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前景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前景范文1

(一)重庆旅游业现状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嘉陵江与长江从其境内穿过。地理景观丰富,高山、峡谷、溶洞、溪水、甘泉、密林、瀑布各类景观坐落其间,例如耳熟能详的长江三峡,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等。它的人文景观同样极为可赞,古代时期它作为巴国、大夏国的都城,近代时期又作为抗战的陪都,它是一座故事之城,历史赋予重庆独特的文化内涵。重庆的旅游业蒸蒸日上,旅游业对当地GDP的贡献率连年增加。据相关部门统计,2011年重庆接待的游客人次已经突破两亿大关。但是我们深知与其他地区旅游产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重庆的旅游总收入位于全国中游,重庆市的旅游资源仍然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重庆文化产业现状

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近年来重庆一边加紧对古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一边推进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各类文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近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了25%以上的增速,是同期GDP增速的两倍以上。快速发展不代表先进,同北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1497亿元相比,重庆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风险与机遇并存,重庆的文化产业处于成长期,不稳定因素众多,缺乏科学的管理,创新力的不足都有可能使文化产业遭受到毁灭性打击。挖掘文化产业的潜力,寻找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迫在眉睫。

(三)重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分析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两者本就是互助互利的一个过程。重庆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更多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它的文化产业发展也需要创新点的补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融合,使优秀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急需的展示平台,拥有了更多的出镜率,打响了知名度;与此同时,先进科技与优美风景的结合,增添文化产业的素材,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我们深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起着重大的作用,目前经济理论为产业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很多种模式选择,例如:渗透型、整合性、延伸性等。这样可以使得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二、重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对策

(一)加强重庆基础制度环境建设

政府要向服务型产业转变从而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互融合,就需要政府具有正确的引导策略。首先,产业的融合要做到制度先行。制度是经济活动正常运作的保障,是投资者的定心丸。良好的制度体系可以提升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其次政府要为产业融合提供资金支持,出台银行借贷的扶持条款,降低投资者的参与门槛。新领域的开拓总需要依托雄厚的资金,然而更重要的是人才,人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政府设立人才培训班,为相关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政府牵头,带领企业到先进地区去参观学习,引入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法律、资金、人才都是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二)推进重庆旅游和文化企业的合作

政府的引导作用是有限的,要实现两者的真正融合需要企业的主动参与,摸索出融合的道路。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的合作意识。目前重庆市的产业融合模式大多为政府主导的,因政府不是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与公司方面相比,存在经验不足,或滞后的问题,政府主导的商业合作模式必然有其局限性。因此企业要本着主人翁的心态,积极参与,强强联合,参照国外的先进的商业模式,在了解自己的产业行情基础上开发新的合作模式。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先进的技术对延伸型融合模式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它是连接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桥梁。

(三)优化消费引导策略

所有的产品开发都要以市场为导向,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融合要适应游客的消费需要,要更新营销模式,拓宽营销渠道。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受外界影响,这为主动营销提供了可能。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广泛,企业要利用好现代化媒体的传播作用,宣传新的消费观念,刺激消费者对旅游与文化产品的需求。采用经验交流,课堂讲座等形式向消费者介绍相关信息,也可以开展免费体验活动,使消费者更真切的了解旅游文化创意新产品。

三、结论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前景范文2

关键词:常规战略;创意战略;红海战略;蓝海战略;网络视频;五力分析;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69-04

在媒介整合及三网融合大背景下,网络视频业务因其内容丰富多样、用户形式灵活突出等特点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其正逐渐成为视频内容消费的主力,尤其在年轻群体中成为消费的主流,视频内容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显示出了广阔的前景。我国网络视频业务正在迅速崛起,不仅对传统的有线电视产业,也对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和卫星电视产生了冲击,在此背景下,网络视频业务的各种商业模式、及时丰富的内容提供和各类终端的广泛应用使得自身产业链不断完善。近年,国内网络视频业务格局基本形成,在网络视频企业中,乐视网成为了国内首家盈利的视频网站,根据2012年财报显示,2012年营收11.673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95.02%;利润总额2.28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82%;净利润1.9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8.10%,2013年全年,预计净利润为2.52亿元至2.72亿元,较2012年的1.94亿元同比增长30%至40%。

乐视公司成立于2004年11月,2010年8月12日在中国创业板上市。乐视公司是唯一一家在境内上市的视频网站,也是全球第一家IPO上市的视频网站。目前,乐视的市值已经由上市之初的30亿增长为400多亿,是创业板市值最高的公司。

长期以来,乐视致力于打造垂直整合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模式,涵盖了互联网视频、影视制作与发行、智能终端、大屏应用市场、电子商务、生态农业等,日均用户超过5000万,月均超过3.5亿。近十年来,乐视创造了多项全球或中国第一:中国用户规模第一的专业长视频网站,全球首家推出自有品牌电视的互联网公司,中国首家拥有大型影视公司的互联网公司;中国第一家提出内容自制战略的公司。乐视正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型企业。

