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内部知识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内部知识管理范文1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对比和分析,公司治理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第一,控制主体的交叉性。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是“股东董事会总经理”委托链上的各个节点,其中董事会是核心。而内部控制的主体是“董事会总经理职能经理执行岗位”委托链中的节点,核心在于总经理。因此,董事会和总经理既是法人治理结构的主体,也是内部控制的主体。
第二,控制手段的相同性。尽管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在管理手段上各有侧重,但是控制和激励是两种基本手段,即使是对执行岗位和具体员工来说,也必须在控制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激励。
第三,适用对象的交叉性。在三种基本企业形式中,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主要有管理和控制问题,几乎没有治理问题,因为其所有权、监督权和控制权通常是合一的。但是对公司制企业来说,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问题都存在,需要同时解决治理问题和控制问题,并需要注意二者的有效衔接。
二、监督机制
第一,董事会;保持董事会成员的高度独立性对于实现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至关重要。如果董事会成员与企业高级经理人员高度重叠,那么董事会则成为经理人自我监督的机构,董事会成为“橡皮图章”成为必然,无论多么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都也只是公司经营遵循法律要求的一道程序,所以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对执行董事进行监督。董事会的监督效率取决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第二,监事会;如果监事会能够有效行使其监督职能,必将对大股东或执行董事控制董事会的情况有所约束,而我国虽然法律赋予监事会监督董事及经理层的权利,但在实践中往往因为监事会地位受限、监事会成员的聘任受经理层左右以及监事会成员构成上素质偏低等使得我国监事会这一制度成为继董事会之后的又一枚“橡皮图章”。
第三,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中,由谁委托内部审计对经理层执行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成为内部控制效率的关键。内部审计检查的对象是公司经理层,检查范围包括内部财务控制及管理控制的情况,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在公司中超然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尤其是要确保不受经理层的局限,避免产生内部审计的“角色困境”。
第四,外部市场;对经理层外部市场监督包括产品市场约束、资本市场约束和经理人市场约束、公司并购市场以及独立审计监督。外部市场监督效果取决于市场的发达完善水平,产品市场监督表现在产品价格与质量的竞争,它迫使经营者想方设法改善经营,降低成本;资本市场约束表现在股票价格的升降对经理人员的约束;经理市场的竞争使经营者努力经营提高公司收益;公司业绩不好就会面临被收购的危险,经理人员随之被解聘且在经理市场上价值大大降低;独立审计是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履行契约情况进行评价和鉴证的主要渠道。
三、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内部控制
不可否认,内部控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未来也仍然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需要建立的最基本的管理制度之一。但是应该看到其也存在着局限性,仅仅依靠它很难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因为按照COSO报告所提供的内部控制概念的解释及其制度标准,内部控制的控制点主要集中于会计核算系统(财务部门)和企业的业务执行系统(供、产、销部门),对企业的决策系统(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影响力很有限。虽然该报告把董事会和内部控制联系起来,但是这种联系仅仅局限于某些事情需要董事长的授权,至于主要的控制程序还是限定在CEO之下[1]。这说明内部控制的控制域存在着盲控区或弱控区,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虚假信息和经济舞弊行为,尤其是无法从源头上杜绝这些行为的发生。所以,内部控制长期追求的三大基本目标[2]——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企业资产安全和营运效率提高仅靠内部控制还不够,还必须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有效的链接,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优化,以便在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与制度框架之下解决对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控制问题和激励问题。否则,上述三大目标的实现无疑于空中楼阁。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股“一股独大”,不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减少国有股比例,增加法人股和个人股比例,让个人持股者所拥有的股份足以使其具有监督和约束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就可以有效解决经营者的激励问题,进而提高公司的治理效应。但是,如果公司股权过于分散,由于治理成本与获得的增量收益的不对称,尽管他们有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的内在需求,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产生“搭便车”(freeriding)的企图,导致股东对公司的监督和约束不力,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因此,在国家这一行政主体从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逐步退出的过程中,通过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改变独资控股所带来的治理结构中的缺陷,建立起与市场化运作已趋成熟的现代公司制公司实行的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权责明确、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又相互制衡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结构。战略投资者进入后,作为公司的股东和出资人之一,他们将对公司的重大决策、经营者选择、发展战略的确定、组织结构的调整、激励和惩罚制度的完善等重要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资产的监管机制就成为制度化,这就在制度上有效地保障了资产的安全性,防范了企业的风险。
第二,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制定和完善有关独立董事方面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独立董事一般独立于公司股东,也不代表出资人和公司管理层,能够客观公正对待公司的战略决策。
