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范文1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业;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062.5 文献标识码:A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生活和谐、农村和谐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着力解决的问题。电子商务因其在经济领域里的深刻影响,显现其新生产力的本质,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和农村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目前农业发展中存在不和谐因素
农业作为特殊产业类型,目前我国农业多采取分散化、小规模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产业化水平低,尤其是与市场对接比较困难,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非常突出。
有人把“三农”问题概况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农业危险表现在农民种植和销售经济作物,而缺乏对其销售的预测能力,更是难以做到按需生产,这种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和谐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往往落入空话。2007年鲁西南地区的大蒜产业的“滑铁卢”,其主要原因是供求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失衡。另外,在传统商务模式下,农产品季节性和不易储存性的特点给商务运作带来很大的风险。尤其在产品保险,运输处理上凸显其困难,而农产品的流通环节过多,交易成本过高,标准化程度比较低,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谐发展的“软肋”,阻碍了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二、电子商务在促进农业和谐发展中应起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高新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在提升农业的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扩大市场销售范围,减少生产销售风险等方面的具有不容忽视的优势与潜力。
首先,可以部分解决“农业真危险”的问题。农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产业化,使得农业生产安排以市场为导向,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使农产品供需双方及时沟通生产者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合理组织生产,以避免因产量和价格的巨大波动带来的效益不稳定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其次,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简化流通环节,提高农业效益。电子商务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拓展传统交易方式.根据市场供求信息适时调整原材料采购、生产与销售行为。支持多种业务模式如虚拟交易市场、农产品直销、招标等。提供交易撮合、库存和查询、数字签名、网上支付等,从而大大地缩短了供应链提高了交易效率和质量。
最后,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降低交易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农产品虚拟市场可以实现网络营销、网上谈判和网上支付。进而保证了各地农产品销路畅通、供销协调。交易透明化可提高产品和价格信息的可比性,从而降低了存在传统商务中的交易信息不对称程度。
三、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针对目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性建议。
(1)创建适合农业发展的电子商务模式。农业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我国农村市场,农产品加工市场和流通市场,甚至国际农产品市场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大致有三种商务模式。一是信息联盟服务商模式,建立农业网站信息服务联盟,构建农业领域综合信息平台,联合各区域、各部门的涉农网站,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利益均沾、共同盈利;二是农民信息商务模式,包括短信商务、农业经纪人商务、会员商务模式等;三是企业信息商务模式,在市场环境中,我国农业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对市场信息的需求比较强烈,并且对有价值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
(2)政府主导扶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两大要素:其一是基础设施,其二是市场。在基础设施的投入与电子商务市场的完善方面,政府无疑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着力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的接入问题。目前政府主导,多方推动,对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实施了重点扶持,为农村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如2007年6月份启动的乡镇信息化普及“乡乡有网站”公益工程已得到地方政府的热烈反响。
(3)培养新一代“网农”。农民的素质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农村网吧建设、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有步骤、分阶段,踏踏实实地提高农民的农业知识水平。涉农网站上宜多采用通俗易懂的信息,吸引更多农民“网农”突破电子商务网站客户资源的瓶颈。
(4)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打造新型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对农产品的产供销各环节提供数字化的交易、拍卖、支付、配送等服务,在适当的时候建立若干农产品物流中心,增加对农产品储藏加工和信息开发利用的能力。
