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部素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部素质教育范文1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各方面的能力。一个人的表现能大致反映出此人的基本素质的高低。基本素质分为自然素质和精神素质。自然素质包括记忆力、观察力、好奇心、兴趣,爱好等,虽然这些都是自然素质,但并非是后天不可弥补的。精神素质主要指毅力与动力。毅力指献身精神与责任感,动力指爱国主义与事业心。精神素质是创造型人才智能结构的核心,没有优良的精神素质,就不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而精神素质可以说主要基于后天的培养,与一个人成长的条件和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为人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可能。实践证明,教育是造就人的素质的一条根本途径。
人的索质要求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概念,它有一定的社会性、阶级性和时代性。一个人的素质必须是全而的、综合的,必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时代的特定要求。在当今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所讲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思想道德索质、科学技术索质、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身体心那素质和社会行为米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索质是素质阶级性要求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按照现代教育思想,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专才教育,而几还是素质教育,要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前提下,把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在教学中,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二、实施未质教育应当处理好几个关系
1.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构成人的发展整体。一般来说,知识是属于表层的东西.但它是荃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也就不可能有强的能大和高的素质;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锻炼而形成的,属于里层,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取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并形成稳定的品质,属于内核。高的素质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特点。
2.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并强调素质教育,这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素质教育是从时展的特点和趋势出发,在一个新的更广阔的事业下提出的。它不能脱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来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强全面素质教育,拓宽了德育的内涵和视野,同样也拓宽了智育和体育的视野。从时展的特征和我国的实际出发。特别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索质和文化累质,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更是造就杰出人才不可缺少的。
3.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以往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专业化教育,适应了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人才的摇要。即使在今天,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仍是专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专业.没有专业的索质教育是一种泛化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能促进专业教育,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耍。不能简单地认为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可以降低专业要求。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科学技术素质教育是普遍受到重视的,教师与学生都把它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学校也把它作为衡摄教与学优劣的标准。但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知”与“能”脱节的问题,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方法教育不够,专业教育往往是书本知识的大扭灌输,学生死背硬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世界上每天出版约10万本书、10多万种报刊,新的知识大量涌现,旧的知识不断更新、淘汰,应当把专业教学的重点由知识教育向方法教育适当转移,加大教学实验环节。掌握了方法也就提高了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使其尽快走向创新期。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当今杜会是信息杜会、开放社会,国际交流能力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两个能力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基本能力;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要素,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首先考虑的一个条件。所以大学教育要加大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分量,高标准严要求,保证学习质量。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与方法的拿握以及中外名著的阅读、文字写作及语言表达。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缺陷,不少专家呼吁高校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改变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历史虑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和一些学生不会写沦文、文章错宇连篇的现象,同时要求学自然科学的学一点人文科学知识,学社会科学的也要学一点自然科学知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交汇融合的趋势。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要从学校的课程安排上休现出来,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学校要专门开设课程,开列阅读书目、并规定一定的学分给予保证。同时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创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艺术素质主要是指审美知识与艺术技能两方面的内容。审美知识非常重要,是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的。要通过对学生的审美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使之形成高雅情趣,奠定文明生活的基础。艺术技能也要通过课程教学的指导、专项培训、自我练习来掌握。特别是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绘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多开设一些选修课,同时有计划地组织艺术讲座、艺术培训、艺术展览、艺术比赛、文艺演出等,为学生提供艺术审美买践机会。
身心素质主要是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
的心理调适能力。要使学生掌握身心健康知识,提高身心健康意识,培训一定的运动技能,增强体魄。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特别重要,特别是在党风和社会风气尚未根本好转的情况下,能否正确地对待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处理好各种关系.对他们是一次重大考验。首先是立身,尔后才能立业。但目前有不少学生走上社会后意志消沉。甚至丧失信心,这是心理素质不弧造成的。所以,不论何种专业的学生,都要补上这一课。
社会行为素质包括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文明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素质的培训,一方面靠课堂教育,另一方面靠学校管理,特别是校风校纪建设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学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教育观念,很显然.这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体制改革是关键,教育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和“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两个重点,深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思路,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着眼于国际竟争和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摒弃那些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大胆借鉴和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上,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在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适应性的思想;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想。
2.开展课程结构改革
第一,要始终坚持课程建设服务于总的培训目标的原则,培训什么样的人,开设什么样的课,这是课程改革最基本的要求。课程结构改革过程中,要认真分析现代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研究课程改革问题。
