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范文1

2012年中国GDP总量已居全球第二位,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率不到3%,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中国2012年文化产品出口额仅为217.3亿美元,占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只有1%左右,这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而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其GDP的21%,仅好莱坞电影就长期占有全球电影市场70%的份额。日本也达到了18.6%。中国文化产业企业可以说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千载难逢的机会。

正如陈少峰先生所言: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文化企业的发育水平,随着国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正在由“政府推动”转化为“企业主导”。如何培育或提升我国文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也是这本研究报告的研究团队一直持续不断专注于文化企业研究的基本动因。这本研究报告带来的还远不只如此:文化产业的政策解读、文化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媒体传播新势力、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和文化产业园区,在这本研究报告里都力图有所展现,这也是这本研究报告的可借鉴之处,不仅在数字上有反应,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企业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正是这种从学术的视角开始,而又不拘泥于学术研究,带给读者的感觉和震撼才与其他报告不同,这也正是这本报告的特色之处。

文化企业是做平台好还是做内容好?做平台会出现文化产业商业帝国,规模经济明显;做内容需要原创,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对于企业,政府要政策倾斜企业鼓励他们做内容,虽然内容为王是我们的共识,但现实却是平台为王。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到这个阶段,作为企业到底应该如何选择?不一定很多文化企业一定要做平台,如果一家文化企业原创内容比较多,而又具备研发创意团队和文化基因,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一定是目光远大地做内容,在每一个行业里面都会有隐形冠军,文化产业也不例外。

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是谁?为什么不是传统的传播媒体、电影院线、出版印刷?是CCTV吗?是华谊兄弟吗?不是,是中国移动。中国移动不仅在做平台,而且逐步在向内容扩展。包括百度也是在做平台的基础上向内容延展,这里也告诉诸多的文化企业一个发展路径,但是你适合吗?

《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3》所呈现出来的研究成果日臻成熟,已经不是枯燥的数据和读者的自悟,更多的是思考和启迪,在这里你要找到你想要的,还要找到筚路蓝缕征途中前行的启明之光。这也就是为什么研究团队一再强调这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报告,相信读者读完之后会更加感同身受。

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范文2

这5大难题在2016年10月26日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国际电影产业发展研讨会上都有所涉及。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与会者纷纷认为,正因为有这些难题,中国才有可能在VR领域领跑世界,而目前的当务之急则是在这5个难题中率先解决行业标准缺失的问题,建立VR的中国标准。

或迎来机遇期

在此次研讨会上,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王野霏、北京市贸促会副会长林彬、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以及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理工大学、AMD中国、乐视、派华、THE FOUNDRY等学术研究机构和影视企业的十余位专家对电影与VR的融合发展、VR对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孙立军明确表示,无论VR技术是不是电影产业的革命,还是将来有可能成为革命,重要的是电影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峰的时候,中国电影人如何面对有可能出现革命的契机。比如,现在的娱乐片经常有特写镜头。于是,在VR时代,特写作为电影语言,是否发生变化?这值得业内认真研究。

无论机遇也好,契机也罢,孙立军说,影像经历两次革命,一次是电影的发明;第二次是有声彩色。而未来的电影,暂且叫第三代电影应该产生于中国。

让VR挣到钱

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旗下赛迪智库2016年9月报告称,2015年中国VR行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56.6亿元,将增长4倍。谁也不会无视这种惊人的“野蛮生长”。

但是前景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VR怎么挣到钱却是一件难事。第一视频榴莲VR负责人赵彦说,第一视频做视频行业差不多有十多年的历史了,而据观察,整个VR行业要想挣钱仍然比较困难。而谈到VR盈利差的原因,赵彦称:“盈利的链条导致内容稀缺,大家买了眼镜以后没得可看。”

而且即便有了好内容,如何收费,也是个问题。对此赵彦说:“收费是为了更好地生产内容,下一步榴莲VR要举办的谭维维的VR演唱会,卖门票的收入也许就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

让VR电影先行先试

面对VR的机遇期,此次研讨会上专家认为,中国的VR电影与世界差距甚小,而应当以制定VR电影的中国标准为途径,应当让电影业先行先试。对此王野霏发问:怎样处理VR沉浸式体验特点,以及电影与社交媒体性质间的矛盾?如何制定出行业标准,拿出引领世界电影发展的中国标准?业内应该思考。

