,贯穿一节课的教学始终,体现正面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教学设计中实验教学的优化
(一)实验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1.教学设计中根据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以下四类:①老师独立完成的演示实验;②老师演示实验中邀请学生共同完成(老师为主,学生为副);③学生的演示实验(老师扮演好打下手的角色);④学生的分组实验活动。教学设计中写好基于学科素养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陆瑾瑾(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江苏启东226200)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预测好实验可能的突发状况和应急措施,做好预备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时既要事无巨细,又要注意不能代替包办,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2.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实验分不同时间段呈现。通常有以下四种:①课的开始,通过实验情境引入课题,设置悬念,增强学生探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的兴趣;②课的中途,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原理,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发现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③课的尾声,它能巩固化学知识,让学生懂得尊重客观事实和证据,反对伪科学;④课后实验,它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思维,强化探索研究科学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敢于创新化
1.实验仪器、方法的创新设计
实验仪器不拘泥于常规仪器,可以用医用注射器、塑料瓶、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代替滴管、集气瓶、导管、锥形瓶等常见的化学仪器,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更容易理解实验原理。例如:氨气的喷泉实验,如果烧瓶中氨气不干燥,装置漏气,很容易失败,我们可以将盛放水的胶头滴管换成医用注射器注水,细长的针尖穿过橡皮塞不易漏气且能较长时间保证氨气干燥,操作简单,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还有氨气的性质实验,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浓氨水,靠近玻璃棒,观察中间的白烟。两种物质挥发出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污染了空气,我们不妨用直玻璃管代替玻璃棒,在玻璃管两端分别塞上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球,再在两端塞上橡皮塞,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玻璃管中间的白烟,又解决了污染问题。
2.合理利用现代教学装备
信息发展日新月异,紧跟时代的步伐。一些定量实验、无法直观体现出来的数据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装备,如PH传感器(酸碱度的测定)、压强传感器(溶解气体的测定)、数据采集器、手持技术的合理使用。大数据使上课节奏紧凑、高效,帮助学生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能从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问题。创新能推动发展,通过设计、改进实验方案,对实验方案的评价预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从实践层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为将来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打下基础。
三、教学设计中认知模型的建立
(一)建模在新授课中的设计
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应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本质规律。在去年江苏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中B组课题“元素周期律”中,老师们大部分通过建立认知模型进行教学。尤其突出的是瞿洋老师的优课,她的教学设计分三个层次:①数据分析初建模型。通过数据分析与推理,发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认识其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②科学探究建立模型。通过建立模型和科学探究,了解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培养证据推断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③运用模型深化认识。通过模型推测和解释化学现象,体会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指导意义。
高中化学学科素养范文3
关键词:科学素养;走出课堂;实验操作
为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2011年化学科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化学高考试题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新课标指出,科学素养落实到化学课程,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三个维度来具体描述。既注意科学的核心概念与化学知识体系的关系,又有意识地在化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体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高中教材的内容基本授完,教师利用现成的教材内容来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有所弱化,如何通过高三化学复习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谈谈笔者的体会。
一、利用试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高三化学的复习中,大部分的时间是用来进行习题的训练与评讲,教师要利用好习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在试题的评讲中要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高三化学的复习过程中,大考、小考比较多,学生学习压力大,教师在讲评试题时应以关心、激励、委婉提出等人性化的语言贯穿始终。有的题目学生虽然做过,但考试时还是答错,此时教师应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好补救的工作。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在试题的评讲过程中,应会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尽量找出每一个学生答题的优点,在试卷中写激励的批语,在试卷的评讲过程中做适当的表扬。委婉提出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如:“如果能够这样答,效果会更好”。在试题的评讲过程中,注意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和“架子”,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也让每个学生都有暴露思维过程的机会,各抒己见,让他们在交流讨论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鼓励下增强信心,消除其压抑感,在表扬声中获得愉悦。此外,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一些显浅、错误或怪诞的问题而感到惊讶或可笑。对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满腔热情,不能“泼冷水”,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习题的设计上关注STSE,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
