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专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园艺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园艺专业论文

园艺专业论文范文1

1.专业性。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发现人类疾病的种类逐步增多,这也使得医学的分类越来越细化,而这种细化使得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更加专业,从而也使得医学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呈现专业性强的特点。

2.长期性。继续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工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是一个长期认识、学习的过程,而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同样如此。新的疾病预防诊治、新的医疗器械的使用、新的医疗方法的运用……无一不使得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长期持续。

3.普及性。急诊室里要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况,患者的一次就医需要解决多个问题,一种疾病有着复杂多变的综合症……这些都促使着医院在进行继续教育时,要对全体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普及性的培训内容。

4.自主性。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式的继续教育网络,使得大量的继续教育工作足不出户就可在网络课堂中完成,这使得专业技术人员在继续教育时的自主性更强,可根据自己的时间、需求来灵活选择。

5.针对性。从非典到H5N7、埃博拉等一系列突发疾病疫情,都会促使政府、医院等开发一系列针对性强、极具实效性的继续教育课程,供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内科、外科、骨科、影像科等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继续教育课程需求,针对性的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由此而生。

二、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针对医务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有相关的政策支撑,医院内部也十分重视此项工作,人事部门也会把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与职称晋升、职务聘任、年度考核等挂钩,同时也有不少专门的社会机构开发承担相应工作,但不可否认,在继续教育的态度、师资、内容、目的、方法上还有不少问题。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未充分重视。有些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工作或者其他原因,有着虚假糊弄过关的心理,学习时走过场,听讲座就为签个名嘀个卡,网络学习时开着机就干其他事情或者找人代学的现象时而有之,更有甚之,通过花钱买学分来达到继续教育合格的目的。单位的考核评估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为这类不合理现象大开绿灯。

2.专业性培训师资力量不强,师资资源共享力度小。特别在一些基础力量薄弱的医疗机构里,由于一些固步自封的意识或者经费限制的原因等,认为自己也有高年资、高职称的专业人员,就觉得外请师资浪费资源。

3.继续教育对象分类不清,培训工作落后。有些单位在实际操作时,把新进人员和岗前培训归到一起,反而降低了培训效果;继续教育的内容不新,培训内容几年不变,不能及时更新;继续教育的方法不多,没有充分根据培训对象选择诸如集中培训、研讨、进修、自修、案例教学、特殊培养、对口培训等方式。同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新进人员培训不及时,培训对象、内容不到位、不及时,岗前培训走过场,流于形式,专业培训不扎实的现象。

4.片面重视专业科目学习,忽视了公需科目的学习。公需科目的设立,一般由政府人事部门指定专业机构承担,根据国情以及社会热点而设立,而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继续教育时,一般很注重专业科目的学习,公需科目则只在继续教育学分验证周期到来前或者要评聘职称了,才临时抱佛脚地去选择学习。

5.重要、特殊和关键岗位的个性化培训方式缺乏。个性化培养在医院的骨干科室、骨干人员、学科带头人的培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不少单位特别需要这些人员,但对这些人员的培育就放任自流,任其自力更生,有时甚至认为派这些人员外出进行专科性进修耽误了目前的工作,有的就急功近利认为真正需要了就引进一个现成的更省心省力。长此以往,结果就是增大了单位人力资源使用成本,自身内部培养力度薄弱,极易造成新的人才流失。

三、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1.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分专业、分层次开展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是已经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的更新,必将以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为核心,全面提升从业素质和从业道德。在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统一规划,按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层次有序展开。

2.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以拓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工作惠国惠民惠已,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务必要从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需求、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从医务专业人员的个人成长提升需求出发,将政府主导与单位自主相结合,个人履行义务与自觉自愿学习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专业继续教育机构、医院、医院从业专业技术人员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继续教育的全面普及性与利益最大化。

3.以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开阔眼界、启发思维为目的,创新培训形式,开发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培训课程。医院的继续教育工作系统是庞大的,无论是公需科目的设立还是专业科目的设立,都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促使专业技术人员更新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动态,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从业道德。培训科目的设立要分门别类、立足科技前沿,体现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可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三甲医院和有关培训机构的优势,制订、完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汇聚优势培训资源,向广大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继续教育服务。

4.以科学规范管理为标准,全面推行完善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医院人事部门应加强本院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证书、学习档案、网络管理等,连续完整记录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规范登记内容和要求,强化学分认证统计,加强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实行网络化和量化管理。并针对登记结果分析制定下一年度的继续教育计划、工作目标、评估考核等。

