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课程 专业规范 体系构建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的需要,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程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委托,成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项目研究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与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细致和广泛地研究,同时参照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这一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把能力培养具体到“侧重职场环境下交际能力的培养”,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还承担了制定“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规范”的任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规范”体现了社会对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与教学质量的要求,对统一、规范和提高英语类专业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专业设置规范涉及六大要素:目标要素、内容要素、条件要素、时间要素、评价要素和管理要素,这些要素的具体标准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职业英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设置规范,并结合自身实际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积极构建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对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按照现阶段国内教育体制,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按照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包括应用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英语教育四个专业。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涉及众多因素,总结归纳如下:

2.1 培养目标要素

培养目标要素之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我国的外语教育主要立足于培养三种人才: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各类教师、从事对外交流工作的翻译,以及从事外贸、外交等相关领域的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外语专业要面向社会多元化需求和多元价值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人才培养的类型也是多样的,既包括研究型也包括应用型和复合型。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等方面的需求,依据其培养技能型英语人才的定位,确立其专业培养目标: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旨在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较强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必要的人文知识,具有较强的相关行业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外事接待、经贸业务、涉外旅游和基础教育工作的应用型英语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要素是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设置与教学的根本,其他的教学要素要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培养目标的确立进一步明确了“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使英语与某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从事该专业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课程设置要素

外语教育怎样培养人关系到教育实践,涉及外语教育的模式及其教学内容。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根据不同行业对英语能力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课程内容,以“学生为本”开展语言实践和专业实践。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分为1-3年级基础阶段,4-5年级专业阶段。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进一步夯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在此其中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设置应突出专业英语知识的培养,逐步把英语教学的重心从基础英语向职业英语转移,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把五年制高职英语定位在学生和社会所需要的专门用途英语上,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

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教学是一个四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课程(相关特色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育等;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传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例如高级英语(精读)、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文学等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也可称为专业核心或主干课程,结合各专业的专业特点,开设相关的应用、商务、旅游、教育领域方面的课程,如文秘英语、会展策划、外贸单证与实务、旅游英语、幼儿英语教育等;技能实训课程根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适应相关行业、企业的岗位需要,设置核心技能课程,通过校内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形式实现职业技能的培养。

2.3 课堂教学要素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2

一是内容生活化。确定“德育生活化、生活主题化、主题活动化”的德育工作模式,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行动中感悟人生。二是目标梯次化。根据年级特点,将德育工作进行系统设计,设置了序列化、层次化的德育培养目标,针对每个层面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途径、管理和评价进行序列化研究,促进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与发展。三是渠道多元化。积极探讨家校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作用,设立了校长信箱、在线留言、家长沙龙等栏目,通过网络与家长进行直接对话交流。此外,家长学校、开放课堂、亲子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促进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德育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实施学科素质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以素质教育“三要义”为准则,以教学常规管理为保障,以全员参与开展的“同研一节课”系列活动为载体,重新建构了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操作体系和评价体系,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落实到了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第一,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构建学科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在理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细化、分解为各学科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培养目标的梯次完成来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而有效地解决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悬空的问题。第二,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重点,构建学科素质教育操作体系。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突破口,把“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科素质教育操作体系的核心,进行重点攻关。第三,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构建学科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了内容全面、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的学生评价机制,包括学科专业水平考试、学科能力及特长项目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等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实施分层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第四,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出台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实施意见,并修订新的教学常规,强化学校自主规范科学管理,将“三要义”分解细化为子目标,纳入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中,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使之既是指导规范课堂教学的指标,又是监控教学行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量标,促使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落实到每一个课堂,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2以队伍建设为根本,提供保障

培训要突出重点,一方面要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以“学区建设”为平台,以“学区学科中心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和师资培训活动。组建名师团队,深入开展学区师训工作,鼓励骨干教师跨学校兼课与讲座。城乡学校之间积极开展干部、教师对流活动,定期参观、访问、交流,达到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充分发挥“网络”在培训中的平台作用,积极开展“网上教研”“虚拟教研”活动,农村教师可以和教研员、城区教师之间进行即时交流、研讨,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素质。另一方面,要培养特色教师群体。为突出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两大主体特色,与时俱进开展信息技术和英语专业能力专项培训,全区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目前,环翠区培养了一支“教坛新星——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育拔尖人才”4个梯度的名师队伍,带出了一个教学有特色、发展有后劲的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群体,为“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 以素质教育总课题为引领,以小专题研究为抓手,初中开展“自主学习”“生命化课堂”研究,小学开展“习惯养成”“全纳教育”研究,创新开展“同研一节课”活动,探索构建“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操作模式”“初中自主、高效、生命化课堂操作流程与实施要点”等教学模式,立足常态课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部分学校、教师自主研究的课题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逐步发展成为区级、市级、省级甚至于国家级课题,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和推广价值。