在高三的复习中,教师要精选习题。习题在设计上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最重要的并不是掌握很多的事实性知识,而是能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科学观念。而这些观念的形成又离不开对核心知识的正确理解。众多事实表明:许多学生会做一个概念的相关试题,但其在进行概念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迷惑,并没有转变,易造成知识世界和观念世界的分离。教师在试题的练习与讲评中应担负着这一功能。有的习题的设计上应联系生活、社会、科学技术、化工生产。以习题为载体,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的社会效果,关心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关心如何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等。通过习题的讲练,培养学生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知道如何获取信息,并且在需要时能进行科学的决策。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关心自然、社会、科技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使他们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典型题来以“点”带“面”,提高学生的归纳小结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提高有利于掌握知识。新教材知识内容编排体系、逻辑结构、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具有系统性,这要求我们师生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所学过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梳理好所学知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其归纳、小结等自学能力。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应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习题作为“点”来给学生训练。通过典型题的训练和评讲,让学生联想、回归到课本的有关知识点,使知识前后连贯,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达到落实双基的目的。例如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选择一道比较典型的题目来加以训练,通过该题的训练让学生联想回忆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单位、影响因素、与化学平衡的关系以及用不同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反应速率来表示该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有何关系等;可通过典型的无机推断题来让学生联想、回(下转第52页)
(上接第50页)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并构建学科知识点网络,在习题的训练中加强知识的记忆、联系及理解。
(四)以主干知识为载体,设计典型的习题来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高三是学生能力提高最大的阶段。实施新课标后,高考试题从能力立意向三维目标的转化,即要求考生应通过自己读书、质疑、探究、思考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自学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的提高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能力培养的核心,它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有紧实的联系。思维能力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教师在习题的设计及选择上,应以主干知识为载体,注重对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习题的训练,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化学问题实验探究能力。
二、高三复习手段应多样化,避免单纯的习题讲练
在高三的化学复习中,由于高中的教材内容已基本授完,许多教师对化学的复习只是单纯的习题讲练,使高三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同时大量、反复地做题,使学生变成了只会做题的“机器”,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不相吻合的,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三化学复习不能只是单纯的习题讲练,应有灵活多变的复习方式。
(一)高三学生要走出课堂
在高三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试题涉及到环保问题时,有些学生答题时总是考虑不周全,虽然学生在平常做过一定量有关环保方面的题目。为什么这样呢?我认为,学生觉得注意环保问题是对的,但绝大多数学生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认识不是很深刻,对保护环境只是保留于字面认识上,没有把这种认识落实到自己实际行动,自觉关心环境、保护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如自己知道随地丢果皮是不对,但剥了香蕉皮顺手丢在地上,被旁人提醒才知道一样。所以我觉得,在高三的复习中,有时要走出课堂,多些创造机会给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会日常生活上一些化学问题,可能会比单纯做题、讲题效果更好。如果学校附近有企业或工厂,学校可以与他们联系,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厂参观学习;可带学生去参观参观污水处理厂;到洗涤厂参观洗衣粉、肥皂的生产工艺。通过参观,学生感性地认识到了生活、生产中的化学。通过对工业流程的参观,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课堂上所讲解的化学理论知识。
(二)实验不能“纸上谈兵”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高考加大了对学生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但通过对学生高考成绩分析,学生实验试题的得分仍然较低,这暴露出一部分考生对实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出现这样现象,笔者认为跟高三学生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是分不开的。在许多学校,高三学生没有实验课,在没有现成的实验内容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又怕麻烦,没有创造机会给学生动手做实验,只让学生“背”实验、“记”实验,这是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提高的。其实,高三学生更具备有完整的中学知识,有更强的分析问题及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给学生更多设计实验来探究问题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应用实验方法来探究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认真挖掘教材,让每个学生在实验室里真正落实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的原理、装置、现象和实验的方法,认真演练练习册中的实验习题,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与技能同时落实。
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目标,科学素养是学生对化学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在高三化学复习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才能使学生参加高考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化学学科素养范文4
1 利用试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1 在试题的评讲中要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高三化学的复习过程中,大考、小考比较多,学生学习压力大,教师在讲评试题时应以关心、激励、委婉提出等人性化的语言贯穿始终。我们在试题的评讲过程中,应会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尽量找出每一个学生答题的优点,在试卷中写激励的批语,在试卷的评讲过程中做适当的表扬。委婉提出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如:“如果能够这样答,效果会更好”。在试题的评讲过程中,注意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和“架子”,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也让每个学生都有暴露思维过程的机会,各抒己见,让他们在交流讨论中发现问题,在关心下增强信心,激发兴趣,消除其压抑感,在表扬声中获得愉悦。此外,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一些显浅、错误或怪诞的问题而感到惊讶或可笑。对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满腔热情,不能“泼冷水”,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有重要的意义。
1.2 习题的设计上关注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在高三的复习中,我们要精选习题。习题在设计上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最重要的并不是掌握很多的事实性知识,而是能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科学观念。而这些观念的形成又离不开对核心知识的正确理解。众多事实表明:许多学生会做一个概念的相关试题,但其在进行概念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迷惑,并没有转变,易造成知识世界和观念世界的分离。我们在试题的练习与讲评中应担负着这一功能。有的习题的设计上应联系生活、社会、科学技术、化工生产。以习题为载体,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的社会效果,关心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关心如何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等。通过习题的讲练,培养学生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知道如何获取信息,并且在需要时能进行科学的决策。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关心自然、社会、科技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使他们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以“点”带“面”,提高学生的归结小结能力。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我们要选择应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习题作为“点”来给学生训练。通过典型题的训练和评讲,让学生联想、回归到课本的有关知识点,使知识前后连贯,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达到落实双基的目的。例如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点,我们可以选择一道比较典型的题目来加以训练,通过该题的训练让学生联想回忆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单位、影响因素、与化学平衡的关系以及用不同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反应速率来表示该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有何关系等;可通过典型的无机推断题来让学生联想、回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并构建学科知识点网络,在习题的训练中加强知识的记忆、联系及理解。
