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危机下的机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范文1
推动传媒业壮大的政策机遇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新闻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对社会精神、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对发展新闻传媒业相当重视,对新闻传媒业的发展作出了详细的规划部署。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力图从根本上打破新闻传媒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壁垒,为开启应对金融危机的媒介融合变革路径奠定了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闻传媒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为推进新闻传媒业的发展。中央还出台了以114号文件为代表的利好政策文件,转企改制的传媒业单位可以连续5年享受所得税减免的优惠政策。在这次金融危机冲击中,很少有行业能够像传媒业这样得到政策的青睐。随着“国十条”的出台和4万亿元刺激内需的政策实施,以及扩大消费的财税政策陆续推出,新闻传媒产业市场也将有一个预期的活络期。因此,新闻传媒业应该抓住机遇,以扩大内需为出发点,除了稳定原有消费群体外,更要扩充农村、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等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的人群作为新闻传媒受众。借此形成更广的国内新闻传媒受众市场。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新闻传媒的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明显加快,而且国家的有关政策也开始松动,由原来的严格控制到现在的限制性进入。抓住这一机遇,对新闻传媒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深化传媒业改革的改制性机遇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中国虽是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所以,党和政府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为我国新闻传媒业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中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要用市场化方式支持精神文化产品和产业发展。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给新闻传媒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加快新闻传媒业的体制改革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新闻传媒业要充分利用当前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拓融资渠道,培育一批大型骨干新闻传媒企业,打造新型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者:鼓励有条件的传媒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到境外兴办实体。拓展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市场,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构建现代企业运营机制,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水平,从而增强新闻传媒业应对金融危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促使传媒业整合的联合性机遇
金融危机将加快媒体变革的趋势,引发传媒产业新一轮的洗牌,使文化产业面临新一轮调整,这将给传媒业提供一次转型升级的机遇。技术进步推动媒体变局。金融危机不仅加剧了传媒业的竞争。也催化了传媒业的加快洗牌。从长期来看,先进的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将是媒体变局的主要趋势。金融危机首先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使这种挑战更为严峻。加快新闻传媒产业的拓展和整合已是当务之急。在传媒板块中太多数个股惯性下跌,传媒行业正流行一股并购风潮,行业迎来了整合契机,这使中国文化企业有对外国破产文化企业进行抄底和进入世界文化产业竞争核心的机会。金融危机也给了新闻传媒业一个进军其他文化相关产业的机会,许多产业的进入门槛降低,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们一个“抄底”进入其他产业的机会,传媒业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把业务拓展到有盈利前景、回报率高的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国内外传媒巨头的发展实践证明,多元化经营是传媒业寻求快速发展、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要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新闻传媒业就必须坚持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面对金融危机,新闻传媒业在坚持原有多元化的经营上,积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社会资本和先进的运营理念,实施跨媒体、跨领域的发展,打造新的盈利点。在我国,新闻传媒产业发展的环境逐步优化,平面媒体政策相对宽松、广电媒体市场准人大门渐启、市场拓新先机开始显现、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新闻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新闻传媒业雏形已经形成,并且新闻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所以,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传媒业的新格局。
促进传媒业发展的创新型机遇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哪里有创新,哪里就可以快速发展。创新首先要从传媒业从事的业务内容开始。内容创新主要体现在栏目、节目设置,文章、节目题材和表现形式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与提高,使其始终充满活力,保持内容常新、特色突出、亮点闪烁、内容质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良好状态,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新的需要和偏好,增强他们的忠诚度。与其他很多文化产业相比,金融危机对新闻传媒业的冲击可能还会小一些。可市场需要信心,大众关注经济走势对民生问题的影响。党委、政府需要为“保增长、扩内需、优结构、重民生、维稳定”加油鼓劲,这为创新新闻传媒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据了解,2008年以来财经杂志及报纸、广播电视、网站财经新闻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都同比上升。在市场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新闻传媒业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运用文化含量高的创意和策划,为新的市场需求带来相适应的消费产品,把握商机,积极争取市场份额。加强和创新经济方面的报道,不仅在非常时期能体现新闻传媒业的媒体责任,发挥新闻传媒业在促进消费中的催化剂作用。还能加强与广告客户长期有效的合作,带动媒体广告收入增长,最终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另外,经济危机抑制人们的物质需求时,精神需求反而会增长。新闻传媒业要紧跟金融危机下大众兴趣和心态的变化,及时调整栏目。、文章的取向,拓宽节目、文章的题材,积极为大众服务,既关注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现象。又关注大众精神和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心理抚慰和文化滋养,缓解大众的精神压力。增强民众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在版面、栏目上则注重提高视觉的新鲜感,增强亲和力。只要新闻传媒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实施多元化发展,坚持开源节流,善抓市场机遇,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就完全能走出困局,转“危”为“机”,再创发展新优势。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范文2
内容摘要: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和传统服务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许多行业依然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呈现出受影响晚、抗跌性强、增速高等特征。对我国现代服务业而言,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更多的是机遇,我国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 现代服务业 机遇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在我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现代服务业的逆势上扬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道曙光。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具有产业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和带动性强、全球化和专业化趋势明显以及自然资源依赖度低、能耗低、污染排放低等特征。
我国现代服务业在金融危机中发展势头强劲
