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

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范文1

时至今日,标准的意义已不可同日而语了。标准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是国际竞争的重要体现。例如,我国是世界手机生产、使用大国,但是,相关专利和标准绝大部分是美国和欧洲的,这就导致我们每年付给这些标准制定国巨额的专利标准使用费。值得骄傲的是,2011年10月14日,经国际电工委员会工业过程测量、控制与自动化技术委员会IEC/TC65的26个P成员国投票,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研究制定的工业无线网络WIA-PA技术标准提案,最终以100%的通过率,成为正式IEC国际标准。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之一)的演进技术,TD-LTE(TD-SCDMA的长期演进)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中国自主研发的4G技术有望成为国际标准。

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看,标准涉及“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我国已经正式“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涉及九大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其中,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就是其中两大领域。规划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体系和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健全,各项制度实现全覆盖”。服务项目、服务对象、保障标准、支出责任、覆盖水平等内容具体规定了基本公共服务应当达到的“标准”。

从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方面看,标准的作用就更加迫切。国务院已经把人力资源服务业列入新兴服务业加以扶持。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及服务需要规范的行业管理和服务,包括机构、人员、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质量管理及服务质量提升的持续改进等等,都需要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标准,以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0年正式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标准体系》,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服务、人事人才管理、劳动关系、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等领域标准的制修订,科学确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流程,以及提供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标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开展标准化试点,加强标准体系宣传贯彻,充分发挥标准化对事业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标准化规划(2011—2015)》,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需要制修订的标准和扩大标准化试点的要求。2012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在深圳专门召开了全国的标准化工作会议,部署有关工作要求。

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范文2

摘要: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治理主体具备了治理现代社会的能力。在“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目标视野下,地方政府必须通过明晰治理理念、强化法治理念、深化民主理念、发展互动理念、提升服务理念、装备科学技术理念等方面来创新执政理念。

关键词 :地方政府;法治理念;民主理念;互动理念;服务理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国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如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目前中国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课题。治理能力现代化应该是指治理主体具备了治理现代社会的能力,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向现代社会转型和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领现代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还能够使现代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治理的主体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是指政府具备了治理现代社会的能力。具备现代治理能力,必须具备现代治理思维、采用现代治理方法和手段,并达到现代治理效能。在现代治理思维、方法手段和效能中,治理思维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缺少了它,现代治理能力根本无从谈起。

在“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是地方事务的具体组织者、推动实施者,对国家整体发展计划的实施和目标的落实起着关键作用。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地方政府更是关键一环。在“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目标视野下,地方政府应该如何更新执政理念、培养现代治理思维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更新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要求

从宪法层面上看,地方政府的权力主要有三项:一是行政执行权,即执行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二是行政领导和管理权,即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行政事务和行政工作,依法管理国家机关行政工作人员。三是保障权,即保护本行政区域内公有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等。地方政府通过实施以上权力,保证地方的稳定和发展,进而促进国家发展规划的落实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经历了一个伴随认知深化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20世纪50-60年代为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20 世纪80-90 年代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20世纪末21世纪初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党的十报告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要求下,社会对地方政府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后,人民不仅对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期待。因此,党的十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发展目标追求,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具备如下能力去促进地方的发展。

首先,对地方经济科学发展的统筹能力和监管能力。地方政府在实施执法权与管理权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对地方发展规划的制定、对地方发展目标的引导与发展过程的监督,引导、扶植和推动地方特色经济、创新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使地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促进地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而推动地方的整体现代化进程。

其次,保障和扩大地方民主能力。地方政府必须通过保障权、管理权的实施,保障人民的政治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的落实到位;畅通民主渠道,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协商,健全基层选举、议事、问责等机制,完善基层民主运行机制;健全地方权力运行机制和约束、监督机制。真正实现基层治理中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三,维护地方社会秩序、化解地方社会风险、处理社会危机能力。民生建设是社会建设的中心,作为地方政府,民生是工作的重点,地方政府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及时疏导和解决民生问题而引发的社会矛盾,进而稳定社会秩序、化解社会风险、预防社会危机,保证地方一方的和谐与稳定。

第四,地方生态协调的保护与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质量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对地方政府来说,必须放弃GDP至上观念,在发展规划方面,全面考虑生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大生态监管力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预防和及时解决生态危机,实现地方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目标下地方政府执政理念的创新

