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范文1

关键词:人力资本;第三产业;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河北省不能只是作为配角,被动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而应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努力做好区域分工优化和产业布局调整,进而带动整个河北省经济健康发展。

一、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近年来更是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元上升到2015年的94581元。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10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3937亿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11978.7亿元,且第三产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贡献率由1978年的21.02%上升到2015年的40.2%,年均增长率接近2%。

尽管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与经济总量的发展趋势相比,第三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贡献率并没有显著增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低于国家平均水平50.5%。

由于河北省服务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增长较为缓慢。与京津两地相比,第三产业在地区 GDP 中的贡献率有相当大的差距, 2015年北京市第三产业贡献率达79.68%,且同期天津市的第三产业贡献率达52%,而河北省的第三产业贡献率仅42.3%。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其经济的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第三产业还不够发达,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本的制约。

二、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影响因素

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1.第三产业中人力资本水平低

河北省第三产业中一半以上的从业人员仅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而仅有不到三成的从业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这与第三产业中高科技产业如金融、信息咨询、通信等的发展要求相去甚远,这些行业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关键是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素质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大学以上人口比重北京为31.5%,天津为17.48%,河北仅为7.3%,大大的落后于京津地区,由此也可以推断,河北省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本中缺乏高水平的人才。更进一步地,该资料也统计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北京为11.77年,天津为11,37年,河北仅为1.087年。潘晨光在《人才发展报告》中给全国的人才竞争力进行了排名,其中,北京位居第一,天津第八,而河北省仅排名第十三位;在人才规模和人才素质的排名中,北京均排第一,天津排在第三,而河北省分别排在第十和第十八位。通过以上分析以及数据来看,河北省缺乏高层次和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第三产业中人力资本外流

河北省作为京津冀一体化中的重要一环,其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远落后于京津地区,又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邻近,使得大批的优质人力资本流向了京津两地。一方面,在河北省毕业的博、硕士、本科生都更倾向于到大城市就业,使得人才大量流出;而京津两地却少有选择到河北来工作的毕业生,这就使得河北的高水平人力资本中难有新鲜血液注入;另一方面,在职骨干也有很多流向了京津地区。可见,河北省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已经成为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另一大因素。

三、河北省人力资本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

1.河北省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河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教育经费总量的投入是逐年递增的,据统计,2014年我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086.17亿元,同比增长5.74%;公共财政教育支出802.31亿元,同比增长4.29%,主要投入到义务教育阶段,但是和全国教育经费的投入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近期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区域蓝皮书)显示,仅人均财政教育经费一项,京津两地就是河北的近3倍。河北省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是第三产业中人力资本缺乏的直接原因。

2.京津对河北省人力资本的“空吸”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理性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由于京津地区拥有优厚的工资福利,良好的社会保障,全国一流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好的人文氛围,并且从河北省迁移到京津地区的迁移成本又很低,所以造成了京津对河北省人才的“空吸”现象。2015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85038元,月平均工资7086元,同期,天津市职工平均水平59328元,月平均4944元,同期,河北省全省城镇职工平均工资50921元,月平均工资4243元,北京和天津工资水平分别是河北的1.67倍和1.17倍.工资水平的差距使得河北省的优秀人才都流向了京津地区。

3.河北省高等教育薄弱

河北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但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弱省,共有本科院校54所,专科院校58所,目前只有一所全国承认的重点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还地处天津市内,其毕业生和教师职工多服务于天津,而河北境内的骨干大学多存在办学时间短、重点学科不足、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这就为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本匮乏埋下了伏笔。

四、河北省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政策建议

1.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河北省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因为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水平,河北省要实现进一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行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很高,因此,河北省必须重视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将教育的优先发展放到一个战略地位。

2.重点建设几所双一流大学

针对河北省高等教育薄弱的问题,河北省迫切需要建设几所重点大学,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国家建设“双一流大学”方案的提出,河北省迎来了发展高等教育的新契机。目前已拟定建设四所一层次高校: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八所二层次大学,六所省部共建的大学。河北省一定要抓住机遇,将建设一流大学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以高校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目标。

3.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

近年来,河北省存在大量人才流向京津两地的现象,归其原因,是河北省人才的收入水平低,工作环境差,受重视程度低。人才的严重流失。因此,省政府应制定一套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奖励机制,从而能够吸引人才并使他们能够留在河北安心工作,为河北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晓波.教育经费来源及投入变化趋势研究――以河北省为例.会计之友,2015(22):55-57.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电力企业;碳会计体系

