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危机的起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危机的起因范文1
关键词:金融危机 信息不对称 市场摩擦 流动性冲击 放大机制
金融经济周期是指金融经济活动在内外部冲击下, 通过金融体系传导而形成的持续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Mishkin,F.S,1999)。对于如何解释货币冲击或股市崩盘导致的短期经济剧烈波动,传统周期理论已然不具备说服力。而金融经济周期理论从委托-问题切入,为人们认识金融危机的形成、发展和蔓延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视角,同时对现行货币政策的操作具有一定的启示。
理论回顾
Bagehot最早正式将金融因素引入经济周期模型,并尝试建立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他指出,当银行家手中的可贷资金余额全被借光,将会刺激真实经济扩张, 拉动真实利率和商品价格上升。在繁荣阶段过后, 整个经济结构就变得十分脆弱,这将导致经济扩张的结束(宋玉华、李泽祥,2007)。
Fisher(1933)等人提出的信贷周期理论奠定了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Fishe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指出在信息不对称、存在金融市场缺陷的条件下,经济繁荣阶段的“过度负债”与经济萧条阶段的“债务清算”及“困境抛售”等外生冲击,是生成信贷周期的重要原因,银行信贷是经济周期的重要传导渠道。
由于“货币中性论”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导致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发展迟缓。到20世纪80年代,Bernanke等人对货币和证券“中性论”进行了批判,认为金融因素对经济周期运行影响显著,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理论从委托-问题切入,认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市场摩擦会放大金融冲击,解释了货币或资产价格冲击导致经济短期剧烈波动的现象。“借款人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信贷渠道”是金融经济周期里两个最重要的放大传导机制,通过市场摩擦发生作用(Campello,M,2003)。金融市场上起初较小的冲击,被这两个机制不断放大,致使流动性加速收缩,影响企业的融资条件和投资水平,从而导致经济出现剧烈的波动。
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危机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或由不完全市场和合同造成的不可证实的信息会产生市场摩擦。市场摩擦使得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市场上的市场摩擦一方面限制了最优风险分散,另一方面阻碍了资金的有效配置,即资金流向具有投资机会的投资者。这些投资机会可能是真实项目,也可能是由于金融资产定价错误造成的市场套利机会。
比如次贷危机发生前的美国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就比较严重。由于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产品和市场变得日益复杂。一些金融产品,特别是结构性产品,其价值依赖于违约事件的相关性结构,这本身就难以估算。对资产抵押证券定价也很困难,其打包抵押的资产池里包括抵押贷款、学生贷款等资产,要准确定价就必须对资产池里每一项资产的质量核实、估价。这就产生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专业化导致金融市场进一步细分,能对市场上的金融产品给以正确估价的投资者越来越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专业投资者和非专业投资者之间变得格外严重。
市场上缺乏有效监管,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恶化。各种金融衍生品从“贷款发起到最终证券化销售”链条上涉及很多环节和机构,美国分散的监管体制使得没有一个机构能全程监管并负责整体风险状况。美国非银行金融部门(影子银行体系)在危机发生前几年发展迅速,但美联储对结构投资载体(SIVs)、投资银行等重要市场参与者缺乏有效监管,未能实现金融安全网的全面覆盖。而市场监管者又过于信赖新型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评估模型和管理能力,对金融机构放松借贷标准的行为没有及时制止。这样的监管真空把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推向深化。
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市场摩擦阻碍了市场自我调整,限制了市场套利活动。套利的速度因为受到套利者资金和知识的限制而降低,专业投资者需要时间去筹集资金,非专业投资者需要时间去理解如何投资复杂的资产,因而市场摩擦本身消失得很慢。当市场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时,市场摩擦的长时间存在阻碍了价格修正,并且成为流动性冲击放大机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流动性冲击与金融危机的互动关系
(一)危机前后的流动性变化
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变化会贯穿于整个金融危机。通常在危机以前信贷条件宽松,流动性充裕,筹措资金容易。例如,美国的次贷危机根源其实早已存在。美联储认为科技泡沫的破裂和9/11事件对经济的冲击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因此及时应对,在2001-2004年期间为经济提供大量流动性。当成功地化解了这些外部冲击后,美联储没有及时收回流动性,过多的流动性继续留在货币市场,导致市场实际利率长时间处于低位,以致房地产市场出现大量泡沫,从而产生危机。Berger和Bouwman(2008)研究发现银行危机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危机之前都会有不正常的正的流动性创造。这一特征完全符合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反映了危机之前资本积聚和借贷标准的放松。
在危机发生后,市场上流动性骤然逆转,从流动性过剩变为流动性紧缩。而流动性紧缩状况迅速蔓延,最初出现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的情况恶化扩散到杠杆融资和与抵押贷款有关的结构性信贷市场,并传递至全球货币市场,随后影响到从低信用等级到高信用等级的公司信贷市场,并影响到优质居民房屋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最后威胁到新兴市场资产。当流动性紧缩情况继续恶化,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时,货币当局开始干预市场,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责,对受困的金融机构和相关市场参与者提供流动性,保证金融体系稳定和其职能的正常运行。
金融危机的起因范文2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08-0038-04
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并推动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先是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3 月31 日正式公布长达218 页的《监管改革蓝图》,提出了一系列监管改革建议,以减少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促使监管体系结构更加现代化。接着在近期举行的七国集团金融稳定论坛会议上,也提出了多项加强监管改革的措施。美国同时也在酝酿另外一份提案。综合来看,金融稳定和风险管理成为此次加强监管的核心内容。
一、美国财政部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
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公布的《监管改革蓝图》,采用减少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促使监管体系结构更加现代化的措施,加强对金融稳定、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经营行为等方面的监管。
(一)以授权和加强协调为近期措施
一是授予美联储更多知情权、审查权。授予美联储可以向所有借入应急流动资金的金融体系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和非商业银行)索取更多信息或进行实地审查的权利,评估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以及有关活动对整体金融稳定的影响。
二是成立针对按揭中介机构的监管机构,即联邦按揭监管委员会(Mortgage Origination Com-mission,MOC),以制定按揭中介机构准入规则和按揭规则;分清联邦及州的按揭监管分工。
