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课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地理教学课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范文1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教学改革 新课程 素质教育

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首先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于学生来讲,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相关地理知识。教师负责梳理、总结知识结构,然后提出新问题。教师应该冷静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当学生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首先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找到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能简单把正确答案交给学生完事。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时间,积极参与到师生的共同讨论研究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指导正确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具体、特殊情况,关心学生,这既是一个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落实地理新课标所必需的,对那些其他科目学习成绩优秀而地理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当做重点对象促进其地理能力的发展,带动全班学生努力学习地理,共同进步,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促进地理教学发展

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反复练习,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中地理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地理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意识,鼓励学生及时发现和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尽可能提高教学实效。为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积极影响,因而必须具有高尚品德,尤其应该注意以身立教、注重为人师表,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秉承以德育人的教育教学原则。以教研组为龙头,开展重要课例研讨,在学生之间收集教学信息,解决教学疑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体验成功,达到热爱地理知识的目的。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课堂生成,课堂上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欢乐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教学素材,利用多种媒体直观呈现地理教学素材,运用对比方式呈现区域地理教学素材。它与日常教学密切相关,加强了教师对知识的自我构建和教学能力培养,注重地理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着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观念具有重大意义。逐步提高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地理运用意识、观察和思维能力,培养浓厚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途径。教师要树立整体教育观念,注重学科间的配合,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实现以地理基础知识教学为前提,有效促进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要灵活而艺术,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与参与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基础整合教学资源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而有力的部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把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探究意识结合起来,则对强化地理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但这需要一种很强大的文化精神动力支撑。在兴趣支配下实施教学资源整合,学生和老师就拥有了战胜苦难的优势,能够减轻学习负担,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完成学业,全神贯注地学习,把学习地理知识当成一种享受,而非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苦学。有了学习兴趣的支持,学生和老师共同研究探讨生产生活过程中一切地理现象的奥秘。实施教学资源整合,科学创设恰当的文化情境,把地理教学引入一种科学探究性教学实践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讨研究性学习主体,教师只是教学重点的指导者,是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探索地理知识的组织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改革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式,通过对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及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学习兴趣是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全体师生共同面对的一种能够开发无限潜力的因素,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把它运用于地理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结合社会问题,进一步探究贯穿于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地理问题,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实施教学方法组合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常常把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机械地割裂开来,互不联系,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实施动态演示功能,以其灵活、生动、形象的图形和动画表现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发挥对实物强大的模拟功能,增进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无法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化了解,从而使地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化难为易,更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地理教学中的各种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有效强化地理教学效果。教师应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播放地理、人文、科技领域中各种各样的知识,帮助学生解答教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地理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可以针对相关课程内容及教学重点,设计多媒体课件,辅助地理教学,使教学任务能够顺利且有效完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能力。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地理教师可以随时选取不同地域的视频进行演示,这样既可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又有利于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现代多媒体教学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是以提高素质教育为前提,以优化教学环境为基本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为目的,逐步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强化地理教学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

五、结语

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新课程教学的发展,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利用现代多媒体动态化演示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识记功能,把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起来,构成整体教学方案,提高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范文2

地理学科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博,传统的课堂教学呆板枯燥,加上课时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在课堂上解决所有学生的困惑和质疑,极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博客具有超链接功能,同时可以发表各种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多角度增加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培养学习热情。博主可以建立各种学习板块和主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讨论交流。学生在博客空间中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地理见解,展现个人的地理素养,增加了创造性和趣味性。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加深理性认识。从地理现象的引入到本质的探讨,层层深入,配以文字、图片、音频材料,在交流的基础上增加感性认识。

二、师生共交流,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博客是以思想共享为主旨,学习者借助网络平台,克服时空限制,达到思想交流,共同进步的目的。任课教师,尤其是被视为小学科的地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有限,交流的内容仅限于固定的高考知识,缺乏情意上的互动,并不能完成地理学科情意培养目标。博客的出现为师生提供一种轻松的网络氛围,开放和个性的平台更利于师生间和生生间除地理知识外地理情意的交流和探讨。拥有不同身份的博客群体间的交流效果是不同的。

如教师通过撰写博客的形式最新或阶段性的教育心得,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思想,形成个人“移动”的教育日志,也可以发表个人生活感悟等内容,形式多样,主题不限。督促自己不断地进行教育反思并及时记录下来,形成宝贵的教育资源,发挥博客的教育研究工具价值。不同教育工作者的博客群在遵循开放、参与和创造的博客宗旨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讨论参与、思维创造的过程。师生间的博客群是进行师生和生生课外互动的主要场所,教师利用博客作为交流协作的平台,学习任务和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则可以指导学生的主体交流活动,收藏和不断更新相关网络资源,发表主题教学日志,观察学生成员日志,解答学生日志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写作学习并进行评价。