3以特色建设为战略,实现发展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3

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实现途径

1.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

课堂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以开设相关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第一课堂,则是重中之重。第一课堂有专职教师的教学、讲解、熏陶与影响,有合乎培养目标需要且赋予一定价值取向的教材,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第一课堂教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是大学生拓宽视野、丰富学习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主要是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此外,社会实践也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2.必修综合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为辅

开设好相关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是决定第一课堂有效性的关键。首先,课程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提升素质为追求,精心选择课程及其教学内容;其次,由于高职教育学制短,课堂上的时间极为珍贵,而培养目标任务繁重,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课时少与目标重之间的矛盾,精心编制综合性教材,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再次,选修课程也必须高度重视,要有开设意义,远离培养目标的课程坚决删除,以节约学生的课堂时间,提升课程的针对性。

3.全员参与、全程渗透

加强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或分类。因此,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部门全体成员必须共同参与进来,不仅是学校专任教师,学校领导更应如此,哪怕是后勤服务人员,只多方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4.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尽管说通识教育肩负着重大的素质教育培养任务,但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部分,专业教育同样必须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与通识教育共同完成“五人”的培养目标,只有二者有机结合,目标实现才更为科学、合理、便捷。为此,学校高层领导必须将通识教育目标同事落实到专业教育之中,借专业教育之力共同完成培养目标的任务。学生在校的全方位空间里,学习与生活占了绝大部分时空,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形成一贯的教育力量,使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课堂中的学习所得,生活是一个重要的体验过程,为此,学校应加强学生的生活管理,提升学生生活体验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的主要建议

1.提升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地位,全面认识通识教育的价值追求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边缘化现状,努力提升通识教育地位,必须改变通识教育附属地位,提升到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上来。通识教育肩负着培养“双高”——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方面,与旨在培养学生高技能的专业教育一样,应受到学校高层管理的重视。高职通识教育存在的价值即在于它要培养学习者“高素质”,要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上的功能,素质教育思想必须全面渗透专业教育。

2.全面贯彻国际化和全面服务思想

教育国际化,不仅在于培养目标上的“国际人”,教育国际化也包括培养过程国际化,如师生评价、师生国际交流等,教育国际化还包括教育资源输入上的国际化,如合作办学、聘用外教、借鉴国外教育教学及管理方法等。综合来看,教育国际化有二层含义,其一为与国际接轨,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等;其二为资源国际化,利用信息国际化等便利条件,努力汲取可供利用的各类办学资源,为我所用。作为一类社会组织,高职院校能立足并获得良好发展,有赖于它的能否作出应有社会贡献及其程度高低。只有在全面服务的思想指引下,高职院校才能突破平庸的办学行为。

3.精心编制教材,打造优质课程体系

课程与教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而且,由于可用于教学的时间少而教学任务重的矛盾,决定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必须精心编制教材,合理、科学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打造优质课程体系。按照前述分析,结合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培养目标,通识教育可开设如下必修综合课程,身心健康课程、思政哲学课程、职业英语与外国文学、职业素养与发展、大学语文课、专业公共基础与认知等。

4.引进或培训专任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由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边缘化,能胜任通识教育的教师在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都比较缺乏,而且大多为兼职教师,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特别是从事人文类课程教学的教师,为此,必须依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全面提升通识教育师资水平。一是引进优秀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努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不断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重点并不在于教师的学科知识,而在于提升教学从事素质教育的能力,能通过教材中提供的大量信息,充分发掘其中可提升学生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素材,正面或渗透。

参考文献:

[1]陈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M].教育研究,2007(3):87-91

[2]杜志强.高职教育视域下的通识教育探索[M].职业技术教育,2010(16):37-40.

[3]李长友.浅谈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M].职教论坛,2012(2):35-37.

