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范文1
结果:患者经过心理干预后均能消除恐惧、紧张、焦虑心理并积极配合治疗,无1例并发症,康复出院。
结论:疫情出现时,发热患者存在严重的焦虑、恐惧心理。进行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68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64-01
近几年,随着“非典”、甲型流感、禽流感等传染病相继发生,人们逐渐了解了这些传染病的发病症状、预防和愈后等知识。但是当有病例出现时,大部分发热病人就易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心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作为医院发热门诊的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他们减轻紧张情绪,使他们安心接受治疗,早日康复。
1 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恐惧、紧张心理。非典疫情结束后,发热病人必须进入发热门诊就诊。由于被隔离留观,社会角色发生转变,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被打乱。尤其在有疫情出现时,对去医院看病产生恐惧心理,埋怨自己怎么不小心就发烧了,同时又担心万一不是传染病,去发热门诊就医是否会被传染上。常常表现出坐立不安,不知所措,迫切希望得到医生帮助,及早给予准确的诊断。
1.2 焦虑、怀疑心理。发热常使患者感到极度不适。被置于发热门诊,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表现出焦虑情绪。加之,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患上了传染病,害怕传染给家人、朋友;害怕治疗时间长,是否会有并发症等问题。一般他们听不进去别人的安慰,情绪非常敌视,总是怀疑被误诊、用错药,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总以为意外可能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 [1]。
1.3 躲避、侥幸心理。有的发热患者干脆就不去医院就诊,自己在家吃退烧药,不管对症不对症,想着只要体温降至正常就没事了。在家盲目消毒,怀着侥幸心理拒绝留观。
1.4 着急求好心理。多数患者缺乏疾病转归知识和相关医学知识,希望用上药就能药到病除,缩短治疗时间,收到良好的疗效。若病情有反复、疗效不明显时就表现出不能理解,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
2 心理干预措施
2.1 尽早准确做出诊断。患者越早知道自己的病情诊断,就会越早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身体各方面免疫系统的提高。确切地知道自己的病情,并且治疗后出现疗效,患者心情就会更加轻松,积极配合,安心接受治疗。
2.2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患者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加之对病情的不了解,易产生孤独不安全感。护理人员首先要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以温和愉快的语言、真诚亲切的问候及高度负责的态度关怀患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发热门诊严肃紧张的环境。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用亲切温柔的语言安慰患者,与他们共同分析现状,鼓励患者把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讲出来。
2.3 提高心理护理技巧。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更应具有丰富的心理知识。细心地观察患者需求,依据不同的心理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患者看不到护士的表情,只能通过声音感觉护士的态度,护士要用亲切、委婉的礼貌用语,主动、热情、细致地做好各项解释和护理工作。告诉他们有相当一部分疾病的发病进展、治疗、预后、转归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2]。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现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加强健康教育。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护士应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健康教育。如介绍入院须知,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让病人了解病区环境、病房设施及功能。了解各种检查治疗、理解消毒和谢绝探视的重要性。讲解发热病人在发热门诊就诊的必要性,坦诚告诉患者确诊为传染病的可能及治疗措施,以取得患者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告知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出现不适要及时告诉医生或护士。通过宣教使他们明白传染病并不可怕,采取科学的方法是可防可控的。发热症状出现时要争取及早到发热门诊进行治疗,做到早隔离、早治疗、早治愈。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范文2
