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苏州园林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1
培养语感首先要抓咬文嚼字,以领悟所隐含的意义。可以将有丰富内涵的词语改换成另一词语,让学生在比较中去品味。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一句“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启发学生:“奔”“灌”分别改换成“走”“喝”好吗?让学生明确,“奔”“灌”除了分别有“走”“喝”的意思,还能突出缺水之苦,喝水之急。通过人物的缺水之苦和喝水之急的敏捷动作,映衬出天气酷热难耐。改了之后,远不如原文感染力强。词语对换,如《听潮》中有“大海上一片静寂……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和“……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将“吻”和“掀”对调行吗?学生明确,对调后不符合语言情境,不能对换。以此引导学生锤炼词语培养语感。
2改换句子。
有意改换句子,并与原文进行比较。议论文中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说明文中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叙述、抒情性文字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等等。如有一首写“蜜蜂”的诗:“纤腰一扭/甜歌一路/吻过笑靥万千/带回温馨两篓。”改成“到处飞翔/嗡嗡作响/采花千万朵/年产蜂蜜一两。”启发学生对两者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虽然前者写虚后者写实,但这样一改意境全无,语言的感染力度差多了,不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又如1995年11月4日,武汉六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组织的“特级教师教学艺术演示报告会”上,讲“语感教学演示课”《荷花淀》时,将文中“女人没有说话……我回来谢你”的人物对话作了如下改写:
①……“你走,我不拦你。小华,你带去;爹,你也带去。”“那咋成呢?”“那咋不成?”“我也不是走亲戚。”“你也不替我想想,上有老,下有小,我这是何苦啊!”———这不是水生嫂,觉悟低。
②……“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块儿走。”“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呀?不成。”“那咋不成,你打鬼子,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不答应。”“唔,不嘛!”———这也不是水生嫂,娇里娇气的,想软化水生。
这两种经过改写的对话,显现了水生嫂性格迥然不同的两种妇女形象。再如《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调”前加“慢”或“轻”,并且去掉两个“之”字行吗?学生读后明确,不行,这样就破坏了语言节奏在上下文中的和谐感。“孔子云:何陋之有?”改换成“故而吾以为,陋室不陋矣。”行吗?学生明确,不行,改后句式固然较整齐,但远没有原文干脆有力,且有拖泥带水之嫌。如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语言的运用要符合上下文的情境,要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这样一比较,学生自然能更深刻地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以此引导学生推敲语句培养语感。
3改换标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也能为我们创设一种思维环境,通过其特有的功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例如《刘胡兰慷慨就义》中有这样的对话:“阎军又问:‘你真的愿意死?’英勇坚强的刘胡兰,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面,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17岁,也是这个样子。’”启发学生:将其中反问句末的“!”改换成“?”好不好?学生在比较中明确,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强烈,这里用“!”,表明语气更强烈,有力地表现出刘胡兰回答的斩钉截铁,对死亡对敌人的藐视,比用“?”更能揭示人物性格。又如《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后一段“活该”后面的句号改换成“!”行吗?学生明确,不行,因为用句号显示出冷嘲热讽的轻蔑口吻,可以指导朗读,“!”则往往将朗读语气误导得过于强烈。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先生读书,……“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启发学生,将其中“”符号去掉好不好?学生比较后明确,这个符号不仅是拖音的描述,而且可以让读者联想到老先生读书入迷时的陶醉情境,去掉之后这种情境感全无。以此引导学生借助标点符号培养语感。
4语调换读。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弊端,本文探讨了实践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这几种教学方法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室内设计专业培养适合时展的、真正解决问题的多元设计人才。而现今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弱,室内空间传统元素的运用与总体风格不统一。因此提高室内设计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合格的室内设计人才,是当前高校室内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文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教学实践,力求探索适合高校的室内设计教学方法。
一、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加大实践式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不是闭门造车,尤其是室内设计这种很具实践性的学科。以往的实践课程大多局限于校园内部的教学资源,单一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产生理想主义的作品,存在可操作性薄弱和对设计作品的材料、工艺及实施分析等问题的忽略。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由于在校期间没有真刀真枪的参与实践,专业知识面较窄,缺乏专业内和跨专业知识集成锻炼、缺乏社会的实践技能,缺乏超越专业的眼界和能力,毕业后很难适应复杂的就业市场。