三是强化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PWG)的监管及金融政策协调机制。
(二)以监管机构的部分整合为中期措施
一是将货币监管局(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OCC)与储蓄机构监管局(Office of Thrift Supervision,OTS)合并,并在两年内将联邦储蓄机构监管规章转变为国民银行监管规章;二是重新划分对州立银行的监管,由联储局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同时监管改为一个机构统一监管;三是将对保险机构的监管升级,设立联邦保险监管机构,建立类似银行业的联邦和州双重注册制度,取代目前仅由州监管保险业的做法,并制定联邦保险监管规章;四是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合并;五是对支付结算系统进行监管,由联储局负责,并制定联邦监管规章。
(三)以监管机构的全面整合为远期措施
美国现有7家监管机构,分别是:货币监理署(OCC)、美国联邦储备体系(FED)、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储蓄机构监管署(OTS)、国家信用社管理局(NCUA)、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分别监管商业银行、储蓄机构、投资银行以及其它金融机构等。方案建议将现有7 家的联邦监管机构整合为3家,分别负责金融稳定、金融风险和金融行为:一是保留并强化美国联邦储备局,在金融市场稳定方面加强监管。有权收集和披露适当的信息、与其它监管机构合作制定规则、对金融机构开展联合审查及采取必要的稳定金融市场的措施;二是设立新的审慎金融监管机构(Prudential Financial Regulator),负责金融风险。对受联邦担保的金融机构的经营稳健性进行监管(主要是现有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储蓄机构监管署OTS和国家信用社管理局NCUA 的职能),实施类似于对接受保存款机构的监管;三是设立新的商业营运监管机构(Business Conduct Regulator),负责商业行为监管,保障投资者和消费者权益(主要是现有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 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的主要职能及银行监管机构的一部分职能)。
上述方案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监管效率、维护金融稳定,以及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
二、G7金融稳定论坛提出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
G7金融稳定论坛于3月28-29日在罗马召开,并了“采取措施加强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应对能力”的建议报告。建议采取的措施包括五项:强化资本、流动性和风险管理,提高市场透明度和估值水平,改变评级机构的角色和作用,强化监管机构的风险反应能力,加强应对金融危机的安排。
(一)强化资本、流动性和风险管理
报告建议加强对BASEL II约束条款的执行,特别是对于证券化项目、表外业务及对OTC衍生品。报告建议BASEL II提高对于结构化信贷产品(如担保或抵押的资产证券化)、表外项目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对银行的信贷头寸、证券公司的交易账户提出附加的资本要求;强化对表外流动性便利的资本要求;要求监管者评估和决定是否需要额外的资本要求;
鉴于流动性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BASEL委员会将于08年7月份流动性管理指引,包括流动性的识别与衡量、压力测试、监管者角色等方面。
监管者要监管银行和证券公司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率的执行,并提高前瞻性,特别是对表外业务;BASEL委员会将进一步包括集团风险管理、加强压力测试、管理表外业务、证券化产品以及杠杆产品的指引。市场参与者必须立即行动以保证与场外衍生品有关的清算、内控和操作的基础设施的健全性。
(二)提高透明度和估值水平
鉴于危机期间的混乱和非透明性已经充分显示了与结构性产品及表外机构有关的可靠估值和有价值的风险揭示对市场信心的重要作用,因此,建议如下:
要求金融机构在风险暴露、估值、表外业务及涉及的法规方面,做更多的有意义的、持续的定量和定性的信息披露,以重塑市场信心。各有关方都应当参与这一进程。2009年BASEL II将财务披露的进一步指引;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需要尽快改革资产估值方法和信息披露标准,以正确反映因信贷危机导致流动性大减的资产价值以及它们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并与其他部门合作,推动标准的国际融合。BASEL委员会将指引以改善监管机构对银行估值过程的评价,并加强实施。
(三)改变信用评级机构的角色和作用
国际证券委员会将在2008年年中修订信用评级准则,信用评级机构需要根据上述修订尽快修订自己的评级流程,管理结构性产品评级中的利益冲突;将对结构性信贷产品的评级与传统债券的评级区别开来,增加信息披露;信用评级机构需要提高对基础数据质量、与基础数据提供有关的人员的尽职情况的审查标准。投资者需要重新考虑信用评级在他们投资行为中的作用,改变对信用评级的过度依赖,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或者退出该有关投资。监管机构应该检讨评级机构的角色,使他们的作用与促进投资者独立判断的出发点相一致,而不能诱导和替资者的独立判断。
(四)强化监管机构反应和处理机制
强调将监管和风险分析付诸行动;确保监管对象有足够的能力理解和管理有关的风险;定期与银行最高管理层直接接触;提高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和监管合作程度,2008年底将为主要国际性金融机构量身定做国际性监管团体;改善国际监管机构的政策制定工作。
(五)强化对金融体系危机的处理安排
一是中央银行须增强其运作架构。要在操作的频率和成熟性、可用工具等方面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以应对非正常情况。尽管如此,还是有可完善之处:
为应对对流动性日益增长的但又不确定的市场需求,货币政策操作应该能够做到在不大幅度降低隔夜利率的同时,迅速而灵活地向市场注入可观的流动性;政策框架应该包括具备频繁操作的能力,针对更广范围的抵押、更广范围的到期日和更广范围的对象,央行应该具备在需要时应用更多种类的工具的能力;为更好的应对危机,央行应当考虑建立应对摩擦性资金需求的调节机制,这比紧急性资金注入更容易为市场所接受;为应对外汇的流动性问题,央行应当考虑在内部建立互换机制,并考虑将抵押品扩展至跨国界和跨币种。
二是监管机构须强化危机处理的合作。历史经验多次表明,加强广泛的合作对提高危机处理效率至关重要,特别是针对危机银行。
在国内,监管机构需要审查、加强处理的法律权限、明确各监管机构在处理危机银行中的职责;国际范围,监管机构应当加快在这方面的工作,将对危机银行的处理计划进行信息共享,将跨国问题进行分类,以决定如何解决发现的问题;监管机构应当在存款保险上确认一套国际性原则,以此检讨国内的存款保险安排,并强化所需要的安排;对于最大的跨国金融机构,最直接的监管者应与央行共同成立监管小组,以专门负责跨国性危机处理安排;监管机构应共享关于危机处理的国际经验和教训,并从中吸取危机处理的基本素材。
三、金融监管改革的特点与作用
(一)以风险的监测、监管和快速处理为核心
美国的监管改革报告和G7稳定报告都强调了加强事前监测监管、进行更透明的信息共享、强化反应和处理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加强对BASEL II约束条款的执行,强化资本、流动性和风险管理,并增加透明度和改变评级机构的作用,强化监管机构反应和处理机制,将监管切实付诸行动。
(二)对央行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改革的方案和G7稳定报告都突出了央行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强调了央行事前监测的角色和作用,并建议央行增强其运作架构,要在更高的目标、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频率上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成熟性和灵活性,以应对非正常情况,这些都对央行的架构、职能、操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具有积极的作用
美国的《监管改革蓝图》和G7稳定论坛的报告均对危机的处理起到了较及时的作用,前者更为直接,后者则更偏重于总结和指导。有利于缓解次贷危机的蔓延,促进监管体制的改革,有助央行在危机中的迅速反应和完善危机处理机制,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具有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更严厉的监管提高了市场的成本和风险溢价,恶化投资环境;美元贬值和美元利率过低可能继续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等。尽管如此,监管改革的新动向还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启示,就是要不断完善监管架构和监管方式,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