目前,我国借鉴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在上市公司中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对推动公司治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独立董事制度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首先,上市公司章程必须写明独立董事行使职权的具体内容及发挥作用的范围、方式和方法,在重大关联交易、对外投资决策等重要议案决策方面,赋予独立董事特殊的表决权。其次,独立董事的组成成员也应有特殊的规定,独立董事的组成成员应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对于专业性强的业务的监督有利于其发挥其优势。最后,董事会中下设战略决策、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在这些委员中委派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可以发挥其立场中立、专业能力强的优势,从而减少内部人控制,弱化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经营决策的绝对控制。
第三,完善决策机制,加大监事会权力范围;赋予监事会各种具体的程序性的权利,如质询权、否决权等以保证监督的确实性。我国的现有的监事会制度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的原因是缺乏一套有效的程序保证监督的确实性。如我国的公司法虽然规定了监事会的对财务、董事的行为等的监督的权利,但并没有辅之以具体程序保障机制。这就造成了监事会在发现了不合法的行为时,无所适从而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纠正。因此应该在法律上赋予监事会各种程序性的权利以保证监事会享有的实体性权利得以实现和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权力的有效制约。
第四,建立市场化、动态化、长期性的激励机制;鼓励公司的管理人员持有公司股份,允许上市公司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对业绩表现卓越的企业家和稀缺性管理经验的技术人才,给予股票期权是发挥证券市场的激励约束功能促进公司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虽然经营者工作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巨大的股票增值收入。但是,如果经营者工作不努力,则必然会导致较大的股票贬值损失。因此,建立市场化、动态化、长期性的激励机制能给予企业经营管理层足够的动力去研究、制定和实施适合本企业的控制措施,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提升内部控制执行效果。
参考文献1 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年第4 期。
2 曹玉贵,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及优化-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4年第2期
公司内部知识管理范文2
关键词:盈余管理;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11-02
当代经济活动中,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愈显重要。但由于各项法规制度的不完善,证券市场却出现了一系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盈余管理的滥用就是引发该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内部控制系统的不完善则又是导致盈余管理行为难以抑制的直接原因。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了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内部控制的披露两个方面,国内外部分学者正是据此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现状
就内部控制的实施而言,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是建立在委托理论基础之上的。股东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但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而人是资产的管理者,直接控制公司的运营和盈余管理,又以其自身薪酬、福利及权利最大化为目标,因而造成了与前者间的利益分化和冲突,随着利益冲突的加剧使得内部控制应运而生。内部控制实施理论上即是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和防范,内部控制成效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有着重要影响。提高内部控制效率能有效降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均程度,限制人的盈余管理操纵空间,消解人对委托人利益的潜在侵害。
1.国外研究现状
综合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当前国外诸多学者已就公司内部控制实施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Li和Goh等在研究后证实内部控制缺陷改进后,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将可以得到较大幅度提高。Ashbaugh-Skaife等学者则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有较大缺陷的比没有内部控制明显缺陷的会有更大的异常应计项和更多的应计项噪音,若会计师认为内部控制有较大改善,那么应计项质量亦会有所改善。Lee,Chan和Farrell等则按操纵性应计利润的正负号将样本分门别类进行了研究,结果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的正向操纵性应计利润值和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比其他公司的都大,这足以证明内部控制能有效减少会计舞弊,提高盈余空间。
Ke,Yu和Gong在比较了跨国上市公司和美国本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后,发现了跨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美国本土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则存在较清楚的正相关性关系。Guthrie和Epps对Lee,Chan和Farrell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进一步延伸,比较了有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与没有缺陷的企业的应计利润,表明具有较大缺陷的企业更易利用可操纵应计利润展开盈余操纵。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学者们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相较而言虽尚处探索阶段,但是也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杨文国在《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一文中就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加以客观全面地分析,基此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许多的措施和建议。许波则侧重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模式关系的理论分析,发现公司可以通过董事会、经理层、股东会、监事会和资本市场对其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张国清则以上市公司是否能够提供出积极的自我评估报告并能否获得保荐人或第三方审计人员的审核意见对其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此外其研究还表明较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非一定会随之产生高质量的盈余,改善的内部控制质量也并非会伴随提升盈余质量。方春生在研究了财务报告可靠性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后发现在公司实施了内部控制后,其财务报告的可靠程度会得到明显提升。