摘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局限于鼻腔和(或)咽喉部的急性炎症。它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某些病原体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流行性感冒和SARS等。根据解剖部位,上呼吸道感染仅限于鼻、咽、喉和中耳及隆突以上部位气道发生的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特征表明,上呼吸道感染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每年均有发病;其普通型感冒的特征为起病急、病程短、病势轻、预后好和散在发病;流行性感冒的特征则为发病率高、传播范圈广、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对老年人和有基础心肺疾病患者威胁较大,常可导致死亡,需引起极大的重视。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护理 治疗要点 1.普通型感冒的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目前对普通感冒症状轻者主张非药物治疗,一般需指导病人多饮水、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如症状较重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者,尤其是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物治疗。有咳嗽症状者应口服化痰药,一般不主张镇咳治疗,如因咳嗽而影响休息时,可适当应用。有咽痛者,可应用雾化吸入或口含润喉类含片。 (2)对因治疗 可针对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如利巴韦林、吗啉胍等。一般如无合并细菌感染可不用抗生素。某些中成药对抗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板蓝根冲剂、清热感冒冲剂等。 2.流行性感冒治疗原则 流行性感冒应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的基本原则,以限制感染扩散。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即应在起病的1~2天内使用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如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的药物;二是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应特别注意,密切观察并发症,并注意休息、营养支持等;三是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如退热、止咳、化痰、缓慢鼻黏膜充血等药物治疗,但儿童和青少年应忌用阿司匹林等其他水杨酸类药物,以防止不良反应出现。 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健康史和发病史,是否有受凉感冒史。对流行性感冒者,应详细询问病人及家属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2)病情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密切注意进展程度。如是否有咽部不适感、发热、咳嗽、咳痰、疼痛、水电解质失衡等。尤其注意对发热病人的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需进行详细评估。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重点了解病人对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与健康行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等。 2.护理诊断 根据病人问题可提出如下护理诊断。 ①舒适状态改变:与咽痛、发热有关;②清理呼吸道低效:与老年体弱或痰量增多且黏稠有关;③焦虑:与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有关;④有水电解质平衡障碍的危险:与病人发热或失汗过多有关。 3.护理目标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保持舒适状态。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解除焦虑。 4.护理措施 (1)注意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每天3次,尽量减少外出。 (2)做好对症护理,督促病人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咽痛、声音嘶哑、痰多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有痰及时咳出,防止痰液淤积。 (3)防止并发症。如听力减退、外耳道流脓或头痛加重、脓涕、鼻窦有压痛等,应警惕中耳炎和鼻窦炎。发现有关症状应给予高度重视,以防延衰治疗转为慢性疾病。 (4)感冒症状消退后,进行体育功能锻炼。吸烟者应忌烟,随季节变换承时调整衣着,适时注射流感疫苗,注意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焦虑情绪。症状明显时注意卧床休息。 (6)预防心肌炎发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多见,应加强护理,做好预防。 ①注意休息 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主肌代谢及心脏功能,促进心肌修复。 ②注意合理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禁止食辛辣、有刺激性和过于肥腻的食物,预防便秘,以免用力排便, 增加心脏负担,但要保证进食质量。 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心肌损害较重者表现为心律失常、早搏、传导阻滞者,注意经常评估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的变化,对有胸部不适、心悸、腹痛等症状的病人应警惕。 ④对有上述症状者要及时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并注意其动态变化。 ⑤注意药物护理 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入量
[1] [2]
,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输液时要注意使心率保持在正常范围。输入营养心肌药物时,会引起穿刺部位疼痛,做好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由于发病时症状较轻常易忽视。因此地,做好健康教育,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社区居民的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广泛开展预防疾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疾病防治意识。 ()讲解药物预防和接种疫苗的重要意义,指导正确使用流感疫苗。 ()强调遵医嘱用药及用药注意事项;介绍多饮水和物理降温的意义;指导正确使用雾化吸入药。 ()指导病人发病期间合理休息,疾病恢复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体抗病能力。 参 考 文 献 孙玉琴,程洁琼;布洛芬混悬液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年期 文章屋在线:wzk.co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范文3
