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范文1
1.前言
北京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63.9万,并且其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国,老年抚养系数连续递增达26%,四个劳动力就要抚养一个老人。为积极应对老龄化这一趋势,作者想以北京低层集合住宅的室外景观设计为角度,研究老人的室外景观需求,从而引导老人健康且合理的生活。但针对这一点的文献资料过少,所以作者望通过整理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从中寻找出一种适合老龄人口居住的景观环境条件。
本文针对居住区景观设计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资料查阅,并结合我国目前居住区景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探索的结果,归纳整理并分析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知识点,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2.1国内外居住区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就国内而言:强调环境景观设计的文化性,体现地方特征原则。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且我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提出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五项基本原则:美化生活环境是为了体现社区文化的社会性原则,注重节能节材合理用地的经济性原则、生态原则、地域原则和历史性原则。它以景观来塑造人的交往空间形态,突出了“场所+景观”的设计原则,具有概念明确、简练实用的特点,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总体把握和判断。
就国外而言:目前,美国的居住区绿化原则是,二十世纪末美国塞申斯提出的"绿道网络"的概念,在居住区绿化环境保护、经济利益、美学上有巨大的价值,是居住区的绿地成为循环系统的成员。
2.2有关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2.2.1环境行为学原理
①沙蒙说:“环境是与有机体的感觉器官、要求和活动相依存的。”人的行为都是出于某种刺激的反应,刺激可能来自于机体自身如动力、需要,也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因此环境行为学研究两个主要问题即人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②美国社会生态学教授伊文思在《环境应力》一书的编著前言中阐明了环境与行为的关系:“人的行为与形体环境的关系具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方面我们的行为影响着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我们周围的形体环境又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③杨.盖尔指出:人们在户外的活动行为根据行为性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好的环境促使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的增加。个人认为老人必要性活动相对与成年人而言有所减少,自发行与社会性活动在其所有活动中的比重增加,所以好的、符合人生理心理需求的景观设计会改善室外活动环境的质量,增加老人的户外活动,是一种人性化的设计。
2.2.2.有关老龄人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方法
①生理机能方面特征:一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退。因此他们很难树立起对新环境的新认识,因而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二是视力退化、生理适应性降低。因此他们对居住环境中的光线要求比其他年龄段的人要高。而且老年人对温度、湿度等的气候变化适应性变差,针对气候变化较敏感。因此他们对植物的需求,对指示物醒目度的要求更高;三是听力衰退。因此老年人社交空间尺度宜小。将整个居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化整为零,形成更多适合老年人就近活动的庭院、宅间绿地等,是一个较好的设计方法。
②心理感受方面特征:一是对安全感要求高。老年人大都惧怕汽车,因此在老年人住宅区设计中应特别关注车行道及停车问题。于是设计结合中心步行景观带,设置地下车库,实现人车分流模式,使小区更安静、安全;考虑到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特点,小区室外地面无高差设计,使老年人能放心大胆地漫步园中。且心理学家Derk de Gonge也曾提出过“边界效应理论”,认为人们愿意在建筑、树丛等边缘地带逗留,这是因为在这类空间中自己暴露较少,在不影响别人的同时能观察别人。因此在老年人住宅区中应多布置半公共、半私密的过渡空间。庭院空间能满足老年人的这些需要,它是一个对外封闭而中心开敞的较为私密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着强烈的场所感;二是对环境的舒适感要求高。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因此在心理上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而安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茂盛的植被颇受老年人欢迎。在这方面,庭院、屋顶及墙面绿化有很好的作用;三是需要社会归属感及他人的认可。现代人际关系淡漠,老年人往往在各自的住宅里打发时间。因此他们比其他在职的年龄层更渴望交往。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喜爱跳舞、打拳、唱歌等群体活动,而行动不便的则喜欢观察他人活动,因此老年人交往、活动空间还应有“观演”功能。
3.总结部分
人是整个社会、整个城市、整个住区的主体,现代住区的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需求,还要从环境景观的设计上考虑对人的真正关怀,挖掘和重视住区人群的心理状态。在当前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提出:“年长者的住处切不可被视为仅仅是一个容身之地。除物质部分外,它还有心理和社会的意义应予以考虑。”因此更应当按照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来规划和建设属于他们的居住建筑,充分弥补年老者减退或丧失的各种机能,创造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居住区,这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文献参考:
