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园林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园林论文范文1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组成,前者有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有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特点;后者主要有留园、狮子林、拙政园、豫园等,有着小巧精致、环境优雅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以儒家、道家思想等作为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古典园林的意境。通过山石、水池、花鸟树木等自然元素,可以产生“小桥流水、荷花飘香”的意境;通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可以营造小巧精致、错落有致的环境;通过诗文、篆刻、匾额、字画等艺术品,可以增添园林的文化情趣,产生诗情画意的境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园名、假山、树木、建筑物等都渗透着文人的人生态度,充满了诗情画意;自然山水、楼台庭院等都寄托着造园者的理想与审美境界,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着无限的思想情感与意境。可以说,古典园林是自然美、建筑美、文化美的完美结合,是一种有格调、有品位的园林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具体表现
(一)理念上师法自然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中国人有着强烈的自然崇拜意识,在民族的长期发展中逐步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思想已深深渗透到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因而,古典园林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造园过程中设计师极力模仿自然,以表现和模仿自然山水本色为特色,并将文人雅士的理想追求、思想境界等融入园林设计之中,用自由的方式实现建筑与山水花木的交融,体现生命的勃发自然生机,使园林之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刻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师法自然”却又不拘泥于自然,人工设计却又不留人工开凿痕迹,充分表现了设计者对自然山水的崇拜之情。在古人看来,自然山水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境界,园林之美不在于它的外在形式和对自然本身的模仿,而在于它体现了“返璞归真”、“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的境界,以及通过感悟自然中蕴藏的道,体现设计者对自然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追求,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追求。
(二)文化上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是孕育中国古典园林的沃土,使中国古典园林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生命力。我国拥有大量的、优美动人的诗词歌赋,这些古典艺术被广泛应用于造林中,造就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书法是一种有民族特色的抽象艺术,运用笔墨可以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蕴涵着生命力的、鲜活的艺术形象。书法艺术也被广泛应用到园林设计之中,在设计园林时将中国的书法诗词铭刻在园林中,既可以增添园林的诗情画意,又可以起到点景的作用,还可以使观赏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陶冶。“无文景不意,仅景景不情”,诗文书画在造林中具有润饰景色和揭示意境的作用,因而,也成为我国古典园林意境美营造的一种重要元素。
(三)建筑形式上顺其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亭、台、楼、阁、榭等,这些建筑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巧妙布局的,这些建筑融合在自然山水之间,给人以天然生成之感,毫无造作之感,这也表明了中国园林对自然的崇尚。园林中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美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意境,实现了建筑形式美与山水美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意境美。
(四)君子比德的思想
比德就是寓意于物,从山水花草等自然景物中体会人格美。君子比德思想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理念,也是古典园林意境美的重要表现。君子比德思想可以引导观赏者感悟园林的主题思想和品格,使园林拥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如岁寒三友、四君子等,这些植物都象征着一种品质和性格,造园者抓住了自然形象的诗意特征,使这些自然形象具有了主观色彩,实现了融情于景、以景传情的目的,产生了余言未尽的韵味。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营构
意境是一个有着浓厚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古老的园林艺术清晰记载着时代的更迭与文化的嬗变。园林中处处蕴藏着诗情画意,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言,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因而,意境营造成了古典园林设计、建造的重要内容。