七维视觉CEO殷元江也在发问:VR内容问题不仅面临人才问题,而是整个行业没有标准。仅仅是VR视频的格式就有很多种,如360度一体的,180度一体的,可这导致内容创作者需要学习很多内容格式,以及各种后期制作工具,复杂而混乱。

专家们表示,所谓的行业标准应是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当同一内容的国家标准公布后,则该内容的行业标准即行废止。

行业标准应由行业标准归口部门统一管理。行业标准的归口部门及其所管理的行业标准范围,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告,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确定,并公布该行业的行业标准代号。

在谈到VR电影的中国标准时,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博士生导师翁冬冬对《中国名牌》表示,有了设备和产品之后才可以有标准。VR头显之所以出现国标,是因为有足够多的产品出现。反观VR电影的国标,因为目前还没有大家公认的形式出来。

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范文3

2014年被称为“中国的IP元年”。在这一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国家对盗版的有效治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游以及电影高速增长市场的推动等多种原因交织,促使了IP热潮的兴起。IP也随之成为了令影视圈趋之若鹜的词汇,以至于当下影视圈将“拍戏”说成是“IP开发”。这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当下中国电影制作的模式、电影产业格局以及整个中国电影生态。而据艾瑞咨询的《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最大的IP源头。而且跟其他IP比起来,根据热门的网络文学IP改编的电影如《小时代》系列、《匆匆那年》《狼图腾》《万物生长》《何以笙萧默》《左耳》《鬼吹灯之九层妖塔》《鬼吹灯之寻龙诀》等的影响也更大。因此,从网络文学IP电影切入来管窥IP电影对当下中国电影生态的影响是具有代表性的。

而什么是网络文学IP电影?网络文学IP电影创作现状如何?网络文学IP电影勃兴的原因何在?网络文学IP电影如何影响了当下中国电影生态?本文将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析,以期对网络文学IP电影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未来中国IP电影及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 IP电影与网络文学IP电影

“IP电影”即根据热门歌曲、网络小说、话剧、游戏动漫或某个经典人物形象等著作权、版权改编成的电影。首先,IP电影在创作层面、市场层面都不同于传统的改编电影;前者是根据具有高关注度、拥有庞大粉丝群的IP再创造出来的电影,是网络环境下孕育出来的影视产物,强调的是其利用原文本的市场效应来吸引观众,看重的是电影的娱乐性和票房。IP不仅意味着一个文本,还意味着一类用户群。而后者是以某作品的原型改编而来的电影,强调的是电影的创作层面。其次,IP电影可以说是粉丝电影的升级版。粉丝电影是商业电影中的一种极致产品,是专门针对非常精准的目标观众群(大多是电影明星、导演的粉丝)量身定做的电影,制作成本和电影质量都较低,将逐利发挥到最大限度。而IP电影除了针对特定的粉丝即电影明星与导演的粉丝外,还针对电影原文本如网络小说、歌曲、话剧等的粉丝,而且还依靠创作者与粉丝的互动来制造话题,通过粉丝宣传讨论来吸引更多的外围观众。

而“网络文学IP电影”是IP电影的一种,是根据影响力巨大、拥有高关注度的网络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电影。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的发展,用户规模非常大。这群用户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而他们又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体观众。当下正是他们决定着市场的走向。而且与其他IP相比,网络文学IP的故事性更强,拥有的粉丝更多,更符合年轻受众的审美情趣,更容易拍摄成电影,因而网络文学IP电影的影响力是IP电影中最大的,成为了IP电影的重头戏。2015年10月,艾瑞咨询《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指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最大的IP源头。[2]“网络文学IP电影”正以燎原之势攻占五一档、国庆档、贺岁档等重要档期。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影视圈正掀起一场“网络文学IP 电影”的浪潮。

