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管理专业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1

一、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转型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让他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放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旅游放松身心。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也让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对该专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且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限制了学生未来的发展[1]。众所周知,旅游业涉及范围广,和医疗卫生、交通运输、酒店住宿息息相关,因此,在教育教学当中应联系多学科的内容,以实现多领域知识的相辅相成。对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可把旅游管理专业和交通服务专业、商贸服务专业等内容整合到一起,这样可以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让该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显著提高。全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出现也让全民旅游成为可能,每年的旅游人数都在增长,而以往的景区旅游模式也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对此,要转变这一局面,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从以往的景点旅游、区域旅游,逐步朝全域旅游过渡。全域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旅游行业的发展,所以各大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积极应对来自新时期的挑战,做好人才供应。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往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形式内容难以满足全域旅游需要,对此要实现专业转型,打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专业教育内容,让旅游管理专业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上更加全面。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工作现状

(一)人才培养体系有待优化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搭建人才培养体系时尚未重视市场调研工作的开展,这也导致以往的教材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教学方法也不具备趣味性、创新性,致使教学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保障[2]。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可为旅游专业学生确定发展范围,让学生的学习压力随之减轻,也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其作用和价值难以发挥,这也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不同院校在特色专业设置上也存在差异,但是它们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尚未把特色专业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工作中,致使最终培育出的人才的综合能力不强,面对实际的专业问题时也难以独立解决。

(二)专业定位不够精准

虽然当下我国旅游行业拥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但这也并不表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轻松找到理想的工作。反之,有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只能找到和旅游管理相近的就业岗位。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定位以及专业内容定位时,需考虑上述问题,尽可能拓展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日后的就业中拥有更多的选择,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但是,从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的情况来看,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眼光不够长远,只是将学生的未来发展定在了旅游管理行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选择的就业范围比较小,无法保障学生的就业率,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现如今,课程设置不合理可谓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共性,这也直接影响到该专业学生的发展。旅游管理属于管理和旅游的综合体现,学生不仅要全面了解旅游行业的相关内容,同时也应当具备管理的能力[3]。旅游管理和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把抽象的旅游管理知识转变成自身的能力。在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若学生只具备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那么只是纸上谈兵,无法挖掘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致使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阻碍。

三、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转型路径

(一)多方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社会迫切需要全域旅游人才,这也使得人才培养的重任落到了学校、社会以及相关企业的身上。在此背景下,应多方合作,一同培养全域旅游人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牢牢把握全域旅游发展的最佳时机,与时俱进,和当地的旅游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全域旅游人才,也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如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教师工作站以及大学生就业基地,并让专业教师定期去企业挂职锻炼,也让学生定期到当地各个景区实习。此外,还可以举办与全域旅游相关的讲座,邀请专家以及企业人才进入课堂分享知识。另外,校企合作一同制定全域旅游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新教材的开发、新课题以及新项目的研究,推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二)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突出国际化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也需完成转型,除了要根据全域旅游人才岗位设定核心课程,同时还需要拓展学生的国际化眼界,使学生了解全域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4]。另外,高职院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时,需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拓展内容。如加强国际合作,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与国际院校或者是企业进行合作,不断开发国际化课程。除此之外,还可以增添一些和地区历史文化、地区全域旅游有关的课程内容,不仅要呈现国际化内容,同时也要凸显本地特色,使学生以国际化的眼光学习旅游管理知识,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需要确保人才培养体系的规范性、有效性,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并在教育教学中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5]。同时,跨界知识、职业文化和创新意识三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人才培养中也需要重视这些方面的内容。当下学科交叉也属于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网络时代,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有很多。对此,在实际培养工作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职业文化,为其未来发展提前做好准备,使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学习方向,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除此之外,跨界知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体现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另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阶段面临着很多新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依靠过去的经验往往不够,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可以确保后续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汲取知识,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转型。如某职业交通技术学院展开了“旅游+交通”人才培养改革,利用学院优势,积极培养交通旅游类人才,为房车露营基地和高速公路服务区提供了人才支撑。再如某网络工程技术学院积极展开了“互联网+”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探索旅游管理专业的全新发展方向,实现旅游信息化,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四)构建岗证融合新课程体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工作的开展,可以从构建岗证融合全新课程体系入手,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感受课程知识,逐步满足构建全域旅游产业集群的要求[6]。在构建全新课程体系时,要确保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让工作室、实验室、企业均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作用,以此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可尝试运用“1+X”的岗证融合新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证书,让学生在日后就业时有更多的优势,这样能够满足旅游背景下对多元化人才的需要。全新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让其参与生产实践、定岗实习的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五)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信息化素养

