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教学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教学现状分析范文1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位知识;现状分析
0 前言
地理学科中区位知识的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能够用区位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真心希望本次探究能为高中地理区位知识教学搭建一个平台。
1 区位内涵
区位一词用在地理教学中主要指区位和相关地理现象的联系。高中教材对其解释是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事物本身的位置,二是该事物他事物空间上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区位、相对区位。简单的说就是事物本身的位置与具体分布情况。
2 高中地理区位知识教学的现状
2012年,有笔者就选河南为目的地,通过调查、访问、问卷等方式对河南部分市、县级的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听课60节,访问20人,问卷100人,收回80份。通过数据显示,存在以下弊端
2.1 教学主要环节—目标设计存在不足
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不足,教师对于区位知识不能很好地贯彻到目标中,具体教学中也就似是而非,蜻蜓点水,不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只是迎合考试设计目标,缺少了情感教育,忽略了过程方法,抛弃了三个维度。使目标达成不符合大纲要求。例如:教学《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的选择》一节,有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如何根据区位因素选择工业区。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搜集实例,搜集中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观念。
该目标没有很好地将三个维度系统起来,各自分离,不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这一最终目标。
2.2 高中教师本身区位知识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更好地完成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目标,教师本身必须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区位知识进行优化、重组,以期待取得更好地效果,教师只有厚积才可以薄发。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而不能局限于一桶水。否则学生没有提升的空间。但是调查显示,教师并没有备足水源。而多数教师只是停留在教材体系的表面,对于区位的概念自己都搞不清楚,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3 打破不足现状,不断更新提高。
3.1 设计教学目标要合理:
要制定系统科学的教学目标,顾及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紧密结合。其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情感态度是重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情感是知识的升华,三者不可分割开来。
如对于区位知识的教学,《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的选择》一节为例。要在第一目标让学生牢固掌握本节所涉及的区位知识,即哪些区位因素会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第二目标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调查,访问得出自己想要知道的结果。第三目标要让学生结合本节所学知识以及当地区位因素的现状拟出自己合理的建议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既体现了训练的系统性,又能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
3.2 高中地理教师的区位专业知识、专业素养要改进
要熟练掌握区位知识,对于教材的设计原则,安排意图,培养目标等要逻辑系统的掌握整合。注意各个知识点的横向纵向地联系,在长期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链,形成一定的线状知识体系。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专业素养的提升,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学习。因为只有具有了高储备的知识量才能把教材驾驭的得心应手,也只有高水平的专业素养才可教的生动多彩。
3.3 教育理念要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教师讲,学生听,严重束缚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性。区位知识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过多讲解势必让学生感到乏味,如果能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生活实践多种形式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仍然以《工业区位选择和区位因素》一节为例,要打破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变牵着学生走为放手学生飞。要让学生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不要单单靠教师画画要点,学生背背内容,这种暂时记忆最容易遗忘。应该让学生先调查访问,参与到活动中,有自己的收获体验之后再融合整理,课堂上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既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又能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区位知识的教学还存在一些瓶颈,对区位知识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师本身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仍有待改进。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度不够。因此区位知识教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的教师不断更新思想,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 旋晓伟.王林,王晓青等.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1):125-128.
[2] 陈华.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4):96.
[3] 王龙泉.新课程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J].四川教育,2011,(7):74-74.