中D分类号:F275;X19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前言

近年来,世界气候变暖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过程中,温室气体的大量产生使得温室效应更加显著,这已经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鉴于此,“低碳经济”的概念随之而产生,在财务会计方面,“碳会计”理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种大环境下,“低碳经济”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一、低碳经济对电力企业会计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方式,尽最大努力降低高碳能源的消耗,以此大大降低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排放,从而达到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形态。在各个国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各国开始将低碳经济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将低碳经济理念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次,通过开展实施各种战略来促进经济以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式发展。

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生计的支柱性产业,特别是火电为主的发电企业,其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均可谓体量惊人,由此决定了电力行业与低碳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飞速发展,碳交易的日益活跃,伴随低碳经济所产生的会计问题也日益增多,电力企业碳会计理念亟待普及,碳会计体系的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企业碳会计体系建设

“碳会计” 一词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作为会计分支进行研究的。我国的低碳经济起步较晚,在最近十几年,我国才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碳会计的发展史不过十几年时间,加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研究手段特殊复杂,所以除了政府和国际机构之外,鲜有电力企业研究碳会计体系建设方面的话题。对此,本文按碳财务会计体系及碳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分别进行阐述。

1.碳财务会计体系

碳财务会计体系主要围绕“碳排放权”的确认和计量来构造,辅助以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1)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

“碳排放权”对电力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限制。“碳排放权”不仅是电力企业拥有的权利,而且预计可以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流入。因此“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一项资产,这种认识得到了国际上的一致认可。具体地,“碳排放权”通常可确认为金融资产、无形资产和存货三种资产,其中:一是金融资产。“碳排放权”之所以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性质是由“碳排放权”在交易市场中可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自由交易决定的。二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指不具备物质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碳排放权”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可以被出售,也可以自身使用,是一种没有物质形态的权利。因此,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也是合理的。三是存货。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存货在一般情况下需具有物质形态,但“碳排放权”作为一项权利,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2)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在国外,专门从事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机构将碳会计信息的披露称之为“碳披露项目”。笔者通过分析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结构,发现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碳资产、碳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表现。电力企业只要进行碳排放,就存在与碳排放相关的资产和负债信息的改变。第二,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引发的机遇与挑战。即相关报表信息要对气候变化下电力企业承担的碳排放风险进行反映。经研究发现,碳排放对电力企业的生产活动影响较大,因此应将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真实风险与机遇披露出来以供利益相关人决策。第三,碳减排的核算以及核算方法。在低碳经济盛行的今天,电力企业报表中碳会计信息的披露已经越来越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对碳披露项目的分析,有助于利益相关各方判断气候变化为电力企业带来的风险,从而为决策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依据。

2.碳管理会计体系

上述碳财务会计体系仅考虑了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在当前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对碳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亦不容忽视。旧有的根据成本、费用进行决策的方式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碳管理会计要求对成本管理有更深层次的剖析及细致研究。例如,碳管理会计可将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碳因素提取,对由此产生的成本费用分解并分析,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企业碳会计成本的影响一目了然,最终形成可供电力企业高层进行决策的依据。由此可见,碳管理会计是适应可持续经营发展需求所产生的一项管理手段,它可促使电力企业不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保护环境,从而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动态平衡,这样发展的电力企业才能长久,才会有前途。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碳会计体系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相关课题的论文研究还是实务会计处理均不够成熟。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差距还是巨大的。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建议从碳会计体系建设角度出发,国家不仅需要完善会相关企业会计制度,尽快出台碳会计核算、披露相关的制度依据,还需制定一系列税收法规,对企业进行政策引导,例如,对于排放温室气体量一直处于标准以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碳排放收益给予一定的所得税减免等。

参考文献:

[1]李萍.浅谈央行强化会计核算内部控科与风险防范的方法[J].听中国总会计师,2009(3).