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工作而言,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影响转型工作的效果,尤其是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旅游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对此,为了加快专业转型的速度,学校应当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首先,学校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转变教师教育思想,使其不再一成不变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利用各种全新技术方法展开教学,实现课程内容的革新与优化。其次,学校应严格考查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信息化素养,同时要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并让学生成为监督教师教学的一分子,以此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让教师更为用心、细心地完成教育工作,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再次,可借助网络学习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此让专业转型工作更加顺畅。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作为体验式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应改变之前的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把全域旅游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新时期旅游业所发生的改变。最后,教师还可利用云平成教学,把课堂上的交流互动逐步延伸到课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8]。

四、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2

引言

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重理论知识传输,轻就业技能培训等。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建立在旅游行业特点、市场状态和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校内专业知识学习和校外实习培训等方式,增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着专业教学内容和培训体系的方向,可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打好基础。旅游行业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又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所以多学科理论知识交叉培养和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专业内容上看,旅游管理专业是以管理学为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又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涉猎。从岗位职责要求上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熟悉基层岗位的工作内容,而且要具备业务操作和管理的能力,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旅游行业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旅游行业逐渐渡过了低层次、高增速的阶段,已经进入重质量、高效益的换挡期,低技能人才和单一技能人才逐渐被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所替代,高校應试教育人才逐渐被实践型人才所替代。为适应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能对旅游行业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有科学、系统的认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有效解决问题,能够独立组织旅游项目的开发,在旅游管理中实现实干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结合。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要拓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又要提高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培训单位自身的特点,为人才培养提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训需求。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搭建旅游实践的平台,真正活化理论知识,让其能够学以致用。

(一)教学导

对比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经验,针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市场特点,可以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形成以教育引导为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通过该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对相关学科的拓展,建立起广泛的专业口径,提高人才培训的效果。在教学引导中,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文学、计算机、英语等内容,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旅游学、心理学等内容,其目的是学生让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多层次的教学方法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要求,特别是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规范性要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阶段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从业者的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既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又要学会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所以,实践是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技能和从业经验,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还能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理论来指导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实际工作经验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是否合理。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学会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掌握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协调,认清自身在行业中的定位等。

(三)强化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德育教育应该由传统的封闭式校内教育转变为开放式的社会和职业素养教育,这一要求的转变意味着德育教学方向的改变。所以,高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就要强化德育方面的教育,除了要开设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外,还应该开设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来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增进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性。高校要克服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德育教育的思想观念,必须把握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学生个人成才需求和市场岗位要求相结合,并且把德育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理规划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体体现,真正实现教好书、育好人的要求。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化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延伸,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不单单是企业给专业人才提供实习的岗位,它应该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毕业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校企合作关系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为了保证校企合作机制的正常运作,可以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来进行运作,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校、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酒店等负责人担任。通过随时了解旅游管理岗位要求来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并且对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进行后续跟踪,分析旅游管理岗位用人标准和要求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3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表现在数量上,而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结构、质量和适用性等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之间的差异;二是各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的通用性之间的差异;三是特定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的广泛性、交叉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之间的差异。[2]正是在这种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学科的发育和成熟,为人才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特色专业的建设要面向地方、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充分研究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服务于地方的发展战略。

海南建省之后,海南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颁布之后,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选择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布点与海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即将发挥的作用是不相称的,海南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海南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对于海南高校的发展、对于海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海南高校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使命的必然选择。