(一)用多种元素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多从大自然中选取素材,将自然山水、花草树木作为造景的基本元素,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模拟、概括与艺术加工,实现“缩千里江山于方寸,一拳则太华千寻”的目的,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效果。在园林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人工造景让人产生广袤自然的意境,领略无限的空间。水体、山石、花木等是古典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水体是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妩媚而有灵性,常令人陶醉。园林中的山石不仅源于自然,还有着自然山石的形与神,古典园林也常常借助山石来抒怀,如在个园中就用不同的背景陪衬春、夏、秋、冬四种石头,以显示一年四季的景象。花木是古典园林空间环境建构的直接参与者,对园林景点的意境表达有着重要意义。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周围有许多高大乔木与腊梅,在大雪纷飞的冬季,梅花与瑞雪交相辉映,成为欣赏冬景的绝佳之处。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与周围的山水、植物等相融合,能够形成完美的意境,如拙政园中的香洲就是一座画舫状的建筑物,三面环水,水中长满了荷花,能使人产生一种置身于画的感觉。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赋予自然更多的意境,使园林中的景物充满了象征意义。
(二)在暗示对比中营造意境
古典园林建造时讲究“欲露先藏、欲显故隐”,常用引导、暗示的表现手法,让人们按照游廊、小路、曲桥等顺序欣赏景色,使人产生一种空间纵深感。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都处于城市之中,空间面积较小,常用花墙、曲径、游廊等来扩大园林的虚化空间,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当游人循径而去时,会感到空间有曲有直、时放时收,犹如音乐中流动的音符。空间对比也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通过大小空间相连来以小衬大。留园的设计就用了空间对比的方法,入口部分空间狭窄、封闭,当走到园林之内就会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此外,对比还表现为情趣对比,如相邻的、不同情趣的院落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三)用情感空间来营造意境
古典园林论文范文2
(一)中日园林建筑风格不同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但中国的皇家园林气势胜过私家园林,而日本的私家园林气势则胜过皇家园林。就私家园林而言,中国私家园林表现为文人园林,日本的私家园林则表现为武家园林。就宗教园林而言,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为寺观园林(寺院园林和道观园林),日本的古典园林表现为寺社园林(寺院园林和神社园林);中国的寺观园林风格不显著,常运用私家园林的表现方式,而日本寺社园林风格突出,武家园林常借用寺社园林的表现方式。
(二)中日园林建筑的“意境”之别《园冶》和《作庭记》分别是中日两国的古典园林文献,从这两部园林专著的论述来看,中国园林偏重于自然景观中的建筑表现,注重营造接近现实生活的人间仙境;日本园林倾向于模拟自然景色造景,善于烘托回归自然的自然仙境。中国著名园林中的建筑物多是三步一亭,五步一阁,而“日本茶庭内的建筑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草庵而已,至于枯山水的石庭更是为了追求空无的禅宗意境,庭内的空间就更是空空如也了”。例如,置石的运用,日本古典园林中置石的数量虽然没有中国古典园林多,在表现手法上也没有中国古典园林多样,但日本园林景观中石头的名称却很繁多,日本《作庭记》一书中就提到了“石立”这个词。广义上的“石立”,是指在古代日本制造园林的设计活动,如日本古代精通造园景观的僧侣名为“石立僧”。确切意义上的“石立”指的是造园景观中的叠石和置石的表现。这一名词早在古代的日本就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概念阐述。日本人之所以把叠石和置石称之为“立”而不称作“置”,是为了强调置石的表现必须要拟人处理,给石头注入生命和灵魂,把单块的“石立”进行空间上的组合,从而形成日本古典园林景观中的造型物“石组”,成为给人深刻印象的“自然”景观。总体来说,中国园林注重山的运用,而日本园林对水情有独钟;“人”在中国园林设计和建筑中处于一种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注重人与景的互动,而日本园林则以表现天地成分的山水石作为布置重点。
二、中日古典园林建筑的具体比较
(一)中日古典园林的主体建筑比较在中国的古典皇家园林中,宫殿是园林的主体建筑,而民间私家园林中主体建筑是厅堂。寝殿是日本皇家和贵族庭院中的主体建筑物,佛堂是佛教净土园林中的主体,茶室是日本茶庭中的主要建筑构成部分。中国的寺庙园林主体建筑和分布都与历代宫廷建筑相仿。人们称分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轴线正中方位的建筑或建筑群为主体建筑。为了凸显其主体建筑的特征,不但要在面积和体量感上区别于园内其他小品性建筑,而且在建筑形式上也要更加细致。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厅堂与榭相伴出现,一般营造为半边是榭,半边是堂的空间布局;园林中的建筑组合有阁与楼,在园林内部用楼宇的建筑形式,借景于园林外部,拓展人们的视野。日本古典园林以寝殿为主体建筑。以寝殿为主的时候,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方式类同,寝殿同样被置于中轴线上,多为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发展到桃山时代,形成了书院式的园林,这时,书院以群体组合的方式出现,以水池为中心点,建筑物的体量相对大一些,但布置方式不是以南北朝向为准了,主体建筑的正面总是朝向水池。日本古典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形式有水榭、临池阁等,在没有书院式建筑群的环境下,通常主体建筑物是临池阁。