(5)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规范交易行为,增强契约意识。借助网络和其他电子化方式,对农民进行远程教育,包括交易规范,交易流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利用农村基层组织的力量,对农民进行商务培训,普及对商务的基本知识,提高自律能力。
受益于中国经济良好的发展形势和政府对农村互联网发展的重点扶持,农村互联网建设已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8年3月28日,CNNIC的《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中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网民数量为5262万人,年增长率高达127.7%,远远高于城镇网民38.2%的增长率。更多的农民和农产品企业借助农业电子商务这一全新的商务活动模式,实现实现了快速可靠的网络化商务信息交流和业务交易,从而克服传统商务模式下给农业经济带来的不和谐问题,减轻目前困扰中国的“三农”问题,为新农村建设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顾爽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潍坊商业学校
张雪芬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范文2
一、农情信息体系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工作开展现状
1.农业综合信息。由县农委办公室负责,设兼职信息员1名,电脑1台,打字机1台。采集方式采取电话访问、现场调查和材料送阅。
2.开展“三情”监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粮油站负责小麦、玉米苗情监测。抽派1名农技人员兼职负责,按照省农委苗情监测方案要求,开展了苗情监测工作。2011年在整个小麦生育期中,共监测45次,其中定期监测13次,应急监测32次;小麦灌浆速度定期监测9期,应急监测13期。在玉米生育期,共监测15次,灌浆速率监测5期,并进行分析,提出指导意见,形成监测报告20期。通过苗情监测信息平台上报省农委。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负责土壤墒情监测。每15天监测1次,干旱季节增加监测次数,常年监测30次,监测结果上报县、市、省农技推广单位。县植保站负责病虫情监测。2011年编发病虫情报21期,“植保信息”5期,全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病虫发生周报表上报、县、市农技中心和省植保总站。
3.实施项目。县农技推广中心从2009年开始承担了长江中下游小麦苗情数字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关键技术,实施年限2009-2013年,本课题是“小麦苗情数字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关键技术”项目的一个课题,将针对长江下游冬麦种植区,在县建立代表的监控站点,开展小麦苗情关键数据的试验和调查。监测点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降雨量、风速、风向等气象因子及摄像头,及时记录苗情、、灾情的发生、危害程度,以及目前还不能完全依赖自动监控系统获取的一些重要数据信息。通过小麦苗情远程监控操作技术工作平台,进行小麦从种到收生产全过程的苗情监控与田管指导。
4.参加农业部重点市县农情咨询组。农业部在全国聘请21个产粮大市、大县的农业主管部门分管负责人为农情咨询组成员,在春耕备耕、“三夏”、秋收及秋冬种等关键农时季节,咨询组成员根据当地农时农事,主动通过邮件、短信、电话等形式向司领导、农情信息处和秘书处提供相关信息。内容包括农作物种植意向、农资供求、农事进度、苗情长势、产量预测、政策措施落实、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等生产动态,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灾害性天气、灾情动态、农资价格等新情况新问题。咨询组制定考核办法,每年开展几次集体活动,交流总结农情信息开展情况,安排下步工作,效果很好。
(二)存在问题
1.机构不健全,没有成立专门的信息机构,没有专职信息人员。2.缺少专门工作经费,仪器设备不够齐全。
3.主动性、时效性不够,信息意识不强。
二、农情信息体系发展的思路、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
1.思路。建立健全农情信息体系,推进农情信息工作的现代化、自动化。
2.目标。充分发挥农情信息的快速信息反馈和咨询作用,以加强调查研究水平为主要目标,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反映种植业生产和农村实际情况为主要任务,及时开展农情及农业生产形势评估,为农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服务,以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的稳定发展。
3.原则。立足本地生产实际,深入调查、主动提供、迅速上报、详实分析。
4.内容。(1)在春耕春管、三夏(夏收、夏种、夏管)、三秋(冬种)等关键农时季节,围绕种植意向、农作物长势、农产品产量、农资和用工供求及价格、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三农”热点及敏感问题等情况,开展跟踪调查,及时研判并反映相关信息,提出技术措施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当好参谋。(2)结构调整情况。主要粮食作物农民种植意向,加强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反映种植结构调整趋势。(3)农业灾情调度。关注灾害性天气变化,及时调查、反映灾害及其影响情况,提出灾后恢复农业生产的意见建议。
三、进一步推进农情信息体系建设的意见建议
1.建立专门的农情信息机构,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设置农情信息科室,配备2-3名农情信息员和必要的仪器设备,专门从事农情信息的采集、分析和传递。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范文3
Abstract: By building a model of DEA which describes input and output,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 of reliable data, the author trys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Hu'na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t this stage comprehensively.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is paper will describe the problems of Hu'nan agriculture and provide helpful advice to result them.