二、 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及其原因探析

从1990年中国网络文学发端至今,其影响力已由文学而进入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而在跨媒介时代,网络文学与影视行业加速联姻。从2000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改编为电影至今,中国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数量已蔚为大观。据统计,仅2014年就有逾114部网络文学作品卖出影视剧版权,而2000-2015年已有逾100部网络改编影视剧播映。仅2015年就有《何以笙箫默》《芈月传》《花千骨》《大汉情缘之云中歌》《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琅琊榜》《盗墓笔记》等近10部网络改编电视剧首播,且有《何以笙箫默》《新步步惊心》《咱们结婚吧》《万物生长》《左耳》《鬼吹灯之九层妖塔》《原来你还在这里》《第三种爱情》《狼图腾》《鬼吹灯之寻龙诀》等网络文学改编电影上映。而2016年,计划开拍或播出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超过30部。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影视投资人关注到网络文学领域,网络文学IP改编热度不减。

而近年来不少拥有粉丝基础和扎实的剧作基础的网络文学IP电影屡屡成为年度票房黑马。如2010年的《杜拉拉升职记》使导演徐静蕾进入“亿元导演俱乐部”;2011年光棍节上映的《失恋33天》迅速成为话题电影,口碑和票房双丰收。以此为标志,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流行文化IP改编电影的热潮来临。《小时代》系列电影启用本身就具有明星效应的郭敬明担任导演、编剧,女主人公的扮演者又选择了当红女星杨幂。两人明星效应的叠加获得了更多倍的粉丝力量。虽从上映伊始就饱受争议,却创造了一个个票房神话,总票房超18亿;《狼图腾》最终坐收6.98亿;《匆匆那年》最终票房5.84亿;《何以笙箫默》票房超9亿;苏有朋导演处女作、改编自人气作家饶雪漫同名畅销小说的《左耳》票房4.85亿;据网络小说《鬼吹灯》改编的《鬼吹灯之九层妖塔》票房6.82亿……而面对网络文学IP电影的创作热潮,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它勃兴的原因所在。

(一)网络文学为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故事筛选池

毋庸讳言,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好故事缺乏,出现了“剧本荒”。因此,电影行业在题材选择方面开始主动寻求网络文学的鼎助,网络文学成为影视素材的富矿而被疯狂开采。正如网剧制片人宋鑫所说:IP的流行,对影视剧市场来说,“是对好故事稀缺的弥补”。[3]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的“互联网文学?影视剧剧本?新编剧人才”论坛上,就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优质IP的最大输出方,甚至将网络文学遇上电影定义为新的机遇。因为一方面,相对于别的IP来源,网络文学大多故事性较强,能提供较为清晰的故事结构和调性,且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与接受期待,这为改编成电影剧本奠定了基础。而且网络文学在多年市场培养与受众同谋之下形成了对题材、类型的细分。而多元的题材类型如权谋/宫斗、青春、耽美/同人、都市言情、盗墓/悬疑、玄幻/灵异、穿越、战争、武侠等为电影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类型化资源。

(二)网络文学IP电影自带粉丝,拥有市场营销优势

网络文学IP电影利用网络文学的原著品牌效应改编创作成电影,并利用其品牌营销优势来吸引观众。可供改编为电影的网络文学作品被称为“强IP”或“优质IP”。它们经历了点击率、出版量等数据考验,本身就拥有庞大的粉丝群,而且在百度贴吧、豆瓣等论坛里都有相应的专区,能引起读者的广泛讨论。因此网络文学IP电影从立项之初本身就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粉丝。而据CNNIC调研数据显示,网络文学用户中79.2%的人愿意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作。可见,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与影视的目标受众群重合度极高。这就使得二者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使网络文学IP电影的票房在电影未上档之前就有了一定的保障。与原创剧本相比,网络文学IP电影天生的话题度与庞大的受众群确实在融资、营销、发行推广等方面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网络文学有着原创剧本不可比拟的大数据优势,可以充分获取用户流量和用户喜好大数据,生产针对特定粉丝群的影视作品,做到精准的收视人群预测。

(三)网络文学IP电影创作者与粉丝双向互动

正如艾瑞《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中“网络文学IP的影视价值模型”[4]所揭示的那样,通过网络这一极具影响力的媒介,网络文学IP电影的创作者往往会以网络文学原著为话题在各平台发起讨论,与粉丝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而出于对喜欢的文学作品的忠诚,原著粉丝会提出自己对该影片拍摄的建议、看法、期待等。创作者再由此为原著粉丝和明星粉丝定制剧本、确定演员等。这样一来,可以造成未映先热的势头,提前汇聚观众,对电影上映后的票房拉动有利。而当这种宣传和热议由网络这一平台延伸到社会现实生活中,将大大提高电影的关注度,吸引更多本不是该作品的粉丝甚至根本没看过原著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该电影。即将属于特定粉丝群体的IP变成了大众娱乐话题,变成了大众流行文化,从而获得满意的票房、良好的传播效果以及IP品牌的增值。

