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课题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教学课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年轻教师;学科素养;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30-02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素养,是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不同学者对其的分类和理解不同,笔者在结合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学地理教学实际情况,从教师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入手,尝试性地对其组成要素进行以下归纳(见下图)

近年来,温州一二三类学校新教师比重不断上升,这些年轻地理教师具备了合格的教师学科素养吗?年轻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着哪些困难和问题?该如何有效提升教师学科素养?是一个广泛而值得关注问题。

二、中学年轻地理教师学科素养现状分析

笔者以温州市教龄5年内地理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教师学科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本次发放问卷85份,回收79份,有效75份,对问卷调查获取的定量数据,运用SPSS10. 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实证分析。

1、教师专业发展知识

专业发展知识主要包含教师理论知识、职业知识、教学行为知识。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年轻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总体较好,但还没有达到精通程度。针对新课程标准,部分年轻老师认为自己迫切需要提高两个部分,新的评价方法和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说明年轻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了解把握有待提高。

2、教师教育能力领域

教师教育能力,主要是教师从事教养任务,了解学生的社会与文化生活条件,以便在学校内部去影响其个人发展,并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价值观与人生准则,并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判断和自主行为能力。统计数据说明,年轻教师对学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缺乏方法、策略,对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缺乏策略,培养学生特长能力方面缺乏策略。

3、教师教学能力领域

教师,是教与学的专业人员。教师合理的设计并实施教学,能够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支持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使他们认识到所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会利用所学内容,这些都是教师基本力中教学能力领域的探讨的问题。统计数据说明,年轻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缺乏一定的策略,在反思频率上,更是令人担忧。访谈中,年轻教师反映,主要是功课忙,忙着改作业、备课,课一上完,就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反思,不过他们说今后会好转的。

4、教师评价能力领域

评价能力领域,包括教师能合理而负责地从事评价与咨询活动,会诊断学生的学习条件与学习过程,从而有目的地鼓励学生并为他们及其家长提供咨询,并能够依据明确的评价标准去领会学生的表现。统计数据表明,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能力亟待提高。

5、教师创新能力领域

创新能力领域,主要指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认识到创新是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能将职业理解为是负有特别责任与义务的公职,并认识教师重要的职业任务之一是需要终身学习。调查数据说明,年轻教师对直观教具的制作使用少,外在管理模式和学术氛围是影响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6、教师科研能力领域

科研能力领域,主要是教师要扮演教育教学研究者,对经验进行反复咀嚼,寻找其理论依据,并对教育教学问题深入思考,研究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及后续研究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年轻地理教师的教科研参与度少,获奖层次低。调查原因,主要是年轻老师工作经验少,对教科研问题的思考少,解决措施少,想写论文,但是总是提不出新的观点。

三、中学年轻地理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策略

1、高校深化师范教育改革,提升中学地理教师学科素养

师范教育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队伍建设这一重大任务。“教师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是通过师范教育完成的,要使优秀的教师不断涌现,就必须改进与完善师范教育,使师范院校真正成为人民教师的摇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师范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日益暴露出许多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弊端:课程设置的师范特色不够明显;专业设置和学科比例不够合理;专业划分过细,重深度,轻广度;教学内容理论脱离实际等等。

(1)设置适用的课程,加强师范教育的师范性

从调查中得知,年轻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还是比较扎实的,而教育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存在欠缺,其相当原因是由于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狭窄,而且比例也不适当。在公共、专业、教育三类课程中,专业课所占比例过大,公共课明显不足,教育理论课程则过于薄弱,从而造成培养出的学生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还不具备师范学生应有的特长―懂得怎样去教。

(2)综合大学试办师范学院,师资培养开放化

在我国,学校教师的培养一直被视为是师范院校的事情。事实上,“师范院校的师范特点并不显著,其他院校的学生又难以进入师范学校,因而局限了师资的培养途径。从世界师范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师范院校在保留其特点的前提下,在向综合院校发展,这种趋势也会影响到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师范院校向综合院校发展,将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所以,有条件的综合大学,都应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服务范围,以内设师范学院的形式实施地理教师培养和培训,以加强地理师范教育的力量;唯有地理学科的师范专科学校和本科师范学校,在地方政府的调控下,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就近合并到综合大学中去,在更加宽厚的背景下,更好地完成本地区地理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

(3)合理安排教育实习,丰富专业理解与教育体验。师范生必须进行教育实习,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教学情境,验证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从而为成为教师做好准备。

