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产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产业研究

文化产业研究范文1

近年来甘肃文化产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产业附加值不高。提升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推动甘肃文化产业升级,政府应当通过高端规划、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支持模式、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版权产业引导甘肃文化产业升级。

关键词:

甘肃文化产业;升级;政府引导;策略;路径

基金项目: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管引作用研究》(14YD085);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甘肃文化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路径研究》(1305ZCRA151)

近年来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各地政府都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出台各类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一些发达地区政府利用财政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引导当地文化产业向高端发展,大力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升级。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同样面临文化产业升级的问题,但是欠发达地区在财政资金、人才储备、管理水平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不小差距,不可能照搬发达地区政府经验。欠发达地区政府如何引导当地文化产业升级需要深入探索寻找适合自身的路径。产业升级实际上是同一价值链中各环节和不同价值链间互动产生的复杂动态结果,是产业在价值链中朝高附加值环节不断攀升的过程[1]。近几年来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文化产业增加值绝对量还较低,文化产业附加值不高,甘肃文化产业基本处于价值链低端,提高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提高甘肃文化产业附加值,升级甘肃文化产业成为发展的必然。

一、甘肃文化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甘肃文化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效益还比较低。

(一)发展质量不高

经过几年的发展,甘肃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产业规模与发展效益仍然偏低。从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与GDP的比值来看,2012年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与GDP的比值为3.48%,甘肃省的这一比值仅为1.16%。2013年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1351亿元,与GDP的比值为3.63%。其中,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0081亿元,比上年增加2010亿元,增长11.1%,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1个百分点。2013年甘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69%,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及以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同期,陕西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643.4亿元,增长27.4%,占GDP比重为4%,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3年贵州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9.72亿元,比上年增加57.69亿元,增长37.95%;占GDP的比重为2.62%,比去年上升0.4个百分点,增长18.02%,从产业规模、GDP增速来看,甘肃文化产业与西部地区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差距明显,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不高。

(二)以低附加价值产业为主

通过对甘肃发展年鉴(2014)中文化产业数据的整理,可以发现甘肃文化产业中从事初级文化产品生产、制作的企业数量较多,从事文化创意、版权交易、影视发行、工业设计的企业寥寥无几。特别是在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版权交易、文化资本运作方面发展严重不足。近年来,甘肃省虽然在电影、动漫产业进行了努力尝试,2014年“双联”题材影片《腊月的春》亮相央视电影;2012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甘肃有多部影片进入展映环节,甘肃獒声文化有限公司拍摄的《阿米走步》、甘肃籍知名电影人陈逸恒执导的《腊月的春》、青年导演张忠拍摄的《小西天狄道传奇》分别进入民族电影、新片展播单元。此外,还有以兰州“最美新娘”李成环的故事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飘去的白丝巾》及省公安厅出品的微电影《儿子别逃》。然而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电影、动漫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高附加值的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实现的增加值占文化服务产业增加值比重不足14.58%(剔除新闻出版发行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值为6.13亿元,占比9.31%,与全国平均水平有明显差距。高附加值文化业态发展迟缓,甘肃文化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2]。

(三)产业竞争力较弱

各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表明,文化产业具有十分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取决于是否具备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而文化产品具有非常明显的边际效益,文化企业规模越大,效益越好,竞争力也就越强。尽管2014年甘肃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到了10088家,但具备竞争实力的企业还不多,规模都偏小,缺乏能够带动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在全国具备影响力、品牌和实力突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缺乏。作为甘肃省最具实力的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为8.71亿元,营业利润为1.25亿元。与国内主要传媒企业还有较大的差距,竞争力不强,难以发挥对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总体来看,甘肃文化产业及企业规模都较小、文化产业链不长、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结不密切、产业集群没有较好地形成,主要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亟待提升、整个产业竞争力不足。因此通过文化产业升级,提高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效益,促进甘肃文化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高甘肃文化产业竞争力是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甘肃文化产业升级中的政府引导策略

近几年甘肃文化产业取得了良好发展增速较高,但甘肃文化产业整体规模较小、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多、发展中还存在盲动现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3]。加上甘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业市场尚未发育完善,各个地区(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足,且大多数还处在低级阶段,通过产业自身市场化发展向高端演进难度较大,因此政府引导必不可少。对于甘肃文化产业而言,政府应当重点采取以下策略引导文化产业升级发展。

(一)放松规制

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表明,放松规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4]。就甘肃省实际情况而言,首先,应当着重放松准入规制。根据文化产业不同行业的产业结构、公共程度,确立进入规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对文化产业中的自然垄断行业,要逐步地引入竞争规制,通过竞争不断提高文化企业的生存能力,通过市场倒逼企业向高附加值区域转移,带动文化产业升级[5]。其次,放松融资规制。放松融资准入规制、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调整文化所有制结构。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和发展规律特点出发,积极借鉴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在国家现行政策允许范围内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促进文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二)培育企业价值链意识