不同层次,治理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治理主要包括塑造共同价值体系、提升国家治理执行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地方政府治理的中心是什么呢?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对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给出了指向,指出,“推动乡镇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与服务上,为人民群众提供面对面的综合服务,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整合基层管理与服务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增强基层管理与服务实力。”由此可见,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来构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新形势下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通过这些重点工作,提升治理能力,进而实现地方“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治理主体具备了治理现代社会的能力,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能够引领现代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还能够使现代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现代治理思维、现代治理方法和手段、现代治理效能是现代治理能力内涵的主要内容。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下,更新执政理念进而具备现代地方治理理念,是地方政府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目标下,地方政府要更新哪些执政理念呢?

第一,改变管理理念、明晰治理理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社会均已发生巨大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的同时,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丛生。作为管理者来说,管理的对象、社会环境与要求都已显著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自上而下的、集中单一的管理理念、制度、手段与方法都已经不适合时展的需要。因此,作为提供面对面服务的地方政府,必须放弃以管制(命令、服从、指挥)为特征,以强调秩序的稳定、经济的GDP至上为价值取向的管理理念,抛弃管理理念下的权力意识、领导意识、驾驭意识、整治意识,代之以明晰的治理理念和意识:治理的目的不是管死、管住,而是通过积极地参与、沟通、协调、激励、规范和约束,形成一种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朝向一定目标的良好秩序和状态;治理的方式是在法治基础上,政府通过协商、指导、服务、疏导等方式与社会良性互动;治理的目标是确保公正价值优先地位、培育公民与社会组织生机与活力、形成公平公正社会环境和增加人民福祉。因此,在治理目标下,地方政府要确立服务、沟通、协商、引领等治理意识,要把自己的职能严格定位在提供服务上,把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中心,把保障民生作为治理的重点,把激发社会活力放在突出位置,引导社会团体加强自身建设,扩大基层民主。

第二,强化法治理念。法治是现代治理的基本要求和方式。要建设法治国家,就要使任何人、任何组织、国家机关都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作为执法主体的行政机关,更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和权力、履行义务和职责。越权、违规、人治均为缺乏现代治理能力的表现。因此,现代治理必须牢固确立法律至上理念,必须依法治理,依法求发展、求稳定。作为地方政府,治理过程中面对的是法治意识不浓厚的基层公民和地方习惯风俗不同程度存在的社会环境。要达到治理效果,必须强化法治理念,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坚持法律至上,要带头遵守法律,要引导人民遵纪守法,有问题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和规范解决,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处处时时维护法律的尊严;要把社会矛盾的预防和化解纳入法治轨道,决不能因发展、维稳就突破法律制度安排,不能因有人“上访”就迁就非法要求。只有这样,在地方治理中才能真正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意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才能用法治保障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及社会的安定有序。

第三,深化民主理念。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的价值诉求、权力诉求空前强烈,深化民主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必然方向。在依法行政和法治的前提下,探求与发展多种形式的民主参与方式,则是现代治理的必然要求。民主协商、公众参与等民主方式已成为现代治理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是社会基层民主落实的实施者,必须深化民主理念,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的基层民主制度,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从基层保障人民政治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的落实到位,畅通民主表达、参与和监督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协商,完善基层民主运行机制,真正实现基层治理中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才能增强社会活力,也才能真正促进国家层面上民主的发展。

第四,放弃管制理念、发展互动理念。现代治理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治理,而社会治理的目的是通过积极地参与、沟通、协调、激励、规范和约束,使社会形成一种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朝向一定目标的良好秩序和状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深刻变革,利益格局也已经全面调整,思想观念更是发生巨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自上而下、集中单一的管制理念已经不适合时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治理要求立足于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基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公众诉求,既能够维护已经深刻变化的社会秩序、化解可预见的社会风险、处理突发的社会危机,又能够激发社会活力。治理的手段与方法必须具有灵活性、多样性、敏捷性和适应性,因此,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与社会互动,求得社会认同,与社会大众、社会组织平等互助已成为现代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路径,成为现代治理的重要手段。作为地方政府,必须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管理与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引导激发社会活力、疏导社会矛盾、化解社会风险、稳定社会秩序,进而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第五,放弃当家理念、提升服务理念。现代社会的中心是人,现代治理的中心是为人服务,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发展社会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基层管理与服务实力是现代治理对地方政府的新要求。因此,地方政府要以社会本位、民本位为出发点,把自己的职能严格定位在提供服务上,把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中心,把服务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自己治理绩效的重要标准。服务要以公众利益要求为导向,要以顾客需求为目标,高质、高效地为公众提供服务或生产公共产品以满足公众需求。

