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素质教育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素质教育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字: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大学生
引言: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可提出的概念,是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学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的综合素质。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阵地,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而体育教学中蕴含着非常多的素质教育内容,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又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1.素质教育的意义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素质教育是一个焦点问题。在教育界中,很多高校都在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寻找培养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而高校作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方,人才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在高校教育中,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体育教学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从本质上看,体育教学可以使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可以使人心灵更加美好。从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看,它是师生之间相互互动协作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过程,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中具有实践性和参与性。
2.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推进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所以应尽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对于高校教育以及整个社会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做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大学生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受到良好的熏染,这也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3.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3.1高校体育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影响
道德素质包含一个人的道德情操与道德修养,是人们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水平的反映,它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和道德水平。对于大学生来说,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认知的重要阶段。而体育运动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和文化形成具有指导作用,可以有效的的规划大学生行为。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把道德素质和体育教学整合起来,如公平、公正、公开和务实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尽自己最大能力去竞争,既增强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大学生形成了实事求是的良好道德品质。
3.2高校体育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形成的影响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对于人的各个器官的机能在肌肉工作过程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经常表现在人们的劳动、学习和生活当中,而在体育方面表现得更多。目前,高校体育教学都遵照将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宗旨。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不是很好,据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在逐年下降,这个趋势也对我们的大学生体育教育敲了一个警钟。俗语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见身体素质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它对人们生活、工作、劳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身体素质的提高上。而体育教学课堂上是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最佳机会之一,需要教师有效的把握住大学体育课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使学生达到良好的健康水平。不同体育项目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如篮球可以训练学生的力量素质和身体协调素质、健美操可以训练学生的柔韧性、长跑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力素质等,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教学课程,让学生选择合适他们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这对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是有非常有利的。
3.3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
心理素质是在教育、实践活动、后天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发展扩大起来的,它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有先天的和后天的。而体育教学是后天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做专门性的训练,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坚定成功的信念。如在球类课上,组使学生进行比赛,参与双方学生的目的都是赢得比赛,所以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去拼搏,而在这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敏捷思维、合理的战术、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过程中,大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心理素质自然而然得到了锻炼并有所提升。
总结: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高校体育教育已经从单一的增强体质转变为向竞技、教育、生活、娱乐等多功能融合的教育发展。而大学处在身体发育的最后阶段,通过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教育,既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又能增强了学生的素质培养。因此,高校体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说高校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 付伟平.论高校健康体育观的树立与终身体育[J].教育与职业,2010,2.
[2] 秦建.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8.
大学生素质教育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03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18 [本刊网址]http:∥