[1]扬.盖尔.2002.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2002年10月第一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潘昌亨,贾德华.浅谈居住区景观人性化设计[J/OL],2007年第22期
[3]辛洪云.创造老年人活动的室外空间[J/OL],2007年第04期
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范文2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导则
目前,随着城市的设计与管理日益精细化,城市设计的角色也愈加成熟,作为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项目实施之间的重要层次,对城市公共领域与城市景观的具体方案设计进行规定与指导,并提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的依据[1]。多个省市也出台了相关的《城市设计导则》, 以将城市设计纳入现行规划管理体系,并与控规和规划实施管理有效衔接。
本文将就城市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进行分析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旅游度假区为例,研究在景观环境与开放空间为设计主体的项目中,如何通过制定景观设计导则来规范、引导景观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实施。
1景观设计导则的界定及作用
参考王建国对于城市设计的研究[2],可以认为景观设计导则是一套规范城市景观设计的指引性文件,旨在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设计引导,同时为政府部门或经营管理部门提供一套管理操作的技术依据。导则以条文、表格和必要的说明性图件构成,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景观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原则,确定主要的设计原则与控制指引,对重要开放空间提出必要的设计指导与控制引导的原则、措施。
在各省市已的设计导则中,均有针对于城市景观及开放空间的专门章节和内容,作为针对建筑体块以外的开放空间及相关界面的控制性规定。而对于旅游度假区这一类以景观开放空间为设计主体、依赖于景观特色和意向、对景观风貌与环境品质要求高的地区,景观设计也需要更为专项的城市设计策略,来进行引导和控制。
2 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与内容
关于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与内容,目前还没有通用的标准。实践中,可以参考各省市的城市设计导则中关于公共开放空间控制要素的内容。
例如,《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中将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分为片区、地段、地块3个层面,控制要素涵盖空间景观结构、开敞空间系统、景观设计、开敞空间及环境设计6个主要方面[3]。
而《北京城市设计导则》则将城市设计中需考量的要素分为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与建筑设计要素两大类,其中的公共空间设计要素包括基本类、交通类、环境类和设施类4个类别的24个要素[4]。
此外,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就对绿化种植景观、道路景观、场所景观、硬质景观、水景景观、庇护性景观、模拟化景观、高视点景观、照明景观9个方面,进行了细化的景观设计指引与控制。
综合以上规范的要求及各类专项研究,我们可以将景观设计导则划分为片区层面的总体控制与场地层面的要素控制两个层面。其中,片区层面强调整体空间构架与形象特色的控制与塑造,需要明确区块内开放空间的结构体系、分类,提出主要的景观轴线、节点与空间属性;而场地层面则需要对包括街道景观、绿地、广场、水体等要素进行类型化的标准控制(即“通则”)与细化的设计要求与引导(即“细则”),如表1所示。
表1 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层次与要素
通过对以上要素的规范和标准,可以实现对景观及开放空间的空间布局与环境品质的基本控制。
3案例――固城湖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导则[7]
3.1 项目概况
固城湖旅游度假区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毗邻固城湖,总占地面积约为600hm2。现状为连片的蟹塘,生态基底良好。规划依托“堤、水、林、田”资源,以现代滨水田园文化为开发理念,打造运动康体、休闲度假为主题,以滨湖湿地休闲、水上体育赛事体验、人居和谐的田园风光为载体的水上体验度假旅游综合体。
由于整个度假区的建设实施与市场密切相关,其中的项目可能按地块由不同投资与实施主体分期建设,因此制定一套依托于控规层面的设计导则,对于保证度假区统一的环境品质和实施的灵活性很有必要。最终的设计导则分为建筑设计导则和景观设计导则两个部分,其中景观设计导则对于固城湖旅游度假区的开放空间制定了多层次的引导与控制内容。
3.2 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框架
首先,从规划度假区总体层面,对景观空间的结构体系进行界定与分类。
其次,将地块层面的景观设计导则分8个方面进行编制:街道景观、公共绿地、广场、水体景观、植栽、铺装、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设计导则(由奥雅纳灯光照明团队负责编制)。其中,街道景观、公共绿地、广场、水体景观4个章节,对公共地界空间中的景观设计进行控制。而栽植、铺装、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设计则涵盖了所有的公共地界空间与非公共地界空间中的景观设计内容。(如图1所示)
对于8个方面的景观导则内容,分为总则、细则与图则3个层次。针对特定的景观系统,总则部分在旅游度假区总体层面进行结构控制,并提出通用性的要求。之后,对于每类景观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内容与要素。最后,将控制内容叠加于空间,从而得出具体的景观设计图则。
3.3 具体控制内容
从规划度假区总体层面,整个度假区的景观开放空间以永圣湖与滨湖公园为核心,生态湿地与水系河道形成生态骨架,街道景观构建绿色廊道网络。(如图2所示)