作为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其旅游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无疑取决于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旅游规划、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应是海南高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是完成好这一任务的不二途径。

4.海南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

海南省现有本科院校6所,除海南医学院之外,其余5所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方向)设置来看,3所本科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分旅游企业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信息管理和应用外语(英、日)等方向,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下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下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方向;海南师范大学在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同时,还设有中英校际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不仅设有旅业管理分院,该分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且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旅行社管理、邮轮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管理和体育竞猜管理等方向,还另设有国际旅游分院。从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来看,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000人的达到3所,在校生人数不足1000人的学校的年招生规模也是较大的,海南旅游管理本科学生总规模达万人;从师资来看,尽管海南各校尚无如保继刚、吴必虎、杜江、马勇、罗明义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的专家,但已经拥有了一个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承担起了全部教学工作并为海南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智力支持。

应该说,海南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具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并逐渐显现出其优势和特色。有的学校从专业内涵方面进行方向拓展,有的高校则从专业的外延进行方向拓展,呈现了多样性的发展态势。这些多样化的发展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并建立一个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体系,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海南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1.分层分级建设特色专业

海南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呈现了较为丰富多彩的局面,可以针对这个实际,建立一个特色专业建设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一个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层级体系,即所谓省级、校级特色专业,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充分运用旅游管理专业内涵和外延的体系,即在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方向、旅游的各个方面内容管理方向确定各级特色专业(方向)。从特色专业建设的步骤来看,首先鼓励各学校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然后在对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特色专业,并由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拨款支持;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达到一定水准的基础上,遴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在各级特色专业的遴选中,不应只看材料的好坏,应当主要看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当对所申报的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特别是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认同程度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将那些确实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选,加大建设力度,建设成为社会认可的真正的特色专业。

2.鼓励特色,杜绝同质化

海南培育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不能将已有的23个其他院校的特色作为自己的特色,海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海南省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具有不同于别校的自己的特色,应当鼓励和支持省内各高校根据实际凝练自己的专业特色。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宽阔的平台,各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多个方面展开,这是海南高校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基本背景。针对海南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较多的实际,各高校之间的专业建设应主要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3.注重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

海南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当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海南主导产业的发展,满足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学校应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在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上,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从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要求来看,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旅游发展实际所需要的人才,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之一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4.更新教育观念和专业建设观念

特色专业与普通专业在本质上的区别之一,就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体现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具有科学性、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社会实用性的特点。[3]海南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决不能照搬传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观念,应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从专业建设上来说,应当放弃过去的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注重专业实际需要。让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具有较为宽阔的知识面,掌握多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掌握多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应当从教会学生的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5.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自己特色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本保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实际主要是实践性强、旅游业发展变化快。这要求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熟悉旅游业具体环节、方面的操作技能,“双师型”教师应当是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教师队伍的主体,同时应由校内教师、校外教师专兼结合组成;针对旅游业发展变化快的实际,要求教师具有迅速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和渠道,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旅游业几乎一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因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教师的学缘结构应当是丰富的,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外籍教师应占到一定比例。

6.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各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异不大,课程结构基本相同,较大的差异是在课时的确定方面,这是现有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同小异的原因所在。要培育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并得到社会的肯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当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充分听取旅游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国外旅游教育的经验。在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应正确、审慎地选定一些核心课程,以便通过课程学习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科学地建立多个可供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开设内容更加广泛的任意选修课,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外的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同时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上,要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设置合理的、科学的、前瞻性的、前后连贯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当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都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还应切实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的建设,使这类课程的教学既教会学生技能,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显然,选择课程组合比选择专业有更大的自由度,实际上实现了专业的多样化,学生也可通过这种选择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还可能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对于旅游业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梁传杰,段冠玮.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发展状况的政策评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20.

