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范文1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兴趣;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一般来说,大多数老师总是在课前大量的收集素材,然后精心的制作课件,殊不知这个过程有时候恰恰可以让学生来完成。我的做法是由全体学生参与素材的收集,然后由小组来完成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工作。这一教学过程,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的几点体会。

1 拓宽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浓厚的兴趣会变成巨大的学习动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而课本内容与学生求知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在长期的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课本的内容未必都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课本又未必能进行周详的介绍。笔者常遇到学生在上课时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从地下煤炭、石油的形成到天上太阳、月亮会不会灭亡,从企鹅为什么能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到古楼兰的消失等等,这些疑问中绝大多数在课本上都很难找到答案,然而它们都属于地理的范畴。而由于时间的限制,上课时老师也不可能有很充裕的时间进行补充讲解。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求知欲在课上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式学习状态。长此以往势必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厌倦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

2 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课堂上枯燥的说教,学生听多了会感到乏味,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一节时,以往单靠讲课,尽管老师费了很大劲,却总是有一部分学生听不懂。于是我就带着他们用乒乓球、铁丝等制作地球仪,做好以后又让他们在上面画出地球的两极、赤道、经线、南北回归线等,学生们个个干劲十足,课后检查发现,学生通过动手所掌握的知识,远远好于听讲,而且记得牢、学得开心。再如学习中国行政区划一节,要求学生能记住每个省级行政区的基本形状,以前学生单纯看图记图,既乏味又不容易记住。现在我把复印好的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贴在厚纸片上,让学生把一个个省级行政区剪下来,边剪边记,全部剪好后让他们相互提问,区别每个纸片是哪个省,又让他们个人间进行拼图比赛,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拼出中国地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学习的内容,而且学得的轻松,兴趣十足。

3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一个精美课件的诞生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从素材的收集到课件的设计制作,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在收集素材的时候,有的同学善于翻阅书刊杂志,有的同学善于运用互联网,有的同学善于收集图片素材,有的同学善于收集文字素材,还有的同学在收集视频资料方面有一套特殊的办法,只有通过彼此通力合作,才能收集到多方面的、充足的课件素材。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有的同学文字输入特别娴熟,有的同学美术上别有天赋,还有的同学在软件的使用上技巧颇多,这同样需要彼此的合作。

4 让学生展现自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学生具有自我意识强、爱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多渠道、多方位的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帮”老师做课件便是一次很好的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地理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地理课上他们表现的机会本来就很少,有时即便有也可能由于缺乏自信而不愿表现。时间一长,他们便丧失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然而当他曾经参与制作的课件被老师展示在课堂上并被其他同学认可和接受时,他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他会感到在地理课上他同样会有很好的表现机会,这样他便会逐渐树立起学习地理的信心。

5 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年龄的差异,老师和学生之间往往不可避免的存在代沟,两者的思维方式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重要转折阶段,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可能会让老师感到诧异,甚至无法理解,然而这正是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方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如果我们总是按照我们的思维方式去搜索素材、设计课件,也许我们自己会觉得:“这样学生该懂了”,然而事实未必如此。学生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是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去设计和组织的,这样的课件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件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之,欲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好地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一定要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能动地学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范文2

论文摘要: 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本文分析了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特征和意义,认为幼儿艺术教育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培养高素质、身心健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就应该从幼儿时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新世纪的社会需要相适应。艺术教育是指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即以各种艺术手段感染幼儿,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创造美与识别美的能力,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幼儿审美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实施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既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而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1]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

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丰富、形象化的感悟语言引起儿童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和心灵,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幼儿全面发展。[2]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轻松、平等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鼓励孩子自由创造并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疑问,如在唱“小树叶,飘呀飘”的歌曲时,有的孩子双手摆动,形象地表现树叶随风摇动的样子,有的孩子双手做小树叶状,放在胸前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为歌词配动作。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因此,在孩子们进行创编时,教师不能干预,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创编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师不时让孩子停下来,纠正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幼儿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师要给孩子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怎么样。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手舞足蹈、自编自唱;在绘画中幼儿可以乱涂乱画,对此类情况不要以“不对”、“不行”等以成人固定的方式去限制他们,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去发现幼儿的可塑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想象,大胆思索,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均有所表现,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艺术本能给予肯定,并加以启发、引导,要把幼儿这种对美的无意识表现积极地培养成为幼儿有意识的艺术展现,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