一、乐视网常规战略分析

常规战略既是所谓的红海战略,主要是在已有已知的市场空间竞争,红海战略是指在现有的市场空间中竞争,通过在激烈的竞争中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企业利润,红海战略的显著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激烈的竞争造成降价的下降,从而减少了利润;另一个是不断细分市场达到差异化的战略,这就造成市场范围的缩小,按照这两种游戏规则,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因此,红海战略需要分析竞争态势和产业条件。下面通过宏观环境、产业竞争状况、SWOT[1]分析以及乐视网平台和商业模式的建立试分析乐视网的常规战略情况。

(一)网络视频产业发展宏观环境的分析(PEST分析)[2]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作为互联网业的网络视频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影视视频行业在文化产业中具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显著特点,其发展成绩突出。从宏观环境来看,国家政策影响产业未来的发展步伐,三网融合的力度将促进产业的巨大发展,随着消费的升级和偏好,网络视频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宏观环境是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因素。以下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在宏观环境上进行的详细论述。

1.政策环境,政策力度持续加强,“三网融合”带来网络视频行业新机遇。随着《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通知和落实,以及国家对文化产业相关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对网络视频产业都起到了推进的作用,三网融合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联合,其中互联网是融合的核心,三网融合促使广播电视运营商的跨区域整合和更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是中国信息化战略的体现,影响中国信息化进程。三网融合的试点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政策落实上仍不明朗,产业链主导权争夺制约了市场的增长。

2.经济环境,相关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从经济环境上看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环境上我国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显著提高,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平稳。申银万国证券传媒行业2012年年报显示:新媒体整体表现出色,传统媒体增长平稳。2012年全年实现净利润82.7亿元,停闭增长16.9%。新媒体增长强劲,预计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7.4%,高于前三季度32.8%的同比增速。从传媒与平台企业的主要盈利途径广告经营上看,中国网络广告收入达753.1亿元,较前一年增长46.8%。视频平台方面,视频网站广告收入高速增长,2012年5月网络视频的网民渗透率超过搜索,成为第一大网络应用。[3]文化产业良好的经济环境预示着这一产业的未来快速扩张的良好潜力。

微观层面上看,未来的传媒市场将继续增长,网络视频市场发展的空间巨大,这从互联网的发展数据可以看出。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1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

在网络视频领域乐视面临着众多的竞争者,包括优酷土豆、搜狐视频、百度爱奇艺、腾讯、迅雷看看等企业。

3.社会环境,消费观念带来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网络的普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抛弃传统电视机,网络视频的易用以及互动性带来产业不可估量的前景。此外,用户对消费体验和娱乐的体验日趋成熟,体验经济是一种以消费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会议的活动的经济形态。[4]乐视在全行业最早提出了“生态模式”,随着超级电视的持续热销,阿里巴巴、小米、爱奇艺、优酷、苏宁等大量优秀企业追随乐视进入智能电视领域,标志着乐视生态模式取得初步成功。通过乐视生态,乐视要为中国人提供带有明显互联网基因的优质生活和全新消费思维,通过持续创新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4.技术环境,科技和数字化促进了平台的升级。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成为一种趋势,是真正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石,文化产品和内容产品是数字化发展的灵魂。

乐视网拥有一支具有丰富视频实施经验的核心视频研发团队。乐视云平台具有业界最大的带宽储备规模。乐视持续在p2p技术领域投入研发力量,拥有了webp2p技术。这一技术为高带宽消耗的互联网络视频业务带来巨大的成本竞争优势:用户播放体验更流畅,打破原有的高峰资源瓶颈,更低的成本输出。在同行相比,乐视云视频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国内最大规模CDN宽带,满足全国用户流程播放体验;最先提出视频元架构理念,打造完整的云视频应用平台;终端方面,LetvUI是乐视独立研发的智能电视操作系统,用户体验全球领先,其中最新版LetvUI 3.0是全球实现全体感操控的电视操作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完全抛弃遥控器。2010年乐视自主研发的乐视TV云视频超清机,为占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市场做好了布局。乐视网针对网络视频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具备了成为优秀网络视频服务商的充分条件。

(二)产业竞争状况分析(五力分析)[5]

五力分析模型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包括:行业内的竞争者、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能力、替代产品的替代能力五中基本的行业竞争力量。用此模型分析产业竞争环境,这五种力量的综合强度决定着产业的吸引力,同时决定了行业的获利能力。下面是通过五力对乐视网的分析:

1.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网络视频的内部竞争加剧,网站进入整合盘整期,大型传媒机构具有内容上的优势进入新兴市场竞争,版权成为行业软肋,各运营商开始争夺正版内容。合并后的优酷土豆几乎垄断了UGC平台,同时收购了海外版权商Trade Lead和国内内容提供商东阳天世以增加核心竞争力。迅雷的优势是下载客户端巨大的流量资源。乐视网具备国内最全正版影视版权库,涵盖100000多集电视剧和5000多部电影,远超竞争对手;并正在加速向自制、体育、综艺、音乐、动漫等领域发力,实现内容的精品化和差异化,构筑起坚实的竞争壁垒。乐视网具备国内最全正版影视版权库,涵盖100000多集电视剧和5000多部电影,远超竞争对手;并正在加速向自制、体育、综艺、音乐、动漫等领域发力,实现内容的精品化和差异化,构筑起坚实的竞争壁垒。

