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1

关键词:设计思维;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引言

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实验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操作性与直观性。地理实验教学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严谨的学科作风,切合素质教育要求。基于此,本文将对地理实验教学的实施进行探析。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近几十年,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注重实验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实践运用,出台了专门针对实验教学的政策,出版了较为权威的专用实验教材,借此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在我国,因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配套实验教材,多数学校缺少开展地理实验的器具与环境,部分教师的实操能力有限,造成目前地理教学不能切实开展各种实验活动。仅有的少数地理实验活动,不仅内容浅化、活动单一、目标含糊,而且基本上是教师主宰着整个实验过程,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指定的观察任务,缺少思考与创造。

二、设计思维下的地理实验教学思路

1987年,彼得罗伊在DesignThinking一书中描述了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在做设计时用到的设计方法论,“设计思维”概念由此确定。设计思维是一种新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像设计师一样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契合了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1]。根据《普通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的“教学过程重实践”基本理念,笔者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以“模拟洋流运动”为例,尝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验中改进EDIPT设计思维过程,从确定主题、明确认知、实验设计、实践操作、总结评价五个环节研究地理实验教学。

三、设计思维下地理实验教学的应用探讨

(一)确定主题此环节一般由教师把控,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选定实验方向,明确实验原理,确定教学目标与素养要求。例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明确实验方向——通过人为手段模拟洋流运动,据此分析其形成原因,实验的原理应尽可能与事实相吻合。实验主题的确定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摆脱传统地理实验,即采用“教师出示主题—步骤指导—学生操作—结论反馈”的流程,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科学兴趣。

(二)明确认知地理实验活动主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通过实验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所以,了解学生已有认知,分析学生学习特征,是开展地理实验前的必要举措[2]。这个过程的落实便于教师对整个实验课堂进行掌控,以保证地理实验的有效进行。例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中,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与风向的关系以及上升补偿流形成原因都是学习难点,所以整个实验围绕“洋流成因”设计知识链: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带风向与洋流运动方向的关系陆地轮廓的影响拓展延伸(上升补偿流的形成)。其中,盛行风带与地转偏向力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可在实验前加深巩固,强化印象,让学生明确认知,做好实验前的知识储备。

(三)实验设计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以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环节。(1)列出问题涉及的变量,厘清变量关系(有数据要求的地理实验如河流的含沙量、流量等),如果问题难度值偏大,那这个变量关系就必须由教师提供。(2)引导学生做出合理假设。但要注意,这些假设通常是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或者是其反例,单纯的观测类实验并不需要假设。(3)生生或师生互动交流,建议六人为一组交流阐述假设理由,可以。(4)学生撰写实验操作步骤,教师辅助。如果实验难度稍大,可以先由教师提供一些熟知的实验方法或教学视频,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器具或方法的改动创新,列出实验步骤。模拟洋流运动实验中,笔者先给出碎纸模拟表层洋流运动实验(如图1上),这只能体现赤道附近盛行风对洋流形成的影响与实际的风带有区别,提示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风带(如图1下)。在撰写过程中,学生对器具的使用、环流的形成个数都进行了改进,使实验与课本中的洋流模式图、现实世界的表层洋流运动更为接近。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撰写出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椭圆形水槽、碎纸片(或鱼食等易漂浮于水面的小物品)、吸管。(2)明确实验目的:了解世界表层洋流运动的原因。(3)实施实验步骤:①椭圆形水槽底部标注赤道、两极,水槽注满水,撒上碎纸屑(鱼食等易浮物品);②通过吸管向代表赤道和北半球中纬度的水面吹风(类似于低纬信风和中纬西风);③在表格中记录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四)实践操作依据实验步骤流程操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能力和实验安全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指导学生小组操作,观察产生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思考产生的原因,整理最终结论。一般情况下,中学地理验证性实验的结论与实验的假设是相吻合的。但要注意,因为一些地理现象是自然界大范围的,所以在进行实验室小范围模拟时会出现偏差,如地转偏向力在洋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无法在小尺度的水槽中体现。学生在记录实验结论时往往容易忽略,因此,教师要起指引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较实验与实际的区别。