关键词:湖南农业;DEA方法;投入与产出;生产效益
Key words: Hu'nan agriculture;DEA model;input and output;product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007-03
0引言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如何加快农农业的发展,按照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生产结构的思路实现现代化农业是湖南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增强竞争力的关键一环。要实现农业实质性发展,就必须整体分析湖南农业的生产效益,实现投入产出最优化。最大限度节省投入资源,最大限度增加产出成品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最终途径。农业生产效益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元化,多目标复杂的庞大大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单位很多,而且难以采用统一的度量单位以衡量其大小。综合考察这些特点,就目前的效益评估和实践中应用的多目标决策方法中,DEA(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较为适用,得出的数据和结果也较为有效可信。
1DEA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模型
1.1 DEA方法简述DEA(数据包络分析)是运筹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在相对效率概念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效率评价方法。DEA方法的主要思想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决策单元(记为DMU)做出评价。它以决策单元各输入输出的权重为变量,从最有利于决策单元的角度进行评价,从而避免了确定各指标,使用DEA方法不必确定输入输出关系的显式表达式,因此DEA方法排除了很多主观因素,不仅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还可以避免误差,利用DEA方法可以考察湖南农业发展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对每个决策单元进行优化以测定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时,得出的相对效率为最大值,权重也最优,而且利用“投影原理”对于非有效单元,不仅能指出指标的调整方向,还能给出调整量,并进行纵向的时间比较和横向的区域比较。所以,DEA方法可以为湖南农业发展提供理性和量化的决策方法和思路。
1.2 DEA模型x本文应用DEA 中的C2R 模型分析问题,模型如下[1]:minθ-εs+s,
λjxij+s-θx=0,
λjyij-s=y,
λj0,j=1,2,…,n,
s0,s0
其中n 称决策单元DMU,评价指标体系由m 个投入和t个产出指标组成,他们分别表示:“消耗的资源”和“工作的成效”。设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类型投入的投入量,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种类型产出的产出量,vi为对第i 种类型投入的一种度量(或称权),ur为对第r种类型产出的一种度量,S与S分别为松弛变量,ε为一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在计算时可取(ε=10-6)。λj,S,S,θ为待估计参量。
1.3 DEA模型的含义
1.3.1 通常当θ*=1并且S=S=0时,称DMU DEA有效,其形成的有效前沿面为规模收益不变,且DMU为规模且技术有效;
1.3.2 若θ*
2实例求证研究
2.1 选取指标指标的选取是DEA方法分析与应用中最关键的一环,因为评价结果直接依赖于输入/输出指标的选择。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目的性、全面性、代表性、多样性及精简性五个原则,我们评价湖南农业1999年~2008年10个年度的生产效益,将五个子系统划分成输入子系统与输出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选取关键的指标作为输入输出的指标:①土地投入。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投入,(在这里我们讨论的农业不包括林业、木业、副业和渔业,也即所谓的小农业范畴),本文选取的土地投入指标为农作物耕种面积;②资金投入。反映了湖南省政府为促进湖南农业发展所作的资金投入,包括财政支出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③劳动力投入。选取全省农业从业人数为指标,以从量上度量投入的有效性并找到无效的原因,例如是单纯的量的问题,还是结构问题等等;④总产值。经济效益指标反映了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状况,本文选取每年的农业总产值为经济子系统的主要指标,反映农业产出情况,将此项指标作为输出指标;⑤农民纯收入。收入可以从相当程度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口的生活状况,进而可以看出整个农业的发展态势,也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我们选取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作为输出指标。
因此,在DEA模型中,我们确定模型的输入与输出变量,输入变量:土地投入(x1)、资金投入(x2)、劳动力投入(x3);输出变量:经济效益(y1)、农业从业人口可支配(y2);则DMU=10,分别是1999~2008 年;r=3,s=2;具体的投入产出数据如表1。
2.2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根据DEA方法模型,我们对决策单元1999年的投入与产出模型可得如下方程(利用含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ε的C2R模型):
min[θ-10(s+s+s+s+s)]802.77λ+800.21λ+793.17λ+777.92λ+773.12λ+818.87λ+833.64λ+853.19λ+853.64λ+793.95λ+s-802.77θ=0300.10λ+324.57λ+357.82λ+400.28λ+391.21λ+363.16λ+431.91λ+541.40λ+671.30λ+830.46λ+s-300.10θ=02026.1λ+2021.0λ+2078.4λ+2034.0λ+1961.9λ+1885.1λ+1846.9λ+1790.5λ+1743.6λ+1720.4λ+s-2026.1θ=0624.70λ+633.80λ+665.70λ+666.70λ+671.70λ+874.0λ+947.7λ+1023.5λ+1243.2λ+1446.9λ-s=624.702147.2λ+2197.2λ+2299.5λ+2397.9λ+2532.9λ+2837.8λ+3117.7λ+3389.8λ+3904.2λ+4512.46λ-s=2147.2λ0,j=1,2,…,10s,s,s,s,s0
其他年份的方程可以省略,只需要进行相应的替换,利用Matlab软件,得到如下结果(表2)。
2.3 模型结果分析从表3 的评价结果我们可以对湖南农业近10 年来发展的投入产出状况进行分析:1999、2003、2007、2008年评价结果为DEA有效,即投入与产出达到了最优的状态,其技术和规模效益都有效。同时反映了湖南农业近10年的发展中有4年的投入与产出有效性都达到了最优,说明其发展已经充分注意到了整个系统的协调,设法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率。
