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范文1
一、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丽江民间、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各自发力、形成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中,上述主体在不同的阶段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按其主导性划分,可将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民间自发探索阶段、政府聚力引导阶段和社会广泛参与阶段。
(一)民间自发探索丽江文化产业萌芽于丽江民间艺人,成形于宣科、和长红、兰伟等人的商业化运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丽江古城里就出现了一群演奏纳西古乐的民间艺人。这些艺人年逾古稀,随身自带干粮,演奏多是自娱自乐,不以营利为目的。与此同时,丽江当地的一些书画家市场意识初显,尝试着将东巴字画推向市场。1986年,宣科先生从内容到形式对纳西古乐进行了提炼与包装,运用商业化运作的手段将其推向市场,一举获得了成功[1]。1997年,丽江国营企业原职工和长红借力丽江旅游业发展,自主创业,充分挖掘丽江当地秀美的自然资源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将生态旅游与纳西文化相融合,打造了精品旅游景区——玉水寨。1998年,离退休干部兰伟发起成立东巴宫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以民间艺术团体和民间博物馆为主干,兼有传承和展示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双重功能[2]。除此之外,个体老板黄泰设立洛克故居陈列馆、台湾学者于涌兴办私人收藏博物馆、吉鑫宴舞落户古城玉龙花园、个体经营者李根勇兴建东巴万神园等,丽江民间力量均对丽江文化产业的早期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自发探索。
(二)政府聚力引导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将丽江列为全国改革试点地区之一,这标志着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步入政府聚力引导发展阶段。文化体制改革是这一阶段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旨在破除束缚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解放和发展丽江文化生产力。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丽江市首先成立了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其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丽江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体方案》。该方案不仅确定了丽江市民族歌舞团等七家不同类型的国有文化单位为改革试点单位,还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第三,针对人们思想上的保守性,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思想动员工作,例如,通过开会反复学习中央文件精神、积极组织人员参加云南省举办的研修班、举办丽江文化论坛、邀请省委领导作动员、请宣科等民营文化企业负责人现身说法等[3]。第四,制定改革配套政策,助力改革顺利进行。主要表现在设立丽江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确保改革成本不会转嫁给企业职工,从而保证了有关职工的利益。最后,招商引资,内外联合。从丽江以外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通过与外来优势资源的互补,促成本地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印象•丽江》、《鲁般鲁绕》、束河古镇、雪山水城、国际会展中心、国大商城等文化项目都是其中的杰出案例。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丽江文化产业经营户已由2001年的840家增加到3100多家;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4亿元增加到6.6亿元,实现税利从2001年的2900万提高到8000多万元,所形成的增加值占了整个GDP的9.8%[4]。
(三)社会广泛参与2004年12月,丽江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顺利通过了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验收,这标志着丽江文化产业在政府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下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也预示着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崭新局面的开始。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一方面破除了长期禁锢在人们思想上的牢笼,唤醒了更多人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和决心;另一方面,丽江大量国有文化资产内在的活力被激发,纷纷走入市场。在随后的发展时间里,丽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百花齐放,涌现出了更多享誉海内外的文化精品,逐渐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07年为止,丽江已拥有艺术演出、电影、文物、艺术品、文化娱乐、音像制品、图书报刊、艺术培训、对外文化交流、网络文化以及印刷业等11个文化市场,20多个经营项目,1697户文化经营单位,从业人员6000多人[5]。到2011年底,丽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1亿元,是2005年的3.3倍,占GDP比重达11.8%,比全国的2.75%、全省的6.1%分别高9.05、5.7个百分点。观看《印象丽江》的人数再创新高,全年共计演出905场,实现营业收入23164.09万元,同比增长26.50%,实现净利润9756.31万元,同比增长41.65%。《丽水金沙》演出980场,接待游客52万人次,实现收入8000万元,实现税收510万元[6]。到2012年,丽江拥有的文化经营户已经达到3100多家,其中,以演艺娱乐业、影视制作、民族文化体验,文化旅游产品加工销售四大产业为主,涉及20多个经营门类、16000多名从业人员[7]。
