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27-01
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习惯,在课堂上大胆采用一些新的做法。
一、突出学生的“学”
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具体实践中,就要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辩,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让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机,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从而积极主动的求得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大胆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
传统教学设计太过严密,问题答案是唯一的甚至连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词语来回答都预先设计得天衣无缝,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执行得又过于呆板,教学就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牵到自己预设的哪条道上来。来不得半点变通,容不得一丝意外。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有偏差。教学就急急忙忙地点拨引导,唯恐偏移教路。根本没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就像一个个瓶口大小方向不一的瓶子。教师居高临下向瓶子里漫天洒水,这样进瓶子里的水到底有多少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实际上丧失了其应有的活力和灵气,扼杀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根据这类传统的教学根基。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给学生预留探究创新的空间,营造“天高鸟飞”的自由环境,让学生的潜能,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让“合作和交流”成为习惯
在语文课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课堂上,可以将学生按前后座位分为自然小组,按学习水平的高低搭配分为学习小组,每组选出调控员和发言人。在思考问题时,小组成员自由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在分角色表演时,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很投入,争取本组成为最佳表演组,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尤为强烈;在做练习时,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帮助;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学习,充分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说:“我们都见过春雨,可是你们发现过没有,春雨有好多色彩呢!你们想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年色的吗?就快快读课文吧!”我把学生分成了几组,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小组内读课文,讲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言语深处,经历体验,触摸作者的心灵。在课文的情景和情感中“悟”,在人物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了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语言:有的同学说“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在草地上,在柳树丛中飞舞,还唱着欢快的歌,春雨沙沙地落下来,小草,柳树更绿了,所以春雨是绿色的。”又有的同学说“小黄莺飞舞在田野中,春雨落下来,油菜花黄了,所以春雨是黄色的。”……说完了课文的内容,小朋友们意犹未尽,一些学生又抢着说:“春雨落到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是白色的”“春雨落在花坛里,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蝴蝶花以所以春雨是彩色的”……
四、积极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老师与学生的地位要求是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伙伴,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有益帮助者和引导者,从而形成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地位平等的关系,清除以往在学生心目中老师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观念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用寻常、委婉的语言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影响学生,同时学会倾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流露出来的情感或阐明的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嘲笑、批评。教师应常常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
五、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特别需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可以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并且具有交互性,能让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而有趣,还可以达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效果。
例如:教学《月光曲》一课,导入新课时可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同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能用几句话来描述画面上的情景吗?”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继续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俊潇洒的青年男子是谁吗?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美妙的钢琴曲的名字是什么吗?”学生摇头漠然,老师又指着画面说:“他就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贝多芬,刚才播放的美妙钢琴曲就是他为身边这位姑娘即兴创作的《月光曲》。此时,再出示课题、贝多芬像,像的旁边配上贝多芬简介,老师进一步引导:“这里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来聆听这神奇的《月光曲》,了解那感人的故事。课堂伊始 ,利用贝多芬美妙动人的《月光曲》创设情景、强化意境、诱发心境,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时候,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并与送总理灵车的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心中升起对总理的崇敬、热爱之情。
以上,就是笔者对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后的一些认识。在此,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开放的语文课程意识和语文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终身发展对语文素质和能力的需要为要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丰富采的教学活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构建人人参与、多样并存、随机变化的课堂生态,这样,新课程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做起来并越越好!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 新课程 语文教学 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今,是个科技、经济、学术突飞猛进的时刻。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课标要求。好的课堂教学,既要联系教学内容的实际,更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想所学所想,苦学生所苦,思学生所思”,注重研究学生,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育思想也必须经过洗脑,我们应积极探索和研究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我曾被这样一段话所震撼: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断完善的职业。本人经过长时间的一线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深有体会。
一、新课程要求重新认识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小学教师在备课中,要对教学活动作系统筹划。教师备课要更新观念,而课堂教学也应寻求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沉闷,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成了读、背、抄、练的“机器”,毫无主人身份而言,还谈什么素质教育!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和作用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应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多一些自我展示、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自我体验,那么课堂将会是一个活泼灵动、个性飞扬的课堂。正所谓“有备而来,无备而患”。那么应该如何来备学生呢?首先应该坚持三项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备课中,应多创设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我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2、差异性原则。教师应尊重差异,积极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条件和情境,尽可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