对表3中非DEA有效的年份通过分析得:所有的非DEA有效的单元均为技术无效,说明各资源之间的组合没有达到最优,存在输入剩余或者输出亏空。从K的值我们可以分析有些年份的投入产出是规模效益递增的,有些规模效益递减。综合技术无效我们可以分析,规模效益递增的取得也大多是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但对技术的依赖性以及投入产出的效率依然不高。这与湖南农业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合。
3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湖南近10年来农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以及经过构建DEA投入与产出模型对其进行测算评价,我们可以看出湖南农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比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改进措施。
3.1 湖南实际用于耕种生产的土地投入不稳定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近10年来湖南用于投入农业生产的土地呈现增――减――增――减的循环怪圈,虽然农业产值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却是以增加其他资源的投入为代价的,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果耕地的保有面积能够逐年稳定下来并利用充分,相信每年的农业总产值会相应的增加,也可以减少其他资源的投入,减少浪费。有鉴于此,政府需统计出用于湖南农业生产的最优土地保有量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确定并长期保持,并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对农业用地进行保护,明确三大产业用地的合理比例和地域范围,达到稳定、和谐与共存的发展局面。
3.2 资金相对投入过大,绝对投入过少政府每年用于进行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但是反映到总产值上面则呈现边际递减的态势。虽然达到一定程度的投入会出现农业生产饱和的局面,但是现阶段这种局面还未出现,也就是说,用于农业的资金投入未达到最优化,也就是所谓的相对投入过大。而绝对投入过少则是指政府用于农业发展的支出相对于其他政府财政支出来说还是太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对于湖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这层意义更加深远。根据《湖南统计年鉴》上政府的财政支出这一项来说,用于农业的支出与其重要地位极为不相符,这是极为不正常的。就拿行政支出来说,其绝对数字就是用于农业支出的三倍上下,其不合常理处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加大政府对于农业的资金投入,减少农民自筹性生产支出,合理利用资金使其达到最优化配置是政府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资金的合理利用,促进湖南农业的产业化升级,实现生产结构优化,这些是与湖南的整体发展互为促进的。
3.3 劳动力投入过多对比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现状,湖南农业发展呈现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且尤为突出。具体来说就是有限的耕地限制了湖南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这还不算从事林业、木业、副业和渔业的人口),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劳动力投入过多,对比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来说,劳动力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亦远远落后。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转化,提高农业人口的知识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最大限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解放被束缚的农村劳动力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政府合理规划布局,循序渐进,淘汰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革新落后的农业生产观念,置换落后的农业生产机械。
3.4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战略目标。就目前湖南的情况来看,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三高一低”的现象,就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通过上述的DEA模型及其结果分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还有一些其它的数据可以佐证。比如湖南省农业的灌溉用水利润率只有46%,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只有4000万亩,农业用水占了全部用水的60%―70%,每立方米的耗水只能生产一公斤左右的粮食,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超过了两公斤,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再加上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浪费严重,利润率分别只有30%―40%。因此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当务之急就是要按照两型农业发展的要求,要抓紧建立三低一高,就是和三高一低相对应的。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两型农业体系,具体措施就是要大力实施撤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农业的面源污染治理,造林绿化等重点工程来加强农业的基础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经济效益提高,那么一种四位一体的综合效益,在这方面湖南的潜力有着巨大的空间。
注:文章数据整理自1999~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其中资金投入为政府财政投入与用于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二者之和.
参考文献:
[1]朱乔.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综述与展望[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4,3(4):1-9.
[2]郑照宁.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77-78.