四、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
(一)改变监管理念,加强外部监管
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发生危机的根源在于住房按揭贷款门槛的降低和监管缺位,也表明以金融机构内部监管为主、外部监管为辅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理念无法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一方面是由于机构追逐利润的动机可能使机构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只对机构自身负责,而不对市场整体风险负责,因此其自身无限扩张的行为就易埋下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例如国际金融协会早在2007年3月就已制定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原则”,强调银行的自我监管,但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并未具体落实,导致次贷危机时束手无策。因此,应改变过度依赖内部监管的理念,加强外部监管。
(二)辩证看待金融创新,改善金融创新监管
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金融创新不是万能的,有它固有的缺陷,如果落后的监管体制不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则易发生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的不利之处在于:
一是便利了风险的累积和扩大,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金融创新固有的杠杆性可以放大投资头寸,在发生风险时也就放大了风险;另一方面,从个体机构而言,金融创新具有转移风险的作用,但对于市场整体而言,风险并未消失,而是不断在累积,且由于个体的暂时无风险而刺激个体机构不断的向市场注入风险资产,客观上导致市场整体风险的扩大,最终产生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谨慎对待金融创新在风险累积和扩大方面的负面作用。
二是金融创新的不透明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影响了监管效果。金融创新种类繁多,在基础产品之上经过多种组合、分解而产生的金融衍生品具有结构复杂、难以直接累加和计量的特点,因此难以准确计算风险暴露,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影响了监管效果,为风险潜伏埋下隐患。
因此,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金融创新的负面影响,需要不断改进监管体系、监管方式,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众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巴尼•弗兰克为首的议员正准备提交另一份改革方案,要求对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以及衍生品市场等实施更严格的监管。
加强和改善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资本充足率。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在于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转移风险的特性导致了市场上次债规模的失控,因此,需要加强对创新产品的监管,提高结构信贷和证券化产品的资本充足率,以有效控制创新产品规模的非理性扩张,减弱银行和金融机构利用监管漏洞获利的刺激,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是增加金融创新的透明度,充分揭示衍生品的结构和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创新产品估值水平,正确反映创新产品的风险收益;
四是加强创新产品的市场监测与预警。针对金融创新的固有缺陷,需要加强对市场上金融创新产品、表外资产的监测预警。
(三)采取适当的综合监管措施,并加强跨国监管
一是需要适当的综合监管。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对监管机构的整合,实际上是向着混业监管、统一监管的模式发展。目前除英、德、日等14 国外,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已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实行了某种程度上的综合监管。综合监管有利于消除监管空白,降低监管重叠,提高监管效率,因此,即使在分业经营的环境下,适当的综合监管和监管协调也是必需的,因此要进一步的完善金融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必要时,设立专门的监管和协调机构,加强跨行业监管,将以行业为导向的监管框架改变为以目标监管为导向,消除监管盲区,降低监管成本。
二是加强央行金融稳定的职能。从此次次贷危机的处理来看,发挥金融稳定的职能是加强综合监管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危机发生时,美联储的紧急救援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最有效的应急措施,而救援的对象已大大扩展。G7稳定论坛也提议大型银行需要被要求向中央银行提供流动性应急计划,以在必要时更好的缓解市场的流动性紧张状况。因此,央行金融稳定的职能需要进一步加强,赋予央行金融稳定更广泛的事前监查职能,增强金融稳定服务金融市场的前瞻性。
三是需要加强跨国监管。从金融危机的发生来看,危机不会限于一隅,而往往是整体性的,当一个集团受到波及时,其下各分支及子公司决不会独善其身。因此,需加强跨国协调与监管,不仅要监管金融跨国集团在我国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还需要监管该公司的母公司或集团整体。这对于目前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法人机构的监管借鉴具有重要意义,设立法人机构并不能完全杜绝在境内的风险,因此不但要加强对境内法人机构的监管,还需要加强对其集团整体的监管,因此需要加强跨国监管。
参考文献:
[1]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Recommends :Actions to En-hance Market and Institutional Resilienc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Press release,7/2008E.
[2]Paulson Financial Regulation Reform Plan Already Faces Discounting,Thomson Financial News, 4 April 2008,http://yaleglobal.yale.edu/display.article?id=10608
金融危机的起因范文3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一 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民营经济的地位从与国营经济并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江苏、广东两省)不仅作为中国出口的主力军为国家GDP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于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通过承担了绝大部分农民工的就业,为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据资料显示,中小企业在国家工业企业资产结构中的占比由2000年的43.7%上升至2008年的61.9%,平均每年上涨2.28%。另外,中小民营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从事第三产业,我们从图1所示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中也能感受到民营经济的强大力量。
然而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缺少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等多种原因,据专业机构调查显示,中国一个普通中小民营企业从成立到灭亡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9年。其中,缺少资金(特别是难以从正规商业银行取得贷款)是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对于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尚未消退的这个重要阶段,分析研究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二 文献综述