地理教学现状分析范文2
一、高中地理学习现状—“困难”分析
1、 对地理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首先是由于中考地理所占比重较小,老师,家长,学生长期把地理划分到“豆芽科”,正是这种尴尬的学科地位,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初中地理,到高中仍然认为是副科,思想上不重视,而高中地理难度较大些,所以学生感觉困难。其次,地理是一们边缘学科,文理知识交叉,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本身学习也确有一定难度,导致学生畏惧心理。
2、 缺乏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因此地理学习不是单纯的记忆。事实上,很多学生甚至老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常常认为背一背就可以,有的还只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形成了重记忆,轻理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感觉能看懂地理教材,知识点也能记住,听课也能听懂,但做题就很困难,因此很茫然,困惑。感到付出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厌倦学习地理。
3、不勤于,善于运用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离开地图谈不上地理学习。学生由于懒惰,不愿意麻烦去翻看地图,只看文字内容,知识点就不易记住,更谈不上理解。就好象一个班的同学彼此认识,但闭上眼睛,恐怕很难说完全班同学的名字,如果在教室看着每一个人,却很容易说出每位的姓名。个体形象就是姓名的载体。地图也就是地理知识的载体。
二、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对学生来说,对学科的兴趣首先来自对老师的认同。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地理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关心学生。同时,还应具备精湛的教学技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单纯讲念,学生被动地听,然后让学生去背,去记,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会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力求做到每堂课的方法有所不同,不断变换方式刺激学生,使其有新鲜感。在讲课时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加插一些地理小故事,如在讲到密度流时可以引用二战中联军的潜艇在德军的严密监控下,成功地利用地中海深处的洋流,关闭发动机,借助底层洋流运动,成功地躲过了德军的监视,实现了诺曼底登陆”。通过这样的小故事,课堂就像一块磁铁一样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了。
2、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现实意义,才能产生学好地理的强烈欲望,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比如:我们在讲气象灾害时,可以联系去年重庆的伏旱天气,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暖冬天气,给人们造成的影响有那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是什么?再比如,讲城市的地域结构,我们可以出示省会成都市的地图,让学生观察应该属于那种地域结构?结合其地域形态思考成都为什么要建地铁。这样让学生感到地理的确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很多问题和现象,这样在他们心里会产生一股要学好地理的强大动力,从而提高了地理学习效率。
3、精心设问,循序诱思,培养学科思维能力。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由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一。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面对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要强,要利于思考和便于讨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收集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某节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设计出为课堂教学服务,且能使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的提问。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城市过境干道与市内交通的关系时,可以先给学生介绍,我们校门外的到成都和江油方向的一环路就属于过境干道。学生思考:它的交通量如何,给我们造成那些影响?在此基础上再思考该怎样处理过境干道与市内交通的关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此内容,并且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4、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况且从心理学讲图形又比文字好记,可以说是地理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教学可从地图入手,把地理事物、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因此,平常记忆时要做好图文转换,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学会图文转换。例如一幅等高线图,能从图上等高线的走向、密度、递变规律中读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发展农业的方向等等。
做题时要学会看图,可以按以下步骤展开:先看图名,若是区域图,可知道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统计图,可知道其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观察图例或注记;最后观察图像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或图中信息,解决问题。解此类题的关键是会透过现象(图的形态特点事事物的分布等)看本质(提示这一现象的原因或内在规律)。
地理教学现状分析范文3
由此可见,地理思想是指人们对地理学科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地理方法指某一地理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和手段。地理方法的灵魂是地理思想,思想是对方法的抽象认识,方法是思想的具体化形式,二者具有统一性。笔者通过对近五年来《地理教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和相关专着中收集的有关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和实施中所取得的成绩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地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地理教育的价值实现做出一份贡献。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的研究现状
1.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思想方法类型基本确定
根据文献分析,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地理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地理教育国际》中指出,地理学科围绕研究对象,逐渐形成了关于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相互作用、区域等核心概念的基本观念和法则,[1]包括:
空间观念。涵盖区位论,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等基本原理、观点,蕴含着空间定位、空间相互作用与联系、将世界组成不同区域加以认识、地理环境差异与因地制宜等思想方法。
系统综合的观念。涵盖系统观、全球观等基本原理、观点,蕴含地理环境整体性、人地关系等思想方法。