[2]郭晓莉.国有电力企业内部控科存在的问题与时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宋美鲜.关于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探讨[J].电子世界,2014,141(12):254.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一、前言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同时也是碳排放量极高的化石燃料,目前,煤炭的质量较差,而且利用率较低,从而使大气中的碳浓度大大增加,使全球变暖,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势不可挡,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财务风险,建立并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对煤炭企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二、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兴的,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理念,以转变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发展观为核心,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并创建清洁的能源结构[1]。低碳经济具有目标性、整体性、渐进性、系统性以及体系性等五大特征。低碳经济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贯穿与社会再生产的经济活动与消费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发展“低碳化、无碳化”的经济为目标;低碳经济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实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而且还表现在实现整个社会的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低碳经济不能急于求成,是一个漫长的经济发展过程,我国应与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合理的长期经济发展规划与战略,因此,低碳经济具有渐进性;低碳经济的系统性主要是指其途径与手段的系统性;低碳经济的发展体系涉及技术体系、能源系统以及产业体系等多个方面。

三、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包括狭义的财务风险与广义的财务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是由举债经营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即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缺少资金,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出现到期无法偿还本息的情况[2];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实现预期财务收益,致使企业出现财务损失的可能性。根据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财务风险包括资金营运风险、投资风险与筹资风险;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共存性以及可度量性五大特征。对企业而言,财务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客观存在的风险因素,是无法被消除的,而且一旦财务风险爆发,就会对企业运营的持续性带来严重阻碍,甚至致使企业破产或倒闭;财务风险的全面性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其中,横向全面性即财务风险贯穿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时刻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产生挑战和威胁。纵向全面性即财务风险每时每刻都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运营;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是无法预测的,同时也是可变的,尽管企业能够预防与估计财务行为,但企业自身以及周围环境各种因素不断变化,最终的财务结果也会与预期具有一定的差距[3];共存性即财务风险与收益是共存的,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若财务风险较高,则相对应的财务收益就较高,反之,则财务收益较低;可度量性即企业可借助数学工具,构建相适应的财务评价模型,以此来度量财务风险。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典型类型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所面临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以及法律环境均发生了重大改变,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进而引发财务风险。低碳经济对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典型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以及资金运营风险。

(一)筹资风险

低碳经济背景下,筹资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难度大以及偿债风险大两个方面。一方面,低碳背景下,国家出台了绿色信贷政策,改变了融资环境,约束了煤炭企业的融资行为,提高了煤炭企业融资的门槛[4];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改进低碳技术、更新低碳设备,以此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使煤炭企业的偿债风险增加。

(二)投资风险

低碳经济背景下,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低碳项目投资决策盲目和低碳项目投资额度不当。一方面,煤炭企业由于对低碳投资项目缺乏系统、周密的可行性分析,或由于信息不对称、失真或滞后等原因,出现盲目投资低碳项目的现象,构成直接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为实现“低碳化”的发展模式,煤炭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以及设备,从而增大了投资回报风险。

(三)资金运营风险

低碳经济背景下,资金运营风险主要表现在应收账款回收难度大、碳税高以及环境治理支出大。首先,应收账款在煤炭企业的销售收入中占比例较大,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影响生产,若出现死账、坏账,则将使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碳税是一种调节税,可以起到激励作用,某种程度上对污染所产生的负外部影响进行弥补,同时也增加了煤炭企业的运营成本;最后,煤炭企业在开采煤炭资源的过程中,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依据低碳经济的要求,煤炭企业将支出越来越多的环境治理费用。

五、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煤炭企业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低碳性与经济性相统一

煤炭企业的低碳性与经济性的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率、清洁能源结构以及追求绿色GDP,追求个体与集体、经济与生态、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实现煤炭企业集群整体资源、能源消耗最小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有效与成本控制相统一

在设置指标项目、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成本与效益,评价指标不仅需具有充分有效的实用价值,而且其成本也不能超过其所能提供的收益。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首先需具备信息收集功能,即及时收集相关的政策、自身的财务状况等信息,并进行判断,再决定是否采取财务风险预警;然后,依据自身生产经营整个过程的监测结果,判断财务状况,并诊断生产与财务运营中的弊端;最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应能及时找出使财务状况恶化的根源,避免进一步恶化。财务防范机制的主要作用是防范与控制,首先,运用功效系数法来综合评价煤炭企业,对分析结果进行观查,根据综合功效系数所处的警级来划分财务风险,即低风险、较低风险、一般风险、较高风险以及高风险,然后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常采用的财务风险处理方法包括财务风险回避、转移、自留以及分离。

参考文献

[1]李立军.新常态下的企业经济管理策略[J].企业管理,2017,02:120-122.

