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薇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薇教案范文1
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由人、车、路、环境和管理组成的复杂系统。在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中,人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道路交通事故中约90%的事故是交通人因素造成的,而80%交通信息的获取来自于视力,色彩是视觉最易感知的信息内容,而且色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作用是因人而异的。由此可见,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形象要素,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生理及心理反应,从而影响了道路交通安全。本文重点研究道路交通环境色彩配置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2道路交通环境色彩配置
道路交通环境色彩配置主要基于色彩心理,应满足以下设计原则:①利用色彩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②利用色彩提醒交通人集中注意力;③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④合理配色,避免色彩污染。
2.1路面系统色彩
单一的灰、黑色路面长时间充斥驾驶员的视野,容易使其昏昏欲睡而引发交通事故。我们可以通过对道路及附属设施以及道路两侧的护栏、分隔带、排水沟和树木植被的色彩进行合理配置,以此达到刺激驾驶员的目的,从而保持清醒的驾驶状态。彩色沥青路面作为一种道路面层,除其技术性能能够满足各种荷载与气候条件的要求外,还可以与道路周围的建筑艺术更好地协调,改善道路交通环境;可以对交通的组织和控制起积极的作用;在人行道、广场等铺设彩色路面会给行人愉悦的感觉,使人心情舒畅。但彩色路面的路面色彩不是能够任意选用的,为避免不当的设置路面色彩给道路使用者造成不便,应对不同功能下彩色沥青路面的色彩进行有效的设计与规划。
2.2交通标志色彩
为避免交通标志对驾驶员接受信息产生干扰,应对交通景观进行一定程度的治理。道路沿线特别是路口处、过街人行横道处交通设施的色彩应尽可能使用红、黄、绿等交通信号差别明显的颜色,引起驾驶员注意。同样,道路沿线路外的广告、建筑装饰等设施的外观、色彩应尽量保持与交通信号设施的差异。当色彩对比不强或背景不合适的时候,交通标志可识别性差,易引起驾驶员心理紧张或判断失误。
2.3车辆色彩
2.3.1车内色彩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设计具体车内的色彩配置立足减轻驾驶员劳动强度,用色彩的属性对内饰及设备设施进行配置,改善车内环境,充分运用美学、人体工程学及艺术造型的方法,使其在实用功能、人机关系和色彩心理上达到充分协调。
2.3.2车身色彩
基于安全考虑,车辆宜选用具有前进性的色彩。但在白色背景前,属暖色的黄色其有后退感,而属冷色的蓝色反而给人以前进的感觉。因此,在为车辆选择色彩时,还要考虑车辆的使用环境,合理的色彩搭配可改善汽车的视觉效果和安全性。正确选择汽车颜色,有益于视觉、生理、心理和驾驶安全。着色不协调的汽车容易引起其他车辆驾驶员视觉上的反感,从而增加其烦躁情绪。合理调配汽车颜色和增加明度,可以使标识明确,识别迅速,便于操纵;可使驾驶员集中注意力,减少差错、事故,提高安全性;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愉快,减少疲劳;使环境整洁,层次分明,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
2.4交通人服饰色彩
对交通人服饰色彩重要性的认识,是经过无数次惨祸之后才得到的。日本的一些交通安全专家在交通事故研究统计中,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发现,人们穿着的服装、佩戴的头饰的色彩与交通事故紧密相连。研究发现被撞的行人中着暗淡、青色的较多,而红、黄、白等鲜艳服饰者少。这是因为红、黄等鲜艳色彩能引起人感觉兴奋,驾驶员驾驶时,耀眼的服饰色彩将刺激驾驶员,使其全神贯注驾驶,从而能够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在复杂的交通条件下行车,尤其是在城市驾驶时,驾驶员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穿戴颜色醒目的物体和行人,而忽视了颜色平淡的物体和行人。研究发现,当行人穿黑色或灰色衣服时,车辆速度为64km/h,至少有50%的驾驶员不能发现行人,或者即使发现也来不及采取措施。为了避免这种情祝的发生,可采用日本的经验:建议行人在下雨时打发光雨伞,在夜间行走时特别是晚上散步时,佩带发光标志或者着有色衣服;建议儿童和学生戴红帽子或黄帽子,穿色彩鲜艳的衣服,下雨时穿彩色雨鞋、彩色雨衣等。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可预防车撞人的交通事故的发生。
采薇教案范文2
一、健全运行机制,以制度促安全。
首先,历年来我们已经形成健全的“青安杯”竞赛工作制度。在强化青年安全工作网络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年有方案、季有竞赛、重在活动”的工作制度,并且每年根据季节特点,坚持开展“青工春安杯”“青工暑安杯”等竞赛活动。活动内容具体划分为安全目标、基础工作、竞赛保证措施、安全宣传教育、青安岗建设、工作创新六个主要方面。同时,采取月检查、季考核、年度评比表彰的方式,促进"青安杯"竞赛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确保了青年安全工作稳定、持续、可控、有效开展。
其次是将青安岗管理工作纳入企业行为。我们专门成立了青年安全工作指导委员会,对青安岗的责、权、利进行了明文规定。集团公司所属二级单位均成立了以行政领导任青年安全工作组长,安全专业人员为技术指导,各级团组织负责人具体实施的活动机构。同时,集团有限公司和各二级单位每年划拨“青安杯”竞赛专用经费,为“青安杯”竞赛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再次是实施青年安全风险抵押承包制度。从20*年开始,我们已经实施青年安全风险抵押承包制度。在20*、20*两年,我们根据集团公司安全总体目标、各二级单位安全目标及其青工数,将安全指标分解到各二级单位团组织,由二级单位团组织负责人向集团公司团委进行风险抵押承包,年底酌情给予处罚和奖励。20*年后,从紧贴生产实际出发,改由二级单位团组织负责人向本单位进行风险抵押承包,这样可以结合本单位实际适应各时期的安全重点不同的需要,不但增强了安全承包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也进一步增强了团干部的安全责任感。
采薇教案范文3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加工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操作,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知识处理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同时以一定的媒体形式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处理,即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知识的加工与处理。由于这种教学设计理念只关注知识的处理,因而被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也称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由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又被称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只重视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度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其结果是,学生自我探索,无法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知识传授。即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都存在明显缺陷,两者都过分强调教与学的某个方面,而将教与学割裂开来。