世界500强企业中大部分都为民营企业,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显得困难重重,因此侧重关注国内相关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天津大学的谭庆美、郝丽萍从信息经济学和动态博的角度通过建立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小企业所发出的信号能够反映出中小企业的真实质量,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观测中小企业发出的信号来判断中小企业的预期盈利水平,并据此对其贷款申请做出正确的反应;武汉大学的余一清借鉴《经济研究》在2002年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方式获得的实际数据和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实原因,从理论上探讨了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方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温州大学的蒲祖河基于美国的经营数据分析,提出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融资需求,倡导建构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和融资方式,以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中小企业经营活动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满足不同层次和各个阶段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华东师范大学的罗海波站在民企权益融资的角度,提倡建立政府主导的优惠政策促进体系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外部交易体系。
三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获得长期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少而不是资金少
中小企业大都从事第三产业,基本以实业为主。与股票、债券等金融虚拟经济不同的是,实体经济一般都具有几年甚至更长的周期,从投入资本到获得收益存在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寿命一般比较短,获利微薄,更是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青。
近年来,全国金融机构存贷差连年增加,到2005年末其余额已达912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由此可见,金融机构的资金是比较宽裕的。但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4年《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调查总报告》显示:2000-2004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呈现七大特点:一是对中小企业融资总额虽有较多增加,但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和新增票据融资所占比重均有所下降。二是抵押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中型企业主要采取担保、抵押方式,票据质押贷款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型企业主要以质押方式为主;金融机构一般不对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三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一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四是中小企业的总融资成本一般高出法定贷款利率的40%以上。五是中小企业效益对其融资可得性起决定性作用。六是一年内初创阶段的中小企业一般不能从银行贷款。七是中小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根据国民核算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资料,中国目前所有企业拥有的不动产达88567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小企业41087亿;农户42092亿。所有企业拥有的存货达51394亿:其中中小企业30326亿、农户1024亿;所有企业拥有的应收账款55519亿,其中中小企业3276亿。由于现行法律的限制,存货、应收账款和农业资产等动产不能用于担保,有16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闲置,如果按照50%的贷款折扣率计算,这些资产原本可以担保生成约8万亿元的贷款,相当于我国金融机构三年的新增贷款额。
(2)民营企业大多缺乏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有其自身的弱点:大部分中小企业规模小且成立时间短,抗风险能力差,不能提供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担保条件;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可信度;自有资金不足,贷款的风险化解和补偿能力较弱,增加了银行贷前审查、贷后检查监督的难度,与银行执行的贷款条件差距较大。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50%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信用等级60%以上都是3B或3B以下,抗风险能力较弱。但是银行发放贷款必须要受到法律法规和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等一系列约束,实际上银行新增贷款80%集中在3A和2A类企业,多数中小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基本条件。
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低、财务能力弱、潜在风险大,同时又存在技术水平差、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选择合适项目的难度大,银行贷款投放既不经济,风险又大。由于不少中小企业重复建设严重,管理混乱,缺少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的发放。企业领导者的合同意识、履约水平和诚信观念十分淡薄,恶意举债、转嫁风险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企业逃废或悬空银行贷款、不良融资率高加剧了金融机构的“惜贷心理”,影响了信贷投放的信心。从企业负债与盈利情况看,中小企业负债水平整体偏高,盈利能力低下。抵押贷款困难。中小企业自有资产少,可抵押物更少,且抵押物的折扣率高。而且,银行抵押担保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烦琐,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对抵押物的评估往往也不按市场行为准确评估,随意性很大,费用也较高,造成企业抵押贷款困难。
四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建议
(1)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首先,放松准入管制,适当增设商业性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允许民间资本按照标准组建商业银行;另一方面要加快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的改制工作,充分发挥这些区域性银行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其次,充分发挥融资租赁机构的作用,对中小企业来说,融资租赁是一种特别有效的融资手段。目前在一些国家,融资租赁业已经相当发达,美国企业设备投资的1/3是通过融资租赁进行的。但在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还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发展十分缓慢,整个行业规模偏小,对各类租赁公司的经营活动还不够规范。
最后,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目前,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主要由银行的评级机构进行,但各家银行的评级标准不尽一致,同时社会上缺乏权威性的企业资信评级机构。鉴于中小企业资信意识淡薄,政府有关部门要为企业和银行营造良好的环境,有必要从法律法规着手,规范社会信用程序,尽快建立统一的、社会化的和具有权威性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由此强化和引导中小企业对资信评级重要性的认识,推动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信用程度的提高。