张军和王军只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2007年的数据研究企业第一次内部控制审核对于操纵性应计项的影响后表明,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核后,其操纵性应计项得到显著降低。同时,王军只在对比了内部控制审核前和审核后的盈余质量,结果表明第一次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前后可操控性应计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差异,在内部控制评价后,会计盈余质量比审核前有显著提升,会计盈余质量会出现显著的改善。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现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研究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的。经济行为之中,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信号传递理论的建立则有效解决了该问题。信号传递理论表明,优异质量的公司为了区别开较劣质的公司,可能选择对其内部信息进行比较充分的披露,积极向市场传递企业的信号,从而引导优质资源流向自己的公司,继而会引发其公司股票的上涨,反之不披露信息的公司会被认为存在负面消息进而会引起股价的下跌。基此,为获取市场较为良性的反应,公司就会主动披露对自己有利的内部控制信息;同时,站在投资者的立场,在条件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自然会选择内部控制信息较为完整披露的公司成为投资的选择。然而,如果把盈余管理引入此信息链时,信息在传递过程就可能会发生扭曲,上述的两个结论也就会有所不同。
1.国外研究现状
相较而言,国外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起步更早,成果也相对丰富。Doyle等学者从2001年到2004年间内部控制弱点被披露的200余家公司为对象,检验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弱点的公司,其盈余质量也更低。Beneish的统计结果则显示内部控制比较弱的公司能够增大可能的计量误差,这样上市公司所披露出的内部控制弱点就会释放出财务报告质量不佳的信息。Bedard则侧重研究了公司盈余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前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并未表现出更低水准,但与内部控制管理方向相同的是,披露后公司的盈余质量却会有明显的改善。
Chan等学者则选择了以主动自曝其公司内部控制不足为对象的122家公司,针对这些公司操纵性应计项绝对值加以评估,发现那些具有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操纵性应计项绝对值数据远远高于别的公司。Doyle等学者还集中研究了应计质量和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问题,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严重不足是和应计质量较差紧密联系的。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起步相对更晚,但是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已引起了学界足够多的重视。方红星、杨有红和汪薇等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加以研究,发现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硬性规范没有被充分落实、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够自愿、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核评价没有统一标尺度。于忠泊、田高良等人结合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可操控应计利润和资源配置效率等三要素研究了内部控制评估报告效用,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公开对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和可操控应计利润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和推进不够明显。赖文海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的实证分析》一文,详细阐释了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质量二者间的相关关系:首先是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与公司盈余质量紧密相关,其次是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和提升盈余质量的直接和有效途径。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及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展望
就研究过程来看,国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更早,成果也相对丰富。其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质量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就这一问题涉及时间较短,目前主要聚焦于对国外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理论的介绍和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阐述式探讨。就盈余管理质量和内部控制关系的思考而言,无论国际上还是在我国内部,学者们基本上达成了较为一直的见解,诚然,必须承认的是国内对此方向的研讨还不尽深入,研究的成果亦未为相近。方春生、张军和王军等学者较为认同盈余管理质量能够通过内部控制来加以改善,但是张国清、于忠泊和田高良等学者则一致认为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改善效用。
就研究方法而言,国外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的实证研究已较为成型,但是受限于公司内部控制真实数据的采集,国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的实证研究尚处起步程度,一些实证研究性的学者,汪薇、杨有红、王军只等人只是运用了阐述性统计的方式,所获结论缺乏精确的数据支撑。
就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估,国外学者侧重于通过如何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缺陷的类型对内部控制质量加以评估。国内学者则因经济环境的不同,在研究中较为注重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经济环境。在过去的研究过程中,一些学者试图运用书面调查方式来对内部控制质量作出衡量,一些学者则精心构建出指标系统,运用取得分值的方式对内部控制作出定量化的统计。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方法,从效果来看都难免有一定的随机性,并不能做到客观如实反映公司内部控制的状况。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已由最初的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计量方法的研究逐渐转变到盈余管理与新旧准则之间的影响、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及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层面上。因此,将来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应更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盈余管理与税收的关系;二是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影响的研究;三是确定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Doyle,J.,W.Ge,S.McVay.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5):1141-1170.