园艺专业论文范文2

1.现代远程教育形式是农业转移人口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环境基础终身学习作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和理念,已经从最初的理论形态转变到现在的实践形态。但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终身学习理念并没有广泛普及和被接受,这是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的重要思想障碍。要扫除这个思想障碍,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农村社区实施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和有效载体,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实用的、便捷的教育产品和信息。这样农民想学了,就能马上学,遇到问题了,能通过学习马上得到解决。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学习能够解决问题,推动致富,帮助自己提高融入城市生活的素质和能力,自然又会带着新的问题去学习,最终使他们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终身学习的理念就会扎根他们的思想中。这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能让广大农村地区农民便捷地学到他们需要的、实用的知识,满足众多农村人口的多样性、多元化学习需求,显然那种定时、定点、高门槛、长期连续进行的传统教育形式是无法达到的,而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其具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资源的多样化、学习的个性化,及其成本较低、辐射面广的独特优势,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各类人员随时随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能力,已被越来越多地人们认识和接受,将会为农业转移人口树立坚定的终身学习理念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企及的。

2.现代远程教育是构建农业转移人口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理想选择终身学习倡导的是终身教育的思想,提出的学习时间就是人一生的时间,贯穿于人生每个阶段,它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模式,没有年龄、地域、时间的限制,真正的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学习策略、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习目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石。现代远程教育独有的特征,是构建农业转移人口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理想选择。一方面,现代远程教育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多种媒体课程载体为手段,形成了受众社会化、共享教育资源、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可提供多维的实时与非实时学习支持服务等特点,不仅有利于农民开展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个性化学习,也有利于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和远程学习技能的提高,更好地适应各种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使现代远程教育成为农民终身学习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突破了传统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束缚的现代远程教育,融合了原本相互隔离、相互分割的各级各类传统教育资源,使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实现有效沟通,让广大农民群众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实现建立农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目标。

二、现代远程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终身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1.农业转移人口终身学习的个性化需求特征在现代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承担着生产、生活等家庭重负,学习时间有限。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肩负着家庭致富和子女教育的重任,农村妇女和老人也承担了繁重的家庭劳务,参加学习时间少,困难大。然而,面对科技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加快,学习知识与个人家庭致富、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地位、求得个人发展、融入城市生活,甚至是对子女教育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农民又容易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以追求科技进步带来的显著效益。现代新型农民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劳动、学习,再劳动再学习,不断交替的循环的。新型农民身上的多重角色压力,使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精力非常有限,因而追求实用性和个性化成为他们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农民学习的实用性表现为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学以致用的心情迫切,他们希望所学知识能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对自身社会角色的发展有实实在在的帮助,特别注重学用结合,希望所学知识,不仅具有新颖性,更要具有实用性;农民追求个性化学习,是因为他们要自行安排生产劳动时间,没有统一的作息制度,劳动场所分散,学习时间不易集中,所以农民希望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农民能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家庭实际情况和自身的需求选择学习方法,确定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自己空闲的时间安排学习,甚至于学习的效果,对自己是否有帮助,都可以由农民自己来评价。另外,农民希望开展个性化学习、学有所用的同时而不增加他们更多的学习费用和经济负担。

2.现代远程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终身学习的个性化需求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共享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使得新型农民可以随时随地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远程教育环境下运用优质的网上资源去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个人的素质,适应社会和职业的新挑战。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农业转移人口可以利用农闲或空闲时间安排学习,闲时多学,忙时少学或不学,使农民免除因脱产学习耽误生产、影响家庭收入的后顾之忧;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性,让新型农民在家就能看到(听到)优秀专家、学者的授课,享受到过去只有在学校才能获得的知识的好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多样性,不仅可以为新型农民提供所需的新知识、先进生产技术,还可提供其他市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引导新型农民就业和创业,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随着有支持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教与学的实时、非实时互动沟通的实现,新型农民在家也能跟专家、学者进行个性化沟通交流,实实在在地为农业转移人口学习知识、提高素养提供服务。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和特点能极大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能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任何想学的知识内容,随着远程教育不断发展,促使新型农民“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美好理想和愿景将变成现实。

三、现代远程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为开展农业转移人口远程教育培训奠定了基础

现代远程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使之可以走进村寨,零距离地接触农村居民,为开展农业转移人口远程教育培训提供了前提条件。随着国家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的“村村通工程”的推进,以及科技部开通的“中国星火计划网”,农业部开通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等工程的落实,我国农村信息网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完善,广大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网络状况大为改观,为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农村地区有充分有利的条件,大力发展以广播、电视、网络为载体的现代远程教育,将全国优秀的、适合农村居民的各种优质资源,输送到广大农村地区的村村寨寨,输送到农村居民身边,以便他们能随时随地接受文化教育和先进技术教育,开展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从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全面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四、现代远程教育为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质提高提供智力支持