(2)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是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问题,中小企业自身应完善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和信用等级,争取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应从规范企业内部体制人手,明确发展战略,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信用水平。
第二,拓展和创新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可利用融资租赁、应收账款、票据贴现、买方信贷、出口创汇贷款、海外上市等多种形式进行融资。融资渠道的拓展可以加速资金周转,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难题,也可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提高融资效率。
第三,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强化资金管理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
(3)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产业投资基金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获得能够降低财务成本、不存在资金偿还压力的产业投资基金显然比获得短期银行贷款更为有利。此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附条件的股权融资,在外部管理约束等方面比银行等债务型融资的约束力度更强,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增加企业价值、提升企业信用、分散和降低整体风险等方面的力度,也都比银行等债务型融资更加明显。
虽然近年来境外风险资金的涌入为国内包括亚信、尚德电力、新浪无线、百度搜索等许多优秀企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毕竟能够获得境外风险投资基金的企业在整个中小企业中所占的数量和规模都还有限,还难以惠及到广大的中小企业。因此,积极发展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国内产业投资基金,将产业投资基金的风险投资业务作为金融产业来引导和发展应是积极之策。
在我国日渐临近的金融混业趋势下,可考虑以《信托法》作为法律基础,以信托机构为主体,在银信合作、信保合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投资于中小企业的产业投资基金。信托机构应积极发挥其连接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产业市场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业务。银行也可借助于产业投资基金开展理财管理业务以及适量的自营业务,对不同行业的、经营业绩较好的产业投资基金开展组合投资,以直接融资的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分享中小企业的成长果实。
产业投资基金都有投入、管理和退出三个阶段,退出方式通常包括发行上市(IPO)、并购重组(M&A)等,良好的退出通道可以解决风险投资基金的后顾之忧。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发行上市的退出方式显然十分有限,构建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的产权交易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庞如超,发展民间金融,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J],商场现代化,2007,(12)
[2]余一清,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研究[J],绿色经济,1994-2009
[3]罗海波,我国民营企业权益融资取向研究[J],经济纵横,2007,(11)
金融危机的起因范文4
关键词:县域金融;萎缩;二元经济结构;金融监管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它因素导致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大中城市,县域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与大中城市居民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成为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导致县域金融也出现萎缩状态,对县域和全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我国县域金融萎缩的表现
(一)县域金融机构萎缩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实施“抓大放小”的战略,进军城镇,退出乡村,各大商业银行将业务重点逐步转向大中城市,撤并了3万多家县级及县级以下机构网点,导致县域金融几乎呈现出“真空”状态,在某些县城只有几个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并且这些机构通常只开设存款业务,不发放贷款,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只能从信用合作社获得较为单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外,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类型明显较少,结构也不够合理,致使很多农民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县域银行信贷权限萎缩
银行为了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时控制资金规避风险,控制了贷款的实施审批权限,更多的向省级分行集中信贷资金的运营、决策管理权,施行集权集中制信贷模式。这样的政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的县级银行分支机构失去了贷款的审批权,而是只负责贷款申请的上报、调查以及回收等非实质性的工作。
(三)县域信贷资金投入萎缩
“抓大放小”战略让众多金融机构更加倾向于城市市场,但是县域业务不得不继续维持,只不过县域金融机构更多地在县域推广存款业务,而缩减贷款业务,这使得县域范围内的银行几乎都成了“吸存银行”,本应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用合作社也同商业银行一样成为了县域资金外流的渠道。县域资金的外流,使得用于县域经济建设的资金短缺,缺乏了资金的保障,更加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虽然县域金融需求与城镇相比呈较小的态势,但是和需求比起来,县域金融供给的缺口更大,连目前的金融需求也满足不了。县域资金的大量外流、信贷资金投入的减少,大型国有银行对小规模借贷者的不够重视以及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共同导致了县域金融萎缩的结果,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县域金融萎缩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机构监管体系不科学
我国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一直以来对以农村为主体的县域金融采取的都是抑制政策,导致县域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这一体系背景下,真正能够对县域经济发展有利的融资功能并不完善,县域资金外流,金融风险也随着资金外流而淡化,于是县域金融监管的概念和意识也逐渐被忽视。县域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薄弱环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势必会越来越明显,而长期被忽视的县域金融监管问题也已经成为发展县域经济乃至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重大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实行垂直管理体系,但是县域内一般没有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派出机构,所谓“天高皇帝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个道理。此外在市级金融监管工作中,各个机构划分责任、协调监管,能够得到上级机构以及国家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但是在县域金融机构中,监管力量的薄弱和有效监管协调机制的缺失,却造成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共存的后果。首先县域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少,通常只有3-4人,检查权力上收,业务骨干经常被调到上级部门协助工作,对县域金融机构的监管有名无实;此外“一行三会”未能在县域建立起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缺乏整体性的监管政策框架,各自职责划分不明确,监管信息难以共享,县域金融监管不完善对县域金融的发展是