二、行为理论的教学体系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以行为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行为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Leont'ev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维果斯基的文化一历史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行为理论属于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最早被前苏联应用于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设备控制面板的人性化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Bonnie Nardi等人将行为理论引入美国等西方国家。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是人与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过程,人类行为的产生来自于主观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之中。行为理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将学生与知识统一起来,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双向交互,最终达到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
行为理论通过构造行为系统来实现,行为系统包含三个核心元素和三个环境元素,三个核心元素是主体、团体和客体,三个环境元素是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环境元素为核心元素提供其赖以存在的环境,构成核心元素之间的联系。在核心元素中,主体是行为的执行者,是行为系统中的个体要素;客体是主体加工处理的对象;团体是指行为发生时行为主体所在的群体。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必须以工具为媒介,包括现实工具和抽象工具。对于学生。来说,现实工具可以是语言、教材、媒体或互联网等;抽象工具可以是某种思考方法、某种解题规则等。工具将行为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规则是客体需要依赖和遵循的法律、标准、规范、政策、策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等,是主体与团体之间联系的纽带。劳动分工是团体内部为完成某种任务而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通过劳动分工将单个主体、团体和客体联系起来。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核心元素设计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核心元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团体三个部分。其中,主体是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客体是教学案例,团体是主体学生所在的学习小组。
(一)主体的设计学生是行为系统中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控制作用。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尤其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由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其一,与其他课程相比,财务管理课程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与我国现实存在显著差异。如筹资理论认为,股权筹资方式筹资成本最高,但在现实中,我国绝大多数公司会首选股权筹资。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差异,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有密切关系。仅仅依靠教师讲授书本知识和案例,学生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难理解这种差异。其二,很多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没有唯一的答案,站在不同利益人的角度,会作出不同的财务管理决策。如对于公司利润分配,站在股东的角度,当公司有好的投资机会时,股东希望尽量不分配现金股利;当股东有好的投资机会或者希望尽早收回投资降低风险时,会要求公司尽可能多地分配现金股利。站在债权人的角度,则不希望公司分配现金股利,因为公司现金流出会降低债务保障倍数。对于此类问题的学习,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很难真正掌握问题的实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扮演不同利益人,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二)客体的设计对案例教学来说,案例设计要遵循时效性、广泛性、亲和性原则。时效性强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信息媒体掌握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和经济事件,用最新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同时,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过于陈旧的案例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广泛性强调案例来源要广泛,包括来源范围广泛和来源途径广泛。来源范围广泛,指从古、今、中、外全部空间和时间范围寻找教学案例;来源途径广泛,指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专业期刊和一般杂志寻找教学案例,还可以将学生经历的经济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如对MBA学生所在单位发生的经济事件进行适当修改,作为财务管理教学案例。从长远来看,学校可以考虑建立校内共享的财务管理案例库,并制定一些鼓励政策,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企业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案例,学校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亲和性指财务管理教学案例要尽量来自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对案例有亲切感,认为案例有实际意义,从而有兴趣对其进行了解和分析。