[2]薛兆江.煤炭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研究[J].企业导报,2015,24:143-144.

[3]张艳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财务内部控制以及预警机制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24:39-41.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范文4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石油行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11-02

引言

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了全球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已引起了全球人类的关注,“低碳”与“低碳经济”越来越多地被提倡。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的比重约为75%,甲烷(CH4)、臭氧(O3)、氯氟碳化合物(CFCS)以及水汽(H2O)等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25%。其中,温室气体中石油化工行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7%,占全体温室气体放排量的75%。因此,石油化工行业既是能源消耗大户,又是生产温室气体的大户。那么,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并存带来的温室效应下,我国的石油行业发展存在着哪些问题呢?如何利用在低碳背景下利用“低碳”与“低碳经济”来探究中国石油行业发展路径呢?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及内涵

大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温室气体浓度越来越高,全球性的气候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逐渐被搬上国际舞台。“低碳”两个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低碳生活”“低碳校园”“低碳超市”“低碳交通”“低碳社区”等等。各行各业都冠以“低碳”二字蜂拥而上,使得“低碳”二字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低碳”经济是指基于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以及技术创新等多种创新性手段及方式减少石油、煤炭等高污染性能源消耗,降低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社会经济双赢的目的,最终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

“低碳”视角下的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三方面:技术性、经济性及目标性。技术性内涵主要体现在,低碳经济是通过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技术性手段实现的;经济性内涵主要体现在,低碳经济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及动力,致力于经济发展、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物价稳定等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性目标;目标性内涵主要体现在,倡导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社会经济双赢的目的,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

二、低碳背景下我国石油行业发展问题

197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指出,大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以致大气中温室气体舛仍嚼丛礁撸导致地球温度上升、气候变化、冰川融化以及海平面上升。由此,1979年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第一次将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提上国际议事日程。此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在日本东京签订了《京都议定书》;2007年,将近200个地区及国家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通过初步的《哥本哈根协议》,但是在气候问题的长期目标、资金来源以及技术支持方面并未有实质性成效;2010年坎昆气候大会在坚持“巴厘岛线图”的基础上,在气候问题的资金来源、减排承诺等问题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低碳背景下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第一,随着“低碳”与“低碳经济”的倡导与实施,众多低碳经济因素制约着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加工制造业、汽车行业等产业带动了石油等能源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煤炭等能源产业进出口贸易额增幅均在20%以上。可以说,我国石油、煤炭等能源产业取得了飞快的发展。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中国石油进口创历史新高,成为首次超过美国的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尽管如此,我国石油产业仍面临着技术性较低,仍处于世界石油产业链的低端领域。在“低碳经济”的倡导与流行之下,我国石油产业低端产业链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业链产品产能仍需进口。

第二,我国石油产业发展迅速,能源消耗大、产能消耗大且生产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气候公约效果微乎其微。自197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至2016年期间,全球各个国家已召开数次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气候会议,签订了数个“气候变化公约”及“气候变化协议”。但是,全球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无法产生共同的“低碳”目标,效果微乎其微。2013年的华沙气候大会经过了激烈的争论,终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九次缔约方会议暨落下帷幕;2014年的利马气候大会在历时32小时之后,终于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次缔约方大会。

第三,随着“低碳”与“低碳经济”的倡导与实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冲击着石油、煤炭及天然气产业。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增长及各产业对石油等能源消耗的需求,石油、煤炭及天然气将在未来一百年之内被人类耗尽。相反,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与生物质能,一方面作为再生资源,具有可持续使用与发展的性质;另一方面,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与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具有环保型,起到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随着“低碳”与“低碳经济”的倡导与实施,未来低碳能源技术必然主导能源行业,对传统能源具有较大的冲击力。随着“低碳”与“低碳经济”两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低碳技术也随之应用至石油能源行业。我国为鼓励“低碳”能源技术及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开发,先后对“低碳”技术出台了众多保护性政策与措施,并严格限制传统石油能源使用。某些发达国家针对石油行业的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将石油产业的低碳技术设备化,以此形成相应的清洁专利,对传统石油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力。由此,随着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未来低碳技术必然主导能源行业,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行业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及影响。

三、低碳背景下中国石油行业发展路径

随着“低碳”与“低碳经济”的倡导与实施,众多低碳经济因素制约着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冲击着石油、煤炭及天然气产业。未来,低碳能源技术必然主导能源行业,对传统能源具有较大的冲击力。那么低碳背景下我国石油行业发展路径有:

一是促进石油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强石油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石油能耗投入及消耗,推进石油产业的规模经济与集约经济。作为引导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政府部门应当通过相关政策引导石油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基地,创新能源技术,提高石油能源利用率,生产高效清洁的石油能源。石油企业通过产业集群形成石油产业基地,通过专业化、技术化及规模化生产,创新生产线技术、设备技术及工艺技术,降低相关产品的单位成本,促进石油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产业结构整合,从而降低石油能源能耗投入及消耗,促进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

二是促进节能减排,研发及创新低碳技术,强化节能减排技术。对于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石油产业企业可联合科研机构、高校及科研基地等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如,利用天然汽水化合物、新一代生物质能材料等来研发低碳能源技术。加强石油能源的低碳技术研发,逐渐淘汰并停止污染严重、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产品质量差及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研发及创新能降低单位能耗、单位成本的设备及联产设施。对石油产业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要及时进行污染物分解、处理与污染治理,减少石油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及破坏。

三是积极研发低碳清洁技术,加强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促进石油产业产品清洁化生产。传统的石油化工产业具有资源利用率低、污染高、能耗高、产能低的特点,而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不仅具有可再生、可持续利用的特点,还具有资源利用率高、污染低、能耗低及产能高的特点。国内环境已不足以支持任何高污染、高能耗、低产能的能源企业发展,所以改变能源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石油产业升级,积极研发低碳清洁技术,加强系能能源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促进石油产业产品清洁化产生已刻不容缓。

结语

“低碳”两个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低碳生活”“低碳校园”“低碳超市”“低碳交通”“低碳社区”等等。各行各业都冠以“低碳”二字蜂拥而上,使得“低碳”二字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低碳背景下的“低碳经济”制约着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断冲击着石油、煤炭及天然气产业,未来低碳能源技术对传统能源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因此,加强石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及创新低碳技术,降低石油能耗投入及消耗,推进石油产业清洁化生产的规模经济与集约经济生产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杜伟.低碳经济与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J].国际石油经济,2010,(1).

[2] 低碳使命、石油石化的抉择――第二弥泄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精彩演讲内容选登[J].中国石油石化,2010,(13).

[3] 朱晓亮.低碳经济与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标准及发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6,(10).

[4] 龚洋冉,仇沪毅,刘丽.我国低碳发汗公众参与的现状研究(一)――低碳概念族的演变和创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 启示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化石能源对于气候变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

(二)低碳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

低碳经济出现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既包括生产活动,又包括日常生活活动,主要是生产、生活时,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等主要温室气体,造成大气组成改变,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为应对气候变化危机,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了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战略。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国家纷纷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的低碳发展战略。

二、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一)英国—制定激励措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①立法应对气候变化。2007年6月英国出台的《气候变化法案》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碳排放立法的国家。法案为英国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评估政府减排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②推出“气候变化税”。英国于2001年4月1日开始针对不同的能源品种进行征税。如果重工业能源企业能够通过新的投资实现较低的排放,则不需要支付全税,最高可免税80%。政府再将所得气候税收入通过“强化节能环保投资补贴”等办法再返还给企业。③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英国降碳的重心从发展核能扩大到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多个领域,并为一些有竞争力、能尽快实现出口的技术领域提供资金、政策、财税的支持。④设立碳信托基金。碳基金负责提供碳管理、能源审计、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等,安装智能计量表,建立建筑证书制度。

(二)德国—倡导低碳技术,助推低碳经济繁荣

①制定气候保护技术战略。2006年8月,德国在世界上首个推出政策全覆盖的《德国高技术战略》。2007年,在“高技术战略”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技术战略,成为国家技术创新领域纲领性文件。②投入大额资金发展低碳技术。德国教研部将在未来10年内投入10亿欧元用于气候保护技术的研发。德国科学界、经济界将筹集到的30多亿欧元私人资本全部用于企业低碳环保技术攻关。政府计划每年拨款7亿欧元对现有民用建筑的节能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造。③建立低碳财政税收政策。德国从1999年起对国内油、气、电的使用征收生态税,并与工业界签订协议,规定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与节能挂钩,德国联邦经济部与复兴信贷银行建立起节能专项基金,促进国内中小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日本—树立低碳理念,全面构建低碳型社会