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2008年三季度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从2008年6月份的16%下降到2009年一季度的5.1%。同时,金融危机对我国传统服务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约60%的服务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其中主要是传统服务业。相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许多行业,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依然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呈现出受影响晚、抗跌性强、增速高等特征。
(一) 软件服务业迅猛发展
2008年我国软件服务业的收入为7573亿元,是2000年的12.7倍;软件出口142亿美元,是2000年的35倍。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软件产业的增长、增速有所放缓,软件出口有所下降。但软件行业仍然保持了29.8%的增速,是我国所有行业中增速最高的。中国企业家调a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9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快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45%的企业认为目前经营状况良好,这个比例在所有的行业中是最高的,而认为目前经营状况不佳只有10%,比例是所有行业中最低的。在“良好―不佳”的指标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8年为41.5,2009年第一季度为3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软件服务业的确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经营状况有所下滑,但依然是金融危机中发展最好的。
(二)生产业异军突起
金融危机使众多行业受到冲击,但介于二、三产业之间的生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力保经济增长的活跃力量。以北京市为例,2008年北京市服务业同比增长11.7%,服务业在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73.2%。其中信息服务业、批发与零售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研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等生产业分别增长16.8%、15.6%、23.9%、23.1%。生产业产业规模的扩张极大地带动了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上海生产业也呈现出受影响晚、回升快的特征。据统计,2008年上海生产业主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88.94亿元,同比增长14.3%;利润272.15亿元,同比增长13.2%。增幅不但高于全市GDP增幅,也高于第三产业增幅和制造业增幅。2009年1至4月,上海重点生产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918亿元。其中,工程建筑、管理、信息集成等总集成、总承包领域服务收入环比均大幅增长,特别是4月,环比增幅达60.7%。
(三)服务外包业逆势上扬
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服务外包业在金融危机中保持了较快增长,2008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近47亿美元。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扩大,2009年一季度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达到15.8亿美元,同比增长98.6%,新增就业岗位13.9万个。截至2009年5月,我国服务外包企业5533家,从业人员超过101.1万人。工信部数据也表明,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多数行业发展缓慢,而服务业逆势上扬同比增长75%,服务外包增长幅度更大。另据杭州市外经贸局统计,2007年杭州服务外包产业总产值为11273万美元,而2008年的总产值增加到了20342万美元,增长幅度高达80%。
(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金融危机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机遇。2008年,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增长高达76%,动漫产业增长超过了40%。在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冲击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我国网络游戏出口2008年三季度比二季度却增长了21%。据统计,2008年1至8月,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实现收入335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3%,高于去年同期增幅,高于全市第三产业增速2.1个百分点。杭州市2008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增长17.6%,高于全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在杭州高新区,动漫游戏产业2008年增长率超过了20%。上海、深圳等地创意产业增长率也远高于同期GDP的增幅。
金融危机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促进了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
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趋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这种转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了服务外包业务向我国的转移。国外很多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纷纷采取将非核心技术和业务外包的方式,降低成本和风险。我国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巨大的市场优势、丰富低廉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及专业化的服务水平成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有利因素。我国服务外包业在金融危机中的不俗表现也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二是促进了外商投资向服务领域的聚集。2008年1至9月,我国服务业领域使用外资的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10537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15.7亿美元,增长了42.6%,占同期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数和实际利用外资的金额比重分别为50.7%和42.5%。这说明,虽然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全球经济形势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我国依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地区,而且这种投资更多地流向了服务业领域。
(二)物流等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2009年1月14日到2月25日,我国陆续出台了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10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随后又在9月26日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物流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振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直接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在其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对促进本行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如在《汽车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分别把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和“现代制造服务业”作为主要任务;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把“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从12%提高到15%”作为规划目标,并把“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作为主要任务;在《纺织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都把“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产品设计与开发、成果推广、产品检测、人才培训等服务”作为主要任务。这些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将有力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加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