(四)商业资本对优质网络文学IP趋之若鹜

热门网络文学作品凭借庞大的读者群、更接地气的故事、轻松活泼的风格、紧跟热点的主题等受到电影资本市场的追捧。各种形式的商业资本纷纷加入抢夺、囤积以及孵化网络文学IP的潮流当中。随着商业资本的迅速涌入,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根据观众口味定制的IP电影。这是市场的选择,也是中国电影商业化进程的必经之路。当前中国电影的投资人大部分都不是电影人,而是商人、互联网人或者跨界经营者,因此被他们相中的IP的内容和题材首先要契合他们划定的市场回报率最高的受众群体,即85后、95后年轻人、二三四线城市居民、网络使用者,因为他们是近几年来中国电影观众增速最快的群体,是观影的主力军。如《何以笙箫默》是一部从2003年起在网上连载,出版后畅销百万余册,网络点击破千万的强势网络文学IP。在电影版之前在江苏卫视黄金档首播的电视剧版《何以笙箫默》也广受追捧;2014年,《匆匆那年》的上映引发了人们对青葱岁月的青涩爱情的喟叹;2015 年,《左耳》等青春电影上映掀起了伤感青春风……这些网络文学IP电影即契合了影视公司、投资人划定的市场回报最高的受众群体,并认为这是一种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大量的商业资本投入此类电影的拍摄,并出巨资疯抢具有高价值、利于拍摄的网络文学IP。

三、 当下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对中国电影生态的影响

面对网络文学IP改编热潮,有人欢欣鼓舞,视其为中国电影野蛮生长阶段电影产业快速扩张、爆发式增长的“强心针”。如张颐武教授认为:“网络文学是影视的上游前端,它的传播为影视传播提供了检验市场的机会;影视则是网络文学的下游和后端,它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新出口,也为中国影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中国网络文学和影视之间的深度的融合,其实是未来中国文化创意生产的一个关键方面,我们将看到的是影视的持续增长会为网络文学带来新的活跃,而网络文学的大发展为影视带来无尽的资源。”[5]同时,也有人悲观地泼冷水,认为网络文学IP改编热导致了中国电影生态的失衡。不管态度如何两极分化,都不可否认当下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中国电影的制作模式、产业格局以及整个电影生态。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电影创作的文化形态和审美价值发生转变

网络文学一出生就被贴上了“粗制滥造”的标签。根据其改编的影视剧大多也被评价为“消费时代所制造的文化泡沫”。然而网络文学及其改编影视剧契合了当下年轻大众的审美趣味。网络文学与影视剧的互动让网络文学这一曾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成功走到台前,并成为一股文化潮流。而网络文学IP电影充分体现了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品”的属性,以大众消费为目的进行生产,创造属于大众自己的流行文化。虽然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但与传统电影相比,网络文学IP电影有着越来越商业化、泛娱乐化的特征。传统电影比较追求电影的主题,情节,人物,灯光,拍摄角度,构图等,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网络文学IP电影由于是利用现成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品牌效应吸引观众,资本追逐IP都想把一个个项目尽快变现盈利。这种急功近利的IP变现模式更多考虑的是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价值,因此网络文学IP电影往往创新性不足,艺术性遭忽视。即网络文学IP电影特别追求的是故事情节、人物、台词等是否符合年轻大众的“期待视野”。而电影的拍摄手法、构图等则显得不那么重要,因而电影创作的文化形态和审美价值发生着转变。大多数人都在关注影片的票房如何,但鲜有人问影片质量好不好。以至于侯孝贤导演携其新作《聂隐娘》走进大学演讲时,痛批电影圈的“产品经理导演”“每天忙着抓各种流行元素,这次想10亿下次想20亿。你每天盯着观众干嘛?电影是关于人的,你对人彻底理解,拍出来就能打动观众。你可以成功一两次,不会永远成功。因为你不是在创作,你是在帮观众找东西凑合看”。[6]