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目标,着眼于社会长期发展对受教育者群体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为特点的教育。因此,它包括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而在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它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很大的影响力。所有在强调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尤其要注重抓好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一、目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已经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调整课程体系到充实教学内容,从改进教授方法到丰富校园人文环境,到处体现了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不仅成了目标、方法和手段,而且也成了一种教育观念,这是十分可喜的地方。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是长期封闭型教学环境的特征并没有消除,课程设置过于向专业化集中,学生仍然是接受固定内容的灌输,加之教师已经习惯于早已形成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授课中体现和贯穿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仍然停留在表面上实际效果甚微;二是看似全面开花,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力渗透,而实际上在各个环节都是零打碎敲,相互之间又缺乏有机的沟通,学生接受的是零碎的,而不是系统的知识,加之缺乏具体考核考察形式,非常不利于这些知识的内化。而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最终要体现在他们对有关知识的内化,使潜能得到发挥,进而形成某种能力,完善某些品质。因而对高等院校来说,尤其是理工农医院校,很有必要使学生应该掌握的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系统化,根据不同院校学生的特点编写较为系统的教材或辅助教材,配合教学的不同环节,以讲座、知识竞赛、自修等形式使学生接受和掌握。这样,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学会一定的基本方法,在其他环节接触到这些知识时利于强化,利于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的进一步掌握。虽然仍然会因为个体的不同,内化的程度不一样,但对整体来说,接受的是整块的、系统的知识,是有利于内化的。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指大学生的文化造诣或文化素养,是包括知识在内的能力、方法、品质、气质等等。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其一,基本的或基础的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工具(如语言、礼仪规范等)和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就应该属于此类);二是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包括科学的、文化的、自然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基础知识。其二,学科专业知识,主要有本学科专业知识和与本学科有关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综合交叉学科知识。其三,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外的其他知识,可以根据大学生自身学习状况,有所选择的选修,或侧重于文化艺术类,或倾向于社会职业需求,或注重自身价值追求。对理工农医院校的学生,文、史、哲、艺等等都应该是侧重的重点。
大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一般能力,包括阅读、资料查询、写作、社会调查、观察、运算、试验等方面,这是每一个大学生从事工作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二是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也就是通过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一般性问题的能力。比如文科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工作总结、业务规划,理科学生的实验报告,科研规划等等。三是创新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和工作创造的能力。由于教育的滞后性特点,使得人才的能力也具有潜在性。对大学生应着重创造精神、创新意识与方法的培养。
方法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又是创造知识的武器。对大学生来说,除了知识和能力之外,方法也是其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对知识信息获得的多与少、优与劣主要取决于方法。方法是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通过有效的方法,可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的提高又能加速方法的掌握。方法也有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方法也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工作方法;二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三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基础理论。方法作为一种生存、创造和发展的手段与中介,是大学生文化底蕴中应该具备的。
品格首先是政治态度,也就是对国家、对社会制度、对宪法的态度,实际上也是对国家、对民族热爱与否的具体体现。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群体,必须具备热爱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其次是现代思想观念,也就是大学生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民主精神、科学态度、竞争观念和法治意识等等现代观念意识。再次是思想道德、大学生既要有热爱人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一般道德,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道德。
气质,按照心理学家的分类,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道德类型。但在日常生活中。气质类型十分典型的人并不多见,大多数人是近似某种气质类型,同时又具有其它类型的某些特征。气质属于人的心理品质,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染上某种特殊的色彩,却并决定于一个人的性格的倾向性和能力发展的水平。但气质又确实受文化底蕴的影响,随着知识的积累,会改变或完善某些方面气质的特征。大学生总的气质要求应该是:热情、奔放、执着;仪态自然得体,优美大方;语言举止文明礼貌,既富有青春期朝气,又富有学者风度;既富有时代特点,又富有个性色彩。
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气质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也有区别。知识是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能力与方法是知识的运用,而品格气质或精神则是知识、能力与方法的升华。因此,品格和气质是文化素质的最终体现,是文化素质的本质精神。概括地说,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就是大学生通过接受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体现出来的能力和方法、内化和外显出来的品格、气质修养,是人的精神的总和。
三、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概括起来说,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每个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不论从事任何活动,都要面对一些共性的问题,诸如人生价值、生活的意义、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有其立足点和价值导向,对问题的处理往往采取不同的手段,产生不同的结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其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在校时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等等,不仅影响着个人对多方面关系的处理和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他人和环境。因此,不论什么专业的学生,也不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首先都要学会做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给大学生提供一套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系,使之明确人生的目标、意义和价值,人对自然、社会、民族、他人以及自己应该持怎样的态度、掌握处理各种关系的程度和准则。并通过体验、实践内化为自身的稳定品格和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具有民族精神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大学生素质教育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 大学生成功 大学教师素质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成功。而大学生要成功,大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主体成功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是否能够成功,大学生成功素质获取的主要途径乃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影响因素。因为独立学院教育规律和模式与普通高校不同,所以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基于这种特点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对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会相应呈现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一、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
大学教师除了具备普遍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外;鉴于其独特性,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人文素质