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的束缚,融合了各类教育机构的优势,整合了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质提高提供了最有力、最全面的智力支持。人口学家指出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内容,文盲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是衡量其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开展教育培训,降低文盲率、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是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手段。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革新了传统教育,融合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是一种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教育形式。现代远程教育采取多向交互于一体的新颖有效方式,将最新的知识、技能、信息、理念及时地传到城镇化农村的各个角落,使农业转移人口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到知识时代日新月异的各种信息,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业转移人口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现代远程教育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自主化的学习模式,为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宽松的、自我导向性的学习培训,降低文盲率、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现代远程教育能有效地发挥用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的资源效能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有一半多的人口在农村,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会有众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工作、生活。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解决好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可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增强进城谋生能力和融入城市的生活,解决好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这个问题是最关键和核心的问题。“人”的户籍等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配套政策解决,而“人”的素质和能力问题,与农业转移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息息相关,需要加大教育培训来提高。我国目前还不是一个十分富裕的国家,国家财政无法包揽每位农业转移人口都能有更长时间在校接受传统教育的费用,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在一涨再涨的传统教育学费、培训费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国情,在对农村成人教育投入不多的情况下,如何用好有限的资源,开展教育面广、量大、教学基础薄弱的农业转移人口继续教育,提高他们对文化科技知识的需求,来大幅地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文化素养、政治、法律素养,塑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是我们开展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考虑的重要因素。而现代远程教育具备的辐射面很广、规模效益高、成本较低、课程资源丰富、信息量大、方便快捷、适合开展个性化学习等特点,具有可持续发展和高效益的经济功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用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的有限资源的效能,是解决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面临的资金、资源不足等困难的最有效途径。

园艺专业论文范文3

1 特勤人员体检与健康鉴定

大连疗养院的代表报告了1 000例飞行人员高血压调查分析,指出飞行人员作为特殊职业人群,精神经常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工作环境干扰影响,噪声、振动、高低气压、温度和吸烟、饮酒、热摄入量过高等职业环境特点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均是高血压病的诱发因素,应早期进行卫生学干预,改正不良习惯,减少、降低发病率。要求各类人员做好预防工作。临潼疗养院的代表对飞行员24 h血压变异性及其靶器官损害分析,采用24 h动态血压检测仪。对32例飞行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5例血压正常者进行24 h血压监测。正常血压呈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性,血压的变异性的机制目前尚不太清楚,其机制涉及以下几方面:①受脑力、体力活动的控制。②受交感神经系和迷走神经平衡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的影响。③受人体内体液、激素(AVP、ANP、RAAS、CGRP等)分泌节律的调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因上述调节机制中某一个或多个因素的异常,致使血压波动性异常。压力感受性反射机制对维护机体血压的相对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血压时常伴有压力反射功能降低,故血压变异性增大。国内外文献的报告,血压变异性的增大,尤其是收缩压变异性的增大是早期靶器官损害的表现之一,高血压病是现役飞行人员中停飞、停学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对飞行人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诊断、健康鉴定、延长飞行年限、保证飞行安全、治疗及评价预后有重要意义。杭州疗养院的代表对改进疗养院飞行人员健康鉴定工作的建议包括:做了正确把握飞行人员健康鉴定的权限;正确认识飞行人员健康鉴定的依据;严格执行飞行人员健康鉴定程序;正确进行“个别评定”;严肃签署飞行人员健康鉴定结论;建立正确的飞行人员医学鉴定思维模式。并针对近年来军队疗养院飞行人员健康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改进建议及明确权限和责任。桂林疗养院的代表重点介绍了艇员亚健康状态调查,对近二年来院保健疗养的艇员进行人、出院两次“特勤疗养员亚健康调查问卷”测评,选用其中最常见的10种主要表现列表进行比较。结果艇员亚健康人数及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力下降、疲倦、乏力、焦虑、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易激动等因子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过疗养期间综合疗养治疗症状较前明显缓解,艇员亚健康人数及发生率较前明显降低。提示艇员的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对艇员的亚健康防治,以提高艇员的健康水平。峨眉疗养院的代表介绍了他们对飞行人员心律失常发病特点及健康鉴定进行的回顾分析。指出飞行人员心律失常发病特点:高龄段飞行人员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较高;心电图异常大多表现单一;飞行员心率变化范围大;所有飞行人员心电图异常者均无明显的心血管病症状、体征。要求对首次出现的无症状飞行人员异常心电图情况需要进行临床检查,包括病史,体检及运动心电图研究,必要时做超声心动图及相关检查,以确定是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还是出现在基本健康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基础之上。对于原有心电图异常情况者,运动或负荷心电图对澄清或证实安静心电图这一类异常很有帮助,有许多变化,特别是T波的变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并观察以后的一系列心电图后才能评定其意义。