第六,改变政绩观、增加效能理念。现代治理效能是现代治理的目的要求,也是检验是否具备现代治理能力最重要的标志。作为地方政府,是通过处理一系列具体问题而达到治理目标的,无论是微观上还是宏观上,都必须具备效能意识。微观上,要以是否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地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协调或解决了各种利益矛盾和纠纷,使事态沿着合理的预期发展或达到了阶段性的具体目标为绩效标准。宏观上,要以是否引领地方达到了预期的现展目标,实现了地方经济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主体制完善、生态和谐可持续。同时,效能理念中还必须有成本理念,即在实现效能的过程中,是否做到了运作成本低、效能高,主要是指没有推诿拖延(时间成本低)和高成本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花费少),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高、公众满意度高、社会负面影响小。

第七,装备科学技术理念。现代社会,知识和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社会治理必须适应信息社会的状况与要求,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才能解决信息社会下的各种问题。因此,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等已成为了现代治理的重要媒介,电子政务等成为了现代治理的重要路径与手段,网络问政成为政府与人民沟通联系的有效桥梁,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运用也成了现代治理的基本要求。作为地方政府,必须具备现代技术治理能力,努力学习和掌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基层管理与服务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增强基层管理与服务实力。

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范文3

 (2018年8月27日)

今天,各位领导莅临我局调研,充分体现了对人社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根据工作安排,下面汇报三个方面情况。

 

一、人社信息化建设情况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简称“金保工程”,是国家十二个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之一;建成统一、安全的人社信息系统事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因人员流动,异地就业、养老、就医非常普遍。2002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就业社保业务特点,全国一盘棋,统一规划全国的“金保工程”建设,按照全国“一个工程、二大系统、三级中心、四级网络”的原则,建设覆盖全国、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网络共用、信息共享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险两大信息系统;建立部、省、市三级数据中心,构建一个人社业务专网,涵盖部、省、市、县区四级网络,并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和村;具备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四大功能。将原来各地区、各业务分散的、低层级的信息系统整合,构建全国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人社信息网络系统。

我局信息化管理综合部门是统计信息中心,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研究生2名,信息项目管理师1名,信息工程师3名,经过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

我市从2007年开始“金保工程”建设,建立市级数据中心、人社业务专网。先后建成就业、养老、医保、工伤、失业等业务系统,数据由市级集中统一管理,网络覆盖全市人社系统、乡镇(社区)、医院、药店、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为全面贯彻党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决策部署,建立人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推进人社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实现信息数据共享,提升政府效能,最终建成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智慧治理的人社政务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和大数据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二、大数据应用情况

(一)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

社会保障卡是由人社部统一规划,由各地人社部门联合合作商业银行面向个人发行,具有多种社会保障应用功能和金融应用功能的集成电路(IC)卡,是持卡人享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权益的信息载体。

一是目录内应用情况。目前全市已开通人社部102项应用目录中的92项社会保障卡应用,应用目录开通90.2%,其中: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保险、就业等领域社会保障卡应用目录开通100%,人事人才社会保障卡应用目录开通50%,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卡应用目录开通25%。养老保险领域实现了参保人员凭卡在待遇申请、资格认证、参保缴费、待遇查询和领取等方面的应用;医疗保险领域实现了参保人员凭卡在医保信息记录、信息查询、就医结算、缴费和待遇领取等方面应用,全市三级医院已实现“就医一卡通”。二社保卡是目录外应用情况。鼓励县区通过社会保障卡发放各种惠农资金,新田、零陵、江华等9个县区已通过社会保障卡发放惠农资金、惠民补贴、低保待遇等资金。

 