[4]朱景建.高职院校强化通识教育势在必行[M].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0-41.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4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中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需求的国际化不断加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提升本国竞争力以适应全球化挑战,纷纷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潮流,分析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教训,对推进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大脑及感受器和运动器官的特点。人的基本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涵盖了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大学素质教育就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利用教学和环境的积极作用,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合理科学的教育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素质结构,成为有较高综合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人文,简单地说,就是人性与教养,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了人性与教养,具有了人文素质,否则与动物并无区别。[2]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气质。它是一种后天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

二、中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差异

(一)培养目标之间的对比。

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分歧,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具有可比性。一些发达国家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大都已经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例如美国教育部制定的总体性教育目标,各高校据此制定本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4]这样就使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成为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的国家意志,而我国的培养目标,国家只是从宏观上表示将其作为一个战略意图,还未能真正上升到国家意志;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约束或指导能力比较强,而我国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目标,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对各高等院校并没有太大的实际约束力;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大都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指向,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而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则大都仅仅是一种原则性很强而操作性很弱的指导性规定;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在高等院校取得共识,并在这个层次上得到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而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则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局面。

(二)教育主要内容的对比。

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设置的状况已经有了改变。现在我国核心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包括政治理论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现代历史类教育等课程,占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半壁江山。但是,与国外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相比较,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还存在着如下问题:尽管许多高校在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方面热情很高,但课程仓促上马多,精品课程少;临时起意多,长远打算少;随意性强,目的性弱。所以,总体的教育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相比,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方面仍然不成熟,许多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教育基本方法的对比。

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既有与国外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上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比较起来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的方式仍显得过于单调,除了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强制性纳入和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随机纳入之外,并没有更多途径使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这种状况与大学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相映衬,往往会造成学生在不同学年段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苦乐不均”的问题。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科学性,没有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及知识结构的特点和规律,更多的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和“单边主义”行为,这样的课程准入方式显然不可能达到好的预期效果。在教学方式上,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启发,其结果是学生日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鉴于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在下面方面进行改变,对于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确立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战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上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互依存、结合和互补关系还缺乏明确的认识。由于没有理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科学教育得不到人文教育的支撑与补充,使科学教育缺乏人文文化的根基。因此,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理顺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动态定位,是规划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首要前提。[6]

(二)提高认识,更新大学教育理念与目标。

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坚持科学、创新、人文精神的统一,在市场经济改革、社会分工细化的情况下,知识体系也在发生改变,人文学科被忽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理科轻文科的现象,教育的功利主义变得日益突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把握住前进的方向?作为未来社会的希望,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间接主导了这个社会的大方向。这就要求各高校领导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坚持发展观,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三)改革完善高校教学体制。

当前,在我国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评估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当务之急是改善高校教学体制,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完善文化课程的设置,使大学生得到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多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的选修课,如唐诗宋词、艺术史论、影视、音乐等,不要形同虚设,要有相应的学分。同时,实行辅修专业制,使学生在主修一门专业课的同时,能够选修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目前,许多学校都在实行这种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表明,这种做法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很大的益处。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大学的教化程度很大方面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学校要定期开展文化艺术节和电影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式各样的人文学科讲座,鼓励、扶持大学社团开展征文、辩论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应重点进行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如历代名人的雕塑、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的亭阁等),这样既可美化校园环境,又可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间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可忽视的环节。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5

关键词 素质培养 钢琴教育 重要性

1 前言

素质教育是充分满足现代社会建设发展,市场经济建设需求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现学生良好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其核心需求,令学生获取最大的发展与提升。良好的素质教育应明确实践目标,创建科学的价值取向。钢琴教育作为音乐专业课程教学之一,可陶冶学生情操,令其形成良好的意识素养,并对学生今后的实践发展形成积极影响。因此,较多学校均引入了钢琴教学,开设培训班、教学机构,对学生进行钢琴素养教育,体现了与素质培养目标的良好契合,并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2 素质培养钢琴教育重要性