2 航空生理心理训练与体能训练

北戴河疗养院的代表介绍飞行员体质评价现状及改进措施。应建立飞行人员体质定量评价系统,规范飞行人员体质检查项目和评定标准,为提高飞行人员体质,提高其健康等级,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和营养处方。对于增强体质、提高飞行耐力、延长飞行年限,是非常必要的。经过筛选初步认定介绍以下10项检测评价指标:人体成分测定仪、台阶实验测定仪、反应时测定仪、坐位体前屈测定仪、10 m×4往返跑测定仪、握力测定仪、纵跳测定仪、身高体重测定仪、肺活量测定仪、旋转平衡测定仪。杭州疗养院的代表探讨PHP动作与L-1动作的抗荷效果,介绍采用YD-1地面加压供氧锻炼器,对保健疗养的64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分别进行PHP动作、L-1动作训练。利用肱动脉收缩压及心眼距,按公式计算出飞行员的抗荷耐力,并将两组的抗荷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采用PHP动作、L-I动作的两组飞行员的抗荷耐力均达到了9 G,并能维持10 s,PHP动作训练组的飞行员反映较L-1动作组完成得省力、轻松。为了提高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抗荷耐力,提高适应飞机高增长率、高载荷、高角加速度和高认知负荷的能力,主张飞行员采用PHP动作。

3 疾病矫治

临潼疗养院的代表介绍了他们采用矿泉浴加药物对飞行人员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因高脂血症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资料显示,飞行人员患高脂血症呈增高趋势,采用矿泉浴加药物联合治疗,起到加速药物吸收、转化、增强脂质代谢、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促进排泄的作用,比单纯药物降脂效果好。使治疗高脂血症,预防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朝有利方向发展。青岛第二疗养院的代表对海勤人员疾病谱变化趋势做了调查分析,在统计1 911名海勤人员中,运动系统疾病640人,发生率占33.49%。运动系统疾病包括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肩周炎、腰腿痛、外伤、坐骨神经痛等。另有资料显示,高脂血症、脂肪肝在海勤人员中呈上升趋势,前后10年相差、增长26.75%和12.31%。消化系统疾病近10年呈明显下降趋势。通过前10年组与后10年组疾病谱分析,除运动系统疾病仍占第1位外,前5位的顺序从第2位开始发生明显变化。高脂血症从前10年组的第8位上升到后10年组的第2位,脂肪肝从第10位上升到第3位,而消化性溃疡从前10年组的第3位下降到后10年组的第10位,慢性胃炎下降到第4位。因此,海勤人员疾病的防治重点应转移到预防运动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方面上来。海勤人员所处在的舰艇部队是担负海上对敌作战的主要力量,保障海勤人员的身体健康,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4 特勤人员医学心理研究

大连疗养院的代表着重介绍军事飞行员应对方式特点和自我和谐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测量的军事飞行员使用最多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其次选择的是求助、退避、合理化、幻想、自责,说明军事飞行员大多数采取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这就要求在对军事飞行员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多种因素,一方面从培养良好的自我和谐性入手,另一方面着重培养飞行员在各种应激事件下正确积极的态度,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评价,从而能够采用解决问题一求助的成熟型应对方式,提高军事飞行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杭州疗养院的代表分析潜艇远航中艇员的非健康心理状态,分别是烦躁状态、压抑状态、焦虑状态、恐惧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远航中的工作环境,远航中的生活环境。心理调节及疏导有限。采取的对策:积极有效开展心理卫生宣教和训练;完善远航期间文化活动设施和设备;物质准备充分合理。同时分别介绍飞行员家庭子女对婚姻质量贡献性研究;影响飞行员食欲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和军队跳伞运动员应对风格与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总之要提高特勤人员的心理健康应针对心理健康水平、个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社会交际等因素,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缓解由应激造成的心理紧张是非常重要的。

5 管理

园艺专业论文范文4

“丰”型特色人才培养理念下的课程设置

山东政法学院新闻学本科专业于2009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当年开始招生,在全国政法院校的新闻专业中属于开办相对比较晚的。不过,本专业自开设以来,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引领专业建设,结合当今社会对新闻人才质量层次的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确立了以“精专业、融法学、广学识、强实践、多面向”为核心内容的“丰”型特色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毕业的学生理论基础较扎实,具有一定的法学素养,知识面宽,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可在党政机关、司法机关、新闻媒体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记者、编辑、媒介经营管理、法治宣传、行政管理、秘书等相关工作。从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大多数都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工作,这对于一个地方性法学专业突出的政法院校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清晰,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扎实的新闻采编技能,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一定法学素养,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新闻”与“法律”相融通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专业人才。