第二,要把课程结构改革作为一种利学的实践活动来对待。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把体现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简单地理解为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点缀若干门文化素质教育课,应把课程结构改革作为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即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科学的程序来完成课程结构的调整。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方而的作用不可估量。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怎样教人做人。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一,要在教师中进行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统一认识,形成共识,把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第二,要对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进行思想和业务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
第三,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心,不断研究、探讨有效的素质教育形式,加强教学现代化建设。达到教学相长。
4.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日标,落实人才培训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改革僵化的教学方法。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
第一,加强实践教育。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仅有理性的认识,更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为此,需要重视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提高试验和实习质量。
第二,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通过这种方式拓宽学牛的知识面,让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的重点只局限在某些专业知识上的局面.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信息化社会技术综合的需要。
教育部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校 体育发展 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32-01
教育部门对高校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予以充分的重视,强调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力量和栋梁,要能够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不但道德情操上有所提升,而且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要以人为本。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要能够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全面创新和进步。
一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的软实力诉求
1.树立创新的管理理念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前提
所谓创新的管理理念,就是通过管理者的洞察力和鉴赏力,认识到现实的环境和条件,站在管理者的立场和角度上,提出符合客观现实的观点与要求,并进行指导管理实践。随着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如何将管理客体的最大、最佳效益发挥出来正是管理好体育的关键之处。这不仅仅要对管理客体中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科学地管理和使用场地设施,积极开展和组织体育活动,以及对体育教师的绩效管理等,而且还需要高校管理者实施创新式的、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和理念。
2.找准有效的思想方法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关键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处的“器”指的是思想方法。思想方法是认识世界、研究问题的方法。高校体育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思想方法是否正确有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若要形成符合“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找准定位,要学会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等全面地、发展地看待问题的出现并解决,从而在创新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3.构建良好的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发展的核心
体育精神文化是指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人们所形成的体育信念、观念、思维、心理和行为态度的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所学校体育文化的体现,其不仅反映了全校广大师生的集体体育意识观念和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动力,一种属于学校体育的软环境或软力量。为了增强高校体育发展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就需要高校构建出良好的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在潜移默化的发展中引导广大师生的思想,影响其心理和行为,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 素质教育背景下提高高校体育发展软实力的对策
1.对体育合理定位
体育既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培养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德”“智”“体”“美”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却又相互独立。正如同志所说:“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在“德、智、体、美”四大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优先发展的中心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人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以体育为基础,四大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从而使体育教育达到最佳理想状态。
2.树立和谐发展观
高校体育树立和谐发展观,不仅仅只有体育自身的微观和谐,同时还包括体育与社会、自然的宏观和谐。通过以和谐发展观为基本原则,能够更加深层次地了解其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进一步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观念指的是观点、看法、想法,而理念是指正确的观点。尽管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培养高校人才指明了方向,但至今还无法彻底走出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关键就在于没有把握素质教育的理念。唯有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才能更好地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教育部素质教育范文3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41-01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忽视体育教学这一重要部分的现象。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笔者结合自己的体育教学和体会,仅供同行商榷。
一、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而实施了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
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表明,体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不仅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感受到体育教学不仅是健身,更可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开发人的智力。动作练习中,如长距离跑,使学生感到十分疲惫,这时教师通过鼓励,让学生克服困难。这样无形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在竞赛中,运动员们你争我抢,顽强拼搏。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培养了学生的一种竞争意识和一种勇往直前的的精神。每一项体育活动都有它的对抗性。在对抗中,除了肢体的外在对抗,更有内在的智慧较量。例如:球类运动运动中,要求人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预测能力以及处我调节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对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1、彰显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体育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掌握运动技巧,并不断提高运动成绩,过分要求学生对动作的练习。同时在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着教学军事化,出现了大批教官式的体育教师。忽视了在体育方面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了一大批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小学存在着教材单一,许多教师存在着一个教案几堂课,一个教材许多年级的情况。许多学校还存在放羊式的教学,这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