动态观念。涵盖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发展变化观,蕴含地理过程、时空关联等思想方法。
可持续发展观念。蕴含人地关系的思想方法,其中“人对地”的影响中包括环境观、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一些观点。
第二种观点,在《中学地理素养教育》一书中,袁孝亭教授从地理学家的倡导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国际地理教育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认为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包含的地理思想方法有:[2]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应把人地协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空间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作为地理观点教育的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内容应主要包括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比较、地理分析与综合、地理归纳与演绎等方法。
第三种观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地理视角”即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3]
(1)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与“地理视角”有关的知识主要包括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念、因地制宜的观念、初步的环境伦理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化观念等。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地理事物“形成”、地理特征“归纳”、地理成因“分析”、地理规律“理解”的过程与方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方法,例如归纳地理特征,包括运用地图发现地理特征、运用比较法概括地理特征等。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观点基本上概括了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地理思想方法,只是需要概括得再全面些,重点突出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地理思想,特别强调地图法、野外考察法等传统地理方法,增添GIS、GPS、RS等新技术新方法,同时新的地理课程改革也特别关注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2.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初步展开
(1)理论研究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应当是基于地理学科的、以地理思想方法为主要依据的研究。并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如何基于地理思想方法进行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首先是依据地理思想方法,提出具有基础意义的地理课程与教学问题;其次是依据地理思想方法,探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再次是提出给予地理思想方法开展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技术路线”。[4]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地理思想方法体现研究
洪婷从目标体系、地理教材、学习方式、形成性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策略。[5]陈启洪提出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地理学思想,并把地理学思想划分为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关系、综合性、地域性、系统性等。[6]崔准依据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把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归纳为七个板块(定位问题、图像问题、区域分析方法、物质运动和分布、整体性和差异性、区位论、人地关系论)。[7]庞艳辉深入系统地分析了人教版高中教材《地理1》的地理思想与方法,认为《地理1》中体现了四类12种地理思想和三类13种地理方法。[8]分析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的体现情况,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需要研究者的不断努力。
(3)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研究
张素娟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观念性知识——原理性——事实性知识‘自上而下’梳理和解析教学内容,教学时再‘自下而上’帮助学生在事实和材料基础上提炼观念性认识,在具体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概括,构建学科观念和学科思想方法”,并设计了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两个案例:“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洋流’”“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教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9]褚丽娟运用案例设计法,设计了地理科学方法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和地理观点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10]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还处于起始阶段,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
(4)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学科教学中“部分—部分—整体”的知识组建和建构方式,代之以“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首先是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感知和了解各册教材的内容,并以其中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作为核心归纳和概括各册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然后以学科教材的单元为基本单位实施整体性教学。[11]徐宝芳教授在“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也强调对学生进行地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12]“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思想中,强调地理思维方法,突出了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从学案和教案的内容和形式来看,无论两案中的地图,还是图表、景观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思想方法。教学有模, 教无定模,至于哪种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有效教学,需要广大师生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5)地理思想方法的培养途径研究