山东政法学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学知识,掌握我国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世界和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具有以法学视角和基础理论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新闻专业法学概论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就新闻专业法学概论课程而言,山东政法学院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分量较重,但目前来看,这门课程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一)授课教师基本为纯法学专业出身,对新闻学了解有限,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老师多,其中不乏名师,对于法学概论这门课,讲起来有“牛刀杀鸡”之感。然而,作为一门主要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真正讲得有针对性、有效果,使学生有所收获,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这需要授课老师熟悉这些非法学专业,包括理论和实践。然而,这种要求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实现,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求法学老师再去专门花时间学习这些内容,实在不太现实。退一步讲,即使理论能补得上,实践问题也难以解决。因此,几年以来,学生普遍的反映是,老师讲的离自己的专业内容较远,缺乏针对性,往往什么都讲,但又感觉掌握不了真正的东西。

(二)指定教材偏重理论,内容艰涩,且缺乏专业针对性

山东政法学院针对非法学专业指定的法学概论教材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由谷春德和杨晓青主编的《法学概论》,目前使用的是修订第四版,2015年8月出版。应该说,这是目前国内法学概论教材中最新的一个版本,理论色彩较淡,体系较为清晰,行文简明扼要,学生接受起来难度相对不大。整体上说,是一本很不错的教材。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即使是这样一本高质量的教材,对于理论仍存在难以“简化”、“易化”的问题,处理方式更多还是停留在文字简略方面而非内容上的通俗化表述。在专业针对性方面,由于其通识化教育的定位,自然无法照顾到新闻专业学生的需求,加之课程时间有限,从近期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普遍感觉从中收获不大。

(三)教学大纲基本依据指定教材设定,过于机械,更缺乏专业指向性

山东政法学院非法学专业法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一直是由法学院老师制定,由于上面提到的原因,教学大纲基本成了指定教材的“简化版”。在课时分配上,各部分内容平均用力,这样虽然看起来比较均衡,但没有考虑到专业学生的需求,对于与学生专业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没有时间详细展开,而对于与专业没有太多关联的内容,则受限于大纲要求,难以大幅简略。可以说,目前的教学大纲系由于制定者不了解专业学生需求或无法把握这种需求而制定,在制定后又反过来限制了授课老师对于课程内容的灵活调整,确需做出适当调整。

(四)在法学教育应有的实践环节,法学概论课程基本缺失,学生没有直观感受“实践中的法”的机会,影响了教学效果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设定的全部是理论学时,没有设计实践学时,学生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法”,而对于同样重要的“实践中的法”则没有机会接触学习。从课时设计来看,48课时不是很多,但也应留出几个实践课时,至少应让学生有直观接触、观察实践的机会。目前这种完全偏重理论讲授的课程设计,影响到了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感受,他们现在具有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基本上还是“形而上”的。

(五)对于学生课程的评价,基本以最终的纸面考试为主,平时考察难以实施,也没有提供一个多样化的评价途径供学生选择

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专业将法学概论定位为专业必修课程,在学分设计以及考试方式上都十分重视。就目前的考试形式来看,虽然也设计了平时作业、随堂提问等考核评价机制,但由于缺乏更为细化的指标性依据,这些评价机制基本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期末的正式考试。这种考试统一设计试卷,统一考试时间,学生往往可以集中复习加以应对。然而,考过之后,再无印象。应该说,这种机制有合理性,但对于大学生来说,笔者认为是弊大于利。大学重在“开拓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僵化的考试指挥棒,难以达到这一目标,亟需调整。

调整完善新闻专业法学概论课程的初步设想

在讨论法学概论课程教改之前,有一个问题必须澄清,即如何处理好法学概论课程与新闻传播法课程的关系?

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专业在开设法学概论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新闻传播法课程,目前主要是新闻侵权内容。二者关系如何定位?如何协调?笔者认为,两门课一为基础,一为专门方向,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具体来说,在课程设计方面,法学概论需要系统讲授,新闻传播法可以采用专题方式讲授,不必拘泥于教材,以体现其发展的前沿性。可以说,法学概论是从整个法学高度来建构新闻专业学生的法学视野,而新闻传播法则从特定角度展示专业性、前沿性问题。

(一)优先选用跨法学和新闻学专业的复合型教师教授法学概论课程

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位的。对于一门课来说,授课老师是最为关键的。政法院校开设的新闻学专业,其设计的与法学结合的出发点就决定了其需要复合型教师,既要懂法律,又要懂新闻。鉴于法学专业的基础性、长线型学科特点,最好是法学专业出身,又专门学习过新闻的老师,如果还有媒体法律事务实践经验,则更佳。

应该说,上述这种复合型教师是比较稀缺的,但也绝非如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一个可行的选择,就是到开设新闻法等类似专业博士点的学校去寻找。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多年来一直设有传媒政策与法规方向的博士点,属于传播学的一个研究方向。当然,在选择时,笔者更建议再进一步审视其本科硕士专业背景,优先考虑法学专业出身的博士。