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08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长三角“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为长三角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8年9月初,上海及时出台审批、财税等系列改革政策,对金融、商业连锁、专业服务业、会展、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给予支持,引导现代服务业发展。自2008年9月1日起,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企业可享受按收入减支出的差额缴纳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政策。2008年9月27日,《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三个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文件密集印发,提出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通过相关扶持措施,使服务业成为浙江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广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推动经济“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根据新近出台的产业发展部署,广东将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辅助、现代农业和基础产业为基础的主体产业系统,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选择。
(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加快转移将促进其现代服务业发展
金融危机加速了我国东海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也加速了沿海地区产业向我国中西部和东北的转移。上海市有关部门领导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根据专家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就将达到1.4万亿元左右。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集中于纺织、服装、制鞋、塑料等轻工产品及机械制造、铁合金、化工等传统产业,以及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产业。从产业转移的区域方向上看,已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合作体系,如福建省主要转向江西、湖南等地;江苏省主要转向苏北地区以及湖南、河南、江西、安徽;上海主要转向重庆、安徽;山东省主要转向本省的西部地区。目前,承接转移正在成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新的发展焦点。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等地已将发展加工贸易作为对外开放、富民强省的重要战略举措。湖南、陕西等省也在积极研究指导意见、制定战略、安排部署。在东北地区,2008年9月,吉林省政府与深圳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吉林-深圳产业合作示范区,深圳市多家企业进驻示范区。东部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加速转移将会有力拉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物流、研发、金融等生产业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结论
虽然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也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契机,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疑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
当前,我国还存在一些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一是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科技对服务业的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服务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所提供的产品和信息服务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效益很低;三是服务人才短缺,尤其是结构性短缺一直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四是大多数服务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低以及缺乏足够的抵押品等原因,很难从银行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五是服务业规模偏小、品牌效应差。
我国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采取针对措施,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是以发展生产业为抓手,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二是以此次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契机,首先在软件和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扩展到其他现代服务业领域,最终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契机,加快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模式;四是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通过鼓励并支持现代服务企业开展以市场为中心、以产权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并购,鼓励现代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客户资源,进一步完善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等手段,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品牌。
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范文3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视域 格局思考
一、引言
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各国纷纷推出各自的经济刺激方案,同时通力协作,共同对抗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至今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危机的程度及其对全球经济所造成之损害的严重程度均十分严酷,鉴于金融体系所受损害的程度、财富的损失以及世界范围内过度借款的长期必要调整,对未来经济作出渐进复苏的预期必须全面,通过经济格局的分析,为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发展格局做出预测,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具有深刻的经济性和政治性根源合成、并发的特征,其影响将更为持久、广泛而深远。金融危机将全面启动新一轮国际金融乃至全球经济体系的改革进程,表现为全球金融体系朝着更加均衡、公平和综合方向改革的步伐加快,但全球金融/经济体系改革和过渡仍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金融危机推动了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演变和改变政治经济投资的优先程序,对中国提供了更多的战略机遇和挑战。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表现
1.东部经济弱势化明显
金融危机后,我国进出口情况明显下降,从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东部出口金额逐步递减。12月份出口55.29亿美元,较1月份的59.84亿美元下降7.6%;11月出口50.54亿美元,比上月下降8.59%;12月出口49.22亿美元,下降2.61%;2010年1月出口40.11亿美元,下降18.51%;2月出口29.27亿美元,下降27.03%。具体分析来看,上半年进出口金额187.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4%。其中进口77.15亿美元,下降22.1%;出口110.27亿美元,下降19.16%,进出口顺差33.1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24亿美元。对于进出口增长下降的情况来讲,据海关统计,江苏、上海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922.7亿美元和3221亿美元,分别增长12.2%和13.9%。扣除物价因素以及人民币升值因素,广东的实际增长为负增长,江苏和上海的实际增长幅度也很小。而一些处于工业化中期和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外向度低,主要靠工业支撑、投资拉动的城市,这次金融危机对其东部经济的影响非同小可,经济下滑明显,发展前景出现危机,自然会带动经济格局的转变。
2.中部发展势头强劲
我国的中部地区主要是指湖南、湖北等中部六省,这里原有的经济格局以农业和工业发展为主,金融业发展缓慢,在本次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其受挫程度远远低于依靠进出口贸易的东部地区。统计显示,2010年2月初,湖南、湖北两省相继对外2008年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大关的消息。“两湖”加上之前GDP已超万亿元的河南省,中部六省在全国13个“万亿元俱乐部”占据3席。此外,安徽省2008年实现GDP88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总量位居全国第14位。由此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部经济发展迅速,对全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面对这种经济格局,政府部门必须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利用中部的发展空间进行产业化格局控制,以便全面对抗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3.西部和东北部发展迅速