三、因材施教,实现分层教学

博客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学生博客、教师博客或者师生群体博客等形式。地理学科涵盖面广,知识点散,在师生群体博客可以设置不同专题版块,如“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区域地理”、“城市规划”、“自然灾害”等,将知识点归类,利于理清思路,分类学习。还可以设置不同的兴趣版块,如“美图展示”、“生活中的地理”、“地理小游戏”等兴趣版块,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娱乐放松的同时掌握地理知识和现象。高中阶段学生来自不同的初级中学,地理知识储备参差不齐。

通过设置不同的版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进行选择性学习。“相关地理网站链接”栏,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经典的优质地理网站,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了解最新地理学科动态。“我的地理视野”一栏可以用于展示学生平时生活中记录的与地理有关的图片,培养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地理现象的同时学生欣赏地理美的能力。学生在博客平台中可以自由、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地点,选择学习内容,展示个人学习心得。可以自由交流和合作学习,博客教学解决了学模式中学生存在的个别差异而无法因材施教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分层教学。

四、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范文3

高中地理 贴近生活 探究能力 实践能力

一、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现状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让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法是一种良好的措施。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话极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

[情景1]:.我在上《月相》这一节课的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可是你们是否注意到,月面的圆的一面朝向的方向,出现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在时间上有什么不同呢?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注意过这样的情形,感到很迷惑,都瞪大眼睛,好象正在等待老师给出答案。

这时候,我及时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每天记录早、晚自修时的月亮,月面圆的一面的朝向、所看到它在天空中的方位,然后通过这些数据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可以几个人合作。然后试着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通过实践的观察,发现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即“上上西西,下下东东”也就是农历上半个月的月球上半夜可见,在西边天空,月面朝西,农历下半个月的月球下半夜可见,在东边的天空,月面朝东。然后再搜集一些古人描写月亮的诗词,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请学生根据诗词所描述的情景,判断诗人当时是在农历什么时候描写的,推断大概的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把问题回答出来。

[反思]:如果老师没有创设情景,没有让学生进行记录月相变化的实践,直接由老师来讲述的话,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真正掌握月相变化的知识。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再经过自己的探究,找出了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个收获比单纯的老师讲解要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也更有助于记忆。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曾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我在这儿提到的是教师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实际上,在探究教学中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

[启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

其实,不论是学还是教,都应注重探究。学生自我发现知识并独立地掌握知识,正是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三、让研究性学习贴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要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呢?

[情景2]:.有几位学生选择了《玉苍山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这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他们对如何开展研究感到很棘手,不知道该怎样制定方案。他们找到我,想让我提些建议。我经过思考后,向他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对玉苍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准备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前景又是想根据什么数据分析的?最后课题报告的呈现形式是什么呢?学生根据这几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后,终于制定出了研究方案。(见附录)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范文4

一、教师应深入挖掘地理教材

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了较丰富的教育内容,正在试用的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契机,完成环境教育的渗透。例如:在学习陆地资源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我国资源现状,以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另外,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把每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公报"引入课堂,运用"公报"中的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行动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这种渗透式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且接受了环境教育,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了解了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其养成习惯,自然而然的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平时的教学过程抓起。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做法:

1、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区域性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养成区域性思维。比如我在讲“中图版”的《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的时候,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地球各圈层的插图,把图上的信息逐一 找出,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各圈层的文字介绍,两相对比,学生对各圈层的特点、所处的位置就认识得比较深刻了。然后我再布置学生完成画图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同一 幅图上把各个圈层都表示出来。这时学生会比较完整地画出地球的圈层图,而之后只要提起地球的各个圈层,学生脑海里就会很快浮现出完整的画面,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2、养成收集、整理地理笔记和资料的习惯——培养综合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零乱。

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的形式,督促学生课后整理、补充笔记,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从中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把书由“厚”读“薄”的同时,还可以在分析问题时知识明确、综合、清晰。此外,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静止的,都有它存在的环境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因此,要让学生养成整理资料的习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例如在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时,通过整理,将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相关的知识拉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块,它将帮助学生对风形成一个综合的认识,进而能解决与风有关的各类问题。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注意新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许多新内容教师没有接触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变相地加重了负担。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程多,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一节课很难讲完,往往按设计把试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在这种形式下,作为一线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