2、加强职后教育,培养中学地理教师学科素养能力

(1)把入职教育阶段的学习与整个教师职业发展的连续性相结合。入职教育应指高等师范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至从受聘上岗到转正前这一段时期所接受的指导和训练。有必要对入职教育的新教师应达到的教学水平提出明确标准,以帮助他们实现从职前到职后、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并培养他们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成为自觉的教育实践者,促其完成多方面的“转变”:一是身份角色的转变;二是知识体系的转变;三是能力素质的转变。

(2)开展师徒接对活动,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为了加速年轻教师的成长,进一步提高年轻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学校应实施“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年轻教师成长策略。

(3)开展各种教学评比活动,成立“教学评比组”。笔者学校每个学期都要举行一次年轻教师教学公开课比赛,比赛结束后,学校组织开表彰大会,并给获奖的年轻教师一定物质奖励。这样做可以鼓舞成绩优秀的年轻老师,使他们再接再厉做出更出色的成绩;也可以勉励努力程度不够、成绩不出色的年轻老师,使他们取长补短,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地理学科还应成立“教学评比组”,制定出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法研究工作计划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了贯彻实施,还定期开展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研究是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学思想,促进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年轻教师成长的一项有效措施。

(4)创设各种学习的机会,鼓励年轻教师外出学习。学校要为年轻教师创造多种学习的机会,例如:邀请名师和专家到校讲公开课或听课、点评课,做讲座。通过与大师的近距离接触,年轻老师亲身感受到了专家们对课堂教学的执著与深情,亲身感受到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组织年轻教师到名校听课学习,让年轻教师去名校感受他们的教学氛围,开阔眼界、接受新的信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这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必定有益。

(5)培养教师反思能力,提高地理教师学科素养能力

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备较为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及反思能力。教师的教学前反思有利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经验);教学中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反馈信息);教学后反思有利于教学经验理性化,为以后的教学积累新的经验(新信息、新感悟)。

四、结语

年轻地理教师基本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历程,其间既有,也有低谷,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是肯定的。作为年轻教师自身,应以积极的心态求进步,求发展,不等、不靠、不要,养成“专业自我”主动地寻求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提升自己的发展理念,规划自己的专业人生;而作为管理者,促进教师成长既要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调动教师积极性等微观处抓起,又要从建立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构建科学的教师培训模式,完善教师职业管理制度等宏观上把握,以便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提供有的放矢的协助,激发教师的工作热忱和创意,让人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2] 袁孝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5).

[3] 陈 澄.主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

[4] 黄丽茹.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2(12).

[5] 卞鸿翔,李 晴.地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范文2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方法 生活实际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35

高中地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基础地理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解释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学会对环境的气候变化、地表形态、自然灾害等内容进行分析。地理教学一般采用讲练结合的授课模式,通过课堂讲解提高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练习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地理不仅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学好了地理还能在W生的生活,以及以后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课堂教学占据了整个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地点。但是一般老师在课堂上都注重于“讲”,而忽视了练,教学中太过注重于学生的成绩,一味的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反而难以提升学生的地理成绩。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也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举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出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教师自身教学魅力的提升

提升自身教育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教学魅力是教学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主要是通过提升教学魅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开始的阶段,我发现许多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积极性低下,因为觉得地理难学,就不学甚至是放弃学习,上课时精力不集中,经常上课开小差。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展现自身教学魅力来解决。第一,作为教师,自身对地理知识就有足够的认知,能够吃透教材内容,细致准确的为学生解答地理问题。第二,认真的工作态度。俗话说“尊人者人恒尊之”,这句话用来形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很合适的。教师的教学态度认真,学生懂得老师上课的辛苦,尊重老师的付出,做到每节课认真听讲。反之,如果老师在上课时态度都不严肃认真,教学敷衍,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对上课也是敷衍的态度。教师在讲课时,尽量上课语言简练易懂,避免说过多冗长的废话。教师语言幽默有趣,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但是说话内容与地理知识紧密相关,用趣味的语言将枯燥无聊的地理知识表达出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能力。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可以对全班进行提问,也可以对学生单独提问,通过师生的良好互动,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是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利用的一个过程。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地理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所以实践活动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1.老师组织。老师带头组织的主要是依靠学生自身组织完成具有难度的活动。在进行时间前,首先需要老师选择一个合适的实践课题,既要让实践课题与课本知识息息相关,又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这类活动具有较强的组织性与指导性。教师通过对实践内容的分析合理设计实践方案,以确保实践活动能够顺利的展开。比如:教师在进行“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教学时,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调查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会引起那些现象,对地球自转与公转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调查每个地区的经度和纬度,对不同国家但是相同经度或者相同纬度的地区进行总结归类。在进行天文知识教学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并对观测到的天体加以解说。实践活动过后要求学生写一份关于实践的报告,其中需要写的内容包括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对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更加明确深刻的认知。2.学生自主进行。学生自主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没有老师组织的实践活动那么具有组织性和目的性,主要就是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比如:学生在看天气预报时,可以结合自己学习的地理知识对各地的天气差异进行分析,了解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温度以及降水量的差异。时常观测天上的云朵与风向,来对本地天气进行分析。让学生的学习融入生活,多多观察分析,学会从生活中提炼知识,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课本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新闻学 理论课程 地方院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12-02

