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实践;策略
在初中语文中,诗歌教学相当重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诗歌分为古代诗词与近现代诗词两个部分,在考察方面,既包括了对诗歌背诵程度的考察,又包括了对诗歌理解层次的考察,换言之,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要求学生们既要背诵诗歌又要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背景、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手法等等。相对于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来说,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更上一个层次。
此外,诗歌教学能够让学生们在了解与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为自己的语文学习储备文化知识,对学生们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鉴于诗歌的历史久远,学生们在诗歌的理解与掌握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那么教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们深入分析与研究诗歌。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
一、诗歌教学策略之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之前先引导学生们对诗歌的作者进行了解与研究,从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语言风格,这将大大降低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难度。当然,教师在这一过程应当尽量避免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以免让学生们心生厌烦之感。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根据诗歌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果是较为容易的诗歌的话,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单独进行作者资料的搜集,然后再根据自己所得资料对诗歌作以初步的分析;如果是较难的诗歌的话,教师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们去搜集作者资料,然后再让小组成员之间根据小组所得资料对诗歌进行初步分析以及交流讨论。不管是哪种方式,这都有利于诗歌的进一步讲解与分析。
例如,笔者在讲《天净沙・秋思》的时候,鉴于其作者马致远对于学生们来说较为生疏以及这首诗歌内容较为简单,我便让学生们在上课之前搜集好关于马致远的一些资料,包括马致远的人生经历、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他的理想抱负等,接着我再对学生们搜集的资料做一个高度概括,最后再引导学生们深入研究其中的关键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让学生们在对诗歌有个大概了解的基础之上再去感悟其间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从而达到一个知人论世的效果。
二、诗歌教学策略之诗歌翻译
诗歌中所用的字词与表达与我们所熟悉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古代诗歌,因此,诗歌的翻译至关重要。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与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翻译,换言之,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不注重对诗歌的翻译而初中语文注重对诗歌的翻译,毕竟翻译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
例如,《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次”这个字翻译就显得尤为关键,它在本诗中的意思并非我们所熟悉的“顺序”“等第”或者量词的意思,而是“停留”的意思,也就是说“次北固山下”应该翻译成“停留在北固山的时候”,倘若缺乏对这个字的翻译,则整首诗的理解就显得过为牵强,不利于学生们对其的理解与研究。此外,教师在诗句的讲解过程中,应当先引导学生们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然后再根据整句的意思对之前所做的翻译进行顺序或者搭配上的调整,以使得整个翻译更为清晰明了。
诗歌翻译是诗歌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诗歌翻译,学生们能够深入剖析诗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以及文字运用能力。此外,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师生们的互动也会有所增加,从而改变了传统沉闷的语文教学氛围,进一步提升了诗歌教学质量。
三、诗歌教学策略之感悟作者情感
诗歌不仅是作者展露文笔的最佳平台,更是作者抒怀的最好载体,这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因此,在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们挖掘诗歌的文字底蕴,也要引导学生们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们真正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涵,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例如《沁园春・雪》这首现代诗歌,它的抒情方式较为含蓄,上阙全是对雪这个意象的描写,这是借助雪的壮阔来表达作者的恢宏大气,下阙虽然看似是在历代的英雄将领们,但却是借助这些过去的名人从侧面表达出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深入挖掘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感悟了作者的情感才能体会到诗歌作品的真正内涵,从而让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并且,诗歌教学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中华文化,提升学的文化功底以及语文素养,所以,提高诗歌教学质量很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以情导学;策略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热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教师则需动之以“ 情”,注重以情导学,让学生愿学,乐学。
一、教师真情倾注, 调动学生学习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若教师呆板、冷漠,缺乏生活热情,对学生缺少关注情感,在文本解读中自己都没有感动于文本内容,那么难以促进学生情感,难以培养出具有热情,充满爱心的学生。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敬业精神,关注与热爱学生,以自己的热情、激情、真情去感染每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情感与情绪,实现以情换情,以情导学。
第一、以目光增强学生自信。课堂教学,实际是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自悟与自得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课堂积极发言,主动回答,教师需予以目光肯定,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学习《散步》时,当讨论文章的写作手法时,有学生站起回答道:课文中虽然描写了生活小事情,却体现了一个社会大主题。这时,教师应予以肯定、赞扬的目光,于是学生继续说道:通过以小见大手法来表现是尊老爱幼这一大主题。这样,让其他学生体会到文字语言的魅力与感染力,学会品读课文。