[2]Epps,R.W.,Guthrie,C P.Sarbanes-oxley 404 material weaknesses and discretionary accruals[J].Accounting Forum,2010,forthcoming.
[3]Chan,K.C.,B.Farrell,P.Lee.Earnings management and return-earnings association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8,27(2)
[4]方春生,王立彦,林小驰,林景艺,冯博.SOX法案、内部控制制度与财务信息可靠性[J].审计研究,2008,(1).
公司内部知识管理范文3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是企业在战略目标指导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以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帮助管理者更加及时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战略目标的系统管理方法,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
一、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从流程上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预测、决策、计划、预算、控制和评价,与全面预算都有着相似的共性,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二者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内部控制措施的落实主要是依靠全面预算管理来实现的。
(一)全面预算管理对内部控制的意义
1.建立健全企业制度的重要前提
在现代企业中,投资者、经营者和企业各个部门员工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单一性的传统资产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而全面预算管理则能够有效的规范此类关系,为企业制度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通过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实现责任、权利和利益的有效划分,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2.完善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
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各项内容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帮助实施和完善各类计划,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各项计划和目标都始于有效的预算活动,预算活动促使各部门快速制定计划和目标,避免企业盲目发展而遭受额外损失。
3.有助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它是内部控制环境好与坏的决定性因素。而全面预算控制体系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略的角度来说,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依赖于预算管理;从经营策略来说,预算管理早已成为资源调度分配、内部职责划分、权力分配的重要标准和支撑力量。
(二)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的关联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它的主要作用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交流和内部监督五个要素。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主要体系在五个方面:
1.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环境的联系
控制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采取完善员工的行为准则来规范员工行为、制定多样化的激励政策来激发其积极性等措施,来创造良好内控环境、落实企业管理理念的目的。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根据内控环境来调整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最终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而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全面预算管理与风险评估的联系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肯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以及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企业就要及时的预测各种风险,例如为了防止预算编制不准确,可以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组织全员参与预算编制,这不仅可以使企业预算编制更加顺利、真实,对风险预测更加及时,还能创造条件来促进科学预算编制程序的使用。在鼓励全员参与预算汇编活动的基础上,可以使用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等预算编制方法,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防止在执行过程中频繁调整预算。
3.全面预算管理和控制活动的联系
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可以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桥梁,将控制活动纳入到企业的整体运行之中并根据执行情况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预算做出调整,从而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开展也会使得内部控制活动更加顺利地展开。
4.全面预算管理和信息交流的联系
当今世界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信息的交流可以帮助管理层鉴别和利用有关财务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来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发现预算的不合理性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预算的控制作用等等。信息交流既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又可以借助全面预算管理的平台扩大传播广度和深度。
5.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监督的关系
内部监督可以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执行,同时全面预算管理又为内部监督提供重要信息、核查评估的方法、科学依据和标准等。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导致主体“缺位”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董事会实际上很大程度地被掌握在执行董事手中,而执行董事属于经理层。在这样的经营环境下,来自所有者和董事会对经理人的监督控制作用就被大大弱化。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致使经理人成为实施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的主体,常常造成所谓的“内部人控制”,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成为经理人实现其个人目标的手段而已。
(二)对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全面
许多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经理人把它们看成是简单的管理制度,自以为有了健全的制度,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设计出健全的制度并不等于就一定能有效地被执行,设计与执行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制度的执行往往未被重视。致使内部控制只是停留在文件上。
(三)预算代替控制,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企业预算的控制作用应该贯穿于整个经济过程之中,并通过预算的执行来识别可能存在的问题,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检查企业预算中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存在一些企业的预算指标并不是结合企业自身以及分析所处的市场情况而编制出来的,而是由企业集团总部核定的,这就可能导致预算严重偏离企业的实际,从而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无法通过对比实际业务活动与预算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致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四)企业预算的编制和内部控制程序缺乏科学合理性