[3]吴文江.数据包络分析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张青,张丽霖.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测度模型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10).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范文4
一、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水平
我们对应泰州市农委的要求,根据《农业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了细则完善,对本系统农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目标管理。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工作任务,按规定按要求组织实施,进行统一扎口规范、审查、核实、提供、公布本部门范围内的统计数字,确保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对上级各部门布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综合、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统计月报、定报、季报、年报等专项业务工作,都能做到全面、准确、及时、规范,保质保量,并按要求形成书面分析材料进行报送。将年度报表、相关资料及分析材料分别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地进行保管,做到有案可查,井井有条。我局的计划统计工作获得了泰州市农委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继续在四市两区中处于先进行列。XX年、XX年被泰州农委表彰为系统计划统计工作先进集体。
二、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形势分析研究和职能工作情况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按照泰州市农委、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认真进行生产形势分析,为上级领导决策和指导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今年来主要是按季度开展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及时总结研究各阶段生产中的情况和问题,提出建议,形成专门材料上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部门,并在上级各有关部门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情况调研总结等会议上进行了交流。按照泰州市农委及市政府和局领导的要求,组织开展了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现代农业发展及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等五次专项农业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了专门材料、报表等进行了报送。
为了确保系统全年各项职能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将上级各部门对局和局对各单位、乡镇的考核任务专门拟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明确。全年分三次对系统各项职能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并报局各位领导参考。
另外,结合职能工作的开展,还进行了系统农业招商引资、乡镇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调查分析,累计全年共组织进行农业生产调查十四次,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农业调查等任务指标。
三、认真做好规划、计划、政策意见制定等项工作
一是组织进行了XX年农业重点工作目标的调研,制订了《XX年泰兴市农业重点工作及考核办法》,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为促进系统职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是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要求,我们组织全系统各单位及相关专门人员对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国家、省、市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完成了泰兴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是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和办公室一起研究制定了XX年农业系统目标管理百分考核工作意见。根据省委[XX]2号文件精神,配合农工办完善了我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政策性意见。
客观分析全年的工作,虽然做了一点琐碎的事情,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XX年,我们将继续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室职能的履行和发挥,按照“编制计划,切实可行;提供信息,准确可靠;农情调研,经常深入;事务管理,系统规范;为农服务,热情周到”的工作要求及服务承诺,从严要求,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加强学习,开拓创新,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改进和提高。
一是多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切实提高农业调查与研究的广度和结合度,努力做到吃透上情,熟悉下情,克服就数据、材料分析情况的现象,充分发挥本科室为农业生产指导和决策提供服务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统计工作的计划性、时效性,提高组织和协调水平,在系统内部积极开展业务学习、竞赛、评比等项活动,促进农业统计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范文5
一位权威经济专家曾有过这样的断言:如果一个产业连续三四年不能为从业者带来收入增加,这个产业就已经陷入衰落。
无论这个断言是否绝对,对于中国农业来说,各项农业指数的确已在萎缩之中。
其中有些是必然,比如中国农业占GDP比重的下降:2000年为15.9%,2001年为15.2%,2002年有专家估计15%,而"十五"期间,将进一步降至13%。在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增长率始终会低于GDP增长率。
但还有另一些引起忧虑的指标。比如农民收入增长从1997年起的连年下滑,1996年,农民收入增长曾达9%,1997年,这个数字骤减为4.6%,1998年4.3%,1999年3.8%,2000年2.1%;2001年,因粮价上升,回升为4.2%,2002年约可维持在这个水平。有专家指出,其中最可焦虑的是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纯收入的剧减,1998年至2001年4年累计人均已减少102元。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9亿农民无钱消费,一个消费弹性最大的阶层,却支撑不起国家拉动内需的需求。1993年农村市场消费占全社会份额42%,1995年40%,2001年37.4%,2002年1月~10月36.6%。有一笔总帐算得很清楚:2001年城镇居民用于基本食品开支总量比1996年减少5.6亿元。
所以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前20年建设成全面小康的中国,必须重视两点: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
几十年来,由于基础薄弱,也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农村和农民为中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勒紧裤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果说,这是中国特殊发展时期的特殊需要的话,那么,一个明显不合理的事实是,对农民的税收近年不断增加。对此惟一的解释是:今天,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有足够能力支持农村时,却仍在不断向农村索取。
曾经有人指出,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仍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国家之一;从1990年到2000年,除了提留统筹和各项社会负担外,国家从农业征收各税总额由87.9亿元迅速增加至465.3亿元,增长4.3倍。有学者曾经做过统计,发现这样一组让人备觉尴尬的数字: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税赋37元;而中国农民人均税额146元。难道真是"马太效应"在起作用,有者愈有,无者愈无?