有关地理思维方面的文章较多,尤其以空间思维培养方面的最多。如袁孝亭主张在教学有关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等内容时,可利用空间形状、空间大小、距离等空间要素发展其地理空间思维;[13]代泽斌强调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应通过区域[ ]地图训练、区域对比训练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14]龚倩认为“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之一,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应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先导,明确地理空间思维的内涵、特征、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15]。笔者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方法的文章较少,缺少系统介绍培养学生地理思想方法的文章。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非常有必要将地理思想方法作为地理教学理论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并注重由地理思想方法推演开去,提出基于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总结提炼有关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策略、原理,以此构建地理教学的理论体系。[4]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起点,如何总结梳理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如何分析地理思想方法中所蕴含的地理教学原理;如何检验出地理教学原理的实际效果、运用策略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2.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意识和力量薄弱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的中学地理教师仍然坚持知识本位的思想,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其中所蕴含的地理思想方法却很少顾及。虽然地理教师和学生已潜移默化的运用着某些地理方法,但自觉地将地理研究方法转化为地理教学方法的意识还不强,有关地理学家思想与方法转化为地理教学思想方法的文章还凤毛麟角,仅发现高建军所作《赫特纳地理教育思想评介》一文。[16]通过文献查阅发现,研究中学地理思想方法的文章还比较少。笔者通过中国知网,采用“模糊搜索”方式,搜索关键词“地理思想方法”从1972~2012年的文章,仅发现20篇;而当通过中国知网,采用“精确搜索”方式,搜索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从1972~2012年的文章,却发现2265篇。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力量的薄弱。
3.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比例失调
从研究力量来看,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北师范大学,而国内其他师范院校很少涉及这方面的研究。从中学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来看,只有庞艳辉系统研究了人教版高中《地理1》中的地理思想与方法[8],而《地理2》和《地理3》中的地理思想方法系统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显示出一种重自然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轻人文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状况。这与当代地理学中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融合的发展趋势不符。从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研究来看,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人地关系思想、空间观念、可持续发展思想等方面,其他地理学思想方法较少涉及。如在搜集近五年的文献中,有关地理计量思想方法的文章,仅发现了金光泽的《计量思想——高考地理试题所反映出的地学思维和方法》一文。[17]
4.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内容研究有待深化
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思想,人们容易联想到人地关系、因地制宜、空间观念、可持续发展思想等;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方法,人们也很容易想到地图法、野外考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但是具体到某一地理思想具体包含那些内容,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往往不得而知;在解决某一地理问题时,是仅用一种地理方法,还是多种地理方法的综合运用,都有待进一步探讨。例如,蒋黎莉对人地关系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把人地关系的内容要点概括为客观关系、动态关系、辩证关系和区域性关系,提出了人地关系思想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改进策略[18],这对于准确把握人地关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庞艳辉系统分析了人教版高中《地理1》的地理思想与方法[8]。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地理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因为教材是“教”和“学”的主要工具,高质量的地理教材可以将地理思想方法巧妙地渗透其中。因此,要深入挖掘地理教材这方面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地理教材的作用。
三、几点建议
1.提高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意识,构建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理论体系
构建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理论体系是地理教学的需要,把地理最精髓的、最本质的思想通过教师的理解和设计让学生来感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地理学科思想的形成,对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符合地理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解决地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是学科体系的三个要素,而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灵魂。[19]通过培养学科思想和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标也非常重视学生地理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核心就是地理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地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地理成果的表达与交流,而这正是地理研究方法的体现。地理思想方法教育可以满足这些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开展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研究、教学过程研究和教学评价研究等工作。在研究的基础上,逐步重视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作用,发挥地理学科应有的教育价值。
2.准确把握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体现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价值