①确立“低碳社会行动计划”。2004年日本环境省推出“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 2008年7月,日本政府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了建设低碳社会的中长期目标和措施,重点发展太阳能和核能等低碳能源,对住宅、工业、交通等部门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②实施“六大低碳政策”。日本政府详细制定了六大推动政策,即:低碳能源、环境税收、低碳技术、绿色投融资、低碳产业及绿色消费政策。③创建低碳示范城市。2008年7月,日本政府选定了横滨、九州、带广、富山、水俣、下川町六座城市作为“环境模范城市”。这六市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推广环保的交通体系,实施更严格的二氧化碳减排措施,努力建设低碳型城市,促进日本社会低碳化发展。

三、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提供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

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采取了法律先行的手段,分别推出了各类低碳经济法案,奠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理依据,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有章可循。我国政府要继续加大从国家宏观角度给予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政策支持,鼓励相关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政府要尽快在征收碳税和推行碳排放交易方面形成共识,调整税收政策,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税收体系。

(二)增强科研力度与技术创新

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于低碳技术。《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清洁发展机制,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实践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所进行技术转让都有所保留。在自主创新方面,我国政府要采取有效手段,支持技术创新,给各种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及项目展示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资金支持,促进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通过技术交易等方式迅速推广和应用先进低碳技术。

(三)加快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

英国《斯特恩报告》指出,及早开展相关行动在经济上是占优势的,行动越及时,经济损失越少。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及环境约束,要摒弃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快产业升级,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含量高,环境危害小、利润回报高的低碳产业发展,促进生产的低碳化,带动低碳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来看,我国要努力把低碳产业打造成经济领域新的增长点。

(四)创建低碳试点与实践区域

日本以低碳示范城市作为切入点,希望以点带面最终实现低碳型社会。我国可以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特点选择几个试点。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首批“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中国上海和保定,在这两个城市实践区内,可以建立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大力建设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及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域,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带动低碳经济发展,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规律,形成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对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范文6

关键词:企业;低碳经济;绿色营销

一、低碳经济概述

(一)低碳经济的背景

全球经济变暖为人类及社会发展带来日益严峻的挑战,这是提出低碳经济的主要原因。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能源的消耗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环境造成的威胁日益严重。为改变现有的能源利用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保障社会和谐发展及人民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系列新发展方式被提出,主要包括“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技术”,等等。

(二)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以最少的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排放为限,实现整个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我国学者鲍健强如是说。由此可知,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在社会化发展及市场需要的基础上,采用节约能源、选择可再生能源及减少温室气体产生排放等方式,建立低碳能源系统,在生产、流通、分配等环节实现低碳目的,从而在实质上减少因能源利用而产生的温室气体。

(三)低碳经济的基本点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从而获得最大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以此改善环境恶化的问题,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解决全球环境危机提供助力。

二、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一)我国能源现状

我国人口多基数大,资源有限,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上人均水平的51%。其中,煤炭及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等则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7%,耕地资源不足世界水平的30%,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如我国原油对外的需求率已达51.3%,且这一数字仍呈现出不断攀升趋势,早已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值将达到64.5%。由此可见,开展低碳经济模式越发重要。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1.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低碳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此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这就需要在利用矿物质能源时,创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

2.有利于保护环境

低碳经济可促使企业在生产、流通、分配的过程中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例如,在煤炭发电过程中,会通过洗煤程序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3.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才就业,推动科技发展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大力发展及应用,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就业岗位,保障了人民生活的稳定。在清洁能源的技术研究方面,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逐步占有优势,37%的清洁能源发展项目在国际上均获得技术转让。

三、绿色营销的研究

(一)绿色营销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有关学者提出绿色营销概念。当时,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恶化的负面影响。国际上各个国家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措施保护环境。在企业营销管理上,形成了一种可以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营销策略,即绿色营销。1994年,学者万后芬发表《企业必须重视绿色营销》,提出绿色营销。随后,罗国民等从环境与市场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研究了绿色营销的规律性,自此掀起了国内系统研究绿色营销的热潮。后期,包括王向阳、何志毅、于泳等在内的多名学者,分别从产品模式、国际绿色营销对国内影响等角度分析研究绿色营销,为绿色营销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绿色营销发展现状