当下处于时代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出现了很多不良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大众乃至对大学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抛开无节制的贪婪、商业上的巧取豪夺,制假贩假售假、腐败现象无时无处不在不说,作为任何社会堕落之最后防线的教育事业,其有的腐败程度、人文素质的低下也令人触目惊心。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薄弱、不够勤奋,家境较好,因此就会导致自我认识和控制力差,同时个性突出,自我约束力不够。在社会这样激烈的影响下,就会对学生形成腐蚀作用,出现诸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导致学生主流价值观和自我实现意识的缺失。这种人文素质的缺失必然影响大学生自身的“精神成人”和阻碍大学生 “五大体系”的全面发展和最终成功。
从当下大学人文素质现状来看,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仍然是实施大学人文教育的关键。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人格、技能,甚至教师的礼仪和服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行为学中讲到榜样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穷的,所以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效率好的关键。
(二)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是国家教育大计的重要举措,是民族的希望。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素质,创新教育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一个人没有创新思维是没有大的的成功的。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必然要求大学教师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
对大学教师而言,创新是一种敬业的表现。创新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批判和怀疑精神,敢于设想和想象,敢于实践。在复杂的否定之否定中,建立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在这过程中,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时间的,对教师身心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当然,具备创新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本能地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种强烈的教学互动下,学生的智力会得到经常性的开发,有利于学生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三)实践能力
在教育目标上,独立学院注重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市场导向。实践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的标志,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偏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独立学院更强调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适应专业目标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保障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在教授方式上,强调产学研结合,不断挖掘教学空间,将课堂搬到现场,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前提是大学教师要有很强实践能力素质。在教学和科研上,大学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将研究成果投入应用转化为生产力。
(四)身心素质
大部分的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并呈现阶梯型层次,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就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大学教师身心素质的考验。只用健康的体魄,才能承受和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所谓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对教育事业的责任认定。健全的心理素质诸如:耐心、信心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要求,可能就需要耐心的讲解和多次重复的强调。
健全的身心素质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不断锻炼和提升大学教师身心素质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五)发现素质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个性突出,潜质明显的特征;鉴于此,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就提出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同步推进。那么
,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就要求必须具备发现素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要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潜质,使得学生内在的隐性素质升华为显性素质。二是教师同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失败因子,指出和督促学生能够消除失败因子,不断进步并最终走向成功。
往往不是学生缺乏意识或者创新思维,而是教师缺少发现。可见,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在学生的成功教育环节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成功的体现是培养成功人才,那么不断提升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乃是该教育理念的重要课题。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途径
(一)国家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
近年,国家不断关注和重视独立学院的发展,并赋予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国家应该颁布相应的政策诸如规范制度、经济政策等来加强大学教师素质工程的建设。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学校发展的基石,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是学校长远发展的保证。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
1善于思考,加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思考,总结自身的不足,寻找素质缺陷不断改进和提升。同时,要加强与人交流,同事相互思想碰撞,产生新的观点,有利于共同素质提升。
2参加教学培训。参加各种教学培训诸如先进教育理念的陶冶,教学技能的培训,教学竞赛的参与等,都能够在不同方面改善和提升大学教师素质。
3努力实践。实践是最有效的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投身实践,不断创新并检验。理论联系实际,总结教学得失,在自我高素质要求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结语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是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也会不断地变化和完善,但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关键还是加强大学教师素质的提升。努力培养大学教师的高素质,进而培养大批的成功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赵作斌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大学生素质教育个人总结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高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出发,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初步探讨如何将素质教育与日常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旨在研究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方法。
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根据教育部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里“人才”的定语有两个:高素质、技能型,这两个定语为高等职业教育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与实施等方面,可以充分体现高等职业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但如何体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始终是需要我们探讨、研究和实践的问题。所谓“高素质”或综合素质,有许多不同的定义。通用的定义为: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具体指学识、技能、品格、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也就是说,综合素质包括了许多心理的、性格的内容。所以,综合素质的培养难以像技能培养那样,通过一些明确的课程学习而实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着深刻的体会,那就是: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是紧密关联的,如果没有好的素质,学生难以有效地学习技能。因此,技能学习与素质培养的相辅相成,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 高职院校大学生特点
