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范文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人才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劳动者的教育机构,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素质的定义

心理素质是指以遗传生理为物质前提,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能力。具体到所从事的职业而言,心理素质则是指个体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需具备的心理品质。如勇于竞争的自信力、经受挫折的容忍力、不断进取的坚毅力、对待批评的分辨力、行为决择的自我控制力、环境变异的适应力等。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心理素质要求的问卷调查及结果

(一)调查对象

中山地区企事业单位251家。单位性质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行业类别涵盖机械加工、电子信息、餐饮、房地产、服装制造、汽车销售及维修等15类中山地区常见的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的问卷参考了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并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前期实际访谈结果进行编制设计,共计23道题目,涉及不同的高职生心理素质题项,采用4级评分标准,要求用人单位的受访者对问卷题项从“不重要”“不太重要”“比较重要”到“非常重要”进行评分。

(三)统计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收集到数据251例,其中有效数据248例,数据采用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

(四)调查结果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用人单位认为介于“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之间的高职生心理素质包括:“为人正直、诚实、守合同、重信用”“自律,工作自觉性高”“具有责任心,忠于职守,愿意担当”“进取心强,有激情,工作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办事高效,不推诿”“守时,认真,踏实,务实”和“懂得配合,能够协助他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7个题项。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的题目及样本适合进行因素分析(KMO=0.920,MSA>0.50,Bartlett的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有五个因素能够共同解释总变量的52.957%,据此将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提炼为五个因子,分别是:交际与合作、情商与适应、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创新与应对。

三、高职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高职生由于独特的成长环境和受到特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心理素质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访谈,对企业反馈的高职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整理,归纳总结的结果显示:高职生需要提升的心理素质包括沟通合作能力、抗压能力、情绪管理、适应能力、爱岗敬业等。

从目前高校在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向性模糊,不少高校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二是对心理素质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缺乏研究,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任务不明确;三是对高职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系统性培养方案。

四、高职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思考

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大、社会化程度高,且十分紧迫的工作,需要高校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全面推动。结合本研究提出的企业要求高职生具备的五大心理素质因子和近年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上的实践经验,笔者就高职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进行了思考,提出“一二三模式”的心理素质培养路径。

(一)以职业导向为基础

职业导向教育集中体现“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本”的思想,侧重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和职业志向,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生活发展的要求,树立积极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认识自我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初步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逐步形成职业生涯设计与人生规划能力,做好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的准备。因此,职业导向教育可以理解为对学生所学专业所对应行业相关职位的“职业形态认知、职业环境体验、职业前景展望、职业能力要求、职业情形模拟”的感知与认同教育。在本调查访谈中,不少企业反映很多高职生只是为了就业而应聘工作,缺乏对所从事职业的规划和职业前景的展望,值得我们思考。

(二)以两种训练为依托,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其一是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根据不同的因子分项目和模块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了提高训练的可操作性,我们将本研究提出的高职生必备的五项心理素质细化分解为14个子项目,如表1。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策划,与各院系心理辅导员老师及学生心理骨干通力合作,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每学期完成一个模块。

表1 高职生心理素质训练项目内容和方法

其二是在校企合作的实训中巩固和完善心理素质训练,建立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实训基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将学生顶岗实习纳入正常教学考核,规定学生在大学三年期间必须完成半年以上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深入工厂、公司一线,从最基础的操作工做起,熟悉职业内容,培养职业情感,学做结合,知行统一。在具体的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由学校心理学专业老师与用人单位共同围绕五大心理素质因子,设计相应的训练项目,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来体验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交际与合作技能、情商与适应技能、创新与应对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范文2

一、核心素养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同时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归根结底,核心素养是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在内的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培?B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技巧进行引导和训练,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来说是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想象思维。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逻辑性,存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议等多向思维。因此说,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与培养学生在数学领域创新思维的过程是殊途同归的,前者对后者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讲过于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小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多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优化。

(三)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更富有针对性,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小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提升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这也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通过培养核心素养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第一,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培养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从优化课程设计入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提升学生深入学习的能力。通过有效的课程引导与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开展数学学习与应用。