四、结合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

在学生的观念中地理是一门抽象的、枯燥的、难懂的又没有什么用的学科。但事实上,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的科学,是一门与社会现实关联性很强的学科。一切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乡土地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政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就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比如讲“气象灾害”一节时,我们可用江南丘陵地区在6—7月的梅雨天气或者是7—10月浙东沿海的某一台风为例,讲述暴雨与洪涝灾害;又以江南丘陵地区在7—9月的伏旱和某一年冬季该地区柑桔的冻害为例,来讲述干旱与寒潮灾害。所有这些鲜活的乡土地理,都可让学生感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与我们的现实生产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没有理由不学好地理。

总的来说,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搜集相关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丰富相关知识点,发动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和搜集相关材料。

参考文献:

[1]吴传武《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范文5

教者:时常武   毛丽菊 

日期:2006年2月13日

课程安排:

 

周   次章     节课时

第一周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2

第二周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2

第三周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问题研究2

第四周第二章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化2

第五周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2

第六周第三节 城市化       问题研究2

第七周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2

第八周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

第九周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

第十周复习第一章到第三章内容2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五一假期 

第十三周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2

第十四周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问题研究2

第十五周第五章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2

第十六周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问题研究2

第十七周第六章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

第十八周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问题研究2

第十九周期终复习2

第二十周期终考试 

 

 

 

实施过程: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一、教学目的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差异

2、人口迁移的形式和原因

3、人口的发展如何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三、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农民工现状

2、分析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3、探讨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一、教学目的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3、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4、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城市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内部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3、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

4、城市化所要经历的过程及每个过程的特点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市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人们选择不同住房位置的情况

2、分析人们选择住房位置的主要因素

3、提出你选择住房位置的基本思路,选择恰当位置的住房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的: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3、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的特点

4、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的特点

三、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是什么样

1、分析资料,了解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理念。收集当地的气温、降水、日照等基本数据,了解适宜在当地生长的农作物品种

2、为家乡的农业园区选择适宜的农业种类

3、根据所给的地图,描述出农业示范区的蓝图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的:

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举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工业的区位因素

2、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3、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

三、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焦作市概况

2、分析焦作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潜在的优势

3、探讨对策,寻求解决焦作市城市转型的途径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的: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北京及其他城市的自行车现状

2、分析北京市交通拥堵是否与自行车有关

3、发表意见,探究北京自行车的发展方向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空间分布特点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范文6

[关键词]微课 高中地理 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120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已将教学模式引入崭新的时代,各种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高效教育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教育逐渐进入一个“移动学习碎片化”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依靠电子工具进入教育页面学习。地理在中学阶段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尽管近年来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遵循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特点及原则,创设有利环境和情境。结合现阶段我国教学和学生的听课反映,高中地理教学依旧存在不足,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去推动进步。微课可以把高中地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

一、 微课的定义

微课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在国内最早是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提出的。然而对于微课的定义,不同的人理解的含义不同,焦建利在《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一文中提到关于微课的定义: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二、 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应用的表现

微课作为“互联网+”下的新型教育模式,以其移动化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各个学科的发展,以下从两个方面来指出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应用的表现。

1.高中地理对微课的需求性大

长期以来的地理教学,主要以教材、教师、课堂为教学中心,教学时间空间极为有限,而且地理本身对学生来说是较为抽象的学科。基于网络视频环境下的微课学习,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要,有选择地自主学习,弥补自身知识的欠缺。教师也可根据上课的内容和进度,利用短小精悍的视频,有选择地为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进行授学,如《地球的板块运动》,以便使内容变得形象有趣。

2.高中地理对微课的具体应用

(1)用于课前自主导学。著名传播学者沃纳・J.赛德林和小詹姆・W.卡德的传播理论认为,在课堂中运用视频资源进行教学可以突出听觉和视觉在传播中的地位。因此,教学过程中运用微课视频导学比传统纸质导学效果更好,给学生更好的视觉冲击,“煨”出课堂新滋味。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的进度提前制作好微课视频和PPT,也可以去了解其他院校的视频。学生可通过微课视频和PPT了解学习任务,借助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索,从而建立新的认识结构。

(2) 用于课后补差和巩固。各个学生特性不同,使教学效果存在差异,而微课的开发和应用则有利于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高中学习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可借助微课视频,通过多次观看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同时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再巩固和提升,这有助于缩小学生个体差异,而教师也可利用微课进行分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三、 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应用的思考

1.微课应用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更高

随着微课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微课视频良莠不齐,有些存在技术问题,有些内容空洞乏味,有些存在知识性遗漏。针对微课所存在的问题,需要高中地理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熟悉制作各种微课的软件,实际上有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并未能熟练运用PPT、office等软件。由于微课带给学生只是视觉上的感受,很多时候微课上单调的内容不能够灵活地展现课本上的内容,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带领学生去了解,如讲述关于工业的影响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入工业区调查。微课只是教学辅助工具上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师仍旧在教学当中承担主要角色。

2.微课应用要求学生注重学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