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文1

体育学科具有极其鲜明、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实践性。指的是“寓教于动”。体育课需要通过身体实践活动。2.整体性。指的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3.社会性。体育课程本身具有显著的社会性。4.差异性。是指个人身体条件、性别、地域、气候、场地设施条件、学校体育传统等。5.复合性。指的是体育课程目标非单一性,体育课程融知识、技能、身体、精神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教育为一体,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6.非阶梯性。指的是体育课程内容、手段的非阶梯式排列。7.非高考性。指的是体育学科有全国学大纲,但不列入高考科目。目前学生高中毕业、体育学科的评价是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体育课成绩”、“平时体育活动出勤”三位一体的"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因此不受高考的限制,教学改革的空间比较大。8.交叉性。体育学科包含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体育学科成为多学科汇集的交叉点,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橱窗”。

二、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利用体育教材内容价值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说:“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身心健康为各种美德、知识、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居里夫人曾说过极富哲理的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因此学生全面良好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完成,就需要身心俱健、要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以保证发展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集中注意。体育学科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更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使“生命之树”长青,有充沛的精力去攀登科学高峰。

(二)加强左侧肢体练习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脑,左、右半脑是有明显分工的,这是1981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斯佩里的研究成果。许多较高级的知识功能都集中于右半脑,右半脑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而根据大脑两半脑对身体两侧交叉支配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如左脚各种跳跃、摆动、踢球。左手运球、投篮、打排球、打乒乓球,左侧平衡等。实现对全脑的开发尤其右脑机能的促进培育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利于人的潜在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三)自行创编成套动作

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如前滚翻可变化为双手抱膝、手放胸前、两叉、分腿、直腿、双人、鱼跃前滚等。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增加体育游戏活动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五)学生自选运动项目

现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趋于灵活多样,我们学校从几年前就开始进行选项教学,分为五个运动项目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就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条件环境因素等来选项上课。如此上课,学生就能扬长避短、满足兴趣和表现欲望、发展特长,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形成。教师也可用发展的观点来因材施教,指导评价这种个体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三、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例如短跑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步骤。

1.设问:你在50m跑中,用多少步跑完?2.观察:让学生相互数出同伴50m跑的步数;3.启发思考:每人多少步数合理? 4.讨论揭示:学生经过讨论教师用挂图、录像结合讲解,提示步频、步幅与跑速关系及霍夫曼提出的步幅/身高=1.20,步频(s)x身高=8的指数法为依据来衡量步幅与步频的合理搭配。5.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在不减速的前提下,在跑道上按标志点跑,看哪种步长比较适合自己。

(二)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情景教学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野营军训、郊游,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民族文化创新能力效果

前言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品质.这已为越来越多的人十所认知。“谁掌握了面向2I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l世纪中处于战略领先地位”、“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志在全国科技火会上的讲话,成为国内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动力。

机械设计是理工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凝聚了从认知机械到设计机械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对机械设计教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手段、实践性教学环节、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取得可喜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

但是.创新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F.通过教育培养、制度促进、实践锻炼以及个人和群体的勤奋努力等形成的。而在教育培养因素中,民族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冈索之一。笔者曾在日本山形人学学习工作过几年,有一点浅显的体会,想与各位前辈同行讨论。

一、民族文化的差异对学生能力的影响

(1)教育模式对学生畿力的影响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考试,_人学生在进入高等学校之前,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著名学者杨振宁将中世方教育模式概括成一句话:“中国教育给了我严谨,美国教育给了我创新。”这句话概括了两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中国教育比较严谨,比较按部就班:两方的教育可能比较自由,自由就是说不像我们教学那样死,可能比较鼓励学生敢说、敢想。考试的确能反映山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经过火大小小若干次考场的检验,造就了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运算能力,但是,考试反映的只是分数,并不代表J二程实践能力。从某种程度来说,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性环节上的投入相对减少,在青少年时期的许多兴趣与爱好难以发挥出来。日本实行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全面综合教育,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同样要考试.但考试的压力远不及我国学生大,而且。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接触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因此,在进入大学时,日本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与我国学生有所不同。

(2)生活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影响日本人向来阻蝴头工作、细致整洁、做事弗井有条而闻名,从小注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日本学生上课纪律非常好,在公众场合安静、沉默,学生对家庭的依赖心理较轻,学校只负责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由学生自己安排。学生对于布置的作业、实验、设计埋头钻研,特别是对一些细节问题处理得细致周到。相对而言,我国学生思想活跃,计算机运用能力强,易于接受新知识,似乎自立能力显现得晚一些。

