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经济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经济的现状范文1
1.1粮食产业快速发展,产量显著增长,产值首次突破8905万元2013年,全镇粮食总播种面积6570.13hm2,产量36520t、人均有粮467.0kg、产值890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4.67hm2、2997t、33.7kg、1075万元,其中产值增幅达18.0%。在工作中主要做到了“六个狠抓”:一是狠抓“两杂”良种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狠抓粮食播种面积及农技措施的落实;三是狠抓农业科技样板建设,辐射带动全镇发展;四是狠抓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不断探索增收路子;五是狠抓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技培训,提高广大群众种植水平;六是狠抓抗旱救灾工作,实现“大春损失秋冬补”。
1.2畜牧产业稳步发展,产肉明显增长,产值突破1.98亿元2013年,全年实现肉蛋总产11656t,产值1.98亿元,总产比上年增加1822t,产值比上年增加3600万元,增幅达18.0%。在工作中,做到了“六个认真”:一是认真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确保畜禽安全;二是认真抓好生猪养殖镇级小区建设,以点带面,促进生猪产业规模发展;三是认真抓好畜种改良,提高畜禽商品率;四是认真抓好生猪养殖贴息贷款发放工作,大力支持农户发展;五是认真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畜牧业生产领导组,领导组成员及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工分片包干到各村指导畜牧业生产;六是对工作进行认真考核,对完成任务的村和目标责任人进行奖励,对成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优先推荐晋升高一级职称,对完不成任务的村和目标责任人进行惩罚。
1.3反季蔬菜产业成效明显,产值增长较快,产值突破1.334亿元全镇2013年完成反季蔬菜种植3820.00hm2,实现产值1.334亿元,比去年增长15.0%。其中,冬早蔬菜3046.00hm2,夏秋冷凉蔬菜774.00hm2。在抓反季蔬菜产业中,主要突出4项重点:一是以实行种植“七统一”(即统一使用良种、统一种植规格、统一种植行向、统一播种即节令、统一配合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为重点,进一步种植规范程度;二是以科技措施推广为重点,促进秋冬农业提质增效;三是以指导建立蔬菜协会、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营销队伍为重点,确保农产品销售畅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努力实现增产增收;四是坚持以市场导向为重点,合理规划布局,积极发展以蔬菜和冬早马铃薯为主的种植开发,建立夏、秋、冬蔬菜样板示范区,引导农户选择生育期短、效益好的蔬菜品种进行种植,实现短期内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1.4蚕桑产业快速发展,蚕茧产量、产值大幅增长,产值突破3296万元2013年,全镇养蚕农户5968户,比上年增加955户;产量914t,比上年增加127t,增14.0%;产值3296万元,比上年增加687万元,增21.0%;蚕农户均收入5523元,比上年增加318元,增长6.0%。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镇村干部的团结协作,得益于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在工作中,做到了“六个狠抓”:一是狠抓专用蚕房建设,实施蚕房补助政策。蚕农新建一间标准蚕房,政府补助2000元,有效提高了蚕农的积极性;二是狠抓种养技术,镇政府和蚕茧站长期派专人分片包干到村组,对桑树田间管理和养蚕环节进行指导和督促;三是狠抓小蚕饲养质量关,病蚕、弱蚕和体重指标不够的小蚕,严禁发放给大蚕饲养户;四是狠抓蚕房消毒工作,蚕茧站派专人在每季养蚕10d前,对所有养蚕农户的蚕房进行统一消毒,明显提高了消毒质量;五是狠抓小蚕饲养户的管理,严禁克扣小蚕数量,对克扣行为进行严惩;六是狠抓蚕茧收购,在蚕茧收购期间,镇政府派专人监督,确保公平、公正收购蚕茧。
1.5烤烟产业调优种植面积,烟农收入大幅增长,产值突破1143万元2013年,烤烟种植面积240.00hm2,比上年减少6.67hm2;产量100万kg,比上年减少3万kg,减2.9%;产值1143万元,比上年增加37万元,增3.0%;烟农户均收入2.8万元,比上年增加0.5万元,增18.0%。在烤烟生产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副科级以上领导分别挂钩到各烤烟种植村,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六个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补贴和收购,统一奖惩制度,有效地确保了烤烟产业的发展壮大。
2发展思路
白鹤滩镇近年来,通过全镇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镇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有效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根据白鹤滩镇实际,要以稳定粮食产量为基础,以大力发展烟、桑、畜以及劳务输出为重点,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走产业富镇、产业强镇之路。
2.1大力推广各项适用农业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作物单产,增加粮食收入
今后,在稳定全镇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情况下:一是要加大良种推广力度,使适宜区玉米良种覆盖率达96.0%以上、水稻良种实现100.0%覆盖,小麦、马铃薯、蔬菜等良种的普及率达85.0%以上,基本实现“向良种要产量,向良种要效益的目标。”每年推广杂交水稻613.33hm2以上、杂交玉米1928.00hm2以上、脱毒马铃薯720.07hm2以上;二是要加大实用技术措施的推广力度,每年推广地膜玉米1133.33hm2、地膜马铃薯66.67hm2、马铃薯垄作720.07hm2、粮食作物规格化间套4540.33hm2、水稻旱育稀植616.00hm2以及配方施肥3066.67hm2;三是全面实施沃土计划工程,年均种植绿肥533.33hm2;四是加大农技培训力度,年均开展农技培训991场次,年受训23030人,使宣传培训面达100.0%,基本实现户均有一人掌握一项实用技术目标;五是全面推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系统防治技术;六是每年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600户。通过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的大面推广,进一步提高农作物单产,增加粮食收入。
2.2进一步加大冬季农业开发力度,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土地产出率
要因地、因时制宜,重点开发冬早马铃薯。计划2014年发展冬早马铃薯2133.33hm2,并以每年递增66.67hm2速度,建立冬早马铃薯基地。通过基地的发展,辐射带动全镇冬季农业快速发展。计划到2014年,全镇冬季农业开发收入实现1.6亿元。
2.3培育2个产业精品基地,发展壮大“一村一品”,显著增加产业收入
一是培育蚕桑精品基地。从2014年起,用2a的时间,把莲塘村、黎明村、旧营村发展成为精品蚕桑基地村。平均每个基地村实现年养蚕4000张以上,通过推广先进实用的种、养技术,生产优质蚕茧,通过基地示范带动,力争实现每张单产50.00kg以上,全镇实现年总产量鲜茧1194t,产值4298万元,比2013年增加1002万元,蚕农户均收入实现6780元的目标。二是培育精品烤烟基地。从2014年起,用2a的时间,把杨家湾村发展成为精品烤烟基地村。基地村年种植面积实现66.67hm2,通过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生产优质烟叶,显著提高烟叶产量,实现年产值350万元。预计到2014年,全镇烤烟种植面积达266.67hm2,种烟农户480户,产量112万kg,产值突破1400万元,烟农户均收入实现2.9万元目标。
2.4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增加畜牧产值