(三)团体的设计教学中,可以将学生所在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团体,也可以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作为学习团体。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作为学习团体更有效率。因为小组讨论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既有利于分工协作,又有利于督促和带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在各小组内部初步讨论后,要求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并要求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至于小组人数,可根据课时多少、案例大小、具体分工来确定。既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搭配,或者按照方便学习的原则划分。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各小组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不能过大,每个小组都有能
力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人员安排要有利于案例学习和讨论。
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环境元素设计
环境元素包括规则、工具和分工。环境元素的任务是根据主体的需要,提供主体搜集和加工客体的工具,对团体进行恰当的分工,并为整个案例教学顺利进行提供规则支持。
(一)工具的设计案例教学过程需要借助工具来完成,根据对学习者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工具可以分为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三类。效能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如字处理软件、作图工具、搜索引擎、教学多媒体等。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思维能力,如语义网络工具、数据库、专家系统等。交流工具可以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基于internet的email和聊天工具等。财务管理课程与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变化、与微观企业的行为关系甚为密切。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各行业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使财务管理领域不断出现新事物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从国内、国际全面有效地发掘更新、更有说服力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工的设计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和发言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容易滋生某些学生的“搭便车”行为。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制定相应检查和处罚规则等监督和约束措施。如检查小组每个成员的笔记,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在课堂讨论时发言,对课下讨论要求有记录,对偷懒行为给予惩处等。这样,通过小组间的合理安排、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以及有效的规则来消除学生“搭便车”行为。
采薇教案范文4
在江西实施新课程有三年多了。笔者一年多来将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分成注重案例研究教学的实验班和采用正常教学的对比班。在实验班别注重将案例研究增加于教学过程中,从分析某一典型的地理现象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地理事物的时空演化规律,由感性到理性,促使地理原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案例研究教学的实施过程可归纳为图(一)。结果显示,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案例研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角度的整体性
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社会,即来源于某区域的典型事实。学生要分析地理案例,势必要求学生能在脑海中迅速给该区域定位、再从该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各要素入手分析,并理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全面、多角度地提取有用信息客观地评价案例、剖析案例、引申和扩展,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如在教学(必修二)第一章的第二节人口迁移的内容时,笔者在实验班增加案例研究《德国移民》。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德国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再从气候、资源、经济、交通、市场等因素入手,剖析近些年来德国移民的构成,移民的热点城市和德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分析为什么有的国家移民多,为什么向这些城市移民和德国人口年龄结构所带来的问题等。然后,要求学生比较我国东南沿海、大中城市和德国移民条件的异同,这时学生就能将德国移民中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为向东南沿海、大中城市移民的能力。在学习案例研究“上海的‘热岛’效应”时,引导学生思考上海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再从气候、地形、植被、人口、工业、建筑等因素入手剖析,上海的“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和解决办法。再要求学生对比分析赣州市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从上述因素分析赣州市有没有热岛效应,带来了什么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在学习案例研究“徽州文化”时引导学生对比赣州的“客家文化”,它们的形成、历史、范围、各自的特点:如戏剧、建筑、地方菜、方言等,并让学生课前分组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感受成功。
案例研究教学使学生能全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可以不断扩展。
二、案例研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性