第二,通过发挥学科优势培养核心素养,打造现代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过程,而是一个立体式的工程,要依托数学教学文本,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优势。从学科本身来看,小学数学与语文一样,也具有一定的人文属性,同时具有时代性、发展性与实效性,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文本,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在具体实践中,要从情感角度充分挖掘教材,打造现代高效课堂,提升课堂交流程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开放式课堂。

第三,通过加强人文体验提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领会数学之美。在小学教学阶段,一个教学重点就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要在核心要素培养理念指引下,重点强化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理论联系生活实践,认识数学中蕴含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字意识,优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四,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培养核心素养,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拆解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空间形象,并在循序渐进的锻炼中,逐渐摆脱辅助道具,实现学生想象力的大幅提升。另外,数学中存在大量的相似原理和数学关系,能够启发学生类推出更多思考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高度重视类比思维的培养和应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范文3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立昌、博士研究生张金运在《中国教育学刊》第1期上撰文认为,课程知识的文化性是指课程知识与人的精神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对于课程知识的文化性的理解和实践,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课程知识的文化融合至关重要。首先,教师与学生要提升文化主体意识,能够觉察到课程知识承载着各种文化观念与文化传统,并对这些观念与传统产生的过程进行溯源,在此基础上,对课程知识中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批判与反思,进而生成一种新的文化;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知识的文化要素(学科文化)和本土知识中的文化要素(地方文化),并把它们渗透在教学中;最后,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课程知识蕴涵的文化类型,尊重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和已有经验,设计出适切的教学方案,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如采用对话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批判式教学等。

用重构式将数学史融入教学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陈碧芬在《课程・教材・教法》第1期上撰文认为,教师利用重构式方法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中的思考过程及其魅力,步骤如下:首先,教师要对所教的数学主题的历史进行梳理,比如以时间为顺序梳理专题知识脉络,但不局限于某一学段的数学历史,而是尽量让学生对某一专题知识有个全貌的了解;其次,抓住所教主题历史进化的主要步骤作为教学重点,如新的概念、法则、定理的出现、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历史上数学家遭遇到的认知冲突、认知障碍和解决过程等;最后,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重构知识点的历史,结合学生实际,采取“问题驱动”策略设计教学。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童话教学策略

浙江外国语学校教授汪潮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第1期上撰文认为,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由态度素养、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构成,教师欲将童话教学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联系起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做。在态度素养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钟爱童话故事的态度、喜爱童话文体的态度和喜欢童话活动的态度;在语言素养方面,教师要分析童话语言的特点,如童话语言富有童趣、使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等;在文化素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读写文本、复述故事、理解寓意等路径实现文化的传承。

正确认识和理解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

赣南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讲师蔡庆有在《教学与管理》第1期上撰文认为,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部分内容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认识不到位,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要提高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有效性,教师正确认识和理解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程内容是关键。比如:数学综合与实践是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途径和环节;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以发展学生的笛ё酆纤匮为目标,以综合性问题解决为内容;数学综合与实践以联系广泛的实际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发展水平为依据来选择数学实践问题并开展学习活动。

数学核心素养的五大特征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务,社区人文素质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学校发展规划探索中的重头戏。不过,就目前学校社区学生素质体系来看,职业素质不足,人文素质不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利于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本身竞争力的提升[1]。学校都在积极探索高校社区模式建设,但是这些模式往往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的提升,对于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或者可以处于缺位的状态。党的十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快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高校社区人文素质培养重构,推动核心价值观在更广更深范围内的弘扬和践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社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理念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上,观念世界不重视,国际化和信息化的理念缺乏,导致学生人文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模式方式的落后;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理念不足,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社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内容与课程体系显得单一滞后。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时,没有很好的把握社区学生的特点,没有很好分析学校人文素质人才培养的价值走向,导致其人文素质提升的目标不完善和落后,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不健全,职业属性和特性缺乏,彰显了整个人文素质培养提升体系缺乏整体长远的科学规划,前瞻性和国际性缺乏。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社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模式和方式单一落后。这主要体现在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时,对于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和现实平台推进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思考不多,对于已经开展多年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合作的办学模式开发利用不够,导致学校社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模式与时俱进不够,实践模式利用不够。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社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内在驱动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时,整体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还是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占主,没有将学生的各种人文素质提升发展纳入整个评价系统;自成体系的学生人文素质体系建设几乎是空白,导致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缺乏必要的方向指引。

