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经济增长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范文1
观察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正向关系,这种正向关系表现在:区域品牌较好的地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也较好,反之,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往往落后。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强势品牌越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则所创造的国民财富就越多,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品牌塑造是密切相关的[1]。
一、文献综述
波特(1998)认为,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产业群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获得交易成本、外部经济和创新等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品牌效应凸现,提升区域品牌就势在必行了。波特(2002)又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源于国家内部众多的产业簇群,区域品牌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簇群,带动区域周边地区的发展。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品牌之间的关系,这方面国内已有许多研究。孙宏杰(2002)认为,区域品牌包含的两个要素中的第二个要素品牌效应,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夏曾玉(2003,2004)通过对“温州现象”的考察,分析了建设区域品牌的好处以及温州建设区域品牌的经验。陈方方(2005)强调,地域品牌有识别、搭载、聚集、刺激的经济效应。何铁(2005)指出,品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吴程或(2005)认为,区域品牌可以增强区域的核心竞争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能够形成地域分工与产业分工的有效结合,是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武跃丽(2005)认为,区域品牌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持续的品牌效应,更强大的吸引力,在对外宣传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肖志明(2009)从品牌带动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问题,通过晋江品牌带动经济增长模式,找到品牌带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为其他区域通过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以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可见,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品牌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至今还没有系统化,尤其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品牌带动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应展开清晰、彻底的研究。所以实施品牌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已成为时展和经济转型的紧迫要求,构建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振兴民族经济的必由之路。
二、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机制”一词的含义为[2]:事物在内因与外力共同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原理及其表现形态。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机制是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和形成后产生的一些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因素共同起作用,以使区域经济得到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区域品牌,使区域经济和区域品牌共同持续发展。
1.区域品牌的内在带动机制。
(1)外部规模带动机制。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首先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提出,后经克鲁格曼等学者的完善而得到发展。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生产更有效率,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通常由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品牌企业中,多数的企业规模比较小,内部规模经济难以观察,然而,由于分工的不断外部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深入,各个企业的生产都集中于某个特定的产品和特定的经济环节,产品和服务可以同时满足其他厂商的需求,区域品牌的外部规模经济也就显现出来。相对于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对于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作用。
(2)空间集聚带动机制。
大量中小企业在大城市的近郊区或中小城市(镇)集聚成群,空间上的接近使经济活动高度密集。从硅谷到中关村,从底特律汽车工业的集中到深圳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从娱乐业、金融业、酿酒业、冶炼业到高科技产业的集聚,都是因为有某种或某些优势资源的存在,这些优势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如农产品、矿产资源、水陆交通的便利)、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和政治资源等,这些资源是企业集群在某地诞生的个性化条件。另外,空间集聚不仅带来生产上的外部经济性,而且还产生智力与管理外溢。例如:对于集聚的企业,即使自己不进行科研开发,也可以因久居此地而享受智力包括隐性知识外溢带来的好处,如:由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集聚使当地企业技术进步比其他地区的企业更快,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使区域品牌企业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
(3)整体优化带动机制。
整体优化效应是指群体内各组织由于增长上的协调而产生的收益。区域品牌的特性表明,集群区域品牌是一个天然的区域创新系统,在某一区域的机构集中能够形成一个共享的文化与学习区域,产生一个学习与知识传播的网络,积淀丰富的社会资本,从而促进区域系统的创新能力提升和技术进步。如作为高技术集群区域品牌的典范,硅谷因其知识密集、流动的高质量劳动力、鼓励冒险并容忍失败的氛围、开放的商业环境、产学研的互动、政企与非赢利机构的合作、专业化的商业服务机构、高质量的生活等特点而被誉为“技术进步的源泉”。
2.区域品牌的外在带动机制。
(1)关联带动机制。
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一般都有一个主导核心企业,通过该主导核心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一个区域有某个领域的产业或企业出现,随即与之相互关联、相互竞争的原材料、零配件供应、产品制作、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就会在空间分布上不断地趋向集中,汇集于区域的各企业,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求规模经济,寻求互动式学习和创新,寻求在产业价值链上新的机会和更有影响力的竞争位置。
(2)扩散带动机制。