文化产业价值链构成符合典型的“微笑曲线”特征,处于微笑曲线两头的业态附加值高,处于微笑曲线中间位置的业态附加价值较低。初级文化产品生产都处于微笑曲线中间位置,由于对资本、技术、管理的要求相对较低,进入门槛很低竞争激烈,而且在面对上下游业态的挤压下,缺乏议价能力,在整个产业附加值的分配中只能获得较低的附加值,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而文化创意、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文化产品周边开发、品牌运作、资本运营、形象授权等业态处于微笑曲线两头,由于资本、技术、管理的优势,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能够在整个产业附加值的分配中获得较多,处于价值链高端。因而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树立价值链意识,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政府要积极培育企业的价值链意识,提高各类文化企业对价值链的认识,让各类企业尽可能发展处于高价值链环节的文化业态。要摒弃简单文化产品生产理念,向价值链曲线两端移动,向创意、营销、品牌化方向努力[6]。

(三)引导文化企业“走出去”

甘肃文化产业升级不能闭门造车,需要“走出去”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甘肃文化企业参与全国乃至全球文化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学习提高。甘肃政府应当结合甘肃实际,采取具体措施,制定与甘肃发展相配套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推出配套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税费优惠政策、对外开放政策。培育核心产业链,壮大骨干龙头企业,打造文化产业“航母”,推进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促进文化甘肃文化企业“走出去”[3]。通过“走出去”学习成功企业的运作经验、商业模式、管理技术促进甘肃文化产业升级发展。

三、甘肃文化产业升级中的政府引导路径

从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来看,政府、市场都起了重要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政府、市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作用大小,政府和市场谁更主导[7]。对甘肃政府而言应当做好以下工作引导甘肃文化产业升级发展。

(一)高质量规划引领

甘肃文化企业由于自身能力限制,规划意识缺乏,不仅很难把握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和指向,也缺乏对自身发展做出规划的能力,地方政府应当通过规划加以引领。甘肃政府应当发挥文化产业研究者的作用,借助省内外专家的知识、经验,充分理解把握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尊重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提炼出甘肃文化产业升级发展目标与方向,为甘肃文化企业的发展指明道路和目标[8]。以高质量、高水平的规划为指导引领甘肃文化产业升级发展。抓住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找准切入点,以点带面,以大项目、大投资规划为核心,带动甘肃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推动甘肃文化产业升级发展。

(二)发展文化产业服务平台

文化产品、资本交易是否通畅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9]。地方政府应当为文化企业打造孵化、产权交易、产权登记托管、产业投融资合作平台。利用区域内改造的文化产业街区、现有场馆实现文化产品展示交易。积极建设专业的文化产品展示馆,满易、会展、电子商务、拍卖等功能。以甘肃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为核心,联系国内外交易平台,拓展服务功能,为甘肃文化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产业交易、投资引导、资金融通、商务咨询、产权交易等服务为文化企业提供展示交易的平台。搭建文化产业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聚合产业、高校、政府、国内外文化资源信息,为各文化产业参与者提供文化信息、行业政策信息浏览、市场营销、资源贡献、项目合作便利[10]。搭建文化产业参与者互动平台,让各个文化企业、资金需求供给者、文化产业研究者能够及时了解甘肃文化产业的现状、政策、规划和发展趋势。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解决甘肃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引导甘肃文化产业升级发展。

(三)创新支持模式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但对于甘肃而言,政府财政能力有限,传统的财税减免、奖励补贴等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文化产业的支持中,应当解放思想,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创新文化产业升级支持模式。一是设立文化众筹平台。众筹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已经逐步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甘肃政府应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设立文化产业众筹平台,引入文化产业投资担保公司进行担保,为小微文化企业筹措资金提供有益的帮助。二是设立文化融资租赁公司。影视剧、动漫制作往往需要专用软件、设备。而这些专用软件、设备价格高昂,一般的小微文化企业缺乏承受能力。对此,甘肃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设立文化设备融资租赁公司,由文化设备融资租赁公司购买设备、软件租赁给企业使用,降低小微文化企业成本。

(四)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

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是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最佳选择[11]。一方面,科技创新为文化产品发展的表现力、传播力、创作力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速度。在文化与高新技术结合的时期,文化企业要注重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业态,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甘肃政府应当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利用高科技推动甘肃传统文化产业,如促进演艺、报刊、出版、印刷产业与科技相融合,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有声读物、微电影等新兴业态。

(五)发展创意版权产业

推动甘肃文化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创意版权产业是最为有效也是最为可行的路径。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内容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在文化产业价值链条中,创意版权产业处于价值链高端,能够带来很高的附加值[12],另一方面,创意版权产业发展所依靠的核心资源是人。甘肃相较于其他发达地区,在资金、科技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方面投入门槛相对较低。甘肃应当借助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以创意版权文化业态。通过合理的机制吸引、培养人才,利用新技术、专业化服务,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影视文学作品、动漫创作等业态。

四、结语

甘肃文化产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产业竞争力、带动力正在逐步提升。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西部地区一些省份相比,产业发展水平层次仍然较低,2015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快甘肃文化产业升级,但在地方政府财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仅仅凭借地方政府的力量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升级发展难度较大。政府应该通过规划引导、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支持模式、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创意版权产业引导地方文化企业升级发展,通过促进地方文化企业升级带动甘肃文化产业升级。

作者:杨齐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J].经济学家,2011(2):60-66.