二、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指在特定时空和条件约束下,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后所形成的经验、路径、机制的总和[8]。目前学术界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并未达成一致的分类认识。因为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分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本文从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切入,将现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概括为三种:非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社会共建型。1.非政府主导型非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非政府力量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其中,非政府力量包括民间艺人、艺术家、文化爱好者、非政府文艺团体及社会组织等非政府个体或组织。在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早期进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往往都是非政府主导型。这种模式更多体现的是艺术家们对于文化的热爱,而并没有将文化真正意义上作为一种产业来加以发展,因此在时空上具有离散性。相比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这时的文化产业化所生产的文化产品类型单一,数量稀少,市场导向不明显,大众文化倾向尚不成熟,社会的文化创造力、生产力均未得到很好的激发。以纽约SOHO艺术聚集区和北京798艺术聚集区为例。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的苏荷区本是二战后纽约大量工厂倒闭后所剩的工业厂房遗址,然而因为租金低廉从而吸引了大量艺术家的入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苏荷已成为纽约全城艺术家高度集中的艺术社区。位于北京朝阳区的798艺术聚集区前身是798联合厂的一个厂区。国有企业改革使这里遗留下了大量的闲置厂房。一批实验派和前卫派艺术家的入驻使798艺术聚集区逐渐成型[9]。2.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该种模式中,政府往往把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并从资金与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英国、韩国、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例如,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就将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加以扶持,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亲自担任小组主席。在政策方面,英国政府出台了包括培养文化产业消费市场、支持文化艺术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和个人向文化企业捐赠或资助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并由此形成了国际上产业结构最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1997—2005年间,英国共培育了12万家文化创意企业,投入资金超过1.5亿英镑,创意产业为英国GDP的贡献率达8%,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0]。韩国也自1997年金融危机后将文化产业确定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向外主打游戏、电视剧、电影等文化产品,由此掀起了席卷亚洲的“韩流”。日本在20世纪末期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随后增加了对文化的财政预算投入。1993年,日本文化产业产值就已经超过汽车产业,仅次于制造业。201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了《面向文化产业立国》白皮书,进一步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主打产业。3.社会共建型社会共建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力量和非政府力量都参与其中,很难对两种力量的大小进行比较的发展模式。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其中的典型。作为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是与其先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分不开的。不同于“非政府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美国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既体现了政府的有关管理职能,也充分激发了民间致力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情。在政府层面上,美国没有设立文化部等专门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但美国会从资金、政策、法律、教育、科技等方面对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简而言之,美国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所体现的职能就是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良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环境氛围。在政府营造的良好环境里,美国民间的各种力量各得其所,得以大显身手,从而在实际执行层面真正推动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此看来,社会共建型模式很好地平衡了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的关系。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这一目标。
(二)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早期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多依赖于民间力量的自发探索,因此是一种非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经过二十多年的缓慢摸索后,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机遇。在有关政府部门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下,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步入了政府聚力引导的新阶段。此时的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向政府主导型模式转变。2004年12月,丽江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圆满落幕,丽江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解放,随后,丽江文化产业呈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态势。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由此蜕变为社会共建的新形态。由此可见,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动态的发展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历久弥新。多方力量汇聚交融,赋予了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更多新的特点与内涵。