我国的西部经济发展一直缓慢,但是受欧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产业化格局向着中亚地区转移,在这种转移过程中,西部的进出口边贸产业发展迅速,例如:新疆拥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1个,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工贸易区4个,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随着中国新疆对外经贸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硬、软环境日益改善,中国新疆已成为我国西进中亚、俄罗斯的主要桥头堡和加强对中亚、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前沿。西部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确存在一定劣势,但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西部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多元经营、资源互补、和谐发展”的边贸发展精神的引导性,西部借着中亚的发展空间,不断地发展创新,正处于迅速发展的经济格局之中。而我国东北部老工业区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受进出口影响较少,凭借大型加工产业的先进性,在金融发展格局之中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处于迅速发展的经济发展背景下。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原因分析
1.金融资本
产生“东部发展缓慢、中部发展迅速、西部发展空间大”的金融格局,主要是受金融资本的影响。从比重来看,危机爆发后,东部地区投资增长率在全国的比重开始下降,从2007年6月53%下降到了2009年6月的48.4%。这种金融影响与东部金融发展速度过快,受金融风暴影响更广有直接关系,但是这种金融资本的转变有缓慢性的特征,因此金融资本的转变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基本上保持了较高的投资增长率。在2009年前后,中西部省份平均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但中国的区域差距和城乡的绝对差距还很大。我国中部地区连接海岸线的水上“国际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安全需求正在转变。金融资本的转变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东部发展缓慢,西部发展迅速的转变。
2.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面对金融危机,东部大城市的人力资源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农民工的返乡情况严重,企业为了缩减开支,大幅度地裁员情况频繁发生。这种情况虽然是人力资本转变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短期行为,但是这种短期行为必然会引起经济发展的转变。据统计:2009年~2010五年间,我国中西部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货物进出口额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平均增长分别达到12.7%、10.19%、23.22%和21.11%,创造了瞩目的成就。在快速经济发展下,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全国和城镇失业率则逐年下降,这些都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中西部的发展必然会利用这种短期人力资本的转变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的步伐,提高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积极地为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人才措施。
3.科技资本
科技资本是东部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项目,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科技发展缓慢,进口科技技术的专项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东部的科技资本受严重创伤。技术创新财富贡献增长率高于金融泡沫化速率时,危机因素会被大量吸收。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边际收益递增阶段,财富贡献也以爆发式增长,金融资本获得的回报总是慢于产业财富的成长速度,即使出现一些创新失败和财产灭失,也会由创新成功者的高额回报所弥补,宏观上危机因素被对冲或吸收,可能出现因产业发育断裂而导致全产业链投资失败,进而引发局部或全局的金融危机。总之,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条脉络,技术方面突出表现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革命,而产业革命主要表现为现代通信技术突飞猛进和新能源产业的巨大潜力。我国东部的科技先进性自然会使得东部发展有第二发展的空间,同时中西部的科技发展处于新型发展阶段,自然会在现代通信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方面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四、金融危机下经济视域的格局变化预测
1.东西部的联合性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东部发展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受挫,但是其科技发展空间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在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有重建经济龙头的可能性。而西部发展在边贸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人力资本回收情况明显,经济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经济空间。在这种经济格局面前,我国政府的经济调整战略以东部沿海地区“三来一补”,西部发展“边贸合作”的经济战略格局为主,全面地促进了东西部的经济联合性发展。为了应对危机,中国实施了扩大内需的政策:一是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医疗改革、教育产业化等,使城市居民将储蓄转化为消费;二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陆续出台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优先发展等政策,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因此,从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视域情况分析来看,经济发展格局自然会从重工业化发展、金融业快速发展向着边贸经济合作,节能经济发展为主,全面建设东西部联合产业,一方面促进国内经济消费;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进出口产业化的调整,全面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2.整体结构的转变
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我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将会出现明显的转变。(1)结构层面转变。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集中在出口领域,对出口的影响又集中在轻工业产品,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所受冲击较大,中西部则主要是重化工型产业,所受冲击相对较小且间接。(2)出口层面转变。中西部则以内需为依托,所受冲击也必然小于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东部地区,同时中西部在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对外贸易处于快速发展的金融环境之中。(3)发展阶段层面。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低,经济规模小,正如美国经济基数较大,1%的降幅都会带来巨大冲击,西部地区和东部相比经济基数较小,所受影响也会相对轻微。这三方面使得我国经济格局出现了整体化的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影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变的同时也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转变。金融危机前,实际上拉动我国的GDP增长的是高达60%--70%的是“三外”――外商、外贸、外资。
4.服务业的转变
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发展战略地位重要性的凸现,很多外资企业都加大了在中国地区的投入,从行业大背景来看,未来5-8年,服务外包将从低附加值的开发、测试向高附加值的、与客户结合更为紧密的咨询、运维、高端BPO(业务流程外包)等业务转移。面对目前的形势,由于出口市场萎缩,会为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去就业保障,回归农业。为小城镇发展提业支撑。农民工创办的企业,除去投资于农业经营和谋生型的小企业,规模稍大的工商服务业绝大部分是办在小城镇和县城。因此,在金融危机出现以后,政治转变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的农民和农村问题,激活农村要素市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建成为数亿农民提供风险保障的医疗、养老保障体系,推进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五、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东部经济弱势化明显,中部发展势头强劲,西部和东北部发展迅速。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金融危机下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科技资本的转变影响,在这些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自然会出现转变,产业格局出现东西部的联合性发展,金融发展出现整体结构的转变,农村服务业产业的转变,使得中西部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谢霖. 美国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影响[D]. 兰州大学, 2010 .1-59.