一定的活动方式与创新习惯的养成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在坚持继承良好传统与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基础上,注意综合运不同的教育方式爿∈培养学生发展不同的心理需求利活动样式,可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刨新质。

(3)学习环境对学生能力的影响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也要有一定的内在因素。外在条什主要有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适宜的群体心理氛围、有效的激励措施等。创新能力的形成,最主要的条件是有一种宽松的社会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是指已有学者所认为的那种“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宽松境况。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学生的精神可以经常处在“不逾矩”的状况中。

宽松的学习环境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不是老的概念,世界上优秀的学校一直把它作为非常重要的一条来考虑的。“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待点燃的火种”每个人的火种是不一样的,需要靠同学的力量、靠家长的力量、靠教师的力量一起把不同的火种点燃。“学校的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天才”。就学籍管理而言,日本的高校的政策相当宽松,工科类学制为四年,不能按时毕业还可以继续读。作者所在的研究室有一个八年生,虽然他?|5读得马虎,汽车联轴器却研究得很好.老师就发挥他的氏处,对他进行鼓励,并不因此限制他。一个学生八年投有毕业还能继续保留学籍,令人难以想象,这就是环境给他的宽容1不仅如此。山形大学在实践环节的管理上也非常宽松,学校没有为某门课程设专用的实验室,课程的实验基本上在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但有一个专用的机械工厂,工厂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在工厂的实习自主性很强,在约定的时闻内进入工厂后几乎无人指导。工厂的设备可随意使用,材料任学生选用,测试工具非常齐备。这种宽松的实习环境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大方便。

(4)课程设置为能力培养所创造的条件日本的机械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机械设计类课稗有机构学、机械运动论、机械设计学等。机构学主要讲常用机构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和传动机构等的基本知识,类似丁国内的机械设计基础课,但内容较浅,方法基本上采用解析法,周学时1.5,总学时30~40左右。机械运动论主要讲平面连杆机构和空间连杆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机械设计学主要讲齿轮机构的啮合原理、加r方法等内容。但课程内容也与授课教授有关,教授们往往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来上课。总的感觉是国内的课程内容多而广,而日本的机械运动论和机械设计学课程内容少而细,学生学习负担较轻。课后有更多的自主时间。我校的“机电创新训练”分集中进行和分散进行两种形式,学生们对此训练很感兴趣,但由于学习任务较重.用在训I练上的时间有限,所以,还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正是我们目前急待改进的问题。

(5)高校内部结构对学生培养结果的影响高校的内部结构差异导致了学生培养方法上的根本不同。任何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都是纵横交错的,纵的方向是本科教学,横的方向是科学研究。不同的学校其内部结构是不一样的。国外的研究型大学纵向简洁。横向丰富;但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纵向丰富.而横向简洁。我国的高校却趋丁二雷同。我国的高中生考入高校,往往被分入几十个不同的系、院。世界上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把广博教育放在培养本科生的首位,把专业培训放在次要位置。日本学生入学厉,第一年都要学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等课程,而学生分专业是_人学二年级之后的事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可以具各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明确的判断能力以及能够识别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这种宽基础、宽专业的培养方式带来了与专业分得太细的培养方式全然不同的结果。可喜地看到国内有些学校已开始试行,部分新生入校不分专业,进入“元培计划班”,获得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在一年半后再选择专业。这无疑是一个好腔开端。

(6)师资素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作用我国高校的师资大多是学术型的,从学校到学校,不少是在同一学校里从助教做到教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较少。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授很少“近亲繁殖”。日本高校的教师有一部分是从企业或其他部门来的,他们丰富的经历、与社会各界广泛的联系,为大学的教学、科研带来了非常珍贵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关键的因素之一。在创新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作为学生学习和创新实践的顾问。因此,要做好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创新教育工作的认识,创新教育从理念到方法都是新的,每个人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问题,教师应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的期待。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00-02

平面构成教学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是现代艺术设计部分中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平面构成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平面构成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在推动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可以说,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和思维模式,还能促进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进步。为此,建立有效的平面构成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创新和现代设计理念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在当前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显得尤其重要。