(二)以社保数据为载体,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依托“人社信用体系”,建立业务分类处理新模式,对诚实守信主体实行信用承诺、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激励措施。探索通过社保卡查询核验持卡人信用情况,分级授权网上业务范围,分类设定创业担保贷款额和贷款周期等。推动公务员录用、荣誉表彰等业务环节同步审查信用情况。加强对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保险协议服务机构的信用管理,依法打击用人单位违法行为,惩处“黑中介”和协议机构的违规、欺诈、骗保等失信行为,引导社会诚信文化。

 

(三)以业务协同为重点,推进人社服务“一体化”

构筑和完善业务协同平台,促进部门协作。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动与政府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进一步减少纸质证明材料,按规定支持相关部门及社会机构联网核验参保状态情况。鼓励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部门协同的网上人才绿色通道。配合“精准扶贫”工作,做好贫困人员社保卡发放和信息核对。利用社保卡基础信息,对精准扶贫对象建档制卡。做好全民参保登记工作,我市社保卡数据采集将制卡数据与公安户籍数据、城乡居民医保数据进行比对,清理出已参保数据和未参保数据,通过联合教育部门,由县区社保卡服务中心组织工作人员到学校采集照片、核对信息并提交制卡。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牵头深化全市人社系统“放管服”改革,梳理各部门权力清单、服务清单、问题清单,优化再造办事流程,清理精简证明材料。

(二)制定市本级行政许可制度改革具体举措,对市本级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梳理,组织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便民化,彻底清理各类无谓证明,为企业降费减负。

(三)全面清理对外办理事项,深入推进“互联网+人社”,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人社领域审批和公共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和便民化水平。形成平稳有序、运转高效的行风建设工作机制,建成全市统一的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级审批和公共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完成“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任务,90%以上的服务事项可以网上办,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范文4

一、加强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

我系统党总支以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广大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排查整个系统中思想工作作风存在的不足,针对发现的问题如:工作责任心不强,主动性不够,不思进取等,一方面通过制订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内容、有目的地进行整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以及诫免谈话等形式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加强机关制度建设,如完善岗位责任制,办事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差错追究制,绩效考核制等。不仅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保证政令畅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而且也极大的方便和服务了群众。

二、健全制度,落实服务保障

1、从年初开始就已制定全年理论学习制度,紧紧围绕服务中心、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开展工作,注意“三性”即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做到“六有”即全年有计划,每月有安排,出勤有统计,听讲有纪录,学习有笔记,年终有考核。通过每一位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学习制度,积极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以达到“学有所知、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效果,从而提升党员素质做好“服务”工作。

2、制定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用制度来指导、帮助各支部正常开展“”,切实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建设,全面提高队伍素质,努力做到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小组一块阵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3、建立健全党员日常管理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制订不在岗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群众评议制度,党员听取意见制度,党内谈心教育制度,结合实际开展党员风彩为主的《向党旗致敬,向人民汇报》先进典型学习活动,使党员有展示先进的舞台,形成党员示范制度。

4、建立和完善制度后,为确保成效,开展党性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党员去井冈山革命圣地学习参观;在机关开展“学先进,找差距,我为机关做贡献”和党建知识、党纪知识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党性教育,提升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

三、关注民生,提高服务水平

劳动保障无小事,系统党总支把觖决问题,切实为民办实事为出发点,广泛的听取和征求意见,在服务态度、服务效率上狠下功夫。

1、在改进服务态度方面,针对个别党员干部在解释劳动保障政策和解答问题不够耐心,语气较生硬问题,加强了服务意识教育,组织礼仪讲座和培训;实行工作人员使用文明办公用语,电话铃响三声内必听,一次性告知等规定;坚持每季在全系统内开展“优秀服务单位”,“文明服务岗”评选,开展“每月一主题”和“每月一星”评选活动,在服务窗口设立党员责任岗,党员责任区,促使干部队伍服务意识增强。

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范文5

实施创业就业计划

推进全民创业。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总结提升活动,进一步完善全民创业“五大体系”,积极争取自治区政府为每个市、县(区)重点创业示范园区(创业孵化基地)拨付建设资金100万元,为每个地级市拨付全民创业工作经费100万元,建立小额担保贷款存贷挂钩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强力推进重点创业示范园区(孵化基地)和创业型城市建设。全区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发展到185个,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扩充到1.95亿元,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89%、39.29%和112.65%,带动就业4.55万人;创办小企业3658个、培养小老板8830个、创造新岗位4.76万个,分别比2009年增长15.36%、45.73%、25.26%;组织创业能力培训1.25万人,比2009年增长14.68%,培训结束当期实现自主创业4819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2.09万人。