国家计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马晓河最近在研究报告《今后两年三农政策的选择》中提出:"从国家税收结构分析,农业各税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极低,而且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该比重还在迅速下降。例如,从1995年至2000年,农业各税总额占全国税收总量比重由4.6%下降到3.7%。继续征收这部分税收意义不大,减免这部分税收对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也不会造成多大震动,但是对农业发展影响颇大。为此,可考虑从现在起,在全国首先取消农业特产税,对农民生产的所有农产品统一征收农业税。对于贫困地区、受灾严重地区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短期受冲击较大的粮、棉、油、糖等主产区,从2003年起连续3年免征农业税和牧业税,给农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此后,待条件成熟时,可在全国普遍实行免除农业税的政策。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由此导致上述地区财政产生的缺口,建议由中央和省级政府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来填补。"
中国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几乎为零,因此,马晓河指出:"面对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政府应该增加农业补贴水平,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
许多专家对农业补贴问题的共识是,增加补贴数量与调整补贴结构同等重要。马晓河提出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范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45―02
1引言
农业的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农业的稳定是立国之本,近年来,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所以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农村不能成为留守的农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等一些列若干意见的提出,预示着国家必定会对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建设,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农业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明显,地域性很强的特点,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无论是在规模还是效益上,都与世界现代农业有着很大的差距,农业现代化远未完成。
从市农业部门了解到,4年多来,我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5.5万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鉴证42宗,面积7034亩,使土地资源要素向“两区”集聚;自2011年以来,市级财政整合农业“两区”专项资金1.62亿元,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农业“两区”专项资金9.97亿元,同时积极引导工商、金融以及其他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去年以来实际到位资金67.37亿元。我市还深化发展“三位一体”的农村合作体系建设,截至7月底,全市累计发展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696家,创建各类农民合作联合组织62家,有4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资金互助。通过实施“生态强农”工程,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380个、绿色食品60个,并且凭借与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使我市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50%,现代园区比建成前增收24.2%。(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
2研究发现主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温州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发现温州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1)初中文化以上劳动力比例较低。通过调研发现温州的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普通话水平较差,对于农民培训的认识还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有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省农业从业人员509万人,初中以下文化的占了97%,大专文化以上的只有千分之一,农产品企业的当家人平均年龄48岁。温州市平原地区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山区欠发达地区则大量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技的载体素质较低,这也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再加上许多农民商品意识不强、信息不灵,又带来盲目生产等一系列问题。
(2)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浙江省2012年城乡统筹报告显示温州市城乡交通统筹水平的农村公路网密度和城乡客运一体化率,分别是1.85和1.98,占据全省前三水平,但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指标中的农村居民每百户(固定)互联网使用量和农村数字电视入户率两个指标,温州分别是1.52和4.17,处于中下水平,而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率温州市4.5,处于省内最低水平,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和村庄整治率等多项指标中,温州都处于较低水平这些指标也在侧面反映了我市农民环境意识淡薄,农村环境亟待整治。
(3)农业科技创新不够,休闲农业发展问题重重。温州市农业科技的源头创新和科技储备能量仍显不足,科技对生产的支撑力不够,由于农业研究周期长,研究效益滞后等原因,应用基础和超前计算研究和源头创新平台建设长期得不到重视,农业企业存在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研发人才缺乏,科研成果产业化程度低,缺少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制度,农业市场价值链不完善,国家配套支撑不到位,产学研结合不够等缺陷,温州地少人多,靠传统农业已不能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在发展过程中又存在如下问题:土地和建筑审批受限,安全没保证;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存在一定的盲目和无序性;管理部门缺位,卫生和安全较差;旅游项目可替代性高,没有竞争力。
3政策建议
(1)因地制宜,针对不适普通话的老农进行因材施,教深入组织农民培训,整合资源,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强化培训督查和绩效评估建设;加大投入,形成多元融资机制;完善机制,推动培训工作长效发展;多措并举,增强综合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