因为日本园林的建筑物是以水池为基点分布的,所以,在水池周边的建筑一般在园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中日古典园林建筑景观表现手法比较中日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景观表现手法都很丰富,园林景观中的亭、台、楼、阁、塔、桥、幢等都很有风格。笔者对其中一些较为出色的建筑景观表现手法进行比对和研究,发现无论是中国的古典园林,还是日本的古典园林,都少不了的建筑景观小品是廊。被覆盖的过道在园林景观中被称之为廊。廊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出现,有檐下两边有柱体没有墙壁的空廊,如拙政园中的水廊,还有双面的复廊,如苏州沧浪亭中造型丰富的复廊。但在日本的古典园林中,除了早期的皇家贵族园林中出现过廊外,后期的园林景观中廊的出现屈指可数。作为园林景观观赏点的亭,在中国古代有一段璀璨的发展历史。从隋唐时期,皇家园林就开始大量运用亭这一建筑物,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筑园造景就有了无亭不成园之说了。亭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四壁无墙,很是灵动,在不同的园林中因地制宜。日本的古典园林也大量运用了亭。但与中国的亭不同,日本古典园林中的亭,在茶庭出现后,几乎都不是四壁通透的亭了,而是转变成了茶室,如西芳寺中的湘南亭,其实都是草庵类型的茶室了。在中国园林中,舫是船形建筑的总称,其实舫的建筑原型是江南地区的彩船。舫的造型有写实类的,如苏州园林中狮子林的林旱船,还有些舫是以写实为原型的艺术演变,如苏州园林的香洲等。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舫更多的是以写意的旱船形式出现的,仅以建筑本身的船舷、摘支窗或建筑外面的置石,就能给观赏者营造一种舫游意境。日本古典私家园林对舟屋或置舟石的运用很常见,它寓意在河海中迎风向前的扁舟,大仙院石庭中的石舟景观是这类建筑景观的典型。中国园林中桥的类型也相当丰富,有平桥、亭桥、廊桥和拱桥。中国古典园林中出现最多的是九曲平桥或一些桥与廊的组合景观建筑,廊桥便由此产生。日本古典园林中桥有平桥和反桥两大类。日本的平桥是勾栏式的,与中国园林中的九曲平桥有很大的不同。日本的反桥是在木质框架上覆土而成的,其建筑风格与中式的拱桥有很大的不同。被称为圆月桥的中式石拱桥,还有国内的西湖风景在日本古典园林中被大量模拟借用,如小石川后乐园中的圆月桥景观,缩景园中的跨虹桥景观等。“日本的古典园林中还有大量运用一些天然石材不经加工就筑桥的手法,这种石桥虽外观略显笨拙但浑然天成,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是较为少见的”。塔在中国园林建筑中的运用比较有限,一般见于古代寺庙,私家园林多以石橦作为建筑小品,西湖的三潭印月石塔只是湖景的点缀。日本的寺庙园林中塔很常见,有特色的低矮石塔造型随处可见,有层塔、无缝塔等。日本园林中的石器景观艺术品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未曾出现的。材料珍贵且精致的石水锛是由花岗岩等硬性岩石雕刻而成的,在古代日本园林中被广泛运用。石水锛通常被置放在通往茶庭的一角,用以喝茶前的漱口或净身礼。放置在日本寺社园林和一般景观庭园中的石灯笼,出自中国古代佛前的“石灯”。品茶之人为了解决日本古典园林中茶庭的夜间采光问题,安置了石灯笼作为照明物,同时也营造了一种通幽的艺术境界。
(三)中日古典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比较第一,中日古典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形式比较。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可以分为规则式和非规则式。规则式园林布局即对称式园林布局,沿入门中轴线向上分布着园林的主要建筑,附属建筑则左右对称分布在中轴线的两侧。这种建筑格局在古代皇家园林及寺庙园林中极为常见,私家园林有部分采用。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寺内的主要建筑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就位于该寺的中轴线上。所谓非规则式园林布局是指山水园林的布局。例如,江南私家园林以水池为园林中心,附属建筑皆环水而建,建筑布局显得灵活随意,更加具有生动性。“但是也有私家园林在建筑布局中依然采用轴线对称的形式,这一类的建筑有恭王府花园、十笏园等”。日本的园林建筑最早受中国的影响,后来在佛教和日本本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逐渐自成一派。公元3世纪,日本园林和庭院设计主要受中国宫廷建筑模式的影响。6世纪以后,随着佛教大范围传入日本,日本的建筑日益受佛教教义影响,园林建筑格局仍是中国式的中轴对称格局。到了13世纪后,园林建筑轴线化布局逐渐消失,转而走向中心构图式的分配模式,园林建造没有了轴线,而是以水池为中心建筑园林,建筑方式趋向自由式和雁行式。依据这种形式建立的园林有醍醐寺三宝庭院园、二条城三之丸庭院、兼六园、养翠园等。虽然日本的很多庭院或多或少受中国园林建筑的影响,但日本的神社园林却很少受中国和佛教建筑布局的影响。日本的神社园林主要以水为主,在园林建筑中加之岛、桥、树木等,以再现自然风光为主要目的。第二,中日古典园林建筑空间布局的效果比较。中国园林的布局讲究意境的渲染,通过精心设计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使园林具有一种特殊的意蕴,如中国古代的卐字形布局,就是利用这一字形的符号性意义来寓意吉祥,据说以这种字形建造的房屋不仅房屋轩豁而且冬暖夏凉,四季皆宜。“在日本与此相似的有八阵之庭,这是依据诸葛亮八阵图所布置山石的一种方法,庭院周围根据乾、坤、艮、巽、东、南、西、北,并围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我国明清时期的古典园林,占地面积小,要满足文人雅士齐聚一堂、吟诗作画的要求,在尺寸之间营造庭院深深的感觉,通常是运用门洞漏窗等虚实结合的手法将院落隔成园中园。而日本园林的建筑布局以植物为隔断,自然色彩相对浓厚,整个院落的建筑密度大大降低,给人一种自然中见人工的感觉。
三、结语