大力促进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5%以内,低于年度调控目标0.25个百分点。一是有效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继续实施“五缓、四降、三补贴、一销、一免”援企稳岗政策,累计为企业和参保个人减负3.91亿元。二是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岗位兜底、服务覆盖,积极落实社保、培训、岗位“三补贴”政策,采取到企业就业、到事业单位实习、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及“三支一扶”等13项措施,力促1.97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企业、乡镇(社区)等基层一线就业。推进落实区内重点工程和季节性用工优先使用本区农民工责任制,拓展区内区外就业岗位,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75.53万人,实现工资收入42.2亿元。平罗县、彭阳县、盐池县、原州区被评为全国转移就业示范县。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和就业援助活动,继续购买3000个公益性岗位,促进7624名城镇长期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三是有序开展职业培训。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项目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城乡贫困和零就业家庭培训就业援助工程及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等项目,全年培训城乡劳动力10.93万人,比2009年增长30.7%。四是公共就业服务得到加强。组织开展系列公共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免费送信息、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促进了社会就业。银川、石嘴山、吴忠失业动态监测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在灵武、大武口、青铜峡、中宁4个县(市、区)及其所辖16个乡镇(街道)实施了国家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改善农民工务工条件。一是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扎实开展。将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纳入效能目标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工资保证金、企业诚信制度等长效机制,组织开展中央驻宁企业劳动保障监察书面审查、全区重点建设项目使用农民工情况监控、劳动用工备案、农民工工资清欠等专项行动,农民工工资清欠率达到98%以上。二是劳动合同管理积极推进。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调解仲裁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推进实施集体合同制度和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深入开展银川、吴忠“两网化”试点工作。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2%,集体合同签订率达82%,涉及农民工32.9万人。三是提高农民工务工安全保障。全年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92万人。

实施社会保障计划

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为突破口,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新农合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7.7万人、177.95万人、55.8万人、48.87万人、39.82万人和372万人,比2009年分别增长16%、4.2%、16.3%、15.1%、29.7%和2%。“五险”基金累计结余138.75亿元,比2009年增长38.2%。一是新农保提前实现制度全覆盖。在巩固提高2009年新农保国家试点基础上,积极争取将南部山区8县纳入2010年国家试点,覆盖50%的县区,高于国家试点覆盖面27个百分点,是除新疆、之外扩面最大的省区。自治区、市县自筹资金在11个县(区)开展区、市两级试点,新农保制度比国家、自治区原定时间分别提前10年、2年实现全覆盖。二是社会保险历史遗留问题逐步解决。在全国率先出台解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政策,统筹解决了12万多“五七工”、家属工、农场工、“1995年以前离岗人员”等多年上访群体的老有所养问题。解决了1.82万名国有、集体关破企业和国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三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统一。在全国率先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建立了“一制多档”筹资缴费机制,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制机制、政策标准、支付结算、信息系统和经办服务等的统一,并在固原、石嘴山开展了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启动实施了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四是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基础上,再次为全区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增加养老金185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5元。引导企业适当增加职工工资,及时企业工资指导线;根据我区经济发展水平,将一、二、三类区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从560元、530元、490元提高到710元、660元和605元,平均增幅达24.9%;将非全日制劳动者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分别提高到7.6元、7.2元和6.8元,平均增幅达18%。五是社保基金监管和经办服务明显加强。突出抓好社保基金监管制度和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确保了基金安全完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流动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实现可转移接续。配合财政部门,在5县60个乡镇建立了统一规范的民生服务中心。

实施人才助农计划

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范文6

一、完善制度

进一步创建最优社会发展环境,积极开展干部作风整治优化发展环境活动,紧扣市委和市政府的总体发展思路和部署,面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围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面向基层、服务民生,提升服务经济发展效能。

二、履行职能

正确履行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全面提升一个服务优良、运行规范、权力阳光、廉洁奉公,依法办事的运行机制。不断强化自身建设,促进职能管理和服务效益最大化。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方法,确保行政廉洁公正透明,服务质量高效优质,内部管理统筹协调,全面完成市委和市政府的工作任务和主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