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聚落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地理聚落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聚落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聚落教学反思范文1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地球村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了解世界某个区域的情况只需“弹指一挥间”。然而,世界各地区域复杂,瞬息万变,若想深入掌握其内在特征,只有在准确把握自己周边环境的情况下,相比较而知其所以然,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新课程所倡导的现代地理课程理念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表达十分明确。第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第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第三,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第四,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从“基本理念”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所以我在平时地理教学中尝试:“乡土地理的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2案例呈现

片段一:在学习“聚落与环境”时;我们绝大部分的农村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更别说了解世界的不同的聚落了,严重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实际,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从我们身边的聚落特点出发,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来突破这一难点。设置了一个探究问题:“我们这里民居有什么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我们这里的砖瓦房的图片,原本不太活跃的课堂,瞬间热闹起来,学生自觉主动的讨论起来:认为乡亲们以砖垒强,烧泥作瓦,以木为梁,斜顶设计,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就地取材,经济,适用;2、家乡多雨,房顶建的很倾斜,利于排水;3、好多房子坐南朝北,光线充足。然后顺其自然的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寒冷地区、湿热地区、东南亚和北非地区民居特色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有了前面的乡土地理的内容的铺垫,很快的分析出原因。然后让学生说明,人类要想安居乐业,应该和自然环境之间建立怎样的关系?

片段二:在学习“珠三角”一节时,为了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发展,对地理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我结合乡土地理设置探究问题:“请你根据实际情况站在“大乡土”的角度,以南京地区(属于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分析,并且将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珠三角进行对比分析”,这样的设计使得同学们在对家乡情感提升的同时,自我地理思维和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也得以提高。

片段三:在学习“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时”,如果按部就班地按教材内容讲解,学生对于如此枯燥的内容是不会感兴趣的。我适时的结合六合当地商业中心变迁路线,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马上对教材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把学生目光吸收到教师身上。又进一步的结合当前六合乡镇发展和水泥道路“村村通”的事例,来说明在现代经济建设中交通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于是就有兴趣去学。本小节内容充分的把课本的资料与当地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有效地分析和评价地理要素分布的合理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布局社会生产力的理念。

3案例反思

以上三个片段都把乡土地理融入地理教学课堂,大大的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我越来越发现:把乡土地理融入课堂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

3.1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在讲七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时,本节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沧海桑田”。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安排的:一开始,我介绍了“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的来历及比喻的含义;然后,我话锋一转,说:“同学们,由沧海变桑田这种实例有许多,但大家也许根本想象不到这种变化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同学们听后都瞪大眼睛,似乎不相信。然后我就问:我们六合有一个瓜埠镇,大家知道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知道”我又接着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叫瓜埠镇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就势引导:“瓜埠镇始建于东汉元初六年(公元118年),是贯穿中国南北的古驿道必经之著名渡口所在地,现在瓜埠那里有没有渡口了?”学生答:“没有”。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沧海桑田’的例子。这个时候,我从同学们一声声“哦哦”的恍然大悟声中体会到――一他们的注意力被我深深地吸引了。

3.2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交通运输中“枢纽”这个概念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六合区汽车站的情况。我问:“我们班上有一部分同学是从乡镇来的,若家在凡集,冶山等地的同学,要回家,应到哪里去乘车?”学生回答:“南门汽车站。”我接着问:“若家在龙袍、玉带等地的同学呢?”同学们同样回答:“南门汽车站。”接着,我补充讲解:同样,如果要从龙袍,玉带等地去凡集,冶山也必须到南门汽车站来转车,这个汽车站联系着我们六合区各乡镇的公路运输。我们的南门汽车站就可以称得上是六合区公路运输的一个“枢纽”。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枢纽”这个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交通枢纽及基本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3.3结合乡土实际,实施情景教学。乡土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学生从小培养起来的乡土情结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具有亲和力。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乡土地理材料实施情景教学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也便于他们在课外进行实地的调查发现,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加形象直观。地理教学中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陌生,这时,可以以乡土地理资料为引线,创设问题或者案例情景,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以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在“城市化”一节的教学中,由于城市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学生可能对这一问题难以把握。教师可以收集该城市的用地范围和城市人口的变化数据和反映城市区域扩展的遥感图像,通过不同年代的数据和图片对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的基本表现。同时把学生带出课堂,走进城乡结合部,进行实地的考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城市扩展的印象,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包括耕地的荒废,人口的拥挤等,激发学生思考过度城市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这样,学生被置入一个个活生生的情景之中,对城市化这一概念也就不难把握了。