1.企业对绿色营销认知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对绿色营销这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大多企业注重利益获取,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目光短浅,没有看到绿色营销的潜在竞争力。绿色营销会受相关客观因素制约,导致其在短期内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不能满足企业对利益的需求,再加上绿色营销需要产业链联合实施,需要得到上下游企业的支持。该经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消耗,因此,多数企业不愿采取绿色营销模式。

2.消费市场绿色意识不足

首先,我国消费者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尚未形成,其在消费意识中缺少绿色消费意识。在发生购买行为时,大多数消费者不懂得绿色营销的概念及意义。其次,企业的市场绿色意识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低碳技术的产品价格高于普通产品,选择普通产品的消费者较多,而选择低碳产品的消费者较少,市场消费乏力,导致企业缺乏实施绿色营销的动力。

3.国家无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约束

目前,我国在低碳生产、低碳营销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欠缺,多以罚款处罚等方式进行约束,对企业约束力度不足。很多企业为追逐高利润,宁愿选择缴纳罚款,以换取高额利益。

(三)实施绿色营销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加竞争优势。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环保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主要选择,这极大地刺激了企业开展绿色营销。企业通过开展绿色营销,不仅获得了消费者认同,而且在大市场环境下树立了良好形象,显著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有助于形成绿色生态产业链

企业在开展绿色营销时,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绿色健康环保的理念,以绿色消费为核心,向消费者灌输绿色消费意识,从而形成绿色产业链,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有助于企业通过“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是对外贸易生产企业的产品能否走向世界的重要关卡。我国很多企业因为产品无法达到出口的绿色标准而不能进入国际市场。而企业通过绿色营销,能有效满足出口的绿色标准,有效通过“绿色壁垒”,使产品走向国际,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4.提高起源利用率

绿色营销的根本在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这样不仅能达到环保的目的,而且有助于企业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以便企业获得良性发展。

四、低碳经济下的绿色营销模式

(一)加深低碳经济认知,开启绿色营销模式

企业要想顺利高效地开展绿色营销,需要对低碳经济有足够认知,理解低碳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及对环境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从根本上理解绿色营销为企业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等利益,建设企业发展的绿色理念。对企业管理者及员工进行绿色营销概念的宣传及推广,使其意识到绿色营销对企业、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加强员工对绿色营销的认知。此外,在生产、运输、分配过程中,要提高员工的绿色营销意识,建立绿色生产模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目的。

(二)产品设计满足低碳发展

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环境友好性。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生产、使用、废弃物回收、处理等环节,均要力争对环境无危害。此外,在产品结构设计上,要满足易于拆卸、回收、对环境无害等要求。在产品包装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环保绿色,尽可能减少包装用料,选择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进行包装,或在满足产品保护、运输、销售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使用包装物。而废弃的包装材料也要具有可循环利用、便于回收的特点。

(三)生产过程能源的绿色高效化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进行节能减排设计,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在能源选择及利用方面,尽可能选择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以减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及产生的污染物,保证环境可持续发展。

(四)制定绿色价格

对于低碳产品,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认知情况制定价格。对低碳环保的商品,可以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采用消费者心目中的“察觉价值”来定价,可根据“污染者付费”和“环境有偿使用”的现代观念进行定价宣传。政府要加强宣传及资金补贴,保证现阶段的产品价格较之同类产品价格上浮不会过大,与同类产品持平或小幅度上浮。

(五)建立绿色消费意识

目前,我国消费者尚未形成绿色消费观念。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宣传时,要对绿色消费进行引导,通过媒体或活动营造绿色环保的气氛,从而激发消费者内心潜在的绿色消费需求,使其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意识,进而自觉抵制非环保产品。此外,政府在推广绿色低碳产品方面,也要给予大力支持,对广大人民进行传播教育,促使大众形成绿色消费观念。

(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营销法规,利用政策及法律,对企业实施生产建设进行监管,通过税收政策,规范企业行为。其次,要加强对环境立法的执行,有效遏制企业为获取利益而无视政策法律采取的一些违规手段,促进企业形成绿色营销体系。最后,对开展绿色营销成效显著的企业,政府要给予奖励支持;选拔示范性企业,为行业树立标杆,引导其他企业向绿色低碳型企业转型;减免绿色营销企业生产产品的税收,促进企业的绿色营销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南林.低碳环境下的绿色营销策略[J].经济师,2010,(9):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