[2]刘伟平.政府工作报告(2014)[3]安文华,周小华.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47-48,92-93.

[4]马佳男.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52-53.

[5]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78-79.

[6]连辑.在甘肃省一季度文化产业调度会的讲话

[7]王福生,周小华.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8-18.

[8]刘进军,周小华.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7-68.

[9]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02-103.

[10]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前沿—十二五展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2-133.

文化产业研究范文2

在广泛收集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了解文化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内涵以及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旅游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文化旅游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最后得出结论并进行简要的述评。

关键词:

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耦合;耦合模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我们已经不能再单纯的将产业耦合作为一种技术性问题来研究。产业耦合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不仅包括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作方式。因此,越来越多的产业融合研究者开始重视产业耦合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理论的内涵

耦合本身是一个物理学中的概念,它描述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现代的经济学家为了研究两个产业之间彼此影响的程度以及产业间最佳的结合方式,对耦合的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构建耦合模型的方法,将耦合应用于描述经济领域中的现象。耦合的概念并不是很早就被应用于产业耦合发展的研究。最早的产业耦合的雏形是魏小安(1987)在《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中提到的“文化旅游”的概念,他指出旅游业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对实现以经济目标为主的综合性目标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并且指出中国文化旅游活动的具体体现不仅包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民间文化。后来的鲍洪杰,王生鹏(2010)首先选择了用物理学中的耦合模型来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由此才逐渐形成了计算产业耦合系统的指标体系以及评判标准,得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程度以及耦合度与系统协同性的关系[1]。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理论发展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耦合条件研究周叶(2014)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间转型越来越快,消费者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所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旅游是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增值的重要途径,两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2]。阎友兵(2011)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本身就关联度极高,他们有着共同的市场需求,所以构建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符合融合发展的原则,能够很好的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3]。王兆峰(2012)认为产业间耦合发展的条件是二者存在供需关系。文化产业能够为旅游产业提供文化资源和产品,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提高了旅游的品质,而旅游产业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传承,所以说二者存在供需关系[4]。张琰飞,朱海英(2012)指出文化和旅游产业本身的关联性使这两大产业具有了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旅游是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增值的重要途径[5]。

(二)耦合模式与路径研究就耦合模式来说,林玉香(2014)认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创新性和关联性都极强,所以除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的产业渗透型模式,文化产业产品和旅游产业产品相互延伸的产品延伸型模式外,还包括重组型融合模式[6]。鲁明月(2013)以湘西州为例,采取了理论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定性与定量分析三种研究方法,详细的分析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动机和条件。然后通过耦合模型的构建得出耦合度,进而分析湘西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出耦合发展中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7]。辛欣(2013)以开封为例,从不同角度将两大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分为产业一体化融合模式、产业重组融合模式、产业延伸融合模式和产业渗透融合模式。因为各种产业与旅游产业关联的方式不同,造成了它们与旅游产业融合途径的差异,旅游产业融合主要包括以下六种途径:资源融合路径,技术融合路径,功能融合路径,业务融合路径,空间融合路径,市场融合路径。各种路径存在关联性,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产业融合的发展[8]。付瑞红(2012)认为现代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遭遇瓶颈,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将是突破瓶颈的动力源泉。在市场化的今天,要想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能够更好的融合,必须满足的条件有:适合产业融合的空间,主体以及强有力的政府引导,三者缺一不可[9]。

(三)耦合障碍及策略研究林玉香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上下游产业链缺乏有效衔接和延伸;偏重经济利益,轻视文化资源保护[5];陈显军以广西为例提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有:在战略上,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整合二者资源;在机制上,创新人才发展机制,重点发展创新创意产业;在发展上,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和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在资金方面,实行投资渠道多元化发展,加强主体市场的建设[10]。李雪琴以河南为例指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观念落后,缺乏创意;体制束缚;实力不足;执行力差等问题。作者指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有:加强科学规划,建立示范区;加速资源整合,打造产业链;持续走产业融合的道路,使各产业协调发展等[11]。蒋国梁以武汉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为例,通过SWOT分析,得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外部因素,进而指出促进产业融合的对策有:培养精品旅游体系;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业态;支持旅游企业发展;扩大旅游市场营销;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加强区域旅游协作[12]。

三.主要结论与研究述评

运用耦合理论的相关原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产业耦合理论及其模型的发展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1.产业耦合是现代产业要想不断突破发展的血脉,关系其健康发展,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要想耦合发展必须重点规划和建设各产业的体系,产业间耦合是各产业能够稳定发展的基础。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包括经济与物质支持;而文化产业为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底蕴,提供了智力支持,所以说他们之间是相互耦合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能够为整个系统的良性发展奠良好的基础。2.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存在着供需关系,二者的耦合发展是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不管研究者采取哪种耦合模式,大都是从产业要素、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的定性或定量分析。主要以创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作为主要耦合路径,并且各种耦合路径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的障碍主要总结为缺乏创意,各产业链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延伸,应该从动力体系、保障体系、供求体系和科技体系这几个方面分析,加强科学规划,加速资源整合,扩大旅游市场营销,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根据上述文献探讨和研究结论可知,现在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耦合的条件,模式,路径和障碍等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讨。但是就我国对产业间耦合发展的研究来说,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仍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鲍洪杰,王生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A].工业技术经济,2010,74-78.