2.潜在进入者分析,电视台携内容优势进入(国家网络电视台),传统门户网站进入,腾讯视频、百度爱奇艺、搜狐视频依靠互联网巨头腾讯、百度和搜狐的优势资源抢占市场。此外可能的进入者还包括风险投资和新的创意者。

3.替代品分析,包括传统电视、IPTV、网络电视、高清电视、P2P网络下载。

4.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用户原创内容增长迅速,不以盈利为主;内容创作机构,如电视台、影视公司等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5.客户议价能力,网络视频个人付费市场相对企业付费市场处于成熟阶段,个人付费通过线上影院收费的方式实现,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广告受到传播效果影响,广告主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通过从整个竞争状况的分析得出:网路视频业存在着供应商和客户的双重议价能力强的考验,同时也受制于不断增多的替代品和潜在者的威胁。

(三)乐视网业务分析

通过应用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6]分析得出,在线广告收入仍然是重要的现金牛业务,乐视广告销售是基于传统视频网站的基础性业务,连续多年销售收入翻番。版权出售业务,在线付费业务正在逐渐增长,乐视会员频道是乐视网旗下的精品付费观影频道,为付费用户提供高清影视剧在线观看和下载服务。乐视网通过购买版权,目前,版权库已经拥有5万多集电视剧、4000多部电影,包括国内大约60%的热门电影、电视剧的独家网络版权。乐视网的“收费+免费”模式不断获得客户认可,收费用户不断增长,频道的视频清晰度达到1080P,满足了网友对视频质量的高要求观赏体验。

此外,乐视网借助3.5亿用户,开始布局多种创新型业务。包括:基于用户的增值服务业务,基于大屏的广告业务,基于乐视商城的业务以及基于Letv Store的应用商城业务。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9月,乐视网自主研发的“乐视TV”云视频超清机无疑成为乐视明星产品,这是经过四年多的技术研发和积累储备,乐视网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电视端解决方案。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完成对乐视致新的参股,2013年4月,乐视网、乐视控股、深圳市冠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三方以现金的方式对乐视致新进行增资,增资总额超过3亿。“乐视TV”的推出,标志着互联网模式,正式杀入电视领域。

(四)乐视商业模式分析

乐视网的商业模式是三位一体化的模式,即“版权+用户培育+平台增值”。乐视拥有互联网视频和手机电视服务业务所需的经营性资质,通过互联网为电脑、电视、手机及其他终端用户提供优质的网络视频节目和服务。而传统电视生产厂家是单边商业模式,即企业到顾客,传统电视业是双边商业模式,乐视采用的是三边商业模式,增加了用户体验。

乐视做的是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和苹果的模式相近,苹果在硬件和iOS之外,优势在音乐;乐视的优势在视频,乐视生态系统集合“平台+内容+终端+应用”。乐视是在自有核心业务上做垂直整合,“产业链各个链条上真正的交融,才能够是乘法,甚至是指数级的效应”。

二、乐视超级电视能否成为竞争中的蓝海

(一)传统电视产业面临改革和数字化的趋势

长期以来,传统电视产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角色,用户规模不断增长,由于基数庞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增长放缓,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电视台传统的生产模式受到冲击,传统电视产业面临着变革和转型,这些改革即包括传统电视产业向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也包括内容的选择和提供以及运营体制的变革。

(二)传统电视机本身的用户体验

在智能电视领域,创维、海信、TCL、康佳等仍然坚持传统硬件研发、生产和运营的思路,传统家电产品发展陷入瓶颈,很难再提高。即使是创新性的智能电视产品,也延袭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其智能电视应用多为手机应用的改良版,对大屏电视的兼容性缺乏。“界面设计混乱,不易查找内容”、“智能应用运行速度慢,不符合用户体验”等问题。由于各种新形态的媒体的出现,尤其是年青一代受众习惯的转变,正失去对传统电视节目的兴趣,电视机开机率逐年下降。

(三)乐视超级电视市场的蓝海战略

传统电视机的营销方式只是硬件销售的收入,传统电视媒体也存在各种局限,受众没有像网络电视那样具备灵活的观看选择权,而乐视超级电视的商业模式是和消费者发生持续性关系,这种商业模式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一系统改变了智能电视产业链,符合蓝海战略的第一步重建市场边界。[7]

乐视生态本身是基于全局的战略布局,包含4层架构9大引擎。9大引擎包含平台层的云视频平台和电商平台;内容层的内容制作和内容运营;终端层的硬件及LetvUI系统;应用层包括:Letv Store、视频搜索、浏览器,让电视成为互联网生活的大屏延展。注重全局的原创是减低规划的风险的关键,是不至于投入大量的努力和时间,结果却只是规划出一些战术性的红海行动。[8]