我在教学中做了尝试:体育课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体育课的内容,让学生自己上体育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跳橡皮筋是小学生普遍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教师在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一种跳法,课上,由体育委员组织,教师指导。先比赛一种跳法(如:小马过河)。然后,分组表演“啄木鸟”、“东方红”等。教师启发,是不是可以把两种跳法结合起来跳,学生兴致很高,效果很好。最后,让学生自由发挥,几个学生一组,尝试自己跳出新花样。课后,要求学生可以组合成多种跳法,这样,既让学生运动,又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它的这一重要特征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当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既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又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和体育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求学校体育充分发挥其功能,进行学科渗透,在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同时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和生活劳动素质。
3、重视普及促提高
一些学校中为了在各项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抓住了一些体育尖子生,而忽视了正常的体育教学,结果是,比赛成绩还可以,达标考试项项红的现象。其实,体育竞技的本意就是在普及中提高,如果普及搞好了,那么提高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体育教学中处理好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让学生自由练习,学生爱怎么练就怎么练,甚至于回到原有的“放羊式”的教学当中去。特别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知识知之甚少,在许多的练习方法上还有问题,如果“放羊式”,就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在一定范围内还将发挥作用。学生的主体活动应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启发诱导、科学组织下开展的。学生的主体归根结底,是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全民健身的思想
教育部素质教育范文4
1.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实施异步教学,实验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异步教学理论,理解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结构,编排体系,知识点的分布,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第三认真了解学情,制订实验计划,理清教路和学路,编写行之有效的自学提纲和作业题.第四开展实验教师的看课、评课和专题研讨,收集实验资料,总结实验得失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对教师的要求也就高了,促使他们勤动脑,多动手,发挥积极性,对提高教师的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凡是参加实验并坚持下来的教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市最早参加实验的南关小学谢荣老师,北街小学朱丽华老师因搞实验成绩突出,先后荣获“甘肃省园丁奖”等各种荣誉称号,撰写的实验报告发表于《异步教学研究》,并获优秀成果奖,均被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在他们二人的影响带动下,这两个学校教改之风日盛,80%的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参加到异步教学改革这个行列中来,如北街小学李枫,采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应用异步教学的方法,取得了很大成功,先后荣获市“优秀少儿工作者”、“优秀教师”、“教研教改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又如我市劳动街小学傅兰婷老师实验异步教学两年,作文教学成绩突出,1996年被评为市教研教改先进个人。总之,通过实验,涌现出了一批教坛新秀和学科带头人,成为我市教研教改的骨干教师和示范典型,使我市教改实验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对提高教师素质起了积极的作用.
2.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首先是学生成绩普遍提高,不但消灭了不及格,而且优生所占比例很大,要超过对比班。下面是本市南关小学和北街小学实验班1992年语文、数学两科毕业会考的成绩与对比班比较。
二、异步教学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可靠保证
异步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它是以学生的六步学习(自学峥启发价复习~作业一改错‘小结)和教师的五步指导(提出问题咔指示方法~明了学情‘研讨学习一强化效应)为主线贯穿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始终处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居高临下,而是教师与学生互相探讨,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从各方面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对待“差生”的学习上,由于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指导的重点放在他们身上,使他们能跟得上学习,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唤起了成功的欲望,重新确立了心理优势,从而不会产生畏惧害怕的心理。同步教学,施行的是“满堂灌,,u注人式”“一刀切”的教学,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由于“师道尊严”作祟,往往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讽刺、挖苦、大发脾气,甚至体罚学生,形成师生感情上的对立,而使一部分学生消极地应付所学的课程,或者甘脆放弃对这门课的学习,从而出现差生并使差生的队伍扩大,出现所谓的两极分化.异步教学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彻底消灭了差生,极大地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夯实了基础,而这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三、异步教学是切实减轻师生过重教学负担的有效方法
前些年,为了尽快提高教学质量,我市提倡“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搞“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在当时虽起了一定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效应,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情绪日渐严重,师生在苦教、苦学精神的重压下,真是苦不堪言,教师一味地“填鸭”式教,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校是在老师的督促下接受知识,在家庭是在家长的监督陪伴下完成作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沉闷的环境中,心理处于被压抑的状态,教与学形成恶性循环。教师普遍反映,靠这种方法,教学质量已无法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了极限,即使成绩有所提高,也是高分低能。与此同时,实验班的情形与之形成强烈对比,据我们调查了解,实验班一旦步人正式教学阶段,学生也就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作业在课内完成,课外基本上没有作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偷快,在同等时间内,与非实验班的学习效率大不相同。有些非实验班为了提高成绩,不得不随意增加教学时间。而一些实验班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前提下,有时间、有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如北街小学实验班学生刘晶晶获全区青少年卡拉OK大奖赛优秀奖,舒丽娜、刘延平、任晓丹分别获地区青少年小制作、小发明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任晓丹获全省少儿钢琴大赛二等奖和全省少儿电子琴弹唱三等奖,陈晓磊获全国青少年书画比赛优秀奖。正如黎世法教授所说的“异步教学不仅能保证在最大限度的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也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的无效教学劳动,而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三个大面积提高(大面积提高及格率,大面积提高优秀率,大面积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改变中小学长期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低效率的教学状况,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育部素质教育范文5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1.由育转向个体教育
应试教育中,教育者不管学生的情况如何,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定、统一要求的办法来管理教育学生,这是应试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生是未成年人,有着独特的心理世界,所以教师不可要求他们整齐划一,做到十全十美,要承认其个性差异。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承认个体差异,英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
2.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能力
传统教学认为教学即是教授,是教育的最基本手段,是对系统知识的传播与学习。而且,传统教学论还认为管理是教育过程的前提,是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并提出威吓、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管理办法,忽视了学生。课堂改革要求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也就是说,教师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要让学生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3.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融洽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的地位,学生完全被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但是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服务的对象;既是接受教育者,也是教育的主体。接受单方面努力,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是不会收到实效的。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尝试着把“三尺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表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课堂不再沉闷,学生能够“学活”。而且,融洽的氛围能使学生丢弃以前的紧张与拘束,真正学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使学生富有成就感。