第二、以微笑关注课堂生成。由教育学理论看,要求教师以发展眼光关注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能够在细微处观察学生情感波动,以微笑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用于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碰到这些现象,学生开始有独特想法与见解,但一站起来回答教师提问时,则会不知所措,有些学生则欲言又止,亦或断断续续等,这些都表示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自信。实际上,教师通过真诚的情感,会心的微笑,则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火花,闪出“亮点”,生成课堂,这样才可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学习情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通常而言,学生愿学,乐学,才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体现了情感因素的影响作用。而若想学生乐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启发与调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积极情感,饱满精神,亲切的语言,适当的动作等,以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投入自身的真情实感,有趣、生动的课堂讲解,以感染学生,以情导学,引导学生以情感来体验文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其融入文本角色之中,如临其境,从而将无声文字转变成有声语言,体验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理解文本内涵。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情感意识,引导学生感知与体验。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教师可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情感:这里有两样东西:几个穷朋友与一堆金钱。假设让你们来从中选取一样,你们会选择什么呢?并说明原因。在本次将要学习的课文——《羚羊木雕》中,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则可说明这一问题。通过情景,让学生自由发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文学习,教师可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演读课文,分别扮演“我”, 爸爸,妈妈,奶奶,万芳妈妈,万芳,在叙述部分,可由一人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特点,把握人物情感,从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接着进行课堂讨论: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若父母是正确的,作为子女应怎样对待矛盾?若父母是错误的,作为子女又该怎样对待?同学们,你们遇到类似情况吗?当时是怎样处理的?这样,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唤起学生情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三、注意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科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互动合作;生活实际;多媒体技术
初中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现代文化素养的独立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与文化教育并重的教育形势下,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在教学思想及教学方式上进行彻底而深刻的改变,必须明确语文教学在整体发展历程上的需要,必须认清学生主体在学习与发展上的综合需要。只有摒弃陈旧教学观念及形式的束缚,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与高效。
一、以灵活运用教材为根本,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知识整体体现在教材的文字上,作者的情感主要体现在文章的脉络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中体现着各种情境的优美、形式的华丽与质朴。开展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材的内容创设趣味化、丰富化的教学情境,酝酿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的情感,以教材内容的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主体的广泛关注,以教材中词语、诗句、情节的妙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知识,自主建构学习重点。例如,在初中语文《背影》的讲述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贴切课文内容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有出过远门吗?都是谁去送你们的呢?你们有没有感受过离别的感伤?有没有被父母的某种行为而感动呢?等等,通过一系列贴切课文内容问题的发问,引发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引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强烈兴趣。
二、以互动合作教学为形式,营造活跃氛围
互动合作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形式进行师生关系调节的交互活动过程,是强化师生之间情感共振的有效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知识的主要内容和学生主体的主要特点灵活地选择互动合作方式,以正确的互动合作方式突破语文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以互动合作的形式进行语文知识的分析、讨论与总结,让师生之间在语文知识的分享中达成情感的共通,让学生之间在语文知识的探讨中取长补短。开展互动合作教学,教师要注重合作形式的平等性、民主性、自由性与开放性,要注重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站在同等的位置进行语文知识的分析与思考,要放下身段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让学生驰骋在文本的天地里,去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去享受语文带给他们的快乐。
三、以生活实际联系为基础,提升教学效果
语文知识是对生活实际的提炼,是对生活实际的文字性表述,是对生活中情感的展现。所以初中语文的教学必须以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为基础,以教材内容紧扣生活实际所呈现,必须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与生活化。将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建立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将语文知识的教学向生活化拓展,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鼓励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生活交际,以此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初中语文《故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都是由不同的地方汇聚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请大家就自己的故乡进行表述,谈一谈我们的故乡在这几年的变化吧!通过这样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深入回想自己故乡的实际变化,并以自身的幸福与课文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四、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改倡导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初中语文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以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进行语文课程的导入与延伸,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主体的参与兴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不但可以以技术的外在形式与知识的内在相互交融达成教学活动的生动多彩,还可以实现语文知识的动态化与具体化展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择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深入挖掘有利的素材,以此实现语文教学的图文并茂,实现语文知识的静动转化,实现语文情感的内在升华。在初中语文《三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有关三峡实景的图像或者是动画,让学生在具体中深刻感受到三峡的宏伟和壮观。
总之,初中语文的教学要以时代的进步为发展依据,要以教育的改革为发展根本,要以生活实际为发展源泉,要以信息技术为发展动力,要以教材与学生的特点为发展基础,以此挖掘更有效的教学途径,以此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王莉.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10.