地理思想方法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如何准确把握地理思想方法的内涵,注重地理思想方法对地理教学的启示,对于形成学生的地理思维非常重要。因此应准确把握地理思想方法内容,加强地理思想方法理论方面的研究,在教学中致力于贯[ ]彻地理思想与方法。比如,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就是“根据其空间的差别性,根据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来理解地表”。[20]学生学习了地理,应该对区域的尺度的大小有一种敏感性,懂得划分不同的区域,是认识地球环境复杂性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教会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认识所学的地方。又如:关注地理事物和现象组成要素的分布、组合和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一项重要的地理思想方法。[21]按照这一地理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置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分析其中的地理要素的分布、组合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间关系,让学生区分主导因素,进而把握区域的地理特征。这些都是地理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准确把握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及其对地理教学的启发,是探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策略。
3.开展地理教材的专题分析,归纳教材中的地理思想方法
地理教学现状分析范文4
2010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在北京师范大学开班,参加此次培训的200余人教师为全国中学地理骨干教师。为了解全国各地教育(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整合现状和需求,在培训活动期间,发放调查问卷200份,集体答卷后,当场收回问卷190份,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5%,有效率为93%。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
参加全国骨干地理教师培训的大多数教师的年龄在30~50岁之间,而50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教师相对较少。从样本教师的性别构成看,女教师稍多于男教师,男教师占48.37%,女教师占51.63%。在31~40岁阶段,女教师明显多于男教师,50岁以上则以男教师为主。
在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7.10%,中学一级占19.60%,中学二级占3.30% ,说明此次调查对象大多数为各地区骨干地理教师。
样本教师中,教龄超过20年以上的教师占49.70%,16~20年的教师占37.30%,90%以上的教师教龄超过10年,教学经验十分丰富。
从样本教师所在学校的地域看,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来自城市的教师占49%,来自县城的教师占32%。乡镇、农村的教师分别占18.3% 和0.7%,以来自城市学校的教师为主,应该说都是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
样本教师中,每周授课时数11~15小时的教师的占48%,授课时数16~20小时的占13.30%,20小时以上的占2.70%,1~5小时的占6%,6~10小时的占30%,授课任务较重。
样本教师中,大多数任教年级为初一、初二。任教高中各年级的教师较少,均不超过10%。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参加培训教师的男女比例大体相当,30~40岁的教师占90%以上,90%以上教师的教龄超过10年,职称为中学高级的教师占77%,初中地理教师较多。说明均为各地区中青年骨干教师,职称以中学高级为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条件较好,但授课任务都相对较重。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SPSS软件,对本次调查问卷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转换,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统计分析,教育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整合现状基本情况如下。
从图1样本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时间看,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时间为6~10年的占49.10%,0~5年占42.10%,11~15年占8.80%。说明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在使用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方面都有一定经验。
从图2可以看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28.90%的教师每周使用1~2次,21.10%的教师几乎每节课都在使用信息技术,几乎不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仅占5.30%。整体上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大多数教师是每周、每月或每学期使用信息技术。
从图3可以发现,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方面,反映最多的问题是“自制课件花费时间、精力大”,其次是“缺少配套的软件资源”,“缺少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课时紧”、“学校没有相应的硬件设备”等。教师反映最少的问题是“不感兴趣,缺乏应用的动力”。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教师在使用教育信息技术时,主要是因课时紧,教学任务重,自制课件花费时间、精力大,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缺少配套的素材资源、设备和工具,教学任务重,在实际的课堂中,很少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图4反映,样本教师中,39.3%的教师技术应用状态属于明白阶段,25%的教师技术应用状态属于熟悉阶段,21.40%的教师技术应用状态属于学习阶段。而知晓、调整、创新阶段均不超过10%。说明样本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独立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仍有一定难度。
如图5、图6所示,样本教师所在学校仅有10.7%的学校配有地理专用教室,并且在地理专用教室中大多数的仪器设备仍为传统的仪器、模型、挂图,仅有7.8%的地理专用教室配有计算机及相关设备。
如图7所示,59.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般,而认为较强和较差的仅占22.3%和17%。说明样本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高,普遍需要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前所述,参加调查的教师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城市学校的骨干教师,代表的是教学条件相对较好、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教师群体,这一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尚且一般,那么更大多数的教师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更不容乐观。
如图8所示,在参加调查的样本教师中61.3%的很少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地理教学实验,10%的教师根本就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过,而选择经常和一般的教师仅占3.6%和24.3%。结合问卷调查中的其它问题发现,由于教师课时紧,缺少必要的仪器、资料等辅助设备,教师很少在课堂中开展地理教学实验。