三、丽江文化产业的实现路径
鉴于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所处的独特环境,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因此具有不可复制性。但丽江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零散的个体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化发展,其背后却有一定的规律和经验可循。总结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四条:
(一)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这一概念由先生首创,源自他在少数民族实地考察研究中对少数民族文化存续性问题的思考。先生当初提出这个概念时试图回答的是,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如何保存自身以及如何获得更好发展的问题。后来,有学者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引入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开始思索民间的文化自觉力量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应该说,“文化自觉”不仅是一个概念,更代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思路。这种思路是,在文化成为一种竞争力和生产力的当下,通过民间的文化自觉,利用民间力量充分挖掘既有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就充分体现了文化自觉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推动力。丽江文化产业最早就来自民间力量的自发探索,这是民族文化自觉的直接体现。一群民间老艺人自发聚集演奏纳西古乐,不以营利为目的,乐此不疲。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觉在于意识到了纳西古乐的文化、艺术、生活价值。宣科先生的民族文化自觉则在于不仅意识到了纳西古乐文化、艺术、生活价值,还看到了纳西古乐潜在的市场价值,亦即经济价值。相比之下,宣科先生的民族文化自觉要比民间老艺人更加彻底。因为宣科先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激发了纳西古乐的生命力,提高了纳西古乐的知名度,扩大了纳西古乐的影响力,使纳西古乐得以在丽江以外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开来。从纳西古乐的传承性来讲,这是自娱自乐式的小众传播无法比拟的。除了纳西古乐这一典型案例,丽江文化产业的许多文化精品都体现了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比如上文提到的玉水寨、东巴宫股份有限公司、洛克故居陈列馆等,都是丽江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作用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
(二)政府部门的有效领导从地理位置上看,丽江地处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形错综复杂,道路交通闭塞。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丽江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缺少区位优势。另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丽江经济发展方式单一,在基础设施、人才、科技、管理等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因素方面较为欠缺。这些劣势都是丽江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从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丽江文化产业在早期发展中虽然有民间力量的自发探索,但是这种“单打独斗”、各自发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展缓慢,难以形成合力,显得不尽如人意。面对这种局面,有关政府职能部门适时发挥了领导作用,始终将丽江文化产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致力于丽江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例如,早在1996年,云南省政府就率先确立了建立丽江文化大县和丽江文化大区的目标;1997年又顺利推动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高了丽江古城的知名度和认可度;2001年,在丽江召开的第五届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年会又以民族文化开发与市场经济对接为内容就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同年,丽江政府又从深圳招商引资,促成丽江地区民族歌舞团与深圳能量实业有限公司的合作,从而催生了《丽水金沙》这一文化精品;2002年,丽江市政府又举办了首届“丽江文化论坛”,使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广为传播,并为丽江文化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丽江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之一,丽江政府更是以空前的决心和力度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保证了丽江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此次文化体制改革,丽江文化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丽江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通过政府部门的有效领导,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避免了许多弯路,得以凝聚各方力量,有的放矢,形成合力,从而实现了较快较好发展。