3.4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而且也能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六合的滁河一年中水位的变化情况。我是这样安排的:“同学们,龙池湖已成为六合的一大风景区,你们观察过龙池湖的水位变化吗?”同学们齐声回答:“经常观察,因为我们经常去那里玩。”我接着问:“龙池河水位什么时候最高?”许多男孩子跳起来说:“暑假!我每天去那里游泳。”我又问:“那现在(冬季)呢?”他们一个个摇摇头:“现在水位很低,特别是今年四、五月份湖底都能看见”。最后我请一位同学总结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规律。这种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来感受降水的季节变化比单纯的讲解更能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

初中地理聚落教学反思范文2

一、进步与成长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在这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和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1、深挖教材内涵,灵活运用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在气氛活跃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看图填表,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对填错较多的部分共同分析错的原因;在气氛较为沉闷的班级,采取了游戏的方式,把整个班级当成了亚欧大陆,定讲台为北方,各小组讨论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气候类型,为什么?

地里课程目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里的兴趣。这就需要在选择教法时,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强迫施教。而唤起学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在新教材第一章的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中讲到了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小学没有接触过,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知识没有较强的递进性,学生学起来较为苦难。我采取了讲授法和活动法学习经纬线效果都不是特别突出。于是讲完这些内容之后,上了一节经纬网练习课,采取游戏和竞赛的方式,在室外上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定方向建经纬网,然后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再在操场上画好的几个经纬网地图上真正的实践一下。学生“玩中练”“玩中学”得兴奋极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大部分学生因此还弄清了经纬网,收获不小。

教法选择的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迸射的。如: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中,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的教学,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四人为一组,每组给12个试管,作为一年中的12个月,再给一瓶红颜色的水,让学生自己设计世界任何地区可能的一年的降水量,将水注入到试管里,展示并说明该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的状况,然后在绘制成图。这就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发展。

2、过程与结果并重,运用鼓励性评价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了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本学期我校的地理学科从下列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初一为例):学生课堂表现占25%——课堂纪律5%;《地理填充图册》作业4%;《地球仪的模型》制作4%;《等高线地形图模型》的制作4%;校园平面图绘制4%;《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绘制4%,开卷考试占25%——教师拟定10道题目,学生从中选择2-3道回答。闭卷考试占25%;题目以填空选择、填图绘图为主,为学生应知应会的最基本常识。

地理小论文占25%——教师拟定3-4个专题,学生任选其一,800—900字左右,学生如对其他专题感兴趣也可自拟题目,经教师审定后,自行撰写。

学期末,教师根据上述四项为每个学生打出具体分数,然后根据总分评出等级,并对特殊学生给予一定的评语。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法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如:《我们需要洁净的大气》一课,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给一个污染空气的案例分析,请同学想办法还大气以洁净。学生分析讨论气氛热烈,畅谈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有的说:给汽车换太阳能为动力的、电池的、风能的、天然气的,甚至还有特殊饮料的;有的说:给所有冒烟的地方设计一个空气净化装置,安在排烟排气口处;有的说:农村的秸秆用做制沼气、造纸、手工艺品、埋在地下肥田……学生答案不胜其多。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都踊跃了。

如果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催其奋进的目标,进而达到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必然会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励、鞭策学生完成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便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如:《三大宗教》一课,提前两周给学生设计里一些有关宗教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或问题以外的内容查找资料,学习研究三大宗教。上课时采取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学生热情高涨。当提问大连市任一宗教建筑的分布地点时,抢到此问的学生竟然回答出了十多处;但问到佛教信徒如何诵经并表演出来时,回答问题的学生表演得很好,这时另外一组的一位学生,举手示意要给大家表演佛教信徒如何拜佛,还主动要求站在讲台上表演,他跪在讲台上一边表演一边解说。刚完毕,又一位学生要上台表演喇嘛教信徒如何拜佛,他也在讲台上又趴又跪,好不热闹。因此良好的评价氛围,真正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性的评价机制激活了地理的课堂教学。