区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它与区域之间通过双向联系来获取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原料、燃料、劳动力和技术,同时也为其他区域提品和服务。区域品牌的建立和发展,同样会形成对原材料、零部件及辅助产品等的较高需求,从而刺激相关部门的建立及生产规模的扩大,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增长[4]。
3.不同类型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机制。
(1)由特色资源、技术工艺形成的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
地理气候、地貌条件和文化特质、传统工艺是很难移植和模仿的,有些区域品牌的形成在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或是因为悠久历史的特色技术工艺,如新疆哈密瓜、杭州龙井茶、景德镇陶瓷、苏州刺绣等。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人文环境或特色技术工艺,围绕某一主导产品或产业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步树立起来能代表本地区特色的品牌。这种具有特色竞争优势企业空间聚集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它们是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5]。比如河南信阳毛尖、福建安溪“乌龙茶”和“铁观音”系列、浙江安吉白茶等。这些地方借助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并通过区域品牌效应在市场上实现品牌对产品的增值作用。
(2)由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品牌的带动机制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自身的一些特征(如区位特征、资源共享特征),使区域内企业获得市场优势、创新优势,形成区域品牌的特色和竞争优势。这种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空间聚集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产业品牌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这是其他区域很难模仿的。这些具有特色的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往往具有乘数效应,他们是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三、发挥品牌效应,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树立用品牌引领经济发展的理念。
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品牌主导。我们对于世界经济强国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是从品牌开始的。
通过波音、通用、微软、可口可乐、沃尔玛,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强大的美国;通过奔驰、西门子,我们认识了德国;通过三星、现代,LG、了解了韩国。同样,这些国家对世界经济和市场的渗透、占有和垄断,也是通过这些品牌实现的。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品牌的好处,他们高度重视品牌战略,许多国家把品牌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始终把打造品牌作为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战略,坚持不懈地围绕自己的品牌来提升产品质量,培育企业文化,提供优质服务,推进自主创新,最后形成今天的世界性影响力,这一切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产业龙头、产业链条、产业集群,树立用品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2.搭建用品牌整合资源的平台。
品牌的基础是企业和产品,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重视品牌的培育和研发,加大品牌创新推广的投入,不断开发出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适应市场需要的品牌产品;对于企业现有的品牌应该进一步巩固提高,使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同时鼓励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生产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途径进行品牌重组,加快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聚集,着力打造区域经济的旗帜品牌。
以知名品牌企业为龙头,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品牌规模效益,把现有品牌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品牌走出省门,争创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通过授权生产、授权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实现快速的品牌扩张、规模扩张、市场扩张。如吉林化纤“白山”牌商标被认定驰名商标后,大力推进商标许可使用,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品牌建设研究和交流工作,搭建品牌建设的公共平台,为充分发挥优势品牌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奠定基础,继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整体优化区域资源,奠定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基础。
区域品牌存在的价值在于它在市场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性,定位的实质就是将区域品牌放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给它一个独特的位置,由此而形成区域鲜明的品牌个性。[6]由于空间差异的客观存在,每个区域的禀赋是不同的,每个区域的优势也各有千秋,因此区域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准确定位。区域定位的基础是区域最具优势的资源,优势资源是区域品牌的成因之一。由于区域品牌的培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因此只有那些具有规模性、低消耗、可持续性的特有资源才是优势资源。在培育区域品牌选择重点产业时,我们一定要选择那些建立在可持续性的优势资源之上且具有发展潜力、竞争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重点扶持。
4.发挥品牌效应,推动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品牌之所以对任何企业都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它的品牌效应。产品品牌的声誉一旦树立起来,就会通过消费和流通领域的传播,迅速扩大产品的影响力,赢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只要产品质量信誉不受损害,它的影响力及其经济效果就会长期持续下去,以至延续几代人的时间,并且品牌的信誉可以由一种产品放大到一组产品,产品的卓越形象可以放大为企业甚至地区的形象,由此带来的经济效果也起到了乘数作用。由于品牌产生的扩散、持续和放大效应机制,刺激市场需求,能给企业带来一连串的利益。市场营销学认为,当品牌被公众认可后,就成了一种载体,在此基础上,利用其品牌效应,将其做强做大,形成品牌企业和集群品牌,就形成了品牌经济。
总之,只有通过积极培育区域品牌、全国品牌乃至国际品牌,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占据国内外高端市场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发挥品牌市场带动作用是振兴经济,提高国力的必经之路[7]。
参考文献:
[1]马志强。区域形象—现代区域发展的品牌和魅力[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5.
[2]孙日瑶。品牌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8.
[3]刘阳。中国品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156.
[4]熊爱华。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中的磁场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8,(8)∶176.