近年来,许多地方院校纷纷设立新闻学专业,新闻教育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但从现实情况看,目前新闻院校与媒体在新闻实践环节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除了新闻学专业人才供大于求外,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新闻学理论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最为突出。

一、存在问题

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很多新闻院校逐步完善了理论教学,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加强锻炼学生的新闻实战能力。但相较于实践教学,新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在理念、方式、培养目标等方面明显滞后。

(一)教学体系照搬老牌新闻院校

我国大多数老牌院校新闻学理论教学在新时期都经历过两次重大的思想与实践上的变革。第一次是应社会发展需要,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配合社会媒体实践建立的“实务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第二次是随着新闻传播学科队伍的建设,新闻学分离出文学之外形成独立的学科,逐步建立起“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两种培养体系的产生与发展,就我国当时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环境而言,基本上是满足当时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和高等教育客观条件的。但随着媒体与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的快速发展,传统院校的新闻学理论课程教学表现出了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不适应。尤其表现在新闻学理论课程设置与社会对现代化人才培养需求的不适应,如新闻教育理念落后保守、课程目标滞后、内容陈旧、教学形式机械、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等。

由于是新增专业,大多数地方院校缺乏新闻学专业的办学经验,因此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都是参照老牌传统本科院校的方案。因为发展环境不同,地方院校在沿袭其他院校专业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表现出各种不相适应的方面。除了老牌院校已经显现的一些问题外,地方院校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环节还陆续出现各种新问题,如师资跟不上、实践平台较少、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随着近几年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媒体迅猛发展,虽然地方院校不断适时调整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体系,但依然表现出力不从心的一面。

(二)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传统的课堂讲授

我国很多地方院校的新闻专业依托中文专业创办,因此在教学方式上依然采用课堂“你听我讲”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单向式教学如果应用于新闻教育当中,很多时候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还存在另一种弊端,就是很容易形成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两层皮,学生不能有效检验其所学。同时,部分学生对理论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教师与其花时间讲授新闻学理论知识,不如传授几招新闻写作编辑技巧。这样的态度,也使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有限。

新媒体使新闻学理论不断发展和创新。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不应该仅限于课本知识,被动的接受新闻理论。如果长期处于封闭的学习环境中,新闻专业的学生视野会逐渐变窄,对现实问题缺少深度关注,思维方法存在局限性。[1]

(三)课堂实践流于形式

新闻学专业理论要对接于实践,必须依赖大众传媒的支持。但随着新闻院系猛增,每年有大批的新闻专业学生流向媒体,现有媒体很难满足各大院校新闻专业的实践需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院校加重了课堂训练环节,甚至利用校园媒体为学生创造实训平台。虽然学生的实训机会增多了,但因为学生在课堂外的训练活动教师没有及时跟进,参与管理,导致实践流于形式。

同时,学生对课堂实践的认知方面也有问题。很多学生认为课堂实训毕竟不是真实的媒体活动,因此有了应付的心态。在训练前既不准备,也不主动思考,往往是临时备战。甚至当实训活动与其他课业、兼职、考研补习班相冲突时,一些学生便放弃了理论课程的实训活动或应付了之。近几年我国大众传媒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更是为新闻学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提供了渠道。但由于地方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新媒体实习的机会有限,因此他们依然认为只有真正进入传统新闻媒体才有做新闻的感觉。他们甚至宁愿支付高额的实习费去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统的大众传媒去实习,也不愿尝试新媒体增加自己的实训机会。