传统营销是维护现有客户,寻求更多的细分市场机会,这对获得竞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或许有用,但却难以创造新的市场、新的需求。而乐视超级电视依托乐视生态各个环节,放眼于非客户群体,超越了现有需求,整合了市场机会。

乐视在在销售上,采用自有品牌产品和自有品牌的电商,没有渠道成本、营销成本;在营销上,采用CP2C模式;在盈利模式上拥有四重收入,即硬件收入、内容收入、广告收入、应用收入,乐视网虽然在牺牲了“一次性”的硬件利润,但换取的却是“持续”资金流入;售后服务方面,除了传统的电话售后,还采用官方微博、微信、乐迷论坛、高管微博等社交平台作为客服渠道。同时,乐视推出“乐迷卡”,并推出“乐迷卡”的网络“瞬时贷”功能,用户经过快捷的审批程序即可实时获得银行授信,购买超级电视和乐视盒子等产品。乐视实行的去渠道化策略精确预知商品的需求量,提前增加产能,缩短供货周期,减少物流和库存成本。

三、乐视网竞争战略与前景展望

随着互联网巨头们的纷纷杀入网络视频,企业都在不断创新抢占下一个智能市场的蓝海,有望重建规则,将竞争惨烈的红海市场,重建为一片蓝海。从市场现状来看,IPTV产业链不断完善,个性化内容与用户规模仍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用户需求的培育将决定产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大小。从内容于业务提供两端来看,版权和运营是未来内容运营投入和收获的两端,也决定着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若乐视超级电视能在内容服务方面有所突破,则将对公司营收起到重要拉动,反之,则将面临较大亏损。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企业就是将“创意”转变为“产业”的过程。克里斯・比尔顿(Chris Bilton)认为,创意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关注“文化企业的战略、组织领导力、风险预防、商业模式和组织变革、文化市场和消费以及文化政策”。在成本创新、容量创新、市场创新、边界创新和学习创新上,我们期待着乐视的创意战略取得进一步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向勇,刘静.文化产业应用理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192-197.

[2]孙希有.竞争战略分析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向勇,刘静.文化产业应用理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197-199.

[4]陈少峰.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3[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89-90.

[5]向勇,刘静.文化产业应用理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44.

[6][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第2版.郭武军,刘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4.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前景范文3

本课程通过对企业的现实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在改变企业决策层的商业格局与审美视角的同时,通过从格局到品牌、到战略、到商业模式、到管理运营、到产品、到营销、到渠道、到服务、到循环复制―10大微创新商业创意思维系统的历练与优化;以点破线,以线开面;以面创体;以小搏大,以弱搏强;以无搏有,以微成渐;逐步打破营销传统思维对“人性的弱点”的利用,充分挖掘、调动、鼓励人们发挥“人性的优点”;志在给企业带来脱胎换骨的改变,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用“微创新思维系统”来不断优化完善企业商业格局,导入商业创意审美系统;以企业管理与品牌运营的关联环节的关联点为主线,启动渐进式的微小创新与微小变革;引导企业持续刷新升级产品(服务)的信任以赢得更长效更广泛的顾客忠诚,进而以更长足的品牌发展空间为企业创造更长远的市场前景。

授课对象

企业投资人/决策者 + 经营管理者/事业接班人(全面保障实战效果落地,特邀决策者与执行者共同组合学习)

适合行业

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传统行业/快消品行业/服务行业

适合企业

中小微企业创业初期/升级转型期/跨越式发展期/困局品牌突围期/多元化发展期

课程构成

1.《企业格局微创新》《品牌内涵微创新》

2.《战略规划微创新》《商业模式微创新》

3.《管理运营微创新》《产品系统微创新》

4.营销体系微创新》《渠道建设微创新》

5.《服务系统微创新》《循环复制微创新》

课程时长

2天3晚,总计28小时,并有1~3个月的后续咨询服务

服务组合

课前:系统调研考量需求―知己知彼精准聚焦,明确定位落点需求;课中:实时创意实战辅导―实时分析劝业悟道,创意辅导微利千秋;课后:后续顾问同步跟踪―实战落地扶上马 , 扬鞭远行伴一程。