(二)泛娱乐运作模式下中国商业电影创作模式成熟

由于IP一词本身就隐含了商业价值的含义,因此IP电影从来都和商业资本关联紧密。可以说,按商业类型电影的要素特性进行创作是IP转换的关键。IP电影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环节:确定改编意向、购买版权、组建创作团队筹备制作、上映。从历年IP电影的操作过程来看,大多是商业资本主导而不是电影人(或者说创作)主导。即IP原作的改编意向由投资人或影视公司发起,电影主创团队人选的决定权在投资人或影视公司手中。电影人很难忠实于自己的艺术追求来拍摄,他们只是中间环节的打工者,商业资本全程掌控IP电影的项目进展。电影人与投资人的话语权的不平衡势必影响到处于弱势的一方的电影艺术创作进程。而IP电影的重头戏――网络文学IP电影实质上就是以期依靠原创网络文学的品牌效应吸引观众以获得高票房的电影。作为召唤特定受众主体的文本,网络文学IP电影是完全以粉丝、观众为核心的电影作品,在其投资、制作、营销、发行等环节均以满足目标消费者的核心需求为前提,观众爱看什么,电影公司就制作什么,严格遵循了接受美学的视野融合原则,很好地契合了当下中国主要的观影群体即年轻观众的“期待视野”,将中国电影的娱乐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阶段。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对传统商业电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标志着泛娱乐运作模式下中国商业电影创作模式的成熟。

(三)实现跨媒介合作与转换,改变传统电影的创制理念

网络文学IP电影是网络文学文本向影视文本的影像转换与跨界融合,跨越了网络媒介、文学作品、电影的界限。网络文学与电影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并非是同一种叙事逻辑。而网络文学所依赖的平台――网络媒介与影视媒介的跨界融合的过程既是叙事模式的转换,又是从语言文字审美向图像审美的转换。当故事从文字移向影像,其表意体制、时空观念和审美构成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电影故事的讲述方式、人物关系的搭建、情节的推进都与网络文学有别。因此,电影编剧必须要对网络文学进行重新组织与改造。但为了使影片能更好地展现网络文学的精神内核,以满足原文本粉丝的期待,原作者最好能坐阵参与电影的核心创作。由此,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转换成了更易被大众理解接受的电影形式,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形式与公众电影传播形式的合作,无疑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创制方式与观念。2015年11月27日,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在一场主题为“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的论坛上发表了一番关于编剧的新看法,称“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我们会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人写的最好,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然后我们再在这些大导演的带动下找专业编剧一起创作,我们觉得这个是符合超级IP的研发过程。”这番言论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并激怒了编剧群体。但其实他不过是说了“大实话”,因为这个路径在行业内尤其是一些电影生产形成流水线的电影公司早已付诸实践。这有点类似于“众创”模式,即用户和粉丝参与进来,将用户和粉丝的意见反映到作品创作当中,基于互联网的互动与反馈机制让粉丝、用户与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参与创造作品和IP的内容缔造模式。可以说,网络文学IP电影的创制模式是对传统电影创制模式的一次冲击。通过网络文学IP的成功实践,中国电影创作的理念和面貌日趋多元。作为一个新兴潮流,网络文学IP电影成为互联网语境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模式突破了电影人传统思维的禁锢和对“电影”的狭隘定义。在国家文化政策和新技术的驱动下,互联网与电影产业的对接、联姻和融会贯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电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电影制片模式迭代更新、电影版权运营、电影发行与放映及电影体验跃升。互联网发展模式对电影产业的作用无疑正在日益显现。

近年来,网络文学与改编影视剧频繁互动,其生产运作方式已日趋成熟。双方的借力互动似乎代表着未来网络文学与影视剧发展的一条可行性路径。但不容忽视的是,“IP作品改编为电影的原初动机已在过度商业开发下变了味;过度娱乐化和市场化行为可能会导致‘严肃电影’的缺失,大量出现的改编作品对中国电影的原创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7]如果习惯了走捷径,很可能就不会去尝试风险更大的原创。而且在电影艺术自身方面,目前这种赚快钱的急功近利的产业化运作还存在诸如类型扎堆、题材同质化、主题浅层化、故事情节雷同化、改编中的大肆编造、难以满足原著粉丝口味以至于在原作读者中口碑较差、版权纠纷、影视公司对IP的消化过程不顺畅等问题。因此在IP开发热潮中,电影人和投资人须清醒总结IP开发的经验和规律,重新找回对电影艺术的追求,认真思考IP应该如何筛选、如何改编,平衡“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