[2]巩杰. 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D]. 吉林大学, 2010 .1-58.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范文4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市场营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向世界各地蔓延,使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市场需求降低。在全球化的时代下,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国外订单的减少,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出口”这一支柱产生了较大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市场节节下滑,资金流动越来越紧张,利润由厚变薄直到转亏。在当前金融风暴肆虐的环境下,如何较快通过转型改革,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是时下中小企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然而,目前中小企业大多没有正确的营销意识,更没有完整的营销体系,这些都成为企业发展的束缚和瓶颈,因此对中小企业的营销体系进行创新,从而增强其竞争力,就显得更为现实和紧迫。
一、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已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国内千万家中小企业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型中小企业困难更为突出。日趋恶化的外部经济环境和不利的国内经济形势,使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具体来说,这种影响表现为以下这些方面:
(一)外部原因带来的困难
1.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外需环境恶化
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挤压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增加了很多不良资产,进一步降低了美国、欧洲投资者以及日本市场对于消费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发达国家对于我国多种消费产品的需求,致使我国以外贸出口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中小企业订单大量减少,生产陷入困境。
2.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小企业更加不利
2006年以来,为了减缓经常收支顺差过大压力,抑制“两高一资”型产品出口增长势头过快,国家多次调整加工贸易和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降低,使很多靠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持观望态度。虽然出口企业可通过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来抵消退税率下调带来的冲击,但过多市场价格的上涨使企业最终失去有效竞争力。
3.生产要素成本上涨,企业财力难以承受
2008年因用工成本、出口成本、生产资料成本和节能减排成本的逐渐增加,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伴随环保成本、土地资源等使用成本的走高,企业生产产品市场价格却因国内外需求量的减少而一压再压,这种利润降低、成本增高的趋势的最终结果必然使中小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二)企业内部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就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从传统市场营销到现代市场营销的转变。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西方企业更注重以消费者为中心,兼顾社会长远,整体利益来开展营销活动,营销手段越来越多元化、现代化,现代营销理念和方式层出不穷,相比之下,我国中小企业在这方面还落后很多,主要表现在:
1.没有科学的营销思想,营销理念陈旧
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观念可归纳为五种,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对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他们不重视营销观念的创新,依然抱着传统的产品观念、推销观念、销售观念不放,常常把市场营销简单地等同于商品的销售或劳务的转让。在他们看来,营销即推销。在这种陈旧观念影响下,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仍然是重生产、轻销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营销的发展。
2.没有合理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中小企业经常“集体无意识”地犯一项共同错误,即在做市场时遍地撒网,广种薄收。这种错误不仅一个人会犯,一个企业的众多经营者会犯,中小企业也会集体犯这种错误,这项错误源于中小企业经营者期望通过广种薄收来寻求心理安全感,然而,这种东方不亮西方所虚构出来的安全感从来不可能真正实现。
3.单一的分销渠道和经销商选择的错误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买方市场出现了生意难做的问题,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好多中小企业没有因时、因势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缺乏应有的销售渠道,盲目地依靠大经销商,导致产品库存加大,应收账款急剧膨胀,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从而使好多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的状态。
二、中小企业营销创新的可行性
在许多中小企业的眼中,“创新”意味着科技进步、设备更新。似乎没有大量的人、财、物力投人就不能创新。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他们对创新敢言而不敢为。实际上中小企业也可以实施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中小企业营销创新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历史较短
大多数中小企业历史较短,受老传统束缚较少,在竞争的压力下更容易接受创新的经营哲学,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相对来说更富有敢于承担风险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二)企业的规模较小
中小企业规模小,内部管理层次简单,可以大大减少内部信息流通的损失,管理及组织效率更高,管理者与员工能够共担责任,决策可以更加灵活有效,有利于激励企业的创新精神。
(三)更加重视市场及顾客的变化
中小企业实力薄弱、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以及由此而来的生存压力,迫使中小企业更加重视市场及顾客的变化。相对来说。大企业无法灵活调整,也往往不会关心环境的变动,因而创新意识较淡,反应能力也更迟缓。据杰尔曼1976年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在创新的数量和速度以及成功率等方面都要胜过大企业。所以中小企业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利用自身的优点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创新途经
营销创新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金融风暴肆虐的环境下,只有对自身的营销体系和运作流程进行优化或再造,才能突破困局。因此,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要进行有效的营销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销理念创新