(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因为文化产业作为一种高收益的产业形态,其所需的资金投入也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文化产业项目,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其得以启动和成功的先决条件。然而,文化产业又是高风险业态,其市场收益很难准确预测,这导致许多投资者在投资文化产业时显得格外谨慎。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乏许多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的文化精品项目,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运作资金而不得不被束之高阁。文化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从资金上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需求。例如,在《丽水金沙》、束河茶马古镇影视基地、丽江花马文化商城、《印象•丽江》、雪山水城文化体验旅游、丽江国际会展中心、泸沽湖摩梭文化演艺中心等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上,昆明鼎业集团、温州国大集团、北京映象公司、静阔投资公司、云南谷昌工贸公司、官房集团等企业分别投资5亿元、10亿多元、2亿多元、5亿元、6亿元、l亿多元。2005年,政府已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引资30亿元,吸纳社会资金300亿元,政府、企业和民间文化人共同出资10多亿元。截至2005年8月底,各金融机构共向各文化企业贷款3285万元。丽江银行业更是不遗余力地助力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丽江银行业累计投入文化产业贷款4.4亿元。多年来,通过与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合作,丽江银行业以积极有效的金融服务和持续的信贷投入推动了包括《印象丽江•雪山篇》和《丽水金沙》的启动和升级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范文2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南岳衡山;文化多元
纵观古今名岳,佛道儒三家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交融能够独集于一地者,非南岳莫属。而此特点也应运中华民族最为核心的“和谐”“中庸”的思想纲领。随着旅游业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好南岳的旅游资源,找准其文化定位,非常重要。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必须充分挖掘景区的文化底蕴,只有找到其独一无二的文化个性,才能提升其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旅游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一、南岳多元文化的特点解读
文化多元,犹如百花盛开,各展其姿。秀山南岳不仅有佛、道、儒教共生共荣的宗教文化奇观,更有书院文化点缀其间,是南岳旅游多元文化更显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一) 佛教文化是南岳旅游文化之核。佛教在南朝梁天监年间传入南岳衡山,其在南岳奠基者是慧思大师,他在南岳弘法十年期间不断创新理论,成为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三祖,宗派的创立,标志佛教开始中国化,唐朝是南岳宗教发展的鼎盛期,唐禅宗六祖慧能的“顿悟法门”开创南禅后,其弟子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及其再传弟子石头希迁,均以南岳为中心,大力弘扬、传法,成为著名的禅宗南岳、青原两大系。南岳有佛教禅宗“一花五叶”、“五叶流芳”的美誉,五叶正脉源头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南岳,其中以临济宗、曹洞宗最盛,当时佛教界盛传“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之说,而临济、曹洞两宗都发脉于南岳。南岳佛教一千多年来长盛不衰,直至今天,仍然香火鼎盛,人才辈出。祝圣寺、福严寺、南台寺、上封寺均被国务院公布为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主要佛寺还有铁佛寺、高台寺、广济寺、方广寺、湘南寺等,这些佛寺文化内涵深厚,宗教活动不断,既是重要的弘法利生场所,也是著名的人文景观。可以说,佛教文化是南岳成就名山的基础和核心。
(二)道教文化是南岳旅游文化之气。南岳道教文化比佛教兴起更早,被称之为道教洞天福地。东汉时五斗米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来祝融峰拜谒道家第二十二福地光天观和二十四福地青玉坛,之后著名的道教人物有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尊称南岳魏夫人)。她撰写了《上清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理、教旨,成为道教上清派的理论基础,被上清派尊称为开派祖师。南岳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建筑、习俗、典籍,成为南岳旅游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南岳道教宫、观及地址有:玄都观(现为湖南省道教协会所在地)、黄庭观、朱陵宫、九仙观、南岳大庙东八观等。南岳也是道教养生保健之地,道教养生之术中的外丹、内丹、吐纳、服气等,对于当今追崇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旅游,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书院文化是南岳旅游文化中之象。衡湘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书院众多。在《重修文定书院记》中说:“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南岳衡山先后有岳麓、石鼓、城南、文定、邺候、集贤等几十所书院;众多的书院形成了活跃、畅达的书院文化,既而南岳衡山名山文化更显得厚重、多彩多姿。
当然,南岳的抗战文化也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意蕴。充分挖掘南岳忠烈祠的抗战文化价值,结合衡阳保卫战等抗战历史的探讨,也可以作为一种附加于名山的文化特色。进一步辐射抗战在衡阳乃至在湖南的重要历史文化意义。
二、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南岳旅游产业定位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根据南岳旅游文化发展的实际,将南岳旅游业细分为神庙朝拜产业、南岳“寿文化”产业和观光旅游业及其他旅游业,似为恰切。
(一)南岳神庙朝拜文化产业。南岳历史悠久,作为中华五岳之一已深深地根植于民众之心。“南岳圣帝”在民间的名望很高,信徒很广。神庙朝拜作为目前南岳旅游的主体,对引领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龙头作用。香客主要来自本省邵阳的武冈、隆回、洞口,娄底的双峰、涟源,郴州的安仁,外省江西的萍乡也占一定比重。香客以求神许愿为目的,人数多,以农民为主,来岳的动机是排忧解惑,问神祈福,并具有某种自发性特点。
(二)南岳“寿文化”产业。寿岳之美名。人们常用“寿比南山”祝福长辈。“南山”指的就是南岳衡山。自古以来,南岳就享有“主寿之山”、“中华寿岳”的美誉。“祈福上名山,求寿到南岳”、“衡山五岳独秀,南岳名山主寿”。 祈福长寿是我国先辈留下的传统民俗,也是人类长期孜孜以求的生存目标,这种原始的欲望融合于名山旅游中,“抚万寿宝鼎,求长寿秘诀”已成为当今中外游客的共同心愿。南岳政府借助寿文化节这样极具传承性大型活动载体,传扬了“中华寿岳”千古名山的形象,已得到中外游客的认同。南岳衡山以寿命名的道路、寺庙有:延寿路、寿涧桥、万寿宫、延寿亭、百寿亭、万寿广场、万寿大鼎、中华寿坛公园等。