(二)组织力量,编写针对新闻专业学生的法学概论教材

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教材虽不像中小学阶段那样重要,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特别是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教材对于建构其理论体系,掌握基本概念、方法,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课堂教授时间有限,教材就成了学生学习、复习的一个重要帮助。

目前山东政法学院采用的《法学概论》教材,在体系上还是值得借鉴的,下一步编写教材,重在内容方面的调整。一是进一步简化、形象化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可以采用问答式行文方式,关注学生最关心、最有疑问的问题。二是在部门法方面,做出结构调整,突出新闻专业相关的内容。比如在宪法部分,应着重对言论自由展开论述,在民法部分,着重对新闻侵权进行表述,等等。三是适当增加中外比较的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新闻职业具有国际性,教材应对此有所反映。对于西方的一些观点、理论和实践,在批判的基础上予以比较分析,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重新调整教学大纲,原则是更为简略,更为灵活,提高其指导性,弱化其约束性

教学大纲首先不能成为教材的“简化版”,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教学大纲也不能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可能需要经常修订,大纲则应相对稳定。因此,这也就需要其更为简略和灵活,着重于基本知识点的把握,特别是与新闻学专业相关的知识点方面,应予特别强调,不能泛泛而论;在具体教学内容和时间进度方面,则应减少约束性规定,给授课老师更大的发挥空间。

(四)增加实践课时,给学生一个直面法律实务的窗口,提高教学效果

法律是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只有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法学概论课程是否有必要开设实践课时?这个问题在一般院校或许还可讨论,但对于政法院校来说,答案是肯定的。

一般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法院旁听、司法考试和法律实习(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等课程。考虑到新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法学概论课程整体课时有限,实践课时可以控制在10%的比例左右,以48课时来算,也就是四五个课时。这几个短短课时,可以考虑做如下安排:一是参观当地法院,与主审新闻侵权的法官座谈,旁听新闻侵权案件庭审过程;二是参观当地主流媒体,与其法务人员及外聘律师座谈,如已参观过媒体,也可邀请其法务人员或外聘律师到校座谈。

在专门的实践课时之外,在理论课时部分,授课老师还必须有意识地提高案例教学所占比重,要学会“讲故事”,通过通俗的故事揭示艰涩的法律原理,这实际上是一种更为可行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方式,同时也会吸引学生,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五)设计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己的才能

考核评价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挥棒,优化的原则,就是多样化,让学生可以选择。比如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纸面考试,也可以选择提交课程论文,或者提交实践调查报告。我们应鼓励学生采用更为主动的考核方式,自己动手,或查找资料,或深入实践,在其中锻炼自己的学习研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随堂提问方面,也可以多样化,一是提问重点知识掌握情况,二是在案例讨论中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在启发式教学时,看学生的互动情况。当然,这需要有一个制度安排,即要按照学生名单,在整个课程教学中逐一落实,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否则此项考核无从进行。也就是说,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必选项,而非可选项、加分项。毫无疑问,这增加了授课老师的工作量,也使学生产生了压力,但这也恰恰是提升教与学双重效果所必需的。

结语

笔者认为,可以引用华南师范大学张军老师的观点,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再审视一下整个法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张军老师认为,十多年来,随着法学教学方式改革和新的教学精神的提倡,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教改)已经不少,许多老师都在自己所担任的专业课程中进行了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但这些探索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第一,探索缺少系统性,有些仍处于随机的实验阶段,并没有形成一种连贯一致的明确的教学思路,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教学步骤,也未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向和所要达到的具体效果;第二,缺乏科学的检验方式,老师们的改革是否真正达到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是很不确定的,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改革缺乏科学的考察和检验方法;第三,由于改革本身是随机的,又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检验方法,致使即使是好的、真正有效的改革也不能形成一套可以加以推广的系统的教学思路,因而法学教学的改革始终停留在个别老师零打碎敲式的实验水平上,而不能全面有效地进入到整个法学的教学体系中,并形成一种总体的带有一定指导性的教学思路和方法。1

园艺专业论文范文5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4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的本科生52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在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知识3年或者4年,最后一年在临床实习中需撰写毕业论文的本科生;(2)被调查时正在从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3)愿意参与本项调查。其中男2人,女50人;年龄22-25(23.2±0.8)岁。专业:护理专业33人,占63.5%,其他专业19人,占36.5%。实习医院等级:三级医院42人,占80.1%,二级医院10人,占19.2%。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1.2.1通过参考有关文献及与本科生座谈资料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部分:①本科生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及实习医院。②学生所属院校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所做工作、实际效果与学生对学校的期盼。③实习医院对毕业生论文撰写的影响以及实习生对医院的期盼。④学生对撰写论文的认识以及实际撰写论文的能力。问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多选题2题,有专门标注。