结语

综上可见,当下“IP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业的热门话题,在中国掀起了IP电影创作热潮。其中网络文学IP电影更是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以前所未有的疯狂势头迅猛发展。这不仅影响着当下中国社会的流行文化,还正影响着当下电影生产的格局和发展,乃至影响着当下的中国电影生态。但整个中国电影界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文学IP电影的劣势和潜能。只有正确的看待和开发网络文学IP电影,才能改变其“有数量缺质量”“有票房无口碑”“有口碑无文化”的现状,并真正推动当下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相信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随着用户审美水平的提高,包括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IP开发过热状况会慢慢回归理性。

参考文献:

[1]尹鸿等.IP转换兴起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2015(9):24.

[2][4]艾瑞.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EB/OL].(2015-10-31)[2016-05-13].

[3]荀超.国产电影进入IP时代:风险小商业价值可持续挖掘[N].华西都市报,2015-04-18.

[5]张颐武.网络文学与影视:一个新的文化构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5):8,9.

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范文4

国产贺岁电影《大笑江湖》的戏谑台词中所涉的影片“非一非二飞子弹”果然给力,在2010年岁末临门一脚,终于使中国电影票房有惊无险地跨过了百亿元的大关。细数一年来的电影发展,从票房而言算是有了一个满意的交代,以往国产与好莱坞的PK屡屡败北也得以扭转。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一方面给起步较晚的国内市场诸如了一针强心剂,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文化产业的空间有待开掘。

成绩与目标

业内人士对文化产业之重镇的中国电影的期待一直其来有自。从电影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这种期待在情理之中。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的《“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产业黄金五年发展研究报告》预测,“十二五”末期,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加拿大IMAX设备公司已经将中国内地视为除北美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对媒体表示,“普通百姓进电影院的机会还是太少,尤其是在有9亿人口的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像样的电影院,对于农民而言,进影院看电影还是奢望。”中国城市观众大约每四年才进一次影院,比日韩等发达国家要低得多。

事实上,存在类似问题的不仅有电影,还有网游、动漫等一系列文化产业领域。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在上海世博会论坛上说,全球已经进入了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创意经济”的竞争时代。文化部部长蔡武透露,“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6个百分点,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09年,全国动画片创作生产数量达到322部17万分钟,比2008年增长31%;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258亿元,比2008年增长39.5%。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迹象日趋明显。尽管中国文化产业在2009年经济危机时期逆市飘红,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达到8400亿元,预计2010年将会超过9500亿元,但中国的文化产业GDP占比不到5%,美国是25%,日本和英国都超过15%。

文化部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提出了今后五年内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并将采取政府投资、税收扶持、平台建设等具体方式加以推进。我们发现政府支持政策的核心就在资金,具体形式不外乎:政府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对文化企业实行税收减免、为企业搭建融资发展平台。

与资本联姻

事实上,文化产业内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普遍存在。2006年华谊兄弟总裁王中军带着电影《集结号》向招商银行贷款5000万,如今新画面张伟平又要贷款6亿为张艺谋筹拍《金陵十三钗》,电影产业借路资本的成功案例,只是存在于屈指可数的知名导演而已。相比之下,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努力了十余年方见天日才更具代表性。事实上,遭遇融资难题的更多则在于不知名却可能有好点子的中小民营企业。

在“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一样,出现了“GDP崇拜”、各地项目同质化的倾向,存在着投资泡沫风险。“十二五”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既是各地重新整合资源、实现跨越的关键期,也是个人创业、中小企业的最佳发展时期。文化产业要想成为撬动国民经济的杠杆,必须依赖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范文5

关键词:电影院线;市场结构

电影院线实质上就是各家影院的联合体,它的日常主要工作是筛选片源、排片、组织影片上映期间的宣传等系列活动。作为电影产业链条的终端,在整个电影产业链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市场结构分析