如图9所示,在课堂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教学挂图、实物模型、标本及仪器。而投影胶片、幻灯片、网络及软件资源、GIS、RS较少采用。说明目前地理教学中采用的信息技术手段还主要是一些通用的多媒体手段、常规的教学挂图等,有20%的样本教师用到网络及软件资源,很少涉及地理学科专有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以上情况看,教师因课时紧张、信息技术工具与资源不足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处于早期应用阶段。多数教师是应用技术支持自身的教学,较少教师开展较高层次的支持学生学习的技术应用,而且主要还是一些通用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缺乏具有学科特色的支持学习的技术工具。
地理教学现状分析范文5
关键词:中学 家庭体育教育 现状
前言
体育慢慢深入家庭,能在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又排解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所承受的竞争压力,给家庭成员提供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与慰藉,起到改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沟通思想,活跃家庭气氛,提高亲和力、凝聚力,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使家庭成员获得全面的健康,去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慢慢地深入家庭,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体育锻炼,是群众体育活动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将成为未来每个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解中学生家庭体育教育现状,使家庭教育走出重智轻体的误区。重点调查家庭对子女的体育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开展家庭体育锻炼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中学生家庭体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提出建议和对策,为中学生家庭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遵循随机抽样原则,运用抽样法选取了岳阳市第二中学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
1.2调查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针对本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计算机检索系统查阅了《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和《科技文献通报》等有关家庭体育教育的论文和论著,对收集的信息加以分析、研究。
1.2.2调查访问法
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岳阳市二中部分的学生和家长进行走访,咨询教育方面的专家,就论文的某些问题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依据社会学调查理论与方法制定、发放、回收问卷,问卷制定过程中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为论文的分析提供了实证材料和数据共发出问卷125份,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96%。收到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98%。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影响家庭体育活动的因素
(1表示工作学习时间长,没有时间 ,2表示无体育兴趣,3表示无人组织,指导、4表示合适的器材,5表示没有场地,6表示经济方面,7表示懒惰,8表示其他。黄-百分比、红-人数)
图1影响家庭体育教育活动的因素
从图中1可清楚地了解到影响家庭体育活动的因素。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排在首位的是“没有时间”,说明了岳阳市二中学生的学习比较紧张,学习压力较大,也或许是因为中学生在其生活方式中对空余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其次家庭成员没有共同爱好,也制约着家庭体育活动。结合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对象来看,中学生大多数是跟朋友同学一起活动,说明朋友同学之间的共同体育爱好使中学生更多的与朋友同学一起参加。有少数人跟家人一起活动,不排除家庭成员的爱好对家庭体育的影响。假如家庭成员能有共同的爱好,中学生能更多的与家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可喜的是认为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为零,说明中学生都对体育活动有兴趣,都愿参加体育活动,但是客观原因制约着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家长对体育课的认识浅薄是制约其子女参加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2.2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家庭体育影响
从对岳阳市二中部分学生父母的学历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 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很少,只有15名,占总调查的13%;专科文化程度的也只占到了总调查的21%;高中及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了总调查的一大半,有65名,占总调查的54%;父母低文化程度的也占到了33%;父母的学历对家庭体育内环境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家长的体育健身态度是影响子女参与体育健身的关键因素。家长喜欢体育的程度与反对子女从事体育的比例呈负相关,家长受到的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提高孩子的体质健康重视程度也明显要高,他们通常都会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积极支持孩子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但是,也有少数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和大多数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家长,由于对体育健身功能认识不足,没有形成体育健身的正确观念,认为孩子参与体育健身是浪费时间,反对孩子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由此我们得出父母的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家庭体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的效果。
2.3家庭生活水平对家庭体育影响
家庭的生活水平是指家庭收入的高低以及家庭负担所带给家庭的承受能力,这是学生能否受到良好家庭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也是决定家庭体育教育在家庭中开展是否顺利的先决条件。
表1 家庭收入水平
表2 家庭消费情况(月)
表1中说明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子女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基础因素之一。有研究报道,家庭所属社会阶层与体育参与有密切关系,社会经济状况优越的家庭体育参与程度也趋向于高水平,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即家庭收入的多寡与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存在正相关。表2中数据说明,家庭经济收入的高低与体育消费水平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体育消费与家庭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呈正相关,家庭体育消费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而增大。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只占到总调查的9%;生活水平一般的占到了44%,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率;有34%的生活水平较差,对家庭体育教育也是有心而无力的;而更有13%的家庭生活水平差,对家庭体育的关注甚少,且对家庭体育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程度,也未有正确的认识。