要真正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首先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认识。面对当代大学生,许多老师都会认为他们的特点与以前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第一,他们情绪、情感极其丰富。这表现在他们感情奔放,好强、好胜、好冲动,敏感好奇,追求时尚等方面。第二,他们富于理想,憧憬美好未来。这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也开始设计自己的未来,但往往表现为现实化和功利化,讲究实惠的思想相当普遍。第三,他们具有叛逆性格和偏执心理。这表现在他们自尊心极强,只想听表扬,不愿听批评,且对某些批评意见存在抵触、反感和反抗等情绪。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大懂得尊重别人。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好走极端,存在偏执、逆反心理,等等。也有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了。说起现在的大学生的素质问题,许多人随便就能列举出很多条,比如:缺乏自我控制力,缺乏学习的热情,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时间观念不强,耐力不够,没有吃苦精神等。小到汉字写不好、英语不会写,大到没有理想、没有人生目标等。当代大学生的问题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通过著书立说、通过教学实践提出并实施了很多解决方案,但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对此,作为工作在高等职业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我也始终在思考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并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一点体会,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尽自己的一份力。
三、 融素质教育于日常专业教育的探讨
在我国教育体制里,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一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然,现在这种状况在逐渐改变)。因为小学到中学培养的学生还没有直接面对社会,没有完全感受到综合素质对学生教育的压力。但大学在接收缺乏综合素质培养的学生之后,如果不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问题,将要直接承受毕业生不被社会接受的压力。因此,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专业课程老师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完成专业课教学任务,不应该在素质教育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素质教育是“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职业礼仪与修养课”的事。我个人不反对这种观点,也不赞成任何老师在课程教学中都花费过多时间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上。素质培养的基础,首先是校风与学风的养成。校风和学风养成可以通过对精神的归纳与倡导、对先进典型的树立与宣传、对进步的发现与激励等实现,并将这些融入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其次,任何科目的老师,都应该首先认识到自己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责任,并将这种责任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并不是专门花费很多时间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培训。要在日常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老师首先必须深刻体会并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很多人都会记得大学时期的一些老师,特别是那些治学严谨、勤奋博学的老师形象,往往是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现在,我们是大学老师,难道不应该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吗? 那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如何实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呢?①可以通过对每堂课内容的精心准备(大量资料的收集、整理,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教学素材的有序组织,课件的精心设计等)、每堂课饱满的精神状态、每项内容富有逻辑性和感染力的讲解、每次实验的细心操作,留给学生一个积极、进取、严谨、博学的形象,以自身的修为感染学生。②可以尝试在新课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课前动手收集资料并自学,然后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效果,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③可以带领学生以分组形式进行一些项目设计,针对他们在计划安排、时间分配、人员调度、团队合作、沟通协调、文档整理、归纳总结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融入集体。④应该激励教师尽量与学生接触(通过讲座、座谈、课外兴趣小组、班主任制度等形式),提倡老师研究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在沟通与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性格、思想、需求,针对不同的情况,指导、引导学生。
当各种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方法、时间控制方面有一定效果的时候,学生必然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他们得到的成就感必将鼓励他们向更高的顶峰攀登,这就是一种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与之相反,如果学生及老师在遇到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的时候,不是直接面对去解决它,而是回避问题、把问题留待以后解决,则必将使问题积累至多、至深,成为难以解决的痼疾,从而使以后的教学活动难以顺利实施,这就是一种教与学的恶性循环。
在一年级新生中进行素质教育,是最好的时机。因为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大学的环境、专业、课程、学习氛围与学习方法等,都有一种好奇,他们大多都盼望能在大学的学习中有一个全新的面貌,也期望通过大学的学习为自己美好的前途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新生在学习态度上是积极的、课堂表现是良好的。但往往在进入二年级后,他们就出现较大的变化,似乎一下子就不愿意听课了、不愿意学习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年级没有取得他们预期的学习效果、没有让他们感受到预期的大学氛围。因此,应该花大力气抓住新生,从生活上、心理上了解他们,解决他们的各种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转变思想,指导他们培养好的生活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从新生入学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个人职业规划,明确自己在大学生活中的奋斗目标,避免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整个大学生活中,要对学生强调学习与生活的计划性,培养他们在短期目标实现和长期目标实现中的计划制订与执行,必将有利于他们有效利用时间、资源完成大学学业。
由于个人能力、个人基础差异等原因,许多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障碍。老师应该及时引导他们对专业课学习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大学教育的关键,不要因为某门课程的学习影响整个大学生活。显然,学生素质的培养难以一蹴而就,必须将教育理念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过程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 高素质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付出很多。这就要求在专业建设规划时,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强调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使教师真正深刻理解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同时要合理安排教师所承担的课程科目数和课时数,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精心地备课、有效地授课,并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在素质教育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除此之外,每个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比如适当增加军训时间,通过军训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适当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适当增加有利于提高文学、艺术、哲学修养的课程设置等。