一是在稳定生猪饲养量的同时,加大畜种改良力度,积极开展生猪人工授精和黄牛冻精改良,重点发展肉牛养殖;二是大力实施农田地种草养畜,积极开发饲料资源;三是全面实施动物保护工程,狠抓动物防疫密度,确保畜禽健康发展。计划到2014年,畜禽饲养户达17240户,全镇实现肉蛋总产11295t,畜牧业总产值争取突破2.32亿元目标,畜禽饲养户户均收达13457元。
3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发展农业、开发农业的基本立足点抓紧实施科教兴镇、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一是加大农技培训力度,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烟叶站和蚕茧站为源泉,组织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镇村农业科技能手,以更好地指导和管理全镇农业生产;二是以建设高规格、高标准的科技示范小区、示范样板、示范村为起点,辐射带动全镇发展。
3.2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资源优势、市场需求等区域特点,合理规划,实现“一村一品”目标即在莲塘等沿江9个村以发展蚕桑和冬季农业为主,在官村等二半山的村重点发展烤烟产业,在巧家营村等二半山的村以发展烤烟产业和生猪养殖为主,核桃村等高寒山区的村以发展畜牧业为主、重点发展牛羊养殖为主。
农业经济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现状;经济结构;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2-16-02
对农业经济发展概念广泛认可的是“农业从业人员能够获得可持久且具有增长性的收入,与之相匹配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种持续的发展”[1]。进一步对这个定义进行剖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1)经济的发展要超过人口增长比例;(2)发展的持续性;(3)生产的多样性;(4)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是农业从业者能够从农业经济发展中享有发展的成果。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以上几个特点,并选择符合乡镇发展实际情况的特点,走出一条快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评述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微细胞,其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
1.1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这可以从乡镇农业的硬件设施与软件配套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在硬件设施发展层面,农业机械化的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的水利设施逐渐完备,包括机井建设、农田水渠建设等;农业的播种、收割、运输等设备逐步完善并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乡镇“村村通”公路工程,农民社区建设,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如健身广场、垃圾箱、路灯、电箱、摄像头等都逐步开展,效果显著,大大便利了乡镇农民的生活。在软件配套方面,不断有高科技人下乡指导农业生产,乡镇社区也不断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前沿农业信息的传播;乡镇经济市场发展逐步规范,乡镇农业经济开始重视经济发展规律,探索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利用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
1.2 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变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不再走盲干、蛮干、资源粗放利用的增长道路,开始探索更符合当地乡镇农业特色的发展道路,比如在农业种植品种选择上,根据土地的特质与区域具体情况,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种,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扬长避短,发挥土地和地域资源的最大优势,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再者,对土地利用方式开始转变,提高了乡镇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1.3 乡镇农业经济结构日益优化 虽然现在的乡镇农业经济依然是靠地吃饭,但并不是一味从事过去的那种传统的生产方式,而是思考更远的生产链,日益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比如建设食品加工厂,发展大棚养鸡、养鸭、养猪等。有的甚至办起了信息网站、餐饮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业的资源限制,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农业基础建设投入不足,乡镇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2.1 乡镇农业经济结构中的农民素质偏低 老一辈的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拥有高中学历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只有大约18%,而大部分新一代的高学历水平的农村劳动力都选择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或者进入乡镇从事非农企业工作,而留守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与儿童,因此整体上看,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呈现低学历、低素质的特点,文化与技能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进程,成为农业经济更快发展的一个瓶颈。
2.2 乡镇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虽然乡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升级,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很多的乡镇农村基础建设非常落后,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作业、粗放经营、小规模生产的农业时代,离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小的距离。很多乡镇没有发展非农产业,仍以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为主,很难增加农民的收入。由于乡镇自身财力有限,拿不出钱搞水利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依靠国家的投资。
2.3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有待改革 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发展,管理先行。当前不少乡镇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松散,没有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妨碍了农业经济的管理效率。比如有的乡镇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没有与时俱进的改革管理手段与方法,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节奏,从而失去了管理本应具有的迅速反映能力与贯彻执行能力,不利于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对策