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式教学
语文是初中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增强语文教学的质量是教师当前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探究式教学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因此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将探究式教学应用到具体的语文课堂当中。
一、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地位,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适当的方式实施探究式教学。为此,需要教师对班级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状况、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进行全面的掌握,只有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掌握,才能以学生为基准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从而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例如,教师在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时,就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将文章语言的使用特点以及作者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手法等作为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而将文中父子间的感情作为本文学习的情感目标,让学生抓住人物描写的特点,学习写作的方法,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设计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探究式的语文教学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多采用提问的方式。因此,要想将探究式教学有效的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巧妙的设置,通常情况下,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是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效果的。当前一些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没有可探讨性,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有的教师在讲《陋室铭》这篇文章时,提出的问题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而这个问题是没有什么争议性的,因为在文章中作者已经将其观点进行了鲜明阐述,因此这样的问题不利于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实现。并且也由此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问题设置的质量,可以直接关系到探究性教学的实施效果,因此,必要引起教师的重视。为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争议性。争议性较强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讨论,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探讨与理解,并且在探讨的过程中,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设置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所必须具备的内容。(2)教师设置的问题难易程度要适中。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一定要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设置太难或者太简单的问题,这样都不能起到激发学生思考的目的,因此这也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注意的内容。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尤其像探究式的教学,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需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为此,教师在探究式的课堂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引导:(1)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在语文课文中,会有很多看似矛盾但却合理的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质疑,从而帮助学生寻找探究的切入点。(2)鼓励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然后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通过班级学生的共同努力,完成对问题的解答。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自觉挖掘文章的内涵,实现对文章的深入解读。与此同时,学生间的探讨对于增强班级的团结力,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将探究式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实现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内涵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学不可能全面传授所有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语文的平台,通过对语文的词语、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我国的语文学科有过“大语文”“词章”“中国文”“国文”“国语”“语文”等名称,语文学科名称的转变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重点的变化,从古代的以文言文教学为主到以白话文教育为主的变革。但不论学习的内容如何,语文基础知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不论是诗词、文言文、白话文,对字、词、语法的了解是学习这些知识的前提。
语文知识大致包括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写作等内容,而基础知识大致包括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内容。在语文知识的框架中,阅读和写作都包含对文字、修辞、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合理、灵活运用,而文言文、文学常识的学习以文章为框架,文章的学习也需要基础知识。因此,语文知识是一个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体系。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以后的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存在的理由
(一)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双方都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与学,只注重诗词的背诵、写作的训练,对字音、字义、字形等基础知识关注不够。初中生不能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提笔忘字、对字的运用方式不能灵活掌握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对“的”“地”“得”的使用不能正确掌握,把“再接再厉”写为“再接再励”,忽视对句法、修辞、逻辑等语法知识的教学,学生不能掌握复句的概念,对修辞的作用认识模糊,有的甚至不能在阅读、写作中正确理解、使用标点符号。教师这样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的语文知识根基便不牢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将十分被动,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将相当困难。
(二)将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能力训练相分离
教师以程式化的方式讲解语文知识,以练习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将语文基础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文章、写作等知识的讲解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讲解所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去分析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巩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实现两者的同步提升。
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
(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时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情感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学常识比赛、成语竞赛、常用字书写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其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这样动态、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教师可以对语法、修辞、标点、逻辑等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其概念、不同的语法、修辞、标点的作用有所了解,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渗透着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便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教师讲解课文,不能只注重分析文章,而应结合语文基础知识讲解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法和逻辑的作用等。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来讲解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写作中常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在教学中对所涉及的字词、修辞、语法等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其使用能力。
(四)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基础知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例如,对句子的学习,需要掌握文字、词汇、标点、修辞等,句子的运用也涉及逻辑、修辞,它们彼此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将各类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丰富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五)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应对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毋庸置疑,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最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正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应对策略,还给学生一个纯净的语文课堂。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初中语文课外积累明显不足
随着生本理念的深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更加看重学生的课外积累。良好的课外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并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目前由于语文教学工作比较繁重,一些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认识不够,给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布置也没能深入下去。即使有些教师已经布置了大量的课外阅读,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没能深入检查和安排学生交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课外阅读应有的作用。
2.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步伐滞后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在初中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已经明显滞后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侧重点,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实际交往的技能以及文学欣赏阅读的学习。而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容易贴近教材进行学习,而对于课外的实际交往技能以及文学欣赏层面的阅读并不多见。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改革对中学语文的需要。
3.教师在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多、过滥,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
诚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学生摆脱了抽象的思维,能够在形象可感的思维空间里强化自己的语文能力。但是如果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占据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就有些得不偿失了。目前一些教师多媒体的使用过多、过滥,使学生在课堂上失去了本该用于强化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思考流于形式,不能深入下去,因此,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以及语文应用能力。
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应对策略
1.生本理念课堂中恰当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1)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课堂中要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生本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能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班同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实时调整教学进度以及在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得到最大限度的语文知识量,提升相应的语文能力。
(2)巧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能力先行
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摆正多媒体的位置,要留给学生相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探究,主动思考,以确保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2.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将这种阅读纵向深入
(1)教师要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
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课外阅读。同时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深入指导,在学生不同的阅读阶段,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
(2)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相应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课外阅读
有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不能深入进行阅读思考。当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方法的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举行阅读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得到思维的纵向深入,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阅读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