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4

Abstract: The most critical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of tourism major is to determine a training mode of tourism talents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ourism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talents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267-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具备技术型、应用型、服务型以及创新型的专业旅游人才。而作为输送专业旅游人才的基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机构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改变观念,积极创新,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的提高实际教学中的教学质量,紧密联系市场动态,走出一条适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道路,使学员们无论是在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综合素质方面都符合行业的要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旅游专业型人才。

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主要的方向是培养出能够符合市场的发展需要,在生产、服务与管理的第一线具备旅游管理专业技术型、服务型以及创新型的专业人才。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对于学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将知识和能力有效的结合起来。专业旅游人才在基本的知识构成上要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和制定,在具体的专业设置、教材选择以及课程的编排等环节上,要尤其重视基础、适用以及成熟的知识,不需要对理论和学术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在人才所具备的能力方面也应当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作为核心的标准,在具体的专业培养方面,要重点强调学员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知识能够熟练的掌握,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学员在专业技能、业务水平、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综合知识和解决具体问题方面的能力,相对来说,不需要针对科研的能力有过高要求。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具体的专业设置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一定的市场导向性。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环境有针对性的进行,并且要结合相关职业岗位以及行业内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要求,对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真正将市场需求情况和产业发展的结构作为专业进行设置的重要根据。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的为市场提供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另外,为了能够根据市场动态适应行业内的发展变化,在专业的具体设置上可以进行“定制化专业设置”的尝试,也就是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完全根据用人单位具体的用人标准以及技术规范和工作的职责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切实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专业人才。

3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具体的培养内容

在专业培养的具体内容方面,要本着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原则,秉承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尽量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员能够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效的结合。首先,传授学生专业的旅游基础知识、社会人文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让学员可以运用基础的理论知识面对和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状况,给学员提供有效的学习思路以及简要的学术背景。其次,着重加强学员的专业技能以及实际的动手能力方面的专业训练,激励学员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有将近一半的时间用来加强对学生在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上的训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虽然强调实际的专业技能在现实中的应用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突出特点,不过一定要对相关的理论基础教学给予应有的空间和重视,实现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同专业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机的结合。与此同时,伴随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势愈发的强烈,还应当重视对学员计算机以及英语方面的教学,相应的增加学习时间,增加相关科目的教师数量,建立一些与此对应的多媒体教室,以便提升学员在英语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加大计算机教室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学员们操作计算机的技能。

4 高职旅游专业学员的培养方式

在旅游专业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上,应当注重将授课和实训有效的结合。在上课期间重点教授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方法,努力实现基础理论知识在教授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且要让学员较为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还应该顺便讲解一些关于旅游行业的市场动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部分内容要有足够的课堂时间进行讲解。同时还应当加强试训教学的力度,试训的方式通常有三种:

4.1 课堂实践 比如进行英语听说的相关训练,在听、说、读、写方面加强练习,实际上就是英语学习的实践课。授课教师应当积极的引导学员进行课上的练习和实践,多学多练,熟能生巧。有一些专业的课程也应当做出相应的革新,比如运用大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学员之间进行互动和演练,学员们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以及任务通过图书馆以及互联网等相关渠道对资料进行收集,进而实施课堂中的讨论以及演示,还有对相关旅游案例进行分析以及模拟的训练等等。

4.2 校内实践 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现实情况,建立一些模拟的客房、餐厅以及酒吧等相关设施,让学员们用来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将学校内的实验室、语音室以及试训室等有效的利用起来,针对专业进行实践的训练。同时,通过组织一些相关的专业技能竞赛提升学员们的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4.3 校外实践 在整个教学的计划当中或者利用假期和休息时间组织安排大量的时间,保证进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分批分期的安排学员在酒店、旅游公司以及旅行社等单位进行岗前的实习工作,让学员能够充分掌握这一行业的具体职业技能以及专业素质。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要委派一些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适时的对学员的专业技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5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主体