首先,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提供给孩子去创造、去感受、去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教师要让幼儿多看多听,丰富幼儿的感官,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其次,教师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培养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美工区准备了供各年龄层次、能力层次不同的孩子的美工活动材料,供孩子自主选择,并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发现问题。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美有切身的感受,也会评价自己的作品,美好的一切会从孩子的作品中一一展现。如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在听、想、说、唱、动等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起来,从而产生主动感受、领略音乐美的积极心态,思维愈发活跃,好奇心更加强烈。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活动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例如,在绘画中,幼儿的画与教师的示范画颜色不同或有的地方不太一样,这虽然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孩子表现的却是自己眼中喜欢的色彩、线条,这正是孩子的“闪光点”。其实,也是孩子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教师不能扼杀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要加以肯定,并正确引导、启发,让孩子大胆探索,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渐渐地,孩子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随心所欲地、快乐地陶醉于艺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保护幼儿的各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充分表现自我。 转贴于

艺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当这一兴趣得到满足时,幼儿不但学会了技能技巧,而且产生了成功感、自信感。成功的次数越多,幼儿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在各方面及各阶段的能力,并以此来安排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舞蹈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对歌词、舞蹈进行创编,教师要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使孩子充满自信地一一展现自己的舞蹈动作。当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时,教师肯定的口吻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从中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那么,幼儿在实践锻练中,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就更加有了表现自我的欲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三、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这种主体性在儿童那里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潜能”在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得以显现、发展。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性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幼儿主体性在教育上成为可能。[3]幼儿艺术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体验。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幼儿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因此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孩子,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对于胆小、羞于表现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四)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学内容应更具时代特点,能反映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为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要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最后,为了应答时代的挑战,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扩展和更新当代我国现有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扩展和更新后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应包括“欣赏”、“表现”和“创造”三方面的内容。[4]

艺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孩子的情感、智能、社会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园全面素质教育园地中一个颇具新意识的尝试。幼儿唱歌、跳舞、画画等艺术活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的环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艺术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边霞.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与成人艺术家的比较[J].教育教学研究,2004,(12).

[2]郑惠萍.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2).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范文3

【关键词】实施;素质教育;途径

一、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渠道和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中职学校要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来指导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各学科课堂教学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根据各专业各学科的特点,有侧重地强化某一方面的素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通过德育课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课程教学在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重点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另一方面结合行业特点及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 通过文化课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文化基础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中职学校应开设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程,还应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综合性强、适应面广的基础性通识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文化课程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社会实践环节。

(三)通过专业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因此,中职学校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突出专业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切实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为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除应保证学生有较高的文化起点外,还应着眼于学生掌握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使专业课教学内容上从面向单一专业工种扩大到面向行业岗位群,体现宽基础的特点。注意与相邻、相关专业课程的广泛交叉与渗透,以利于超越与创新。

(四)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技巧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力求知识灌输和能力培养并重,不论是德育课、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都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1、重视思维方法训练。一方面提高构成思维诸要素的能力,如理解力、概括力和分析力等;另一方面提高思维的品质,如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2、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各学科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使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3、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4、力求健康人格培养。中职学校素质教育要教会学生“做事”,但最基本的是促使其学会“做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责任感、事业心、敬业精神并会与人协作共事的人。5、强化应用能力训练。在教学中,应注意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其培养人才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技术素质的突破口。由于实践教学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必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大纲、实施方案、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核标准与办法等。对专业所需的最基本的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严格、规范、全面、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所学专业的操作技能达到一定的等级水平,从而掌握从业必须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职业能力。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可采用现场教学、演示教学、教学参观,也可选择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形式。地点可以设在实验室、校实习工厂或企业单位;时间上可灵活掌握,内容上可适当安排。这一特点说明实践教学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知行结合的关键环节,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如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等,都应通过实践环节,在现场劳动和实际训练中逐步得到培养。总之,实践教学能够集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能力培养于一体,是中职学校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三、 校园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辅佐途径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素质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巩固和扩大第一课堂素质教育成果的基本途径。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导向功能,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风尚;(二)育人功能,通过独特的潜移默化过程,使素质教育目标为学生消化、接受,从而实现对学生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三)凝聚功能,借助广大师生认同的校园精神,建立和谐、信任、理解、互尊的群体关系,增强师生凝聚力。