个很大的风险隐患。
(二)二元经济金融结构体制的存在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二元结构除了城乡经济间存在,在金融领域也客观存在这种结构。一方面,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大中型银行依然以为国有企业服务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位于县域或者乡村地区的企业贷款只能通过信用社或者走民间借贷的路子,更使得金融领域的二元结构愈发明显。
(三)社会信用度降低,金融环境差
社会信用度低,金融环境差是导致县域金融萎缩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地方信用环境不佳、逃废债务现象严重,使得银行考虑风险控制和严格的内部约束机制,不敢贸然放贷。
三、改善我国县域金融萎缩的对策探讨
(一)健全县域金融监管体系
首先要整合现有的金融监管机构,形成一个以人民银行为主导,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三大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同时辅之以存款信用担保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体系。分离中国人民银行的部分监管职能,把这一部分职能加入组建的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营造出整体的效果,职责划分明确,形成一个良好循环的金融监管体系。
同时要逐渐完善县域金融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县一级的金融管理委员会,逐步建立银行业的分层管理制度,让地方政府参与到地方金融改革的决策之中,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赋予其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一定的管理职能,构建起县监管委员会、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局统一协调的监管制度。
(二)改变二元经济金融结构
改变县域金融萎缩的根本途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通过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环境
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推动金融生态建设要突出法制的优先地位。出台社会信用法律,严厉打击破坏社会信用行为。着力优化金融案件的司法环境,建立突破地方行政干预的诉讼管辖机制,金融债权案件的受理突破传统的属地管辖原则,实行异地立案审理,不断提高金融案件的立案率、执行率。改善维护金融债权的司法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债权人合法利益。(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曼,李芬儒.关注和融入中小企业成长[j].金融研究,2005,(6).
金融危机的起因范文5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世界经济
1.1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与信用危机。
1.2世界货币体系紊乱各国货币汇率巨幅波动。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给国际经营和外汇兑换带来重大影响。虽然有段时期美元表现强势,但12月16日,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从目前的1%下调到0~0.25%,近乎于“零利率”,则标志着美国的货币政策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似乎说明美联储将采取“量化货币政策”,即采取增加货币发行、降低利率手段来刺激经济,势必导致美元的的不升反降。美元的贬值,不可避免地会加大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和风险。
1.3世界经济步入一段时间的衰退。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金融系统的问题已经渗透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必然面临一轮较长时间的衰退。主要体现在:
(1)订单与消费急剧下降,众多经济实体面临经营困境。(2)裁员加剧,失业率大幅上升。(3)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由于世界各国的消费预期大幅下降,对原材料的需求和各类产品的进口将大幅减少,原材料价格普遍巨幅下跌。
1.4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消费者进行消费,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未来信心的投资和消费上,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世界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企业破产倒闭、经济衰退、预期收入减少,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未来信心不足导致预期消费降低,消费低迷现象已成为阻碍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人们的信心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各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当务之急。
2 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企业财务运行总体情况
根据财政部汇总的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效益月报资料分析,受国际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企业财务运行总体情况下不容乐观,面临财务风险日益显现的状况。主要表现在:
2008年前三季度,企业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出现负增长,亏损企业亏损额急剧增加。净资产收益下降,股东投资回报水平降低。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企业股东累计投资的当期报酬率。2008年前三季度,企业净资产收益率6.4%,比上年同期降低1个百分点。
库存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额规模增大,营运资金吃紧。2008年9月有,库存产品同比增长了42.2%,比上年同期增幅高出24.6个百分点,快于2008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5.0%的增长率,已呈现库存积压现象。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8.0%,也比上年同期幅高出4.5个百分点。库存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增加,必然加大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压力。资产负债率略有上升,利息支出压力增大。2008年9月底,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7%,同比增加1.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利息支出同比上升45.9%,息税前利润当于利息支出的4.9倍,同比降低了27.9%。企业偿债能力呈现减弱迹象,增加了企业信用风险。
应交税金和已交税金增幅同时回落,应交所得税出现负增长。企业税金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截至2008年9月,企业累计应交税金和已交税同比增长18.4%和21.6%,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回落3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受利润下降影响,累计应交所得税甚至出现了5.5%的负增长。在国家统计局2008年9月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中,财政收入是唯一进入“偏冷”区的指标。
3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正通过外贸,金融等途径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大产生了不可无视的重要外在影响。