在培养主体的问题上,应当采用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联合办学的方式,有效依靠社会中的力量,要对社会的环境以及企业的资源加以合理的利用。努力争取相关企业以及用人单位的参与和支持,并且进行一些具体合作,一起培养符合要求的专业型旅游人才。教学设计以及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校方应当充分征求相关用人单位具体的意见,彼此进行共同的商讨,让教学的内容和计划同旅游的市场紧密的联系起来。另外,用人单位和旅游企业可以作为学院进行实训和实习的社会基地,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得以有效的进行。

因此,可以同用人单位或是一些旅游企业进行定制人才的培养模式,完成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单位用人之间的“无缝链接”。

6 教师队伍的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师队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一些高学历和高职称或是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的同时,还应当大力加强对于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以到相关旅游企业当中去兼职和锻炼,以便拥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7 总结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敏锐的察觉市场的变化,通过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找到一个适合实际发展的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和相关企业加强合作,努力为我国的旅游行业输送更多符合市场要求的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一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

[2]于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2010(29).

[3]吴亚秋,丁文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商贸,2010(25).

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5

1.1不同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倾向性对旅游教育知识体系认知的倾向性,导致广州高校的旅游管理课程设置也都各有不同的侧重点[1]。由于长期以来旅游管理学科归属不清晰,我国有39%院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依托管理学科,其他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则产生于传统学科如历史、地理、经济、外语、中文等[2]。广州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也存在同样状况,如中山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产生于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依托于林学院等等。这些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基本上覆盖教育部规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兼顾所依托专业的一些课程,但对经济与管理类课程内容重视不够。财经类院校以及经济与管理下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又相对过分强调经济与管理类课程,从而造成一些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1.2专业课程缺乏基础理论的指导旅游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概念体系和理论构建尚不完善[3],因此急需建立起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申葆嘉曾提出,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应用理论3个层级构成的旅游学科理论体系。旅游基础理论是旅游学科的主导性理论,解释旅游现象的起源、形态、结构、特征和性质,以及外部因素诸关系。专业理论包括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社会学理论、旅游人类学理论、旅游管理学理论、旅游环境与生态学理论等分支理论[4]。李天元认为,旅游学的体系包括了旅游者(需求)、旅游业(供给)和旅游影响三个方面[5]。龙江智(2005)从体验角度提出了一个由四大方向八类分支学科构成的旅游学科体系框架,其中四大方向包括旅游体验研究、旅游场管理研究、旅游影响研究和学科共性研究[6]。所以,积极加强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夯实旅游管理理论基础成为今后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前提。1.3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型和操作性。广州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多安排一定学时专业实习、行业调研等实践课程,通过与相关旅游企业合作或建立实习基地的方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决定学生实习时间以及实习岗位,学校对实习安排则处于被动地位,该模式属于浅层次单向合作。以广东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为例,该专业学生实习以广交会期间酒店实习为主,多数学生被分配到客房、门童、办证中心等,仅有少数英语口语较为优秀的学生被安排到前台、西餐厅等职位。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由于较难实现轮岗,学生对酒店企业管理了解较少,多成为企业廉价劳动力。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优化建议