四、职业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桥梁

中职学生从校园走入社会,职业指导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增强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职业指导实践中,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范文4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及其关系,找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及其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心理与生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教学生掌握已知、探索未知,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通过对传统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来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及模式,并使其逐步丰富与完善,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正确的人生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创新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强调的创新与创造,所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相应知识、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才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这样的人才会敢于创新,不断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所以说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基础,只有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主体性、个性培养,加强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多样性与发展性,使教育教学改革走上健康发展之道,才能谈得上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基础,只有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有创新教育的发展。

2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德育工作,整体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首要的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外延得到扩大,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加密切,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德育教育融于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落实在教育、管理及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去,进而增强德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按照思想道德准则做人、做事、做学问。

首先,德育教育要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每个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把传授知识作为德育的载体,要善于从教材中发掘道德因素,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融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制度。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三是,德育教育要和道德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育的时代感、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活泼。要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德育教育和道德实践的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2推进学校教学改革。

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要彻底根除“应试”教育模式,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模式,要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把教师的释疑解惑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始终把握现代教育思想的脉络。要逐步形成一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3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营造校园小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创造愉悦身心,富有诗情画意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灵感。其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已有场地和资源,从各个方面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及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3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新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它不以知识积累的数量为目标、也不以知识继承的程度为目标,与传统的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同样也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同样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更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发掘与培养。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像传统教育那样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而是要全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创造型、复合型、通才型的新型人才。

创造性的思维是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的核心,想象力、好奇心、挑战性、冒险性、独立性、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是它的非智力因素。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涵。

3.1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树立创新的价值观。创新的价值观即是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坚定地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的观念,把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看作是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要求教育的职能从继承为主转向创新为主;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开发创造力为主;从训练标准化的个性为主转向培养多样化的个性为主,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的基本结构中,重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活泼与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运用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与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发现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渗透于研究探讨教材过程中,实施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以敏捷的思路,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审美价值,优美的语言,饱满的精神,优雅的举止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劳动的环境,充分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3.2通过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校期间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都可以进行。如实验课、综合劳动技术课、多媒体授课、讨论式教学、专题研讨及课外发明创造活动、成立兴趣小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欲望与发挥其创新能力。

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教学,运用以计算机远程教育、视听结合的声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益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听感知、感受人类创造创新活动的成果,激发其创造的意识,树立起创造的志向。

通过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育结构和过程,使学校工作呈现出了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使学校教育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教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教学效果更加有效。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不但使课堂教学形象、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而创造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综合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发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因此,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启动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在基础教育中,如何把各种基本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创新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办好基础教育的关键,我们将按照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加强实践,为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能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杨国祥。论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镇江高专学报,2009(4)。