[5]王秀海,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D]。硕士论文,2007∶5.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范文2
决策背景:注入新活力,开创新局面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和增长潜力极大的区域,具有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符合国家总体战略,顺应合作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国家战略调整开创新局面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作出了从主要依靠外需拉动,转向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的重大战略调整,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用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的难题,力争在全面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创新局面。
为西部大开发注入新活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借鉴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有益经验,推动经济基础较好的成渝经济区加快发展,必将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重要引擎。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托成渝经济区的资源条件、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的绿色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现代服务业,不但能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而且将为我国下一轮经济高速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为西部大开放开辟新途径
以大开放带动大开发,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必然选择。按照充分开放的要求,在继续扩大东向、北向和西向开放的同时,顺应我国加强与东盟、南亚合作的大趋势,抓住商品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及201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全面实行零关税的政策机遇,突出南向开放,努力开辟便捷的出海通道,将为西部大开放开辟新途径,根本改变西南地区乃至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构筑新屏障
成渝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人口和产业密集,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有重要影响。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把成渝经济区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将与川西北水源涵养地和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地相配合,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构筑新的有效屏障。
功能定位: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
成渝经济区要成为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国家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试验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已在整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经济总量超过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具备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和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依托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通过全面的区域合作,更加突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等新兴经济体的开放,变体制阻碍为体制推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开放滞后为充分开放,变技术跟踪为自主创新,成渝经济区完全有条件成为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
国家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试验区
成渝经济区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别明显。抓住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努力破除体制障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将从扩大有效需求和增加要素供给两个方面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在我国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成渝经济区既是重点开发区,又承担着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成渝经济区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达、适宜人居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既是实现成渝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有利于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部地区提供科学发展的成功模式。
产业支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以生态环保的绿色产业,引领未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现代产业结构,为成渝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清洁能源产业以水电和天然气开发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成渝经济区作为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的地位。大力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的开发,努力提高新能源在清洁能源中的比重。
先进装备制造业
以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重型装备、石油钻采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环保设备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特别是以太阳能、风能和核能发电设备的研发为重点,为新能源开发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农产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和品牌优势,以绿色和高附加值的饮料、食品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研发优势,加快成渝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以物流、信息、金融、研发设计、服务外包和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贸易、旅游、会展等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努力获取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效益,增强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改革发展:用好统筹城乡试验区试验权
成渝地区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要用好率先改革的试验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和谐发展,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公共服务。
构建统筹城乡的制度保障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对城乡一体化的协调管理和服务职能。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实现城镇功能向农村延伸。建立三次产业互动的发展机制,推进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拓宽耕地和建设用地来源。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基层和农村覆盖,努力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主要载体,要以优势产业为支撑,强化综合功能,依托交通枢纽,形成“两圈三群”的城市布局框架。包括成都、重庆两大都市圈和川南、川东北、攀西三大城市群。