古典园林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国园林;意境;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即所谓的“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的空间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开”之感。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论从园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布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自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本文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教派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视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
一、儒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闭。儒学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以“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之说。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然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如人们将竹、松、梅、兰、菊以及各种形象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二、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道教是本土宗教,它与儒、释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万物,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源。同时主张“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阎。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子和庄子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民族艺术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其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质朴清贵、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这种在宫苑里凿池筑岛,用造园的方式来模拟东海神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超级秘书网
(1)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术空间,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
(2)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山水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一山,一池环一台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3)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在以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的园林形式中加人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也为传统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味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一池三山”的模式后来为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并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扬州曾有“小方壶园”,苏州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碱洲”等。
三、禅宗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禅宗是由于佛教即释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重视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之一。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禅宗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或顿悟发见本心;
(3)“以心传心”、“自解自晤”、“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情感等的作用提高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人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
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恰好是在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战乱连年的时代。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两汉国力强盛,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人世和进取精神,对自然美的追求不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时代本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的土壤及条件。对自然美认识是在东汉衰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深化。私家园林、山水诗画都出现及勃兴于这个时代。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步发展,讲究“言不尽意”的理论主张。盛唐以后,人们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古典园林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89-01
一、研究方法
系统查阅了2000年――2010年11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科研论文,共14433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研究的文章共59篇。本文通过这些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试图将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系统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00――2010年11年间,收录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科研论文,共14433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研究的文章共59篇,占总数的0.4%。
(二)科研成果分布情况
1、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的论文共25篇,占42.4%,在邸海彦,赵一寒的《现代景观设计对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中:主要以陶然亭为例重点分析了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思想与设计手法两方面的传承关系。王雷,王建国的《浅析现代景观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发展》中:作者讨论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宋珊,邹志荣的《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中:从探讨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布局形式、造园手法、意境表达、理论和手法入手,比较两者在现代设计实践中的利弊。
2、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共19篇,占32.2%。在曹建富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作者从中国古典园林思想观、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以及设计理念来研究了园林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各地文化特色,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在肖毅的《试论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中:通过对江南园林自然式布局和造园方法的分析,对古典园林手法的充分利用和剖析,对江南园林有一定的探究的前提下,对现代园林以及景观设计有一个指导性的方向。
3、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较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共15篇,占25.4%。在汪亮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较研究》中:对传统封闭式园林艺术与开放式现代景观设计载体、生态观、美学进行比较研究。在卢思的《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之差异与联系》中:论文首先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含义,继而探讨了两者间本质的差异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结论与建议
从我国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总体情况来看,在近11年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景观设计有了自己的理论创新。从研究水平来看。不仅关注理论而且关注调研实践,并开始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来分析和评价。
但同时,我国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基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不足。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园林有不同的内容和试用范围。调研发现,在探讨现代景观设计的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吸收和借鉴的深度还不够,只停留在在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吸收层面,而没有深入研究这些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新研究进展。