2012年教育部对旅游管理学科地位的调整,是我国旅游供求实践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截至2012年底,我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24944家,星级饭店12807家等①,旅游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推动旅游管理类学科地位提升,引导普通高等学校加强旅游管理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促进专业优化配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具体建议如下:2.1提出既具有学校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2012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如下: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备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和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上培养目标是总体目标,不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历史和基础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教育部总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突出学校特色,提出自己更为具体目标。有学者提出,重点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培养学生的长远目标是“为旅游行业提供中高层管理人才”,近期目标是“为旅游行业提供有管理和技术潜力的专业人才”[7]。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8]。通过对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大量市场调研,了解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本科生所具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并对这些知识需要和能力需要进行阐释,以确定人才培养的标准。2.2立足于市场需求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供需错位问题,低就业率等问题充分反应了课程设置对市场需求缺乏高度重视,因此,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需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第一,积极进行旅游企业调研,包括旅行社、饭店、景区、旅游管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咨询他们对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等需求。第二,从市场需求角度评价目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问题的主要症结和原因。第三,在市场调研和现存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优化目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压缩重复内容,压缩过于偏、很少在后续专业课用到的内容,压缩属于更高级、可以放到研究生阶段去的内容。调整一些内容在不同课里出现的次序,加强课程联系。第四,各学校的课程体系不一定要完全相同,可在规定开设一些共同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允许能体现各高校特色的课程存在。2.3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是联系与检验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环节。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应从低年级行业调研、学术讲座等逐步过渡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2.3.1通过行业调研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行业状况在大一、大二的旅游管理本科生中,可安排一定课时的旅游行业调研,如饭店、旅行社、景区等企业调研,使低年级本科生对旅游行业形成初步的、大概的了解。2.3.2开展多种形式学术讲座我国高校教师多来源于高校,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从而对社会本行业人才需求特点把握不足,对本行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和新现象认识不足。因此,通过邀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定期学术讲座,促进学校与企业交流和沟通。邀请本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政府机关以及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到高校进行知识讲座,拓宽学生和老师对社会本行业认识。也可以邀请比较成功的优秀毕业生做学术报告,分享其对本行业工作一些看法,反思我们在旅游管理本科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之,通过学术讲座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知识和能力以及潜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2.3.3深化校企合作,尽量做到校企合一突破目前广州低层次单向校企合作模式,采取多种形式继续深化校企合作。首先,借鉴国际上深层次双向合作模式,促进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美国一些高校中一些餐饮实验室,即是旅游管理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在一定时间内又是向全校师生开放的餐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意愿申请岗位,甚至申请总经理管理饭店。目前,国内高校中拥有不同档次餐馆以及酒店,校方多承包给外面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而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则没有充分利用本校资源优势,发挥专业优势。其次,聘请业内有经验高层管理者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最后,相关旅游企业在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提供给高校进行学术研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等等。2.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逐步实现旅游教育国际化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旅游业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旅游产业国际化要求旅游教育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观念,而旅游管理本科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推动旅游教育国际化方面更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中山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进行2+2合作办学,以及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与法国昂热大学和尼斯大学联合办学,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了解国际上同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概况。因此,通过不同办学方式,加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与发达国家同类专业合作与交流,吸收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方式,逐步实现旅游教育国际化。

3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6

关键词:就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009年,在国务院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目前,中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日趋旺盛,目前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与旅游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企业不平等的用人制度造成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表的蓝皮书表明:中国旅游业收入逐年创新高,旅游市场呈现出“两高一平”的局面,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入境旅游平稳增长。我国旅游业的增长使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以及较大的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服务范围较广的产业,就业门槛较低,能够吸纳大规模的毕业生。同时,我国各地区的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也非常大,就北京、上海来说,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均在55万以上,并且现在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管理岗位就有一千多个。由此可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大弥补岗位人才缺口的局面,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不愁将来会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潜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了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业不合理的用人制度、社会各界对旅游行业的偏见等因素致使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潜流失”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许多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一毕业就能担任管理层职务,这种眼高手低的择业观念,致使很多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很是失落。所以部分学生会选择转专业或者是修读双学位来达到将来不从事旅游管理岗位的目的,尤其是本科毕业生从事旅游业工作的占总学生规模的不到35%,许多毕业生都从事了不对口的职业,形成了“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就业局面。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亦有困境

一般按照理论上讲,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情况不容乐观的是,旅游管理人才的供给质量无法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人才“供需”矛盾日趋明显。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高校紧跟社会岗位的需求,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远远超出了旅游企业可提供的岗位;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又是“弱势专业”,许多考生在不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或者是“被调剂”的情况下误学了旅游管理专业,结果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大量流入其他行业,未入行,先转行的局面。由于教学模式的缺陷以及学生的个人态度造成了旅游企业在招聘旅游管理人才时迟迟招不到人或者是招不到合格的毕业生。这样给企业、学校、学生都带来的困惑,陷入了无尽的恶性循环中,这样旅游管理专业会给后来的学子和家长带来这样的影响:学习旅游管理专业难就业、就业面狭窄、找不到工作等等诸如此类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极为不利的负面评价。