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持编著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以及艺恩咨询等的数据,2002年,中国电影院线银幕数量仅为1843块,2009年增长到4723块,7年间日均增长1.1块。但从2010年起,银幕数量迅猛增长,2011年比2010年增加3030块,达9286块;2012年突破1万大关,2013年比2012年增长5077块,达18195块,日均增长13.9块,进入2014年,院线银幕数量以日均增速约为18块得速度暴涨,3月31日,院线银幕数量突破2万块,这意味着近年每天都有2座新影院开张。

年份 全国城市院线票房收入(亿元) CR4 CR8 前八位院线名称

2006 21 51% 75.77% 上海联合、北京新影联、中影星美、中影南方新干线、万达院线、广州金逸珠江、浙江时代、四川太平洋

2007 27.88 49.55% 75.72% 中影星美、上海联合、北京新影联、中影南方新干线、万达院线、广东珠江、浙江时代、四川太平洋

2008 38.84 49.52% 74.28% 中影星美、万达院线、上海联合、中影南方新干线、北京新影联、广州金逸珠江、浙江时代、辽宁北方

2009 60.19 48.22% 73.88% 万达院线、中影星美、上海联合、北京新影联、中影南方干线、广州金逸珠江、浙江时代、辽宁北方

2010 97.47 47.58% 71% 万达院线、中影星美、上海联合、中影南方干线、北京新影联、广州金逸珠江、浙江时代、广东大地

2011 124.314 44.67% 67.57% 万达院线、中影星美、上海联合、北京新影联、中影南方干线、广州金逸珠江、广东大地、浙江时代

2012 170 41.49% 63.97% 万达院线、上海联合、中影星美、中影南方新干线、广州金逸珠江、广东大地、北京新影联、浙江时代

2013 216 38.63% 60.74% 万达院线、中影星美、上海联合、广东大地、广州金逸珠江、中影南方新干线、北京新影联、浙江时代

从表中我们不难发现:2006―2013年,中国电影院线业的CR4 和CR8 指数水平总体保持相对平稳,排名前八位的院线基本变化不大。但是,CR4 和CR8 指数却逐年递减,市场集中度呈现出整体逐步下降的趋势。参照贝恩运用行业集中度指数对于产业垄断和竞争程度的分类研究,中国电影院线产业属于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但有向低集中寡占型靠近的趋势。

二、产品差异化分析

(1)全国几家大发行公司的拍片档期,全国电影市场在不同档期的排片基本一致;

(2)虽然每个院线所使用的放映系统在品牌和型号上都不尽相同,但是其观影的视觉和音响效果却大同小异;

(3)电影院所提供的观影周边和附加服务内容基本相同,大都包括网上订票、爆米花、饮料、电影后产品售卖等传统服务项目,极少出现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服务;

(4)各院线的票房差异大都还是依赖于其地域消费水平的差异,以及旗下影院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程度,院线没有清晰的品牌定位,广告宣传也不到位。

三、进入壁垒分析

(1)规模经济壁垒:在中国电影院线市场中,具有相同或相类似规模的院线企业数量众多,各院线旗下的影院数量相差不大,规模经济效应不够显著;

(2)必要资本量:融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很多院线采用特许经营的模式扩展旗下影院的数量,院线只需承担场地租金费用和部分影院建设的费用。不仅如此,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影院和院线给予补贴,必要资本量限制较低;

(3)产品差别壁垒:中国电影院线业的产品差别化程度还不高,影院排片和服务严重同质化,大部分观众对院线还没有品牌忠诚度和消费偏好。

四、问题提出及解决措施

通过以上对于中国电影院线业市场结构的深入分析,可以找出以下问题:

(1)中国电影院线产业属于中(下)集中寡头垄断市场类型,市场集中度一般,垄断程度比较低,并呈现出逐年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各院线所占的市场份额较为分散;

(2)产品差别度很低,院线所提供的内容和服务都严重同质化;

根据上面两点问题分别提出解决措施:

1、扩大院线规模,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2012年5月,万达集团宣布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第二大电影院线AMC。虽然万达院线在国内处于第一位,但其主要依靠票房收入,收购美国院线公司,有利于引入新的商业模式,改变过度依赖票房收入的境况。同时也利于万达开拓海外发行业务,完成其产业链上下游布局。近年来,随着一、二线城市影院建设趋于饱和,可供开发的影院地点越来越少。以万达在重庆建设的一个影院为例,其周边就有六七个影院,这样显然会拉长影院投资回报周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电影院线可以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出海谋求更广阔的市场。