3、发展性原则。我们不能一味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差生身上隐含的潜在能力。要充分挖掘身上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并据此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果子。
二、多一些自我发现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教师应帮助他们达成。如在识字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独立、主动识字的目的,必须引导他们发现并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
三、备好学生的具体工作内容
1、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如果是新接手的班,我们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而具体备一节课时,我们要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情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的,哪些是老师非讲不可的。这样,我们在授课时,就可以该讲则讲,不用讲就少讲,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备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条件不同,对待生活、社会的观点和看法也各不相同。比如:我所在的中心小学是在镇上,学生属于“半工半农”。有一次作文课,要求写自己游览过的名胜古迹。课前,我了解到全班没有一个人有此经历,那作文还怎么写?所以,备课时,我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图片和资料。上作文课时,我图文并茂地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旅游课。课后,学生们的作文总算顺利写出来了。否则的话,学生们只能凭空想象了。
3、备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识记能力并不是很强,易遗忘。所以教师可以将一些无意义材料赋予人为意义,有很多方法:⑴采用直观形象记忆法;⑵口诀记忆法;⑶谐音法。
四、搞好教学反思、教学评价
我觉得教学反思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有的老师认为一堂课上都上完了,再去想没有必要。其实不然,人无完人,即使再精彩的一堂公开课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虽然我们不可能让时光倒流,把昨天的课重新上过,但反思会让我们懂得如何把下一堂课上得更好,这就是进步!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范文3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了的主导作用。这为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探索方向,为语文教师的施教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开放、平等的环境下思考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欲望,也使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与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也一去不复返了。然而,这样的课堂在展示出一片光明的时候,也让人产生了新的思考: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课文内容尚未充分阅读,便分成一个个小组,展开讨论,展示评价,再配合影视观摩,动作演示等,一节课就热热闹闹地结束了。当课后冷静下来反思时,教师们无奈地发现,热闹繁华之后,我们的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学习的目标、任务到底完成了多少?这些都值得怀疑。
众所周知,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是在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探索中逐步实现的。以往的教学方式应当改变。然而要怎么改,改到何种程度,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慢慢摸索。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在放开让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掌握住一个尺度,同时知识的传授以及知识运用也应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新课改的目的是“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可以看出,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强调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的同时,并不否认知识传授的应有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传授知识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好评;当学生在探究后仍对问题存在疑惑时,教师则大胆的讲解。因为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是我们求知的真谛。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范文4
一、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弱化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能的有力矫枉。有的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千味强调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不切实际的去谈人格、人品、人性;空洞的去学文章、文学、文化,忽视甚至放弃基础知识的积累。殊不知,必要的知识积累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能力从哪里来?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依托,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与能力,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合则齐美,分则两伤。
二、过分强调自主学习,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现代重要的教育理念,这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对现代教育规律的尊重,更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痛苦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倡导自主学习不能消弱和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教师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有时一堂阅读课,教师按照自己的“伟大设计”,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说说讲讲,而自己只作为发问者、点名者、旁听者,充其量也只是赞不绝口地说:“好”“很好”。不适时而收放,不相机而导向,不纠误而纠偏,不升格而总结。
三、强调综合性学习,弱化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但是,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了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和语文课的人文性,无视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文理沟通”。以为不“拓展”“迁移”一下,就不足以提高课的品味,就不足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于是,每堂课必有“拓展”“迁移”这环节,一定塞进课外资料,进行“读写结合”“内外瓦联”式的强化“训练”,以显示课的容量之大,内容之丰。如此不分课型的、硬性的“涉外”活动,挤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而对文本的理解只是“走马观花”“雨过地皮湿”。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范文5
语文大课堂新课程教学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气象,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热闹起来了,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是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服务,不得不让学生的为合作、探究活动草草收兵,而自己粉墨登场。因此,学生的合作、探求也不过是浅尝辄止,实际上合作探究成了新课程教学的课堂包装而已。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效果,笔者也进行了思考和摸索,把新课程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整合,形成了预习尝试、交流探究、评价点拨的教学思路。
1.教法对策
1.1创设氛围,引学生入境
语文课非常强调语文的“感觉”,在一节课的开头,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用音乐、图画、名言警句等营造教学气氛。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与阅读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审美距离,而作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进入文本情境的体验,就会唤起他们对新的文学体验的一种向往和期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选择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审美起点来创设美的氛围和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慢慢涉足新文本的世界,并进入作者的文字世界以及内心世界。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就有了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前提。
1.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学为主”
在教学设计中要贴近学生,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主,语文和其他学科不同,它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而更注重的是通过教材中那些优美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如何引导学生学最有效?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而不是想当然,而现在各种教学资料泛滥,有的教师则抓住一本教学资料照本宣科,当学生掌握不够好时,又埋怨学生基础太差,上课不认真,试问:这样学生能学好吗?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应在了解学生基础的情况下根据学生情况而定:学生已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比较模糊。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的就是学生不会的。同时,在备课时还应考虑到在讨论、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如何面向全体学生等。总之,要想学生学有所成,在备课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学为主。