带着问题、带着产品、带着计划、带着伙伴来学习!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前景范文4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所处的环境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需要,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市场环境还没有真正培育成熟。影响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体现在多层次市场不完善和外部政策环境因素缺失两个方面。根据《2010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披露的数据看,多层次市场不完善在影响创业风险投资经营的外部因素中占到27.9%的比重。虽然“中小企业板”(2004年)、“中关村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代办转让系统”(2006年)、“创业板”(2009年)等市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有效促进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但是真正能够通过中小板、创业板实现退出的风险投资仍然较少,“股权代办转让系统”市场有待进一步激活。同时,已上市的文化企业数量仍相对较少,未来几年能够挤进创业板的中小型文化企业恐怕也寥寥无几,这不符合风险投资机构青睐易上市产业的投资偏好。另外一个外部影响因素是“缺乏创业投资行业法律法规”、“政策不明朗”,二者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19.3%和19.0%②。分析个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发展刚起步,实践历程还不长,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二,政府一方面鼓励发展,另一方面又干涉太多,设置过多的行政权力限制了风险投资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大部分产业门类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属性,并涉及国家的文化安全,大量非公有资本只能进入部分文化产业,或者通过与拥有垄断性刊号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进行合作经营来开展业务。这种市场准入的限制和非规范的合作形式,使得合作双方既无法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稳定的合作关系,也造成在合作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短期行为、行政干预和各种摩擦。同时,这也使得风险投资的进出很难被定义为完全的市场化行为。虽风险投资机构对于文化产业的关注由来已久,但害怕触及政策底线而没有找到最合适的路径。第三,政府对风险投资支持的政策力度不够。为支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我国有关产业政策虽然采取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及鼓励措施,但是现有政策体系缺乏系统性,作用效果不够明显,力度也不到位,并且从深度和广度上看,也远远比不上风险投资发达国家。同时,由于缺乏政策法规的指导、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很难进入风险投资行业,造成政府风险资本比例长期过高,违背了风险资本市场的基本原则。

风险投资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风险资本介入我国文化产业领域较浅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的风险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投资机制。这种不成熟性具体表现在:我国的风险投资规模小;风险投资还未真正市场化,投资主体多为政府财政或银行;风险投资的产业领域还相对局限,风险投资关注的多是低风险的传统项目;风险投资家缺乏对创意产业的认知和创意产业成长的判断经验;社会上也缺乏规范稳定的评判标准和监督机制。二是风险投资机构对文化企业的要求高。由于风险投资机构对文化产业仍然比较陌生,过往缺少成功的案例,出于风险和回报周期的考虑,大多数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重点普遍是在资本市场上实现上市路径比较明确的企业。看好那些具备良好商业模式、有创造力以及有品牌附加值的内容、平台和团队,这就对文化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三是为了规避行业陌生带来的风险,投资文化产业领域经验较少的风险投资机构或者未有投资文化产业经验的风险投资机构选择跟投方式为主。此外,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外资风险投资机构普遍采取收缩策略。

风险投资要与中国文化产业实现更好的融合,需要政府、风险投资机构、文化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从政策引导、制度完善、环境优化等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政府应为实现文化产业内生性增长、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创造条件

针对文化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创造政策条件。一是鼓励文化企业收购兼并,提升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是散、滥、差,产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重复建设频繁、市场分割严重,制约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收购兼并是通过转移企业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是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发展思路。纵观国际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几乎都是以某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我国应该鼓励文化企业到国际市场上组建专业的海外发行公司,收购或参股国外现有的发行公司,也可以借助同业中有实力的文化公司的力量,尤其是对中小型文化公司而言。二是优化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文化企业的真正成长,离不开由小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发展过程。未来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风险投资者最终收益的要素,中小型文化企业必须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创业企业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完善其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降低公司经营风险,让投资者看到公司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诚意。三是催动文化产业业态的创新,包括内容创新、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内容创新指用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眼光挖掘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在创意设计、主体开发、内容创作等方面实现文化内容的再创造。科技创新指随着网络、数码等高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创新,要加强科技和文化的结合,催生更多的新型文化业态。我国文化产业界要敏感地抓住这一时代特征,既要想法设法占领已有的文化市场,又要千方百计挖掘潜在的文化消费模式,创造新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企业经营运作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其更强调“创意”,强调新的营销运营模式。同时,商业模式成熟的领域或商业模式明确的企业,其发展轨迹相对比较明确,市场前景明朗;特别是企业将其他领域成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自身企业当中,风险资本对此相当青睐,因为风险投资机构在投资前将可清楚地预计到企业发展的趋势,从而最大限度减少资金风险。其次,应加大优惠力度,发挥政府培育引导风险投资的功能。政府应继续提供风险资本,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在美国,凡是资本金超过1000万美元的私营风险投资公司均可以向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申请对其进行投资,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审查后按1∶3的比例对风险投资公司进行资本投资,然后选择适当的时候在金融市场公开出售所持股份,及时收回投资①。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在2000年至2001年两年期间,成功运作“投资组合”17项,共融资2073亿韩元,其中政府350亿,民间1723亿②。另外,可对各种风险投资机构经营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公司等用税后利润进行增资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政府还可给予风险投资公司风险补偿金,用于弥补亏损,降低其风险。再者,在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非公有文化单位的市场准入限制,正确引导企业投资趋向,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更多行业外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政府还要鼓励组建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构和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解决文化企业可供抵押的实物较少、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变现难、抵押担保信用程度低等问题。总之,对于市场失灵的环节,政府要充当“第一位天使”;对风险投资可以顺利进入的环节,政府要营造环境,加大激励;对于风险投资“过热”的环节,政府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引导;要确保各项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和落实力度。通过政府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切实打通风险投资介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二)风险投资企业内部应构建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体系