营销适用于一切企业,但是中小企业因为势单力薄,资源匮乏,它们又如何面对激烈而又残酷的市场竞争呢?答案就在营销战略上利用有限的资源,挖掘最大的潜力,创造无尽的价值。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应该把如何创新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按照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结合行业和企业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树立全球营销理念
全球营销是把世界当作一个统一的市场,致力于开发某些有着共同需求及信息的基本产品,以满足全球各个市场的需求。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理念,并不意味着要进入全球所有国家市场,他们的决策、计划和行动实施,是放在全球角度去考虑和进行的,目标是通过在世界各地开展活动,尽量扩大本公司的市场,增加利润。目前来看,虽然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外订单减少,许多企业出口转内销,但并非国外市场没有需求。我们仍然要看到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国外市场同国内市场一样,也存在着未满足的市场需求。中小企业可以深入挖掘这类需求,借助网络,将产品打入市场。
2.树立绿色营销理念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非常广泛,所以绿色产品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市场需求非常广泛。面对目前金融风暴引发的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应该把握机遇,借机取代传统企业,开拓一片新的市场。
3.树立知识营销观念
所谓知识营销,就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注入有关商品消费知识内容,帮助消费者增加商品知识和提高消费素质,从而达到推介商品的目的。它以知识产品的科普宣传为突破口,培育和创造新市场,是通过指导消费者正确使用不断出现的高新技术产品来启动消费的营销革命,对于促进高科技含量产品销售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金融风暴下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直接推介产品变得更加困难,企业因此需要将产品相关知识与产品本身结合起来,增加营销活动的知识含量,与消费者达成共鸣。
(二)营销组织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往往因体制、规模等因素常处于竞争劣势,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在管理体制、组织形式、规模上进行创新。现代企业的营销组织呈现出联合化、扁平化的发展趋势。
1.联合化
随着跨国公司的普及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为减少风险,增强竞争力和节约成本,纷纷采取与自己的协作者或竞争者共同开展营销活动的行动,以求优势互补。我国中小企业也应该借鉴这样的经验,应通过联合发展来快速壮大,从而提高抗风险和参加竞争力的能力。中小企业还可以寻求和大企业建立一种比较稳定的配套协作关系,集中力量生产某专项产品,走“专、精、优”的道路。
2.扁平化
中小企业更需要扁平化运动,减少信息传递环节,提高营销效率,使营销决策更加直接、迅速、灵活。扁平化有利于企业组织成员,特别是领导成员能与客户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信息,针对客户需求和市场竞争做出高效灵活的反应,使中小企业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三)营销战略创新
1.打造自主品牌
品牌营销是指创造一种品牌价值,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性需求的同时,满足其识别(象征)需求和情感需求。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消费者选择的余地加大,对产品的忠诚度降低。品牌成为人们挑选商品的主要因素,因此,企业应该从现在开始就注重自主品牌的打造。
2.营造营销文化
我国中小企业应在立足自身经营特点的现实基础上,通过培养企业自尊感、塑造企业价值观及树立企业形象,营造一种营销文化氛围,从而走出一条中小企业以营销带动发展的新路子。
(四)产品服务创新
产品创新是中小企业营销制胜的基础。没有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就成为了无源之水。分析发现金融危机对中高档商品的影响比较大,而生活必需品由于弹性小,所受的影响非常有限。同时,受金融风暴的影响,消费者的收入降低,需求下降,特别是中产阶级的消费受到明显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加理性,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对促销信息会更加关注。当然,限于技术和实力,中小企业短期内很难真正创立质量非常好的名牌,但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策略,如将产品和服务进行贴身捆绑设计,在颜色、形状、功能、材料、款式、容量、包装、运送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延伸产品差异内涵,不仅在功能性、装饰性和个性化上赢得消费者亲睐,同时也使产品尽量突出企业形象,再加上以优质的售后服务来获得营销创新的最佳效果。
(五)销售渠道创新
1.重视关系营销
在市场竞争中,顾客具有动态性,其忠诚度是变化的,要提高顾客的忠诚度,需要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除了直接消费者外,企业还应加强与潜在客户、与政府行政部门、与媒体、与市场监督部门、与其他对企业的营销有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关系的重视和管理,才能把顾客与企业联系在一起,促进营销活动全面开展。
2.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是指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包括网络调研、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促销、网络服务等)的总称。它的特点是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中小企业只需要花极小的成本,就可以迅速建立起自己的信息网和贸易网或加入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将产品信息迅速传递到世界范围内的市场中去。
3.口碑营销
与网络营销配套的是口碑营销。口碑营销是企业策划或运用现有的口碑题材,借助论坛、博客、口口相传等传播途径进行口碑传播,以促进企业品牌推广及销售的营销方式。与其他营销手段相比,口碑营销具有定位精准、成本小、产出大、效率高、风险低等特点,是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能够采用的非常实用的营销方式。
四、结束语
总之,中国企业必须在金融风暴中进行转型升级,这是大势所趋,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是金融风暴将转型升级的时间给提前了。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其固有的特点,更应该顺应形势,以进行营销创新为一个突破口,结合自身情况并充分发挥灵活性的优势,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做出调整,迎接挑战,从而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美)迈尔斯.市场细分与定位[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牛琦彬,王洋.市场营销行为的非价格竞争策略[J].企业活力,2006(9).
3.范丽亚.如何强化市场营销[J].现代金融,2004(2).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范文5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产品;国际金融