针对上述情况,调整加大实践式教学的比例已迫在眉睫。室内设计专业加大实践式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社会资源进行教学,让专业教学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实践,才有利于专业教学,达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
二、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
2006年、2007年、2008年的室内设计年会都连续提及知名的室内设计大师在谈到未来室内设计的新趋势时,都不会忘记提我们最根本的东西,也就是我们中国设计的“根”。当今社会的设计趋势是多变的、多元化的,但是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在总结这几年及未来室内设计发展趋势时都提及“东方风格”或者诠释为一种全新的“新东方风格”。要形成一个国家或民族不同时代新的艺术风格,总是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接受现代流行的个性化设计很快,也很喜欢西化的设计,比如具有明快色彩与流畅线条的北欧设计风格,而对设计中渗透了传统文化的设计并不是很喜欢。甚至对较深色彩的传统木家具表现出明显的不喜欢,而对同样是以原木制作的北欧风格的亮色家具却接受的很自然;赞美欧美传统的室内装饰的豪华,却排斥明清家具的精美雕刻……造成学生对传统的冷漠的原因一是自身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大学之前的教育很少有传统这方面的内容,文化素养很低。另一个原因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很多有品位的传统建筑、手工艺品、地方性产品等在人为的摧毁下逐渐消失。反之,外来文化的入侵则气势汹汹,我们祖先几千年的传统文明正在被外来所谓的现代文明吞噬。他们还在吞噬古老的东方哲学(孔子、老子、庄子……)、文学、礼仪、建筑学、甚至我们的语言文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是在几千年灿烂文明的熏陶中成长的,我们的生活需要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室内设计更需要本土文化,要从传统中挖掘文化的精华运用于设计,离开了传统的土壤,设计就没了灵魂,成了无本之木。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其作品中国香山饭店,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融现代建筑风格于中华文化情怀于一体。这些大师自身中华文化功底深厚,将中华文化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和蔚然陶醉的感觉。
三、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展示的“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神妙境界,将空间设计的艺术推至令人望尘莫及的地步。室内设计,可以说是这种空间设计艺术的一部分,能够从中借鉴的东西很多。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建筑构件、家具陈设、园林小品、古典园林色彩等等,都是室内设计可以借鉴的瑰宝。室内设计教学,引进古典园林艺术,既能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更能给学生带来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
在课堂上,通过对经典设计的详细介绍,配合各种图片,让学生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然后再播放介绍代表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拙政园的影像、各种精致的园林细节处的摄影图片,让学生犹如亲身游历了园林。着重介绍形式优美的亭台楼阁,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和造型优美的木结构,漏窗借景的巧妙和不经意,小桥流水、峰峦叠翠的山水田园意境,环境经营的合理。小空间中蕴藏着无穷的宇宙空间排列奥妙,精心选择的树木花草象征四季的轮回等。学生看到了实例设计中理论和形式结合的美妙,心里自然由衷感慨民族文化的精妙内涵,对古典园林设计者的崇拜情油然而生。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学生对古典园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探索古典园林的精髓,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园林装饰元素同现代室内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就是将传统的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运用于建筑室内外,他的设计就是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文人造园艺术的意境处理手法,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苏州园林山水画般的美轮美奂。整座建筑简素端庄,和香山的环境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香山饭店虽然是采用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来设计,但设计师领会了园林的意境体现,设计元素并不是照搬园林,而是吸收造园艺术的精华和有代表性的元素再创造的结果。
四、结语