(五)总结评价总结评价是地理实验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可以反映师生的教与学状况,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3]。在模拟洋流运动的实验中,笔者初拟了简洁的实验过程性评价单,以百分制从实验学习目标、实验问题假设、对假设进行论证、注意事项、撰写实验步骤、规范操作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或现象、总结正确结论、理论知识掌握、参与小组合作这十个方面进行评价,对整个学习过程起到导向、管理、诊断、激励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思维下的五个教学环节重新构建了地理实验教学中教与学模式的灵活框架形式,与地理学科其他教学方式相辅相成,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五个环节要以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为基石,所以笔者将继续学习、深入探究,以期提出更适合目前地理教学的实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苏梅,曹恒来,丁婧.“设计思维”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以“网站LOGO的设计”为例[J].江苏教育,2018(91):52-55.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2

一、转变教学观念,按照课标要求重视开展实验教学工作

1.加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按照新n程标准要求来切实开展实验教学。由于部分地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不深,理解新课程标准理念比较肤浅,对活动建议、评价建议没有深入研究,因此实验教学不适应新课标要求。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能够潜心研究新课标要求,领会实验教学的深层意义,在选择、修改、创编和实施地理实验时,强调地理实验的科学性,积极探讨与实施有价值的地理实验教学。该做的实验、有条件做的实验一定要做,切不可脱离新教材的课文、活动设计,直接把答案讲解出来。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点拨、引导作用,要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而不是替代学生的学习过程。

2.根据地理的学科特点来科学设置地理实验。地理实验不仅要科学反映地理原理,还要符合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高中地理教学时数少,任务重,没有足够的课时进行实验教学,实验宜精不宜多,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精选典型实验,舍弃那些无实际教学价值、形式化的实验。

例如,在让学生了解季风成因时,可以开展如下实验:

关闭门窗,点燃两根卫生香,使卫生香的烟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气流的影响)。在卫生香的等距离左右两侧分别放一只1000W的电炉、一盆冰块。将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烟的飘动方向。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在这个实验中,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高低气压的“季节”转换,产生了季风。

二、多种模式并用,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

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在适当的时候做实验,使学生的“手、脑、视、听”同步活动。

1.利用地理实验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导课得当,有趣味性,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地理实验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褶皱时,可以预先准备一些有一定长度的甘蔗皮,让学生用手握住甘蔗皮的两端慢慢加力,使甘蔗皮产生变形,最终被折断。这时学生往往会比较兴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甘蔗皮的变形过程,并引导学生将甘蔗皮的受力过程和自然界岩层的受力过程进行关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利用地理实验突破重点、难点。地理教学当中有些重点、难点知识比较抽象,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可能还是很难真正理解掌握。这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实验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例如,在学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运动”时,教师前一节课后可以让每组的学生用乒乓球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在第二节课时带来,并准备一个小手电做光源,分组进行演示。步骤如下:①用手拨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方向;②分别从北极、南极上空看,观察地球自转方向;③用手电做光源(将教室窗帘拉上,使光线变暗),照射在地球仪上,观察地球自转时昼夜半球的更替。学生在演示过程中从各种角度体会地球自转的方向,并理解地球自转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通过亲手制作和演示,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地球自转方向为什么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方向会不会改变?地球如果停止自转会发生什么等等。

3.利用地理实验结尾。一节课的结尾也很重要,设计得好,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的课堂结尾,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利用水槽注入自来水,做“水流漩涡实验”,观察漩涡的流向,请学生用实验验证南北半球物体偏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三、加强实验研究,提高高中地理教师实验教学的能力

1.多研读地理专业教材和杂志,更新专业知识。要多研读一些地理专业教材和杂志,例如《中学地理》等,里面有一些文章涉及实验教学,这些文章对实验教学的开展都进行了创新性的阐述。认真学习这些文章,不仅能够提高实验技能,还能够让教师了解当前地理实验教学的最新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参加地理实验培训或实验公开课观摩研讨,加强各方面交流。地理教师要多参加一些地理实验培训或实验公开课观摩研讨,抓住机会经常和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在相互交流当中不断积累经验,使实验能够推陈出新,解决教学重、难点实验问题。

3.精心准备,课前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准备,只有多次的演练才能保证课堂演示成功。另外,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越来越频繁,因此教师应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否则实验教学就会受到限制。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等,这些无疑是素质教育要意之一。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们也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增强实验教学能力,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与不足,与学生一起,为构建高效地理课堂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汪清,章彦芳.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2).