二、应对建议

新闻理论与实践是新闻教育必不可少的两大环节,不论哪个方面出了问题,新闻教育的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因此,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新闻理论基础,为将来的新闻实践做好准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 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体系

地方院校的新闻专业大多由当地的师范院校开设,因此,首先要切实做到从思想上、观念上把突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放在首位。即使是理论课程,也应配合教学目标把学生由师范型人才转变为新闻型人才,由单纯的新闻技工训练转变为综合性全面素质的新闻人才培养。其次,要加强专业教材与设备建设,突出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新闻专业教材与设备是新闻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目前,除了部分老牌新闻院校有专门的教材外,其他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很多院校并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教材,教学没有针对性。教材的改革与编写既要突出新闻内容的专业性,又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出与文字教材相呼应的音像配套教材,以供教学使用。专业设备方面,很多院校真正适合用于教学的专业设备不多,而且缺乏专业实验管理人才,这些方面都需加强。

(二) 跳出单一型的讲授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据调查,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整个新闻理论课留给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往往是生动的实例与课堂实训,这些环节很能调动学生的专业积极性。当然这并不是说新闻理论教授不重要,而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实践打好理论基础。一方面,教师需要丰富教学方法,在课堂实训中采用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新型教学方式。比如可以适当做一些课堂的模拟采访,模拟播报等。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业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体从业者来学校讲学,外派教师到媒体实习,以弥补学院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但是对于外聘教师及外派学习教师的工作,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否则会流于形式,收效甚微。[2]学生与教师双实践,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效果。

(三) 创建开放式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从目前的情况看,地方院校必须要创建开放式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跟上新闻行业的整体发展。必要时地方院校可以打破课程内容边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总之要体现出教学过程的延伸性和开放性。比如教师指导学生确定选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寻找素材。安排学生在课堂外尽可能多地浏览各类新闻媒体,记录下那些具有典型意义或存在争议性的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与大家交流探讨。[3]久而久之,就可以逐步让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变为自主式学习。

目前,地方院校有关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新闻实践活动显得极为被动。新闻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是新闻教育的基础环节,要确保其教学效果,新闻院校与媒体都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灵活使用各类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共同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珊珊.“交互式教学”模式在新闻应用理论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以“新闻评论学”课程教学为例[J].读与写,2012(7).

[2] 季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3).

[3] 杨萍.独立学院新闻学理论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探索[J].新闻世界,2012(9).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范文4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性;教学方法

在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大多重视教学中的“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这是导致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将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从被动倾听的角色转变成主动的学习者。

首先,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关系的改善是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授课的方式,将课堂上的提问以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当成一种教学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找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如在讲解“陆地水循环”时,我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思考我国各地气候的形成受什么影响,经过思考之后,学生不仅阐述了内陆蒸发量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内陆地区干燥气候的形成,而且还对海洋对陆地气候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的教课形式不仅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还能让学生进行自由、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其次,教师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让学生接近地理、走进地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多媒体技术逐渐在各个中学中得到了普及。在初中地理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放映、演示以及视频播放等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触地理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利用新鲜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淡水湖在我国的分布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各大淡水湖在国内分布的彩色图片,然后再根据湖的分布由东向西向学生展示各个湖的风景图片。这样,学生的兴趣就立刻被激发了,对每个湖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自然也就掌握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显而易见,这样的过程要比简单的讲解效果好很多,而且也节省了大量时间。

二、发挥教材的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提出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看起来成效比较明显的教学方法最终并不能持续保持教学的有效性,且不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好高骛远,脱离了教材和实际。而初中地理新教材内容丰富详细,图示相对以往大大增多,这使得教材的可利用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因此,教师应立足于新教材,以教材为指导来践行相应的教学方法,这将会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首先,看图教学并不是没有技巧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多看图的同时还要注意图的分类,让学生明白各类图的区别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例如,参照图和比例图的区分,这两个图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及时向学生说明两者的区别,以免学生混淆两者从而影响初中地理的学习。另外,我在带领学生看比较复杂的图时,通常会将图划分模块进行观察思考。如在全球地图中学习“七洲五洋”时,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将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死记硬背的话,难免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为他们进行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这样,学生不仅在无形中学会了看图的技巧,还减少了学习地理的压力。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习题。新教材在每个课时后都配备了不少习题,而且这些习题的质量都较高,能帮助学生及时地巩固重难点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是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课本习题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购买其他的习题册,并督促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后习题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保证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但忽略了学生能否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在我看来,教材上的习题以及教材配备的练习册完全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还保证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课的效率。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一直是各个学科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该教学方式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过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我通常会对学生进行分组,把一个课题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下进行主动的探究、调查、总结等活动,并在课堂上将他们的探究结果进行比较。相应的课题通常是“观察自己附近的植被,并结合当地气候状况进行分析”“当地用水类型、灌溉方式、以及水质调查”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地理知识,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亲身体会到整个探究过程,能够将地理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经验的获得,更是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究式教学对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的学习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个人素养的提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一定的教学方法、运用一定的教学技术,始终以教材为指导,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颜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8) .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 学生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62-02