对于室内教学的过程来说,是一个具体、细致的真枪实弹地面对设计中碰到的任何问题的真实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大实践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对于丰富室内设计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磊.浅析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8,(04).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3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掌握教学的步伐,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适时的调整教学的进度和内容。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时候,作者是鲁迅,根据鲁迅为文中主人公的取名让同学们思考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接着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生句,并让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再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文章中出现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实质和作用,同时,还要理解并回答孔乙己当时是处在什么样的社会里面、为什么孔乙己出场之后才能笑几声等问题,最后老师再以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来启发学生对课本的内容进行归纳。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还能充分的展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会教,学生会学,充分的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呆着问题去思考、去分析、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教学率。
二、有效的疑问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好奇心并非针对小学生,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每当学生对某件事情、某种现象、某个问题产生强列的好奇心之后,那么对外界的信息、事物等就会产生敏感性,有助于激发同学们的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学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相联系的[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创设与之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该环境中充分的展现自我的能动性;并且还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切身体会文本内容的喜怒哀乐,进行情感的交流。因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创设情境,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一文时,首先教师为学生设置疑问:“常听说这么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苏州的美主要是在于园林,桂林的美主要是在于山和水;那么,请问园林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它的美又在何处呢?”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同学们快速的通读全文,接着借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现实的苏州园林和桂林的山水美景,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形、象、声、景的完美结合中具有目的性的学习,充分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创造力只能是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条件之下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表现和发展的机会[3]。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使用较为委婉的语言以及自身的严格要求等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求实、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及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正如上面教学《苏州园林》一课的时候,若是发现有的学生出现心不在焉的样子,就故意让改名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此时的回答肯定是答非所问,我便说到:“你现在是否已经被苏州园林的美景吸引住了,想要迫不及待的欣赏欣赏?”话音刚落,其他的同学哄然大笑,该名同学也会不好意思的脸笑一下,待坐下之后即可会将注意力转移至该堂学习中去,此时,另有一些不专心的学生也会将注意力转移至学习中来。所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而且还能提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教师自如的教,学生轻松的学。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统一情境、知识、过程
若要达到一个高效的学习课堂,那么,首先就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平时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培养和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真切的领悟语文中的丰富多彩,且分享学习中的乐趣,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和成绩。例如,在教学《变色龙》这一文的时候,教师在教法上可以采取分层次的设置疑问。首先,教师结合本文提出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斯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呢?对于这么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打出来:善变;接着,教师再问:那么,请问他善变的主要是特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此时,同学们的热情就会高涨,经过分析、讨论之后纷纷回答出:他比较‘反复无常’、‘变得很快’、‘特别搞笑’、‘比较蠢’等等;待学生回答完了之后,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他虽然是变幻无常的人,但是有一点他始终都没有改变,请问是什么呢?“见风使舵”的本性,同学们回答道。因为有了前面问题做铺垫,那么后面的问题就不再是那么的困难了。最后,教师再就顺势利导,提出一些具有深层次的问题:他变成这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什么作者要在文中塑造这样一个形象呢?…像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使同学们在问题的回答中挖掘出本文的中心和需要掌握的重点。通过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沉浸在激情、热烈、融洽的课堂中,并且敢问、敢言,没有心理负担。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4