钢琴教育对锻炼学生综合艺术能力、提升素养水平,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可有效开发学生的情商,锻炼其智力水平,并形成综合审美意识与良好的人格素养。钢琴教育培养基于素质教育目标,可塑造学生形成逻辑辨析与立体思维能力,进而可令其综合智商水平全面提升。钢琴音乐可良好的调动人们感情,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还可锻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商,并令其在学习实践中真正的了解世故人情,形成艺术鉴赏能力,锻炼培养高尚人格品质,实现综合的素质化发展。另外,基于素质培养的钢琴教育,还可令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综合的理解力。通过视听训练、音乐赏析、技能培训,令学生在细腻的品味中,感受钢琴音乐魅力,通过自主思考、综合鉴赏,形成审美观察意识,并实现良好的升华发展。素质培养模式下的钢琴教育,有利于令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的学习习惯。钢琴学习过程相对较长,在不断的基本功练习、一遍遍的弹奏、分析、提炼中,学生的意志力、耐力、拼搏力将得到良好的锻炼。逐渐的,他们将耐得住寂寞,战胜自我,获取成功。通过素质化的钢琴教育,学生将形成鲜明的个性特点,优质个人气质,在艺术的熏陶下提升品位性,强化竞争力,通过对音乐的了解,洞悉社会,了解人生,并获取全面的发展。

3 开展素质培养,优化钢琴教育效果

3.1塑造艺术美感,开展钢琴素质教育

音乐可通过情感桥梁的搭建,深入人们内心世界,通过情感交流,令其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钢琴是一种特殊的音乐语言,可有效丰富学生视野,令其精神世界更加生动多姿。因此在钢琴教育实践中,应通过熟练技巧能力培训,令学生感受钢琴的魅力所在。同时,还应组织学生进行各类型名曲、不同地域特色音乐的练习弹奏、实践学习,令其深刻理解钢琴乐曲的核心精神、把握内容关键,体味整体艺术作品的真正意境,进而了解曲作者内心世界、思想意识、映射的时代背景,扎住钢琴乐曲的核心思想,提升综合艺术鉴赏能力。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进行乐曲的弹奏练习中,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心灵的沟通得到情感升华,净化思维,形成良好的艺术美感。

3.2陶冶情操,以情教学

钢琴教育应把握素质教育内涵,凸显以情教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思维品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历练积淀,形成了中华人民勇于拼搏、顽强不息、甘于奉献的优质美德,这些精神恰好展现了人们内心的情感所在。因此素质教育培养中,教师应令学生明晰自身责任的重大,通过道德情操的锻炼培养,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钢琴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有目的令学生丰富感受渗透我国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特色以及爱国精神的音乐作品。例如通过赏析黄河,令学生明晰我国人民在保卫家园、面对艰难困苦的勇于拼搏民族气概与伟大的奉献精神。还可通过肖邦作品革命练习曲的学习培训,令学生了解作者在祖国沦陷时期内心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悲痛之感。在对该类作品的练习欣赏中,学生会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实现真善美的有效统一,并得到情感层面的良好升华。不仅会优化教学效果,更能令素质培养下的钢琴教育上升到全新高度,获取良好的发展。

3.3基于钢琴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

钢琴课程素质教育培训中,应通过教师的良好示范、不同学生的合作弹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在该阶段中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助引导,令他们通过认真练习、细致听辨,明晰自身差距所在,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思维能力训练,锻炼自身形成良好的表现力。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音乐特性,把握分类特色,了解抒情、低沉、豪迈、热情、生动等不同类别的根本特征与区别。令学生在进行乐曲演奏练习过程中,通过对其特性的挖掘,加上自身感受,形成对作品的良好、正确理解,进而完美的演绎音乐、诠释内涵,优化演奏效果。另外,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听辨能力的训练,为学生提供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奏版本,杜绝学生对一部作品的刻意模仿、毫无发挥特色。应令学生在各异的版本中体味最佳演奏效果,加入自身品味与乐感,形成完美的演绎。再者,教师应有意识锻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促进情、形思维的完美结合,拓宽情境空间,融入内心情感,并掌握如何用钢琴音乐恰到好处的抒发内心情感,形成良好的音乐理解、演绎能力,综合的听觉、想象能力、审美观察能力,进而实现综合素质的优化提升。

3.4借助钢琴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艺术演绎是一个艺术的再创造过程,因此钢琴教育培训中,不仅应令学生忠于原著,掌握演奏技巧。同时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引入自身的全新创作,给人以新颖独特之感。钢琴素质教育培训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其良好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创造力。应首先对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钢琴演奏力综合掌握,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艺术创新的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将自我情感意识思维良好的融入音乐作品之中,展现自身对音乐的良好掌控、把握与表现能力,进而丰富音乐技能,拓展实践创新能力。