其二,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对和继承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对现代景观设计如何才能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点?中国古典园林是否还可以再现代景观设计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立足于本土创新是否是唯一值得信赖的途径?都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其三、对中国古典园林给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较少。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整个时间维度上的开放系统。我们要深入研究对古典园林的理解和创造力;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新园林。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古典园林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国,西方,古典园林,分类,不同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1、中国古典园林,大体上可以分为天然山水园和人工山水园两大类。天然山水园往往利用天然的真山真水,在因势利导的情况下,作出一些局部调整,并加以建筑和花木(有时还放养动物),组合成供人游历观赏的园林。人工山水园是以人为堆叠的假山和开凿的池,来充作自然山水,力求在小环境中表现大自然。它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山、水、植物和建筑。由于人工山水园更加集中的反映了人的艺术创造力和造园思想,因此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就。
2、另外的一种分法,是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将古典园林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以及其他类园林(包括寺庙园林、衙署园林、书院园林、祠堂园林、郊野园林等)这三大类别。
二、中西园林不同
1、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2、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3、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认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4、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5、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6、实践理性的差异。中西方都有理性主义,中国民族特点是实践理性精神。中国人基于一种整体本体的思考,理性趋于具体化。而西方人则趋于抽象化。跟中国人谈话最好多举例子、就事论事,而跟西方人谈话则可以多谈观念、方法、法则,他们的理论理性发达。所以我们往往是说写文章,西方人则说是作论文。从整个的历史潮流来看,中国人的理性是较重视具体性的。这有好处,也有坏处,这正如任何的方法都有自己的限定一样。中国的理性主义是实践性的,是人格修养的实用主义。中国人强调社会意识,可是注重如何在集体社会中进行人格修养,来和社会意识相适应,不致于遭到批评。这就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以保护自身为目的的个人主义。西方的实用主义是功利的,他们追求个人的功利,也认为个人的功利追求最后和整体(社会)的功利是一致的。这也是西方自由经济最基本的假设:你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后出达到整体的目标。
古典园林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以成都古典园林为例,分析了城市民风民俗文化对园林文化的影响,从民风民俗在城市古典园林中的体现可以看出:城市民风民俗文化对于园林的形成、发展以及园林的文化内涵有着较强的作用。
中国的古典园林并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自然与人工物质的结合产物,园林自初创之日起,就是人类意识中理想王国的形象模式,也是各文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的艺术模式,它是中国人把自然人化和把人自然化的艺术方式,这也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因此,除了经济、地理自然环境等物质层面的因素以外,对园林文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精神层面。本文拟从成都和扬州园林的具体情况出发,以两座城市精神层面中的民风民俗文化为主,分析它们对各自城市古典园林所产生的影响。
从民俗的集合来看,它本身形成了一个文化系统,与宫廷文化和文人文化三驾齐驱,互相矛盾、影响、渗透,推动着社会文化向前发展。而民间风景园林景观,实际上就是这个文化系统的外化。
1 成都的园林概况
成都在历史上有数次城市发展的高峰期,经济、文化发达,地理条件优越,加之多年来,成都始终是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唐宋时有“扬一益二”的称谓,因此园林发展所需要的各项条件有了很好的保障,同时也使园林文化的发展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保持了相对的连续性。成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景观特色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有着相当高的评价。成都园林在其园林发展过程中是中国园林重要的一个分支。园林学者刘天华认为:我国园林按地区分类,有所谓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北方园林和蜀中园林的称谓,成都园林则是蜀中园林最典型的代表。无论是建筑、山水、花木植物,还是园林中众多的人文景观、楹联匾额,成都的园林都有着中国传统园林所共有的特征,也体现着本土风貌。园林风格既有北方园林空间开阔,布局严谨,气势宏伟的特点,又具有江南园林小巧玲珑,灵活多变,风光明媚的优势,融南北园林特色于一身,并具有地方文化艺术特色,在中国的城市园林中可谓独树一帜。直至今天,城市园林仍然是成都最主要的城市景观和旅游景点,可以看出园林在成都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成都的民俗文化