对于8个控制类别,具体内容如下:
3.3.1街道景观。首先,确定旅游度假区街道景观设计的通则。主要内容包括:创造连续的景观意象,提供舒适、安全、多样体验的步行环境。结合建筑退后范围作整体景观设计,保证公共与半公共及私人空间的连贯。尽可能采用本土、易于管理维护的植物和材料,有利于保育自然环境。街道铺面应尽可能采用可渗透材料,增加雨水渗透,减少雨水径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使铺面略高于植栽区。设置生态边沟、雨水花园与雨水滞留池,促进雨水自然下渗,净化水质。
其次,将街道按照功能与道路等级分为主干道街道、门户街道、环湖慢道、堤旁路、支路景观5类,制定相应的设计导则,创造街道景观个性。具体要素包括:a. 控制性要素:包括道路红线宽度、人行道宽度、道路两侧生态边沟宽度、道路公共绿地宽度及建筑后退红线宽度;b.引导性要素:植栽布局、树种建议、铺地建议等。(如图3所示)
3.3.2公共绿地。公共绿地中的景观设计通则包括:结合旅游区空间架构体系和周边用地功能开展设计,创造具有层次、多样化、可以反映地区特征的公共绿地空间。满足各开放空间的不同功能,提供完备的户外设施。鼓励连续步道与自行车道贯穿公共绿地系统,提供安全、舒适、多样的游赏体验。尽可能采用本土、易于维护的植物和材料,维护和保育生态环境。
公共绿地空间按功能可分为:滨湖公园、堤花园、生态净化湿地、滨河绿带四类。
对公共绿地景观的控制规范一般包括:功能、特征、重要景观元素、游径设置、植栽、铺地等方面内容。 此外,针对各类公共绿地空间的特征,对于座椅和休憩场所的设置间距,湿地和生态敏感区域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措施均有特别的规范与指引。
3.3.3广场。广场空间按功能分为:旅游游憩广场、停车场与交通集散广场、入口转盘广场。
广场景观设计通则包括:结合旅游区交通组织、人流集散功能设置广场,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设计风格宜现代、简洁,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铺装尽可能采用可渗透性材料,如透水混凝土、石料板材、彩色混凝土、预制砌块等。
栽植方面,选择集中成片绿地占广场总面积的比例与绿化覆盖率2个指标来控制广场中的绿化。街道家具方面,设置喷泉、水池、座椅、花坛、雕塑等可供娱乐、观赏、休憩的设施,提倡可体验的雕塑,让游人参与互动。
3.3.4水体景观。水体景观分为湖体及河道两部分。总体来看,面状的湖体和线性公共游船河道均为塑造景区特色的重要元素。河道水体设计需满足基本的水利要求。结合开放空间和河岸两侧公共绿地进行设计控制,创造符合不同活动分区特征的多样化亲水感受。建议采用湿地植物净化和设置河岸植物过滤带等措施,保证进入湖体及河道的水质。
驳岸处理是水体景观的另一个关键要素。结合永圣湖以及河道所经地区的环境特征与功能要求,将规划区的驳岸划分为5种类型:滨水广场和码头驳岸、游船河道驳岸、生活运动休闲驳岸、沙滩驳岸和湿地驳岸。分别对驳岸的空间结构、材料、入水坡度、水滨绿带宽度进行引导性控制。
3.3.5栽植。旅游度假区的植栽总体原则包括:营造与度假区景观配合的自然环境,选择丰富季相变化的植物种类,适当配置芳香植物。植林率原则上控制在70%以上,而其中60%用于种植乔木,常绿与落叶乔木比1:1~1:2,乔、灌、草和湿地植物多层次的丰富搭配,建立合理的生态群落,增强生态性。乡土物种比例达85%以上,提高生态稳定性,减少维护成本。增加物种多样性,布置多种类型栽植群落,吸引昆虫和鸟类,维护生物链体系。避免种植产生过敏源较高的物种。
3.3.6铺装。旅游度假区铺地总体原则包括:铺地的材质与质量应满足所有人群安全使用的要求;铺装材料宜选用可渗透性材料,注重节能与环境可循环利用;地面铺装的材料、质地、色彩和拼装图等应有助于体现地块的完整性和个性,与空间中其他服务设施要素综合考虑。
铺地按照材料分为6类。石材建议用于入口广场或环湖景区次要道路铺地等区域。砖石宜采用可透水的彩砖、砌块材料,可用于主要广场节点、转盘广场、景点内次要道路等景观节点。木质栈道、木桩等木制材料可营造亲切自然的氛围,用于湿地相关的道路和场地铺装。嵌草主要用于生态停车场地面,与生态透水砖石配合使用。砂石可用于主要场地局部需要精雕细琢的部分。推荐景区内道路以及场地使用可透水的面状材料。
3.3.7城市家具。旅游度假区城市家具设置的总体原则包括:设施种类齐全,满足游客旅游活动需要。尝试采用当地可回收性材料。 家具风格统一,并体现度假区特色与高淳当地文化。
城市家具可分为4类。公共休闲家具主要包括休息座椅、健身娱乐设施、电话亭、公共饮水器、邮筒、售报亭、照明灯具等。交通通行家具包括路灯、交通指示灯、交通指示牌、路标、人行天桥、候车亭、路障、自行车停放设施、加油站、无障碍设施等。公共卫生家具主要包括垃圾桶(烟灰皿)和公共厕所。信息系统家具主要包括户外广告、信息张贴栏、布告栏、导向牌等。艺术美化家具包括花坛、雕塑、喷泉、叠水瀑布、地面艺术铺装、装饰照明、景观小品等。
对于城市家具的控制性要求为:公厕间距不大于500m,垃圾箱间距不大于150m。
3.3.8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景观照明导则包含了5方面原则:创造一个印象深刻的舒适环境与参观者体验,促进对设施的使用。协助路线寻找并帮助游客在度假区中辨识方向。创造不同区域间的连续性与协调性。控制来自活跃度较高的区域对邻近区域以及夜晚天空的光污染及光逸散。节约能源。
根据人的活动强度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程度, 将规划区划分为4个照明分区,包括:活跃的公共区域、服务与居住区、开敞空间和环境保护区。对于分区内的道路、地标、建筑与景观照明分别进行了亮度、色温与灯具选择方面的指导。通过恰当的照明,保证道路与人行道照度,保障公共空间夜间使用安全,同时突出滨湖景致。生态湿地采用低照度照明,避免对自然系统的干扰。在邻近自然保护区域的界面设置过渡区域,避免光溢散到保护区域。
4结语
景观设计导则作为针对公共开放空间的专类城市设计,控制内容涉及景观结构、道路绿化、植物配置、地面铺装等多类要素。对于核心开放空间以及对于空间品质要求特别高的地区,如:城市公园、广场、旅游度假区等,需要建立有效的设计规则和管理策略,以实现对景观品质的引导。
不同属性的公共空间有其特殊的关键控制要素,设计导则也需要有所侧重。如高密度的城市建成环境中需要特别注重对于道路交通组织、人行及过街通道、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控制与引导。此外,随着生态与可持续设计趋于普遍化,多个与景观空间相关的生态控制要素,包括可渗透铺装、雨水收集等方面的控制原则、设计策略和指标,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仅以旅游度假区为例,对景观设计导则的分类控制进行了探索。对不同类别的公共空间开展更为精细化的导控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曙光等.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研究及应用[J].城市规划学刊
2008,z(1)
2 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陈振羽等.从项目实践看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J].城市规,2000(4)