 

1.2.2由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逐条讲解调查内容,让他们在充分理解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填写,填写完毕后调查者逐项检查,确认没有遗漏后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用Microsoft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与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得知,影响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2.1学校方面本次调查显示:①82.7%的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论文撰写方面的课程,但有63.5%的学生认为院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少。②在实用性方面,有65.4%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实际论文撰写的帮助不大,只是知道了论文的撰写格式。③只有7.7%的学生掌握了数据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希望学校做如下改进工作:①学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议提高教师授课技巧。如在学习统计学课程时,老师应侧重实际应用方面的讲解,教会学生不同的数据资料该用哪种相对应的统计方法?具体意义是什么?②在撰写论文实际需要的能力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论文选题的指导,以纠正在以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选题过大、查新不准、设计不够科学等问题[2]。③笔者建议学校安排学生参加论文撰写讲座和模拟演练。

 

2.2实习医院方面

 

2.2.1指导老师本次调查表2显示:①86.6%认为医院非常有必要为实习生提供论文指导老师。②80.8%表示需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这说明了医院提供论文指导老师对实习生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与某些文章的见解相一致[3]。

 

2.2.2实习科室的合理安排调查显示:①73.1%的学生认为进入临床实习初期即要求学生确定论文题目感到迷茫。②82.7%认为医院实习科室的安排对论文定题有影响。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学校纯理论性教育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差距所致,实习医院可以在统一安排科室轮转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接近论文选题那段时间,通过让实习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室进行2-4周的专科实习,配合临床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一步熟悉该专科,了解本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增加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兴趣,以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的方向。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举办的论文撰写相关讲座、论文汇报会和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等,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部分科研工作。

 

2.3学生个人方面调查显示:①只有26.9%对撰写论文感兴趣。②53.8%觉得撰写论文非常难,30.8%不知道论文的选题,觉得无从下手。③有40.4%的本科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统计分析。笔者建议:学生在大学三年级起可以梳理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科,着重了解和掌握该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便为最后一年临床实习毕业论文定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早期就应勤观察、勤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早日选好、选对论文题目;并充分利用实习医院现有的资源,例如临床指导老师、医院的图书馆等,要积极主动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得到老师的指导,使大家不再感到撰写论文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3小结

 

通过对52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学校、实习医院、学生个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实习医院、学校应该为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更多的帮助,如实习医院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专科实习2-4周来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个人应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提高与撰写论文有关的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

园艺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园艺;“3+4”;教学体系;人才培养

项目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H150412

中图分类号: S6-4;G64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61

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国内高等院校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及探索,“3+4”就是其中之一。中高职衔接“3+4”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是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多元化的实现途径,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的重要举措。“3”是指3 年中职的培养,“4”是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科培养4年。园艺专业是现代农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现代化园艺行业一线,掌握园艺学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备蔬菜、果树、观赏植物的栽培、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果蔬产品贮藏加工等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课题组对园艺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初步探索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3+4”分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完善“3+4”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明确本科院校、中职学校各自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有重要作用。而做好培养目标的衔接,是实现两个阶段有效衔接的第一步。 “3+4”人才培养方案可由本科院校领头,与中职学校、园艺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到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等单位进行调研工作,同时教师还可通过网络、实地查阅有关资料,明确“3+4”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培养出一批应用型、高水平、管理型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优秀专业人才。

1.1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3年+本科4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开拓获取知识的能力,该培养模式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质,真正彰显“3+4”模式在教学改革方面应有的学制优势,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技能人才。

1.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及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素质和表现。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理念和能力,在教育模式和手段上要与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市场结合、与行业和企业联系,积极鼓励教师不断创新,优化人才培养,因材施教,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以构建出符合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体系。

1.3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管理理念、生产经营理念和能力

园艺专业主要学习园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园艺植物科研、生产、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大学生具有从事园艺植物的科学生产管理与经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基本理念和能力,使其能胜任园艺企事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1.4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敬业精神

大学生的培养是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线, 构建理论和实践知识课程两大体系,教学实施与工作环节密切联系,课程与就业岗位职业两个标准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胜任专用工作的能力和敬业精神。

2 加强园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3+4”专业衔接中,强调前3年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后4年培养更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通过“3+4”的专业衔接,形成一个新的连贯制的课程体系。根据重基础、重实践、强创新、多方向的总体原则,建立新的4个模块课程体系。

2.1通修课程教育模块体系

即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课程。通修课程教育模块体系,培养学生正确树立科学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事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注重热爱园艺专业、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很好的诚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体育、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无机和有机化学等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2.2 学科平台模块体系

本能力模块主要使学生掌握园艺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植物、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遗传学、农业微生物、试验设计与统计、农业生态学等课程。