[2]刘家丰。素质教育概论[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范文5

落实素质教育要深入把握素质教育基本的内涵。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发展思维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兴趣,进一步养成良好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借助教育形式实施文化素养的训练,实施潜在能力的开发,实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优秀品德的渗透。具体而言,文化素养指基础知识和获取知识的基本技能;智力开发指学习中培养质疑能力、积极探索能力、抽象概括技能和口语表达技能;心理素质具体指主动性、学习情趣、意志力和习惯的养成;思品素质包括理想、道德和审美。从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中我们可以明确,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不仅是学习其认知对象“数学知识”,而且要具备运用的能力,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进行自主性参与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指出:“素质教育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新的课堂评价中,学生能否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之中,是评价一节数学课是否贯彻了素质教育的主要标准。换句话说,学生从思维、兴趣和动作上积极主动的投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才会体现出来,素质教育才不是空谈。一位美国教育学家曾经说:“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别,很多时候不是个性差异的差别,而是学习速度的差别。”也就是说学习速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以主动、积极的状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提高学习速度,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小学数学本是抽象的科目,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如果教学中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离开了学生拼一拼、量一量、摸一摸、试一试等操作,学生很难建立抽象思维。因此,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利用生活化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参与意识,有利于实现课堂的高效化,进而实现数学的素质教育。

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小学生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指导,最大程度地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发展,达成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素质要求。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现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分层次教学,要求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在小组中按照学生的接受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划分。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讨论合作的时机,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合作交流,互相沟通,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树立团队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实现素质教育。

发展素质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唯一出路,同时也是实现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要做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切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符合教育规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激发兴趣,因材施教,用素质教育这把钥匙,开启学生数学思维的大门,为培养新时期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作者:徐继山 单位:前郭县查干花种畜场学校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范文6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学生 主体性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中,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学校体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期刊和文献,全面地正确地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了解当前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及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1.2调查法

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对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综合,以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对112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这一阶段,男女生形态发育的差异不明显。小学生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快,心脏每搏输出量较成人低。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分化抑制能力较差。神经活动以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体地位,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主要靠具体的直观现象建立条件反射,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小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是兴趣,喜欢在有特定情节的环境中运动。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综合来看,在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最好的方法是寓教于乐,即将运动与游戏和竞赛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体育锻炼,培养健全的性格。

2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2.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影响,这样必然使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具体做法如下:

(1)研究学生乐学体育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学法,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荐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变学生练习以失败告终为始终得到练习成功的喜悦感受,变学生练习中的失落感为满足感。

(3)给予学生应有的权利,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自选练习内容,激励学生相互讨论和发表意见。

(4)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让学生享受运动乐趣和使之能实现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机制,重视分组训练,让学生互帮互学,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2.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法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又提高能力。还必须保证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练习,而这又与教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和耐心诱导密不可分。因而,让“教”与“学”达到合理的统一,必须在教学上精心设计。比如,在讲解前滚翻时让学生观察球体与方砖的滚动方式让学生明确了解作这个动作的方法,思考用力情况,讲解跳马起跳的技术时,讲解物理学中的斜上抛原理,让学生了解用力与人体运动轨迹的关系,从而明确掌握动作的关键,足球停球技术,让学生思考球撞到墙上和被褥上之后,反弹的路线与轨迹,让学生了解缓冲与用力所产生的不同。

3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3.1增强学生的体质

体育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3.2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

3.3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这一特定环境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对教师的示范、讲解、指导的理解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创造力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应该有目的地逐步开展,促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3.4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个体能力存在差异,往往有一些同学不能跟上教学的节奏,从而产生心理上的负担。作为教师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善于发现后进生的某些细微的长处,有意识地让其展示起其特长,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4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不少教师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形成“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因此,学校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培训广大体育教师,使其提高素质教育的观念。在施教过程中切实贯彻素质教育,以适应新世纪教书育人的工作,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4.2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其基本意义在于突出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在体育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的参与体育活动。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主体性有目的的活动中才能完善和发展自身素质。

4.3为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4.3.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异思维。教师工作的本质在于创造。教师应通过灵活的、恰当的“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异思维,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还要成为师生交流情感、展示个人才华的主阵地,使学生的智力灵活性得到高度的发挥。

4.3.2培养、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产生创造性效果。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教师把原则、方法、注意事项讲给学生,让同学们自己去发挥,不管水平如何,通过开展趣味活动,调动女生的积极性,终归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5总结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这种要求已变得更迫切。这就要求我们体育老师更新思想,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要我们方法得当,操作科学,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竞争意识,并且也将锻炼学生的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综合人才,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克娜.对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