成都都市圈。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重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形成以成都主城区为中心,覆盖绵阳、德阳、眉山、资阳和雅安等主要城市的核心经济圈。
川南城市群。构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次级交通枢纽,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主体,形成以宜宾、泸州、乐山、自贡、内江等城市为主要节点的成渝经济区南部腹地。
川东北城市群。构建川渝陕结合部的次级交通枢纽,以天然气化工、机械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以达州、广安、南充、遂宁等城市为主要节点,形成成渝经济区的北部腹地。
攀西城市群。构建川滇结合部的次级交通枢纽,以水电能源、钒钛新材料和亚热带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以攀枝花和西昌等城市为节点,形成成渝经济区的西南腹地。
通过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广大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业现代化。健全农村流通体系,发展农村经合组织,支持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劳动者综合素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竞争能力,从根本上巩固农业基础。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统筹城乡规划,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为改善公共服务创造必要条件。通过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显著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人均投入,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通过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成渝经济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软硬环境: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成渝经济区要成为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必须实施充分开放战略,全面改善开放的软硬环境,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改善投资贸易环境
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宽松稳定的政策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快成都综合保税区建设,设立双流空港空运保税物流园区。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实现通关便捷化。积极引进国外人才、技术和资金,鼓励跨国公司加快本土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对国际经济风险的预警机制和防范机制,努力消除体制障碍,推动投资和贸易便利化。
对外突出南向开放
既要重视利用长江水道、欧亚太陆桥和拟建的川藏、川青铁路,扩大东向、北向和西向开放,更要积极拓展西南出海大通道,扩大南向开放。面向东南连接北部湾,面向西南连接孟加拉湾。特别是积极打通中缅铁路,经缅甸直下印度洋,使成渝地区到西亚、南亚、北非和西欧的海上运输距离显著缩短,形成西南地区和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
对内扩大区域合作
在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要以加强区域合作为标志,积极扩大对内开放。继续扩大与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区的合作,重点扩大与周边省(区)的合作。在壮大成渝经济区实力的基础上,积极研究以成都-重庆-西安为依托的北部西三角合作,高度重视以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南宁为依托的南部多角合作。
配套建设:以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
基础设施既是经济区建设的必备条件,也是扩大对内合作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保障。必须以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满足要素充分流动的要求,支持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交通设施建设
强化交通枢纽。通过建设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国际航空港和多条高速公路节点,完善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与此同时,加强配套的次级交通枢纽建设。主枢纽和次级枢纽合理分工,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功能。
扩大对外通道。在利用长江水道对外开放的同时,以铁路、高速公路和空中航线建设为重点拓展对外通道。在继续加快成兰铁路等已开工项目建设的同时,适应南向开放的需要,抓紧建设成昆铁路复线和成贵铁路,贯通连接云南和贵州的高速公路,形成连接孟加拉湾和北部湾的便捷通道。依托成都国际航空港,开辟连接世界各大洲主要城市的多条国际航线。
完善内部网络。以成渝铁路客运专线、成绵乐城际铁路、成渝高速公路复线、港口和支线机场为重点,加强成渝经济区内部的交通网络建设。
水利设施建设
抓好水利枢纽和灌区建设。以长江和嘉陵江干流为重点,抓好亭子口水利枢纽和向家坝灌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兼顾灌溉、供水、通航和发电,发挥水利建设的综合效益。
加强水环境设施建设。把库区和大江大河沿岸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确保生态流量,满足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使成渝经济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水经济优势。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范文3
【关键词】地区差异 企业投资 经济增长质量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主要由企业及个人投资和政府投资组成,在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投资已经成为投资的主要力量。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现状,针对地域差异,企业的投资将取得不同的经济增长质量,企业如何进行有效投资已经成为经济发展重点关注的话题。因此笔者针对“地区差异、企业投资与经济增长质量”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经济增长质量概述
“质量”一词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某种物质在物理上的重量;第二是产品或者工作的优劣程度。经济活动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围绕产品产生的一系列服务活动的集合体。所以,经济增长质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从事产品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优劣程度。伴随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使之成为一个经济学名词,在经济学范畴中,经济增长质量使之在经济活动中,经济增长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需要的程度。具有两个方面的要求,即“数量”和“质量”。首先在数量上要满足一定的扩大需求,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然后,在数量有效增长的基础之上,经济增长要实现质的飞跃,无论在增长效率上、增长结构上、还是成本控制上必须满足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公众消费需求。
二、基于地区经济差异前提下,企业投资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