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农业发展的大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撑,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1 提升乡镇农村人口素质 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很大一部地区没有享受到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投入的成果,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首先,应当将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促进对发展教育的重视,由于城乡发展的极不均衡,国家在出台相关教育政策方面,应当向农村地区倾斜。其次,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资金是否足额、及时到位关系到教育基础设施配套的供给。第三,各级农村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的培养工作,鼓励再教育,促进农村教学水平的提升,保证教育质量。
3.2 加快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2.1 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型经营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投入要素之一,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限制条件下,如何提高耕地的单位产出量是乡镇农业经济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乡镇农业生产应积极推进农地的适度流转,采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更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2.2 加快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 乡镇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特别是在贫困农村地区,资金、技术条件差,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利用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的特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深度开发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发展与其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好地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3.3 创新农业经济管理 要不断创新乡镇企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现代农业的管理思想,更新农业发展理念。用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经济发展;(2)建立特色乡镇企业,开发更多的农业产品。发展农业市场经济;(3)加大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力度,走科技致富的道路。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问题;障碍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037-02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及特征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概念是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被提到,所谓的“新型”,是相对于传统经营方式而言,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和发展,具有相对较大的经营规模、较好的物质装备条件和经营管理能力,劳动生产,资源利用和土地产出率较高,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
专业大户是指专门从事农业中某一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主要包括家庭副业自营户和承包经营户,其经营领域较为集中、生产规模较大。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的目标,从事适度规模、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并销售品牌农业产品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互助经营为特征、社会化服务为内容的一种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其发展经历了由技术协会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转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企业通过订单合同等方式将农户与市场想联系起来,实行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是指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环节为农业生产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的经济组织。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已经成为解决农户分散经营困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
主要特征包括:一是适度的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高于传统的农业家庭经营规模,无论是专业大户还是家庭农场,其经营规模都高于一般的农户,并且能够实现对自身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取得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二是集约化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的小规模家庭经营相比,具有优良的物质装备,比较高的生产技术,具有现代的管理意识,对资源要素进行集约利用,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的利用率都很高;三是专业化生产,专门从事农业生产,能够实现对自身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投入要素的使用率;四是市场化程度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按照市场的需求安排农业生产活动,能够实现和市场有效地衔接,商品率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传统的农户。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及问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