【关键词】白血病;化疗;护理
【中途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49―02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一种由于在造血组织内白细胞无限制地恶性增生,并侵犯和弥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急性恶性疾病,具有起病急骤、进展快、病程短、预后差的特点。因正常造血受抑制,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以及浸润四大症状。治疗除做骨髓移植可能完全治愈外,主要靠化疗来达到病情缓解,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白血病已不再是通常认为的绝症,及时发现、正确治疗及科学的护理给了白血病患者生存的希望。现将近年来我科收治的8例白血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护理措施:
1 心理护理
除了对患者进行常规入院教育外,首先让患者懂得化疗是急性白血病缓解或治愈的主要措施 因此,治疗前耐心向其讲解化疗的目的和意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解决措施,治疗中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杨晓敏[1]通过给予舒适护理,如安静的环境,热情的服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有良好的心情,充分调动病人的抗病能力,化疗前针对个体情况,全面评估并掌握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状况,与医生沟通合作,制订化疗方案,讲解化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目的、效果及注意事项等并取得家属的支持,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配合化疗。
2 化疗护理
2.1掌握给药剂量时间及方法 化疗需要在一定时限内准确给药,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正确掌握静脉注射的时间和剂量。
2.2 血管护理 先远端后近端,选择弹性好、较粗的血管,避免选择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组织损伤大,在静脉注射时会刺激局部血管出现静脉炎,或渗漏至皮下组织引起皮肤红肿疼痛、起泡及组织坏死。因此, 对化疗的患者要有计划选择血管,注意静脉的保护。输注时疑有或发生外渗,立即停止注入,不要拔针,由原部位抽取血液以除去一部分药液,局部注入碳酸氢钠,拔掉注射针,局部冷敷后再用硫酸镁湿敷。
3 对症护理
3.1 发热的护理 白血病化疗后,机体抵抗力下降, 极易因感染而发热。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嘱咐其卧床休息,补充热量和水分,减少损耗; 轻中度发热不做特殊处理,如有高热病人可予以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实行降温,禁用乙醇擦浴,保持皮肤衣服被褥床单清洁干燥,防止受凉。
3.2 消化道反应的护理 许多化疗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纳差等反应,化疗期间饮食要清淡,少量多餐,必要时,遵医嘱在治疗前给予止吐药物,可减轻恶心呕吐反应。
3.3 贫血的护理 (1)评估贫血程度。(2)重度贫血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机体耗氧量
轻中度贫血或贫血进展速度缓慢病人可下床活动,避免劳累及骤起骤立。(3)给予高蛋白,糖类,脂肪及足够的热量。
3.4 出血的护理 化疗后由于血小板减少,常有出血症状,因此,要注意观察有无新鲜出血点、鼻出血等。注意有无剧烈头痛、呕吐伴视模糊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尽量避免肌内注射,若不可避免,一定要用干棉球压迫针眼3~5min,当血小板低于20×109/L或有出血症状,应遵医嘱输血小板。
3.5口腔护理 程度评估和制定护理方案,保持口腔清洁,供给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防止口腔黏膜外伤,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能促进溃疡早期愈合,减轻患者的痛苦[2]。
3.6骨髓抑制的护理 多数化疗药具有抑制骨髓作用,应加强预防出血和感染的护理,并根据病情给予及时对症营养支持治疗。
4 提高病患生活质量
采取黄杰等[3]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如患者第一次化疗出院后家庭随访、电话随访,每月1次门诊复诊访谈,每月1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对随机抽取的白血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干预,让家属与患者参与整个治疗过程,自觉的采取防护措施,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等,从而改善病患的身心健康。白血病的护理需通过严格执行化疗计划,严密的病情观察,采取有效措施,有效地预防或减轻毒性反应,保证化疗顺利进行,进一步的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晓敏,50 例白血病病人舒适护理的临床分析.全科护理[J]。2009,7(4) :1035-1036.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范文4
一、基本概况
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位于香港九龙半岛观塘区,建院近30年,是一所综合性教学医疗单位,现有床位l443张,职员3028人,其中护士1280人,医生290人,医技人员269人,其他1189人。该院平均住院日5d,病床使用率112%:香港急诊病人免费治疗,门诊每人次交48元港币,住院病人交68元港币/d.