中图分类号:F239.65
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产品内涵概述
金融产品,义称为金融衍生产品,通常是指从原生资产(Underlying Assets)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由于许多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相应科目,因而也被称为“资产负债表外交易(简称表外交易)”。金融衍生产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不需实际上的本金转移,合约的了结一般也采用现金差价结算的方式进行,只有在满期日以实物交割方式履约的合约才需要买方交足贷款。因此,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
把握住金融产品的基本特征,往往是破解其风险根源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制度创新和优化管理捷径的关键所在。首先,金融产品具有跨期性。金融产品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体制性因素变动趋势的科学预测,测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一定的条件进行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的合约。无论是哪一种金融衍生工具,都会影响交易者在未来某段时间内或未来某时间上的现金流,跨期交易的特点十分明显:这就要求交易的双方对利率、汇率、股价等价格因素的未来变动趋势做出合理判断,而判断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交易者的交易成败,
其次,金融产品具有联动性,即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与基础产品或基础性常量紧密联系。并承规律性变动。再次,金融产品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点很好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后果取决于交易者对基础工具未来价格的预测和判断的准确度。基础工具价格在市场调节下的变化莫测决定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盈亏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金融衍生工具具有高风险的重要诱因。最后,金融产品具有高杠杆性。衍生产品的交易一般采用保证金(margin)制度,而交易所需的最低资金只需满足基础资产价值的一定的百分比。保证金可以分为初始保证金(initial margin),维持保证金(maintains margin),并且在交易所交易时采取盯市(marking to market)制度,如果交易过程中的保证金比例低于维持保证金比例,那么将收到追加保证金通知(margin call),如果投资者没有及时追加保证金,其将被强行平仓。可见,衍生品交易具有高风险之下的高收益的特点。
二、金融产品所能面临的风险
(一)市场风险
衍生产品交易往往面临的是双重的市场风险,一个是标的要素风险的风险,另一个是金融产品自身的风险。因此金融产品市场参与者不仅要管理标的要素风险,而且还要管理金融产品自身的风险。尽管这种标的要素风险属于任何金融产品的内在风险,但是金融产品产生这种风险的可能相较而言更大。市场条件变化直接带给衍生产品交易自身价值的变化,高杠杆比率不仅能够使市场参与者获取高额收益,也可能使其遭受多于初始投资数倍的损失。金融产品最终是要进入市场机制的,而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风险库,因此,会使风险叠加。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衍生产品的交易方不履行支付义务的风险,它是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一种主要风险;尽管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是两码事,但在特定情况下,信用风险却与市场风险相关。场外衍生产品属于个别协商合同,从而使合同一方必须要依赖于另一方的信用,所以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的参与者都要承担这种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在衍生产品市场中,流动性风险分为两类:资金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是指一方由于临时资金短缺而无法进行到期支付。如果由于永久资金短缺而无法进行到期支付,那么由此产生的风险将归入信用风险。在金融机构中,出现资金流动性风险是由于现金流错配。对于金融交易而言,每笔交易都可能产生资金的流动性风险,但衍生产品中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一方在交易到期前无法平盘(unwinding)所产生的风险,主要发生在场外衍生产品市场中。大多数场外衍生产品在没有取得交易对手的同意之前是无法转让的。当交易一方想要结束交易时,他只有选择为数不多的交易商将原交易反向平盘,但当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时,就很难找到交易对手。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指导我国的金融产品创新
这就要把握金融产品创新、规避金融风险的基本原则。一方面,金融创新的基础资产质量应该掌握好。在以证券化为核心的结构金融理念产生后,华尔街的投行家便打开了“潘朵拉之盒”,经过投行的打扮,任何被弃如敝履的资产都能卖出去,从早期迈克尔・米尔肯的垃圾债券,到现在的次级债,共同特点都是基础资产质量存在问题。再怎么打包、重组、过手,这些垃圾资产的本质不会改变,小规模地以此类资产展开创新,可以满足少数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需求,如果规模失控,自然带来“过犹不及”的风险膨胀。另一方面,金融创新的技术要避免滥用。随着技术与模型的复杂化,新型结构产品不仅让投资者难以理解,而且设计者恐怕也说不清其真实的风险收益结构。如过于追求产品技术的完美性,脱离了与现实风险收益的联系,风险被放大的可能性便会增加。而针对我国而言,金融创新既然不能万能的鉴定、评估及控制风险,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显然不必急于推出那些人有我无的金融创新产品。
如果金融创新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趋利化、金融活动的自由化和金融业务的杠杆化,那么,美国金融市场的失败就在于金融创新的无节制。这对于我国是前车之鉴。美国的自由金融主义借金融创新的名义不恰当地放松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信贷过度扩张,引发了楼市的泡沫,并触发金融体系内大量坏账和流动性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不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的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程度不高,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不表明我们在推进金融创新或控制金融创新风险方面有什么能够比别人做得更好的本事。相反,正因为金融创新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对于证券化及其衍生品之所以成为国际金融危机肇事祸首的教训,才更需要格外引起高度的重视和警惕。
参考文献:
[1]杨涛.所有金融危机背后都有金融创新影子[N].中国证券报,2007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范文6
一场意想不到的金融危机把整个世界搅了个大乱局。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我国的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人员能否有所作为地加入到应对这场危机的行动中,这是当前司法工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我们认为,司法工作涉及社会的公信力和公平正义度,因此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这是司法机关和司法活动的应有职责。但在金融危机前面,也不能是纯粹被动应对、无所作为。这里有一个在不同领域的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人员,应具有不同职责与不同行为取向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三个字上:进――对于广大律师来说,应当要做到一个“进”字