4结语

总之,钢琴教育只有基于素质培养目标需求,凸显其实践教育的科学重要性,制定有效的实践教育策略,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的音乐人才,提升学生艺术鉴赏、创作、创新能力,并令其获取持续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能力 素质 知识型 技能型

中国与德国,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就是要符合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综合素质要求。但是,在表述上多样性有余统一性不足,尤其在素质教育与知识、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上逻辑似乎不够严密,而且对人才培养规格表述的主线存在认识分歧。从素质和能力的概念出发,分析其在人才培养规格表述中的作用;探讨人才培养规格表述的适当方式。

一、当今人才培养规格表述的矛盾和不足

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有一个“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所以都应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培养方案都要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个落脚点展开。

分析不同专业教学计划,在论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时,都会说明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本专业培养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然后,根据职业定向的分解指标,说明本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达到的具体要求。且不说这样处理将知识、能力、素质的概念和关系有没有梳理清楚,单是这种将能力、知识与一大堆品质、心理特征及道德水平的要求并列来表述培养规格的方式,就使培养规格的内容臃杂、结构混乱,缺乏统一性。

二、人才培养规格的根本要体现提高专业素质

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是为教学服务的,具体来说是为指导课程安排服务的。尽管要把学生的各项素质提高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目标没错,但是毕竟要有所侧重。事实上,在教学安排上也正是如此。学校教务部门统管所有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学,具体的专业教研室再负责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培训。作为基础课程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要求可以不进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之中,或者即使有表述,也简单概括即可。有的研究人员将素质划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在讨论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时,只提和专业有关的素质,对非专业加以省略,就是对上述精神的体现。

三、贯穿人才培养规格内容的主线是能力

能力是素质的外显形式,素质教育的落实最终要以学生的能力的提高为评判标准,这一点在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办学理念中都有所体现。

(一)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

与能力意思相近的概念有一个,就是我们常说的“技能”。这个概念也是我们在培养规格表述中用到的概念。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在对汽修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中,有的用“能力”概念来贯穿其内容,有的使用“技能”提高作为教学计划安排的指导。其中,很多课程是既贯穿理论知识又传授操作技能,汽车构造基础理论中要讲,实践过程中也是相同的内容加以训练,作为汽车维修理论的陈述性知识,通过巩固和提取运用来实现对新知识的同化和理解;而作为技能的程序性知识则通过一系列的变式练习来实现规则从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最终技能达到相对简便化,程序性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二)贯穿人才培养规格结构的主线应该是能力而非技能

还是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从能力产生的心理机制看,能力应该指人能够在意识的控制下,为了一定目的或目标而组织条件反射的特征。在这里的目标就是维修目标或者是汽车故障排除目标,有些目标是定式目标,有些是非定式目标。定式目标的条件反射固定下来就形成技能;非定式目标条件反射的完成则要依靠个人的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才能驾驭。社会上招聘汽车修理工强调经验,就是希望从业人员能将更多的非定式目标条件反射转化为定式目标条件反射,熟练自如的处理相关事情,减小突发事件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避免非正常因素造成经济利益的流失。

但即便如此,再有经验的维修人员也不可能接触过所有的汽车修理问题,对所有的复杂情况都能解决自如。所以,对一个汽车维修工作者,经验固然重要,技能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比如,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甚至是幼儿园、小学、初中早已把这种能力培养融入进去。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经常听老师问学生的一句话是“会不会”,而在我们中国经常听到的老师问学生的话则是“懂不懂”,从这两句话的区别而言,能发现德国的职业教育则看重能力培养,而中国则是注重老师的教学质量成果。

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问题接踵而来而且复杂度不断升高时,能够系统地找出问题的成因,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予以解决。这就是对机修从业人员的能力的要求,它是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而不仅仅是通过技能的习得就能具备上述能力。所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应该围绕各专业的能力要求进行仔细的分析,不能仅仅围绕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还要对学生的创新及应变能力做出相关的要求,只有这样,才真正体现了人才培养规格的主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玉群 翁绍捷;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 2011年07期.

[2]范圣耀;汽车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