4 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公司,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旅游度假区规划
深化设计,2013(7)
注:本文设计导则案例来自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公司、美国欧沃兰建
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范文3
关键词:旧居住区;城市发展;绿化
20世纪,没有严格的绿化规划,当时的居住区建设出发点仅为居住,旧居住区小区绿化大多由宅间绿地和组团绿地组成,绿地形式单一,没有注意到群落搭配,很多住户私建建筑,整体景观作用非常差。
1城市旧居住区绿化改造面临的问题
1.1资金不足
旧居民区环境改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笔的资金,关系到政府、住户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目前并没有一个合理的资金筹措机制,能够满足各方主体的利益需求,导致旧居住区环境改造工作进展缓慢。据统计,绿化成本占住宅建设总成本的5%左右,且这一比例在逐步提高。为了增加绿化的层次感,有的小区使用高大的乔木,光这些乔木就占绿化成本的40%,更遑论一些珍稀的外来树种。
1.2工作难度大
旧居住区改造不仅改变了原有的道路设计、规划布局,还对原住户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改造工作量巨大。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对新建居住区公共绿地率提出了明确要求,不得少于30%。一些小区内杂草丛生、土壤板结,甚至绿地上私搭很多违章建筑,必须将其全部清理掉,才能重新进行绿化;有的住户将自发性花园改造成储藏间或店铺,大大增加了改造难度;有的住户在入口处堆有大量杂物,尽管大部分用户很少用到这些杂物,但也不愿意扔掉,增加了改造的难度。
2城市旧居住区绿化改造的对策
2.1争取旧居住区居民的支持
尽管旧居住区在设计、规划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但由于其大多位于市中心,交通条件便利,因而容纳了大量居民居住。如果得不到居民的广泛参与和配合,旧居民区改造将很难推行下去。尤其很多小区绿地破坏严重,甚至被用来存放杂物,一些砖块、纸盒、塑料布更是随处可见。为此,旧居住区改造要从居民教育做起,充分利用住户想改善居住环境、亲近大自然的心理,从绿地率等多个方面进行指标分析,让住户能够了解到旧居民区绿化改造后的效果,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杜绝随处搭建等行为,主动修葺凸凹地面,自觉保护居住区内的老树、古树名木,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景观环境。
2.2加大绿化整改力度
一些旧小区由于设施不齐备,垃圾桶数量不足,很多居民就将垃圾扔进绿化带中,绿化带成为临时的垃圾场,不仅气味难闻,而且容易滋生很多病菌。因此对旧居住区进行绿化改造时,要先进行环境清理,尤其是一些卫生死角,改善基础环境卫生状况。然后重新设计整个绿化进行,合理设计绿地、步行道和硬地的比例,满足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规范要求。压缩原来过大的一些公共绿地面积,注重绿地的可达性。并在新修建的绿地中设置凉亭、桌椅以及运动设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和锻炼身体的需要;有的小区用地紧张,绿地面积狭窄,可以通过垂直绿化、隔段绿化或者在屋顶进行绿化的方法,来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美观度,如使用爬山虎等攀爬植物对于建筑外立面进行绿化;为了节约绿化改造成本,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要以乡土植物为主,乡土植物对当地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种植成本低,既可以营造出怡人的自然空间,又便于养护管理。
2.3设计口袋公园
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范文4
[关键词]现代小区、环境、景观设计
[Abstract] As society continues to develop,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is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People do not simply remain in the residence requirement for housing has now risen to a level of comfort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lso has a more strong demand. In particular, in 1998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text 23 that "the State Council on Furthe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housing system to speed up housing construction notice", Made from the latter half of 1998, stop the housing distribution in kind, and gradually implement monetization of housing distribution. This is a landmark document marks the Chinese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has now entered the era of modern cell.
1、现代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1景观设计当中的空间塑造混乱
居住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空间归属感要求强烈,赋有亲切感。奥斯卡・纽曼提出的一个空间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他把居住环境归结为由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秘密性空间四个层次组成的空间体系。但目前,大多数居住小区的景观空间秩序混乱、人车混杂、 邻里交往无序。
1.2设计富于形式,无视功能