2.仝建设.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实验课堂.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11).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3

摘要

以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地理以新的任务和使命,使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具有有魂、有理、有用、有趣和有序的新特点。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地理实验教科书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作为对公民素质培养又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我们要赋予地理课程以新的意义,而其起点,就是赋予新课程地理实验教科书以新的特点。

二、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课书的特点分析

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的特点可以从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目标作为出发点,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目标决定了新课程下地理教材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科学、人文有机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终身教育、创新教育。新而课程的基本理念则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和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 的结合。

而地理新课程目标与以往也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重视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不强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淡化了组织结构,突出了实用效应;另一方面,强调了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参与到地理探究中去,在探究中学习、求知、寻找快乐;再一方面,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了思想教育的内涵,让学生从小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强化全球意识、整体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地理课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的特点。

下面以湘教版地理必修1为例说明地理新教材的特点。

1、强调地理思想 ,使教材有“魂”。地理思想是人们的在长期的地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意识 ,是教材的主线。地理学的这些基本思想,蕴涵在教材的不同领域。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装上了“地理的头脑” ,尊重自然规律 ,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的选取教材内容;强调综合分析 ,使教材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如这本教材在开篇便引用了一首诗“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报答你的恩情?”这诗句表达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和我们对地球应有的态度。在学习地理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转贴于

2、注重问题探究 ,使教材有“理”。在讲述地球自转时,教材中就安排了一个小活动“动手演示昼夜更替”,用一个台灯模拟太阳,照射旋转的地球仪,由这个活动,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很好的理解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和原理,使得学生学的轻松又学的透彻。并且问题难度设置的较为合理而且有意义,符合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问题探究的收获不仅仅局限在这一次活动中,而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受益终身。

3、联系身边实际 ,使教材有“用”。新教材注重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 ,尤其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 ,以小见大 ,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无处不在 ,地理无时不有”。在地球自转这一章节,提供了阅读材料“地转偏向力”、“地方时”以及活动“观察日影”、“计算区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解释它们的原理,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必需性和有用性,引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与兴趣。另外,通过不断的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也使学生不断的培养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运用多种表述 ,使教材有“趣”。新教材在语言上 ,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 ,追求平实、生动的风格 ,在表达方式上追求多样化 ,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 ,力求增加趣味性。如在开篇引用的诗句,通俗易懂而又饱含蕴意;在教材中,大量的插入彩色图片,教材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也能更清楚的讲述地理问题;书中的表格使要表述的问题更加的简洁明了。又如在讲述“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中,以两位同学对话的形式来提出问题。丰富的表达方式,使得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5、合理的知识逻辑,使教材有“序”。教材的章节设置是“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总体的设置是由整体到局部,由抽象到具体,由浅到深,先使学生构建一个学科框架体系,了解地球的整体环境,而后逐步深入,逐步细化,符合了学生的发展步骤,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消化所学知识。

三、结束语

教科书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媒介与参考,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对教材有所侧重,有所补充,这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新课程的教科书依然是教师进行改进和自我提高的参照和依据,新课程下的地理教材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也为教师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韦志榕.继承 发展 创新.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0)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4

摘要: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希望借助教材,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知识告诉给学生,这种教学是一种授受式的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接受,主体性不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创造实际的或模拟的情境,以此来呈现或再现问题、矛盾,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并应用知识。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1应用体验式教学情境是催化剂。在地理课堂中,只有通过情境让学生去感知,在情境中探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得体验。从学生角度来看,体验的生成也有赖于情境,若课堂中没有情境,充斥的只是干瘪的知识讲解、练习,学生也就难以生成体验。如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学习中,如果学生对自己家乡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其他地方不了解,如果没有对全球性地域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对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较难理解的。

1.2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一是在导入过程中,需要以情境来引入新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活动、话题等多种方式进行,且要注重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可从身边的小孩出生话题说起,并由此而引出某个地区人口增长的案例,然后再结合教材中的图标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有什么特征。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过渡到人口增长的概念和特征探究中,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更容易让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在探究活动中要注重以情境来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

1.3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针对问题也要注重以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获得体验。如在《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引导问题如世界闻名古国发祥地为什么和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为什么会比较密集?然后借助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引导学生找出武汉、重庆、宜宾等城市都在河流交汇处的原因,并对广州、上海、天津这三座城市的位置分布共性进行分析。这样可让学生在图片分析的过程中理解事物空间布置的特点,理解河流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二、提出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合作

2.1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有了情境,带给学生的是直观感知,但学生的归纳和理解能力有限,此时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丰富学生的体验,不仅只能转变讲授式的教学,还要注重在课堂中通过问题、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和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经历地理知识的构建过程。首先,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2.2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中对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探究为例,先呈现杭州龙井茶在日本种植的案例,问:为什么龙井在日本始终没有种好?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而交流。教师总结出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同时举出例子并追问:农业生产会受哪些因素影响?此时学生会有很多看法,教师问学生古代和现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并举出例子(如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引导学生判断,在此基础上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其次,在课堂活动中也要注重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辩论、质疑、互问互答活动,如《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区位概念的辨析就可在探究后小组间相互提问。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应用