5.社区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不高,导致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人力资源不充足。这主要体现在很大一部分社区教师本身的人文素质不高,人文素质提升意识不强烈,这必然会导致其人文素质教育能力大打折扣。

总之,从主观层面上说,社区学生对人文素质提升的意识不强烈,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忽略了自身人文素质的追求发展;从客观层面上说,现有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存在一些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因素;从机制上看,高校院校和地方没有形成联合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协同机制[3],导致了社区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合力不足。这些不同层面的原因,其实也为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加强社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创新的路径

鉴于新时期高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现状,学校很有必要反思一下如何利用一种实用的模式和平台来推进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重构的方向和精髓,只要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培养创新的路径与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目标一致时,才能为大学生社区创建最有的环境和氛围,从而决定和反映着大学生社区各个主体、客体的工作态度、工作路径和价值理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指导下,重构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社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课程、培养模式方式、培养师资和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建设之间的契合点,努力建构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社区要求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1.从学校层面上应该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做好以下方面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教育发展工作,将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教育与其就业教育、专业教育等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制定一套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方案[3],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科学发展:

一是构建国际化、信息化与实用化为主的培养理念和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社区文化人文工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时,务必要放眼全球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内容和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的实用性和国际性,从而全面引领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不断发展。

二是构建系统和科学的培养目标、内容与课程体系,夯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坚实基础。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在推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时,务必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走向特点、本身的兴趣爱好性格、专业学科的特点与属性等情况,科学建构一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的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以此不断充实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培养的内涵。

三是不断整合创新培养模式和方式,努力增强大学生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吸引力。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时,借助人文素质网络平台,共同努力建设社区文化,以此潜移默化影响和引领广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力开展实践育人的模式和理论育人模式有机整合,不断提升学生专业学科和职业就业的人文素质。

四是融入人文素质,改革大学生社区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增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内在驱动力。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时,要主动与企业、地方用人单位一起,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建构一套复合创新的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估体系,以此督导学生人文素质工作的不断行进。

五是不断提升大学生社区教师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以及教书育人的能力,夯实大学生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人力基础。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时,还务必要根据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需要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和平台,通过各种场域,从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人文素质和教育素质能力等各个方面全力做好大学生社区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工作,做好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力争建设一支专业水平、理论水平和实践实用能力都很强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以此为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提供良好的师资队伍。

2.学生本身层面应该努力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文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与内涵,力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学生要不断强化自己的人文素质提升意识,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努力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积极利用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平台,从人文理论知识到人文行动与精神层面全面提升自己,主动参与各种志愿者行动和公益活动,不断培养自己的职业领域、社交领域、学习领域等方面需要的人文素质,形成一种人文素质与其他素质提升互动共赢的发展态势。同时,还要求大学生社区学生要主动参与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环节中去,重点提升自己的职业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行动的境界和层次,将之培育成一个有较强专业职业能力和富有现代人文主义精神气息的现代人。

三、结论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提升学校社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长期工程,需要各个层面的努力协作。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努力分析和把握好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内涵、路径和要求,全力推动社区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与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玲,杨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及内涵发展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12-113.

[2]韩方希.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紧迫性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21):22-24.

[3]郭立.地方高校区域协同效应的运行机制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69-71.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范文5

关键词:物理实验 核心素养 内涵 重要性 路径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被提出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中学物理教师,也要加强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概括来看,中学物理核心素养主要强调:积极的物理观念、活跃的科学思维、深入的实验探究以及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因此,围绕物理学科的特征与核心素养的内容,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借助实验教学手段激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物理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1 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充分了解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落实教学改革措施。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与教学要求,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四大方面:第一,物理观念。物理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所以物理观念应包括基本的物质观念、能量观念、运动观念以及相互作用观念等。在物理观念的作用下,有助于学习者在脑海中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理解与运用。第二,科学思维。以物理学科视角来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及关系。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构建模型、质疑推理、科学论证共3个方面,在科学思维的指引下运用分析、推理、论证等物理方法获得结论。第三,实验探究。实验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事实证据、解释交流等环节,即提出具体的物理问题并列举假设,收集相关信息、整理证据,获得结论,同时还要进一步解释与交流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最终成果。第四,科学态度。在把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大要素关系的基础上,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对科学技术形成初步认知。