进,是指主动出手、积极进取。由于律师属于社会的法律工作者,相对来说作为一种当事人出谋划策,规避风险、保障利益的角色,本是他的职责所在。所以在这场金融危机前面,律师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走进企业,深入厂家。对于那些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在清偿债务、破产保护-兼并等方面,在需要法律救济途径时,律师应当积极参与化解企业债务危机。
对于律师工作者来说,接受当事人的委托,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不仅只在法庭上。律师与当事人形成一种委托关系以后,其职责就是全过程的依法全力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律师职业本身就是应社会成员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产生的,维护当事人利益是律师职业产生的直接原因,律师的直接功能也应当是维护当事人利益。律师运用社会成员、公司企业所不具备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将社会成员和公司企业的权利或利益要求及其所依据的客观事实纳入到法律框架内,转换为诉讼请求,使得这些利益请求得以进入法的空间,进而实现与法官或对方当事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并获得法律的认同和保护。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经济纠纷不断增加,律师当然需要在法庭上面对法官陈述理由,极力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但企业同样还会面临经营环境恶化、资金周转困难,生产利润减少或者经营亏损,甚至面临破产风险等非讼事件。此时,律师能够依仗他对法律的娴熟了解,帮助企业化解矛盾,规避风险,寻找必要的出路,是金融危机下律师主动出击、有效进取的一个重要体现。
律师参与危机化解,可以通过非诉讼手段配合各级政府帮企业实现重整重组,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诉讼。按照破产法规定,推进司法部门尤其是律师介入企业债务危机化解,可以实现规避政府风险、留住企业、安定员工、保障债权的多赢局面。
“退”――对于公,检机关来说,应当把握一个“退”字
“退”,是指谦抑,就是指有所“退让”。经济犯罪在我国,主要由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分别侦查处理的。经济犯罪在刑法理论上属于“法定犯”,它一般首先违反了经济、行政法规,进而又违反了刑事法规,正因为如此,一种经济行为要构成犯罪,就具有二次性的违法特征,经济犯罪与经济违法之间往往存在犬牙交错的现象。为此,在处理解决经济犯罪案件时,我们的司法机关遵循“先民事、先经济后刑事”的谦抑原则就变得极为重要。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法律规范,它们有机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并存在严格的阶梯关系。在这个阶梯关系中,刑法是保证各种法律规范得以实施贯彻执行的最后一道屏障,它始终处于保障法的地位。如果说犯罪行为是各种具有社会危害中一种最极端的表现形式,那么适用刑罚不过是社会为了自身生存而进行防卫所采取的最后手段。只有当违法行为已经超越了其他法律,当其他法律制裁手段再也不能也不足以制止和惩罚触犯其规定的行为时,社会公共机构才不得已而需要动用刑法来宣布这种行为是犯罪,并动用刑罚来加以惩罚。
因此,在对金融危机下的各种经济纠纷案件进行刑事处理时,只有经过层层筛选,排除了前置法调整的可能之后,才能纳入刑法的视野之中。不然过分放大刑法的作用,让刑法跳跃式地进入到社会的各领域,在一个法治社会里,也会加大社会的司法成本。正因为如此,适当地限制刑法的干涉领域,对于我们解决涉及经济犯罪嫌疑的买卖合同、借款合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劳动合同争议案件以及房地产纠纷等类型的案件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那些介于刑法与其他法律之间的经济违法行为,我们应当通过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特征理论加以深入分析,能用民法、经济法或者其他行政法律处理解决时,就不能运用刑法做跳跃式的分析认定。
守――对于人民法院来说,就应当体现在一个“守”字
守,即守平。是指坚守公平,守住司法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是人民法院的生命线。人民法院是司法机关,是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经济纠纷的裁判者,它的社会角色和法律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具有明显的内敛性、被动性。在涉及民事、经济与行政纠纷的各种法律关系和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它是社会矛盾的超脱者,它与各种法律关系、各种纠纷当事人保持着一种等距离的平衡关系。因此人民法院必须守住公平、守住社会正义的底线。不然一旦司法公正受到怀疑,社会公正便荡然无存。
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法院依然染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即人民法院还必须服从、服务于整个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大局需要。司法公正能促进经济发展是不争之理,但司法公正亦存在局限性。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人民法院就有一个如何“为大局服务、为保障经济稳定司法”的问题。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不同于其他社会法治对司法角色的一项特殊要求。
据了解,面对企业困境,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出台了《关于妥善审理破产案件维护经济社会稳定若干问题的讨论纪要》等一批司法文件和具体工作措施,江苏各级法院还为此成立了“金融危机司法应对工作领导小组”。这些都是人民法院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服从大局和服务大局有所作为的具体表现。
通过这种司法活动,对经营不善且不可逆转的破产企业,要促其迅速“退出市场”;既维护劳动者权益,又均衡保护各方债权人利益;对经营暂时困难、有拯救希望的破产企业,则要充分利用破产重整、和解等法律手段给其一线生机,助其“起死回生”。人民法院的这种司法活动被社会舆论称之为是“放水养鱼”。其实“为大局服务”不是一句空话,在具体处理案件时,人民法院采取“放水养鱼”,不是“竭泽而渔”的做法,尽量让企业能正常运转。否则法院查封了企业账户,工人可以暂时拿到补偿的薪水,但是企业倒了,工人也会失去工作岗位。这实际上是一个“双输”的局面。而人民法院通过调解、帮助重整,减少企业的动荡,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可以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
例如,在吉林省,法院在处理解决一起热力公司拖欠银行3000万元贷款的案件中,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向法院提出热力公司已有2500万元现金可供执行。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发现,这2500万元是热力公司向居民和单位收取的供暖费。如果法院马上去执行,就会造成热力公司停止供热,老百姓的利益会受到很大损害,这等于让老百姓承担了连带责任,这对老百姓是不公平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把民生、社会稳定放在重要位置,把司法公正与民生、社会稳定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最终,在法院的调解下热力公司和银行通过协议方式,只做部分还款,这样既保护了银行的利益,又不损害热力公司正常的生产和供热,从而做到各方面都基本满意。这就是在金融危机下,法院的司法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