案例教学是常规的教学模式,要用好这种模式,就需要对案例进行准确的筛选,只有准确和生动的实例才能发挥其良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能够在生活中找到许多鲜活的案例应用于教学,因此,通过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良好的案例题材的选取与应用往往能达到出乎意料的良好教学效果。

一、如何选取教学案例

《唱响自信之歌》是七年级下册第二课最后一框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看到进步与长处、增强信心与实力、做自信的中国人三部分内容。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客观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与长处,通过不断努力来充实自己,增强自己的信心与实力,成为自信的中学生。教材旨在以第一课自尊为基础,让学生在自尊的同时,树立自信,成为自尊自信的人。

因此,在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主旨是通过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并共同总结出本节课的要点,即如何树立自信。最后通过学生身边的案例展示,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一名自信的中国人。

1.教学案例的选取要具有典型性与感染力

在备课过程中,我选取了央视《梦想星搭档》2015年2月24日第二季赛获得总冠军的重量级的女声团“大女孩”为案例。这个案例本身就是“大女孩”们用自己的信心与行动唱响她们自己的自信之歌。这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同时也让学生们产生与自己的联想:如果是我,我能有如此的自信吗?我的自信之歌该怎样唱响?这样就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努力,坚持,做一个有自信的人。

通过这个案例的引用,我把本节课的内容融入其中,并对此案例作为教学资源进行细致的研究,发掘出具有教育与教学相通的亮点:

(1)“大女孩”女声团是重量级的。她们自己说:上天没有赐给我们美丽的外表,但我们都有自己的骄傲与自信。

(2)她们的和声声线非常好,虽曾屡遭淘汰,仍坚持。她们说:我们用心生活,用爱歌唱,也有我们的荣耀与梦想。

(3)她们成功了,获得第二季的总冠军,而她们的对手是当下唱功最强的《凤凰传奇》组合。

(4)让她们获得成功的选唱的歌曲《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这首从歌曲的名称到内容,再到主唱赵传与大女孩,诠释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信心与实力,做自信的人。

这些亮点在课堂中都闪出了光。

2.教学案例应具有可挖掘性

在运用案例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中,教学案例一定要具有可挖掘性,学生才能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实现自主学习并取得良好效果。在《唱响自信之歌》这节课中,《大女孩》的教学案例具有一定的可挖掘性,可用层层剥茧的方式展现:先听歌,让学生猜是谁唱的。于是学生有各种猜测。当视频出现大女孩的身影时,学生惊讶起来,立刻进入探究的境况:通过不断的设问,讨论,提问,开始了学生与大女孩视频的互动,师生的互动。这样的进入方式能让课堂生动热烈起来。整个课堂在歌声中,有问,有思,有答,体现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把知识与能力贯通起来,其教学教育目的也彰显出来。学生通过这节课能感受到:自信是阳光,是雨露,是潜能释放,使梦想能实现。让自信的人生更精彩。

二、如何通过案例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1.教学环节设置要尽量丰富多彩,引用的案例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在最初准备《唱响自信之歌》时,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是平铺直叙的,教学环节也较为单一,基本以教师的“讲”为主,而引用的案例也是较为传统,脱离学生实际,不容易引起共鸣,且杂而乱。后经过教研组其他老师的点播,我将“增强信以与实力”一环的教学案例由原来的历史人物案例换成了《大女孩》的例子,又将最后“做自信的中国人”的案例由原来的历史名人换成了北航附中的国际交流活动的例子,经这样一改,整节课就有了亮点,但加上引入环节的两个传统案例,感觉还是有些杂乱,后又经过全体教研组成员的打磨,我将《大女孩》的例子在前两个环节一例到底,并在课前以一首大女孩的歌导入,马上就能引起学生兴趣,学生们也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此外,在“看到进步与长处”这一教学环节中,又加入了让学生提前做的一个课堂活动――“我眼中的他”的观察活动的结果展示,因为展示的都是学们自身的事例,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课堂积极性高涨,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大大加强。