一些企业编制预算因循守旧,只在上一年的基础上作简单的增减。内部控制程序也年复一年,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改进,导致企业预算与内部控制机制僵化,预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主观性,不能完全准确反映企业当期的发展目标。
(五)“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在现代公司制中,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产生了委托—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以及存在经理人通过“隐藏行动”而不用完全承担其行为的全部后果的情况,致使经理人有动机利用自己拥有的信息优势,从事高风险高个人收益的活动或其它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活动。在这样的组织环境下,如果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那么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也只能被经理人玩乎于股掌之中,成为经理人实现其个人目标的工具。
三、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的应用的建议
(一)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建立和实施,规范合理的公司治理是全面预算管理有效的环境基础。全面预算管理由若干个密切联系的环节组成,在环环相扣的各部分都需要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内部牵制,通过强化董事会建设、做实监事会权力、明确管理层权责等方式,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从控制环境和监督、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内控机制和预算管理机制,为二者之间协同效应的发挥奠定基础。
(二)健全预算管理和内控的融合管理体系
一方面,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寻求合理战略目标,企业有效配置人力、资金、知识和技能,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全面预算的有效实施借助于已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即有效的控制环境、健全的控制活动、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完善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是全面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全面预算为了实现企业战略和预算目标,通过预算实施过程将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联系起来,起到了规划预测、管理控制、沟通协调、考核激励的重要作用,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完善了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随着内部控制体系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两者之间的协同就有了更好的技术条件和制度保障。
(三)加强执行力度,落实奖惩机制
健全的制度不等于能够有效地被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设置和奖惩机制能否被有效地实施是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能取得好成效的一个关键。在现代企业中,将所有业务活动分离出授权、批准、执行、记录及监督等职能,并将这些职能分别授权于不同的部门执行,形成一个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另外奖惩制度的落实关系到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有效性,关系到能否提高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激励效果。
(四)将业务收入、成本费用和现金流量设为预算内容的重点
业务收入在全面预算管理中起到枢纽作用,该指标上承市场调查和预测,下启经营活动的计划安排。合理得当的业务收入预算可以优化整个预算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成本费用的预测是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在业务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费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多少,其执行情况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良好的现金流量预算能够保证整个预算期内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在资本性支出项目的问题上,必须贯彻“量入为出”和“量力而行”的方针,这里的“入”可以理解为企业举债经营,企业举债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偿债能力,不能实施风险过大或者没有资金来源的资本预算。
(五)全面预算要与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相结合
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员参加、全面涵盖、全程跟踪等特征,严格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可以保证各项预算指标的顺利完成。在全面预算周期中,要注重把预算执行与经营者、各部门员工的利益相挂钩,利用责、权、利的统一来调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共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六)营造良好的“控制文化”
“控制文化”属于企业文化的一个子文化,体现于观念文化、组织文化及制度文化之中,具体表现为企业精神、管理理念、授权控制、管理制度等之上。优良的“控制文化”会使得各部门员工从心理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当中,使得内部控制更加及时有效。
参考文献
[1]陈留平,刘通,黄娇娇.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1(3):96-97.
[2]范成宪,浅析企业如何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来加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J].会计师,2012(4):56-57.
公司内部知识管理范文4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从1990年代初的深圳原野到1990年代末的琼民源再到银广夏事件,虚假及质量低下的会计信息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信心和整个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正是实践的需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是一个热门。
(二)文献回顾
关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国外研究主要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两方面进行。在股权结构方面,Shleifer and Vishny(1989)认为股权集中在某些大股东手中,他们会有较大动力去监控管理者,使企业绩效提高。但当股权过度集中于大股东时,大股东具有以外部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获取私有利益的动机。在董事会特征方面,Jesen(1993)认为规模大的董事会效率低且更容易被管理层控制,而规模过小的董事会工作事务过多使相应的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国内学者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的研究相对于市场发达的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很快。陈汉文等(1999)、杨静(2007)都是用规范研究法阐述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必然关系。在实证研究方面,王斌等(2008)认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结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董事长与总经理合一, 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低。胡奕明等(2008)发现独立董事占比较高,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较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1.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核心机制之一,行使经营决策和对经理人员的评价与监督职能。董事会规模、构成等特征影响着董事会效率,进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假设1: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假设2: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假设3:两职兼任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