(三)南岳观光文化产业。观光旅游业又可分为宗教观光、生态观光和活动观光等类型。宗教观光主要观赏南岳寺庙道观等宗教景观和宗教朝圣祭祀活动场景;生态观光以观赏或考察南岳自然生态景观为目的,主要是赏雪、避暑、秋观日出等;活动类观光多与某些大型文体活动有关,如近年开展的高空走钢丝、山地车越野赛吸收了大批这类游客。观光游客成份以城镇居民为主,消费能力较香客高。除此之外,南岳还存在极少部分的科考实习、宗教学术文化交流等旅游活动。
三、南岳旅游文化开发策略探讨
综合南岳多元文化特点,在南岳旅游文化开发策略上,建议从以下几个路径进行探讨。
(一) 以神庙朝拜为主体引领旅游产业发展。应继续重视神庙朝拜旅游的基础地位,并在新的时代赋予其新的内涵。南岳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宗教文化活动中心。多种宗教与文化共存一山,甚至共享一庙,这是一种在我国仍至世界也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其对省内、江西、两广、港澳台等省市(区)和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为主的东南亚宗教信徒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因此,以宗教文化为主体,深度挖掘历史抗战、寿岳、民俗、湖湘、儒家和古镇等文化遗产,并物化为可供游览者鉴赏的旅游吸引物和相应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宗教文化性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是完全可能的。
(二)以观光旅游为基础提升旅游产业价值。南岳以“秀”著称,其地形、气候、生物、土壤等方面的自然生态景观颇具特色,加上其地处省内和琼粤港澳等城镇密集和经济发达地区交汇地带的有利区位,发展自然生态型观光、休闲、度假和康体娱乐旅游条件十分优越。如能围绕这个主题,充分发挥优势,衡山将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的集中地,将会形成南岳衡山旅游产业新的生长点。
(三)以“寿文化”为特色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自古以来,南岳衡山就享有“主寿之山”、“中华寿岳”之美誉;“祈福上名山,求寿到南岳”、“衡山五岳独秀,南岳名山主寿”。祈福长寿是我国先辈留下的传统民俗,也是人类长期孜孜以求的生存目标,这种原始的欲望融合于南岳衡山名山文化旅游中,“抚万寿宝鼎,求长寿秘诀”已成为中外游客的共同心愿。基于此,进一步挖掘南岳寿文华内涵更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健康长寿是当今人们提升生活质量的最高理想。顺应这一现实需要,充分彰显南岳“寿岳”文化特色,让游客感受其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与和睦祥瑞的精神,体验“珍爱自然”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享受,获得心灵的洗礼与净化,达到修身养性、健康长寿的目的。
四、结语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互相促进互相带动是南岳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旅游为代表的文化传播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接近瓶颈,而随着网络这一新媒体的甚嚣尘上,文化产业的课题得到了新的诠释。南岳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做到彰显优势。对南岳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已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南岳属复合性旅游胜地,其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开发的多样性,因此,通过不断整合各种文化元素,将神庙崇拜产业、寿文华产业与观光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力争实现南岳旅游产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的优化,南岳将更加焕发青春,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1] 南岳旅游区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课题组.南岳旅游区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报告[R].2001.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范文3
关键词: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一、城市休闲文化及休闲文化产业
在城市生活领域中,休闲已经成了基本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事务之余,以文化创造、文化享受为出发点,以身心放松、消遣娱乐和个人拓展为利益目标,选择娱乐、运动、社交和学习等方式,体验和实践着个性化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追求快乐,完整、全面、健康地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各种休闲消费在城市产业中的市场份额最大,休闲市场已成为城市产业市场的主流,具有最大、最现实的市场价值。据美国权威人士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休闲的产业在2015年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将占有一半的份额,新技术和其它一些趋势可以让人把生命中的50%的时间用于休闲[1]。
“休闲文化”是指与“休闲”密切相关的一切人类活动及其表现。它包括休闲的方式与内容、休闲的民族特色、休闲的作用和功能、休闲的历史走向等等。而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精神的)密切相关的文化领域,特别是以娱乐业、服务业等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一般包括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影视、交通、旅行社、餐饮业、社区服务等多方行业的综合产业群。
二、休闲文化产业的价值和产业发展模式
休闲文化产品消费掉的并非单纯的物质性产品,隐含了“消费同时产生体验”的消费过程。消费转型引起的文化需求是休闲文化产品商业价值的重要来源。在当今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诉求易于满足,而情感诉求则需要深入的探究和开拓。因此休闲文化产业的价值就在于极大地发掘这种内在的诉求,满足人们情感需求,从而达到引导消费的目的。
休闲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原材料的。它有自己的一套实现商业价值的产业模式。休闲文化还具有较强的产业牵动性和“波及效果”[2]论文的格式。发达国家休闲产业发展模式是在物质产业获得根本性发展后,文化产业紧随其后发展起来的。当前我国物质产业比较发达,但是文化产业没跟上。如何把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提升为文化产业的要素,值得深入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要依托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文化传承与时尚的有效组合[3]。通过组合文化资源树立国家的文化形象,进而带动一国文化与非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