二、急诊科人力资源及架构
该科现有注册护士60名,医生30名,健康助理员20名,文员保洁员数名。由部门主管总负责(相当于科主任),医生为全科医生,所有科别涉及到的急症,都由急诊科医生处置香港没有技术职称,医生按业务水平高低排序为顾问医生一高级医生一普通医生,护理管理系列排序为护理总经理一部门运作经理一病房经理一护士长一护士因职务不同工资待遇差别较大,月薪高者可达十万港元,低者仅几千港元,护士平均4~5万港元。
三、急诊科设置与设施
该院急诊科设在一层,有单独的出入口,门前有宽敞的救护车通道及停车场。急诊门厅处设有一岗警,24h值班,专门处理交通事故及意外伤害有关事宜,并负责急诊安全保卫急诊候诊厅设有病历室。分流处备有轮椅、平车及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后者供病人随意使用:分流处及各诊室设有小型麦克风,以便医护人员在任何位置都能听到求助与调配的呼叫,同时可指引病人按顺序就诊科内设有危重病人诊治室l2间,集检查、治疗为一体,独立半敞开式,有固定的医生、护士及健康助理员另设有抢救室二问,手术室一问,观察室2间,床位30张,并设有x线检查室,心电图检查室,护士站,文员工作室,为方便病人迅速找到有关科室,地面涂有不同色彩的指示线条指引前往该科各类仪器设备齐全、先进,抢救室内除必备的仪器药品外,另备有床边x光机、B超机、生化分析仪、心电监护传输系统(将急症病人心电图输送到心功能中心)多功能抢救运送床(备小型呼吸机,吸引装置)电脑分布各诊室工作站,急症病人只需将身份证在分流处电脑上一刷,即刻便可取到一份有具体时间,印有姓名,年龄、性别及身份证条形码及病历编码的病历,病历设计为表格式,书写全部用英文
四、急诊护理工作概况
1排班模式香港上班实,彳“朝九晚五”,即上午九时上班至下午五时下班,每周6d工作制。急诊科除白班外,3班时间分别是早班7Am一3Pm,中班3pm一9pm,晚班9pm.7Am护士每7人为一组,设一护士长,早中班根据岗位需要分别安排3组护理人员,夜班安排2组护理人员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范文5
【关键词】 小儿烧伤 发热 原因 治疗
高热是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而持续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增加热能的消耗,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以致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1]。小儿在烧伤后由于各种原因,通常都会引起发热,如果不及时治疗及护理,控制体温上升,轻者使患儿体质下降,影响烧伤创面愈合,重者可产生高热惊厥,危及生命。及时处理好发热是治疗小儿烧伤的重要环节,可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我们结合治疗体会,将小儿烧伤后合并发热的原因分析及治疗措施总结如下。
1 发热机理
据国外报道[2],小儿烧伤发生率为33.3%,14岁以下儿童烧伤发生率为36.77%。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自身调节功能差,体温调节中枢活动过程很不稳定,易受各种因素刺激而发生高热[3],特别是在烧、烫伤情况下,机体的防御机能降低,轻微的烧伤和感染也可引起高热反应[4],尤其是小儿突发的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烧伤发热患儿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非常重要。
2 发热原因
2.1 感染发热
烧伤后表皮破损,大量液体外渗,这些坏死物质成为细菌繁殖的良好培养基,表现为创面局部潮湿、积脓伴恶臭味,这是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同时,烧伤后肠道细菌越过肠粘膜屏障迁居至肠外组织器官或播放至全身,也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2],引起发热。
2.2 吸收热
在烧伤早期,表皮破损,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增加大量组织内液体外渗,表现为创面肿胀,但在烧伤48小时后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逐惭恢复,渗出于组织间的液体开始回吸收,同时部分毒素也被回吸收,而发生吸收热。
2.3 换药热
在烧伤的情况下,在换药的过程中由于坏死物质分解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和疼痛、寒冷的刺激均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增加了较强的疼痛刺激[6]。均可导致高热。此种高热多为一过性,持续时间3~5h。
2.4 肺部感染
儿童烧伤后抵抗力低,免疫力差,易发生肺部感染,特别是合并有呼吸道烧伤的患儿,更易发生肺部感染,发生高热。
2.5 水电解质紊乱
烧伤后大量体液渗出,患儿因口渴饮入大量不含钠液体,或短时间输入过多水分,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及脑细胞水肿而出现高热。
2.6 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
患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由于创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程度的发热,在干燥炎热的环境中持续暖炉保暖,极易出现高热现象。这种现象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表现尤为突出。
3 治疗措施
3.1 物理降温