3.1坏账风险。据商务部数据,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率增长了3倍左右。我国企业对美国出口八成上采用信用销售形式,欧美国家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时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使我国企业出口形成的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外贸出口依存较高的行业企业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2007年,我国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7.5%,其中机械,纺织,钢铁,化工,轻工,电子等行业的出口额名列前茅。但2008年前三个季度,这些行业因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出口增幅急剧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此前被高速增长的出口销售额所掩盖的财务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3.2汇率风险。人民币持续升值,不但给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企业出口造成压力,还使企业应收外汇账款等外币资产相对贬值。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自2005年7月汇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了19.25%,自2008年初以来就升值了7.14%。金融危机使得未来美元对人民币继续走弱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3.3筹资风险。有些行业民营和外资企业居多,其中又以中小企业居多。这类企业日常经营和外资企业居多,其中又以中小企业居多。这类企业日常经营和投资所需资金,较少来源于资本市场发行上市等直接融资渠道,更多信赖于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受前期紧缩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暴跌,金融机构惜贷,企业正常经营受阻。
3.4现金流量风险。企业维持日常生产经营和偿还债务本息,需要有足够的现金流。以上财务风险的共同作用,使出口课外依存较高的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周转压力。资金链一旦断裂,企业难免陷入倒闭破产的境地。目前,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外向型加工企业,因现金流量不足而导致关闭破产的问题已经显现。
3.5财务风险。企业财务费用大涨,利润空间被挤压,导致投资信心不足。许多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钢铁、石化、汽车,施工及房地产,对信贷资金的信赖比较大,因此财务费用对其利润的影响十分重大。
汽车和房地产两大行业面临消费信心下降的严峻考验,其财务风险向上下游传递。经验表明,当外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收入增长低于预期时,消费者一般会改变家庭支出决策,并首先考虑推迟甚至取消汽车、住房等特定产品的购买计划。这已导致汽车和房地产行业连续数月销售业绩低迷。而汽车和房地产普遍被视为各地区的支柱产业,其对零部件制造、钢铁、建材、施工、装修、维修等上下游行业的关联度甚高,使其财务风险通过上下游传递而被放大,形成连锁反应。
4 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应对不利导致的财务风险
4.1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财务风险增大。负债经营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但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度负债会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一旦再生产过程发生中断、阻塞,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不能按时偿债,企业将面临丧失信誉、负责赔偿的风险。一旦更不利因素产生时,债务风险就会转化为现实的财务危机,使企业不能正常运转甚至是破产。
4.2企业投资不善导致财务风险增大。很多企业将资金大量地投资在回收期长、风险高的项目中,而一旦项目出现问题,企业资金被套牢,企业又无法及时筹集资金,造成无法按期偿还债务,正常的生产经营无法进行,企业最后只能坐以待毙。
4.3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善导致财务风险增大。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做大做强,企业就会有发展前途,所以当面临赢利还是增加市场占有率的选择时,包括很多大型的跨国公司都会选择增加市场占有率,以简单地扩充、扩大规模的手段来代替企业经营。其实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而赢利是按时偿债、降低财务风险的最坚实的保证。
金融危机的起因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小微企业;融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061
小微企业拥有非常丰富的市场资源,发展的潜力也非常大,对银行的贡献程度也伴随着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增加不断上升,日益成为银行进行结构调整以及实现稳定发展战略的一种选择。当前商业银行正在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由此小微企业的融资现象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对此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1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现实意义
11金融产品创新改善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
小微企业可以进行内源融资,也可以进行外源融资。目前,银行贷款仍然是小微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但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小微企业通过银行J款融资存在一定的障碍,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的管理经营模式、信用的培育以及管理者的专业素质等,导致商业银行信贷投向比较偏重于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产品匮乏。从这个角度上看,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丰富对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模式,增加小微企业的融资空间,极大地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的瓶颈问题。
12金融产品创新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
小微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融资需求,融资特点也是具有一定差异性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创业初期通过天使投资、政府投资以及亲友借贷等方式获得运转资金。在成长阶段,因为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投资活动的增加,需要依靠银行贷款、供应链融资等方式获得运转资金。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融资方式会从依赖银行贷款转变为直接向资本市场融资,流入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或者是其他资本市场等。在不同发展阶段,小微企业融资方式也发生变化。针对这样的情况,商业银行可以针对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金融产品的一对一创新,有针对性地进行金融产品开发。例如,在小微企业的起步阶段,需要按照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市场拓展情况进行融资需求分析。如果资金的需求时间比较长,那么就可以采用分段还本付息创新担保的方式进行。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小微企业转变为中型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还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完善的供应链融资、联保联贷等金融服务。这对于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压力,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以及增强资本市场活力等都有非常大的促进性作用,改善了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的信贷关系。
13金融产品创新改善了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