1.3引领学生到更广阔的语文大课堂
要否定“课堂为中心”,不要总把自己和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语文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不过,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要在教室里上出开放的语文课,要做到实而活,省时高效。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在自然、在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新路子。特别是加强课外自主认知的引导,课外阅读以及课外练笔的指导,逐步实现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形成语文教学的合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1.4评价点拨
教师在学生交流探究过程中施以评价点拨,是对学生学习思考的回应。评价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好”、“你真棒”的肯定表扬上,而是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鼓励学生的学习理解既能“入格”即入境、入情、入理,又能“出格”即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理解,只要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行。因此,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随时掌控交流探究的进程,寻找点拨时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时候出手。教师的点拨不能成为毫无新意的泛泛而谈,而是要开渠引水,清淤导流,起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茅塞顿开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成为自然的流体。一句话,如果说学生的交流探索是“画龙”的话,那么教师的点拨就是“点睛”,决不能把知识硬给学生。同时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点拨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那些“学困生”更要点染情绪,激发兴趣,树立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进步,都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1.5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大都以单元编写,每单元的课文内容往往围绕同一个主题,有一定的系统性,但比较单一,某篇文章只能出现在某一个主题单元,还不能充分挖掘其全部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课件把同一题材或同一作者的作品进行重组,让学生整体认识某一题材的写作特征或某一作家的作品风格、思想个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但它不是万能的,切不可滥用。无限制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势必会影响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如阅读文学作品的原著与观看改编的电影不是一回事,文学作品往往会有更多的空白,让人去想象与联想。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能低估教师个人魅力的作用。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还要注意使用的副作用,把现代信息技术用得有效、高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优化课堂教学则成为语文教师的重大任务。
2.总结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过去上课是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思路走,而现在是教师要面对学生不确定的思维转。假如你要在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话,那你就要在备课的时候研究学生,刻苦深挖教材,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把课堂上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想到,做到胸中有数。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才可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印清.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 中小学电教(下), 2011,(01)
[2]李志明. 也谈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J]. 考试周刊, 2011,(31)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观念,狠抓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坚持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内容的优化
在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下,语文教师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明显的“功利性”特点,即一切都为了高考服务。一些内容和意境都非常好的文章,都在教学中被随意分解了,许多优美的句段都被从语文术语的角度进行了拆解,这就造成再好的文章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什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了。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渗透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情感。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特点,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全面客观地把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语言或者文字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但仅靠这些是不够的,教师还要优化整合教材内容,紧紧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使课堂教学精简高效。有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想把教材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一股脑地全部教给学生,实际上很多课程中的知识点是很多,但实际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只有那么几个。教师可以采取分而化之,各个击破的策略,压缩整堂课内容,只要求学生掌握那几个最重要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课文讲授时间,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生活上的伙伴和朋友,所以教师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包容缺点;最后教师要淡化自己权威,在学生之中树立平易近人的形象,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造潜能
无论是课前导入教学还是满足推动课堂教学的需要,通过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宽容》一课前,我首先会提出思考问题,“你们知道房龙先生的写作用意吗?”随后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怀揣探询究底的决心导入对新课的探索中来,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阅读效率。再者可以以文章的题目做文章,从文章题目中领会作者思想,如“同学们,你们说作者为什么要以《再别康桥》为题呢?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同时问题的设计要有感情基调贯穿其中,自问自答,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掌握总结思想的方法捷径。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教师可以首先这样提问:“通过全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和地坛有什么相同的遭遇呢?”,随后教师自己回答:“从……可以看出两人都是被抛弃……”,一问一答的形式相比较其它方法只是转变了形式,本质上都是教师对学生思路上的一种引导,但对学生创造思维的锻炼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四、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不管是导语设计、板书、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运用,还是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都要注重营造美的教学环境,增强语文课堂的美感,使学生产生美的享受。例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使得康桥的美景再次出现在学生面前,充分体现作者对康桥的热爱与依依不舍。又如,在教学《边城》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片断,或展示湘西凤凰城的美景图片,让学生对边城产生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体会。在教学《项链》时,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表演课本剧,使他们在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过程中,切身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与心理活动,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美。
总而言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正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摆脱应试教育中分数至上的思想,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现代素质教育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林伟涛.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