2.股权结构有两层含义:一是股权构成,即各个股东分别持有多少股份,在我国主要指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比例;二是股权集中度,如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等。
假设4:国家股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
假设5:流通股所占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假设6: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Y: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当为不及格时取1,否则取0;X1:国家股占总股本的比例;X2: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X3: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X4:董事会人数;X5:独立董事比例;D1:董事长和兼任总经理取1,否则取0。
(三)数据来源
选取2009年被中国深圳证券交易所评估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及格的18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为了控制外部影响,为每家不及格公司选取了一个配对公司――在同一交易所上市公司中选取与不及格公司同行业的披露质量未被评估为不及格的,且其2009年末与不及格公司资产总额最为接近。
由此,18家被评估为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格的上市公司与其18家配对样本公司共同组成本文实证研究的样本。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这18家信息披露质量不及格的上市公司中流通股所占比例较大,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也较高,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较小,而且由一人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只占总数的33.33%。说明两类对比公司的资产规模无论是在最大值、最小值还是平均值方面都非常接近,说明公司规模接近。
(二)变量相关性分析
运用软件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三)回归分析
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只有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
其他因素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不满足假设,具体分析如下:
国家股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但不显著:由于国有股在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中都较高,在两类样本中并没有产生显著差异。流通股的比例未通过检验:说明流通股“搭便车”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流通股的小股民盲目跟从者较多,使流通股不能有效作用。董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呈不显著负相关性:也就是小型的董事会其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容易发挥监控职能,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两职兼任未通过回归检验:可能由于在我国董事会本身的独立性不强,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对公司经营影响不大,这种不受约束的权力就有很可能降低信息透明度。
参考文献:
[1]陈汉文,林志毅,严晖.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由“琼民源”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1999.
[2]胡奕明,唐松莲.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J].管理世界,2008,(9).
公司内部知识管理范文5
为了适应本市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保障房地产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特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就本市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范围内的房地产预售、出售、买卖、交换、抵押等交易管理、公证、登记事宜作如下规定:
一、凡通过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或转让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投资经营者(除已经上海市房产管理局资质审查批准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外),均需遵照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的通知》及本市的有关规定,组建资质与其开发经营项目规模相适应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其中,外商投资企业须根据规定的程序报经上海市外资委审批同意,并经工商登记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向上海市房产管理局(以下简称市房管局)申报备案;国内投资企业则应先报经市房管局审查批准后,再向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本市已批准成立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通过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或转让,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则应向市房管局办理申请取得外销商品房专项经营权,方可开展开发经营业务。
二、房地产预售,须按一九八八年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房产经营管理实施细则》规定,报经市房管局批准。批准预售后,房地产投资经营者应在批准之日起十天内向市房地产登记机关申报预售(注册)登记。
房地产预售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合同应经市公证机关公证,公证后预买方应在二十天内向市房地产登记机关办理预售登记。
三、房地产投资经营者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或转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经投资开发并完成了一定比例的建筑工程量后需转让的,则必须先报经市房管局审核批准,转让双方签订的房地产转让合同(包括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经公证后,应在二十天内向市房地产登记机关办理转让登记。
四、房地产投资经营者在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或转让合同规定的可建房屋竣工、验收合格并向市房地产登记机关办理商品房注册登记后方可出售;其中,未申请预售的房地产项目出售前则应先经市房管局批准。
房地产投资经营者出售房地产(包括已经预售的)买卖双方签订的房地产出售合同,经向市公证机关申办公证后,买卖双方当事人应在一个月内向市房地产交易管理所办理房地产过户手续,然后由买受人向市房地产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按规定领取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证。
五、已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证的房地产投资经营者或业主,出售房地产应与买受人签订房地产买卖合同。合同经公证后,买卖双方当事人应在一个月内向市房地产交易管理所办理房地产过户手续,然后买受人向市房地产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按规定领取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证。