[2]周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江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A].江西社会科学,2014,41-45.

[3]阎友兵,谭鲁飞,张颖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130).

[4]王兆峰.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湖南湘西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2,33.

[5]林玉香.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9.

[6]张琰飞,朱海英.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华东经济管理,2012,54-57.

[7]鲁明月.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M].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4):1-10.

[8]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以开封为例[J].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7.

[9]付瑞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J].经济师,2012,16-17.

[10]陈显军.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6.

[11]李雪琴.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2013,112-113.

文化产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西安 文化产业 营销模式

本文为2013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文化产业营销模式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西安是世界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是13个王朝的建都之地。西安有着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三大优势文化资源,而处在当代经济社会的古城西安,文化产业及其营销模式的发展与东南沿海相比却显滞后。鉴于此,研究西安文化产业营销模式的发展与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西安文化产业营销模式的弊端

1.营销观念严重滞后

西安的文化产业营销正处于初步发展探索阶段,目前主要沿用传统常规的营销模式,但这种营销模式与文化产业自身的个性特点不相适应,影响到西安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品与传统产品差异很大,目前就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还有许多企业缺乏对文化产品及其营销核心精神的深刻把握,还没有意识到和重视文化产业自身所蕴含的增值性和衍生产品开发等特征,大多数企业将文化产品的营销简单地理解为产品促销。西安文化产业营销模式发展明显缺乏产业意识、资源意识、开发意识和产权保护意识。

2.营销手段落后

西安文化产业对外宣传不足,营销手段不灵活。文化产品要被人识别、被人认可,必须要走出去,这就要求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通过各种交易会、展销会、推介会扩大产品知名度,实现互动发展。在宣传促销方式上,对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利用度不高;信息的网络化程度不高,网络建设不尽完善,与国内外各大网站的对接不够及时;品牌建设和形象包装不鲜明,一些独一无二的资源缺乏相应的营销创意。在营销策略的选择上,普遍偏重于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的开发应用,但是对产品策略和渠道策略的巨大作用却普遍缺乏认知。

3.营销技术程度含量偏低

现代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利用知识、人力、资金等现代信息化元素,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开发出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竞争力强的高端优质文化产品,进而获得可观的产业利润。文化传播在前媒介时代是一个发展非常缓慢与艰难的过程,个体的人是最主要甚至是当时唯一的传播媒体,在这种传播状态之下,严重缺少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致使文化交流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西安目前的文化产业营销手段相对单一,科技含量低,系统性不强。

西安文化产业营销模式的转变与建构

1.营销观念从满足需求向引导需求转变

文化产品的营销不同于传统应用产品的营销,在进行文化产业营销时,商户一定要树立实现从传统的“寻找需求——满足需求”到向客户“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新型营销模式转变。当代西安文化产业应围绕如何满足市场精神消费来主动运作市场,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力争把握市场精神需求发展趋势,进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倾向,同时积极主动地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营销服务。

2.营销传播从整合营销向创意营销转变

整合营销是以企业由内向外的战略为基础,以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资源为手段,以消费者为中心而进行重组的一种企业行为,它是一种适用于所有企业信息传播及内部沟通的管理体制。因此,整合营销是文化产业营销的最基本方式,但并无创意与特色。创意营销与其他营销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将创意理念贯穿于产品的研发、生产、推介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避免了传统模式中生产与营销脱节的弊病。其核心是通过对产品内容和形式的创意策划,提高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让用户感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创意营销往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调研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形成丰富、特色的核心内容,具有独创的创意元素和价值元素,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多层次需求。创意营销目的是占据市场,它通过对销售渠道、手段和销售策略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影响力,进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营销产品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传统营销形式指公司通过同一种产品或服务,向消费者传播同一种信息,以吸引目标消费者来购买,从而实现产品的规模市场价值。这种销售存在产品单一但同时风险极大的弊端。如从保健品开始形成一个新兴产业起,主流的保健品品牌采用的大都是此种营销模式。但在文化产业中,产品自身及其营销模式的个性化、特色化,就迫使西安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模式要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4.营销利润从短时性向持续性转变

回顾普通商品品牌的培育,企业普遍采用了各种广告和强硬推广式的营销策略,这种营销方式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产品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量的迅速提升,但从长远发展看,企业采取这种营销模式付出巨大销售成本的同时,往往摆脱不了销售量快速下降的趋势。因此,这种营销模式只能短期宣传,短期获利。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给消费者的物质消费不满足于一次性感官享受,更主要是消费后的情感体验等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因此在品牌营销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心理特点,使得文化产品的营销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蔡尚伟,温洪泉等.文化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周民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J].中国经贸导刊,2009,3.