二、思考与困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我们更多关注,加以认真研讨的问题。

不能完全真正的落实以人为本,灵活的教学现在课堂活跃了,学生提问多了,有时教师怕学生问,一问时间就来不及,教学进度完不成。预先设计好的难点重点落实不了,于是想法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好的路子上引,顺着教师讲课的路子的问题教师欢迎,如果是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往往视而不见,或草草打发。如《人类居住地——聚落》一节,给学生展示了5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图片,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中,让学生选一个环境来设计房屋,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领会聚落的外貌、材料大都因地制宜,没成想有学生在北极地区建了个宫殿,还配有全方位的导弹、枪炮等高技术的防御系统;有学生在沙漠地区设计的房子,有防御系统,还有吸收太阳能系统——白天转化为室内冷气,夜晚转化为室内暖气……对于导弹枪炮等我知之甚少,又不是本课内容。我就简单评价了他们的想法有创意、独特,希望将来能自己设计出来,就转回了我的思路。课后我反思,如果能顺着学深的思路展开教学,让学生就这方面有无利弊,或让学生回家查查资料,了解防御系统有无必要安排在这里,有无科学性等,这不仅真正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做到以人为本,还可以培养学生有了疑问和好奇就追根究底的学习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反思、思考跟不上,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也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但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开发有许多现实的困难。教师工作负担重,教师习惯了依靠现成的教学材料来教学,没有思考与反思的空间,也没有把课程开发看作是份内的事情,所以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教师课程改革的实践总有偏差。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感受到这种挑战的紧迫性,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掌握和了解最新科技的地理知识,熟练的驾驭现代教育技术,做到各学科都要涉足,知识面广一点,不能落伍于时代。

课堂教学活应不乱,教师收放应有度 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态度平和亲切,教学方式方法多样的变幻,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断的提升。有时就会难以控制情绪,造成课堂混乱;有时还会出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别人回答的问题他又回答了一遍;还有时学生为了抢先回答问题,胳膊伸得老高,甚至站起来,身体前倾,举手示意……每遇到这样的环节,教师真不愿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但课堂教学必须要收放有度。当学生过于兴奋进入误区时,教师要及时调控,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得养成良好而正确的学习习惯。

初中地理聚落教学反思范文3

最新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20xx—20xx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实现高考奇迹,是我思考的内容,并为此不断地从想法走向实践。

  一、学校、学生基本情况

  学校从高一直至高三都是没有晚自习的,实行完全走读制。高三暑期也未补课,今次开学以来有可能根据学生的要求,周六开辅导课。学生目前是从7:20—18:05在校学习,其他时间段在路上、家中学习和休息。就学业水平测试而言,文理科重点班的地理平均分为41分(满分50分),普通班平均分39分。由于学测难度相对较低,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情。高二学期,花了近一个半月复习区域地理的地球、地图与世界气候,二个半月学测复习。暑期布置学生自己依据地图册和区域地理书复习世界地理部分,本学期开学即测试,及格2人。学生对已学的必修123基本遗忘殆尽。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二、可实现的目标

  针对学生基础及其理解、接受能力,应以基础、主干知识教学为主。文化课考生,部分文化课考生高考分数目标为75%—85%,大部分考生为65%——75%;艺体生而言,地理得分锁定在65%——75%,艺体生中美术生和部分音乐生,基本上从9—12月都在专业课集训,真正文化课的复习应从2月开始,加之放假15天多,主要复习时间应在3、4、5月,时间特别紧,其他门课得分又难,文综锁定200分,地理分数应在70分左右。本学期在1月份才涉及艺体生回校开课的问题,当提前做好预案。

  三、本学期复习的主要内容与检测

  1、内容:本学期主要复习内容为20xx.9.1—10.31完成区域地理的复习,重在读图、填图以及与高考有关知识点的复习,通过检测卷和月考来检测复习情况,强调看图、读图和填图能力提升,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读背;20xx.11.1—20xx.1.16复习必修1、2并迎接合肥市一模考试,以合肥市一模考试为风向标,调整复习进度、方法和模式。一模考试结束转为必修1、2复习的补缺补差和必修3复习。(必修3大致2.15—3.12四个星期完成,进行二模考试)

  2、检测:自己的试卷随堂考试、月考以及合肥的模拟考试。

  四、自我再成长模式

  1、基础教学与实践

  (1)独立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世纪金榜一轮复习》以及《新题策》,结合课标和考试说明整理纸质备课笔记和PPT;

  (2)制作PPT、微课视频,通过安徽基础教育云平台、优酷、qq群等进行网络推送,解决重难点,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艺体生学习;