三、金华市城市休闲文化产业的状况及基础
金华市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金华市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发挥产业优势,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文化产业又得到新的发展,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金华市的主要产业之一,并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2004年金华市休闲文化产业增加值53.0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7%,分别比全国和浙江省平均高3.5和2.5个百分点;休闲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8.5万人,占二三产业全部从业人员的7.6%;2007年金华市休闲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从业人员近三十万人,休闲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5.26亿元,比2004年净增32.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8%,比2004年上升0.1个百分点发展方向,比浙江省地级城市平均值高3.3个百分点,占浙江省休闲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3%,比GDP占浙江省的比重高6.5个百分点。
指标
2004年
2007年
增加值(亿元)
从业人员(万人)
增加值(亿元)
占全省
比重%
金华市
浙江省
金华市
浙江省
金华市
浙江省
核心层
11.20
95.66
2.87
18.47
19.66
142.84
13.8
外围层
4.11
48.61
1.55
12.72
7.88
83.15
9.5
相关层
37.75
233.34
14.08
78.90
57.72
369.94
15.6
文化产业合计
53.06
377.61
18.51
110.09
85.26
595.93
14.3
GDP
925.58
11648.70
/
/
1465.75
18780.44
7.8
占GDP的比重%
5.7
3.2
/
/
5.8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范文4
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以品牌为引领
园区发展应以品牌为引领,以培育骨干企业和催生产业链为重点。品牌包括园区品牌、企业品牌和园区的自主活动品牌等多种类型,最好以打造自主品牌为主,同时引进一些高端品牌,形成品牌的联动和综合影响力。品牌增值是通过自主品牌和联动品牌来体现的,自主品牌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经营,还在于无形资产的积淀和可持续发展。园区整体品牌和专业内容创意与服务公司及其园区所合作的各个品牌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可以通过各种品牌积累来形成对园区整体品牌知名度的快速提升。
例如,嵩山文化产业园区可以致力于打造中原首屈一指的“少林禅武文化”核心品牌,塑造强势“少林功夫”品牌和“嵩山·少林”联动品牌,同时带动各子品牌的市场推广,形成“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国际武术文化论坛”、“嵩山论坛”、“禅文化国际论坛”等文化品牌系列,使“少林禅武文化”品牌成为国内、国际家喻户晓的驰名品牌。
大众化、平台化和可复制化
作为文化产业园区,园区经营的基本定位需要考虑与“产业”发展理念相适应,体现大众化、平台化、可复制化的基本要素。大众化就是紧紧把握市场的需求,坚持以大众导向为主。要锁定核心顾客的消费需求,创意生活,同时综合运用渠道资源,分类提供各层次产品和服务,全方位覆盖相关消费需求。大众化应重点从内容方面思考和策划,开发有体验价值的文化产品。首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内容产品的体验价值,满足消费者的休闲娱乐需求。例如,音乐产业基地的音乐体验是全景式体验,包括全类型音乐体验、驻地观赏体验、驻场互动体验、自主体验、音乐茶座及关联体验、活动观赏体验、活动参与体验、与明星互动体验、新媒体体验、鉴赏与教育体验等体验形态和类别。此外还得注重开发或挖掘特色体验项目,形成差异化。根据创意内容等资源的特点,以企业为运作主体开发具有差异化的、可持续的、具有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的项目,并形成无形资产积累和品牌沉淀。
平台间的融合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致力于形成园区的物理平台与虚拟平台互动融合。通过打造物理平台和虚拟平台,形成平台的联动和资源整合。比如,可以以园区的经营管理公司为主经营物理平台,以专业服务公司为主经营虚拟平台,园区管委会同时负责两个平台的协调与联动经营。平台化应重点从渠道角度思考和策划建设若干个平台,至少包括内容交易平台、内容传播平台、产业信息平台、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创业融资支持平台、创意产品交易平台等。
文化产业园区的商业模式
构建相应的产业链
园区要通过活动和合作延伸产业链,形成园区产业链、园区与活动产业链、园区活动与新媒体产业链等产业链的整合。
例如,音乐产业基地可以从细分产业链结构的角度,形成以音乐原创活动、选秀活动、艺人经纪、内容提供、延伸产品开发等纵向产业链和新媒体体验、时尚产业配套、自主活动体验、交流与合作等横向产业链,以及其他配套为第一形态的细分产业链,以园区、媒体和企业向外经营为第二形态的产业链。
具体盈利模式
园区的商业模式应包括园区投资人和其中的企业两个方面,园区应主要依靠吸引或培育企业来赚钱,注重企业的成长性。相应地,园区的盈利模式依靠四种收入:自有或合资公司经营收入和企业增值、投资公司投资收益(股权或债权收益)、物业收入(租金和服务收益等)、土地增值收益。其中,以自有公司经营和投资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例如,音乐产业基地应以音乐现场体验(LIVE)和参与为核心,打造系列产品。通过打造参与性和体验性的若干核心活动品牌,吸引本地和外地音乐爱好者和音乐消费者全面参与,形成集聚人气的氛围。产业基地应以具有独特性的音乐产品及其产业链结构的商业模式,依托物理平台和商业平台,充分挖掘资源和潜力,形成主题公园的商业模式、公司发展的商业模式及其联动发展的商业模式。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范文5