居住景观设计是为小区的业主而服务的,主体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不应该只追求形式的美观。比如,单纯为了美观,设计了过多的观赏性的花灌木,或者是过量的大面积的铺装,造成居民活动空间的限制,这就是对人的心理考虑不周,缺乏亲和力。再比如,盲目地追求绿化面积,而减少了停车的空间,使得车辆乱停乱放现象随处可见,反而造成了小区的不美观。
1.3设计主题不明,整体感缺失
景观设计是整体的环境艺术,然而目前的小区却是缺乏整体感、缺少协调,景观空间的特色与景观小品、户外灯具、座椅的风格不相协调,相互冲突,造成一种另类的混搭。
1.4小区绿化不合理
由于开发商片面追求利润,压缩了绿化的成本,随意减少苗木的数量,或是少量点缀一些灌木,仅见到很少的绿色,有的甚至杂草丛生。树种搭配无规律,使得绿化配置处在不合理状态。
2、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及构成
2.1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2.1.1坚持功能性的原则。必须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作为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针,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1.2坚持经济性的原则。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小区环境,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注重节能、环保材料的应用,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2.2现代小区居住环境的景观要素
居住环境的景观要素分两种。一种是物质的,即人、建筑、绿化、水体、道路、庭院、设施、小品等实体要素。一种是精神文化的,即环境的历史、特色等。居住环境景观是两者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精神内涵通过物质要素展现出来,使物质要素具有了文化性。中国在古代“小桥、流水、人家”的环境文化意境,道出了居住环境的一种理想模式,提示出环境景观物质与精神构成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令人回味无穷。
3、现代小区的景观设计
3.1景观设计的主题――小区环境的整体特色
从整体上确立居住环境景观特色是设计的基础。这种特色的源泉来自于小区建筑的风格、当地的历史、文脉、环境、气候、自然条件等。比如,从自然条件看,北方地区的地势平坦、干旱少水、气候寒冷,可以通过“院落”组织住宅的布局,形成亲切的邻里关系和居住氛围;水网稠密的南方地区则可以把水面渗入到小区的环境中来,与绿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文化意境。
3.2道路交通的组织
现代小区的道路交通的设计分成不同的级别:居住区行车一级主干道(消防车道)、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和宅间小路等。
3.2.1车行主干道
车行主干道,由于多数人是在各种车辆上经过这样的道路,所以要求道路景观具有连续性。但是,往往由于住宅的单一重复,导致失去重点,枯燥而乏味。所以,在适当的距离内,住宅的布置要有变化,创造小的开放空间。
3.2.2步行道路景观
步行道路一般位于住宅组团内部,承担内部步行交通功能和休闲活动功能。从景观上讲,步行路宜曲不宜直,以求得连续的道路空间变化,形成丰富的空间序列。住宅沿道路有规律地布置,可以形成良好的围合感和居住气氛。
3.3组团之间景观设计
组团、邻里院落等是居住区的基本构成单元,可以基本统称为住宅组群,在住宅组群内部,建筑、道路、绿化等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影响着居住环境的质量。
3.4景观设施的设计
现代小区景观设施包括入口大门、围墙、主入口的标志、花架凉亭、雕塑小品、室外家具、儿童游乐设施、灯具音响、健身器材、标识指引以及服务等设施。如入口大门应与居住小区的整体环境及建筑风格相协调,防止盲目追求气派、奢华。应根据居住小区的规模和周边环境来确定入口大门的造型及尺度,达到美观大方、新颖简单的要求。同时还应考虑与保安亭的形体关系,构成有机的景观组合。
3.4.3儿童游乐设施及健身器材
儿童游乐设施及健身器材在现代小区中占一定比例,影响着环境景观的效果。儿童户外游戏的特点是年龄聚集性、季节性、时间性和自我中心性。儿童游戏设施必须结合儿童特点,在空间构成、形式、质感、材质、色彩的综合创造上,形成生动、鲜明、有趣的特色,以促进儿童意志和性格的锻炼,满足儿童活动与交往以及居民的健身需求。
3.4.4灯具音响
灯具是满足夜间照明要求的功能性设施,同时又是白天重要的装饰小品。在居住环境中,灯具分为高杆路灯、门灯、棚灯、园灯、地灯及装饰照明灯、轮廓灯等。
3.5现代小区的水景设计
亲水是人们的天性,因此水景是个很重要而不可缺少的一方面。水体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的景观效果,并且也能运用一定手段去拓展空间,延伸、引导空间。更重要的是,根据实验证明,附近有水景的居民比没有水景的居民要健康些。用设计师的创意理念去多样化地丰富景观环境内容,达到活化空间、创造情意。 一方面,水虚无的形态弱化了空间界限,延展了空间范围,有助于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水中的倒影,不仅给水面带来光波的动感,使水面产生虚空间,产生开阔、深远之感。 空间的层次:水景作为视觉对象,具有丰富的视觉层次。其多样的形态和可塑性,可以灵活组织成各种点、线、面式的水景,通过不同叠合的方式形成三维立体空间。
3.6现代小区的种植设计
设计根据居住区环境的总体布局特点,进行具体的种植规划,强调场所感。因此在植物配植时考虑整体氛围的创造以及视觉和使用上的特点,根据居住区所处的当地地理区域位置,结合当地乡土树种,创造出特色明显的植物景观。在具体的规划配植时,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3.6.1尊重生态规律
植物配植时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进行布置,建成符合自然生态、群落的景观,通过具体的乔、亚乔、灌、亚灌、地被、草、花等相互间的搭配,最大限度地增加绿视率和绿量,提高生态质量。
3.6.2强调植物的季相变化景观
在植物材料的使用上突出各季的特色景观,表现出春季的繁花,夏季的浓荫,秋季的绚烂和冬季的苍翠。
3.6.3植物与灯光的有机结合
在小区中心花园及侧重点区域绿地,植物配合灯光照明,使植物具有光影的变化,明与暗的对比,强与弱的对比,使植物更趋生动、活泼,丰富小区的夜间景观。 [参考文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
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范文5