3.2家庭教育态度和行为对家庭体育影响
(1重学业健康指导;2重学业无健康指导;3没有考虑)
图3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目标
从图3可看出,绝大多数家长对体育能增进孩子体质健康、调节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但是,现行的学生升学制度,造成了家长对孩子文化成绩的重视,超过了对孩子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视。因此,有许多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体质的培养。总体上看,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较高,对学习及智力发展比较关心,但存在重智轻体,体育教育观点不明确的问题。家长在重视子女学业的同时,也希望孩子有健康的身体,但体育教育意识性差。调查发现:家长对孩子的健身活动完全依赖于学校的安排,忽视了家庭在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方面的应有作用。这是在开展学生家庭体质健康教育活动中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体育教育行为是指父母对待子女体育锻炼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这将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激情产生直接的影响。
表3父母对子女的体育教育行为
从表3中可说明家长在家庭体育教育中,无能为力,口头说教任其发展是家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法提供现有条件,不能积极为孩子创设环境,不能用身体力行带动影响孩子,说明家长的体育教育行为、态度、观念确实存在问题,只求表不求本。
3 建议
3.1 树立科学正确的健康理念
国家有关部门应从管理机制入手,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升学考试和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机制。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重视对孩子的“健康投资”,通过营造家庭的体育健身氛围,使孩子养成自觉锻炼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2 营造融洽的家庭体育氛围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体育爱好,结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激发孩子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家长要身体力行,带领孩子进行体育健身活动,这对促进家庭亲人间关系的融洽和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进行必要的家庭体育投资
家长应尽可能地为家庭体育健身活动投资,为孩子添置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器材,如经济条件好的可以购买健身器材、假日体育旅游、聘请家庭体育辅导教师、送孩子到专业的健身俱乐部等。
3.4 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家长应主动跟学校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情况和体质健康状况。学校要做好健身知识的宣传工作,让家长知道科学评价孩子体质健康的标准,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报告和相关的健身运动处方提供给家长,指导家长利用空闲时间安排好孩子的体育健身活动。通过家庭和学校经常性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在孩子体质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
3.5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体育教育观
现在家长的认识主要受制于高考制度,就业形势,社会文化传统等。“重智轻体”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所以要帮助引导家长们学习新的教育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潮流,为自己的孩子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引导和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教育观,就是要使每个家长具有全面而长远的素质教育意识。其次,引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再次,引导和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处理好孩子的文化学习投资和体育锻炼投资。其实“知子莫若父”,做好“文”和“武”的投资平衡是很关键的,要把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健康中成长。
3.6 家庭在家庭体育教育中应承担恰当的责任
对于孩子的体育教育问题,家长必须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主动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在家庭体育教育中,首先要使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生活、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如果不牢,构筑的理想大厦迟早都会倒塌;其次要坚持“快乐体育”的基本原则,积极参与孩子的家庭体育活动计划制定,督促他们持之以恒,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再次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等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确定家庭在体育教育中的位置,主动配合学校、社区共同做好体育教育工作。
结论
父母的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家庭体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实施效果,父母的学历对家庭体育的内环境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经济水平是影响子女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基础因素之一,是决定家庭体育教育在家庭中开展是否顺利的先决条件。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即家庭收入的多寡与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存在正相关。
家庭体育态度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父母对家庭体育教育的思想是学生能否更好的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是在开展学生家庭体质健康教育活动中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即父母的体育态度决定学生体育参与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山灵团. 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有效结合[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12) .
[2]李淑梅,卢莎,金长伟. 谈家庭体育的社会功能[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12) .
[3]石伟铮,章连娣. 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有效结合[J]. 浙江体育科学 , 2004,(01) .
[4]万益民. 我国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若干关系探讨[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 2003,(06) .