关键词:意境;书法;古典园林;空间造型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9.016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9-036-02
收稿日期:2012-08-23
一、意境中的空间与造型
“空间”是所有造型艺术“气韵往来”的载体,几乎所有的可视性艺术尤其是园林景观这种综合性的构成艺术。其空间性一方面取决于生理意义上的眼睛所视的过程,只要所见实物机都具备瞬间的空间感;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心理感应的“感性空间”,是在客观实体的基础上,用“视”去“觉”去感,其间的精与粗、高与低、简与繁,雅与俗、虚与实,开与封,都是于“现实客观”的基础之上由自然美的空间形态——艺术美的空间形态——抽象美的空间形态的过程延续最终走向书法艺术的终极位置——“意境”。汉字的空间组构直接决定了书法的“空间性”传达,这一点与中国式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营造的终极目的是具渗透关系的系统性,更是中国文化上的同构。
二、平面构成反映空间“营造”形式
园林景观造景与书法的字形结构的空间布局是二者形式上同构的基础。从汉字的结构的构成规律来解读书法的结构形式,即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构成的丰富的字形空间。不论是中国的园林景观还是书法艺术都有其内在构成上的“重心”“轴线”。即结构上都是自由与规整、轴线与“围合”等具有节奏与韵律性的展示。书法的“正书”在结构上即有“凡正书皆有其字构轴线”。而“正书”之外行、草书逐渐演化为上层用于“非正式”的艺术形式,如张旭的《古诗四帖》其书中的轴线多是隐于“神”中,所谓“形散而神不散”。中国园林景观与书法艺术空间的相通性源于“一条著名的书法法则,即‘间架’”,所有的字形结构都是以“间架”为骨骼,以“轴线”为重心的四周扩展。中国古典皇家园林主要是以轴线式为主,自由院落式穿插其中,如北京故宫、颐和园等。私家园林则以自由院落式为主,轴线多隐形其中,如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等。
三、形式——协调融通的平面构成中的空间效果
形式是一切视觉艺术的表征,视觉艺术的概念在于“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形象。”而园林景观与书法艺术的时空观也是借助于“形式”这一载体表现出来。“理性的视觉逻辑或视觉原理的空间,是书法空间美感的最重要的本质。”因此从园林景观与书法艺术的类别出发通过对其创作理念、空间营造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整体性把握来探索二者在形式上的同构原理。
四、书画艺术中的意境在园林景观的布置上的重要性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衡量园林艺术格调高低的尺度。中国文人画十分强调“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境界。概括说,意境是文艺创作中艺术追求的极致,在建筑领域中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苏州园林,以其飘逸潇洒、空灵婉约的气质让人沉醉,给人欢乐,而最具诗意的书法匾联又给“身临其境”的氛围作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文人墨客长期过着隐居生活,孤芳自赏,同花草树木、日月天地同宿同生,乐在其中,心静恬适,超然物外,自然就有了一种飘飘若仙的感觉。“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是道家所崇尚的。而纯净、内敛是苏州园林空间意境之一。园林建筑多为灰瓦白墙的冷色调,形成一幅幅“粉墙为纸,树为绘”的淡逸清新的水墨画。园林不论风雨晦阴、春夏秋冬,处处呈现出虚静的氛围。而水的安逸宁静、游鱼历历,又恰好与其融为一体,在静中溢“动”,形成奇妙的视听空间。
苏州园林之美,不仅在于亭台楼阁、树木花草,而整体空间的意在于它象和内涵,而书法匾联又恰如其分地“锦上添花”,共同形成鲜明的、具有强烈文化意味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变革发扬光大,创造出更适合现代人心理空间的园林艺术。
五、书法——园林景观的环境装饰
书法是在“汉字六书”的基础之上构成了它独特的个性与形式美感和中国画成为“珠联璧合”的点、线的艺术的东方艺术样式。中国古典园林中各类的落地罩、门窗、格扇、栏杆等常以书法的结构与形式表现特定内涵文化如结构复杂的“福、禄、寿、喜”,四合的“回”“工”“万”“亚”的具有中心对称轴的书法结构充分显示了在园林景观中书法艺术的装饰功能,并以此通过书法的“线条”装饰,在“此空间”与“彼空间”之间,运用“线”的“网格”所形成的通透,进而创造一种空灵的渗透空间与意境的营造。陈从周先生在《圆冶》中对此专程论述“栏杆信画而成,简便为雅。古之回文万字,一概屏去,少留凉床佛座之用,圆屋间一不可制也。予历数年,存式百状,有功而精,依次序变换,式之于左,变为摘用。以笔管式为始,近有将篆字制栏杆者,况理画不匀,意不联络。予斯式中,尚觉未尽,尽可粉饰。”书法以其结构的丰富性与高度的概括性纳入了创物活动中形成园林景观 “公用空间”的媒介。
六、启示与思考
苏州园林之美,不仅在于亭台楼阁、树木花草,而整体空间的意,在于它象和内涵,而书法匾联又恰如其分地“锦上添花”,共同形成鲜明的、具有强烈文化意味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变革发扬光大,怎样才能创造出更适合现代人心理空间的园林艺术。
七、总结