因为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而且物理降温对患儿生长发育影响较少、安全,如头面部皮肤完好患儿可选用冰袋行头部尤其是前额外敷最为理想,可以降低并减少脑组织耗氧量,注意给患儿足部保暖。对恢复期患儿可使用对身体创伤性小的擦浴法,如温水、酒精擦浴降温,可获得良好降温效果[6]。
3.1.1 常用方法
当体温达到39℃以上时给予物理降温,常用方法为冷敷、酒精擦浴、冷水擦浴、温水擦浴等。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在降温处理后30分钟必须再次测量体温,观察降温效果。
3.1.2 冷敷法
冷敷时冰袋可放置前额、头顶或体表大血管处,每3~5分钟更换一次敷垫,持续时间15~20分钟。如采用头部降温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及体温变化,一般肛温降至38.5℃,腋温降至38.0℃时可逐渐撤除冰袋。如观察1~2小时降温效果欠佳,可交替或重复使用上述方法。
3.1.3 温水擦浴
温水擦澡水温在32~34℃之间,擦浴部位选择远离烧伤的正常皮肤(一般为上肢或下肢及背部)。为防止擦澡引起血管收缩,可于头部放置冰袋,脚下置热水袋。如30分钟后体温降至38.5℃以下,应取下头部冰袋;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如有寒战、面色苍白、脉搏、呼吸异常,立即停止。禁擦前胸、腹部、后颈,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易引起不良反应;腑下、掌心、腹股沟、腘窝、脚心等部位,擦拭力量可略大,时间可稍长,利于降温。降温同时,注意心率、呼吸、血压及其它生命体征变化,定期检查血电解质,防止电解质紊乱。
3.1.4 酒精擦浴
酒精擦澡用50%的酒精,温度在30℃左右,其方法与注意事项同温水擦澡。
3.2 药物降温
选用对患儿副作用少且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的药物进行降温。药物降温,一般要求肛温在39℃以上,腋温在38.5℃以上方可采用。布洛芬混悬液中含有布洛芬,由于其作用机制和对胃肠道毒副作用较少而受到优先应用。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退热及镇痛药。此外也可用安乃近滴鼻,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及选用中药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在使用退热药时应特别注意患儿出汗多可能引起虚脱。
3.3 补充液体量
小儿烧伤后失液量较成人相对多,特别是发热期,高热加上创面渗出,水分丢失比较多,在保证血容量的同时,可适当增加输液量[7]。输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输液速度,争取既能合理补液,又不给患儿心、脑、肺等器官造成太大负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酸碱失衡及水中毒等。
3.4 加强创面处理
加强创面处理是控制烧伤患儿发热的根本措施。保持创面清洁,定时给患儿翻身,避免创面受压、潮湿或腐烂,对大面积烧伤或痂下积脓患儿尽早去除坏死焦痂和脓性分泌物,清创应在血容量得以补充,休克纠正之后进行,且清创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换药动作要轻柔,尽量缩短清创或换药时间。这样可以减少创面毒素入血,引起换药热。
3.5 生命体征观察
小儿高热容易发生惊厥,在积极处理发热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脉博是否规则,速率和强度及有无其它伴随症状,特别是神志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引起窒息,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3.6 监测水电解质平衡
患儿因烧伤发热,食欲下降,注意补入液体的量和质,尤其要避免在短时间内过多的输注葡萄糖液,以免引起小儿的低钠血症,导致组织细胞、脑细胞水肿及惊厥。因此应及时进行血生化检测。
3.7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一旦发现是感染引起的发热给予对症降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控制感染,首先根据经验用药给予抗感染治疗,并行创面分泌物或血细菌培养,待药敏结果回报后根据结果再进行调整。在应用抗生素期间要注意二重感染或菌群失调。
3.8 健康教育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有过度的恐惧和焦虑现象[8],且在患儿出现寒颤,自述发冷时,家属就为其加强保暖,殊不知发热是由于产热与散热失衡,散热减少,导致患儿体温快速上升,引起高热,甚至惊厥。因此医护人员应做好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发热的原因、过程及预后,减轻家长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指导其正确对待患儿的畏寒症状,适当保暖,减轻患儿不适,但不可过多加盖衣被,防止高热惊厥的发生。
4 体 会
一般认为发热与感染有关,尤其是高热。而小儿烧伤后的体温变化有其自身特点。
4.1 首先与小儿体温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皮下中枢兴奋性较高,易引起高热。特别是婴幼儿皮下脂肪少,角质层薄,表皮与真皮之间的基底膜不完善 [9]汗腺功能不健全,体温易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气温较高或包扎面积过大易引起高热甚至惊厥,对疼痛反应较敏感,可因疼痛刺激而导致或加重休克引起发烧。一旦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创面加深,真皮层薄而血管丰富,很容易因药物吸收过多而中毒。