关键词:网络文学;产业化;盛大;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一、我国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一)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根据的观点,文学产品和物质产品一样,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统一,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文学也被看作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认为文学是一种经济实践,一种商品类型。那么文学活动也应该讲求经济效益以维持文学的简单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后来在中西方一些学者也肯定了文学的商品属性。如英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在《与文学批评》中说“:文学可以是一件人工产品,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物,一种世界观 ;但同时也是一种制造业。书籍不止是有意义的结构,也是出版商为了利润销售市场的商品。”由此说明,文学不仅具有文学性,而且具有商品性。文学的商品性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文学的产业和历史发展具有密切联系,是必然而且是必须。网络文学的产业化也是顺应了这一规律的结果,且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二)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首先,网络文学赖以生存的载体是网络,互联网的普及与迅猛发展也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在 2013 年上半年的互联网发展中,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表现抢眼,不仅成为新增网民的重要来源,在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中均有良好表现。网络文学的媒介是数字化“比特”,其传播的载体是基于数码传输技术的互联网。比特具有随缘演化、海量存储、无线传播的强大功能,可以处理图像或声音,或者文字与图像、声音结合,以多媒体兼容生成的方式被处理为万维链接的超文本作品。网络文学较之传统文学更加迅捷广泛地传播,也更为受众接受。
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的功能价值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传统文学以一种启蒙者的精英姿态注重对“大我”的思索与追求,作品要求作者和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而网络文学的价值功能则由社会承担转向了自娱娱人。网络文学的语言幽默诙谐、平民化、简单化、浅显化等,也更易于读者接受和消化。受众读过之后,内心的苦闷、孤独、无奈等得以发泄,从而有一种畅快淋漓、轻松愉悦之感。
二、盛大公司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
(一)盛大公司文学产业运作模式
盛大文学给自己的定位是网络文学的全版权运营公司,致力于版权的生产和分销业务。“以版权为核心,在版权的所有渠道上扩张、销售,包括阅读收费、无线阅读、影视改编、游戏改编、线下出版等多个领域的版权开发”,这条产业链是依托怎样的条件和运作模式?盛大文学产业模式总结为三大基本思路:第一,高起点、高规格的集约化经营,实现现代管理的管理理念,重视人才培养。第二,内容为主,依托完善而成熟的相关产业,建立有效利益分配模式。第三,拓宽融资渠道,与相关领域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强强合作。第四,根据时间的不同制定不同时期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盛大的成功关键在于探索出了一种恰当的模式,给网络文学的发展注入了可持续,可期待发展的动力。盛大模式不仅让盛大文学成为独立而且强大的文学版权运作中心,为信息服务与文化相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添砖加瓦,而且还与盛大游戏、盛大在线充分互动,在创意提供、内容产出、用户发掘、资源积累、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为中国互动娱乐和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作出新的重要贡献,让盛大文学成为网络文学产业中具有战略性的主导力量,也引领网络文学走向新的征途。
(二)盛大文学对当前我国文学产业化模式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盛大网络文学产业化模式的剖析,进一步研究盛大相关资料,发现可以给予我们以下几个启示:
首先网络文学内容是其最为核心的竞争力。盛大在其文化产业形成了三个核心优势:内容、渠道、版权营销平台。文字是产业链的起点,一旦掌握原创内容资源,进可攻退可守,实现“一次创作,多次分销”。海量的原创网络文学内容,是保证产业链良性运行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做到既要保证质量,也要发掘其中的产业价值潜力。
第二是个性化特色服务成为当今文化产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互联网新经济模式决定了今后社会的生产形态必然是走向丰饶,大规模市场已粉碎为无数个小市场,盛大模式的形成或多或少都有所受到影响,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的生产、创造和消费。为了进一步争强用户的黏性,盛大开启了个性化定制服务,“一人一书”活动就具有读者个性化特色,开发方便作者写作为目的的特色应用工具,以及个人特色的盈利模式。目前起点中文网的 VIP 付费阅读采取字、章节收费,形式还比较单一,手机小说的盈利模式盛大将实施包括按照电子书的价格购买和订阅两种方式,大大开放付费模式,以满足大众消费者的阅读品味和付费方式的需求。
第三是在付费阅读方面,低付费、微利收益是创造更多需求,拓宽网络文学产业化道路的有效措施。当初起点与作者签约,读者在阅读这些签约作品时,要支付每一千字 2 分钱的费用,凭借着“2 分钱”的微利生意,起点每年都有十位作者的收入超过百万。盛大阅读收费盈利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解决了大量、小额收费的问题,国际上叫微支付(Micro-payment),西方之所以迄今为止仍没有盛大文学模式出现,归根结底是微支付的体系没能建立起来。微利商业模式时代到来,需要创造需求,发现新的商业模式,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开辟新的商业领域,这些也许是微利时代最大的任务。
三、小结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的发展促成了像盛大文学等网络公司的出现,在文化日益商品化的时代,网络文学公司应加强互联网网络与市场经济的融合,走出一条符合市场发展的产业化道路,进而促进网络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范文6
【关键词】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河南省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经济增速和经济质量的重点领域,是产业演进发展和产业经济领域研究是一个共同趋势和重点。近些年来,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而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而河南省是我国一个文化大省,为了顺应当前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虽然制定了一些政策,但是在产业融合视角下,并没有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一、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