关键词:园林规划,文化特色,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 living spac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mankind,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come into lif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landscape planning puts forward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Keywords: landscape planning, 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也是最主要的一项生活构成和行为内容。住宅区环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近年来,商品住宅市场蓬勃发展。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市场的优胜劣汰,建设规模越来越向大型化社区发展。从开发销售到购买者或使用者的选择,住宅区的环境和景观建设已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促进住宅建设的经济活动和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关注室内环境的同时也关注住宅区外部的生活空间,从满足基本生理需求逐渐到追求心理及文化需求。优美的环境景观不仅可以美化住区环境,还可创造出和谐融洽的邻里交往气氛。住区环境景观不仅要提高绿地率,还应具有园林的某些特性,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一种亲和力,满足居住者生理、精神双重需要,给住户提供一个优美舒适,有亲密归宿感的情感场所。因此,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是设计场、空间及其内容,而应是体验,即住户乐于其所、情融其中的真实感受!现代居住区环境设计在强调功能分区、软硬地面处理、植物配置和环境小品设置的同时,更要注重景观的立意和主题的表达。
1目前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却只有40多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随着房地产的蓬勃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在居住小区中盛行,但这些园林景观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没有考虑到小区人性空间和功能性空间.。
2 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商业竞争的需要,开发商普遍存在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使小区园林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2.1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盲目引进,结果栽培的植物因环境不适,成活率不高,从而增加维护费用;小区中使用的树种未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盲目移植大树,结果使用过多,既增加成本,也造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破坏。
2.2园林建筑可视性与植物景观协调性差
对于居住区而言,园林建筑的形式主要是以休憩为主的亭、廊、花架等。目前有些居住区,在这些园林建筑的设计上一味追求耐久性和管理的方便性,兴建了大量的设计个性不强,形体简陋的混凝土花架。虽然满足了功能性,但景观建筑的可视性与植物景观的协调性较差。
2.3建筑缺乏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
环境设计跟风照搬,缺乏特色和个性。把国外成熟的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一些经典作品不加分析、不分地域地搬到国内来应用,建出一些明显缺乏地域文化特性的建筑。
2.4缺乏文化气氛和“家”的感觉
过多的硬质景观在不属于其生长土壤的环境里孤立的、毫无表情的被复制、拼凑和嫁接。形式上缺少和谐与统一;内容上缺乏生活气息。
2.5追求形式,忽视功能
过分强调视觉的美化性,追求装饰性、豪华性、异域性,缺少实用性。设施不足,无处休闲,忽略了人休息和娱乐最基本的行为心理。
2.6肤浅生态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通人都耳熟能详的用语,“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然而目前许多住宅区景观的生态设计仅仅停留在浅层次阶段,甚至成为一些房地产商的宣传手段。
3 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1严格控制绿地率。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常常存在使用绿化覆盖率作为绿地率进行商业炒作和广告宣传的情况。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在住宅小区规划报批和施工验收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绿地率。
3.2尽快制定“园林小区”标准、制定相关标准。
可以以评促建,营造景观优美的园林小区。
3.3城市居住环境已逐步实现小区化。
为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应重视小区生态园林建设,并在建设中突出植物种类群聚的特点,尽量减少搞亭台楼阁、喷泉雕塑、假山水池,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注重空间异质性和“点——线——面”的结合。以建设自然景观为主,体现人居环境回归自然的建设目的,有利于促进物种多样性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
3.4加大培养懂生态、建筑、园林、植物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园林工程人才。
以此培养和提高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人才自身的“生态意识、文化观念、区域视野、科学和艺术”水平,从而使其创造出的人居环境园林景观,设计富于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园林精品。
3.5加大培养生态园林工程监理的综合型人才,提高工程监理力度。