2.3果树生产能力模块

果树生产能力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果树专业能力,需掌握果树的栽培技术、育种技术、果蔬产品贮运与加工、果树的组织培养、果树的种质资源、果树的盆景与鉴赏等课程知识。

2.4蔬菜生产能力模块

本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蔬菜专业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蔬菜、观赏花木等园艺植物的栽培技术、育种技术园艺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园艺植物昆虫的识别与防治、园艺设施学、蔬菜工厂化育苗、蔬菜良种繁育学、无土栽培技术学等课程知识。

3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架构实践教学体系

3.1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为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采取修订实验教学大纲的方式,保证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时安排上,可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各占一半,以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例如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观赏园艺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果蔬贮运与加工等专业骨干课程的实验部分设置为独立实验,增加学时数,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3.2优化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优化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核心,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上,加强通过带有职业模拟或现场实践的实践教学,强化职业实践。使学生充分感受园艺相应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作好相应的准备。同时还要突出开放社会实践教学,扩展大学专业教育的空间,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园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毕业论文的试验设计、调查、试验管理、科研训练、课程实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同时要以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并重,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3.3以创新实践教学为突破,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实践教学模式要实行项目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项目式实践教学要以某个省、市或校的科研项目为依托,重在寻求科研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根据在校的不同学期、不同实践条件,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合理参与,并与教学相结合。例如李子组、钙果组学生通过参与吉林省李子和钙果品种选育项目,积累生产经验,从而增强果树实践能力。

4拓宽“3+4”人才培养的途径

4.1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拓宽人才培养模式

在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时,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学校与企业在共赢的基础上开展产学研合作,既是企业更高层次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可以邀请他们参加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实验室建设,协助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等,还可聘请企业的高级人才开展专题讲座、指导现场实践教学等,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4.2利用非课堂途径,全面实施素质及创新教育

倡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利用非课堂途径,全面实施素质及创新教育。例如可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

5健全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5.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应用型、兼职型的师资队伍

为保证“3+4”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建立“3+4”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三型”师资队伍,可以采取国培、省培、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逐一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可采取人才引进、外聘、人才激励等形式,在外聘教师中,由实践经验、技能水平高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老带新的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兼职教师主要由各企事业的园艺专家、高级技术人员等组成,也可以成立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形成以名教师为核心的骨干教师团队,带动园艺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加深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专业教师还可以挂职下场锻炼、观摩交流、听讲座等形式了解园艺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园艺相关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以掌握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的密切关系。

5.2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训基地管理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学校可以与园艺相关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产学研的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可通过建立蔬菜科技示范园、果树科技示范园、观赏花卉科技示范园,实现实训基地自我建设发展,还可通过技术转换(我校提供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园艺实训基地。以服务“三农”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出发点,以满足示范科技服务为辅,实习教学为主,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只有建设好园艺实训基地,才能保证园艺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完善实训基地的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由学校、院系双方共同负责承担,学校是调控者,负责基地的政策指引、目标调控和组织协调。院系是领导者,主要指派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在实习过程中检查和落实实习项目,检查实习执行情况和实习质量。落实实习经费、实习材料用品、交通、安全等问题,使学生端正实习态度、严格遵守实习纪律、保障实习安全。实习后还需要及时上交实习成绩,并组织开展实习交流会,对带队指导教师也要进行考核,最后进行实习的文档整理、存档。

5.3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转型下的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试运行阶段,还没有丰富经验可以借鉴,为保障它的有效运行,需要有相适应的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可通过学分制管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三年中职的学业合格完成后,转入该校的转型本科继续学习,学生所学各门课程必须全部合格,按时完成最低学分标准。同时建立岗位职责负责人制度,下发给各级院长、系主任、办公室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等各项职责,加强教学管理机制。同时,要加强学生学习制度的改革,可选择考核评定方法,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完善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科研技能训练、实习实训、生产劳动、定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考核工作, 使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得到落实。

5.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建立建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面向市场的集中体现。以园艺相关企业的评价机制为依据,建立一个符合“3+4”衔接要求的评估体系和标准,需要坚持多样化、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原则。对不同性质的课程,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把企业评价的满意度、个人水平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通过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办法》、《实践教学测评办法》、《院系教学工作评估办法》等文件,对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训实习等环节进行质量评价和监控。同时还可将教学质量监控报告结果与教师职务聘任、全年工作量、职称评定等各项内容相联系,利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过程。

园艺专业的“中职3年+本科4年”人才培养项目还处在探索阶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和研究。这是新型的培养模式所体现出的教学理念和构架的教学体系发展趋势,应用前景相当广阔。因此,园艺专业“3+4”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大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黄小璜,杨燕,柳铭.“3+4”模式与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比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03):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