(一)固定资产类投资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企业针对资金、设备、建筑等硬件方面的投资行为。企业在进行资本运作、设备购买、工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操作的同时,投资行为开始对投资目的地的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具有时效性较强的特征。所以,针对资本、基础设施建设欠发达的地域,固定率资产投资能够较快的产生投资效应,有熊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以最的速度取得良好的增级增长质量。但是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该地区本身已经具备良好的经济发展硬件设施,如果企业继续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容易造成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市场秩序的改变,甚至导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产生恶性竞争的后果,不利于资源集约型经济增长,容易早成资源浪费,使得经济增长质量异化。所以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察当地同类型投资行为的发展状况,以投资目的地的实际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免柚子行为对地区经济造成负增长,不能达到预期经济增长质量。
(二)无形资产类投资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
无形资产投资是指企业针对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资行为。无形资产投资需要经历长期的发展,是无形资产在经济活动中升华为全新的生产力,具有时段长,收益高的特征。所以,企业的无形资产投资是一个含蓄和储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时间验证和实践检验。企业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无形资产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对投资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假设进行考察,验证该目的地是否具有足够优越的硬件条件支撑投资行为的有效运行,往往无形资产的投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起效速度较慢,导致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相反,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其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稳定,人力资源、工程建设基本呵护投资标准,所以对该类地区的无形资产投资能够取得稳定的效益,而且取得效益的速度会比较高,从而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增长质量。
三、基于地区制度差异前提下,企业投资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
(一)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资政策
由于地域内的资源分布状况和历史经济发展不同,所以导致区域内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分布状况不尽相同,而区域内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与地方政府通常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联系。地方政府会根据地区内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意识的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投资,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率较高的地区,由于市场前景大、消费能力较高,所以,企业的投资行为能够推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全面升级和转型以及管理模式的优化,进而时间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取得良好的经济增长质量。但是对于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交通、人力资源等方面制约,经济发展主要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企业的投资行为往往会受到制约,使得经济增长质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民营企业势单力薄
民营经济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兴经济力量,但是整体呈现势单力薄的状况。所以,民营经济一般都具备快速发展的欲望,因此企业针对区域政府对民营经济比较重视的地区进行投资,能够取得有效的经济增长质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增强就业弹性,使市场环境趋向多元化,因此,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动一般有助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环境下,继续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措施,但是面对地域性经济发展差异,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导向作用调节企业的投资行为,必须将市场调节能力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整合,使二者形成合理,铸就企业高镜子增长质量的投资,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希望通过本文的了解没能够为企业提供投资取向的意见,是企业清晰掌握促进经济增长的投资结构。
参考文献:
[1]张荣凡.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23).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范文4
川东北经济区发展现状
开发力度正迅速加大
川东北经济区拥有较丰富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且靠近经济较发达的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大都市圈,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开发价值大。
近年普光气田等已投入开发利用,成为我国三大天然气能源生产和西气东输重要基地之一,是主要的特色优势产业。随着天然气的开发,天然气产业链正逐步形成,我国新的重要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已现雏形。此外,生物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和其他矿产资源开发等也已起步,发展潜力与空间较大。
2012年,川东北经济区经济增速为13.9%,比全省平均(12.6%)高1.3个百分点。即使增速最低的达州(13.6%),也超过了成都(13.0%)、德阳(13.0%)和绵阳(13.3%)等经济较发达城市。
发展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
西部大开发以来,川东北经济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已得到较大改善。目前区内分布有宝成、襄渝、达成、达万、广巴等铁路线,包茂、京昆、成南、广南、南广、广巴、南渝等高速公路,南充高坪、广元盘龙、达州河市等机场,南充港、广元港、广安港等水运港口,交通已较为通畅。
天然气、水能、煤碳等能源丰富,分布有中石油川东北气矿、广旺煤田、华蓥山煤田、宝珠寺电站,华蓥山电厂,广安电厂等众多能源设施。同时已建成通讯和信息网络骨干体系。已形成大中小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初具规模。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来,川东北经济区面临有利的发展机遇。全国重要天然气开发与加工利用基地建设、国家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川东北城市群建设等,为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发展成为四川新兴增长极提供了政策、项目、资金等有力保障。
川东北经济区发展短板
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2012年川东北经济区人均GDP(以年末汇率计约18874元)仅为全省平均值(29579元)的63.8%,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7480元)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约6579元)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20307元和农村7001元)。以人均GDP、工业化率(41.9%)、三次产业结构(21.5∶50.8∶27.7)、城镇化率(36.1%)等指标综合衡量,仍处在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见表1)。
四川全省总体(工业化率45.2%,三次产业结构13.8∶52.8∶33.4,城镇化率43.5%)则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两者间的综合差距大约在3~5年。川东北经济区也是四川贫困县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
区域发展不平衡
2012年人均GDP广安最高,为23410元;巴中最低,为11823元。广安人均GDP是巴中的1.98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广安最高,为19973元;达州最低,为16949元。广安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达州的1.18倍。农村人均纯收入广安最高,为7474元;巴中最低,为5387元。广安农村人均纯收入是巴中的1.39倍(见表2)。