作者单位:孙 静 西安文理学院 陕西西安

文化产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文化资本;运营;发展;模式

文化资本运作模式的合理与健康与否直接决定着文化产业能够可持续性发展。目前,美国、西欧、韩国和日本等世界强国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经过其多年的文化运营实践,在运营模式上不断地完善且业已成熟,通过其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开展模式侵占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文化资源,对我国的文化资本运营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我国的文化资本运营模式尚不成熟,且我国在相关体系的建设上起步较晚。同时,文化体制改革不够深入,投融资体系和资本管理体系的管理体制仍不健全,缺乏文化产业与资本管理政策支持体系,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核心文化产品和创新的文化主题,在国际上缺少文化资本竞争能力。因此,深入分析文化资本运用模式,正确的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概述

首先,我们必须定义文化产业并把握文化产业的意义。文化产业融合了经营产品的文化特征和经济特征,其资产多为无形的文化形式,在经营模式上也与传统经营模式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准确地说,文化产业应该包括“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两个方面。文化产业应该作为一个状态存在,其建设的过程是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结合。文化的经济化,便是发挥文化的内涵挖掘其内在的经济性,从而发挥文化的经济可运营价值。而经济的文化便是在经济运营中融入文化的特性,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更高层次的发展,经济发展能够不断为两个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时,我们便将这个过程视为经济的文化。

文化产业的特点包括:第一,文化产业的本质是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营。第二,文化产品对创意性要求较高,且其具有这密集性和高新型的特点。第三是文化产业子在经营范围上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有个极高的可包容性和可拓展性。第四,文化产业在利润收入上具有极高的弹性,其成本大多为无形的资产,同时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也具有较高的风险性。第五,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意识形态性。文化资本的健康运营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为文化产业的深化发展和结构升级提供可能性。

二、文化资本运营过程中的交易模式与文化产业组织

(1)文化资本运营过程中交易模式的演变。文化资本的交易场所称之为文化资本市场。文化资本市场又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狭义角度上来讲,文化资本市场指的是文化产品交易的具体场所,业务的开展借由不同的传播载体和媒介公司来实现。文化资本交易在同时呈现出不同的交易模式。广义的文化资本市场既包含为文化资本运营提供资金投入的市场,同时也包含文化资本的交易场所,同时也包含文化资本的服务于消费者评价等方面。文化产业的资本化运行其本质目的是为了追求效益,其中包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满足人们对文化产业需求以及为社会提供文化需求的同时而实现文化企业运营所需的效益性。这种能够社会的需求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营体制,正是现代文化市场的需求。如果文化企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不符合市场的需求或者过于脱离实际,这种产品便失去了其意义性。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产业市场的构建需要以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实际需求量,以市场为导向来改革和调整市场运用模式,才能保障文化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从本质上讲,现有的文化市场已经决定了该地区的文化产业空间结构。

(2)文化资本交易模式的特点。从文化资本的交易方式来看,可分为传统交易方式和现代交易模式。传统的交易方式主要通过现货交易的方式来进行。而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文化资本的电子商务交易提供了可能性。电子商务下的交易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B to C(Business To Customer)下的交易模式。这种交易模式呈现的是文化运营企业面对消费者的电子服务形式,一般以网络营销模式开展业务介绍并开展业务流程,同时通过网络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售后跟踪服务。第二种,B to B(Business To Business)下交易模式。这种交易模式实现的是企业面向企业的经营模式,通过网络互联进行产品推销、信息沟通、生成订单以及售后服务等内容。B-B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近几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为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经营方式来分析,BtoB的交易模式结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政府作为其投资基金的核心,通过政府所具有的资源可调用优势来组建自身使用或是对外开放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文化产品在更广范围上的业务开展。二是以规模较大的运企业作为核心,尤其出资构建网络交易平台,为其他文化企业提供资源供应和产品线上销售,如阿里巴巴的运营体制。三是网络科技公司为核心的投资创造一个共同的电子商务平台。

三、依托文化资本运营的优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实现从文化资源优势到文化资本优势的转化。文化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层次:1)文化事业范围的文化资源。2)文化产业范围的文化资源。3)介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文化资源。这几种形式的划分便于对文化资源进行归类研究,在实际资本运营中,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文化资源的固有特性决定着文化产品的构成方式,由于近年来市场对文化产品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如何输出更多的文化产品成为现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引出文化资源的分配问题,其分配方式在社会范围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实现:一是通过在消费的过程中引入价格机制进行分配。二是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进行分配。

(2)深化经营性文化事业改革。其改革内容主要包含机制改革和经营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其中,体制改革包括文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模式、组织形式、产权制度等方面。机制改革包括人力资源分配、培训与评价体制、利用分配等方面。当前,经营性文化事业的改革是否彻底和深入,关系着我国文化产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

(3)完善和加强政策支持体系。1)完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对我国的文化资本运营市场加强管理,在政府指导的基础上完善运营体制。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文化产业财税政策,同时要出台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实行差别税率或免征、减征、税收返还等政策。2)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体系。在保持现有的以政府资金投入为核心的基础上,广泛的吸纳社会资金。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对文化资本的优势项目和重点企业提供运营资金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孔德壮.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及驱动因素分析[J].中国外资,2013(04).