书法对环境艺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上述提及实质在于对造景、造园艺术在更高层次上的无形渗透,相互融合,是景观园林在环境中的“诗化”“心灵化”。“任何一种艺术,只有当它作用于形式,作为形式中所积淀的深层构架而存在时才有价值。”而空间之内涵的界定包括两个方面,即视觉空间与心理空间(心理文化结构)。书法与园林的直觉空间是一种“形”的把握,“心”的“操纵”,视觉美——形式美的把握——空间美。从空间意识上来讲,书家在挥毫书写中不只是注意“黑”的笔画(实得部分),更注意笔画的空白(留白),并将其作为书法字形的有机组成部分——“计白当黑”,此为书法艺术,甚至所有视觉艺术“虚实”相生之“空灵”的“公理”,是“气”的根源与“势”的血脉,故也就有文艺创作之“写实容易写虚难”之理。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这种“虚”与“实”表现为园林中的建筑(实的部分)与庭院(虚的部分)有机组合,即把庭院作为书法之“白”建筑作为书法之“黑”而在整体上构成相对的“虚实相生”之关系,“计白当黑”之间构。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性空间布局正如书法的章法结构,是园中建筑与建筑的架构,是建筑与院落的渗透称之为“经营位置,分行布白”。显然,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不是要求字形结构的、点画的精到,形式的优美,而是整体章法的完整,内在气韵的畅通。罗丹曾说过“意见真正趋于完美的艺术作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也就是系统论中的“整体性”的把握,即以亭台为点,楼阁为面,曲廊为线,把园林艺术书写在大自然里。园林环境中建筑、山石、水景,花木的全部结构元素的系统组合产生的秩序、节奏、和谐……的整体性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陈振濂.书法美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 胡传海. 法度,形式,观念.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3] 鲁道夫.艺术与视知觉.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 陈振濂.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5] 钱钟书 中国美术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的配置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处理得当,二者关系可求得和谐一致。园林建筑属于园林中以人工美取胜的硬质景观,是景观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结合体,是园林构景中的主体。园林建筑与植物一起配置时,搭配得当,可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
1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的相互作用
1.1园林建筑对植物配置的作用园林建筑除了在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环境主动协调外,对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必须用花草树木来加以搭配,使之不孤立。
1.1.1园建筑的为植物种植提供基址通过建筑的遮、挡、围的作用,能够为各种植物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建筑的外环境为植物提供基址。
1.1.2园林建筑对植物能起到背景、夹景、框景的作用私家园林以墙为纸、以植物绘,使建筑和植物组成优美的构图。
1.1.3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1.2植物配置对园林建筑的作用
1.2.1植物配置使园林建筑的主题和意境更加突出依据建筑的主题、意境、特色进行植物配置,使植物对园林建筑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园林中某些景点是以植物为命题,而以建筑为标志。例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首先要体现主题思想“柳浪闻莺”,柳树以一定的数量配置于主要位置,构成“柳浪”景观。
1.2.2植物配置协调园林建筑与周边环境建筑造型、色彩等原因与周围环境不相称时,可以用食物缓和或消除矛盾。园林植物能使建筑突出的体量与生硬的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植物的枝条呈现一种自然的曲线,园林中往往利用它的质感及自然曲线,来衬托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式建筑形体,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两种材料的质感。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结构细致玲珑的建筑物四周,选栽叶小枝纤、树冠茂密的树种。如园林中厕所旁边常植浓密的珊瑚树等植物,使其尽量不夺游人的视线。
1.2.3植物配置丰富园林建筑的艺术构图建筑物的线条一般多平直,而植物枝干多弯曲,植物培植得当,可以使建筑物旁的景色取得一种动态均衡的效果。如青岛的天主教堂前的枝干虬曲的古树配置于圆尖的建筑前,显得既有对比又和谐。树叶的绿色,是掉和建筑物各种色彩的中间色。如白色的香花衬托于灰色的墙前,尤为醒目。墙面上爬山虎更突出了这种色彩的对比。
1.2.4使园林建筑环境具有意境和生命力植物配置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在景点命题上体现植物与建筑的巧妙结合,在不同的区域栽植不同的植物或突出地方植物特点为主,形成区域景观的特征,增加园林的丰富性。
1.2.5丰富园林建筑空间层次,增加景深植物的枝、干、叶交织成网络,可形成一种界面,利用它可以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使园种植物疏密相间,虚实呼应,高下相称,与建筑相互配合,呈现一种和谐美。
2各种园林中的建筑与植物配置
2.1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特点是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完美融合,而这种融合的美与环境气氛的创造,在很大的程度上以来于植物配置及配置得体,体现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结合。皇家园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雕梁画栋、色彩浓重、金碧辉煌、布局规则严整、等级分明,建筑体型高大,为反应帝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宫殿建筑特点的特点。一般选择姿态苍劲、意境深远的中国传统树种,如圆柏、海棠、银杏、国槐、玉兰等。
2.2私家园林建筑的植物配置以苏州园林为首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建筑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以“咫尺之地”进“城市山林”植物配置重视主题和意境,多于墙基、角落处种植松、竹、梅象征古代君子的植物,体现文人具有象竹子一样高风亮节,象梅一样孤傲不惧。