2、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打造自身品牌

目前,商业地产在我国电影院线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在我国已建的城市综合体和购物中心院线中,存在着扎堆布局、恶性竞争的局面,产品和服务严重同质化。但是对比看来,美国的影院已进入多品种特色化经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在田纳西州和新泽西州的连锁影院,观看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现场转播的门票是每张25美元,有数百家影院还转播国际鼓号乐队联盟世界锦标赛的精彩节目。美国约有5000家电影院配备数字放映机,在今后两年内,有望达到上万家。数字放映机尽管价格昂贵,但可以使影院有能力现场转播高清晰度节目,而且票价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这样就避免了影院经营的单一化、同质化,还可以树立影院自身的品牌。

参考文献:

[1]陈刚,中国电影院线业市场结构分析,当代电影,2012(6)

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范文6

电影产业的快速增长与国家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密不可分。2014年年中七部门的《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为中国电影繁荣增添了新的动力。

政策助推中国电影业发展

2014年6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七部门联合了《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开启了国家多部委联合扶持电影产业的先河。

通知明确了8项政策:加强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加大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电影产业发展;对电影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施中西部地区县级城市影院建设资金补贴政策;加强和完善电影发行放映的公共服务和监管体系建设;对电影产业实行金融支持政策;实行支持影院建设的差别化用地政策。

政策覆盖了电影产业从制片、发行到影院投资的各个层面,指出了电影产业与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的未来路径。

专家指出,电影业的腾飞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扶持。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已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战略层面,将着力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进中国由电影大国向强国跨越。

政策一年来,中国电影不断刷新票房纪录,在全球电影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以令世人瞩目的速度高速增长。

据艺恩咨询《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研究报告》分析,2014年中国整体电影产业规模超过687亿元;电影直接和间接消费436亿元;电影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少于50万个……

在政策推动下,中国电影产业成为新“蓝海”。

全面落实,电影活力进一步释放

一年来,相关政策落在实处,各地还加快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使电影活力进一步释放。

――专项资金使用取得实效

据统计,2014年中央财政共计安排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支出2.9亿元,资助故事影片、儿童题材影片、农村题材影片、科教影片、纪录影片、动画影片等共计217部,使得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公益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

此外,“推动电影产业发展”被纳入了2014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管理,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电影企业“走出去”、重要电影工业园区和高科技核心基地建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影片、重点专业性电影网站建设等方面。该项目当年安排资金1.94亿元,支持项目25个,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5年上半年,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的县城数字影院采取“先建后补”的优惠政策,对全国24个省700多家县城数字影院资助4.44亿元;对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贫困县”采取“先补后建”的政策,资助3.34亿元。

――电影公共服务和监管体系建设加强

2014年中影农村放映服务平成了符合国标标准的软件升级,并通过电影质检所检测,实现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该平台覆盖了约20个省区市、近90条院线的1万余台设备。同时,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数据回传系统,从远程放映监查升级为系统主动监控。

――影视传媒企业构成资本市场重要板块

2014年以来,海润影视、完美影视、万达院线、印纪传媒、唐德影视等企业分别采取借壳或IPO等形式完成上市;中影股份、上影股份、金逸院线也纷纷加快上市步伐;加上之前早已上市的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光线传媒等,影视传媒类企业已构成资本市场的重要板块。中影国际基金、上影复星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长影影视创作“摇篮基金”等一批电影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成立,使电影完片担保业务正式起步。

抓住机遇,中国电影步入“快车道”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203.63亿元;全国城市影院达到5730家,银幕总数超过2.8万块……

平均每日票房过亿、新建影院4家、增加银幕26块……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电影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表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国产影片实现了“由被动变主动,由劣势变优势,由市场跟从变文化主导”等变化,彰显出文化自信和创新活力。在各个档期均形成了国产影片的观影热潮,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好评。同时,电影产业扶持贴近中国现实生活、抒发大众情感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差异化竞争中寻找国产电影新的突破口与增长点。

《亲爱的》《黄金时代》《归来》《狼图腾》《智取威虎山》《白日焰火》《战狼》《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一年来,无论是关注现实问题还是回归历史情怀抑或是对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有一大批题材多样、备受好评的影片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