1.4 以主干知识为载体,设计典型的习题来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高三是学生能力提高最大的阶段。在新课标形势下,高考试题从能力立意向三维目标的转化,就要求考生应通过自己读书、质疑、探究、思考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自学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的提高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能力培养的核心,它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有紧实的联系。思维能力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在习题的设计及选择上,应以主干知识为载体,注重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习题的训练,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化学问题实验探究能力。
2 复习手段应多样化,避免单纯的习题讲练
在高三的化学复习中,由于高中的教材内容已基本授完,许多教师对化学的复习只是单纯的习题讲练,反复做题、讲题使高三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变成只会做题的“机器”,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相吻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三化学复习不能只是单纯的习题讲练,应有灵活多变的复习方式。
高中化学学科素养范文5
1.科学素养的内涵
我国专家一般把科学素养分成四个方面来阐述:一是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二是科学能力;三是科学观;四是科学品质。体现在《化学课程标准》里即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1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1.1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从各个学校师资队伍来看:骨干教师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教龄一般在6―30年之间,虽然大部分人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但是这部分教师也是应试制度下产生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其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忽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但是教师不是要培养科学知识的记忆者,而是要培养能根据现有科学知识产生个人决策的学生,这个个人决策可能是遵循现有的正确科学知识,也可能是对现有科学知识提出质疑,甚至是现有科学中的错误而重新建立起新的科学知识体系。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组织教学活动。
2.1.2教师应努力学习全面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能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教师的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引导者、指导者,就必须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教师要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进行努力。
2.1.2.1掌握全面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化学高中新教材以资料卡、拓展视野、化学史话等内容呈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不仅在教材里,而且有课外书刊、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科学知识。要利用好这些科学素材,教师应研究STSE教育,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当前科学研究成果,缩短科学、科学家和我们的距离,重视化学史的学习,经常阅读学术杂志,提高科研能力。
2.1.2.2培养适于化学教学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包括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教师应提高自己的科学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科学能力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该具有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其次应该具有创新意识,一定的科学创造力,以及勇于质疑科学的精神。
2.2以探究性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课程中的探究学习,往往是让学生在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探究并得出结论。当然,化学课程探究学习活动主要是在化学探究实验中完成的,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对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的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对社区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事件的调查研究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该利用好每一个化学实验,不仅要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而且应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
总之,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方式是科学探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3.1STSE教育的产生。
STSE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关系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能源危机问题、环境问题、核问题、基因工程研究问题等。但是由于科学在公众的思维中就约等于真理,科学技术在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占有统治地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需要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能够参与涉及科学技术和实施的公民,使他们能给决策者提供新的信息和科学的分析,这样在全世界就兴起了STSE研究,后来因为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就延伸出STSE研究。要培养有科学决策的公众,主要是依靠教育,所以世界各国就掀起了STSE教育的热潮。
2.3.2重视STSE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STSE教育的产生,不难看出STSE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在国外,已经出现了一批改革较成功的STSE课程,在中国,STSE教育思想也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并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设置了“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这两个与STSE教育直接相关的选修课程模块,而且在其他模块中也更加关注STSE教育,可见STSE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更多地关注STSE教育。