2.3寺观、陵园等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寺观、陵墓等园林比较庄重严肃,所以主要体现庄严肃穆气氛,一般多用银杏、油松、圆柏、白皮松等植物。
2.4现代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现在建筑样式多样灵活,因此可以选择多种树种,应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功能和景观要求选择适当的树种,如白皮松、榆叶梅、圆柏、海棠、玉兰、银杏、国槐、法国梧桐、合欢、龙柏等植物,栽植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是在古典园林,还是在现代化的园林;无论是在街头绿地,居民区的小游园,还是在大规模的综合性公园,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都会引起游人兴趣,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因此,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的协调统一是表达景观效果的必要前提,成为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6
关键词:回归文本;学会预习;享受阅读;写作灵感
《滨州市中小学教学创新行动意见》中指出: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为目的,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重点,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构建高效务实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需要展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不可有半点模糊。不需要架空文本看似漂亮热闹的无效课,需要的是文本的回归。
针对学生普遍书写较差,朗读习惯不好,不会写作文,不会预习新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问题,语文教师需要脱掉语文课漂亮的花外衣,抛掉华美的课件展示,抛掉浮躁的教学环节和语言,回归文本教学,重塑扎实高效的课堂。
一、带领学生做好预习
语文课,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需要通过阅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沉淀知识,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挖掘文本习得知识,获得情感体验。基于学生不会预习的现状,开学之初,我带领学生上好预习课。先是告诉他们拿起笔来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勾画,比如,生字词用“―”标出,好词好句用“”标出,成语用“[]”标出,多音多义字用“{”标出,不懂的句子及有疑问的地方用“?”标出。比如,描写生动的句子,包括写景的和写人的两类,如:叶圣陶《苏州园林》“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写景)又如,《芦花荡》“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写人)遇到这样的句子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质疑:这个句子表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再如,《苏州园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排比),像这样带有修辞方法的句子;像《背影》中“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都要作为好句子勾画并标注疑问,如:“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或“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质疑的方法。要求学生可以边勾画边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勾画完之后再一块查阅工具书,并将查到的信息标注在课本相应的地方。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阅读
《意见》强调:“关心每个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课堂上差生懒于表现自己,消极怠工。我每次都在第一课时采取轮流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朗读。要么开火车式个人轮流,要么波浪式(横排或竖排)小组轮流,要么男女生轮流,要么按座位分方位对读(类似对歌)轮流,不让他们有惰怠的机会,不产生漏网之鱼。每个人都有读的机会和权力,先从低目标开始,每人一小句,读完就汇报预习成果,提醒大家本句话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久而久之,他们克服了懒惰和害怕的心理。在老师和优秀同学的范读熏陶和感染下,中差生早晚会爱上朗读,学会默读。第一次汇报不好的第二次一定会努力的。我还利用早读、课前及课堂上的剩余时间见缝插针地让学生展读一首诗或一段古文,从他们整齐的朗读声中,学生们领略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度;从他们的抑扬顿挫中感受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碰上中秋节,就和古人一起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赶上国庆节就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三、随时随地引导学生写作
学生最头疼的是缺乏写作灵感。我就随时随地地激发他们:利用季节和天气提醒他们观察景物,练习写景;利用节假日学写场面;利用演讲班会等说出自己的情感经历;借助教材巧妙联想。如:学到《背影》就让他们想想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细节,并尝试给父母寄一封信;学到《核舟记》,我便引导他们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说明一物;学到《陋室铭》《爱莲说》两篇有关德行和节操的文章,就顺势引导他们写议论文《说“德”》。老师既要善于把学生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进文本,又要善于把高于现实的文本生活引进现实,实现两种生活的对流,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