二、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一)现阶段旅游业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不合理、不公平

旅游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功利性较强,企图缩减用人成本,因此,招聘人员时过分强调毕业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旅游管理经验或旅游从业经验,完全忽视了毕业生的可塑性和再造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不合理的教学模式的培养下缺乏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但是如果就因为这个原因将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者拒之门外,是否会显得旅游企业不通情达理?旅游企业要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为广大旅游管理毕业生提供一个可以施展自身能力的平台,经过严格笔试、面试和考核后择优录取。另外,旅游业的现实情况:管理人员要从服务人员做起,要做好饭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基层服务人员和部门经理的经验。而且服务人员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都较低,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觉得自己高校毕业,可是毕业后还是照旧需要从基层干起,不甘于基层等服务客户的工作,毕业生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局限了个人的发展空间,造成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缺乏合理有效的旅游职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没有正确的认识,盲目的将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等同,忽视了毕业后所要从事的是旅游管理职业,而非是旅游本身;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盲目跟风,在校期间只忙着报考旅游证、二级计算机证书以及教师资格证,证书缺乏针对性,对学生日后就业用处不大,忽视了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奋斗目标的规划,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愿望不强烈。

2.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

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对于从事旅游管理的晋升行规无法坦然接受。在情理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学生在家里被奉为“天之骄子”,可是如果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就要从基层服务员干起,大部分大学生心气高、碍于面子,不愿意从事较不体面的服务性行业,就业心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校期间没有从事服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大学毕业后无经验之谈,更不要说可以在短期时间内提升为正式的管理部门高层干部。

(三)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与社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部分高校只是生硬的培养学生,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不负责任,沿袭落后的教学体制,没有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体系,导致学生理论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就业岗位的要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没有针对市场需求而设置,而且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外向型旅游行业的岗位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初级教学阶段,比如在大一、大二年级,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体,忽视了对实践应用类课程的设置,致使学生缺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另外,教材内容太陈旧,缺乏系统新和创新性。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

各个高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之前,要明确并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有紧紧围绕的中心,不至于盲目追求办学模式的创新,而与教学任务严重脱节。值得部分高校的借鉴的是,在国际较发达的地区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当明确,国内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高校,比如旅游教育领域世界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在校学习-岗位实习等环节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适合旅游业、旅游教育、旅游行政部门以及其它相关行业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旅游管理人才”。那么,如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立足于旅游业发展的岗位需求,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复合式创新型的旅游管理人才;第二以岗位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思想意识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第三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级旅游专门人才;第四延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实现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管理技能的相辅相成。

(二)建议高考生理性报考,招录有行业内就业意愿与行业潜质的学生

部分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由于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以及“在服从调剂”情况下被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这一部分学生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时候,对这门专业感到很失落,甚至通过选修双学位或者是转专业来改变自身的未来职业选择。要想培养出综合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学校要从招生源头做起:首先要宣传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比如说酒店服务人员要具备外向型的性格特征,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未来就业方向等情况,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专业选择,防止考生错报专业,经过正式学习后才发现实际的旅游管理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其次,教育部和各大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报纸、白皮书等形式向广大高考学子具体介绍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为学生报考志愿提供参考依据,便于考生作出理性的专业选择。这点,各大高校要借鉴旅游教育领域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经验:第一,该学校在招生时不仅注重考生的成绩,而且会进行一定的笔试、面试或者电话交流,了解学生的喜好态度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就业方向,反馈给学生专业评估报告,招录有行业潜质与行业内就业意愿的学生;第二,努力加强专业建设,增强旅游管CENTURY理专业自身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努力将该专业做大做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管理专业。