通过分析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不难发现,中学物理教学除了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以外,更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体会物理实验的乐趣与重要性;围绕核心素养实施实验改革办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物理求知欲望,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另外,核心素养与物理能力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只有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与物理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物理学科知识的支持。因此培养核心素养符合物理教学改革需要,也是落实物理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

2 完善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2.1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有趣的物理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因此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P者在物理课堂创新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首先,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要注重演示过程的规范性、趣味性和有效性,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实验过程与实验现象。除了演示实验以外,还要以分组实验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和观察实验结果,对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产生直观认识,加深印象。其次,引入趣味性与探究性实验内容。新课改要求中学物理教学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活创新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课堂主体地位,设计丰富有趣的实验内容,让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在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把握学习物理的真谛。例如学完“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以后,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富有探究性的实验内容,要求大家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测量本地重力加速度水平。学生拿到实验任务后,根据已学的物理知识点,整合实验室的器械设备与原材料,设计各种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通过不断完善与调整实验过程,获得了可靠的测量结果。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操作过程中,养成了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遇到难题时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有,以课外小实验促进学生动脑动手。一直以来,物理实验教学都在教室或者实验室完成,在物理实验改革中,教师可ü橹瓮庑∈笛榈姆绞饺醚谙质瞪钪锌故笛橹谱鳌⑼瓿墒笛榭翁狻8菸锢斫萄У哪谌萦肽勘?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设计有意义的课外实验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实验现象、运用物理知识,体验实验的重要性。

2.2 理论结合实际,实验内容关联现实生活

中学物理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才能体现其实用价值。所以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要多引入生活化的内容,将实验关联现实生活,介绍物理新理论、新技术,以此增强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要有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从生产和生活中寻找物理要素,围绕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实验内容。如研究灯泡的灯丝材料,这在生活中每天使用,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其次,物理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吸引学生的兴趣。改变过去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多给学生介绍先进的科技成果,如新能源的利用,让学生感受物理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再有,展示物理新理论与新技术,通过翻阅专业书籍、浏览网络资源等渠道,随时把握物理教育与物理技术的新动向,借助多媒体演示实验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开阔视野。

2.3 强化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既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更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有效的实验教学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意识,提高科学素养。教师在设计实验课程时,应把握以下3个原则:第一,实验教学的内容要富有趣味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笔者给学生设计“铁球与人体相撞”的实验,学生被这个实验的内容所吸引,迫切想要了解结果,探究积极性非常高;第二,实验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笔者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操作,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第三,借助实验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及逻辑思维。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形成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知识,思维是推动创新力的基础保障。

总之,物理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学生树立科学观、提高综合认知水平意义重大。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有利于落实学科教育目标,也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应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工作,从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形式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奠定学生在实验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能力增长为教学目的,通过高效率、高质量的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13-02收稿日期:2016-04-19

作者简介:王仁波(1963―),男,山东龙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一、引言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法宝”,也是决定其事业成就的基础支撑。但就现状来讲,高职生群体仍然存在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缺乏诚信等道德素质问题,这些不仅成了高职生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阻力因素,也影响了职业教育整体精神风貌建设,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有效解决。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1职业道德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具体地说,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教材内容滞后,专业性也不强。现实中,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合适的职业道德教育专用教材,部分学校选用了本科相关教材,但因为高职与本科院校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教育缺乏针对性;还有部分学校沿用了之前的教材,导致教育内容滞后,与社会实际脱节。此外,高职院校相关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过于教条式,缺少实践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不仅职业道德教育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从事这类教育的教师也多是临时抽调,不具备职业道德教育的专业水平,再加上进修和培训的机会甚少,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总体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2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认知能力欠缺