随着外出务工数量的增加,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以及政策上的调整和支持,使得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持续上升,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和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方兴未艾,农村出现了大批的专业大户。由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大量的养殖散户退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快速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等多种合作社形式,成为组织农户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对接龙头企业、开展市场营销的有效方式。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流通、建基地、强产业、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群体作为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发展进入新阶段。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前农资生产、购销企业和产后农产品运销企业开始大举进入农业生产的领域,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农户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一大批的农户提供农资和产品购销等服务的组织迅速地发展起来。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农业经济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 农机 专业合作社 现状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12-01
一、引言
马鞍山市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部,介于江苏省南京市与本省芜湖市之间,地处长三角城市群顶端,同江苏省江宁、高淳、溧水3县接壤,与江苏省边界线总长度为126.9公里,拥有长江岸线20公里,是安徽省重要的沿江、沿边县份。全县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总人口64.65万,辖10镇4乡。长江黄金水道、皖赣铁路、205国道、314省道和马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县城4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两座机场 ,县城8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6座长江大桥 ,宁宜城际铁路正在修筑中,芜申运河也正在开挖。水、陆、空交通运输十分快捷。全县耕地面积65万亩,水面47万亩,属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也是全国粮棉生产大县。近年来,当涂县上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紧围绕“全省争第一,中部争十强,全国争百强”的奋斗目标,上下一心,凝神聚力,锐意开拓,顽强拼搏。
二、现状
在省、市的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当涂县始终坚持把培育、扶持和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当涂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的现状来说,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少部分合作社能正常发挥效能外,近60%的合作社几乎是徒有虚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成立合作社,国家有补贴,就可以享受一部分国家资金,可以不劳而获;一是成立了合作社,国家就应该扶持,忽略了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这一根本。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这些农机专业合作社几年来还停留于松散型组织的状况,以致不能充分发挥合作社应有的作用。
三、改进建议
为改变上述不良状况,促使农机专业合作社走上良性运转轨道,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从而推进农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重视和扶持。只有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有了足够的重视,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体现合作社的优势,才能充分调动合作社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自觉维护好合作社的形象,加强内部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扶持可以实现点、面结合的方式,对于粗放型的合作社,给予少量的资金补助,引导和促进他们规范化运作;对于合作社经营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可以重点奖励,扶持其进一步做大、做强。
2.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题调研,推动有关政策的落实。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不是靠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所能办成的,它离不开财政、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支持,这就需要各部门形成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联动机制与协同效应。在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进程中,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引导合作社发展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不断加强其自身造血机能,促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3.种模式:一是农机大户带动型。二是种粮大户创办型。三是企业团体资本投资创办型。四是村集体领办型。
4.加强农机部门和农艺部门的结合。 农作物的培育和生产管理,离不开农业生产专业技术,为促进农业增产,必须加强农机、农技的有机结合,使他们自觉协同为农业生产服务。如种子的培育,农作物的田间、水肥管理,病虫害的防治等仅仅靠农机一家,是很难顺利完成的。这就需要农机、农技部门摒弃行业偏见,加强沟通协调,同心协力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5.切实做好农机使用培训。 应该继续运用以往发挥过效益的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农机使用的培训,如农机化学校(农业机械训练班)和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一如既往的开展好农机使用技能培训;搞好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努力培训阳光工程学员,扎扎实实的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进一步加强当涂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的建设,培养更多的诸如农机操作员、农机修理工及其他专业性或复合型人才。
四、发展前景
农机装备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需求,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1.农机队伍的不断壮大,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越来越多,造成了农村劳动力极度缺乏,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劳动力来替代原有的人力,农机化生产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2.随着农机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机化生产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会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产前、产中,一直往产后延伸,几乎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应用农机化生产手段和技术,这就能使更多的劳动力日益从农田里解放出来,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改变了农民原有的生产理念,农民不再死做田,做死田。 而新的农作方式,又促进了新型农民的产生,这就又为农机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奠定良好基础,能较好促进农机产业化生产的发展。