案例研究教学实施一年多来,笔者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学习质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发现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之间的差别变大。
1.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技巧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对21位同学进行跟踪调查,对他们在综合题中的作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实施案例研究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解题切入点、解题思路的清晰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得分率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
2.增强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3.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和迁移知识。案例研究教学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而且还渗透到课外活动中,特别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近一年多的教学过程中,经过实施案例研究教学的学生能选取身边的案例作为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层次分明的分析撰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如陈晓敏同学撰写的《赣州城区花卉业的现状及其前景》,李焱撰写的《赣州的城市化进程研究》,黄丽芳撰写的《章江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下面是陈晓敏同学撰写的《赣州城区花卉业的现状及其前景》一文的提纲:
一、课题提出
位于赣州市东南部的沙石镇,花卉种植业历史悠久,沙石花卉业是赣州的特色农业,其发展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然而,如何充分发挥传统花卉种植业优势?如何推进花卉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如何面对其他地区强劲的竞争?为探索上述问题,我们组成了“沙石花卉业的现状及其前景”课题组。
二、研究成果
(一)现状与特点
(1)以木本为主,品类齐全。
(2)以中高档次花木为主,全面发展。
(3)以玫瑰花为核心,从沙石镇向周边地区发展。
(4)从庭院式和副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发展。
(二)区位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花卉生长得天独厚。
(2)生产经验丰富,技术成熟。
(3)交通便利。
(4)经济效益可观。
(三)制约因素
(1)扶持力度不够,种植用地缺乏总体规划。
(2)缺乏现代经营理念。
(3)信息通信差,市场开拓滞后。
(四)建议
(1)政府应加大扶持、管理力度。
(2)转变经营观念,适应形势发展。
(3)加强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积极开拓赣州市内外市场。
(4)外引内联,做强做大。
(5)依靠科技,打造自己的品牌。
从这些研究课题的选取、研究角度、研究过程来看,学生已经掌握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并能进行知识的迁移、触类旁通地通过案例去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案例研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使学生能对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能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努力创设轻松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实施案例研究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如在学习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前,笔者布置了一项课题作业:我的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出乎意料的是学生提交的作业五花八门,刘赣同学提交的是他个人的日记博客,李焱等几位同学提交的是他们在一家超市门口顾客购买商品的视频,谢忠开同学提交的是他自制的一天生活的ppt课件 ……
采薇教案范文5
关键词:高职 财务会计 财会岗位 课程设计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是该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参加国家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考试的重要基础,是会计知识最丰富、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结合最紧密,也是运用职业判断最多的课程。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熟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等政策法规进行企业日常会计实务的会计处理能力,使学生具备学习后续专业基础的能力,并有助于获取会计从业资格及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但是在现有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中,财务会计课程仍采用理论研究为主的学科课程模式,致使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1 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设置现状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也不断调整,试图突破“压缩型本科”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道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仍没有完全突破学科型传统教学模式,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课程具体教学设计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不一致,致使理论和实践相分离。