职业教育具有生源复杂,学生学习能力与逻辑思考能力不高且心理素质较差等特点,学生极易因为学校问题产生自卑心理。这些特点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 “功利主义”。高职院校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轻视职业道德的教育,不认真理解、把握其内涵价值,只重视考试分数,急功近利,将所有精力用于与日后工作直接相关的课程。二是“利己主义”。职业道德教育是爱岗敬业、诚实信誉、合作团结等意识的综合,对其不重视使得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以一己私利为优先考虑,对于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的重视度日渐减弱,最终影响了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和个体健康发展。

3职业道德教育监督考评机制缺位

我国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视的,从近年连续颁布的各种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法律法规可以得知。但是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监督力度却是少有的,甚至是缺乏的。现实中,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考评机制是单一的,无疑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从社会企业角度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日后将成为各行业的生力军,企业应积极参与到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监督中去,但现实中却鲜有企业真正做到了监督者的角色;而从学校角度分析,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却没有在教育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重视。正如上文所述,关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仍然是传统和片面的,“灌输式”教育令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最终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考评方面通常也只采用文字考试一种,以分数定结果。上述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有序开展和效用的发挥。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1打造积极上进的校园氛围,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素质提升。实践亦证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有积极影响,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氛围,是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的重要教育路径之一。具体可以通过现实举办的各种活动和竞赛等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通过虚拟网络平台等媒介进行持续影响,采取灵活多样的构建方法使得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新的活力;或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推动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也让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获得全新的发展和创新动力。

2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教育具有目的性强的特点,即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能够明确未来的职业。对此,高职院校通过对已知职业的了解,可以提前为学生制订和实施符合岗位与行业要求的学习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迅速地融入工作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在“十”首次提出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奠定方向的重要指示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更是劳动者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们职业道德的培养,此举更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3结合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树立优良道德品质与情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它不仅包含着儒、道、佛等思想体系,更包含了大量有关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的内容。此外,传统文化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无论是教育原则、教育理论还是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都能在其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元素。与此同时,传统文化所推行的“知行合一”思想,其中“知”是指对于道德的认知,“行”是指将对道德的认知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知行合一”就是将认知和实践相结合,某种程度上与今人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存在着一致性。就学生道德教育而言,“知行合一”即意味着不要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要更加注重实践,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由此,在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利用,对于扩展其教育深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调整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等措施,以彻底改变目前“重理轻文”“重视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忽视人文科学发展脉络”的教研现状,加强对教师文化素质的培养,构建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以坚实的教研力量带动全体职校生素质的提高。

4引入并普及校企合作模式,践行职业道德教育新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是企业未来的生力军,必须引起企业重视,加强与学校合作,参与到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去,做好全面指导和监督工作。而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及胜任工作,则应当积极参加岗位实习,深入企业一线岗位,接受专业技能训练,积累工作经验。换言之,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关联性是不可分割的。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充分运用企业提供的教学与实习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而在企业实习的过程是学生了解岗位特点和职责、熟悉企业文化、积累实际操作经验的最佳途径,也是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所以,只有企业、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协作,帮助学生拓展职业规划,才能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双赢”目标的实现。

四、总结与建议

综上,高职院校除了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全面融入传统优秀文化、德育思想教育,在人文类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都要融入批判性、创新性的职业道德思想,以全面实现高职院校全课程渗透,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高职德育体系,让所有高职生都可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德育精粹,树立正确的“三观”,切实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应明确德育体系中渗透职业素养培养的流程与目标,以确保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在开设思想政治相关选修课时,避免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而是要综合考量高职生的日常表现,通过教师监督、学生监督等方法,督促高职生深入领悟和学习职业道德素养精华。同时,注重德育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学会感恩,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尊重长辈,孝敬父母,通过实际行动帮助父母减轻负担。并在此基础上,倡导孝亲尊师美德,定期组织高职生到敬老院或孤儿院做义工,强化他们的社会公益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践行德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浪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职教论坛,2011,(10):54―56.

[2]马丽,张岩,王宏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9):74―78.

[3]赵小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导报,2015,(10)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