一、平面构成的基础含义

平面构成(Plane constituted)主要探讨的是二度空间的视觉语法,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它综合了美学、现代物流学、心理学、数学等多个领域的成就,为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带来了很多新鲜的观念要素,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必经之路。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平面构成课程,可以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更多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拓展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训练出更多的创作方法和思路,进而使得学生在今后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平面构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由于大多数事物或者现象存在的模式以具体现象为主,所以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主要思维模式也是具体直观的。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常常会存在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有难度,所以在进行观察训练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事物入手,通过引导和带领学生观察事物的外在、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将抽象的理论简化成最容易理解的几何图形,在这样的观察过程中,学生无论对观察事物的角度还是新颖度,都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向外拓展,促使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观察,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作用。

2.帮助学生扩展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创新思维是一个艺术设计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了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在平面构成教学中,首先,教师会指导学生避开直接的思考从横向的其他多个方向展开,这属于横向思维,也是激发艺术设计学生思维模式的重要来源;其次,教师会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在原有模式行不通的情况下,可以从与其模式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这属于逆向思维;还有,在平面构成设计中,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从不同的方向去设想问题,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自己丰富的联想力或者想象力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看法,这类发散性思维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以上的三种思维方式都属于创新的思维模式,就是要求学生从别人没有注意到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平面构成教学中通过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学生的联想能力在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是特别重要的。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才能使得学生的设计风格不拘泥于现实,让他们的思维逐渐延伸,不断向未知领域去探索。在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主要放在制作之前的草图设计上,平面设计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学生们在设计草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进行设计,通过自身联想能力的发挥,可以在草图中将学生的独特见解表现出来,而随着设计的图形逐渐形成,学生的联想思维在无形中得到延伸,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逐渐培养出来。

三、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的分析

1.对基本构成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对理论的学习不深。当前由于一些院校在教学方法上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重视制作轻视理论,重视模仿轻视创新,忽略了理论知识传授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理论缺乏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程度只停留在经验表层,对图例的学习过于看重模仿,缺乏理性的分析,理论的指导意义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创新思维和艺术潜力的目标。在素质教育的推广下,艺术理论逐渐丰富,平面构成课程中注入了不少新鲜的理念,这需要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的教学环节必须投入不少的精力。然而有些院校在构成课程理论传授这一环节仅用了很少的课时,初始阶段的启发性教学不够,平面构成教学的发展历程和形式规律掌握得不够扎实,导致学生在今后的课程学习中难以理解,照本宣科的情况依旧延续,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形式法则过于重视模仿,与现实生活脱节。平面构成的生命力主要源于现实生活,要具备一定的时代感和创新精神,更需要与相关专业紧密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平面构成的研究方法中不断融入了很多的新思维和新理念,为平面构成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所以,目前的平面构成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造型手段,更是一种实现造型目的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观念。然而,当前部分院校的教师仍旧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平面课程教学中将教学的重点大多放在了探索形式法则的形式推敲上,导致学生在平面构成课程学习中偏重对形式法则的教条模仿,缺乏求新求异的动力和观念,在平面构成创造方面表现比较笨拙,甚至还有些教师将平面构成片面地理解成素描之后的又一再现性的手工课程,最终延续成相关手工制作课堂练习技法的一种形式。这种过于重视“形式化推敲”的形式,不仅导致学生对平面构成知识的认识处于简单化和浅层化阶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自身的艺术潜能的激发。

四、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后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1.新教材中构建了符合市场需要的教学内容。在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从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通过构建新颖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作热情。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只要教师注意对教学内容的侧重和选择,尽可能选取的内容不要重复,教材中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教会学生基础的课程知识,还能利用新教材中的题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启发他们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关于平面构成内容的知识,通过有效的利用新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动力。

2.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为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应试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种束缚,所以,在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更新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的基础课程,学生对平面构成这门课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意义,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主动思考的关系是分不开的。所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平面构成课程改革后,教师创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认真做好主导者的角色,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这对培养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3.将创新纳入评价标准和考核标准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新课标中指出,客观、科学的有效评价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要综合多个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还要包括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学生设计离不开创新,教师要懂得利用客观的眼光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创作和日常表现,对如此看重设计创新的平面构成课程,教师不能采用固定的唯一的评价方式,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内容,避免出现学生为了完成考核在创作中跟随标准进行思考的现象产生,尊重学生的创造自由和个性化表达。

参考文献:

[1]乔春梅.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2]朱晓娟,刘寿平.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09).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意识

一、当前大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的欠缺

(一)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意识决定物质是哲学中的重要命题,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欠缺,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由于创新能力的意识不够,即很多人包括学生、学校都没有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何谈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和训练。缺乏创新的意识是决定了很多的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创新能力的最直接的因素,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和学习。

(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忽视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是导致当今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很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不是自身的创新能力差,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创新对于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创新可能给整个社会的变革起到的积极作用,因此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很不到位。

(三)创新精神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冲突。从很大程度上说,很大的大学生还没有从传统的教学中走出来,大学的教育更加突出的是人性化的教学,对于个人的自主学习和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很多的大学生还是难以摆脱传统的学习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的是较为灵活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关系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个因素

(一)学校的创新理念。学校的理念和方针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发展情况,对于学校的发展起到指引的作用。学校的创新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一个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能够以较强的前瞻性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很好的机会,制度和理念的提出可以促进其他方面的建设,例如学校会因此而引进必备的硬件设施,来保证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课程,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日常教学创新观念的渗透。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强化创新理念,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创新理念的提出会逐渐渗透进学习中去,对于学生的观念起到一些思想上的指引,在无形中会强化他们的认识,使得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他们的今后发展提供理念上的支撑。日常教学生活是学生的学习知识和能力提高的直接来源,通过这种方法的渗透,有利于他们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学生自身的潜质。学生个人的潜质也是关乎到其创新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是较为困难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理性的思考都有很高的要求。工科的学习中在很大程度上说需要学生的自身潜质的支持,个人潜质直接关系到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其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学生成功的重要的一个要素。

三、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善于摆脱传统僵硬的教学方式。创新能力从本质上说,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思路,摆脱传统的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有所突破才是至为重要的。这对于教学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将学习方法变活,有意识地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地实现自我提高的过程,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条件,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飞跃,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实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活化,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实现能力的飞跃,这样才能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支撑。

(二)在教学中融入实验研究等科学方法的训练。计算机专业的学习需要较高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来支撑,通过实验研究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在教学中不断地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较为完善的设备支撑和理论支持,结合自身的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发展和飞跃,这是至为关键的。通过有目的地训练,能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使得创新能力有更快地发展和进步。在教学中融入实验研究等科学方法的训练,是一种较为综合的方法,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创新能力。

(三)将教学与时展相结合,突出创新精神。任何一种学科和专业的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机地实现学科知识与时代的链接,这才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对于计算机的学习更是如此,计算机本身作为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必须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与时代、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做到知识的“实用性”,实现知识的价值才是至为重要的。将计算机的学习和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实用性是知识从课本到社会的有效过度,不仅仅能够实现知识价值的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本身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实现个人的发展。

四、结语

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只有创新能力才能够更快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加快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钻研才能够有所突破,从根本上抓起,有效地改善教学的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创新能力的训练,促进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鹏,杜玉越,戚梅.新形势下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1).

[2] 童少娟.论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9(7).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幼师舞蹈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引言

幼师舞蹈教学是按照幼儿舞蹈模拟表演,以及幼儿舞蹈编程的特点开设的教学科目。幼师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各种民族和大众舞蹈的技能,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舞蹈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幼师教育的需求。舞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没有的优势,学生通过模仿、表演能够获得感受、体验舞蹈美的经验。舞蹈教学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够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师舞蹈教学大多只注重对学生舞蹈动作技能的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舞蹈缺乏个性和创新性。如何在幼师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幼师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舞蹈教学和其他教学科目相比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欣赏、模仿和表演各种舞蹈技能,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看到的舞蹈动作进行消化和再现。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不同,对舞蹈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幼师专业的学生担负着培养幼儿的重任,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些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日后的幼儿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以便更好地培养幼儿。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通过舞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2.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艺术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过程,而在于鼓励和引导。教师在幼师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多做一些标新立异的尝试。对课堂上发言不多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示范和提示,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通过耐心的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强、发表见解准确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赞赏和鼓励,并引导他们用灵活的方式巩固知识。对于理解和发言存在失误的学生,教师应该首先肯定学生发言的勇气,之后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启发他们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