  (3)继续结合时政材料开展“拓展讲堂”7分钟微课堂及网络视频教学,将其打造为自己的品牌教学;

  (4)通过互联网+的网络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与转变,并推出免费教学和付费教学模式,实现利于自己学生,又服务更大范围学生的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

  2、学习与研究

  (1)读书、学习:目前订阅有两种杂志,分别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地理教学》,需要认真阅读学习。除此外,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也应花时间研读。大学课本、《地理学报》等书籍、杂志也是提升自己的途径。

  (2)实践研究: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相应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值得探索,这种途径可让论文真正落实于实践,而非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此项也为职称做准备)

  (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场修炼!教师的生命力在于课堂,学生因爱上你的课堂,爱上这门课,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学生必然学好本课。通过观看网络视频,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最终成为一流的教育者。

  五、实现目标的措施

  1、充分备课,合理掌控教学速度、难度、广度,使教学不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取得效果;

  2、课堂40分钟,必须追求效率,同时开动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动手、动脑;

  3、布置好作业和复习,并进行监督和指导,直至学生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复习;

  4、全体学生通过考试进行成绩跟踪,部分同学要进行单独指导和严格要求,比如读背书;

  5、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6、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做人始终是第一位,因注重对学生成长的指导。

  六、可预见的成果

  1、教育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对高考的理解和把握也比过去好;

  2、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精彩,教学研究落地并富有成效;

  3、学生学习积极、状态良好,朝自己的高考分数目标迈进;

  4、培养出一批能够运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最新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三、 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七年级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 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 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措施

  1.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在教学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

  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

  3.课时要认真钻研地理课程标准,通读教材,了解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及“双基”内容。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4.强化作业、单元考试制度的落实。落实作业布置和批改制度。单次作业布置要适量,内容要精当,针对性要强,热点问题要准,批阅要及时,矫正要彻底。同时,要特别注意对目标学生、弱科学生作业的面批。

  最新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 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 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 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 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 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 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 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 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 教学进度安排

  第1-2周 第一章

  第2-4周 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3-6周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4-8周 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9-10周 (复习及期中考试)

  第11-12周 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13-14 周 第四章

  第15-16周 第五章

初中地理聚落教学反思范文4

一、德育为先,突出德育时代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质量大体有两项因素至关重要:一是确保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二是强调教育在促进学习者的创造力和情感发展以及帮助他们树立负责任公民应有的价值观和处事态度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优质教育(学校教育或其他有组织的学习方式)应该有利于获取知识、技能和具有内在价值的处事态度,并且有助于实现重要的人类目标。但在十年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确保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上落实得要好一些,而在后一项因素上就不一定做得好了。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就要把教育的目的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第一、二自然段中就明确指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即有助于提升学生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利于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这是时代的新要求,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而在“课程性质”中,除原有的“地域性”、“综合性”特征外,又单列了“思想性”特征,也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地理学科中的体现,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育内容。明确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时时关注情感态度、过程方法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提升,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笔者认为,在日常地理教学中适时进行地理科学史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寓德于教”。地理科学史寓涵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发展和地理学家的事迹,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例如,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时,就可以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灵感来自大西洋东西两岸大陆轮廓的吻合程度,而后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四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11月1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直至第二年4月,他的尸体才被发现。他已经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这样的事迹带来的启迪和感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超过了知识本身,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中,也增加了很多反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等体现时代特征的内容,如“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等。这些变化都要求地理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为此,我们教师平时要坚持读书读报,关心时事新闻,适时把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思想、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现代社会所要面对和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等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关注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学习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时,就可以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在2011年9月获得成功,其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百亩试验田亩产已达到926.6公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不仅对中国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学习素材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能力为重,加强创新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灌输,应该要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地理课程应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性质”中又单列出“实践性”特征,强调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部分,明确提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在“评价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对地理技能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技能方法的掌握程度,考查围绕学生能否利用和激活相关的认知结构,能否有效获取地理信息并得出相关结论等方面展开。