河南省大部分在黄河以南,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位于全国中心位置,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质地,是商贾云集之所,也是古代驿道、漕运的必经之地。河南省东与山东、安徽相连,南与湖北接壤、北于河北、陕西相邻,西于陕西相连,自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我国邻省最多的省份之一,具备成为全国铁路、公路和航空等交通枢纽的重要条件。同时,河南省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并且河南拥有众多的文化古迹,长期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风流人物辈出,灿若繁星,如:庄子、范仲淹、吴道子等,他们赋予了河南绚烂的文化色彩,就像一道彩虹贯穿中原历史,使河南魅力四射。另外,地处中州大地的河南拥有众多的旅游自然景观,如:太行山、大别山等,山川秀美,境内有横跨黄淮江海四大水系,有1500多条河流,形成了星罗棋布的自然生态,孕育出了河南独特秀丽的自然风光。并且河南省级风景区有23处,国家级风景区有8处,还有少林武术和太极武术、开封的和洛阳的牡丹等等,不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拥有很多旅游资源。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旅游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等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河南省除了文化产业增长率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如:2010年和2012年。但是,近六年中,旅游总收入和文化产业收入一直呈现上升态势,都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并且旅游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本省的GDP增长速度。目前,受特殊时间段政策的影响,河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受到了制约,即:宏观上管理制度和微观的企业能力、市场需求和潜在消费者需求两方面都受到了阻碍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消费者市场的接受和认同不够,河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具有不稳定性。另外,近十年来,河南省旅游市场出现了很多两者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虽然都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接受和欢迎,但是本质上,由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在于创新,因此,大部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都属于缺乏市场融合,都缺乏创新,因此产业融合不具备竞争力。如:开封市的清明上河图、濮阳市的水秀、登封市的少林禅宗音乐大典等。
三、基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下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1.产业融合园区集聚模式
(1)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多样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集聚效益要考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规模、效益等,经营管理模式要采用四种形式,遵循市场规律,本着政府宏观调控的原则,即:政府主导主办、学术机构主导主办、私人主导主办以及公司合营等。目前,政府主导主办的模式容易形成自上而下的驱动模式,具备区域划分、减免税收等政策优势,国内采用的较多,如:上海同乐坊就是典型代表,其能够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高速发展。而私人主导主办模式集聚生成的产品或服务是创意性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可以是业主、艺术家、设计师等人员,这种模式极受到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青睐。
其次,河南省可以采用深化专业化分工模式,将技术性业务通过空间拉力分给园区外企业,是旅游和产业融合园区集聚效应形成的本质来源,可以形成产业融合园区集聚模式和效应,将服务外包给中小企业集群。这种模式能够促使园区内企业深化产业分工,能够产生一种空间拉力,通过地区集聚缩短距离,促使企业寻找地域上的集中,降低交易费用。并且还能够吸引外部经济,利用服务外包和资源,产生良性互动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充足促使相关产业向园区集聚。
另外,要建设完善的集聚产业链,从点到面的集聚,使旅游和产业融合在一起。集聚产业链的完善主要有全产业链的产业整合,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供应链,纵向、横向以及整合后的产业链形态。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供应链能够保障上下游产生联动效应,是园区产业链的价值增值形态,能够形成市场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为了达到集聚效应,这种模式旨在通过核心企业的带动作用,不需要通过圈地围墙的方式形成封闭的空间,就会形成大范围的产业集中。并且通过知识内涵的挖掘和文化创意的设计,能够使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在一起,从而吸引大量的投资商和消费者。
2.环产业融合园区的公园游憩带模式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中,环产业融合园区公园游憩带模式应运而生。其主要根据自然公园的“极化生物圈”理论模式提出的观点,以城市人文旅游、城市休闲产业为依托,为向本地居民和外来旅游者提供服务,提供游憩康乐特征的特定区域和空间。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四个,并且这四个影响因素形成了驱动力、吸引力系统和支持力三大系统,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即:旅游客源市场、旅游吸引力、开发投资市场选择以及产业融合园区产业政策等。“极化生物圈”理论模式主要包括三种利用类型,如:空间利用者指向地域、中间地域以及资源地域。本文在三种环带状模式的基础上,对环产业园区游憩带模式进行了修改,分别是文化和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带、环产业园区游憩、文化和旅游产业园区旅游带以及城市旅游带四个。
参考文献
[1] 杨艳华.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途径探讨 ―以河南省为例[J]. 人民论坛人民论坛,2012,( 12) .
[2] 鲍洪杰鲍洪杰,王生鹏.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 [ J ] .工业技术经济工业技术经济,2010,( 8) .
[3] 胡源. 河南省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路径研究[J]. 经济论坛,2010(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