文化产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222-02

就目前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虽然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是成就的取得是建立在产业机构调整的基础上的,而其内部本质基础还有着相对的缺陷,所以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关注眼前的利益,同时还要长远地看,通过技术人才的引进和保留,重视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将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相互配合起来。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河北省文化产业机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其相应的情况展开了针对性的对策提出。

文化产业实则就是社会经济进步的产业产物,目前我国各地都开展着丰富的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也步入了经济结构之内,成为了重要内容之一。

1 目前的发展现状

1.1 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在GDP的比重中所占甚低

十五计划以来,改革开放后的河北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文化产业在增速上增加了14%以上。目前在经济的发展中主要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并存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格局。而河北省的产业优势主要是在传统的领域中,尤其是生产的文化用品上,以及一些有关休闲文化的服务娱乐上,还有销售文化用品以及出版发行上面。但是在一些高新技术的网络文化技术服务中,以及一些新兴的文化注入动漫游戏等等则相对规模较小,从业人员也少,在文化产业中的发展实力较为薄弱。但是目前我省发展的文化产业速度迅速且在规模上以及结构上有所变革,由于我省在对文化产业进行发展的时候,产业结构不佳,所以在发展的总体质量上有所欠缺,并且后劲明显不足。

1.2 文化产业在区域发展上还不平衡

就我省而言,目前的文化建设多集中在大城市或者是中型城市,这也是由于城市的主管客观条件优越造成的,城市的交通以及通讯较为的发达,并且集中了很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无论是科技还是人才和文化都具有集中的优势,是我省的信息中心。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客观条件相对薄弱,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在农村的文化建设上我省的进步和成绩很大,但是总体说来,农村仍旧在文化上发展较为缓慢,并且由于农村的面积大并且人口多,平均拥有的文化单位相对于城市来说,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还远远无法达到城市的水平。

这里的文化发展不单单是智力性的文化发展,还包括了很多硬性的技术以及相应的意识和思想,城市作为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的活动中心,其文化的发展必然要超过农村。这就需要河北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相应的有所侧重,不着重的重视对于农村的文化产业的提高,努力做到平衡发展。

对于河北省来说,城市和城市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面也具有着相当程度的差异,唐山以及石家庄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面发展迅速,并且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这都得益于领导对于产业发展作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但是对于有些吃呢格式,其认识不到就导致了主体建设在意识上缺乏,保守的思想和观念以及创新精神的缺乏,使得在管理上面人才领导不够,因此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减缓,或者有些已经出现了后退现象。

1.3 缺少相应的人才

对于创意以及创新和智能技能等多方面的知识产业结构,其基本的要求就是具备相应素质的人才,目前对于社会经济中的各行各业来说,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就是人才资源,只有有了具备高素质的高端人才,建立在其能力之上的结构调整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人才资源也无疑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基础资本之一。但是,就目前的河北发展来说,各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趋向和方向都正确,但是缺少了相应的人才,所以在引进人才以及对机制进行完善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持。而目前河北省的文化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缺陷就在于,目前从业的文化产业相关的人员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技能结构上都有着很大的欠缺,综合整体素质上也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对于很多地方来说,文化对于地方干部来说,仍旧在意识层面的认识上停滞在计划经济时代,这就使得在意识上,文化产业在发展上的规律无法被正确的掌握,过分的去强调意识形态,不能够对文化产业的实际发展有着很明确和实际的导向作用,所以,管理上就会较为的茫然和受限,多侧重向控制和限制,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而不是鼓励和引导扶持性质的经济手段。而作为应当为文化产而已提供智力助力以及发展方向的科研院所以及高效,则是由于在研究上没有新的发展或者是发展较慢,而无法为河北的文化产业在发展上提供必要的支持。所以,缺少的人才是目前河北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所需要克服的基础性质的障碍,尤其是在品牌市场中的组织或者是中介人才,而在新型的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新型技术人才则是更加的缺乏。这也一定程度上归结为技术人才的流失。

2 对于文化的发展河北省存在哪些优势

2.1 地域优势

河北省地处环渤海地区,在地势上具有着很大的优势,不仅仅是由于经济区临近,同时还由于其靠近了我国的文化政治中心,围绕了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并且在整体的位置上处于行政区域的连接地带,连接了华北东北以及华东和西北、华中,称得上是交通枢纽,并且由于地处平原地带所以在人口上华北也是大省,作为劳动资源的人力资源较为的丰富且低廉,且消费市场规模庞大。这些因素就成为了话别的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基础条件,这些有利因素将使河北成为华北地区文化资源开发条件比较好、文化产业投资成本比较低的地区。

2.2 产业优势

河北的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全省有投资规模或经营收入上千万元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有130多家,形成了以河北出版集团、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广电集团等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文化企业。目前,河北省已形成了以形成了新闻出版印刷业、文化娱乐业、文物业、广播电视业四大优势产业。

2.3 政策扶持优势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我国又正处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因此公共政策支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河北省出台了许多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比如,《河北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规定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河北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要求努力促使文化产业尽快进入市场,在市场中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3 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3.1 树立新型文化产业观

思想保守、滞后是目前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要推动河北省文化产业的更快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第一,要树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价值观。要树立对文化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属性的新认识。当前文化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世贸成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起步发展的,具有开放、竞争、互融等特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只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做法现已不合时宜。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要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观来衡量,树立市场观念、竞争意识。第二,要正确认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辩证关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要摒弃将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的观念,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搞好文化事业,使二者协调发展。