《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设计应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已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及社会中介机构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和统计核算岗位培养具有相应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而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却存在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的现象,或是定位偏高,导致选取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匹配;或是目标偏离,以讲授知识或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应试为主,忽视财务会计岗位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定位偏高,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教学所占用学时数较多,一般每门课程持续近一学期,实践教学一般在理论课结束之后集中一到二周之内完成,学时数较少,教学实施的结果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是理论讲授够用即可;目标偏离,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为阵,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理论知识只注重于以讲授知识或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应试为主,与实践教学在结构上缺乏关联性和系统性,不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和转化,课程的教学设计就不能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2 教学模式改革并不理想,仍然没有完全突破“压缩型本科”的学科型教学模式。虽然目前各高职院校均在根据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调整、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更能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但由于《财务会计》课程是该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参加国家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考试的重要基础,而且大部分教材的编写都是以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度为依据的,所以该门课程的知识性较强,需要记忆的内容多。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大部分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只是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删节了部分较难的理论知识,并没有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没有让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完成对于将来所从事工作的认知,致使学生真正走上会计岗位后,感到无从下手,无法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化。
2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按照财会工作岗位设计教学的理念和思路
2.1 课程设计理念。《财务会计》课程的设计以中小企业会计人才质量规格要求为标准,以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手段,注重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实现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2.2 课程设计思路。深入企业调研,确定会计主要工作岗位设置;以岗位职责为中心解构和重构课程内容;把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划分成不同的工作情景进行教学;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主要考核依据,以适应岗位为目标形成课程体系。按照突出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新组织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项目、案例、讨论、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积极开发以真实单位业务为基础的案例教学,用案例促进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同时满足学生实践需求,力争与会计实际工作“零”距离。
3 课程按照财会工作岗位设计的具体教学内容安排
3.1 出纳岗位。通过学习库存现金的管理,库存现金收支的程序,库存现金结算的核算,银行存款的管理,银行存款的核算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的理论知识。具备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处理现金收付业务和银行结算业务,进行日记账的登记、审核,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专业技能。
3.2 财产物资岗位――存货核算。通过学习存货的内容,存货成本的确定,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原材料核算,周转材料核算,委托加工物资核算,库存商品核算,存货清查,期末计量,跌价准备,原材料、周转材料收发业务,材料减值准备计提业务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具备正确运用存货计价方法进行计价,准确计算存货成本,进行存货核算和计提存货减值的专业技能。
3.3 财产物资岗位――固定资产核算。通过学习固定资产确认,固定资产计量,固定资产卡登记,折旧计算,折旧处理,后续支出账务处理,固定资产处置核算处理等理论知识,具备确认固定资产,对其进行正确分类,能够对初始成本计量和后续计量及核算,掌握固定资产处置账务处理等专业技能。
3.4 财产物资岗位――无形资产核算。通过学习划分研发支出,计算摊销和进行账务处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具备确认无形资产,正确划分研发支出并进行会计处理,能够对无形资产后续计量及处置进行会计处理的专业技能。
3.5 对外投资核算岗位――其他金融资产。这部分主要学习划分金融资产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具备能够准确确认金融资产,对公允价值计量、成本计量方法准确运用的专业技能。
3.6 对外投资核算岗位――长期股权投资。该部分主要讲授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成本法和权益法的使用,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及期末计量核算方法,学生应具有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及期末计量等情况进行账务处理的专业能力。
3.7 销售核算岗位。本岗位学习的内容有:填写增值税专用发票,核算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及税金,审核并填制相关凭证,登记相关账簿,委托代销商品的会计处理,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销售处理等。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有:掌握各类销售业务流程并能正确核算相关收入、成本、费用;能填制并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并登账。
3.8 往来核算岗位。本岗位学习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的核算,正确处理各项往来款项的理论知识,具备掌握企业往来款项的主要内容、基本分类及其核算方法的专业技能。