成都地区“秦豳同咏,故有夏声”,在中国的文化区域的分类中属于巴蜀文化区,其中成都是蜀文化区的中心城市。自秦以后,一直都是关中腹地后方,民俗大体与中原相同。由于成都是一座以农业、手工业以及农副产品贸易为主的城市,所以民俗受农业传统思维的影响,乡土气息浓厚,民众的性格淳朴,审美情趣崇尚自然、古朴典雅,粗犷大方,这种民俗风气深深地影响着当地民众的审美观。成都当地民居的风格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建筑布局自由敞朗,还有许多布局注意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二是建筑造型轻巧,多青瓦屋面,外墙用竹编白粉墙体;三是色彩淡雅,成都四季常青,自然色彩丰富,因此建筑色彩就较为朴素。此外,成都民俗特色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喜好在园林举办的游乐活动。记载宋代成都民间游乐风俗的著作《岁华纪丽谱》中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这是因为成都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民众与世无争,生活悠闲,到了唐宋时期,成都经济空前繁荣,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当时的成都“列肆云罗,珠贝萤煌于三市;居人栉比,尤豪繁盛于五陵。俗尚嬉游,家多宴乐。犬子扬雄之故里,文翁石室以犹存,所以时有才名,好藏文籍。劝分务樯,俗久返于淳和;说礼敦诗,门竟成于邻鲁。既富且庶,役寡赋轻,古为奥区,今尤壮观。”城市的繁荣造成了当时社会游乐风气的盛行,从正月元旦开始直到冬至,各种节庆游赏活动连续不断,当地“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而上元节的灯会、二月踏青节和四月浣花日百花潭游江、三月三日游览学射山和泛舟万岁池等也都是当时全民同乐的传统习俗。这种乐观向上、享受生活、好吃好玩的生活方式,古往今来,成都人概莫能外。
3 成都民俗文化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成都的民俗文化中通过民间审美观、民居风格和民众游赏风俗传统这三个方面在成都的园林中得到非常直接的体现。
3.1 民间审美观
一般来说,园林的主人不可能是普通民众,造园的整体思路和要求必然出于园主或造园者的自身需要来考虑,成都的园林主人多为平民类,即与政治关系并不紧密的退休官僚、士大夫等,由于成都与中国的政治中心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园林主人对皇家官府并没有多少迎合奉承的需要。除此之外,即使园林主人在当时所处的社会地位较高,但他的生活背景和环境也始终无法完全脱离当地的民风风俗,或者二者之间互相影响,如成都本土的质朴民俗与成都园林的朴素风格。因此在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园林主人和建筑师建造园林时,从园林的整体风格到局部装饰风格,都不可避免地会从基本的民间审美角度去考虑如何打造园林的风格特色,所以成都园林简朴淡雅的风格与当地民间审美观颇为相似。
3.2 民居的建筑风格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住宅是各类建筑构成与形象表现的一种原型。无论是庙宇、祠堂、庄园、宅第、城镇,其格局都基本遵循了住宅的范型,通过轴线而渐次延伸展开,等级秩序分明。传统住宅及居住环境对于传统文化、艺术创作和百姓的精神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成都园林建筑的庄重典雅,不好奢侈,体量不大,色彩淡雅,建筑外檐多层次的装饰手法都深受成都当地民居建筑的特色影响,因此也创造出以天然景观为主、人工景观为辅的园林环境。成都园林因在使用功能上多属纪念名人性的公园,且看重与自然风景尤其是水景的结合,无须考虑园主的生活方便与否,所以多分布在当时的城郊一带。由成都民居与园林的关系,可知在建筑和布局上园林受民居的影响比较深远。说到底,园林只是为园居者全部生活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自然环境条件,离开了园居者的生活,它不过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外壳。
3.3 民间的游赏风俗
唐宋两朝由于成都经济的发展,使得游乐渐成气候,后来更成习俗,加上地方行政长官的倡导,以浣花溪、大慈寺为代表的一些园林成为了新兴的商业区及游玩区。由于民众喜好游乐,加之成都园林的历史名人纪念性意义较强,相关的民俗活动众多,如都江堰的放水节、人日游草堂、踏青节的游江等,因此园林作为官民同乐的主要场地,在风格布局上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开放度,在景观的设置上也尽量以自然景色为主,所以成都园林的地势和园内的景点设计使得园林对周围的环境呈开放性和半开放性,如在桂湖的古城墙上以及古城墙上所建的观稼亭上可以登高一望川西平原的田畴风烟;杜甫草堂前的浣花溪就是行船、捕鱼、耕作的一派田园野渡风光。总的来说,成都民众的休闲娱乐喜好一直推动着城市园林的建设和发展。
4 结 论
成都作为蜀文化的代表城市,其城市民俗深刻地体现在城市园林中。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中,园林属于政府或者私人而不是大多数民众所有,但是园林的规划和建造却离不开园林所在城市民俗文化的特性,它对园林的风格特色、布局和景观设置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成都传统民风民俗对其城市园林文化影响的研究,可以看到成都的城市园林在总体的风格特色、意境的塑造、整体和局部的布局、景观的设置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成都传统民俗的深刻影响;而传统的城市民俗又因为园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得到了体现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金柏苓.理解园林文化[J].中国园林,2003,(04):51.
[2]沈福煦.风景园林徜徉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128.
[3]刘天华.华夏园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0.
[4]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427-439.
[5]常璩.《华阳国志》卷3《蜀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6]张步天.中国历史文化地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57.
[7]袁镜身.成都建筑、园林的特色[J].建筑与建设,2000(10):39-40.
[8]费著.《岁华纪丽谱》,《蜀中广记》卷5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