3.1要在地理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应用也是较为重要的方法。传统地理教学的应用是以课后书面练习为主,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应试技巧,以此来应付考试。提倡体验是教学强调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学生,关怀生命,拓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宽度,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后去应用,在应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更好地感受地理和生活的联系性。同时也要以应用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能学以致用。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5

关键词 微课 地理教学 实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微课内涵及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微课”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受教者。而在“微课”教学模式中,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课堂之中的活跃者与主动者。

在以微课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制作视频。制作出视频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直接进行视频录制,以录影的形式录制出约1分钟至10分钟的短小视频。另一种方式是运用特定的制作视频的软件,把图片、文字、声音等元素和PPT相结合,制作出视频,把知识点以动态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但不管是录制视频,还是制作视频,都简单易做,这才使得互联网之中,微课视频的数量不断增多,微课教学资源不断丰富。

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有三大优势。首先,微课所学的教学时间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之中或者课后的简短时间,以微课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于某个重要的地理知识点的熟识度。其次,微课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少,主题分明,教学目的明确,能有针对性地复习学生所遇到的难点、疑点知识。再次、微课传播渠道丰富多样,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微课视频能够通过手机、电脑和计算机等新技术媒体进行传播。

地理课程是中学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地理教学课程,学生能够了解人类所居住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基本的常识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更为深切地接触自然环境,了解日常生活,都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而微课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程度,更为灵活地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

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的实例应用研究

在高中的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微课展开教学活动,能够以简短时间,对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节省学习时间。下面具体以两个实例来研究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案例一:在第四单元中的关于地质灾害的知识点。教材中把四种地质灾害活动都详细地列举了出来,内容可归纳为:

(1)地震,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其能量大小是用震级表示的,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其要素主要包括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其构造主要包括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其类型主要有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在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

在这个知识点中,各种地质灾害的特点被详细地列举了出来,但是要清楚地辨别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细微差别却并不容易。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描述以及观察图片的形式来进行这些知识点的消化。但是要深刻地感受到地震的震级之间的区别到底有多大,各种火山之间的具体区别,以及滑坡和泥石流的差别还是略有难度的。反之,在微课教学模式中,则可以利益互联网查找与这些地质灾害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制作合成一个简短的视频,并可以适当地配上和视频内容相吻合的讲解。而后,抽取时间放映给学生观看,学生便可以通过直观的视频清楚地分辨出各种地质灾害的不同之处。可见,运用微课进行教学,其视频播放形式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刺激,从而加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

案例二:在第六单元中关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之中得到了详细的阐释,也搭配了相关的图片,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该知识点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表格:

环境质量下降燃烧产生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危害人们健康废水,生活污水,危害人体健康染休息、工作、学习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弃物健康和环境,居住条件差,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难度,失业人数增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识点中,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被以文字的形式详实地陈述了出来。但是仅仅是简单的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不足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个问题所产生的危害程度。反之,在微课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则同样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的视频,制作合成为一个简短的视频,或者老师可以利用图片搭配文字制作成配有解说的视频。这样的视频既可以在课堂之上放映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观看之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商量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解决方案。这样,既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印象,又可以调动学生的讨论和发言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充分运用微课教学模式,能够以视频播放的直观形式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讨论视频内容的形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有效地运用好微课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6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转变,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展,削弱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反复地讲解也越来越枯燥乏味。应试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学习地理知识后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反复复地做题,老师和家长都只看分数的高低,而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掌握了,是否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

由于高中所学的地理知识都偏向于知识型而不是实践型,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很少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对于学到的地理知识也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低下。

二、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的措施

既然知道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对症下药”,认真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将地理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创建沟通平台,让学生之间多交流提问,让学生自己消化吸收知识。课堂上多鼓励学生提问,多为学生组织交流学习的活动和时间,如果只是单独一个人学习知识,有些知识即使是反复看也有注意不到的,学生互相学习知识点会联系得比较广、比较细。比如,在学习完地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找到自己还没有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巩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举一些和实际相联系的例子,以此来导入地理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也能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学习地理的能力。地理本来就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要抓住案例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和学生的互动问答,查缺补漏,巩固知识。比如,可以在地理课前先提出一个和本节课内容相关而且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本节课中,然后在地理课内容结束后让学生自由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学习既需要教师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总结教学经验,也要靠学生的配合,找到一种适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