工业化率达州最高,为47.9%;巴中最低,为26.2%。达州工业化率比巴中高21.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南充最高,为39.3%;广安最低,为32.9%。南充城镇化率比广安高6.4个百分点。
综合分析,南充、达州、广安、广元四市之间发展差距相对较小,巴中与上述四市之间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巴中是川东北经济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这与巴中地处深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有很大关系。
加快川东北经济区发展对策
明确定位,科学规划
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在川东北经济区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构建联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新兴经济带。
应在这一总体定位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明确定位。如建设西部重要的天然气清洁能源基地、绿色生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川渝合作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等。
完善基础,改善环境
进一步改善川东北经济区的交通条件和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完成巴达等铁路和巴达、巴陕等高速公路,改善县乡公路通行条件,完善路网体系,建设好嘉陵江和渠江水运航线与港口。改善水电气、信息网络、通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好各类产业园区,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与载体。
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等软环境的改善。通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和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清廉政府,切实落实国家和省给予的各项优惠支持政策,为企业、投资者和民众提供公平、公正、完备、高效的发展环境。
瞄准特色,突出优势
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之路。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油气化工、稀有矿产、有机绿色食品、区域特色优势产品、观光和休闲旅游等是市场需求发展的长期大趋势。(下转第15页)
(上接第17页)承接传统产业的转移。发挥区域资源的优势,巩固特色优势传统产业,承接选择性转移产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并在产业集群发展基础上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同时强化塑造培育品牌,拓展市场营销,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产业支撑。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在地域空间分布上,对产业、城镇、次区域发展等,都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布局。
如南充和广安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区,交通相对便利,人力资源丰富,除可发展特色资源加工产业外,还可以较多承接产业转移。而达州、广元、巴中主要分布于大巴山等山区,资源较为丰富,应主要发展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及其加工产业。
伴随工业化发展,加快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提高城镇化水平,构建形成大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合理布局的城镇体系,建设西部重要的城市群。在“产城一体”发展过程中,应注意油气化工、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冶炼加工、建材生产等行业特殊性,使工业园区与居住区和商业区科学合理布局,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扩大开放,招商招才
应强化和完善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机制与激励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种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平台和途径,精心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和招才引智重点,全力宣传川东北经济区的发展潜力与发展优势,争取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不断取得突破。要突出“招大引强”和“重点突破”,争取快速形成“眼球效应”、“示范效应”和“羊群效应”。要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招商招才渠道与方式,提高招商招才工作成效。更要做好招商引资项目落实推进,迅速形成加快发展的现实推动力。
保护生态,绿色发展
科学规划资源开发的品种、规模、方式、技术和准入门槛。坚持“招商选资”,引进技术先进、注重环保、口碑良好的企业进行资源开发与深加工,并严格实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评一票否决。严格坚持环保设施“三同时”原则,严格“三废”达标排放与安全处置监管工作。
促进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实现清洁生产。严格资源开发准入管理,加强矿山开采和冶炼加工监管,防止资源滥采滥挖,保证安全生产、生态和环境保护。加强流域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
区域合作,共同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范文5
关键词:经济增长 单位根 单整 协整 收敛性
一、 导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先前推行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密不可分。根据2010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东部沿海地区GDP总额占全国GDP的60%强,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数字,它表明现今中国将近有六成的财富集中在狭长的沿海地带,而面积广袤、资源丰富的内陆地区,则不同程度的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这种区域经济的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最直观体现。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首先,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稳定的大局,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形成中国经济的三个阶梯;其次,无法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生产要素,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其中一个表现是,发达地区的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而欠发达地区的土地却大量闲置;再次,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法规、人才、投资环境和人文环境等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西部部分地区仍处在贫困线以下,而中国经济的潜力蕴藏在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所以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影响了经济的长远发展;最后,大量高级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涌入东部沿海城市,造成一系列社会影响,包括劳动力流出地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间接推动了东部发达地区房价的高涨。可喜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危害性,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比如,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而随着这些战略的不断落实,地区之间以及各地区内部经济增长的差距究竟有没有缩小呢?