对于有资金实力并希望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风险投资应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扩张方式。鼓励民间兴办风险投资共同基金,既有助于集中社会闲散资金,发展风险投资业,又有利于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允许一定比例的养老金和保险金进入风险投资。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养老金和保险金保值增值的要求,又可拓宽风险资金来源。积极引进国外风险资金。国外风险投资机构资金实力雄厚、投资经验丰富,将是充足的资金源泉。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司制风险投资机构、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及信托基金制的风险投资机构,是发展我国风险投资市场,拓宽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组织形式。拓宽多元化的风险资本退出渠道也是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必备的要素。风险投资通过投资实现价值增值后,必须寻找退出渠道,将收益变现并投入到下一个项目,如此循环往复,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实现风险资本退出渠道和退出方式多元化,是保障风险投资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大力发展创业板,支持文化企业上市。我国创业板才刚刚设立,还是个新生事物,要成长为类似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成熟创业板市场,成为风险投资和中小型文化企业有效对接的高效平台,还需要市场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目前,全国共有140多个地方性产权交易所,彼此孤立,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的全国易平台,产权流动范围受到很多限制。因此,有必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淡化行政区划色彩,促进风险资本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还应发展柜台交易市场。柜台交易虽然很难形成统一的价格,且交易者的询价和谈判成本较高,市场效率相对较低,但十分灵活,既没有上市标准,也不需要严格的交易监管,仍是一种比较适合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状况的产权交易方式。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正常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目前我国因公司上市条件苛刻,使文化企业上市难度较大,不利于风险资本的流动和再投资。因此,适当放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条件或建立第二股票市场是促进风险投资和发展创业基金的重要条件。

(三)文化企业应联合社会力量,催生相应的法律法规,推动建立风险中介机制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前景范文5

投资机构说

投资机构需要优秀商业计划

对于想要获得融资的企业来说,提交一份优秀的投资计划书,能让投资人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企业,发现企业的潜在价值。

项目概况和行业背景

“首先要介绍项目概况。”中房渤海投资有限公司直接投资部总经理赵方方说,具体到做得怎样,要分两方面阐述,“首先要介绍自己的绝对业绩,包括业务规模、营业收入、净利润和过去三年的增长率。另外是相对业绩,就是行业内的排名。如果是细分行业当中的前三名,融资相对容易;第二方面是行业背景。要介绍行业整体规模怎样,发展前景多大、产业链内部又有哪些企业。尤其要提到公司在产业链上的位置。”

商业模式和财务数据

在赵方方看来,商业计划中最核心的是商业模式。“这部分是要向投资人说明白,你如何赚钱。项目最终以盈利为先导,不一定要提商业模式有多新。另外,管理团队和财务数据也是核心要素。对文创企业来讲,更要注重经营团队的建设,我们希望看到企业有变现能力。”

竞争对手和融资方案

“很多企业觉得在商业计划中只介绍自己的情况就够了,其实不然。”赵方方说,投资机构往往很看重计划书中的竞争分析,“因为投资机构不是单纯投资一个企业,而是投资这个行业中的企业。最后是融资方案,要有融资金额、用途、转让股份比例。很多企业会忽视融资金额的用途。”

商业计划需要避免N个误区

是否能够通过项目盈利,是投资机构最关注的问题,而许多文创企业往往避重就轻。

误区一:谈理想不谈现实

“很多商业计划书看起来太理想化。究竟这个模式能否赚钱,赚多少钱,都没有涉及。”赵方方表示,即使是很有知名度的企业,也不能缺少关于如何盈利的描述,“我最近接触到一个在动漫产业中非常知名的企业,但提供的资料中没有关于如何赚钱的叙述,只是说自己的品牌意义有多好、形象有多好,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化创意本身不等于文化创意企业,既然是企业,就要讲盈利,要有一定的金融数据支撑。”

误区二:只递交产品资料

企业的销售客户,关注的是产品,而投资机构则关注运营。许多企业经常会递交类似“产品手册”的资料,让投资机构摸不着头脑,“既然投资机构来投资,成为公司的股东,就等于合伙做生意,需要向合作伙伴解释业务。”

误区三:融资越多越好

很多企业的商业计划书中缺少具体的融资用途,或者说融资用途不明确。“我们去年年底接触了一个做动画制作的项目,他们的动画片刚刚做了20多集,但他们要融资1亿,对于这1个亿要用于哪些工作,他们还没想好。”赵方方说,很多企业有这样的误解,觉得融资金额越多越好,钱到位再说,“从长远看,在目前盈利基础上,融的钱越多,意味着出让的股权比例越大。作为一个企业,不会只融第一轮就上市,可能还有第二轮、第三轮。如果都坚持大额融资,会导致控股权发生变化,创始人团队失去对公司的控制。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投资机构也不愿意看到。”