2.3.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来自生活,化学来自社会,化学服务于生活,化学服务于社会;STSE教育关注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环境等热点问题,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2.3.3.1在知识与技能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通过对化学新教材的分析,我认为在新教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渗透STSE教育:(1)与生产、生活相关并且被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以化学必修1为例:讲物质的分散体系时加入医学上胶体的应用;讲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时加入漂白剂的制取和危害,变色眼镜的变色原理,人工降雨材料AgI,氟与人体健康等知识。(2)与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的化学知识。例如:能源紧缺问题,太阳能、氢能、风能、沼气能的开发和利用,温室效应,含硫、含氮化合物的环境污染问题,等等。(3)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例如三聚氰胺,色素,防腐剂,克隆技术,核武器,火箭燃料,等等。(4)化学发展的成就与前沿问题。例如,关于载人飞船的化学知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科学成果,等等。
2.3.3.2在过程与方法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与掌握方法,尤其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学生在情感、行为、认知三方面的积极参与,才能体验过程与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我认为最好做到从生活中选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科学前沿动态,即在过程与方法中渗透STSE教育。我以高中阶段使学生体会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为例,结合实践经验渗透STSE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中渗透STSE教育。
STSE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以及这几方面的对政治、经济、文化、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它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正确科学决策的公民,所以渗透STSE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判断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从环境教育来讲,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追求自然―人类―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和谐与统一的思想,增强学生个体对社会环境的责任感;因为STSE的综合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观;通过化学史中科学家的研究介绍还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精神。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学科素养范文6
一、科学知识与技能――注重实效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认识简单的单质和化合物,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学会用化学用语表达常见的有关化学物质和物质的变化,初步学会解释简单的化学现象和事实;初步学会用物质的量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进行量的描述和简单计算;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掌握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初步学会做实验记录并进行分析和处理,能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比如说我在讲授《燃烧的现象》时,让学生能掌握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和着火点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那么我将采取什么方法才能使新知识得到很好的传承呢?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有一定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能够燃烧的物质,到处可以见到燃烧的现象,那么它们燃烧能够发生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呢?在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下,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及亲自动手实验、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原因所在,在全班的讨论互评中,深刻理会所学知识点,能很好掌握知识要求与技能。由于整个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很能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因此老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各种教学情景,选择各种生活素材,让学生处于熟悉环境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将新知识纳入既有的或新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只有这样,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才能获得生动的知识,才能在认识上逐步提高,才能谈到学以致用和发展创新。
二、科学过程与方法――注重实施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要求是: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及观察和实验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收集、选择、加工信息及利用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初步具有选择和运用学习工具的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初步具有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我在讲授《燃烧的现象》时,让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在问题情景下,通过实验及小组互评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一般的方法,并能运用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去。在每节课中掌握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能善于检索、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关于科学方法的掌握,不是应该先给出规则1、2、3、4,然后再设计相应的练习来强化,而是应该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影响。解决问题应该先对问题进行分析,有依据的提出假设,再用事实来检验或验证,得出结论后,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同时,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小结,以增强学生的体会,从而达到对方法的掌握。对未来的社会人来说,终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应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使他们学会自己获得知识。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具体知识,不如教给学习的方法。
三、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领会
在《燃烧的现象》中,在探索燃烧的条件过程的同时,认识到燃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探索的同时,能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形成持续学好化学的热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是构成科学素养的要素之一,而是符合学基础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公民,所以化学课程应以化学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形成高尚的人格。情感、态度在过去的教师中不够重视。从理论上讲,学生对化学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化学至关重要。不可设想,一个对化学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可以学好化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被排除在教学关注范围外,既无针对性地培养,又无科学性的检测,更无实效性的成果。 情感不是虚无的、空洞的东西,它可以使人形成一定的行为倾向(即态度)。有了积极的情感才能形成积极的态度,才能正确的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对待人生。因此我们要从尊重人的情感和意志的角度出发,用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我们应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要与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与“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融合一起,这样才能养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树立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化学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