地理教学现状分析范文6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 现状分析 解决措施
从地理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来看,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知识跨度大,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实际,从其研究对象来看,地理学科不能单纯地归纳为自然学科或者人文学科,它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学科的结合体,既有自然科学性,例如研究山川、湖泊、宇宙、气候运行的规律与特点,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例如人地关系。
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教学指导教育工作者,要想真正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学的知识与技能,脱离单纯乏味的知识灌输,一方面要不断地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的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当今国际国内社会发展局势的纷繁复杂,全球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地球环境的和谐共处,让“我们确信,要理解和发展当今及未来世界就不能离开地理学”。但是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育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教学现象和教学习惯,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认知缺乏一种素质和能力的还原与归位。综合来看,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认知错位——“副科”心理,老师和学生对待地理学习不够重视。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无论是中学文科班还是理科班,老师和学生都缺乏对地理学习重要性的足够认识,理科班的学生更是如此,仅仅为了应付会考,上课只是随之一听,课下缺乏复习与预习,考试时死记硬背,缺乏归纳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而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也是流于形式,尤其在文理分科前的学习阶段,导致学生形成一种“副科”心理。
2.教学方式错位——灌输式教学,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地理课程教学需要赋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实验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而当前,许多教师仍然秉承单纯的知识体系传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一方面有教师自身教学习惯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学设备缺乏及针对教学现状缺乏改革的魄力和决心。
3.教学内容设计错位——地理教学内容设计重理论轻现实。
国外的地理教学就特别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现实性需要,这是英国“Geography Matters”教材中的一课:设想你的家乡发生水灾,深度60厘米,用尺量出它的深度,列出对你和你家人及周边环境可能带来的所有损失和产生问题,所有可能的应对措施,所有能给予你们帮助的个人和团体的名单并分组讨论每一服务组;阅读洪水故事,写出洪水期和过后的感受;设想你是当地市长,写一份关于洪水防治的计划书……
国内的地理教学课堂,经常忽视学生的现实性需要,忽视学生对自然灾害问题的应对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仅仅停留在对知识枯燥乏味性的单向传授,尽管教材中有许多现实性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教学内容时缺乏应用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设计重视理论讲授。
4.教学反思意识淡薄——缺乏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
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上45分钟,而在课后,更需要静心沉思: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在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构建立体地理教学模式,全方位提高地理教学成效的措施
1.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一个真正高效的教学,应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教与学割裂必然是一次失败的教学实践。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融为一体,应当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如在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时,教师就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充当“教师”的角色,将讲授课程内容的大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来介绍区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由学生结组讨论我国的能源保护问题。
2.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更直观地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
《地理新课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例如,讲授地球气候变化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观察“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pm2.5空气污染的成因”、“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的影响”。
地理教学贴近生活,通过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充实地理教学资源,合理使用地理教学教具。
“中学地理教学用具,简称中学地理教具,地理教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地理知识和学习情境的器材,其是校内地理课程资源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地图、资源、模型、标本、教学软件、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使用的专有教具也可分为:平面教具、立体教具和可操作仪器”。
在实际地理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配合使用不同的教具,比如地理图像、多媒体、实验器具,某些教学内容还要多种教具配合使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提高地理师资队伍素质。
“戏唱得好不用维持秩序”,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包括课堂进度的掌控能力、课堂设计的吸引能力、教姿教态的完美展现等因素,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素质。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心理,发挥其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搞好教学。
5.加强地理课程教学管理。
校方对地理课程教学的管理,包括教学行政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两个方面,学校管理者要合理而科学地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方法、教学管理章程,同时加大对任课教师在备课、课程教学、教案、考评等方面的检查管理力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任课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为教师提供一个良性竞争和发展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地理:不但学会还要会用[N].中国教育报,2002-08-20.
[2]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刁传芳,高如珊.中学地理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王民,张英,沈红.当今德国地理教具评介及对我国地理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