显然,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强化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整体上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特别是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尤为重要。地理教师要深刻理解上述变化,才能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设计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等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可以让学生用几枚硬币叠成一座硬币山,再绘出该硬币山几种不同叠法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出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地理教师还要明确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一方面立足校园,利用学生已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开展绘制校园平面图,观测一天内太阳光下旗杆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等实践活动,拓宽学习空间,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适时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切实体现地理学习能力为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三、难度调控,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从五个方面调整了课程容量和难度,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一是删去了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条目,如“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及文化传统”等。二是某些条目要求较宽泛,不再单独列出,而在其他条目中予以落实,如“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就分散到具体地区中落实。三是删除了一些初中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而进入高中后会进一步学习的条目,如“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等。四是条目内容不变,但降低了教学要求,如关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的要求,实验稿是“说明”,修订后下调为“认识”。五是删除了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建议,如“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等,以减轻学生负担。地理教师要认真研究这些调整变化的内容,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不能随意增加教学内容,更不能任意拔高教学难度。例如,学习气温的分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图比较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规律,要注意对于一些地方等温线凹凸的原因就不必去探究,以免加大教学难度。再如,每章节中基本都有的“阅读材料”,仅作为增加教材趣味性、扩展知识视野或活动引导之用,可以作为自学素材,但绝对不能作教学要求。

四、评价改进,提升教学效益效率

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较修订前变化较大。首先是改变了五个“注重……”标题,明确提出了“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四个方面内容的实施建议,全面渗透“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思想。其次是通过举例的方式,详细剖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对如何评价以及评价的重点进行了具体说明,极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评价“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这一标准要求的地理技能,建议教师要设计读地形图、完成读图分析类的试题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头脑中是否有相关的认知结构,并判断其是否完整和准确,还要考查学生能否有条理、有顺序、熟练地获取相关信息并得出相关结论。评价引领教学,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构建完整、准确的认知结构,并学会迁移运用到具体情境之中,否则就没有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评价建议”还强调,“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要符合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由此联想到,在平时教学中纸笔测验试题的评价标准不应随意拔高,地理试卷中往往由于难度把握不当,出现过难的题目,打击了学生的自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如果仅仅只有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期中、期末考),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最终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也就不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所以,除纸笔测验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方法外,日常教学中还要运用档案袋评价方法,学生可以把自己绘制的地图、制作的模型、收集的地理图片和资料、地理探究的活动过程记录、疑难问题及其解答、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总结、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结果等放进自己的档案袋,记录自己成长的轨迹,了解自己的进步,反思自己还有那些不足,这样就把学习评价渗透到地理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益和效率。

五、以人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落实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程性质”中把“生活性”单列出来,特别强调地理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要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同时,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也反复强调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生活性”贯穿地理教学全过程,力求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满足国家、社会对学生成长的需要统一起来。这对十年来坚持课改的一线老师来说是一种鼓舞,说明十年课改实验的方向是正确的,本次修订在原有基础上又进行了调整、补充与完善,表述得更加清晰、严谨。我们的教学再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地理知识与技能,而是应该努力建立教学内容与生活意义的联系,使地理课程与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身心特点,所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应该让符合“生活性”的教学成为地理教师的常态化教学,而不是仅仅在所谓的公开课中作为点缀。

初中地理聚落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有效选取;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的现状: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对人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现代社会的公民成为国民教育的基本目标。单纯的、分门别类的人文知识的传递愈来愈不能满足时代对未来建设者提出的要求。因此,初中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开始实施和推广, 新的课程理念激发着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我们的课堂随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尊重,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一些新的教学问题也随之出现。注重形式的“形式主义”探究、体验、讨论、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教学方式变革的主题,有些教师一味迎和潮流,注重新的教学手段,却没考虑教学内容,虽然“声情并茂”,整个课堂热热闹闹,但学生能够学到什么东西,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似乎被忽略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从最初接触到新课程时的迷惘到积极尝试,到总结经验、反思效果,尤其看到当前有些课堂热火朝天,学生却收获甚少的现象,对教学内容重要性和有效性产生了深深的思索。这种只注重形式而不关注教学内容的“形式主义”,严重破坏了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看似不成问题,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对老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话题,一节课上什么,主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培养什么情感,是备课时老师必须要考虑的内容。但要实现课堂内容的有效选取,大多数情况下,我认为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首先,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是指立足于目标,把高难度和量力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内容的难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难度太高,学生认为他们的能力不足以达到目标,那么对成功的期望值就会降低,他们也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此外,虽然丰富的教学内容可能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教给学生。所以,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知识与学生本身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关系,课堂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比如新课程的设计思路就是从公民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基于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人类文明的演进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主线,以当代社会的发展为主题,整合“历史”与“地理”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整体规划内容目标的设置与实施。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就是从学生生活的环境入手,从学生最熟悉的社区入手,让学生在介绍杜鹃和王朋家位置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和表示方位的八个词语。