(三)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设置

高校专业是否成功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便是课程的设置,其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的架构。目前旅游业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其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还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综合运用能力,能够与客户进行顺畅的沟通,以及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这对于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来说需要作出合理的规划、设计:首先,要坚持课程设置与旅游行业的实践性特征相符合,又要具有专业综合性的原则;其次,课程的开设要注重理论的应用型,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另外,学校要注重初级阶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不同于学术性的课程,教学理论离不开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要克服以往旅游管理专业在大一、大二课程设置上缺少实践应用类课程,重视对学生初级阶段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他方面,要增加选修课程的范围,合理设置涉及人文知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惯例等方面的课程,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岗位,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于个人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除此之外,学校要不惜投入重金邀请旅游业资深专家学者参与课程设置,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招聘对口教师,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针对性与应用性,提升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行业的竞争力。

(四)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高校因素、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干意识,为竞争激烈的旅游管理岗位降温。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创业,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笔者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完善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就业或者创业类的指导性课程不要仅仅局限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两门选修课,要增加实战演练性的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定期聘请校外专家、企业界人士或者校内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做一些创业经验之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保障安全和不影响正常学业的情况下在旅游企业兼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总结丰富的工作经验;教育部和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力度,积极筹备的创业基金,拓宽大学生开设特色旅行社、小型旅店筹集资金的渠道;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择业意识,不要企图毕业后自身的事业能够一蹴而就,要在兼职实践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要甘愿从基层做起,避免眼高手低,在兼职过程总结出旅游管理的新思路,为自身日后的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政府要引导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寒暑假大学生实习岗位,维护大学生实习的劳动合法权益,保障大学生在实现期间的人身安全。

(五)对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实习平台

目前来讲,校企合作教学在各大高职院校中应用的较广泛,旅游管理专业带有自身的特性,其不需要进行实验研究,也不需要呕心沥血的撰写学术报告,唯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实践演习能力,学生只有在亲身体会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以致用。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目前在国际和国内取得卓有成效的形式有多种,笔者从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出发,将校企合作的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校企股份合作模式联合办学、企业参与旅游院校办学、校办企业等为代表的以办学模式为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二是合作形式为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顾问委员会等以以实践教学体系为结合点;三是体现在理论教学体系上,表现为编写特色旅游教育教材、开展专题讲座、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等。笔者建议从以下校企合作模式出发,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一是旅游企业根据工作岗位需要与学校共同确定培养对象,签订用人订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签订订单的用人单位就职,旅游企业也省去了不少人才招聘环节、节约用人成本,实现了校企双赢;二是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的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企业不仅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习场地,还在教学领域开展合作。企业及时的向高校汇报国内外旅游饭店业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同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三是高校投入资金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实训基地,集学校的主体地位和酒店的载体地位为一身。校办企业实现产教合一,既能实现人才培养效益,又能创造经济价值。

(六)借鉴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利用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时间,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行业认知、专业知识的深化以及实操技能的锻炼四个方面逐级深入、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帮助毕业生热爱、了解自己的专业,进而乐于走进旅游行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国内外有必要借鉴其成功经验:大一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综合分析学生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启发学生对职业做出初步的定位,并且为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制定出短期、长期的学习计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自我个性、能力有了充分的认知;大二时。随着专业课程的逐步增多,再加上学生对工作岗位环境接触的机会较多,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开设一些认知实习课程,促使学生形成对所要从事岗位的初级认知;大三时在课外要延伸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一些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模拟工作环境,提供实践演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业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还要建立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走入企业岗位,在实际工作中了解酒店的工作流程,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七)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师资力量对于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质量提升非常重要,要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首先就要建立“行业实践+研究平台+创新团队”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旅游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学校要定期对教师队伍展开培训,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组织教师亲自去观摩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市场营销等机制,教师在亲身体验之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才能有机的将这些事例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学校建立区域旅游经济研究所,进行创新团队建设,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可操作的平台;学校要重视教师与校外先进旅游管理师资队伍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意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学校从旅游企业中引进、聘请高水平的业务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相长,在产研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更新教学观念,为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而努力奋斗。结语: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是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素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各大高校和教师要高瞻远瞩,站在社会时展的浪尖上,打造出一批旅游管理精英队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