根据生态园林工程的生物学特点、要求,所培养的工程监理人才应具备生物学知识背景,应该懂得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学、土壤以及植物分类、植物栽培等学科的理论,能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植物品种的特征,采取不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和造价,有效地督促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建设快速健康的发展。
4 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园林规划的原则
4.1以人为本:居住小区的建设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住所,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等活动的空间环境和场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所创造的小区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综合规划,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不同需求。目前很多园林设计一味地强调什么“欧陆风情”、“巴里岛景观”等等。住宅小区的园林是人们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在园林设计中“欧陆风情”、“巴里岛景观”这些可以借鉴,但是不一定要照搬,因为照搬就很容易与实际情况脱离实际情况,住宅园林设计中,应以当地特色植物为主,这样就更加符合本地人的口味,更加具有人性化。
4.2因地制宜:就是合理利用立地条件,充分利用居住区原有地形地貌、植物结构等,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倡导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园林植物,既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又能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投入。此外,在园林设计时,还应征求住户意见,充分考虑到生活习惯,将生活习惯充分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去。
4.3注重创新:居住区小区园林规划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才能各具特色,各有立意,更能体现多层次多方位的人与自然和谐。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灵活运用。在规划构思上,力求自然、协调,体现主题风格与特色。同时要蕴含浓厚的文化气息,景观创造与之相关的文化、民情、习俗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文化建园”的科学内涵。材料运用上,多选用新型、环保的园林景观构成材料。
5 结语
21世纪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意识觉醒,并开始进入积极行动的时代。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因此,现代的景观设计应积极为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外公共空间及私密性空间,以及符合各年龄层居民行为特点的景观环境活动空间,加强居民与绿地的联系,调动居民参与景观环境设计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发挥景观环境、景观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居民进行社会性活动的需要,保持和发展其地域文化传统,共同营造人居环境的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马涛.居住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张建霞。浅析城市居住小区绿化设计理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4)
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范文6
[关键词]人性化;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一、目前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却只有40多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随着房地产的蓬勃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在居住小区中盛行,但这些园林景观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没有考虑到小区人性空间和功能性空间。
二、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当然,设计一个具有人性化空间的居住区首先必须了解居住者的行为需求,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是为人而创造的,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A·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论,他认为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由物质到精神,有着不同的层次:生理的需要一安全的需要一归属与爱的需要一自尊的需要一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劳动安全等需要;爱与归属及自尊的需要是指人的心理需要,包话对社会交往、地位、传统、文化的需要;自我实现则是人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包括对生命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性风格的追求等等。当然,不同人需求的层次是不同的,并且这种需求随着时间、地点和场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必须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出发,使环境具备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安全性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表现在日常安全系统、防灾系统、防盗系统等方面。
(二)健康性
居住环境健康性指标包括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民事行政等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居住环境空气要保持清新、自然,防止各种有害气体和物质的深度超标。同时,健康性还要求通向健康身心的设施、空间配套齐全,满足居民锻炼身体的需求。