4.由“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
把课本知识传给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求知才是“授人以渔”。学生发展潜力大,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潜能。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发学生无限发掘自身的潜能。我们在教学中要以这种思想来教学: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发展。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权威”转向“非权威”
传统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集中体现在教学能力上,很多时候老师讲的就是权威。其实,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得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也有“弟子不必不与师,师不必贤与弟子”的现象。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得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既教育学生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合理愿望,师生以平等的态度共同探讨真理,自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2.由“注重智力的培养”转向“塑造人格”
教育重在育人,教育的核心就在培养真正的人。而传统的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更注重智力的培养,忽视了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使得高智商低情商的孩子越来越多。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智力的发展,更要关注那些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学生进行美好心智的教育。
3.由“指导者”转向“促进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填鸭式”地教育学生为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4.由“单一传授”转向“互相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学生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缺乏师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入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5.由“导师”转向“学友”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6.由“单纯奉献”转向“不断提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补充营养,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紧跟形势,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要注意自己专长的完善,还要通过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成为一眼永远涌动的泉水。
7.由“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
教育部素质教育范文6
【关键词】素质教育 差异性 作业 设计
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大班教学的现状近期难以改变。在有限的45分钟内面对60名左右的学生,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实施素质教育的人们。本人认为,教师的备课上课除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特点以外,要做到因材施教最最要、最有效的一环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有差异性的堂上作业和家庭作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
一、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布置有差异性的作业。
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的需求,以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育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5布置作业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布置作业的数量和难易度要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面对全体学生,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本质不同。应试教育重视的是少数学习能力强的高分学生,试题的编制和作业的布置,其难易度均与招生考试的难易度接轨,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其目的是培养尖子生的应试能力,提高升学率,从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而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要使素质教育的宗旨落到实处,其中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理解知识、接受知识的能力布置差异性的作业。
所谓差异性作业,就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设计难易程度有别,让学习能力有异的学生通过思考和努力能独立完成的作业。作业难易程度的区别在于相同题目后是否附加有解题思路提示或附加解题思路提示的详尽程度的差别。设计差异性作业的目的是让每位参与练习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喜悦,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二、义务教育的目的和责任需要教师认真设计差异性作业布置给学生练习,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使绝大多数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职责。大家知道,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能只靠少数尖子生,要靠培养绝大部分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还要兼顾到每一位学困生。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而设计难易有别的差异性作业,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去练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每位学生都有进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指导、督促学生完成适合自己水平的差异性作业,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义务教育的目的,完成教师的使命。
三、教师布置差异性作业,是让学生享有接受适合自己水平教育权利的体现,也是每位学生能在自身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的前提。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作为我国公民的所有学生都平等地享有宪法规定的受教育权利,不因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业成绩的好坏而被忽视,或者受到不公正待遇。只有学生接受到适合自己水平的教育,使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得到发展,符合所有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需求,才是真正意义的平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要有平等的法制观念,包括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难度有别的差异性作业,让每位学生都在接受着适合自己水平的教育,其品德、智力等方面都能在自身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也就是说,不应该给每个学生同样要求和标高的作业布置,否则,会让部分学生甚至大部分学生跟不上,使他们掉进不断失败、恶性循环的泥潭,不听课、不交作业、或抄袭作业的不良现象越来越严重,学生必然从厌学走向缀学。因此,难易没有区分的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有明显的危害性,应该摒弃。如何设计差异性的作业呢?
首先,要把握设计差异性作业的原则:
最初编制作业题目的难易度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然后通过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的提示,为非尖子生逐级降低解题难度,让全体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作业。
其次,将本班学生分组,以便印制、布置差异性作业。
组别的多少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既可按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分组,也可按学业成绩分组。按学业成绩可分为A、B、C三组。A组:学业成绩优秀学生;B组:学业成绩良好学生;C组:经常性学业成绩不良学生。
第三,根据各组学习能力的强弱,在课程标准要求的范围内,给难度较大的作业附加提示,设计难易不同的差异性作业。
A组作业,其难易度完全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一般没有任何提示。
B组作业,题目与A组相同,但题后附有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提示,以降低解题难度。提示词语可适当运用学科术语,便于启发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解答问题。
C组作业,题目与A组相同,题后除了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提示外,还启发学生联系课文哪些具体的知识要点来解答问题。提示用语要通俗易懂,使解题难度比B组再降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