误区四:过高地预测未来

赵方方建议,企业在撰写商业计划时,避免好高骛远,过高预测未来业绩。“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希望签署对口协议或股权协议?因为他们无法说服项目方将未来预测做得现实些。”

文创企业说

投资双方起点上有不同需求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前景范文6

关键词:文化产业 风险资本 产业化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以大量彻底性创新形式出现的。然而既有的文化事业管理制度框架以及其他传统产业结构都存在一定的惰性,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发展形势,同时调整这些制度和结构也将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成本(比如这可能意味着传统产业从业者失去工作和技能)。它们会理所当然的成为新的文化产业发展阻力,文化产业化会经历一段整体社会制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有的产业政策和逻辑思维占据着统治地位并进行着有力的抵抗。但是,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强大而有活力的朝阳产业,显然已经影响了当下的政策制定、产业结构和投资偏好方向。它在近十年迅速点燃了创业者、企业家和投资者的想象力,并将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引发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当然,如果想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就必须在投资模式上、在以效率最大化为目的的组织模式上、在所有社会角色的思维地图和那些对经济及社会进程起着调节和驱动作用的制度上(包括行政管理,产业政策,金融管制等),进行大量配套的变革。毕竟,我国的文化产业化需要引导大量资本迁移到文化领域,而在这个过程中,风险资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产业投资的高风险特征

我国的文化产业化起步较晚,不同门类文化产品形态差异较大,运作规律不尽相同,受到的政府管制程度不同,其所适用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也不同,具备好的商业模式和成长性的文化企业仍是少数,尚未形成规模巨大的文化航母,而是以中小型的文化企业竞争为主。这些中小文化企业大部分处于创业初期,资本积累少,有形资产少,贷款资信少,经营风险高,市场难预测,成长性模糊,同质化竞争严重。相对应的,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投资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投入的资本是个人的创意、智力和知识等无形资产,不易衡量。文化创意及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也具有不确定性,文化创意项目或企业缺乏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这一系列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给文化创新贴上了高风险的标签。因此,创新型的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它可能造成投资的血本无归,也可能会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企业。文化产业界有二八定律之说,亦即文化创新的成功率仅为20%甚至更低。

这种高失败率导致传统的国有金融机构比如商业银行对文化领域的谨慎态度,毕竟这些机构更加重视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偏好低风险的贷款,而且由于利率等方面的限制,它们即便承担了高风险,却难以获得相应的高回报。但是,由于原有的事业管理制度,我国对文化经营单位的设立以及民营和境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就形成了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制度性壁垒,加之国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投资与退出管理机制,如何在兼顾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的平衡下建构我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理论和实践体系,指导文化产业投融资活动,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毕竟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但是国家意识形态对于内容的管控制度还在制约着它的发展,这些社会、文化和制度框架的惯性依赖和模糊处理,也给文化产业投资带来了极高的不确定性,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而涉及到文化产业的投资机制,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本增殖的委托合同关系。投资方无法观察到文化企业或融资者的行动,只能预测市场并通过最终的结果来检验这种预测,但是这种结果受到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随机事件的影响。我们不能凭借某个导演拍摄影片的票房以往业绩来对本次投资行为作出确定的结论,我们也不能凭借对创业团队的主观认定而断定这家文化企业必然会开拓出广阔的市场。可见,对于文化创业的投资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创业团队非常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持有机会主义的心理,进行欺诈性的自利从而导致道德风险。

风险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兴趣

风险本身是中性的,它意味着为了未来预期收益而牺牲现在,这种必然是一个相当直接的、确定的、可预见的牺牲,而未来能够得到什么却是间接的、不确定的和不可预见的。但是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利润,比如IDG早在1999年互联网行业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就以120万美元获得了百度4.9%的股份,而在2005年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百度的股价曾迅速蹿升到150美元,仅百度一项投资,IDG就获得了1亿美元的投资回报,加上对搜狐、腾讯、慧聪等著名的互联网公司的投资,它的平均回报率高达500%,回报金额高达10亿美元。我们倾向于把这种偏好高风险、高回报的资本称为风险资本,它将闲置在世界各地的具有一定风险偏好的资本吸纳集中,并重新配置到那些富于冒险和创业精神的人手中,一部分用于房地产投机或者任何传统产业中可能存在的机会,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改造传统产业和促进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在近几年成为风险资本的新宠,风险投资通过组合投资的方式将这些资本投向不同的文化企业或者项目以分散风险获取利润,这种投资在很多情况下无抵押担保要求,并且着眼于企业或者项目的未来。

人力资本也是文化产业和风险投资之间最本质的内在关联,这一点也使得文化产业具备了吸引风险资本的特性。文化产业是一个以原创力为核心驱动力,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获取财富的经济活动,它是一个非常注重人本价值的产业。而最明确承认人力资本价值,从理论到实践均认可人力资本价值的投资机制,就是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将人力资本以及知识产权视为有价值、可投资的资源,帮助这些创意、创新企业实现从人力资源向市场价值的转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风险投资承担了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巨大的风险,因此,作为一种回报,它们在前期进入的时候,通常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就可以分享到人力资本以及知识产权在未来高成长中的高增值。从这个角度上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而更多的表现为劳动雇佣资本的关系。文化产业中的人力资源凭借自身的智慧创造,使风险资本投资者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合作伙伴而存在,并以高额的投资回报作为条件雇佣了风险资本。这是一种让资本服务于人才的新的经营机制。