2.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设一个成功的课堂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实践。例如,教师在教舞蹈组合《海燕》的过程中,这个舞蹈组合共分为三段音乐。在第一段和第二段音乐部分,可以让所有的学生根据音乐跳一样的动作,模仿海燕时而迎风翱翔,时而折翅斜飞,忽高忽低,时左时右,充分展现出海燕的矫健身姿。第三段音乐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层叠烘托部分,用自己的舞蹈动作表现海燕在暴风雨中不惧风浪的形象。通过这样的课堂情境创设,学生能够充分联想到歌颂海燕的文章,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2.3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

幼师舞蹈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首先充分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他们积累一定的舞蹈知识和经验。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学生连最基本舞蹈形体都没有训练,根本无法做出优美的舞姿。所以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对民族舞蹈基本特点、风格的掌握,引导他们多学习和借鉴影视、戏曲等艺术的特点,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以丰富自己的舞蹈语言,提供自己的鉴赏能力、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意识,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艺术的生命不息源于创新,创造是社会历史发展和艺术延续的根本动力,也是艺术和教育功能与价值的体现。舞蹈学习需要长期锻炼与付出,可能伴随失败与挫折,教师应该始终为学生擂鼓助阵,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与帮助。在舞蹈课上开展生动活泼的创造性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欲,让学生在积极参入过程中展现自己的独特创造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3.结语

创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幼师舞蹈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特有的学习方式,获得实践和表现的机会,有效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其他学科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幼师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以此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幼师人才。

【参考文献】

[1]韩玲.谈幼师舞蹈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又在培养创新精神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音乐艺术因其固有的特质和独具的魅力,使音乐教育在青少年的发展阶段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格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的挖掘等方面占据着优势地位。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在丰富多彩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必须明确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音乐教育的目的应是不断地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为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建立和提供一个可靠的保障。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能力,更有利于他们的社会能力的培养,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力,培养个性化的创造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音乐的教育不仅是一种美的教育,更是一种升华学生人格的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其主体地位,鼓励创新、求异,在教学中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和任务。

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的是,现如今音乐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音乐课作为一门副课,并没有引起重视。家长也只是注重孩子的语、数、外主课成绩,对音乐课的内容不闻不问,认为音乐课程不在中高考的考试科目范围之内,音乐课的分数也无关紧要,并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对于孩子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置身于功利心较强的社会大环境之中,这一心态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于音乐课的重视程度,除了一部分艺术类及特长类考生,学生对于音乐课也是一副无所谓、满不在乎的心态,这势必影响着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制约着对于创新能力及思维潜能的培养。日常教学中,音乐课时间也总是被其他主课老师占据,早早被叫停。课余的音乐学习也围绕在一系列的考级、获奖、特招,家长很少关注孩子对于音乐的兴趣,让音乐教育虚有其表,只剩下外在价值,学生在枯燥和被强迫的学习情境下对音乐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由此可见,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生存现状很难达到真正音乐教育的目标。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美妙的旋律是人们思想感情的真切表达,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有着至深的感染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音乐教育恰好为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和体验环境,既能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又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空间。

要想引发学生创新的主动意识,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愿望时,他们的创造力才得以发挥。音乐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实践过程,教师诱导,学生们展开讨论,通过各种教学环节的设计,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音乐实践和感受,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信心,进而培养创新能力。不管是在音乐上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还是那些基础差接受能力薄弱的学生,教师都应具备极大的耐心,给予正确评价,对一点一滴的进步进行表扬和赞美。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的发展,教师已经不完全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信息的便捷,使现在的学生对新事物的接收信息量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由纯粹的接受式转变为创造性的参与式,教师要从传授的角色向促进启发的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去引导而不是去滔滔不绝的讲授,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创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音乐教育,尤其重视创新能力的开发,音乐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提供自主选择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们在学习体验互动,体验创造,享受愉悦,享受成功。在音乐教育中,不要局限于固定的“一言堂”教学思维模式,应该在课课堂中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在师生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教师应和学生建立起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既自由轻松,又不严肃古板,给他们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音乐教育本身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每一个学生又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承认这些差异性,避免进行选择性淘汰。学生们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采用合理并且灵活的方法组织教学,根据不同内容变换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聆听、感受和体验音乐风格及特点,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每一个回答和思考都应给予鼓励,不要否定学生不合情理但独具趣味的想象。

除了教学模式的改变之外,音乐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缺乏创造力的老师很难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的学生。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们要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理论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学领域上多下功夫,积极思考与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在巩固提高音乐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并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表现的流畅自如,与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学生自然主动积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富有创造力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