3.农机产业化经营的成功,将更加刺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民,从新型农业生产中尝到了越来越多的甜头,这促使一部分农民自觉加入农机产业化经营的行列。
农业经济的现状范文5
1.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况。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生产中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真正、有效地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已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发展开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将将环保产业领域的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指导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大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与危害最小化,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而言,主要是在循环二字。它从根本上要求优化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减少污染和减少废弃物,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必须形成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小规模的生产,没有宏观的把控性,必须要有着系统的把握能力。农业循环经济的生产的每一环节都必须连续产业化,形成一个循环发展、可持续的产业链条,不断实现农业的多元化、产业化,促使农业发展的各部分都能够很好地、稳定地循环发展。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作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各地农村乡镇企业沉淀下来的不良资产问题。将废弃厂房和设备等予以充分利用,略加改造即可成为大农业的养殖加工生产基地。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的融合,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的优化问题上比较明显,比如黄粉虫产业,它是将传统生产的废弃物,经过循化利用,转化为生物能源和蛋白质,非常有效解决海水养殖业所必需的蛋白质和饵料等问题,这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很受期待。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的广泛应用,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多元化,这样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在发展过程中可向广大农民快速普及农业科技的科普作用,进而促进劳动力的优化、升级,帮助农村地区形成自我循环的造血功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我国农业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生产,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虽然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工业化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对在农业发展领域还是比较缓慢,农业产业化、多元化发展后劲不足。先进设备和农业科技还没有跟上步伐,因此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很受局限,主要模式还是以传统套种、间作结合现代农业科技联合发展,重点在于节水、减少占地面积,促进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各地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推动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山东是农业大省,主要种植玉米和秸秆,山东就因地制宜创建秸秆综合利用和玉米收割等创新农业机械化,还不断探索出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方式,饲料加工、秸秆还田等农业技术,仅秸秆综合利用这一单项,全省每年都增收在10亿元左右。为了解决传统漫灌蓄水存在的问题,它不仅要求蓄水厚,而且漫灌也不利于水稻整体水分的吸收,严重浪费水资源,导致水田里肥料、养分的流失,浙江省余姚市成功试验了“无水层灌溉水稻技术”,在水稻生长期间尽量少灌水,进行无水层灌溉,减少水分流失。珠江三角洲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典范,尤其是传统农业循环经济备受推崇,有400多年种桑养蚕—养猪—养鱼良性循环的历史,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垦滩涂资源,在路旁、河畔、渠边和宅前屋后的空地种树,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1.从基础理论入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要不断推进,认清农业循环经济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只是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能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者要从科学认知角度出发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支撑。
2.农业循环发展意识要深入,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农业循环发展能够实现大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与危害最小化,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意识要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与支持。然而现在农民的认知度并不是很强烈,这就必须根究现实情况,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宣传农业循环经济,促使农民都参与进来,一起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经济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农村小学教师 专业发展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81-0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提升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明显的暴露出来。
一、领悟课改新精神,追根求源找问题
1.领悟课改新精神,反思教学新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教育教学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如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数学素质多维评价指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指标上的发展,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促进其综合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是教学工作中的核心部分。只有学生敢“创”,乐意去“创”,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新课标更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以人为本。而信息时代学生的个体差异呈现出不同见解以及教材的灵活处理让学习滞后的老师处于被动地位,很难适应新课改精神。