当然,风险资本介入文化领域,还会积极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并在很大程度上给予指导。那些具有成功企业及运营经验的创业家也可能会被引入到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投资家一起寻找项目、识别项目,开拓新的事业,甚至代表风险投资方进驻被投企业,担任高管。风险投资家往往也是被投企业的重要投资顾问,为企业的发展战略、重大决策提供参考建议,风险资本进入之后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融资。这就对企业本身的经营风险和创业者的道德风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监督作用,较早地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控制资金流向和流量等方式规避风险,帮助企业的运营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风险资本助力文化产业化进程

一个产业的发展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文化产业化过程涵盖了产业从形成到成熟的整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风险资本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风险资本尤其喜欢文化产业这种新兴的产业。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正处在形成期向成长期的过渡阶段,大量寻找盈利机会的风险资本蜂拥而至。虽然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没有成长为支柱产业,但是它创造的高增长率和利润率却符合风险资本的偏好。文化领域的重大创新已经或者有望获得快速的增长和超额的利润,新内容、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在风险资本支持下显示了它们巨大的潜力。这时,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大量潜在的可投资货币,这是在传统产业增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它们也同样在寻找机会。而文化产业惊人的增长速度和利润表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更加物美价廉的文化产品大规模进入消费领域。

但是,毕竟风险资本更倾向于使创业者(生产资本)别无选择地按照金融逻辑而非产业逻辑行事,并且使之屈服于它的标准。它将从文化产业获得巨大收益视为必然,也期待着从每一次和每一种投资中获取厚利,而不满足于较少的数量。这时,风险资本并不为还不够发达的文化生产提供资金,而是会发展出复杂的金融工具以实现钱生钱的目的,再加上金融领域较高的预期利润,使得很多原本的生产资本不愿意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去,反而流向金融领域。这样,围绕着文化企业及相关的文化基础设施,金融开始热炒,并可能迅速形成泡沫并急剧膨胀。十几年之前的互联网泡沫就是如此。在概念炒作和风险资本运作的鼓噪声中,人们对文化产业的信心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投资加入其中。文化产业发展初期必然会经历这样一段投资狂热期,大量的金融资本过度关注了企业估值而不是按照产业自身规律进行生产。比如2013年一家刚完成几部作品的影视公司估值动辄十几亿人民币,这种潜在盈利的生产和对利润的现实要求之间不平衡状况日益加剧,最终会导致文化产业投资泡沫破灭。虽然这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可能损失惨重,但是无疑,风险资本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成长,使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得以建立、市场环境得以完备。

之后,市场会重新建立更广泛的金融资本而不仅仅是风险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适当关系,生产资本被明确视为文化产业的财富创造者,金融资本则发展成为财富创造的促进者而非投机者,二者在什么是值得进行并且有前景的投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金融资本能够从文化产业成长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利润,同时也会促进文化产业真实增长和真实红利的发生,这显然已经演变为一场正和游戏。未来,文化产业的成熟和繁荣阶段,更可能是在生产资本而不是金融资本的主导下发生的。金融资本是流动着的,它并不积累文化生产能力或产品营销经验。随着一些企业变得足够强大,向垄断过渡的并购浪潮就开始了,比如华谊兄弟、百度、腾讯等,追寻投资机会的巨额资金为这些兼并、收购、多元化和海外扩张等行动提供了方便。之后,文化产业最终成为传统产业并逐渐衰退。实际上,在文化产业的成熟阶段,对于风险资本而言,它在其中获得丰厚回报的机会已经较文化产业发展初期减少很多,但是它已经在客观上促使文化产业完成了它的产业化进程。这时候,风险资本会选择从文化领域流出成为“闲置资本”并开始寻找其他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展开新一轮的风险资本与新兴产业的热恋阶段。

结论:风险资本、文化产业与产业结构变迁

在产业变迁的过程中,曾经作为增长引擎的传统产业(比如钢铁、制造等)开始遭遇市场饱和、规模效益递减、增长放缓、利润下降等困境,它们在获得了规模经济最后一些好处之后,却反而受到了巨额固定投资的强力束缚。这时候,文化领域的创新却层出不穷,创新可能意味着丰厚的利润,也可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正是因为风险资本家手中掌握着寻求利润的大量资本,文化创新才有可能获得资金的支持从而转变为商业现实以及产业繁荣。尤其是当在传统领域的投资回报越来越低、投资机会越来越少、投资前景越来越渺茫的时候,风险资本会更加倾向于支持新兴产业的创新想法,尽管这样做也存在着失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