金融产品创新不仅可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也能够培育出一批优质的客户。这不仅会改善对于商业银行面临的大企业金融托媒、自己话语权低的问题,而且还能让银行的客户结构发生变化,提升银行自身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存在议价优势,贷款收益率高,小微企业在业务发展上的融资需求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其次,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上能够将自己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散,对有些信贷资产的客户结构也可以进行更好的调整。很多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时间不长,这对资产结构的调整以及降低负债风险有极大的促进意义。最后,小微企业的资源比较丰富,很多处于初始的创业阶段,需要的资金量大,在资源和业务上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融资能够赢得巨大的创业群体。[1]
2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内容分析
第一,保全仓库贷款。此种方式的贷款主要是银行要求小微企业将自己的货物放在指定的仓库中当作抵押物。
第二,出口退税质押贷款。银行要求小微企业将国家税务部门审核批准的应退未退税款作为质押。
第三,无限责任担保贷款。小微企业的法人代表以及股东等需要承担起贷款的无限责任。
第四,动产质押担保贷款。在此种类型的担保贷款中,商业银行需要大中型企业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进行担保,小微企业则实行专用性的动产反担保。
第五,买方付息票据贷款。小微企业在销售商品之后,持有买方企业交付的银行兑汇票据到银行去申请贴现,等待银行审核完毕以后,办理好贴现的手续,获得银行放款,期间产生的利息由卖方企业承担。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虽然对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小微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怯贷现象。大企业资金实力雄厚,财务制度健全,抵抗风险能力强,可以通过自己主动提供信息的方式减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小微企业资产规模小,财务报表数据不可靠,抵抗风险能力弱,如果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出于对自身贷款资金安全的考虑,在对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时就会减少信贷资金的额度,只发放抵押借款以及担保贷款。[2]
3小微企业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发展途径31供应链融资
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是针对抵押担保方式的创新。对于很多小微企业来讲,尽管抵押担保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都不能有效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在供应链融资的基础上,很多小微企业在无抵押担保的情况下就能够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给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式。供应链融资主要有两种方式。
首先,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指企业将没有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的方式。在应收账款的融资方式中,小微企业将供应链中处于核心位置的大企业应收账款单据当作质押担保凭证,然后向商业银行申请应收账款期限之内的短期贷款,银行给供应链下游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在这种融资模式当中,小微企业和大企业都参与到融资的过程中,并且大企业在整个运作当中承担着担保的作用,如果大企业出现各种问题,那么小微企业就会承担起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
其次,保兑仓融资模式。处于供应链下游的小微企业,需要向供应商预付部分账款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等,这对于短期资金流比较困难的小微企业来讲,就可以使用保仓业务对某种专门的预付款进行融资,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这种融资模式是在处于产业链核心位置的大企业生产商进行回购的前提下,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将卖方企业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当作质押,以此获得银行贷款的额度。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授信主体是多个企业群体,评价的方式就是主体评级以及债项评级,范围上属于企业整个供应链。银行在此过程中跟踪企业的经营过程,所承担的风险比较小,服务的品种比较多。[3]
32选择权贷款
选择权贷款是商业银行开发的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小微企I在此过程中能够收到综合性的收益,并且银行在此过程中也储备了客户。在以往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商业银行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但不能像股东一样享受企业在成长以后所发生的溢价性收益。这种金融产品在商业银行的信贷债权业务基础上能够和融资企业的股权结合在一起,商业银行可以待企业公开上市后,可以抛售股票获得股票溢价收益,也可以通过转让债权获得债权溢价收益。
33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对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影响首先,金融产品创新能够极大地缓解银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供应链融资中,企业发展方向非常明确,并且围绕这个产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风险都可以被预测,因此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也可以被预测出来,这就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商业银行由于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不可靠导致的银行惜贷问题。
其次,金融产品创新为小微企业实行信用担保创造了条件。由于我国在信用担保方面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因此很多小微企业在贷款方面很难得到有效的担保机会,这样就加大了小微企业在银商业银行的贷款难度。在供应链中,小微企业可以获得内部其他企业的担保,只要互相熟悉,彼此信誉非常高,就可以在经营能力和经营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担保。[4]
最后,金融产品创新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平台。选择权贷款已经突破了银行贷款在债券以及股权方面的限制,减轻了小微企业在传统银行贷款业务中的还款压力,增强了企业的资金实力,有利于小微企业扩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5]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及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我国金融市场正在不断地成熟和开放,银行的竞争也与日俱增,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金融产品创新在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也极大地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对此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分析,以此促进小微企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孙华平,刘桂锋科技型小微企业专利运营体系及融资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8):132-137
[2]李明星,Nelson Amowine,何娣,等转型升级背景下小微企业专利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8):138-142
[3]晏妮娜,孙宝文面向小微企业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与决策优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55(7):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