(三)舒适性
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使用上的舒适,包括各种设施是否以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创造使用的合理,是否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创造满足人们活动的空间;视觉上的舒适,要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对环境景观特点的认同。
(四)通达性
通达性保障着居住环境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达的可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实现多样需求的目标。通达空间的层次决定了通路的性质和等级。私密性强的空间,通路的等级低,交通性弱,通达性也小。
(五)识别性
居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居民要求所处的环境具有识别性,让居民分辨出自己的住宅以及自身在空间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方向,进而掌握环境的构成模式和组织规律,以便按不同时间和场合需要,以最佳的方式到达自己想去的位置,参加自己想参加的活动。强化识别性,需要赋予外部空间以视觉上鲜明的个性。
(六)领域性
居住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美国学者斯卡·纽曼提出的这个空间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他把居住环境归结为由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四个层次组成的空间环境占有与控制的要求,认为领域在空间上是固定的,不随人的移动而移动。
(七)多样性
多样性的要求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龄、职业、喜好、修养、文化等要素而产生的,而且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空间的创造、设施的设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中国造园艺术谓之“造园无格、借景有因”,说的就是无需固定的格局、法式,要因地制宜地将景观组织起来,各种景色皆可为我所用。
(八)和谐性
多样的外部环境各要素之间做到和谐统一,避免不同形式、风格、色彩的要素产生冲突和对立。同时,环境构成要素作为实体来构成空间,空间才是主角,各要素需要以环境和谐的整体利益限制自身不适宜的夸张表现,使各自的先后、主次、从属分明,共同构筑协调、统一的环境景观。
(九)连续性
在居住环境景观空间中,应注意居民在居住区内不同时间、空间、方位的视角和活动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景观设计,努力创造步移景异、延绵不断的效果,尤其要注重节奏、形式、色彩与空间的协调。
(十)文化性
居住环境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应当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寻找与现代居住空间环境的契合点,以不同的方式,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面的色彩、细部表达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延续文化脉络。
(十一)生态性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绿化,模拟自然风光,也是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具有生态性的居住环境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与大自然共生共栖,才能体验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三、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当满足了环境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我们开始考虑何为人性化的居住区。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人内在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所以,进行景观设计时,作为设计者应做到:
1.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爱采摘和捕获;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嘹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人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汀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2.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我们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我们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3.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就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4.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不管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
5.寻回童年的记忆。童年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而且大多数人经历过相同的童趣。在设计里融入一些童年记忆的痕迹,让居住者忆起童年时光,这也是体现居住区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表现。
总而言之,营造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特定景观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力求做到“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