4.2 其次烧伤后早期体温升高常因烧伤皮肤组织坏死、组织蛋白的分解、吸收引起的无菌性炎症所致小儿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低,创面易因感染而加深,引起高热。所以,处理小儿烧伤一定要慎重,包扎松紧适宜,敷料不宜过厚,动作轻柔,减少疼痛,缩短发热期,有利于创面早期愈合。
4.3 滥用糖皮质激素降温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人把地塞米松常规用于烧伤病人,以保持病人有一个所谓正常的体温曲线。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收效于一时,可能会给病人留下许多后患。糖皮质激素在发挥有益作用同时,还有抑制吞噬细胞趋化,抑制抗体形成,阻止创伤愈合等副作用。故对急性发热病人采用激素治疗要权衡轻重[10]。
因此婴幼儿烧伤后发热,不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应,应根据婴幼儿发育的特点,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如临床表现、创面分泌物培养、血常规等,判断其发热原因,实行一系列有效的降温措施兼细致的护理及耐心的呵护照料,降低因高热以引发的并发症。不应认为高热就是感染表现,而应用抗菌素,以致因应用抗菌素引发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刘凤侠,孙动梅,张 艳.3~12岁儿童烧伤并发高热的原因及护理[J].中国校医,2007,21(5):581.
[2]方之杨.吴中立.高学书,等.烧伤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71.
[3]黎鳌.烧伤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9~80、441.
[4]李时济,周一平,周和平.小儿烧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
[5]陈建珍,何惠兰,钟巧艺,等.小儿烧伤发热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J].热带医学杂志,2004,4(5):643.
[6]赵炳华.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6.
[7]陈岩,于秀梅.烧伤清创后引起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2):27.
[8]刘晓丹,张继红.小儿发热的机理及护理[J].吉林医学,2004,2(11):10~11.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范文6
关键词:抗菌药;基层医院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91-02在上世纪40年代,青霉素作为最早使用的抗生素药物成功地解决了临床上金光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难题,随后又问世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又使肺炎、肺结核的死亡率降低[1]。老一代的抗生素药物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新一代的抗菌药物的临床寿命越来越短,院内交叉感染增加。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滥用抗生素将使人类回到无抗生素的时代”。
1 抗菌药的应用
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包括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它是通过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形成、原生质膜的功能、蛋白质的合成和核酸代谢四个环节来起到抑菌和杀菌作用。因此它只适用于细菌引起的感染,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感冒,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只有少数人在感冒后期可能激发细菌感染,在没有合并细菌感染的前提下根本不需要治疗。
因此,除了确定细菌感染或继发性细菌感染外,应少采用抗生素的指证。在临床应用中有些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疗人员、个体行医者,往往缺乏药理知识,又没有条件做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对一些感冒病人、呼吸道感染病人,统统使用抗菌素,对发热病人,不查发热原因,一律使用抗生素和退热药,而感冒主要是由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及少见由细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也是很少由细菌引起,对感冒使用抗生素,不但会使病毒感染加剧而且会因大剂量长时间使用诱发二重感染。目前,治疗感冒用抗生素几乎成了通则。如此不合理地应用抗生素不但造成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可能使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耐药菌群过度生长成为优势菌,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的失调,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给今后抗生素的治疗带来难以克服的后果。