3.2 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

第一完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支持。政府应尽快制定并出台扶持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形成健全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文化产业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

第二改善人文环境。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较高水平的公民文化素质和文化消费需求以及完善的文化设施。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要充分调动公众特别是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 、妇联、文联、作协、记协等人民团体在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推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提倡文明礼貌,培育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第三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努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要抓好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

3.3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增强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是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繁荣需要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与创作人才队伍。著文化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不仅要熟悉文化本身发展规律还要懂得经营管理知识。文化产业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型经济形态”。它的发展需要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懂产业、又懂法律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目前河北省文化产业各领域专业人才较为匮乏,特别是文化经纪人才和策划人才等,高级专业人才的缺乏大大制约了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努力汇聚产业专业人才。

文化产业研究范文6

文化产业集群结构演化经历了横向集聚、纵向集聚和网络集聚三个阶段;形成了水平和垂直混合的网络型文化产业链结构;未来发展呈现中心企业横向一体化发展、集群主体协同化发展以及相关企业产业链纵向协作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

文化产业集群;结构;演化

文化产业相对是一种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少的知识密集型绿色产业。国内外实践结果证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重要而且有效的发展途径,体现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降低成本、促进就业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系统涌现性集群效应。文化产业集群在我国相对处于培育的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而产业集群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业和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集群,因此,文化产业集群理论作为一门迅速兴起的崭新理论,期待着更多的理论支撑和成功实践,为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文化产业集群结构演化过程、特点及趋势研究推动寻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最优路径。

一、文化产业集群结构演化过程

1.形成阶段:横向集聚

区域内存在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源和市场需求时,文化企业开始选择在这样的区域内建立,随着文化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相应的配套企业为节省成本逐步迁移到这一区域,其他类似的文化企业因为在这一区域选址会减少公共设施的支出,同时因共享产品交易对象而降低交易成本,从而逐渐形成企业集聚。随着企业集聚规模的增大,集聚带来的吸聚效应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集聚,进一步形成外部效应。同类企业的集聚促进降低库存成本,集体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协同运输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同时同类文化企业间会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促进技术和管理创新,遇到生产或技术上的问题时,有利于形成合作。比如浙江横店影视城影视产业链在初期集聚了12个影视拍摄基地,企业有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横店影视娱乐有限公司等,还入住了如华谊兄弟、大润影视和香港东方娱乐等一批知名企业。这一阶段体现为文化企业的集聚,通常是处于文化产业链同一环节上企业的集聚,因此称为横向集聚阶段。

2.成长阶段:纵向集聚

横向集聚的文化企业难以提供文化产业链上所有产品。随着生产专业化和人才专业化的不断发展,部分企业会将部分生产任务外包给其他中小企业,但这种外包往往只是二者之间的一种单向合作关系。同时由于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吸引文化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集聚,形成以一个或多个企业形成的核心企业,其他企业围绕着核心企业进行协作分工。随着承包商承接业务量的增加,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合作关系逐步稳固,产业链上业务专业化分工布局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结构,逐步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时期组织模式中企业以园区方式集聚,运作与管理过程呈现自组织特征。这种集群组织结构显现出产品专业化分工、空间聚集性以及地域资源依赖性等特性。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集群组织引发适应性机制,其本身的复杂行为特征使其在与环境的动态互动中保持稳定状态[1-2]。比如,浙江横店影视城影视产业链在成长阶段完成了产业链上游的影视制作产业和下游的影视旅游产业发展,同时延伸发展了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相关产业、租赁服务业和酒店餐饮等配套服务业,集聚的企业如浙江好乐多商贸有限公司、东阳市益特贸易有限公司和横店进出口有限公司等,汇聚的注册参加拍摄的配角演员和群众演员均已超过千人。这一阶段出现了文化产业相关产业的集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因此成为纵向集聚。

3.成熟阶段:网络集聚

在文化产业集群纵向集聚形成以后,集群的横向和纵向合作网络初见雏形。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管理制度上的差异,文化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还处于较低层次的合作。在政府的引导作用下,科研机构,文化产品专业化市场等的形成,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多元主体的合作网络,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合作的网络结构有利于产生知识溢出,促进集群技术创新,刺激制度创新。网络中人才,技术,产品及原材料等物资等创新和流动,形成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独有的竞争优势。由于这一阶段既有文化企业的集聚,又有相关的关联企业的集聚,集群中主导企业与其他企业交互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竞争和协作关系,构成了一种共生网络,形成了文化产业链上横向文化企业间的合作和纵向文化企业同科研机构以及相关产业间的合作网络,因此成为网络集聚。比如浙江横店影视城不仅形成了核心内容产业链如影视产业链、动漫产业链、影视旅游产业链、影视音乐产业链和演艺产业链,还形成了服务性产业链如影视广告产业链、影视教育产业链、影视会展产业链和文化经济产业链等以及衍生型产业链包括租赁服务业、酒店餐饮、零售业等配套服务业,还成立了横店收藏家协会、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等机构和中介组织以及上下游关联企业如生产性企业、贸易类企业及置业投资内企业如英洛华电器有限公司、横店置业投资有限公司等。不仅如此,横店影视城还进行了产业链整合,建立了产业发展平台、企业联盟,扩大新产业类型,吸聚新企业,完善消费终端市场,不断推出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等各类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横店影视城作为目前较为成功的国内核心层文化产业集群得益于集群网络的建设。从其企业构成可以看出,横店影视城选择性地引入各种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以及风险投资机构,构建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信息、技术、资金得到充分流动,人员充分就业,相互交叉的关系链和产业链条构建出严密的网络支架。