房地产交换,双方当事人签订的房地产交换合同经公证后,应按上款规定办理过户、登记手续。
六、房地产抵押(包括土地使用权抵押、房地产权益抵押、房地产权抵押等),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应签订房地产抵押合同。合同经公证后,应向市房地产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七、房地产交易中,双方当事人签订的房地产预售、出售、买卖、交换和抵押等合同,应使用市房管局统一印制或认可的合同文本。
公司内部知识管理范文6
关键词:电子商务;动态能力;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一、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企业现有的信息数据中心通常采用专用模式建设和部署,即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一对一配置,因此新应用的推出意味着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投入;另外,部署基础设施必须按应用的峰值标准采购来避免性能不足,造成在大部分时间系统运行中相当一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导致资源浪费;开发、测试等环境的额外搭建也进一步导致了资源的利用率低下。
(二)信息化带来的维护费用加大
再有,企业信息化带来的IT管理和维护工作日益繁重,导致运营费用的开销大幅攀升。据悉,累计的运营成本通常相当于采购成本的3倍以上。大量繁琐、复杂的维护工作严重占用了整体IT 资金和IT人员的时间,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阻碍技术创新进程的同时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良性发展。信息化发展的滞后又将降低企业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改善电子商务动态能力以获得竞争优势:知识学习的整合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环境变幻莫测、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纷纷大规模推行着电子商务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战略的核心竞争力。电子商务企业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不断增多的不连续性战略,这些因素使竞争环境表现出“超竞争”的特征,企业要想在这种高度动态变化的电子商务竞争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企业动态能力的建造,动态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强员工培训的步伐。公司通过对员工进行专业化系统培训,要在公司内部营造学习、钻研技能的良好氛围,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做到优胜劣汰。只有这样,电子商务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此外,人员培训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人力资源的大量投资。
三、电子商务系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知识管理
要保持竞争优势,电子商务企业仅仅满足于当前的信息系统做支持是不够的。因此,电子商务企业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大力开展知识管理,以获得发展优势。
知识管理是建立在信息管理基础之上的,是对知识的获取、选择、保存、更新、应用、创新等流程管理,是将组织内的各种知识与相关的人员、资产、活动进行有效的整合,透过知识的共享、转化、扩散等方式,管理和提升组织内部知识以增加组织资产的过程,目的是使组织的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创新。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的结构化知识,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数据库等方式学习,比较容易获取、理解和交流。隐性知识是知识体系中高度个人化的、难以言传的那一部分知识,由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隐性知识植根于个体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受制的环境之中,其传播成本较高,传播范围也较小。显性知识易于编码,能够用符号形式或语言来沟通和交流,隐性知识很容易在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中流失,具有个人化、情境化的特点,难以形式化,难于交流传播和评价管理。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为电子商务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可以使用一些共享软件来实现知识管理,建立一个知识库,方便员工的使用。知识库可以包括电子商务公司经营历程中的重大决策;公司经营典型案例;电子商务公司内部调研工作成果;公司设施设备的原始采购资料、维修资料;交易客户的信息档案;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等。另外,常有一些公司的重要关键设备设施、客户资源在员工流动过程中处于瘫痪状态,而建立公司内部的知识库能够获得、保存此类资源,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适于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学习型组织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建立这样一种文化,即能让员工有自觉学习和完善自己的想法和动力,是十分必要的。学习是员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敬佩,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员工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通过知识共享体系,公司各个层面、各个级别员工都会受益于知识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人员的素质,强化人员的服务技能,加强信息和知识的集成,使其产生新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针对组织和员工个人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措施,保证知识的推进管理过程。同时还要建立奖励机制。在一个具有业务利益竞争的环境下,每一个人都有保守自身“业务秘密”的本能行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让员工无所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能让大家共享,一方面,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要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不仅要和员工的业绩挂钩,同时也要和员工在知识共享中的表现结合起来。公司可以借鉴阿里巴巴公司的技术方法,引入成熟经验。在一定规模基础上的品牌电子商务公司,应该把自身积累的经验、技术以有偿方式进行授予,提高电子商务公司的管理水平。
其中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组织规模小,各管理层级之间管理幅度较小,员工横向接触较频繁,使得员工之间、群体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和知识在公司中进行传递、共享、集成方面受到的组织结构限制较少,减少信息失真的情况,从而容易促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充分流动,同时这种扁平化组织拥有知识流动速度快、传递路径短的优势,有利于促进组织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对客户需求的响应及时。公司由于组织结构较为扁平,决策重心靠近客户终端,使得其对于客户需求的灵活性、综合性提出一站式服务要求,使得电子商务企业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并且由此设计的客户问题解决方案更为贴切。
四、结束语
应该认识到,电子商务企业获得知识的途径较多,较隐蔽。知识管理在实践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如组织结构改革、网络安全保障系统的建立、管理绩效的评价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斌斌,林涛.电子商务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1,5.
[2]许军,梅姝娥.基于动态能力的电子商务价值创造研究[J].经济管理,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