总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院全方位地投入,需要每位教师的全力参与,在工作中不断研究、探索、实践、总结,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大学生素质教育个人总结范文5
素质教育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
1.高校教学理念的创新众所周知,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的发展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总是在传统和改革中进行。首先,高校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高校教育必须要实现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从以智育为中心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建立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高校应该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广泛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思想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大胆创新,强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确立素质教育的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计划,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第三,高校应该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素质教育对高校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最后,高校在教学活动中要切实改变教师占据主动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高校教学活动只有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2.高校学生工作观念的创新高校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高校把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固然毋庸置疑,除此之外,高校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同时学生工作也为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安全保障。可以说,学生工作在高校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如何在素质教育的视域范围内定位高校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和功能,目前在高校的素质教育实施中尚未形成共识。由于高校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尚未明确,因而缺乏科学的素质教育计划。高校所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有的是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而开展,有的是学校职能部门和学生自发组织,带有盲目性,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高校工作的主体包括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学生工作。长期以来,高校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以服务“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学生工作格局。传统的教育观念更多强调学生工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认为把学生“管住”不出事,能够配合教学管理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运行就可以了,在人才培养上主要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工作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实践育人的重要功能。事实上,学生工作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学和科研所不能替代的。素质教育提倡的是高校全员育人教育理念,任何厚此薄彼的作法,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高校学生工作概括起来包括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科技学术与创新项目等六个方面。学生工作是影响教与学的重要变量,是高校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学生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加强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以素质教育观念对学生工作进行科学设计,统一工作标准和评价机制,树立“培训管理”的工作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思想引领为主线、职业规划为导向、团学第二课堂为载体、素质拓展训练为手段、创新工作机制为动力、党团学组织为抓手”的工作宗旨,本着“巩固基础、强化职能、突出重点、着力拓展”工作方针,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新领域和途径,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工作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功能。
以素质教育理念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素质教育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素质 非专业素质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根据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我们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将环境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非专业素质表现排在了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等专业素质前列,具有较强的非专业素质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显示出了强劲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不断发生变化,当今社会需要的“全才”,即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重点,需要广大高校学生工作者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
1 对非专业素质的理解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现在所称的素质一般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按照不同标准,素质可以分为不同种类。如果从与学生专业相关性大小划分,素质可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wWw.133229.COM
专业素质代表了一个人从事某种专业的能力和水平,它要求一个人具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技能。非专业素质是一个与专业素质相对的概念,与专业素质相比,这些方面的素质往往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特征。
非专业素质,指虽不具备专业特征,但对人的成功有非常大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的素质,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素质的综合提法。一般是指除专业性的知识、能力之外的其他文化知识、通用能力、必备人格等。
2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1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高等教育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康德曾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赋,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使人人都实现自身目的,都得到自我完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就仿佛是相互支撑的“人”字,缺少任何一笔都不行。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他才是一个健全的人,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的非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它在人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专业化和职业化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典型特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一种教育体系也不断显现出弊端。如从培养目标来看,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适应面较窄,往往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他领域了解不多甚至于完全不了解。另外,在我国现有的培养模式下,学生还不能做到完全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也不能跨专业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才能。目前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有业难就的就业现状就直接反应出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差距。因此,只注重专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非专业素质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3 非专业素质培养的内容