2.设问要合理,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过复杂,要由浅入深,让学生有话可答,又不偏离主旨。

首先,设问要注重科学性,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有话可说。在第一次试讲本节课时,看完大女孩的案例后,我问学生他们为什么那么自信?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学生们似乎不知从何答起,回答效果也不理想。下课后我意识到可能是设问有点难,于是在第二次试讲时,我又将问题改为了他们的音乐道路顺利吗?他们是如何面对困难的?他们的自信来自于哪里?这样一问学生马上有话可说了,但明显第一个问题意义不大,过于简单,于是第三次,我又将问题改成了大女孩为什么将《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作为决赛曲目,和他们的经历有没有什么关系?他们为什么选择音乐道路?并一直坚持?他们的自信来源于何处?经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深入引导,学生们既能有话可说,又要思考背后的原因所在,经过学生们积极热烈的讨论,整节课的要点学生们都自己总结了出来。

其次,设问要注重开放性,思想品德课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课程,在设问的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教材,还应注重联系生活,给学生留有发挥和拓展的空间。在《唱响自信之歌》这节课中, 当给出大女孩的案例后,我的最后一问是他们的自信来源于哪里,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展示了上节课学生的课堂观察活动,并又问到“当你看到自己的进步与长处时是怎样的心情”“当你看到班里有那么多同学在进步时你又有何感想”,这样就通过开放性提问将案例与生活相联系,而不是只局限于教材的知识点。

最后,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启发性,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使他们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与教育。比如在《唱响自信之歌》这节课中,我问学生大女孩为什么要选《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作为决赛曲目?和他们的经历有没有关系?学生们马上就思考这首歌代表的含义和他们的经历,并进而得出内在美和实力才是自信的重要源泉,而对于我们自己而言也是如此,即便我们外表不出众,但只要我们努力向上,我们一样可以非常自信。

思品课程是密切联系实际的课程,课程的知识点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思品课程也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我们需要不断看到新事实,进行新发现,善于引用最新的精彩案例,同时对课堂活动进行创新,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的自由。丰富多彩而使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加上科学合理富有启发性的设问,贯穿于思品课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芳.讲述学生自己故事的课堂――例谈思品课学生主体性资源的开发,《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年第11期

[2]刘静雅.思品课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尝试,《文理导航旬刊》2010年第14期

[3]高巍巍.浅谈思品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第15期

[4]肖碧银.初中思品课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探讨,《成长之路》2014年第15期

[5]付良英.发挥学生在思品课中的主体作用,《湖北教育:教学版》2005年第2期

[6]祝晓琴.思品课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考试周刊》2013年93期

[7]缪伟明.浅谈如何在初中思品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文理导航旬刊》2012年第20期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范文6

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辅助教育,其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减负增效,深化素质教育,因此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控制性原则、简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

在这四个原则的基础上,尽量使画面美观、逼真、流畅,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研究的内容和操作措施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的选材、设计、制作以及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件的选材上,依据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把教材中需要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的内容设计成多媒体教案。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呈现地理事实材料,创设情境。

所谓多媒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用计算机将文字、声音、图形、静态或动态图象集成在一起的媒体技术,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培养学生独立探求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由于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创设情境优于其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也不一样,有利于导入新课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展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设疑释难,整合了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许多地理事物都有演变过程,揭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是学生学习地理难以掌握的地方,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优势,把教材中繁琐的叙述设计成课件,展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一边演示,一边提问,也可以多次演示,多次启发探究。

地理教学的难点是综合性强、空间性强、区域性强。遇到地理事物的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等一系列难点集中在一起时,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这类难点就可迎刃而解。空间性强的难点,学生往往看不清、听不见、摸不着,感知不深、想象不到、理解不透。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从而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观念。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地理事物的区域分布常常成为学生不易掌握记忆的难点,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这类难点易掌握,学起来也轻松。

这样既突出重点又降低难度,突破难点,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引导学生广泛收集以网络信息资源为主的学习资料,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中人文地理内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教法,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组织和发动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应的学习资料,探索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实践研究证明,这样不仅一些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新教材难教”的困惑迎刃而解,并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促进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渗透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