2 抗生素的适应症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严格掌握适应症,抗菌药物治疗的适应症主要为细菌性感染,其次为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基层医院医师往往不考虑发病原因就广泛给予抗生素,对于一些纯粹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伤风感冒或者是发热原因不明者,一般不宜马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应通过检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有针对性的用药,这样不仅疗效较高,不良反应也少,而且比较有利于防止“矫枉过正”,防止发生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及二重感染。
3 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抗生素的选用应参考药物的抗菌谱和抗菌作用,药物动力学特性,临床疗效、细菌产生耐药可能性、毒副作用和价格因素。
3.1 合理利用,规避风险: 肝肾功能减退患者,应综合考虑感染的严重程度、病菌的种类、药物的毒副作用而选用抗生素,应尽量减少药物剂量。可选择肝脏代谢率低的药物;如果患者本来有癫痫,在使用沙星类药物无异于雪上加霜。
3.2 巧妙利用两种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 临床上有些病确实需要联合用药,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加疗效,延缓耐药性的出现,但必须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证,因为多种化疗药物的总作用并不是简单的相加,甚至会产生拮抗作用。但如应用不当会适得其反,如有的患者肾功能本来不太好,联合用有肾毒性的两种药物,就可能造成更严重的肾损害;有些抗菌药物之间存在不良相互作用,如氟喹诺酮和茶碱一起使用,可使茶碱浓度过高,有些抗菌药物对肝脏有影响,如利福平、红霉素和酮康挫等,对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埋下隐患。
3.3 严格掌握抗生素在老年人、新生儿、孕妇、乳妇中的应用: 老年人肝肾代谢功能下降,解毒能力低下,清除率下降,治疗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肝肾毒性大的药物[2]。新生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全,体内的酶系统不成熟,避免使用毒性明显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某些药物易透过胎盘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四环素、磺胺类等,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3.4 应熟悉抗菌药物的药动学性质: 根据患者所感染的病原菌、部位、严重程度和生理病理情况,选用抗菌药物品种及适宜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疗程并决定是否联合用药,特别应注意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疗程过长或过短,更不要随意使用静脉输液。一般能用窄谱抗生素而尽量避免光谱抗生素,以防止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定植及耐药株的生长[3]。
4 应用抗菌素的注意事项
4.1 应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配伍禁忌: 一般抗生素与血管活性物质、葡萄糖、激素、肝素、V2TB、V2TC等之间均发生配伍禁忌,而使抗生素活力受影响,如葡萄糖与青霉素合用,2h后,5%葡萄糖能使青霉素效价降低1/2,10%的使青霉素效价降低2/3,故一般用抗生素药静滴时,用生理盐水为佳。
4.2 根据抗生素的半衰期及维持时间来选择给药时间: G+菌的抗生素一般T1/2短(0.5-3h)维持时间在4-6h,光谱抗生素的T1/2较长(6-12h),血浓度2-4h可达高峰,G-菌抗生素T1/2较长(2-3h)、血浓度30-60min可达高峰。为了维持比较恒定的有效血浆浓度,给药间隔时间不宜超过药物的T1/2,但要避免药物的蓄积中毒,则给药间隔又不宜短语药物的T1/2。
4.3 合理选择抗生素: 根据药物的适应症来合理选择抗菌素,为了防止严重耐药性,一般能单一而不联合,短程而不长期使用。尽量避免毒副作用大的抗生素选择对病原体有高度敏感的抗菌药物,一般情况下,使用抗菌药,首次加倍,可使血药浓度较快达到有效的稳态浓度,以使及时抑制细菌的繁殖,以后只需每次给予维持量即可对以前极少用抗生素者应首选青霉素。
4.4 选用抗生素品种应该严格按照适应症选用时应全面考虑,根据病人全身情况,临床诊断、致病菌和其对药物的敏感性、药物的抗菌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等作出决定,在临床应用证有些医生却没有完全按照以上原则选用抗生素,他们没有严格掌握用药指证首选敏感窄谱价廉的抗生素而是将广谱、高效价格昂贵的进口药作为首选,结果导致病人自身正常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定植及耐药菌株生长,使这些高效强效抗生素在短期内就会完成使命,造成抗生素的耐药而失效,需研制更强效的新品。
参考文献
[1] 张致平,蔡年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的新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1993, 2(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