2.探究师资新现状,追根究源挖症结。(1)大部分乡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严重,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能力及时提高。很多村小的老师平均年龄接近五十岁,部分老师已经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和平稳退休、安享晚年的心态,使整个学校的教师学习氛围严重受到影响。(2)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或者很多年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育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谈不上专业水平发展。(3)教师的学习意识不强,专业精神匮乏。部分教师满足于做“教书匠”,缺乏专业归属感和专业成就感,缺乏专业发展动力,碌碌无为,得过且过。(4)少数教师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一门心思只想赚钱,做兼职,把教学当副业,心态浮躁,不能静心做学问,安心搞教研,不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对教育教育完全处于迷茫混沌之中。(5)近年来新招聘的年轻教师中女教师占90%,一来她们只把教师这个职业当饭碗;二来家与学校比较远,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家务、孩子、老人需要照顾,承受的压力大、负担重,无暇顾及本身的专业发展,只能一味的啃“老本”,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进取精神不足。(6)校际之间、学科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多数农村学校缺少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和外语教师,无法正常传授专业知识;二来由于农村条件差、待遇差、上班离家远,许多教师不安于农村教师的岗位,只把这个岗位当跳板,根本没安于学习,提升自己专业水平。
二、夯实教师专业基础,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1.增强职业认同,提升幸福指数。人发展的动力源于人的思想。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源于教师对职业的热爱、成就感、归宿感。其一,让学生的尊重和敬仰使教师获得成就感。教师一个重要的劳动成果是收获真挚的感情。人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学生时代培养的感情尤为真挚。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的回声一样,教师对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生也会在心灵深处回应:“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师恩感情回馈活动,让学生说出对老师的爱、尊重,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才会被唤醒,增加付出和学生的动力;其二,学校工会多组织谈心会、交流会,倾听教师的心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感觉到归宿感,认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其三,学校或教育部门要多组织教师听励志演讲,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动力,起到引领作用。只有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高了职业幸福指数,才能提高专业发展的意识,自觉自愿的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
2.开拓教师视野,促进专业发展。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逼近,老师的紧迫感也在日益加强。他们也慢慢意识到不学习就会落后“挨打”,部分教师已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对原有经验和现实的问题解决策略不断整合、扬弃和创新,最终建构一种集教学、学习、研究和创新于一体的职业生活方式。学校应该弘扬和激励这一部分老师的学习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的行为带动全体教师自觉学习。慢慢让学校形成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学校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凝聚和导向作用。
3.提供展示平台,营造发展氛围。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让学习成为生活、工作的一部分,让学习学习成为责任,教师更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教师任重而道远,只有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开拓视野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要为教师读书提供更大的支持,实施教师读书工程,引导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引领下,实践先进教学经验,学习成功做法,在读书中理解、感悟、反思、研究、交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不定期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给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营造读书的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开展协作研讨,推进发展进程。现代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不要成为“教书匠”。要懂教育理论,用理论支持实践教学行为,强化科研意识,要会研究,懂研究,出成果,在研究中提高,在研究中把握新方向,在研究中成为名师。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要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开展校与校、师与师、生与生的交流活动,多举办一些有实效的教学研讨、教学展示、教学联谊活动,让教师在宽松、民主、开放的学术研究氛围开展平等对话,合作交流,把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困惑、矛盾在交流中得以解决,从而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5.发挥课题研究,力推专业发展。学校要大力提倡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现论的指导作用,深入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并发挥参研人员的示范作用,加强科研管理的规范作用,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成为研究型教师。
6.举办竞赛活动,发展促就名师。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应多举行各种竞赛活动,如:优质课竞赛、论文评比、说课比赛、制作课件竞赛、教学设计比赛、基本功竞赛,以竞赛活动为载体,给教师搭建提升的平台,让教师在各种竞赛中展现特长,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总之,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学校教育水平的质量和高度,只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才能更好的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