本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试图运用所学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通过对三大地区之间以及各地区内部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增长状况进行单位根、单整和协整检验,然后利用检验结果,根据Bernard & Durlarf(1995,1996)对于共同趋势和收敛的定义,来考察中国三大地区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二、 检验原理与数据说明
(一)检验原理
本文采用的检验方法是:首先对每个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 和单整检验,如果要考察的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并且是同阶单整的,则进一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然后根据下述原理来判断其收敛性。
判断收敛性的原理:根据Bernard & Durlarf(1995)给出的定义,研究国家间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关键在于确定这些国家人均产出序列的协整关系,当人均产出序列协整关系的个数r等于p-1(p为人均产出序列的个数,即为要考察的国家个数)时,各国间的经济增长有收敛趋势 。当人均产出序列的协整关系个数r小于p-1时,各国家间的经济增长不存在收敛趋势,只有p-r个共同趋势 。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正如大多数文献中所用到的那样,本文用人均GDP来近似代表人均产出,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为了更真实的看出经济增长的情况,同时也为了提高时间序列分析的检验力,本文把样本时期选为1953―2008年。原始数据均为省际数据。对于地区人均GDP序列,本文是采取将地区内各省份人均GDP家总求和然后取算数平均值的方法得到。
一般而言,按经济意义对中国进行区域划分的标准为:
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重庆;中部内陆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边远地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由于数据缺失,本文删去了云南。另外,有些省市在某些年度没有数据记录,这里取1代替。
另外,为了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在以下的检验过程中,均对相应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
三、 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首先,如果对以区域为单位,每个区域画一个以时间为横轴,以GDP增速为纵轴的GDP趋势图,从直观上看三大区域之间的人均GDP序列的大体趋势,很容易得出,三个人均GDP序列均具有明显的时间趋势,由此可推测上述三个序列均是不平稳序列。更进一步,可以看出这三个序列具有大致相同的增长和变化趋势,故可推测三者具有协整关系。下面将对这些直观上的推测进行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检验。
为严格说明其不平稳性,对上述三个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为:东部GDP序列的ADF统计值为-0.910506,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统计量的值-4.137279;中部GDP序列的ADF统计值为-1.035228,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统计量的值-4.133838;西部GDP序列的ADF统计值为-0.520825,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统计量的值-4.137279。由此,东中西三大区域人均GDP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大于1%显著水平临界值,故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三个序列均存在单位根,均为不平稳序列。
下面对上述序列进行单整检验,结果为: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分别为:-5.347881,-5.196129,-5.420404,而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分别为:-4.137279,-4.133838,-4.137279。由此可得:各地区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小于1%显著水平临界值,可以拒绝原假设,即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这说明,各地区人均GDP序列为一阶单整I(1)序列,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故可以采用Johansen方法检验他们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1.当显著性水平为1%时:
由Johansen Cointegration Test检验结果可得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迹检验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均显示没有协整关系。
2.当显著性水平为5%时:
由Joansen Cointegration Test检验结果可得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迹检验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均显示没有协整关系。
3.当显著性水平为10%时:
由Johansen Cointegration Test检验结果可得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迹检验检验显示没有协整关系,最大特征值检验显示有一个协整关系。
综上所述:
东中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序列的协整检验表明,三大地区之间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没有协整关系,即r=0,根据Bernard和Durlarf(1995,1996)中的定义,这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序列协整关系的个数r(等于0)小于p-1(等于3-1=2)。即使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最大特征之检验显示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r=1,根据Bernard和Durlarf(1995,1996)中的定义,这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序列协整关系的个数r(等于1)小于p-1(等于3-1=2)。
故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不存在收敛趋势,从长期来看,各地区受三个或者两个(p-r)共同冲击的影响。
四、 区域内部各省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采用与第三部分相同的检验方法,分别对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各省份的人均GDP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为:
东部地区各省份GDP的ADF统计量、一阶差分ADF统计量依次为:北京:-1.1705,-5.8749;天津:-0.4345,-6.2800;重庆:-1.5100,-7.4692;福建:-1.2538,-4.7843;广东:-1.6461,-5.5881;广西:-1.2670,-4.2004;海南:-2.2064,-7.4148;河北:-1.3812,-5.7715;江苏:-1.5357,-4.8729;辽宁:-1.1712,-5.7000;山东:-1.0581,-5.7691;上海:-1.2292,-52.6537浙江:-1.6792,-4.0412;而显著性水平为1%,5%,10%时的临界值分别为:-4.1373,-3.4953,-3.1766。
同理,可以检验得出中部、西部各省份的ADF统计量、一阶差分ADF统计量和显著性水平为1%,5%,10%时的临界值。
由以上检验结果可得: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各省份人均GDP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大于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不可以拒绝原假设,即人均GDP序列是不平稳的。但其各自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小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可以拒绝原假设,即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这说明,各地区人均GDP序列为一阶单整I(1)序列,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下面可以采用Johansen方法检验他们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各省份人均GDP序列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协整关系的序列数r均小于p-1。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东部地区具有协整关系的序列数r(等于12)等于p-1。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经济增长不存在收敛的趋势,而东部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收敛性。