3.9 职工薪酬核算岗位。本岗位要学习关于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的核算的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后能够完成对职工薪酬具体内容及核算方法的实际操作。
3.10 资金核算岗位。本岗位需要学习以下内容:接受现金资产投资和接受非现金资产投资的核算方法,增资、减资核算,资本公积的核算,借款及发行债券的核算等。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有是掌握企业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方式并能进行正确业务处理。
3.11 总账报表核算岗位。本岗位要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进而具备独立编制财务报表的专业能力。
4 课程按照财会工作岗位设计教学的特点
在财务会计课程中按照会计岗位实施教学设计,使学生意识到无论什么岗位都需要掌握必要账务处理技能,具备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够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进而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会计计量,这些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必须具备会计基础理论和实务知识,进而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改变以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
按照岗位实施教学,使本课程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各岗位的学习内容直接针对某一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具备岗位技能就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同时使教学具有真实感,学生更能清楚会计部门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对就业环境的适应。
参考文献:
[1]侯丽平.对高职高专财务会计教学的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2]程艳.浅谈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
采薇教案范文6
1、股东加速出资的法律适用
依照现有的法律规范体系,《公司法》[1]未对此问题进行规定,《公司法司法解释三》[2]构造的补充赔偿责任,能否进行扩张性的解释,即债务清偿责任扩展到出资未到期的股东,目前争议较大,在公司非破产、解散的情况下,牺牲股东出资期限利益,履行到期债权,落实到具体执行工作中存在较大难度。
2019年出台的《九民纪要》[3],以股东依法享有期限利益为由,明确提出原则上不支持加速到期,同时规定了两种例外情形。《九民纪要》看似对于股东加速出资给出了权威的解答,但却无法作为审判执行的依据。例外规定1的实质要件与破产[4]规定并无二致,即要求加速股东出资,偿还到期债权,但在执行效果上是完全不同的。若根据例外规定1做出执行裁定,要求股东加速出资到期的财产,其结果是个别债权人受偿。若依照破产程序,将未到期的股东出资归入破产财产,其结果是由公司所有债权人公平受偿。在执行效果上,《九民纪要》的这一规定会导致偏颇性清偿。
当前关于股东加速出资的法律规定,审判、执行工作的标准无法统一,通过查找相关司法判例可知,对于是否引入股东加速出资,赋予了审判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2、司法实务中对于加速出资的争论焦点
(1)认缴出资的约定义务与补充赔偿责任的法定义务
部分观点认为,认缴出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基于公司章程,约定股东认缴、实缴金额及时间,本质上是公司内部的约定,其不具备对抗债权人债权实现的效力。而股东的补充赔偿责任,是法人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应承担的交易风险,应对其进行扩张性解释。股东认缴制度不能成为股东逃避补充赔偿责任的原因,补充赔偿责任应股东认缴这一行为发生时就产生效力。约定义务不能对抗法定义务,在企业无可供执行财产时,可以加速股东出资。
反对观点认为,公司作为法人实体,在设立时会对外进行信用信息公示,股东出资情况会完整的体现,股东出资情况因公示行为而获得公信力,股东基于公示行为享有出资的期限利益。第三人在与公司交易时,可以实时查询到企业出资情况,如第三人自愿与企业进行商业贸易,客观上即认可股东认缴期限,不能以债权到期为由,加速股东出资。
(2)股东加速出资清偿单独债务人与破产清算均偿的矛盾
根据《九民纪要》第6条规定两种例外情况,情况1规定,当穷尽所有执行手段后,仍无财产可供执行,已具备破产原因,但不申请破产的。根据《九民纪要》,债权人申请执行公司到期债权时,如符合第6条规定,法院可执行未到期的认缴出资,实现债权人的到期债权。然而这一规定实施受到了批判,反对观点认为,首先,当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时,应依照破产法规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未到期认缴出资应由公司全部债权人共同均分,因执行某一案件而加速股东出资,是对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侵害。其次,即使在公司破产前,加速股东出资,清偿了某一债权人的债权,在进入破产程序后,其他债权人仍可以行使撤销权,撤销已执行债权,无疑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法官点评:
从执行工作角度出发,如何确保公司独立法人地位、促进股东出资自由、维护公司债权人利益是相关法律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讨论股东加速出资这一问题时,应当着眼于保持公司、股东、债权人这三方利益的相对平衡,对股东出资义务的规则进行修补。
1、明确法律适用的选择
之前已讨论过当前法律构建,根据现行法律规范体系,首先,应明确是否对公司法第3条进行文义解释,即“股东”是否包含出资期限尚未届满的股东。对公司法司法解释第13条是否进行扩张解释,认为在公司到期债务无法清偿的情形下,“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应当包括出资期限尚未届满而未实际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
2、完善《公司法》司法解释
有观点提出,应跳出现有法律体系对于股东加速出资规定模糊不清的情况,完善相关立法,才能根本解决当前法律漏洞。但修法的时间成本过高,牵涉的范围太广,修法并不是最佳选择。建议在充分考量当前审判执行工作的痛点,以相关判例为研究基础,推动《公司法》司法解释的完善,统一司法审判标准。
3、短期过渡方案:实施执行转破产程序
从执行工作出发,通过参考部分执行工作处理方法,执行转破产程序可作为短期过渡方案,当收到执行申请人的执行申请后,穷尽全部执行手段,确认公司无财产可供执行后,可终结执行程序转交破产清算。这一制度设计仍有相关细节需要把控,如:执行与破产清算工作如何衔接;穷尽全部执行手段、无财产可供执行是否由相应标准,防止转破产程序的随意性等。
[1]《公司法》第3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2]《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3条第2款:债权人请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已经承担上述责任,其他债权人提出相同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