二、文化产业集群结构演化趋势

文化产业集群结构演化趋势是集群横向扩张和集群产业链纵向提升两个维度协同演化,提升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3]。根据产业集群的自组织原理,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在横向集聚和纵向集聚联系中,不断影响和作用于区域经济系统,通过集群内部要素的整合,实现集群自身结构的有序化自组织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是所有产业集群主体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主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文化产业集群演化的特征和运行机制都来源于这种作用结果,集群主体及其他集群要素在经济活动通过竞争和合作,促使文化产业集群通过不断分化和整合,演变成错综复杂而有序的网状集聚体。

1.中心企业横向一体化发展

文化产业集群内中心企业随着横向集聚,产生了竞争和合作。合作的形式可以表现为生产协同、分工协同、市场协同和资源协同等,还可以体现为企业兼并,从而实现一体化发展。企业兼并形式主要有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和混合兼并[4]。小微文化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选择横向兼并;当企业需要形成原材料供给和产品销售的供应链条时,考虑选择纵向兼并;当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进行业务扩展等多元化投资发展,囊括核心企业内不同行业时,选择混合兼并。协同发展以及企业兼并方式有利于实现制度协同、竞争协同和创新协同,巩固中心企业的核心地位。企业兼并的目标应该注意核心企业多元化经营与核心吸聚能力的培育以及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能力的提升,企业兼并的过程应该注意竞合策略的运用。

2.相关企业产业链纵向协作化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集群内企业经由的分蘖、裂变、孵化和分工衍生以及群外企业的加入,集群内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区域企业集中度过高,可能导致过度竞争,从而使市场环境恶化,形成的文化产业集群效率下降。需要集群产业链协同演化,一方面,延长文化产业链条;另一方面,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或者通过纵向兼并、纵向契约和市场分工纵向分离等形式实现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发展。纵向兼并使文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变为核心企业内分工,企业间关系主要由核心企业进行协调。纵向契约通过合作准则和价格手段规范文化产业链的纵向分工合作。

3.集群主体协同化发展

文化企业可能同过横向或纵向兼并形成文化产业链整合过程。这种文化企业一体化发展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集群创新。这一阶段集群内文化企业的同质化竞争已经过渡到差异化竞争,迫使企业开发新的文化产品类别或服务项目,形成创新激励。①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为集群提供知识创新的成果。大学以知识产权为中心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被认为是地区经济繁荣的推进器。集群的商业活动为大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大学可以使集群的政产学研多主体关系更加密切,还能不断为集群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5]92,从而推动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成长;②企业是知识产品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载体。集群效应获取的内在支撑是其竞合机制及产业组织网络,集群企业必须在整合区位、产业资源、区域环境和社会网络等外在资源基础上,通过集群企业的共同演化才能做到产业集群的互惠共生、互补发展[6]。而校企合作能够发挥双方优势,推动高校和企业的双赢,因此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7],实现激励和约束合作机制的自组织运行;③政府是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和资源支配的协调者。政府建立适合文化企业生存发展的产业政策等软环境,维护企业间的良性竞争;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图书馆等文化公共设施硬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审批大学转化为商业模式的科研项目,协同建立区域集群创新系统。政府在文化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过程中还应进一步营造知识空间、趋同空间以及创新空间,保护知识产权,控制集群风险成本,组织协调大学、科研机构和集群之间的知识循环[5]93,[8];④中介组织和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产业集群在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在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期,集群内企业较少,赢利水平较低,接触的中介机构也较少,文化企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业主和主要股东。这种社会网络融资方式主要依赖于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和文化企业的发展前景。在文化产业集群的成长期,集群内文化企业增多,集聚效应逐渐突出,赢利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中介机构随着增多,外源性资金投入机会增多,开始出现银行借款等新的融资方式。在文化产业集群的成熟期,集群内企业随着企业资产的增加,对资金需求进一步提升,开始积极与银行合作,寻求中长期贷款以保障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惠丽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

国家自科基金项目(71573200);西安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SF1409(1)。

参考文献:

[1]綦良群,王成东.产业协同发展组织模式研究———基于分形理论和孤立子思想[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6):40-44.

[2]阮平南,张国徽.网络组织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稳定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06):128-131+1.

[3]刘霞.产业集群协同演进研究———以温州鞋业集群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0):53-58+94.

[4]陆小成,罗新星.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与策略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7(22):45-48.

[5]佟林杰,孟卫东.发展中国家三螺旋创新系统构建探论[J].理论导刊,2013(05):91-93.

[6]张荣刚.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演进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1(04):70-74.