其次,考虑学生的发展性

发展性是指课堂教学内容蕴涵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显著成分与价值,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能明显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的一种趋势。知识是课堂教学的显性内容,但传授知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通过知识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之一,而且这个能力目标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在当今科技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比如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中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地图中找到它们,并且要会描述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通过在世界地图中寻找和描述,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二、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选取教学内容或鼓励学生组织教学内容

陶行知先生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要使自己具备用“学生的心灵”去接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联系学生实际,学会用换位思考的原则去选取、充实教学内容,才能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比如在乡村与城市这一课内容的学习中,我所选取的内容就是余姚四明山山区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案例——大岚的丹山赤水,以丹山赤水的村落的分布及形态,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房屋的建筑风格为线索来学习乡村聚落。由于所选取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贴近学生的实际,所以上课的效果非常显著,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换位思考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也积极地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参与组织、选择教学内容的机会。在往来于区域之间这框内容的学习中,我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案例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比如有的学生就选取了余姚杨梅、榨菜的外销,有的学生就选取了余姚每年召开的塑料博览会等等一些内容,这些都是区域交流在当地的表现。学生自己选取教学内容,不仅能锻炼学生搜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自己的家乡。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只有关注学生的视野,做到眼中有人;关注学生的“现有视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关注学生的“盲点视野”——学生不知道的是什么;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有一个底线——《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要认真学习的。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性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了明确的规定:一、明确规定了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注重素质教育;二、体现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三、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四、体现实践第一的思想,注重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的方式,发现学习规律,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次课程改革中制定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课程的目标。强调这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目前《历史与社会》中一些教研活动的开展采用的都是以标上课的形式,课标对于老师来说非常重要,同样课标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也非常重要。新课标的理念让教学内容的选取有很大的伸缩性,教师可以选用教材中选取的内容,也可以自己组织选取教学内容,但也要求教师有过硬的知识素养、聪慧的识别能力。课程标准就是自己组织选取教学内容的底线和框架,所选取的内容一定要依据课标,而不能偏离或脱离课标。比如七年级第三单元总的课标的要求是: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在上到《现代化的大牧场》这一框内容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填充,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澳大利亚是个“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凸显出其牧场的现代化,而且通过展示澳大利亚的野生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澳大利亚还是“世界古生物博物馆”,同时出示澳大利亚丰富的矿产资源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澳大利亚还是“躲在矿车里的国家”。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了解澳大利亚。我之所以敢放开来讲,主要就是课标的要求1-2-8明确指出: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对于澳大利亚有关内容的扩展完全符合课标的要求,能让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澳大利亚,同时学生也非常感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纵向上与时俱进又要横向上由近及远

首先,在时间上要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有历史的内容还有地理和社会的内容,特别是社会方面的内容,需要不断地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征,他们总是较易对新的事物发生兴趣,因此选择近期出现或发生的现象和问题能较明显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再加上,与不断出现、变化的现象和问题相比,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较为迟缓。故此,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的选择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一部分工作来进行,及时更新、补充更富时代性和说服力的教学内容。对于那些以事物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内容,将现在和过去呈现的现象进行对比,使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有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其次,在空间上既要关注自己的家乡又要放眼世界。先从学生身边的、具有地方特色内容选起。学生对出现或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和问题的关注程度明显要比其他地方高,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比如在学习文明的中心——城市,这一单元内容时,就可以自编教材关于余姚这个城市的教材。从余姚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特色,生活习俗等角度组织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的选取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能体现新课程中贴近学生生活,促进自主发展的理念。在关注家乡的同时也要学生学会立足家乡放眼中国和世界。在《往来在区域之间》这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关注本地与外地之间交流与合作的事例,在这个基础上,又补充了我们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像南北方之间的南水北调工程,北煤南运工程,还有东西部之间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然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放眼全球,让学生又了解在全球范围内国与国之间有合作交流的案例。比如区域性的交流与合作,像亚太经合组织(APEC),欧洲联盟(EU),金砖五国(BRICS)等,还有全球性的交流与合作,比如像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UN)等在国与国的交流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这种由近及远空间上的展开,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内容的有效选取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是教师备每一节课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能否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有效选取除了要遵循一些必备的因素外,还需要教师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游刃有余,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使常态课出高效。

【参考资料】

[1]刘英《浅析教学中的换位思考》2011年04期《教学研究》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2004年5月广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