五、 本文的结论
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不存在收敛趋势,从长期来看,各地区受三个或者两个(p-r)共同冲击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经济增长不存在收敛的趋势,而东部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收敛性。
参考文献:
[1].Peter J. Brockwell, Richard A. Davis, Introduction to Time Series and Forecasting (Second Edition), Springer;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0;
[3].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经济的增长收敛于收入分配,Working Paper;
[4].陈晓玲、李国平, 地区经济收敛实证研究方法评述,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08期;
[5].陈安平、李国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时间序列的经验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范文6
一、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EKC关系分析理论框架
我们引入Pfaff,Chaudhur和Nye(2000)有关EKC分析框架并加以扩展来讨论区域工业环境EKU曲线。用S代表区域工业经济活动提供的服务功能,A代表环境质量。显然,S,A不能直接从市场购买,但它们的水平受工业经济具体的经营活动所决定。一个区域的各行业企业通过其生产活动一方面为社会提供商品服务,另一方面又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工业三废”影响环境质量,如果我们进一步按各行业企业在生产活动中的产生污染的程度(即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把它们分为两大类标准,一类为重污染(d),一类为轻污染(C),则s可以表示为这两大类标准行业的函数
s(Q)=Qd+Qc
其中Q=(Qd,Qc)是两类污染标准的行业构成比例的向量数量和
进一步用E表示全部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则E可表示为Qd,Qc的函数
E(Q)=Qd+Qc
可以确信环境质量A受E的直接影响,且可以线性地表示为
A(E)=A-EA>0为初始环境质量
如果我们进一步假设,行业企业是否为重污染行业或轻污染行业取决于行业的技术进步T,政府的环保政策P,环保投资I以及环保设备运营费R等,行业的环境质量A则可表示为T,P,I,R等变量的函数,既;
Qi=Qi(T,P,I,R…)i=d,c
由于I,T,R,P等都可以表示为工业总产值(或国民收)GY的函数,因此这些变量可以通过工业总产值影响行业企业“三废”排放量,形成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以及结构效应等(Henri LFde Groot,Cees AWithagen2002)并进而影响行业的环境质量的构成。由于这三大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有正有负,这就使得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可能呈现出非单调关系(Copeland,Taylor 2002)。
如果我们把行业的重污染看作劣质商品,行业的轻污染为正常商品。那么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变化,对外部引资的需要以及环保政策,环境税收等各方面的规定,社会(消费者的总和)对行业重污染的需求(发展区域经济的引致需求)将随总产值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一来对重污染行业(劣质商品)的需求将服从恩格尔曲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工业的污染程度会随工业总产值上升而上升,但达到一定阶段这一比例会随工业产值上升而减少。如果把这一关系反映到收入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上,则可能出现EKC现象(Shubhan Chaudhar,Alexander SPfaff2002)。但需要指出,由于上述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有正,有负,且力度或大或小,因此这一效应在曲线形状上以及灵敏度方面的反映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二、数据与模型设计
(一)样本处理
由于本文重点分析经济增长与工业固废,工业废水,工业废气这三个领域的EKC效应以及环境投资,环保政策等因素对环境治理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的力度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所选择的变量主要为人均产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固费,工业废水,工业废气等几个主要的总量指标以及诸如环保投资,环保设备运行费等一些其它指标。
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对分析变量作如下设定,并冠以相应的代码。
经济领域(EIF)主要变量为:人均产值(GRP-CAP),工业生产总值(GY),环保投资(HI),水处理费用(SYF)
废水分析领域(SIU);工业用水总量(ZS),工业废水总量(ES),(吨)废水/亿元(FS/GY)平均废水(FS/GY)。
工业废气排放分析领域;工业废气排放量FQ,煤耗(MA),平均废气(FQ/GY)。
工业固废分析领域(GIF);工业固废(GF)平均固废(GF/GY)。
其他变量,时间变量(t),行业变量(i)虚拟变量Y,Y=1为设定行业,Y=0为非设定行业需要指出的是当有些必需资料无法得到时,我们采用迁值法或其他有效以统计方法进行数据补充,而当数据资料明显有误或对分析的有效性构成威胁时则可能作技术处理,但所有变动均将作出辅助说明。
样本时间长度,为1983―2002年,20年。其中有关工业总产值的数据来源于包头市统计年鉴,而有关环境方面数据来源于包头市环保局有关统计资料。样本计量单位以原统计资料计量单位为准。
(二)计量模型设计
我们考虑设定两种计量经济模型,在第一类模型中使用时间序列数据来分析总量变化在时间方面的EKC效应,这一模型分别以废水,废气,固废总量为因变量,以工业产值的总量为自变量。第二类模型,分别为一些具体的分析模型,其目的是进一步分析环保治理与环境质量的数量关系。
第一类模型为多项式回归模型
Et=Bo+BIGYt+b2GYt2+B3GYt3+e
ES。。代表第七时间的环境污染指标,GY代表工业产值,这一指标是替代变量它代表了前述直接和间接对环境总体的影响效应。这一指标为多项式,如果B2,B3符号相反,我们期望有EKC效应。
第二类模型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BO+ΣBixi+eiI=1,2,3……n
这类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各种因素相互之间的影响,为了简化的目的,主要从线性的角度来入手分析。这里Y代表被解释变量,X代表解释变量。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基于资源特点形成区域工业而言,如果加大重视环境治理力度其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质量之间国民收入较低水平同样可能存在EKC效应,但对于不同的污染物,其EKC效应不同,对工业废水和工业固废,存在马鞍型EKC效应,转折点分别为120亿,140亿工业产值(换算后),在这一过程中,环保政策的力度显然起着决定的作用。而对于工业废气排放EKC效应不明显。具体而言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由于资源特点,包头地区工业体系在发展初期为重污染构成,在这一阶段由于发展的需要以及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环境保护力度不大,因此在初期中期其规模效应大于技术效应,环境的污染程度随国民收入上升而上升。但随经济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此外也是吸引投资的需要(这是发展中地区弥补资金不足的重要手段),因此包头地区在引入高技术,新投资的同时加大对环境的治理力度,加大环保投资。这样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经济的发展趋于好转。这说明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政府起着决定作用。环境质量在政策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可以在国民收入相对低的水平上形成EKC关系,这是本文通过对包头地区典型分析所得到的一个结论,它说明政府行为对环境的外部正影响是相当显著。
第二,尽管在一个区域内国民收入相同,但对于不同的污染物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EKC效应不一样,比较而言,对工业废水,工业固废的总量控制相对容易一些,前者可以通过引入废水设备在短期内大幅度降低废水排放量,而后者通过能耗的转化(如燃烧转化为燃油)及设备引进也可以有效地在较短时间内降低固废的绝对产生量。但对于废气控制相对难一些,虽然燃烧下降减低烟尘排放,但其它燃料的使用加大了其它废气排放量,废气的排放总量并没有显著的降低。这从废水,废气,固废的转折点也可略见一斑,废水和固废的转折点大约在120亿140亿元左右,而废气在现有工业产值范围内并没见显著的EKC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