西安工业大学是一所“理工文商相结合,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在校生达到近2万人。2008年以来,根据就业形势,我校深入开展了毕业生调研和回访,积极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要求,结合大学生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在大学期间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以下六方面非专业素质。
1)爱校敬业精神:爱校如爱家,维护学校利益,树立学校形象。勤奋敬业,守时按点,刻苦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顽强拼搏精神:方向明确、目标专一,具有较强的吃苦精神,树立坚韧不拔的意识,为实现目标克服困难、持之以恒。
3)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很强的角色意识,定位准确,能够自觉服从组织,与组织成员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主动承担责任。
4)学习认知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主动学习新知识,乐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能够快速、准确地学习和掌握本专业以外的知识,知识面广。
5)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开朗的性格,敢于与人交流和沟通,能够建立平等、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社交面较广。
6)沟通协调能力:具有灵活的头脑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对象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能与任何人进行深入沟通并且能交到好朋友。
4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4.1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培养非专业素质的氛围。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了动员教育。首先,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重视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工携手共做,集思广益,共同致力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尤其是广大学生工作者要认真挖掘非专业素质的内涵,积极引导学生认识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理解非专业素质的内容,致力于非专业素质的学习和培养。其次,强化就业形势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明白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做到专业学习和非专业培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有意识地将自己培养成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激发其非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力。再次,将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成绩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和入党推优等联系起来,形成非专业素质培养的激励引导氛围,提高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积极性并给他们提供非专业素质拓展的舞台和天地。
4.2 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目标分年级分阶段进行非专业素质培养
将非专业素质培养与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在大学四年里循序渐进培养,通过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促使目标的实现。如一年级抓角色适应,重理想信念引导,主要围绕爱校敬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来开展,强调刻苦学习、按点守时、言行文明的养成教育。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活的重要承转阶段和关键时期,重点强化学习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精神的培养,如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学习方法讨论总结、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参加实习、实训、实践等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大舞台,培养他们的顽强拼搏精神。四年级抓职业教育,重毕业就业指导,主要围绕就业创业教育来开展,进行职业道德、就业技能、受挫心理、继续学习和成功学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如开展大学生求职技巧、职场技能、社交礼仪等专项培训,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要。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自然获得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面对就业胸有成竹。
4.3 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重视毕业生回访调研
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从教授学生求职择业技巧的“成品包装”向指导学生科学合理规划人生,有目的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的“产品设计”转变,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有准备有目的的进行创业,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来抓,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形成从大一到大四的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在常规的就业指导课程之外,尽量创造条件有目的地开展各类素质拓展和训练活动,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精神,锤炼学生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同时,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反馈和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非专业素质培养内容和方向,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4.4 广泛开展各种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高校要增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素质教育开展各类校内科技创新比赛或者知识普及活动,创造一种良好的学生科研氛围。如建筑专业开展建筑模型制作比赛、建筑设计创新大赛;文法专业设立模拟法庭、模拟律师事务所,提高学生的谈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语专业设立英语口语训练项目,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告别“哑巴”英语;各个专业和学院可对学生进行个人设计和团队精神的整体训练和专门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感性上把握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高校应积极建立和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形式,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双重身份的育人基地。
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在教学观念上要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摆在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一环。在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组织、资金、指导教师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要积极探索非专业素质的更深层次内涵,研究非专业素质教育模式,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非专业素质评价体系。
整理
参考文献
[1] 罗建国,廖小磊.建议大学实行“非专业素质教育”[j].社会科学报,2009年4月2日第5版.
[2] 陶武成.成功素质教育——场高等教育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c].光明日报,200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